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步五环节案例分析 - 范文中心

三步五环节案例分析

08/07

三步五环节案例分析

六二班 焦娜娟

《圆柱的体积》教学案例分析 数学,来源于生活,同时数学却又是对生活的提升和诠释,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创造适合儿童学习的数学,这种数学应该是现实的、生活化的、可操作性的,同时也是富有挑战性的。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最近我们学校有许多同学感冒了,医生告诉未感冒的同学要多喝水,勤通风来预防感冒,那么,你知道一个儿童一天需要喝多少毫升的水吗?老师调查了一下,大约需要1100毫升左右,这是毕伟家同学的水杯,那么他一天需要喝多少杯才能满足身体的需要?要想计算出喝了多少杯,需要知道这个杯子的容积是多少,也就是水的体积,你能计算出这些水的体积吗?怎么办?

生1:可以把水倒进一个正方体的容器中,利用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去求。 生2:还可以倒入到长方体的容器中。

生3:可以直接用量杯去量。

师:同学们的想法非常好。(多媒体出示第二张幻灯片)这样的圆柱你还能用刚才的方法去求吗?

生:不能。

师:怎么办?

学生试说出自己的办法。

师:看起来前面这些方法虽然可行,但有一定的局限性,我们必须找到一个解决任意圆柱体积的方法才行,是不是?今天,就让我们来共同研究解决任意圆柱体积的方法。(板书课题:圆柱的体积)

二、经历体验、探究新知

1、大胆猜测

师:正方体和长方体都可以用公式去直接求,那么圆柱有没有自己的体积公式呢?

生:应该有吧。

师:先不要急于下结论,(出示两个等底不等高的圆柱体),你们先“目测”一下,这两个圆柱哪个体积大?为什么?

生指出高的那个体积大。

师:那么你再“猜测”一下,圆柱的体积可能与哪些条件有关?(底面积和高)那么我们的猜测是否准确呢?需要我们去验证一下。

2、推导圆柱的体积公式。

师:“你们打算怎么去研究圆柱的体积?”回想一下,当我们在学习一种新的图形时,往往把它“转化”成我们所学过的一些图形,例如学习“圆的面积公式”时,我们把它转化成“类似长方形”的一个图形,哪位同学能来说一下当时是怎么“转化”的?

生描述,多媒体展示“圆的面积公式”的转化过程。

师:这种转化方法非常好,那么我们要研究的圆柱的体积,能不能也想刚才圆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一样,转化为我们学过的立体图形,推导出计算圆柱体积的公式呢?

小组同学讨论转化的方法。

3、学生动手操作感知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操作体验。并思考:①拼成的近似长方体体积与原来的圆柱体积有什么关系? ②拼成的近似长方体的底面积与原来的圆柱底面积有什么关系? ③拼成的近似长方体的高与原来圆柱的高有什么关系?

(2)学生小组汇报交流:

近似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圆柱的体积;近似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近似长方体的高就是圆柱的高。根据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高,得出圆柱体的体积也等于底面积乘高„„

(3)想像:如果把圆柱像这样等分成32份、64份、128份„„后再拼起来,会怎么样?有怎样的变化趋势?分成无数份呢?(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拼起来的图形就越近似于长方体。如果照这样分成无限多份,拼出的图形就是长方体)

4、教师课件演示圆柱转化成长方体的过程。

5、师生共同推导出圆柱的体积公式:

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 × 高

↓ ↓ ↓

圆柱的体积= 圆柱底面积× 高

V = S × h

6、巩固公式

①V 、S 、h 各表示什么?

②知道哪些条件就可以求圆柱的体积?

а、知道底面积和高可以直接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

b 、知道底面半径和高,可以先计算出底面积,再计算体积;

c 、知道底面直径和高,要先算出半径,再算出底面积,最后才能计算出圆柱的体积。

学生回答后师板书。

三、走进生活,解决问题

1、走进汽车配件厂:一个圆柱形零件的底面半径为5厘米,高为8米,这个零件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2、走进商场:一个圆柱形电饭煲,从里面量得底面直径是2分米,高是1.2分米,这个电饭煲的容积大约是多少升?(得数保留一位小数)

3、走进展览厅:如果要你计算那根圆柱形玻璃柱子的体积,你需要测量哪些数据?

