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度夕阳红--读[诗经·王风·黍离]有感 - 范文中心

几度夕阳红--读[诗经·王风·黍离]有感

03/02

社会市场〔 要」 朝 代 每 兴 交 之 ,数 破 亡 忧 悯 的 人 士 牵 国魂 宗 如 摘 历 历 ,当 废 替 际无 国 家 、天 人 仁 志 心 故 、 系 庙,屈原、 杜甫、 , 姜夔等等, 李9 发黍离 之悲、 之哀、 骚之恨, 麦秀 离 语写了 一曲曲动人的黍离 哀歌, 具有强烈的 爱国 主义情怀, 在我国 抒情文学史上占 要地位。 有重〔 关键词」 离 痛 黍之《 诗经》 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它开启了我国“ 缘事而发, 感于 哀乐” 的现实主义诗歌传统, 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后人的立身处世和治 家理国, 其意义与价值不容我在这里赘述, 本文试图将读了《 王风?黍 离》 后的感想略陈一二。西周最后一个君王周幽王残虐无道、 政治腐 败、 痛苦, 人民 为博得美人一笑, 烽火戏诸侯, 置天下社樱于不顾., 终于 天怒人怨, 导致异族的大举入侵和诸侯的武力干涉, 幽王被杀, 王室继 而衰微, 统一的周朝中央政权从此一去不返。 由晋、 郑两国拥立的平王 为避犬戎侵扰, 都由 将国 镐京迁往洛邑。 从此, 诸侯林立, 五霸纷争, 弱 肉 强食, 互相吞并, 动辄干戈火并, 弄得生灵涂炭、 不聊生, 民 周王室也 只是作为一种象征和工具而存在。生活在洛邑, 也就是所谓的主城中 的 人们, 满布阴羞, 心中 《 王风》 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诗歌。王风》 《 共十 大部分表现了 首, 战乱的现实和人民的 哀苦, “ 哀怒悲愤和无可奈 何, 也因此成了《 王风》 主旋律” 例如《 (1), 黍离》《 、君子于役》《 、中谷 有推》《 、 兔爱》《 、 、葛》《 大车》 都是这种悲慨之音的具体表现。其中 等, 《 黍离》 尤其典型, 麦秀之悲、 黍离之痛更成为后世万千国 破家亡、 遭际 兴衰的爱国志士的千古绝唱。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 黍离》 这首具有原型意义的诗: 彼黍离离, 彼被之苗。 行迈靡靡, 中心摇摇。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 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 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 彼视之穗。 行迈靡靡, 中心如醉。 知我者谓我心优;不 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 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 彼租之实。 行迈靡靡, 心如噎。 中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 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 此何人哉? 诗序说: “ 阂宗周也。 周大夫行役至于宗周, 过故宗庙, 宫室尽为 禾黍。阂周室之颠搜, 仿徨不忍去而作是诗也。” 后世皆承其说,笺》 《 云:“ 宗庙宫室毁坏而其地尽为禾黍, 我以黍离之时至, 樱则尚 苗。” 朱 熹《 诗集传》 亦说:“ 周既东迁, 大夫行役至于宗周, 过故宗庙宫室, 尽为 禾黍, 阂周室之颠覆, 仿徨不忍去, 故赋其所见黍之离离与樱之苗, 以 兴行之靡靡, 心之遥遥, 既叹时人莫识己意, 又伤所以致此者, 果何人 哉? 追怒之深也。 《 ”黍离》 这首诗的 大体意蕴确实如此 作者行役来到 故都, 当年象征统治威权的龙楼凤阁已经杳无痕迹, 眼前满目 苍凉:寒 烟衰草, 断壁残垣, 斜阳碑墓, 昔日的繁荣已经被青青禾黍所取代, 作 者心族摇摇, 隅隅独行, 面对世事的沧桑变化, 伤时优国之情不能自 已。 并且联想到自己身处群小之中, 慷慨之志不能酬谢, 一股抑郁不平 的牢骚之气融合着家国不幸悲慨之情喷涌而出: “ 悠悠苍天,此何人 哉! ” 这就把家事、 国事、 天下事融为一体, 有对故国 其中 社被的缅怀眷 恋, 对神州陆沉的 悲叹哀吟, 有对个人身世的发泄诉说, 并且从个人的 哀叹升华到国家的巨痛, 再凝聚成整个民族的忧伤怀念, 荡气回肠、 动 人心魄, 这种亡国败家的忧思哀怨, 是那样深广而沉重 , 令人难以摆 脱, 它是春秋战国时代特殊历史的写照, 也是动荡不平多灾多难的民 族心声的抒发。 因此, “ 黍离之悲” 作为中国 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情结, 它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羁旅行役之愁, 是一种以爱国主义为核心, 包容 了怀古、 思乡、 悲天悯人、 伤时感世等多种情感在内的深层幽思, 并且 它以超迈宏阔的境界感应着后世无数士人的心灵和情感。 纵观中国历史, 几度兴衰盛亡, 几度改朝换代, 用一句老话来说 就是“ 人世几回 伤往事, 山形依旧 枕寒流”说不尽的 , 春去冬来, 述不完 的人世变迁, “ 依旧在, 青山 几度夕阳红” 。