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古代诗歌四首]练习附答案 - 范文中心

第15课[古代诗歌四首]练习附答案

12/10

15 《古代诗歌四首》练习题

一、《观沧海》第一部分:

1、曹操是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曹操与其子曹丕、在文学史上被称为“三曹”。

2

3、给下面的加横线字注音。

) )

4、解释下面加横线字的意思。

⑴水何澹澹⑵秋风萧瑟5、《观沧海》是一首借景抒情的诗歌,开头以字统领以下的十句写景句,其中前六句写后四句写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这是合乐时的套语,与诗的内容无关。

6、有人说诗中的“若”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7、《观沧海》诗中描写沧海镜像的诗句中,写动景诗句是写静景的诗句是 。

8、对《观沧海》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诗人先写山岛风光,再描绘海绵景色,最后抒写自己的情怀。

B、诗人立足于山岛,先远观,再近观,最后抒写自己的情怀。

C、诗人先写实景,再写虚景,最后抒写自己的情怀。

D、诗人先全景式地展开大海景象,在描绘山岛风光,最后在描绘大海波涛汹涌的基础上,借吞吐日月星辰的

气势来抒发自己博大的胸怀。

9、在《三国演义》中和在民间故事中,曹操是一个反面人物,是一个奸雄。显然那是一种误解,是文学形象。请你结合《观沧海》一诗和自己对曹操的了解,说说历史上的曹操是什么样的?

《观沧海》第二部分:

1、对全诗内容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开头两句写登临的地点(碣石山)和目的(观沧海),“观沧海”是全诗的诗眼,“观”字统领全篇,以下十句,皆为观海所见。

B、“水何⑵澹澹”到“洪波涌起”通过描写海水和山岛相互映衬的形象,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宏伟气象。

C、“日月之行”到“若出其里”写诗人通过眼前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雄伟景象,来抒发自己博大的胸襟和要建

功立业的政治抱负。

D、最后两句是合乐加的,是乐曲的终止句,一般跟诗的内容没有直接关系。

2、试对诗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做简要赏析。

1

3、简要回答《次北固山下》一诗所表达的思想内容。 4、对这首诗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次北固山下”的“次”是:停泊“的意思。北固山在镇江的北边,三面临将。 B、“客路”即“旅途”。第一句指明了作者要去的路途,第二句交代了乘舟而来的情况。

C、“潮平”指潮水上涨,水与岸平。“风正”指风向即顺,风力又不猛。

D、“归雁洛阳边”意即我想学北归的大雁,回到故乡洛阳。

5、诗中运用记叙这种表达方式的诗句是6、诗人对旅途的感觉是顺利的,还是不顺利的?从诗中的哪个地方可以表现出来?

7、汉代苏武陷落于匈奴,被迫在漠北牧羊,让南飞的大雁把书信带回故国,后来人们用“鸿雁传书”或“归雁”代指书信或信使,诗人的家书是从哪里寄向哪里?是向哪个方向寄?

8、“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残夜将尽未尽之时遥望东海,一轮红日正在升起,旧年将尽未尽之时,春天 的气息已经来到江上。这些得出怎样的生活哲理 : 《次北固山下》第二部分: 1、关于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诗以对偶句开头,既不同一般,又工整明丽,“青山”“绿水”给人眼明心亮的感觉。

B、三、四两句进一步把人带到一种和平宁谧的环境里,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显得天地宽阔,更使人胸襟开朗。

C、五、六两句写海上红日冲破黎明前的黑暗,江边春意赶走垂尽的旧腊残冬,不仅意象美妙,还蕴含一种生活哲理,突现了新生事物的强大生命力。

D、最后一联抒发了作客他乡的深深愁绪,可知前面六句所写明丽的江南景色,都是为最后一联作反衬的。

2、请描绘“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在你脑海中出现的画面。

三、《钱塘湖春行》第一部分:

1、本诗选自《白氏长庆集》,也是一首写西湖颇具盛名的

2、解释下面加横线字的意思。 2

3、全诗以“行”为线索,从“”起,到“”终,以“”为着眼点写出了自然的美景。最后两句中的“ ”两字充分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迷恋。

4、本诗最具色彩美的诗句是,。

5、从远景总写西湖春景的诗句是

6、本诗以为线索,描写了西湖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的感情,

第 句和第 句组成颔联,颈联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

7、下面对本诗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它描绘了刚刚披上春装西湖生意盎然的景象色,书写了作者对西湖美好春光的喜爱。

B、三、四句中,诗人抓住了“争”、“啄”这两个极具表现力的词语,勾画渲染了一幅早莺争向暖树,新燕啄泥衔草的动态画面。

C、五、六两句,作者看到的是一派繁花盛开、花团锦簇的美丽景象,而浅浅的小草,翠绿如茵,刚刚能把马蹄埋没。

D、结尾处写诗人来到绿树成荫的白沙堤上,这里的景色美不胜收,让人久久不忍离去,他不禁发出“最爱“这样的赞叹。

8、将“几处早莺争暖树”改为“处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改为“家家新燕啄春泥”有什么不好? 《钱塘湖春行》第二部分:

1、下面对本诗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

A、开头两句写诗人行径孤山寺和贾亭时所看到的山光水色,勾勒出西湖早春的景色。

B、三四两句从莺、燕的动态中,把春天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C、五六两句写骑马游春的人们,包括诗人自己,艺人们的感受写西湖的春景。

D、结尾两句详写湖东的白沙堤,在绿杨荫里,更是美不胜收。

2、展开联想和想象,用简明形象的语言描绘出“几处早印证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所展现的画面。 四、《天净沙·秋思》第一部分:

1、在《天净沙 秋思》中,“天净沙”是,“秋思”是,本散曲被后世诗评家誉为

2、给下面的加横线字注音。 ) )

3、诗歌中直接抒情的是哪一句?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4、读本诗文意把握,说出理解欠妥的一项是( )

A、前三句都由名词性短语构成,一共列出九种事物,堆砌的意象太多,让人主次莫辩。

B、前三句的句法尤为别致,使整个画面颇像一幅笔法潇洒的水墨画,十分耐人寻味。

C、诗中的主人公是一个流落异乡的游子,他独自牵着一匹因长途跋涉而黑瘦的马,步履艰难地行走在西风劲吹的古道上。

D、这首诗寓情于景,具体而生动地表现了一个长期流落异乡的人的悲哀。

3

5、全曲中,暗含题中“秋”字三个最直接的景象是、,与“夕阳”相呼应的是

“,与“天涯”相呼应的是“”,最能触发旅人(游子)思乡之情的景物是“”,体现“思”字的一句是“ ”。

6、对这首曲的要点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曲的题目是“秋思”,“秋思”的意思是“秋天的思考”。

B、“枯藤”句的“枯藤”、“老树”是最有特征性的秋景,给人以萧条、寂寞、悲凉的感觉。

C、“小桥”一句读来令人亲切,可仔细想去,却更增添了“断肠人”的愁绪。

D、“断肠人”句中的“断肠人”是一位“离人”,“天涯”即“极远的地方。

7、“枯藤老树昏鸦”与“小桥流水人家”是两种鲜明不同的画面,你能理解这种不协调的用意吗?

8、这首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此曲的前三句选取了富有特征的九种食物组成了一幅深秋的景色图。

B、第二句描写诗人所见异乡的优美、恬静的景象,越发使人感到孤独。

C、从整个构图来看,前四句写景,末一句写人。景物是背景,人是主体。写景是为了烘托人。

D、从此曲的题目来看,作者所要表达的是对秋的伤感,而并无思乡之情。

《天净沙 秋思》第二部分:

1、对这首曲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前三句十八个字,写了九种景物,有静有动,有声有色,而加在名词前的定语则体现了诗人对那些景物的独特感受。

B、这首小令,写景由近到远,感情抒发由浅入深,开头一句“枯藤老树昏鸦”是诗眼。

C、这是一幅秋景图,又是一幅绝妙的秋思图。图中有景有人,人和景都是经过作者精心选择的,最能表现秋思。

D、这首小令用极有限的字句,塑造了极丰富的意向;人与物结合,情与景交融,有一种动人心魄的力量。

2、下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用具有特点的景物写秋,描绘了一幅绝妙的秋景图。

B、景与情结合,表现了天涯游子的悲凉感情。

C、“夕阳”、天涯“交代了时间地点。”“断肠人”今夜宿谁家?在“小桥流水人家”。

D、读者是随着秋思满腹的主人公的脚步、视线、思绪进入这幅画卷的。

3、意象,是被作者赋予了一定意义的形象。马致远选用了“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等意象来表现秋天的凄凉肃杀。请你为春天选取意象。(至少四个)

曹操 短歌行

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4

参考答案:

《观沧海》第一部分:1、东汉 曹操 2、《步出夏门行》《乐府诗集》3、⑴jié ⑵zhì

4、⑴多么 ⑵树木被秋风吹动的声音 5、观 实景 虚景 6、“若”字表明了诗句是诗人的主观感受,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景象是诗人的想象,体现了诗人的博大胸怀。7、水何澹澹;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山岛竦峙;草木丛生;百草丰茂 8、D 9、历史上的曹操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他胸怀大志,以天下为己任,才能出众,结束了东汉末年的动乱,推动了历史前进,是有贡献的。 《观沧海》第二部分:1、C

2、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壮阔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宏大的抱负。

《次北固山下》第一部分:1、唐朝 五言律诗 羁旅 2、⑴路途中停留 ⑵旅途 ⑶风顺而和 ⑷家信 3、诗人泛舟车行,停船北固山下,见湖平岸阔、残夜归雁而引发的怀乡情思。当时正值冬尽春来,旭日初升,诗人面对江南景色,置身水陆孤舟,感受时光流驶,油然而生别绪乡思。但诗人的思想感情中更多的是放眼山川的胸襟和积极乐观的心境。