4、量一量毕伟家同学的圆柱形茶杯的高和底面直径,算出它可装水多少毫升?然后计算一下他一天需要喝多少杯水?

学生动手测量自备的圆柱形茶杯的有关数据并计算它的体积。

师:水是生命之源。人每天都要饮用一定量的水,请大家课后计算自己每天需要饮用几杯水(自己的杯子)才能保证健康,并把自己对水的想法写下来,下节课我们再交流。

四、课堂总结:

师: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生答。

师:同学们的收获可真不少。只要我们用心去观察,就会发现在我们的身边处处有数学,处处用到数学。用陈省身大师的一句话来结束我们这节课“我们欣赏数学,我们需要数学。”

教学反思:

教学活动的过程,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学生积极主动地掌握系统的知识和能力,并形成一定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过程。所以一节课教师要关注的不仅仅是简单的教学任务的完成,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是有限的,每个教师都应该思忖的问题是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使学生掌握应有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同时又能培养思维能力、独立学习的能力、浓厚的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呢?这也就是我们现在经常谈起的“高效课堂”。正如俗话说“看花容易绣花难”,每节课能做到有效实属不易,更别说高效。在上《圆柱的体积》这节课时,我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急切的想知道圆柱的体积如何来求。之后通过小组合作,自己动手操作、观察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由于经历了操作体验过程,学生就容易得出圆柱的体积公式。整个推导过程,我采用了目测----猜测-----验证----得出结论的方法,并且在其中渗透了“转化”的思想。巩固练习时,我又把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设计成练习题,让学生感到自己所学的知识来源于生活,又能应用于生活。将知识学习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引导学生学会应用课堂上学过的知识,通过分享,进一步明确观察物

体的方式方法,提高学习效果,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课堂上,我又通过恰当运用信息技术手段,直观形象地处理教学难点,使课堂教学效率大大提高。在这节课中我始终将关注学生、尊重学生作为核心指导思想,多数课堂教学时间都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中度过,充分体现出“生本高效数学课堂”的应有魅力。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只有不断的总结,不断的反思,不断的完善,才能使自己的教学走向真正的高效。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万变不离其宗”,教材或许在改变,观念也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但我们对人才的要求没有改变,只要我们将自己的课堂变为和谐的空间,知识与能力、教师与学生、教法与学法、过程与结果、集体与个体的和谐,和谐的就是有效的。

高效课堂案例分析 六二班 焦娜娟

《圆锥的体积》教学案例分析

现代教育理念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强调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情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相互协作,讨论等活动而实现的过程。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探索的过程,学生在探索中了解实际问题中的各种关系,进而将实际问题用数学关系表示出来。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因为经常要担心课堂时间不够用,教师不敢放手让学生去自主探索,尽量把这个过程压缩或甚至删除,但不可否认的是自主探索过程本身对学生数学意识的培养和数学思维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要真正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提高学生素质,教师就要更新教育观念,树立学生主体参与的意识。数学教师必须树立这样的学生发展观:

1. 要相信每个学生都是特殊的个体,都是有自己个性、爱好的活生生的人,都需要尊重、信任和关怀。

2. 要相信所有的学生都能学习,虽然存在差异但不存在绝对意义上的好与差,他们需要的是关心和指导。

3. 要相信学生都有自我发展的需要,要给每个学生提供思考、表现、创造以及成功的机会,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4. 教学过程是一种活动,学生在其中是真正的主人。

依据上述的教育观来设计的数学教学全程,应该是一个开放的、活泼的、富有创见的多边活动的过程,真正使学生通过数学知识的窗口去认识世界,用数学中的思维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片段分析。

片段一:

(预期目标:通过让学生想象、动手画图、计算机的直观演示、给圆锥命名等一系列过程,将学生作为一个能动的个体,激发、尊重和发展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主动探究知识。)

1、出示右图:这是一个 ,出示 与圆柱体有何不同?