然而五千年的中国历史, 却 分多合少, 很大一部分时间都在战乱中悄然遇走, 例如周末、 汉末、 魏 晋六朝、 晚唐五代十国、 宋元之交、 明清之际, 一直延续到近代, 始终战 火纷飞、 兵连祸接。但紧随家国的兴亡同时诞生了一大批遗响后世的 优秀诗人, 他们唱出了 人民的悲苦、 家的深勃和民族的 国 创伤。 东汉冯 衍《 显志赋》 中就说:“ 臣过故墟而嘘啼, 盖,l; 孝子人旧 室而哀叹。” 由 此, 多少背井离乡之人, 多少国 破家亡之士, 面对山河改色, 社樱易姓, 无限伤感由 衷而发, 对故国的眷念、 对亲人的思念、 对现实的愤愈、 对 天下苍生的哀怜, 汇聚成一股悲壮的黍离之歌, 在我国抒情文学中滔滔不息、 绵绵流长。 饱经王朝衰败辛酸、 直接承袭这种“ 黍离之痛” 的文化精神, 并且 将之加以升华的一个典型人物就是楚辞的开创者屈原。 屈原也是生在楚国由 兴人衰的 历史转折时期, 他与楚国王族同姓, 博古通今、 娴于辞 令, 早年受楚王信任, 身居高位, 接遇宾客, 应对诸侯;草拟诏书, 辅修 国 可谓春风得意。然而 , 史, 怀王任用群小, 他被贵族集团一再低毁、 排挤, 被怀王疏远, 甚至被流放。面对着社樱将倾, 国家危在旦夕的惨 况, 诗人屈原优心如焚, 满腔焦痛化为“ 离骚” 之恨— 对理想的上下 求索、 对黑暗现实的抗争怒诉, 以及对宗国难以割舍的情怀。 在都城被攻破的时候 , 这种一脉相承的“ 麦秀之悲”“ 、黍离之痛”以及“ , 离骚之 恨” 哀邹》 在《 中喷涌而出:“ 黄天之不纯命兮, 何百姓之震想? 民离散而 相失兮, 方仲春而东迁。 去故都而就远兮, 遵江夏以流亡。 出国门而较 怀兮, 申之吾以行。 发邪都而去间兮, 迢荒忽其焉极!揖齐杨以容与兮, 哀见君而不再得??????将远舟而下浮兮, 上洞庭而下江, 去终古之所居 兮, 今逍遥而来东, 羌灵魂之欲归兮, 何须臾之忘反? 背夏浦而西思兮, 哀故都之日 登大坟而远望兮, 远, 聊以舒吾优心??????曾不知夏之为丘 兮, 孰两东门之可芜! 心不怡之长久兮, 愁其相接, 优与 惟郑路之辽远 兮, 江与夏之不可涉????? ” ? 全诗围绕故都远离难以再见的悲慨, 将对 故国深深的眷念之情, 对君王的怀念之思, 对百姓离散的哀悯之意, 饱 蘸爱国的血泪, 发出了“ 鸟飞返故乡兮, 狐死必首丘” 的愿望, 优国优 民、 痛心疾首的玉洁冰心人所共见, 所以,离骚之恨” “ 虽然接受了“ 黍离之痛” 的文化意蕴, 却超越了“ 麦秀之悲” 无奈情绪和回 的 避态度, 具有更加撼人心魄的爱国主义力量。与《 春望》 相似, 都以“ 春天” 来作为王朝象征的如刘辰翁的《 兰陵 王?丙子送春》 送春去, :“ 春去人间无路。秋千外、 芳草连天, 谁遣风沙 暗南浦?依依甚意绪?漫忆海门飞絮, 乱鸦过, 斗转城荒, 不见来时试灯 处。 春去, 最谁苦? 但箭雁沉边, 梁燕无主, 杜鹃声里长门暮, 想玉树凋 土, 泪盘如露, 咸阳送客屡回顾, 未能度? 春去, 来否? 正江令恨 斜日 尚 别, 庚信愁赋, 苏堤尽日 风和雨, 叹神游故国, 花记前度。 人生流落, 顾 孺子, 共夜语。” 丙子, 即宋恭帝德佑二年( 1276) , ( 是年二月, 元军攻陷 临安, 三月, 伯彦等虏恭帝及太后北去, 宰相陈宜中及部分宗室趁机从 海路逃至福建 , 并在福州拥立端宗赵是继续与元军对抗, 这首词反映 的就是这一历史时期的巨大社会变动。这首词表面上写春天, 实际上 是南宋王朝的象征。 所谓“ 送春”即哀悼南宋王朝的灭亡。乱鸦过, , “ 斗 转城荒”元军攻人都城, , 城市荒芜, 一片混乱, 春去人间无路” 以“ 为中 心, 作者直接抒发亡国之痛与故国之思:“ 春去, 谁最苦”“ 、春去, 尚来 否”反映了上至统治阶级下至广大人民群众所遭受的苦难, , 以及“ 故 国神游” 的悲哀。词中处处流露出作者的深悲巨痛, 如陈廷掉在《 白雨 斋词话》 中说:“ 题是送春, 词是悲宋, 曲折说来, 有多少眼泪。” “ 千古兴亡尽如此, 春风麦秀使人愁” ,黍离之悲的文学情结, (3) 是血和泪的凝结, 饱含着文人士大夫们悲天悯人的情怀, 也高扬着巨大的爱国主义热情和深刻的历史反思精神。 由于黍离悲歌的作者都经历了国破家亡或者兴衰成败的惨况, 感触深刻, 字字血泪, “ 黍离之痛 多唉中 有怨, 主调悲愤, 其和声多是悲切、 悲壮、 悲惜、 悲悼等深沉的情 感, 感痛力度较强” , (4) 因此, 其抒情风格是直抒胸臆, 泄涌而出, 冲破 了“ 哀而不伤, 怨而不怒” 的诗教传统, 在我国 抒情文学体系中独具风 格, 具有长久不衰的艺术生命力。 且以今昔对比的形式, 或者用因物感 兴的特点, 意味悠长、 发人深思、 警人心魄, 这在我国诗歌史上也是独 占 鳌头的。 直到今天, 那种往事成空、 神游故国、 依旧、 青山 几度兴废的 悲壮意境仍然为千万人所共鸣, 其悠悠哀思仍然震撼着子子孙孙的心灵和脉搏, 如浩浩江水, 东流不绝。参考书目:1)(新选唐诗主百首》武汉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室选注, ,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1年 2)(宋词三百首》上a 村民选编, , 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 年 1994 3)Q 楚辞)黄山书社出版, 1997 年4 月18 1


