基于对比的对泰汉语助动词研究 - 范文中心

基于对比的对泰汉语助动词研究

10/07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报/Apr.2017/No.2

语言文字

基于对比的对泰汉语助动词研究

王小梅

(厦门大学人文学院,福建厦门361005)

摘要:“助动词”在汉语中具有较大的作用,使用率高,但是泰国学生经常在学习和使用汉语助动词中产生各种

的偏误。本文通过调查法、统计法、分析法来进行研究,探讨泰国学生在学习汉语助动词中的困难及偏误情况,分

析他们产生偏误的原因。我们发现经过基于对比研究设计的汉语助动词课堂教学后,“后测(Post-test)”的选择正

确率高于“前测(Pre-test)”的已达到83.3%,说明对比分析的研究成果对泰国学生学习汉语助动词具有较大的帮

助,学生能更容易、更好地把握汉语助动词的语义、语法功能与特点。

关键词:助动词;对比分析;泰国学生;母语干扰

中图分类号:H19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558(2017)02-0020-08

引言

汉语助动词的使用率高,在我们日常交际中具有较大的作用。可是,泰国学生在学习汉语助动词时遇到了各方面的困难,受到各种内外因素的影响,不能很好把握汉语助动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及特点,并在使用汉语助动词时产生各种的偏误,如遗漏、误加、混用、错序[1]等。

对比分析在对外汉语教学领域中很有利于教师的工作、学生的学习过程,揭示学生母语和汉语之间的内在异同规律及特点。正如高霞(2006)提出的对母语和目的语两种语言进行对比是必要的,这种对比研究做得越细致,就越有助于第二语言教学。但并不是说把这些对比研究的成果全部都讲解给学生,而是要在编写材料和制定大纲时,充分利用对比研究成果,以明确难点,突出重点[2]。尤其是汉语助动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特点较丰富、复杂,与泰语助动词、对应词不大相同,复杂交叉。因此,本文将在对比分析的基础上对泰国学生学习和使用汉语助动词的能力进行问卷调查,并探讨他们的学习难点、偏误情况及偏误原因。

一、泰国学生学习汉语助动词状况的问卷调查

(一)问卷调查的设计

调查目标:考察泰国学生对汉语助动词的基本语法特点、语义特征、相同或相近意义助动词的掌握,以及他们使用汉语助动词完成实际交际的技能。

调查工具:调查问卷,设计成练习题,区分成29道选择题和1道开放式的问答题,共30道。

调查内容:主要集中在汉语助动词的意义、基本语法形式及句法结构上。收稿日期:2017-02-15

作者简介:王小梅(泰文名:PiyatidaWonglertrit)(1987-),女,厦门大学2012级人文学院中文系博士研究生。

020

调查范围:包括9个常用常见的基本汉语助动词,即“可能”、“会”、“可以”、“能”、“愿意”、“肯”、“敢”、“要”和“应该”。这些成员都具有汉语助动词的基本语法形式、特点、语义功能及特征,汉语言学家也都认同把它划入助动词的范畴,而且其中的一些成员间还具有难以辩析的相同或相近的语义关系。

调查对象:泰国宋卡府Hatyaiwittayalaisomboonkulkanya中学的汉语专业高三学生。调查对象有14名男的,46名女的,共为60名,他们大部分是本地的泰国人,母语为泰语,学习汉语的时间、背景以及教育程度大致相同。

调查过程:为了能证明基于对比研究的汉语助动词课堂教学效果,试验使用泰语对应词来进行汉语助动词课堂教学是否有助于泰国学生的学习与掌握,所以,笔者决定在课堂教学的前后都要进行课堂测试,将调查过程区分成主要的三个步骤:1)课堂教学前的测试(Pre-test),后称“前测”;2)汉语助动词的课堂教学;3)课堂教学后的测试(Post-test),后称“后测”。

(二)问卷调查的结果

本次调查向60名汉语专业的泰国高三学生发放了共120份的问卷,收回共120份有效的,其中区分成前测的60份和后测的60份,使用Excel软件计算成百分比,并将每一道题的前测和后测结果进行比较。例如第一道题“我游泳”的前测和后测结果可统计为:

表1第一道题“我游泳“的前测和后测结果的比较

选项

测试情况

前测

后测会可以可能13.3%1.7%66.7%96.7%8.3%-

11.7%1.7%从上表,我们发现前测和后测的选择正确率都较高,前测为66.7%,后测为96.7%。由于表示通过学习、练习得来的能力的“会”能与泰语副词

“”一一对译,所以,大部分的泰国学生都能掌握好表示有能力“会”的意义与用法。尤其是经过汉语助动词的课堂教学后,96.7%的泰国学生都能把握好表能力“会”的语义特征,他们能区分清楚表示有能力“会”与“能”和“可以”的区别,也学到了“可能”不能表示有能力意义的。

经过对每一道题的前测与后测结果进行统计和比较分析,我们能把问卷中共30道题的前测与后测的选择正确率的比较成果统计为:

表2前测和后测的选择正确率的比较

从上表可看出,后测的选择正确率基本上都高于前测,其中,前测的选择正确率高于后测的只有16.7%,而后测的选择正确率高于前测的已达到83.3%。说明经过汉语助动词的课堂教学后,泰国学生基本上能掌握了解汉语助动词的语义特征、语法特点,能辨别近义汉语助动词之间的异同与用法。此外,我们还能得出一

021

个论点,即本次调查中所设计的基于对比研究的针对泰国学生学习汉语助动词的课堂教学具有很好的效果,尤其是通过学生的母语来授课,利用泰语对应词来解释汉语助动词各义项的意义,对近义助动词进行语义辨析,这些手段都对泰国学生学习汉语助动词的过程、结果都具有非常大的帮助。

二、偏误分类

据本文主要考察泰国学生对汉语助动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特点的掌握,本文将他们在学习和使用汉语助动词中产生的偏误情况主要分成两大方面:

(一)语义方面上的偏误分类

汉语助动词大部分都是多义性的,它们的意义丰富多彩,错综复杂,尤其是许多汉语助动词具有相同或相近的意义,它们的语义特征与用法都成为泰国学生学习该词类的难点,经常在学习和使用中产生各种的语义偏误情况,其中主要表现在三方面:

1.近义汉语助动词的混用偏误。指泰国学生将不能或不应该互相替换使用的近义助动词混淆使用,主要表现在:

1.1表能力的“能”、“会”和“可以”的混用,例如:

我能/可以游泳。(应为“会”)

你腿受伤了,还会/可以游泳吗?(应为“能”)

1.2表善于的“能”与“会”的混用,例如:

他真会吃,每顿都能吃三碗。(应为“能”)

他很能说笑话,说什么都很好笑。(应为“会”)

1.3表用途、条件的“能”与“可以”的混用,例如:

这个房子是双人间,挤一挤能住三个人。(应为“可以”)

1.4表许可的“能”与“可以”的混用,例如:

我先问你一个问题,能吗?(应为“可以”)

1.5表可能、估计的“能”、“会”、“可以”、“可能”、“应该”和“要”之间的混用,例如:

这么做,效果要/可以/肯会好一些。(应为“可能”)

不少人也许可能/应该/可以这么想。(应为“会”)

能/会/可能他来,也能/会/可能你去。(应为“可以”)

他很了解我,他可能/会/可以明白我的意思。(应为“应该”)

1.6表意志的“要”、“愿意”和“肯”的混用。同时也把其它类的助动词与这三个助动词混淆使用,例如:

我打算愿意/肯/可以出国。(应为“要”)

如果你敢/会/可以做我的女儿,就叫我一声爸爸。(应为“愿意”)

要是他可能/要/应该帮忙,事情就好办了。(应为“肯”)

1.7表义务(须要)的“应该”与“要”的混用。同时也有些学生把表义务的“应该”和“要”与表可能的“可能”、“会”,以及表意志的“愿意”混淆使用,例如:

你现在可能/会/愿意好好看书。(应为“应该”)022

在家应该/会/愿意孝顺父母,在外应该/会/愿意礼敬朋友。(应为“要”)