请你想象一下, 当这个圆面(指图上圆面) 无限缩小, 成为一个点时, 是怎样的 一个图形? 你能在草稿本上画下来吗? 请你试一试。

2、课件演示过程:你画的和老师画的一样吗? 请你给这个形状的物体起个名字。(圆锥) 为什么?

分析: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愿参与。所谓创设问题情境,就是教师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创设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与所提问题有关的情境中,触发学生产生弄清未知事物的迫切愿望,诱发出探求性的思维活动。主要表现在设计有矛盾、有新意、有趣味的问题,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

片段二:

(预期目标:把旧知“圆柱”与新知“圆锥”相联系,为探索活动定向。凸现等底等高现象,为圆锥体积学习做铺垫。通过适当“猜想”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科学探索的素质,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让学生把圆柱形的萝卜削成一个最大的圆锥体。

(1)你想怎么做?同桌互相说一说。

(2)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2.汇报操作过程及发现了什么。

师问:你是怎样把一个圆柱形的萝卜削成最大的圆锥体形状的?

生1:让圆柱的底面积不变,削成的圆锥体就是最大的。

生2:我要补充还必须高不变,削成的圆锥体才是最大的。

师问:你通过把圆柱形的萝卜削成一个最大的圆锥发现了什么?

生1:我发现了这个圆锥的体积比原来那个圆柱的体积要小。

生2:我发现削成的这个最大的圆锥的底面积与原来圆柱的底面积相等。 生3:我发现了这个圆锥的高与圆柱的高相等。

师:到底这个圆锥与原来的圆柱的体积之间存在着什么关系呢?请同学们认真观察猜测一下。

生1:这个圆锥的体积是原来圆柱体积的一半。

生2:这个圆锥的体积比圆柱的体积小两倍。

生3:好像这样的3个圆锥的体积与原来圆柱的体积相等。

3、实验探索:

(预期目标:让学生放手操作比单纯看书、听讲更有利于知识的内化。通过实验,既培养了学生的操作能力、合作能力,促进学生的操作能力,合作能力,促进学生动作思维的发展。又让学生体会到,实验是科学研究的好方法,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1)到底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咱们大家一块想个办法验证一下。 下面请同学们就上面的问题做个实验,请把学具拿出来。做实验前,看清实验要求。(微机显示实验要求)

⑴比一比:学具圆柱体,圆锥体的底和高,它们有怎样的关系?

⑵做一做:在空的圆锥里装满沙,然后倒入空圆柱里,看看倒几次正好倒满?

⑶想一想:通过实验你发现圆柱体和圆锥体的体积有怎样的关系?

(2)学生齐做实验,实验后同桌讨论“想一想”的结果,讨论后请一个同学在视频展示台上演示及汇报实验过程。

(3)当学生通过实验和讨论后,回答“想一想”的结果时提问:是不是任何一个圆柱都是任何圆锥体积的3倍?

(4)请这个同学完整地叙述这实验结果,同时微机显示结论⑴即圆柱体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体积的3倍或圆锥体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体积的三分之一。其它同学与他的想法一致吗?请大家一起读这个结论。

(5)归纳公式:v 圆锥=v圆柱×?=底面积×高×? 。

因此,要求圆锥的体积,必须知道什么?(底面积和高)

分析:创设自主探索空间,增强实践全面参与。随着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的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科学的教育理念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并尝试着去实践和推广。而心理学家皮亚杰曾指出:“一切真理都要学生自己获得或者由他重新发现,至少由他重建,而不是简单地传递给他。”智慧出在十指尖上。动脑和动手是紧密联系的,在教学中积极地创造条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可以促使学生左右脑平衡发展,更有助于他们发现和掌握规律,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本课为学生提供了具体的实践活动,创设了引导学生探索,操作和思考的情境。整节课大部分时间学生都在操作,有独立的、有合作的、有猜想、有验证、有观察、有分析、有想象、有解决问题的策略。使学生在尽可能大的活动空间中切实体验到数学对解决实际问题是有用的。让学生在探究的氛围中自主地学习知识,发现规律,实际应用,从而获得成功的体验。

片段三:

(预期目标: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我们教学的目标, 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能解决的问题,编成题目,真正让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人,有利于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落实“人人掌握数学”和“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这一教学理念。)

1、根据左图体积求右图体积。(等底等高)单位:立方厘米(生口答)

2、根据上题,你能发现等底等高的圆柱与圆锥之间有哪些关系吗?