4、D 5、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6、是顺利地。从“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可看出。 7、从北固山往洛阳寄。向北方寄 8、时序的交替,新的东西是挡不住的,人应对生活乐观,积极向上。《次北固山下》第二部分:1、D 2、潮水满涨,两岸之间水面宽阔,顺风远航,一面白帆高高挂起。

《钱塘湖春行》第一部分:1、七言律诗 2、⑴埋没、淹没 ⑵通“荫”,林荫 3、孤山寺 白沙堤 早春 最爱 4、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5、水面初平云脚低 6、诗人行踪 早春 喜悦 三 四 对偶7、C 8、“几处”“谁家”极言初春,莺燕还不多,与“早”“新”照应。如改为“处处”、“家家”就不是早春之景了。 《钱塘湖春行》第二部分:1、D 2、莺是春的歌手,在明媚的春光中,几只早莺争先恐后地飞到向阳的树指上去唱歌;燕是春天的信使,不知谁家的新燕已开始啄泥衔草,筑建新剿。

《天净沙 秋思》第一部分:1、曲牌名 题目 秋思之祖 2、⑴hūn ⑵shòu 3、断肠人在天涯 抒发了感到孤苦寂寞,思念家乡亲人的感情 4、A 5、枯藤 老树 西风

昏鸦 古道 人家 断肠人在天涯 6、A 7、将哀景与乐景放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比,反衬“天涯”人的思乡愁绪 8、D 《天净沙 秋思》第二部分:1、B 2、C 3、东风、麦苗、杨花、柳絮、小草、嫩芽等。

5


相关内容

  • 语文:1.王维诗四首 同步测试之达标训练 (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1.王维诗四首 达标优化训练 我夯基 我达标 1. 王维,字摩诘.唐代河东人,工书画.曾任尚书右丞,世称__________.笃于奉佛,亦称__________.他的作品,常常与孟浩然相提并论,史称为__________.王维是盛唐____ ...
  • [即景抒情诗四首]教案
    .<即景抒情诗四首>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即景抒情诗的内容.诗人生平及思想内容. 2.能够背记<登幽州台歌><望月怀远>. 3.训练将诗句转变成画面情境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教学重点: 了解即景 ...
  • [王维诗四首]学案教师版
    <王维诗四首>学案 山水田园诗基本知识介绍: 一.表达的情感内容 1.表达对大自然的喜爱 2.表达对官场仕途的厌倦,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愤怒 3.表达对归隐生活.闲适恬淡的田园生活的喜爱.向往 4.出世与入世矛盾心理的折射 5.对生 ...
  • 初中语文苏教版八年级上册 语文
    初中语文苏教版八年级上册 · 本册综合 · 单元综合 · 月考复习 · 期末复习 · 期中复习 · 七律·长征 · 长征组歌两首 · 老山界 · <草> · <长征>节选 · 枣核 · 最后一课 · 始终眷恋着祖国 ...
  • 论韩愈和孟郊的组诗
    摘要:困穷.穷老多病.孤独无子是孟郊组诗苦吟的几个主要方面.组诗成为孟郊表现苦吟.情感及景物等多种情态的极好形式,顶针是孟郊对组诗结构及手法的创新与发展.韩愈组诗继承了魏晋及盛唐组诗的成就与经验,他在组诗的声律方面有所发展. 关键词:韩愈; ...
  • 诗歌鉴赏之语言
    诗歌鉴赏二 [考纲点击]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鉴赏诗歌的语言.能力层级为D级.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浅层次是理解句意的能力,高层次是赏析语言的特点和表达效果.一切文学作品的艺术体现为语言的艺术,作为文学冠冕的诗歌更是如此. ...
  • 七上古诗默写 含答案
    <十则>理解性默写(答案) 1.<十则>中,阐述了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也是一种乐趣的句子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2.<十则>中,阐述了"吾日三省吾身"内容的句子是:为人谋而不忠乎 ...
  • [古诗四首]群文阅读教案设计(八年级上册)
    教学设计的模式 从单篇精读课型设计向群文阅读课型设计转变,用群文阅读的方法尝试教学. 设计理念 抛弃传统的按部就班地从字词的学习开始,经由句式.篇章结构.内容探讨进行教学",力求抓住重点,突出要点,把握难点,学会取舍,学会放弃. ...
  • 高三高考古诗鉴赏
    古诗鉴赏应试策略 中 一.诗 国 古体诗 五言古诗 ( 汉代文人诗) 古 (古风) 典 (古诗) 诗 近体诗 五言律诗 歌 律诗 分 七言律诗 (排 律) 类 体 近体诗 裁 (今体诗) 五言绝句 绝句 七言绝句 (格律诗) 二.词 又叫 ...
  • 习古堂__唐诗宋词__诗词欣赏__学习诗词
    诗词文赋 本栏目主要提供古代诗歌.散文和词曲的学习资料,各资料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大家学习交流. 诗歌欣赏 <唐诗百话> 古诗名句分类集成 李白诗歌欣赏 蜀道难 将进酒 静夜思 赠汪伦 梦游天姥吟留别 送友人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