2.错用成其它助动词的偏误。指泰国学生因为没有掌握好某个汉语助动词的意义,或者不知道该助动词所能表达的意义,而把其它没有相关意义的助动词来替换使用,主要表现在:

2.1表可能性的助动词“可能”与其它助动词混淆使用。由于泰国学生没有把握好“可能”的意义与用法,而把与“可能”在语义上完全没有联系的表能力、表用途、条件、表善于、表义务、表意愿的助动词与前者混淆使用。例如:

我可能游泳。(应为“会”)

这个房子是双人间,挤一挤也可能住三个人。(应为“可以”)

他真可能吃,每顿都吃三碗。(应为“能”)

你现在可能好好念书。(应为“应该”)

要是他可能帮忙,事情就好办了。(应为“肯”)

2.2表承诺“会”错用成其它的助动词,如:

这件事他能/要/可以知道的。(应为“会”)

2.3表值得“可以”错用成其它的助动词,如:

你有时间的话,能/会/可能来我家玩儿。(应为“可以”)

2.4表将来“要”错用成其它的助动词,如:

别哭,妈妈马上就应该/可能/愿意回来了。(应为“要”)

2.5助动词“敢”错用成其它的助动词,如:

我要/肯/愿意保证你会得奖。(应为“敢”)

他们不要/肯/愿意回来,也不能回来。(应为“敢”)

3.否定式汉语助动词的混用偏误。汉语助动词的否定用法错综复杂,不少的助动词的否定式与其所表达的意义不对称,这给泰国学生带来了较大的学习困难,从而在实际交际中混用否定式的助动词来表达,产生否定式汉语助动词的混用偏误,其主要表现在:

3.1表能力时“不能”与“不会”的混用。有时,泰国学生还把“不可以”与“不能”和“不会”混淆使用,如:

小明喝醉了,不会/不可以/开车。(应为“不能”)

小明年纪这么大了还不能/不可以开车吗?(应为“不会”)

3.2表可能时“不能”、“不会”、“不可以”和“不可能”的混用,如:

对不起,我不会/不可以/不可能帮助你(应为“不能”)。

3.3表许可时“不能”、“不会”和“不可以”的混用,如:

你绝不会/不能说这样的话!(应为“不可以”)。

3.4表意志“不想”错用成“不要”,也有些把“不愿意”跟“不想”混淆使用了,如:

我哪都不要/不愿意去,我要回家。(应为“不想”)

3.5表可能(推断)的“不会”与“不要”的混用。有时也会把“不可能”、“不可以”来否定表估计(推定)的“要”。如:

我觉得今晚不可能/不可以/不要出大事的。(应为“不会”)

(二)语法方面上的偏误分类023

1.使用汉语助动词回答问题的偏误

较少的泰国学生知道汉语助动词能单独使用回答问题的这项语法特点。尤其是在前测中,只有26.7%的学生单单使用一个汉语助动词来回答问题,而大部分的学生使用助动词短语或完整的句子如“我要吃冰淇淋”、“当然要吃了”、“我不想吃”等来回答问题“你要吃冰淇淋吗?”,也有些学生完全错答,如“我不想”、“我吃冰淇淋”、“不会”等。

2.使用“…,能吗?”结构来表示疑问

助动词“能”和“可以”都能使用在疑问句中向对方请求做某事的许可,其中,只有助动词“可以”能移到句末与“吗”构成“…,可以吗?”的疑问结构,而“能”绝不能转移到句末构成疑问形式。可是,不少的泰国学生使用了“…,能吗?”来表示请求许可,因为他们只关注到表许可“能”和“可以”的语义和语用特征,而没有注意到“能”和“可以”构成疑问形式的语法条件与特征的交叉点。

3.关于正反重叠和双重否定格式的偏误

3.1助动词形成正反重叠与双重否定格式的混用偏误

能与否定语素“不”组合成正反重叠(A不A)和双重否定(不A不)格式是汉语助动词最特殊、最明显的两项语法特点,而且通常在日常交际中使用,如“你能不能帮我…”等。可是,较少的泰国学生能掌握好形成正反重叠和双重否定格式的助动词的意义与用法,他们不能辨别“应不应该”和“不应该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而在句子“你身体不好,