等底等高的圆柱与圆锥,圆柱体积是圆锥的( ),圆锥体积是圆柱的( ),圆锥体积比圆柱多( ),圆锥体积比圆柱少( )。

3、根据公式,你还能解决哪些问题?

①已知底面半径和高,求体积。

②已知底面直径和高,求体积。

③已知底面周长和高,求体积。

④已知底面积和高,求体积。

4、四人小组分工编题,交换完成。

5、典型题目汇报展示(实物投影)

分析:把数学与儿童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讲来源,讲用途,可以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起来自然亲切、真实。起初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会产生一种强烈的心理体验,即数学知识来自实践,是非常有用的。这种心理体验,会使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学中如能经常根据教材内容,联系实际,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启发他们思考,并用学过的数学知识来解释,更使学生兴趣横生。

教学反思:

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创造性,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设计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让学生在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猜测、归纳、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理解数学问题的提出、数学概念的形成和数学结论的获得,以及数学知识的应用。

全课教学以活动为主线,让学生在操作、实验、比较、合作和交流等活动中,自主地设计活动方案、交流活动体验、总结活动成果,实现了从被动地“听”数学向主动地“做”数学的转变,有效地改善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同时也使学生在参与学习和探索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地体验学习成功的愉悦,激发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1、教学方法科学化——创设参与条件。

(1)加强学法指导,让学生会参与。

教学既要研究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更需要研究如何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而不是由老师牵着学生走。在具体教学实践中,要贯彻启发式教学思想,采用一法为主,多法配合,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改进课堂教学结构,着力在设疑、激疑、质疑、解疑中学习新知。引导学生学会提纲挈领,抓重点,鼓起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和让我“试一试”的勇气,培养探究能力。通过操作等实践活动,从动作感知到表象,再抽象概括出数学知识和常用的数学思考方法。如有序、对应、变换、转化等,并能根据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灵活运用这些方法。

(2)激发成就动机,让学生善参与。

每个人都有获得成功的需求和愿望。要承认学生有巨大的智力发展潜在力;要相信他们是能学好的。在课堂教学这种群体活动中,教师要正确对待每一个学

生。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施以不同的帮助,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并在参与教学过程中亲自感受到成功的愉悦,使他们善于参与。

2、课堂教学民主化——营造参与氛围 。

促使学生主动学习还必须营造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以利于学生肯于思考,乐于参与。把紧张的学习过程转变成愉快的学习活动,教学中不妨对学生的座位编排形式来一次“变革”:让学生围成几圈,分组学习,分层指导,教师从高高的讲台上走下来,走到学生中间,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讨论交流,让学生在多向交流中参与。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不是服从与被服从的关系,教师应尊重每一个学生,多一些鼓励,促使他们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在课堂上,要注意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创设不同的情境和氛围,特别是对学习困难生,对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要及时肯定、赞扬,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3、教学手段多样化——提高参与效率 。

教学手段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主要措施。通过运用录音、投影、幻灯、录像等电化教学媒体,进行课堂教学,能将教学中难懂的文字表达转化为生动的形像,变静为动、变远为近,使单一的“教师←→学生”的课堂教学模式发展为:教师、学生←→电教媒体”和“教师←→电教媒体←→学生”等多种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实践证明,教学手段的多样化,能使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变“苦学”为“乐学”。因为它能使抽象的数学问题具体化;枯燥的数学问题趣味化;静止的问题动态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揭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展示学习过程,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增强参与效果。