相关内容

  • 人教版初中语文课本古诗词背诵篇目整理
    人教版初中语文课本古诗词背诵篇目 整理:童蕾莎 七年级上册: 课内: 第15课 古代诗歌四首 1<观沧海>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从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 ...
  • 六年级语文下册长江之歌5教案苏教版
    <长江之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5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理解诗歌的语言和吟诵诗句,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培养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指导有感情 ...
  • 徐元杰湖上阅读答案
    篇一:徐元杰湖上阅读答案 风日晴和人意好,夕阳箫鼓几船归.[注释] 湖:即西湖.红树:开满了红花的树.乱莺啼:形容很多黄莺在鸣叫.平湖:指风平浪静的湖面.白鹭:一种水鸟.前两句说,在一棵棵开满红花的树间,无数只黄莺在不停地鸣叫:波平如镜的湖 ...
  • 诗词中的千古名句
    1. <金陵酒肆留别> 2.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送友人> 3.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渡荆门送别> 4.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把酒问月> 5.梦魂不到关山难.长相思, ...
  • 小学生3-4年级经典诵读
    岩口复兴学校3-4年级经典诵读读本 日 有 所 诵 目录 一. 弟子规 二. 诗经选读: 1. 蒹葭 2. 关雎 三. 古典诗词 1. 敕勒歌 2. 长歌行 3. 古朗月行 4. 秋浦歌 5. 望天门山 6. 行路难 7. 赠花卿 8. 春 ...
  • [诗经]三首
    课题:<诗经>三首 教学目的 1.朗读背诵古诗. 2.理解古诗的内容和写作特点. 3.体会古诗的意境. 4.重点难点 5.1.重点 6.(1)朗读背诵 古诗. 7.(2)理解古诗的内容和写作特点. 8.2.难点:体会古诗的意境. ...
  • [转载]诗歌鉴赏中的常见意象解读
    近几年语文中高考都新增了一种新题型--诗歌鉴赏.对古典诗歌积累不多的高初中学生而言,难度不小.教学中,如何帮助学生走进古典诗歌?首要任务是把握诗歌中的意象.无论古典诗歌还是现代诗歌,采用的意象纷繁复杂,一下子把握不太容易,但是有些意象,在古 ...
  • 浅析古诗词中的"蝉"意象
    孥课 { 辅导 浅 析 古诗 词 中 的 " 蝉' ' 意 象 @ 王 志慧 摘要 : 古诗词 中的蝉不仅 点明时令 , 更是承载 了各种情思 , 有感时伤 事, 有离愁乡思, 亦有标榜高洁之用. 关键词 : 蝉 :时令:伤逝 : ...
  • 失街亭教案大全
    失街亭_教案大全 (1) 目标 1.理解诸葛亮和马谡这两个人物形象. 2.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境界. 3.理解本文"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语言特色. 重点 目标1.3 难点 目标2 课时 2课时. 手段与方法 多媒体 ...
  • 初中古诗词大全
    初中古诗词大全 七年级上册 [山行留客 ] 张旭 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汉江临眺] 王维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