了“不应该不”。

同时,许多的泰国学生不能掌握汉语助动词形成正反重叠和双重否定格式后得出的意义,如他们不能辨别“不要不”和“不应该不”的意义,而在句子“你身体不好,告诉我呀!”中错选了“不要不”,说明他告诉我呀!”中选择了“应不应该”,并在句子“我们告诉他?”中选择们完全没有掌握助动词“要”一般不能构成双重否定形式的,也不能区分“要”和“应该”构成双重否定形式后得出的意义。

3.2助动词构成正反重叠格式时的错序偏误

许多的泰国学生没有掌握好汉语助动词构成正反重叠格式在句子中的使用,而把它放在不对的位置,如句子“你能不能帮我买东西?”,在前测中只有35%的学生能回答正确,后测中有63.33%的学生能回答正确,其余的学生则说成“你帮能不能我买些东西?”、“你帮我能不能买些东西?”和“你帮我买些东西能不能?”。

三、偏误原因

母语迁移是对比分析的一个理论基础,主张学习者的母语将会影响到他们的第二语言习得,把自己母语的习惯“迁移(Transfer)”到目的语中,而产生“干扰(Interference)”,将母语的一些特征迁移到目的语的表达过程中[3]。经过对泰国学生学习和使用汉语助动词的能力进行调查分析,我们认为泰语母语的干扰对泰国学生学习汉语助动词的语义和语法都具有较大的影响,他们总把自己的母语习惯迁移到汉语目的语中,而产生各种语义和语法偏误。

基于对比分析和母语迁移理论,现将泰国学生学习和使用汉语助动词时产生偏误的原因总结为:

(一)泰国学生不能掌握好一些汉语助动词的意义与用法

汉语助动词的语义功能、特征都较丰富、较复杂,而且汉语助动词成员的一些意义与泰语对应词完全交024

叉,给泰国学生带来了较大的学习困难,主要表现在:

1.汉语助动词大部分是多义性的,一个助动词能表达多种意义,同时,不同的助动词成员能表达相同或相近的意义。然而,泰语助动词和泰语对应词大都是单义性的,不同的词表达不大相同的意义。所以,泰国学生对汉语助动词多义性、近义性的语义特点的印象不是很深,使他们不能掌握好多义的、近义的汉语助动词的意义与用法。

从调查结果,我们发现许多的学生不能掌握了解几个多义的汉语助动词的所有义项,如大部分的泰国学生不知道“会”是多义的助动词,它还具有表善于、承诺和可能的义项,而把他们通常使用来经过学习而有能力做某事的助动词“会”对译成表示有能力意义的泰语

于表能力“能”和“可以”也都能与表能力的泰语

“(会

)”、“(能

)”、“(能

)”、“(可以)”。同时,由(可以)”相对应,当泰国学生没有掌握了解表能力“会”、“能”和“可以”的语义个性特征,不能区分清楚三者的异同点,他们即会把表能力的“会”、“能”和“可以”混淆起来使用了。(参考表1,句子“我游泳”在前测中只有66.7%的学生能回答正确。)

2.汉语助动词的某些义项较特殊,较难找到适合的泰语对应词,如表值得的“可以”。由于助动词“可以”是以“NP具有不妨碍实现VP的条件”为其核心意义,与表示可能性意义的副词

“可以”还具有“表值得”的义项,而且表示值得做或实现某种事情的“可以”不能与

“(可以)”相对应。可是,”相对应了,因为泰语中我们要通过其它的词语来表示提议或劝告对方去做某事。因此,我们要根据表值得“可以”的语义特征和一些例句的语境来考虑和决定其泰语对应词,本文将表值得“可以”的泰语对应词决定为