4、课堂训练多样化——维系参与热情。

在教学中,通过练习学生才能将所获得的知识逐步内化为动作技能和心智技能,同时也才能评价学生参与学习的效果,维系参与学习的热情。为激励学生继续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可根据实际变精讲多练为巧练精讲,变先讲后练,边讲边练为先练后讲、边练边讲。教学过程中讲求实效,及时反馈,及时矫正,及时补救,帮助、鼓励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学习上获得成功,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设计练习可用观察性练习、讨论性练习、一题多解、多变、多串、多用等多种行之有效的练习方式进行训 练,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成为学习的主人。经过教师进一步归纳,学生得出最佳答案。设计这样有针对性的练习,可以激励不同层次的学生,从不同角度去积极参与教学,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满足了一些同学的心理需求。

小组合作学习案例分析

六二班 焦娜娟

>案例分析

一、创设情景,激发探索动机。

学生探索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来自于充满诱惑问题的情景。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生活实际与学生求知心理所产生的认知冲突,把学生引入一种参与问题解决的情景之中,使其产生对新知识的渴求,激发探索的动机。在导入新课时,我创设了这样的问题情景:老师现在要你们把学校操场的平面图画下来,有那么大的纸吗?(没有)怎么办呢?(缩小)缩多小?(学生1:随便;学生2:不知到;学生3:按一定的比例缩小)按怎样的比例缩小呢?(学生3:不太清楚)教师此时出示自己事先画好的学校操场平面图,说明:老师就是根据一定的比例而缩小画出了这幅平面图,并可根据这幅图计算出学校操场的实际面积。你们想知道其中的奥秘吗?

学生们的兴趣以下子就来了,此时教师揭示: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比例尺”(板书课题)

二、自学

师:什么是“比例尺”呢?

现在请打开书,自学课本第75页

师:通过自学,你知道了一些什么?

学生4:我知道了“比例尺”是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

学生5:我知道了,如果已知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求“比例尺”时,必须把它们化成相同的单位,再化简。

学生6:我还知道“比例尺”还可以写成分数形式。

师:好,你们说得都很好。老师这里有一些地图和平面图,你能解释其中的“比例尺”的实际意义吗?(准备了几种不同的比例尺)

其中有一个比例尺是1:3000

学生解释到:这幅图的比利尺意义是图上1厘米表示实际30米。

师:你还在生活中见过哪些比例尺,你能告诉大家它的实际意义吗?

同学们都争相回答。此时,比例尺的实际意义对于每一位同学都已不是难点。

三、探究及应用

师:同学们已经知道了比例尺的实际意义,现在你们能根据老师画的学校操场平面图,想办法算出操场的实际面积吗?大家在小组里议一议,试一试。(比例尺是 1:100)

每个小组的同学都先用尺子量出了图上的长(11厘米)与宽(9厘米),接

下来就出现了两种不同的做法:

方法1:11×10=110米 9×10 =90米 110×90 =9900平方米

方法2:11×9=99平方厘米 99×10=990平方米

学生7:我觉得这两种方法都没错,为什么答案不一样呢?

师:这两种方法同学们都动了脑筋,但为什么答案不一样呢?

学生8:有一种是错的。

同学们又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很多学生用期待的眼神看着我,希望听到老师的回答。

师:我相信你们一定能找到正确的答案。

学生9:我觉得第二种方法是对的,而且非常简便。首先求出图上的面积,再根据比例尺算出实际的面积。

学生10马上站起来:我不同意他的说法,求出图上的面积后,不能根据比例尺算出实际面积。因为比例尺是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不是图上面积与实际面积的比。所以,我认为第一种方法是正确的。

争论声突然停止了,同学们听了这位学生的回答,脸上流露出了会心的微笑。通过讨论、交流,同学们对“比例尺”的意义进一步加深了了解。并能根据图上距离和比例尺的实际意义求出实际距离,方法还非常简便(11*10=110米,9*10=90米)。

四、书面练习

学生练习了几道求比例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基本题。大家都能根据比例尺的实际意义正确地解答,方法多种多样,而且有的方法非常有创意。

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觉的上得很轻松,学生也学得投入。他们通过自学、独立思考、互相研讨、合作交流,终于发现了知识,领悟了知识,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使我深深地体会到:数学教学要彻底改变重结果、轻过程的错误倾向。那种模式化的教学从掌握知识的角度进行分析,确实简单高效,学生有时能迅速提取相应的解题模式,高效地解题。(如: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实际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但它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造成学生思维的僵化,学生不会分析、思考,所掌握的无非是一定数量的静态知识而已。这些知识是缺乏迁移性的,当问题情景发生变化,似是而非时,出现错误也就在所难免

教学不仅应向学生传授知识,而更重要的在于让学生主动参与获取知识的活动。教师应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积极思考,使其在动手、动口、动脑的过

程中懂得如何学习数学,体会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从而培养其主动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

教师个人校本研修方案

焦娜娟

为了更快的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走专业发展之路,结合自身教学中的实际情况,特制订个人校本研修实施方案。

一、 研修目标

在研修中要努力做到:一个中心,两个转变,三个提高,四个结合。

一个中心:以教师的专业水平的不断提高为中心;两个转变:转变教育观念和教学行为;三个提高: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能力,提高教研水平和科研能力;四个结合:上公开课与听课学习相结合,个人学习与组内交流相结合,教研与科研相结合,教育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相结合。

二、 研修任务

(一)、个人理论学习。争取每学期精读两本教育教学名著,并把精要和读后感想记下来。

(二)、听课评课。主要以本校教师为听课评课对象,以校级公开课为平台,并积极参加教研组内开展的听课评课活动。同时,努力争取参加省市县等各级组织的各类培训活动,并及时做好笔记、填好《听课记录》。

(三)、公开课。每学期至少上一节公开课,课前精心认真备课,课后及时把案例、反思写下来,并积极将优秀教学设计、课件、案例等向教育报刊杂志投稿。

(四)、小组集中研修。积极参加教研组开展的各项活动,在活

动中认真聆听,踊跃发言,并做好研修记录。

(五)、撰写教学论文。根据自己确定的课题研修任务,独立完成一篇2000字以上的教学论文上交学校教研室。

(六)、积极开展课题研究。围绕自己的学科课题,积极开展研讨、交流、实践活动,在规定的时间内,高质量的完成课题研究任务。

教师个人校本研修总结

焦娜娟

从事教育工作的我们需要不断地学习,以适应社会的需求。本学期,我从自己的教学实际出发,不断养成自我学习与自我反思的习惯。从自己的教学中寻找突破口,为了以促使自己今后的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现总结如下:

一、能够按时参与校本研修活动,并做好记录,并认真撰写心得体会,在学习中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

1、开展有效课堂教学研究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我们三年组认真开展有效备课,有效课堂教学、有效作业设计和批改的研究,我严格要求自己,在每周听一节课之后,会与同组的老师共同讨论分析,取长补短,发表自己的见解,这使我受益匪浅。使自己不断走向成熟,给课堂注入更多的活力,取得更大的效益。

2、自我反思及案例。反思,是教师提高教学水平的一种有效方法,反思自己的备课;反思上课时遇到的问题,自己是怎样处理的;反思自己本节课有哪些比较满意的地方或者有哪些不足。经过不断的反思与积累,自己确实掌握了很多“第一手材料”,悟出了一些道理,丰富、完善了自己的课堂,最大限度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而且,注意做好课堂实录,并整理成文字材料及时上交。

二、参加多种研修模式,全面提升自我素质

1、积极参与辽西北远程研修活动,认真聆听专家的指导,多看看同行们对于课堂教学改革的认识和思考,并对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发表评论,及时与各位沟通交流,增长自己的见识,开拓自己的视野,

使自己能够更及时的了解外面的世界。

2、自主学习模式。我学习教学理论、自我反思,找出自己在某一方面的不足,然后制定计划,并实施计划,以弥补自身不足,提高自身能力。

三、研修内容丰富多彩

1、加强师德培养。教书育人,师德为本,我能够做到遵纪守法,爱岗敬业,为人师表,自尊自律,廉洁从教,团结协作,积极进取,勇于创新,尽量使自己成为学生、家长、社会满意的好教师。