“(值得)”、

(…试试看)”。这些较特殊的义项对泰国学生来说也是比较陌生的,他们不怎么会使用,

来我家并把它与其它表可能类的助动词成员混淆起来使用。所以,问卷中的第六题“你有时间的话,

玩儿”的选择正确率较低,前测为41.7%,后测为56.7%。

3.有些汉语助动词或者它的某些义项在日常交际中较少用,少见,如:表意愿的“肯”、表判断的“敢”、表可能(推断)的“会”等,它们也成为泰国学生学习汉语助动词的一个难点。这些助动词的意义与用法对泰国学生来说是较难的,而且他们具有较少的机会来练习使用,所以更难好好地掌握它们。如第十七道题的句子“我保证你会得奖”,前测中只有18.3%的学生选择了“敢”,而经过使用泰语对应词

“(敢)”来解释表判断“敢”,并把它们的意义进行对比后,在后测中有48.3%的学生能选择正确了。

总之,多义汉语助动词各义项的语义特征、用法,以及近义汉语助动词之间的共性、个性语义特征、用法是汉语助动词本质上的语义特征,但其对泰国学生来说是最难掌握的学习难点。

(二)汉语助动词与泰语对应词并非是简单的一一对应的关系

经过对比我们发现,多义性的汉语助动词与泰语对应词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即一个汉语助动词能与多个的泰语词语相对应。如表义务“应该1”和“该1”都与表建议类的泰语助动词

估计的“应该2”和“该2”是与表推测类的泰语助动词

“”和

“”和

“”相对应,而表”相对应的。可见,一个汉语助动词“应该”和“该”的两个义项能与四个泰语助动词相对应,说明汉语助动词“应该”、“该”在不同的情况中使用,能对译成不同的泰语词语,它们非是一一对应的语义关系。

同时,一些泰语对应词的语义范围大于汉语助动词,所以,同一个泰语能对应具不同语义特征的汉语助动词。如泰国学生把助动词“愿意”和“肯”都对译成泰语

“(愿意)”,可是,如果我们仔细地分析“愿意”与“肯”会发现二者具有不同的语义特征,即“愿意”表示静态性的意愿,强调符合心愿而同意去做的,而“肯”表示动态性的意愿,强调进行某事的肯定性,所以,“愿意”还能对应成泰语动词

“(愿意)”和

“025

(愿意)”,而“肯”不能。这可反映出助动词“愿意”与“肯”间的不同语义特征、重点,可是,较少的初级学习者会注意到这一点,大多数只简简单单地把同一个泰语动词

“(愿意)”与“愿意”和“肯”相对应,所以,他们往往分不清表意志“愿意”与“肯”间的意义和用法的异同,而把它们混淆起来使用。

再如,许多的泰国学生不能区别表“善于”意义的“会”与“能”的异同,因为他们都把表“善于”意义的“会”和“能”对译成泰语副词

“(厉害)”。泰语中,副词

“”具有“厉害”、“很棒”的意义,其包含着表示

”可以理解成“他很会说”,也可以理解成“他

(厉害)”,并没有注意到近义的汉语“施事行为量大”和“施事的本领高”的意义,如句子

“很能说”。所以,当泰国学生都把表“善于”意义的“会”和“能”对译成

助动词“会”与“能”间的不同语义特征,他们肯定会在使用这两个助动词中把它们混淆起来使用或错用了。

总之,汉语助动词与泰语对应词之间的复杂语义对应关系给泰国学生带来了较大的学习困难,他们不能正确地、完全地掌握汉语助动词每个义项的语义特征及用法,不能辨别近义汉语助动词间的异同,而总在使用汉语助动词时产生各种的语义偏误情况。

(三)汉语助动词的一些语法特点与泰语对应词的相差较大

经过语义的对比分析,我们发现在语义上发生对应关系的汉语助动词与其泰语对应词,在语法上并不是对应的关系,即汉语助动词的泰语对应词包括泰语副词、动词和助动词。汉语助动词和泰语对应词是属于不同语言不同词类的,它们的语法功能、特点的确会出现一定的交叉点。