2、新课程理念研修。本学期我继续把学习、实践、验证的新课程理念,作为师资研修的重点任务来学习。课堂中根据教学实际, 反思如何调整教学策略;课后反思自己的这节课达到了什么目标,用了什么教学策略,有哪些成功之处等,寻找课堂教学的优点与创新之处,寻找问题与不足,捕捉隐藏在教学行为背后的教育观念。

总之,在工作中,有收获的喜悦,也有困惑的苦恼。路漫漫兮我将上下求索,为教育事业奉献着无悔的人生。


相关内容

  • 控制系统典型环节性能分析
    控制系统典型环节性能分析 题目: 熟悉Matlab 软件Simulink 的基本使用方法,利用Simulink 建立各典型环节的仿真模型,并通过仿真得到各典型环节的单位阶跃响应曲线,给出各典型环节相关参数变化对典型环节动态性能的影响. 解答 ...
  • 三年级科学上册书本问题材料
    小学三年级科学(苏教版)上册教才培训材料 第一单元 科学是„„ 1.科学是„„ 一.问题解答 问题1:当听到科学这个词的时候,你想到了什么? 答:当听到科学这个词的时候,我想到了科学家进行的农业研究.航天探索.试验分析.珠峰测量.医学研究等 ...
  • 身边的设计艺术打印稿1
    <身边的设计艺术> 青岛市崂山区东韩小学 王清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叫王清,来自青岛市崂山区东韩小学.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民美术出版社小学美术三年级上册第16课<身边的设计艺术>.接下来,我将从教材分析. ...
  • 乘法的初步认识评课
    乘法的初步认识听课有感 <乘法的初步认识>是学生学习了百以内数的加减法后进行的教学,也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初始课,因此这节课就显得尤为重要.我认为这节课的重点要落实到让学生理解这样几个问题上: 一.加法可以用乘法表示,为什么要用乘法 ...
  • 非线性控制系统分析
    HEFEI UNIVERSITY 自动控制原理小论文 项目名称: 非线性控制系统分析 制作人 : 程康 1205012023 12电子2班 指导教师: 储忠 完成时间: 2015年7月1号 一.主要内容 (1)典型非线性特性 (2)描述函数 ...
  • 关于房地产开发项目前期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分析
    摘要 :本文阐述了房地产开发项目的基本内涵以及项目前期管理的特征及内容,继而利用后续段落对房地产开发项目前期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进行详细的剖析.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房地产开发项目前期管理工作的完善建议. 关键词 房地产开发 前期管理 重要性 引 ...
  • 第四章频率特性(打印版)
    控制工程基础 (第四章) 第四章 控制系统的频率特性 时域瞬态响应法:分析控制系统的直接方法. X i (s ) G (s ) Xo (s) L−1 x o (t ) 特点:直观,分析高阶系统繁琐. 精仪系 李冬梅 -1- 第四章 控制系统 ...
  • 知识竞赛比赛细则-
    比赛细则 一.比赛安排及题目介绍 1.比赛分为两个部分:抢答题(50分).病案分析(50分). 2.抢答题环节:选手抽签2人一组PK,每组10个题目,限时6分钟完成.主持人念完题,在说出"请抢答"之后,选手才能按铃抢答. ...
  • 宜家价值链分析
    中国农业大学 课程论文 (2010-2011学年秋季学期) 论文题目:宜家价值链分析 课程名称: 战略管理 任课教师: 栾玲 班 级: 商务081 学 号: 0811250414 姓 名: 陈佳盟 宜家价值链分析 摘要:创建于瑞典的宜家家居 ...
  • 临床用药质量控制及控制环节
    临床用药质量控制及控制环节 临床用药质量控制是指为了保证临床用药的有效性.安全性及经济性而进行的对临床用药质量的全方位.全过程的监督和控制,它是医疗质量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了三个环节,即药品供应质量控制.给药过程质量控制和用药结果质量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