1.汉语助动词能构成正反重叠“A不A”格式表示疑问,也能构成双重否定“不A不”格式加强该助动词的意义或说话人的语气,而泰语对应词中,除了副词

“(可以)”以外,其它都不能构成这两种特殊的语法形式。所以,泰国学生对汉语助动词的这两种语法形式都比较陌生,他们不能掌握好正反重叠和双重否定格式的语义和语法功能,而把它们混淆起来使用。如我们在日常交际中也经常说或听到句子“你不应该不…”,说话人运用“不应该不”来强调“一定”的意义,而泰语学生会把“不应该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与“不要不”的混淆使用。同时,他们也会把双重否定格式“不应该不”与正反重叠格式“应不应该”的用法也混淆使用等。

2.泰语副词

“(可以)”能构成正反重叠“A不A”格式表示疑问,但它的句法位置与汉语助动词的不同。即构成正反重叠形式的汉语助动词要出现在谓语成分的前边,如:“你能不能帮V我买些东西?”,而泰语副(可以)”是相反的,它构成正反重叠形式后要出现在谓语成分的后边,如

:“(能不能做)”。所以,有些泰国学生在使用“能不能”来表示请求许可时也会把它放到错误的位置。

3.大部分的泰语对应词不能单独使用来回答问题,而能单独使用回答问题是汉语助动词的一项语法特点。所以,如果泰国学生没有意识到汉语助动词能单独使用回答问题,他们就不会利用助动词的这项语法特点来完成他们的实际对话了,而是使用完整结构的助动词句子、短语来回答问题,或者错漏回答。

4.汉语助动词的否定形式很复杂,许多汉语助动词的某些义项不能受“不”的否定,它要借助其它的助动词或词语的否定形式来否定它的意义,如表估计“要”的否定式用“不会”;表须要、应该“要”的否定式用“不要”,也可以用“别”、“不必”、“不用”等。如果泰国学生没有完全地、准确地掌握了解表估计和表须要、应该“要”的语义特征,他们即无法正确地使用否定形式来否定它们的意义了。

总之,汉语助动词所具备的特殊语法特点是泰国学生的一个学习难点,因为泰语母语中没有,不能把它们进行对比,并把它作为学习目的语的依据。所以,泰语学生只能学好汉语助动词的语义功能、语义特征,他们才能更容易掌握汉语助动词的这些特殊语法形式。026

结论

对比研究在对外汉语教学领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展示出汉语目的语和学生的母语之间的异同点,让学生注意到不同语言间存在的异同,以及目的语的各方面的特殊形式与特点,尤其是具有较特殊的语义和语法功能、特点的汉语助动词。

经过对泰国学生进行前测(Pre-test)、汉语助动词的课堂教学和后测(Post-test),我们发现基于对比研究设计的汉语助动词课堂教学对泰国学生学习和使用汉语助动词的能力都具有良好的效果。尤其是通过泰语对应词来讲解汉语助动词的意义能帮助学生更容易、更准确地掌握好多义的、近义的汉语助动词的意义,能解决好一些泰国学生在学习和使用汉语助动词时产生的偏误。至于汉语助动词的语法,即使对比研究对这部分的教学内容没有那么大的作用,不能给学生展示出具体的汉泰语法对比成果,可是,在教师对汉语助动词的语法功能、特点进行研究的过程中,教师绝对能预测出哪些汉语助动词的语法功能、特点是泰国学生的学习难点,并在备课时好好地准备教学方法、工具与材料来对付教学中的问题。

总之,基于对比的对泰汉语助动词教学给泰国学生带来了较好的学习效果,所以,我们认为对比分析理论不仅能应用在汉语助动词教学中,而汉语的其它词类、语法也都可以应用该理论来解决教学问题,提高对外汉语其它方面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王振来.能愿动词的偏误分析及对策[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05):94-95.

[2]高霞.对比分析理论与第二语言教学[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6(03):73-75.

[3]张燕丽,张萍.对比分析理论与外语教学[J].海军工程大学学报,2000(01):113.

(责任编辑:张祥卉)

AStudyonChineseAuxiliaryVerbsforThaiLearnersBasedonthe

ComparativeAnalysis

WangXiaomei

(XiamenUniversity,Fujian361005,P.R.China)

Abstract:auxiliaryverbshaveveryimportantfunctionsinChinesegrammar.Theyarefrequentlyusedinourroutineconversations,butThailearnersmakevariouskindsoferrorsinlearningandusingChineseauxiliaryverbs.Therefore,basedonthecomparativeanalysis,thisarticlemainlyadoptsthequestionnaire,statistical,andanalyticalmethodstofindoutthecasesoferrorsmadebyThailearners,andanalyzestheerrorcauses.AfterproceedingChineseauxiliaryverbclassroomteachingdesignedandbasedonthecomparativeanalysisresults,wefoundthatthecorrectratioofselectionofpost-testwhichstandsat83.3%,ishigherthanthatofthepre-test.Thisshowsthattheresultsofthecomparativeanalysishaveagoodeffectontheclassroomteaching,andThailearnerscanexcellentlygraspthesemanticandgrammaticalfunctionsandfeaturesofChineseauxiliaryverbs.

Keywords:auxiliaryverbs;thecomparativeanalysis;Thailearners;mother-tongueinterference027


相关内容

  • 从世博标语翻译中的看中西方思维的不同
    从世博标语翻译中的看中西方思维的不同 时间:2011-04-22 11:45:02 作者:秩名 论文导读:胡维(2008)一般来讲,思维方式具有深远的民族文化根源.这里的翻译是不对等的.中西方文化差异-以上海世博会标语为例.原标语的潜在之意 ...
  • 词义类型学研究_张莉
    2013年7月 第33卷第3期 语言研究Jul., 2013Vol. 33No. 3Studies in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 词义类型学研究 张莉 (华中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武汉430074) 摘要:近年来词义 ...
  • 转换生成语言学背景下的汉语复合词研究
    2007年第6期总第106期外语研究 Foreign Languages Research 2007, №6Serial №106 转换生成语言学背景下的汉语复合词研究 顾介鑫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江苏南京210097 3 江苏省语言科 ...
  • 西班牙语副动词结构的逻辑内涵及译法探析(1)
    创新教育 2010 NO.24 科技创新导报 西班牙语副动词结构的逻辑内涵及译法探析 刘洁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 郑州 450011) 摘要:副动词是西班牙语中较有特色的词, 汉语中没有相应词类, 翻译副动词结构时, 不必拘泥于原句的形式, ...
  • 中文系毕业论文选题
    .文艺理论方向1.文学语言审美论(某作品语言的抒情.含蓄.象征.反讽等方面的专题)2.戏剧冲突(包括喜剧.悲剧.正剧)3.小说创造理论(包括小说的情节.结构.语言等方面专题)4.中国小说传统结构模式的文化探讨5.中国诗歌的意境分析(可对具体 ...
  • 将来时的概念结构及其词汇来源
    2007年1月第39卷 第1期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文双月刊) ForeignLanguageTeachingandResearch(bimonthly)Jan.2007Vol.39No.1 将来时的概念结构及其词汇来源 湖南师范大学 石毓 ...
  • 现代汉语书面语中的代词_其_
    语言教学与研究2010年第2期 现代汉语书面语中的代词 其 孙德金* 提要 文言中的第三人称代词 其 在现代书面汉语中有很高的使用频度.本文基于大规模语料库的定量统计,对 其 在现代书面汉语中的语义表现.句法功能和表达功能进行了全面的描写和 ...
  • (全英文论文)汉英谚语中传统婚姻观念的对比研究
    原创毕业论文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 母语文化对译者风格的影响-红楼梦中称谓语的翻译为例 母语迁移对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学习的影响 母语对中国大学生口语学习的影响 如何运用情景教学法进行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探讨 通过中美90年代电影探讨两国价值 ...
  • 1张杰简介
    1.张杰简介 张杰,男,1956年生,浙江人,1992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 院研究生院俄语专业,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任南京师范大学外国 语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联合国国际信息科学院院 士.中国比较文学学会语言符号研究会副会长.全国巴 ...
  • 汉语语法题
    1.词的分类是逐级进行的.首先根据词能否作句法结构成分,可以把词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能单独充当句法结构成分的是实词,不能单独充当句法结构成分的是虚词.1)根据组合能力的不同,可以把实词分为体词.谓词.加词三类. ①体词包括名词.数词和量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