癔症的躯体症状 - 范文中心

癔症的躯体症状

08/04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卫生部精神病学重点实验室(北京大学),北京100191)�    doi:10.3969/j.issn.1000-6729.2009.05.004��      1984年,我写了一篇题为《歇斯底里》的综述,发表在同年《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杂志的68~73页。该文讨论了癔症性质、机制和诊断等方面的各种观点,通过历史了解现在问题的渊源。此文现已收入《许又新文集》(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8),有兴趣的医生可以参阅。今天的讨论侧重在躯体症状的诊断,因为在座的多是神经科和内科医生,临床上遇到的躯体症状远比精神症状为多。�   首先,我们来看看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和美国有关分类和诊断术语方面的情况。癔症是国内现在通用的术语,它的相应英文是hysteria(音译歇斯底里),这个词在当代精神病学英文文献中已很少见,原因很简单:hysteria一词的历史包袱太沉重,医生们对它的含义和用法分歧太大。ICD-10(国际疾病分类第十版,英文版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 1992年出版,中文译本于1993年出版)将癔症称为“分离(转换)性障碍”(dissociative [conversion] disorders)(按,分离原来一般指精神症状,转换则指躯体症状,ICD-10已不加区分。这一组病的编码为F44。临床相为精神症状的编码为F44.0~F44.3,临床相为躯体症状的编码为F44.4~F44.7)。美国精神病学会制订的DSM-IV(1994)的分类标准中癔症被归属于两组不同的障碍,精神障碍属于“分离性障碍”一组,而躯体障碍则归属于“躯体形式障碍”(somatoform disorders)一组,与过去称之为神经症的若干临床类型如疑病症归在一起。�   值得注意的是,“躯体化”(somatization)一词已被滥用。很多医生只要病人以躯体症状为主诉而检查又皆阴性时,便称之为躯体化。这是错误的,但不能怪他们。始作俑者是外国人。我估计,躯体化一语之被滥用,很可能源于一些量表,尤其是SCL-90。SCL-90是一个精神卫生通用量表,在改革开放之初便已引进且迅速得到广泛应用。这个量表共有90个症状条目,分为9类,第一类被称为“躯体化”,共包括12项。在这里,躯体化显然是被误用了,正确的说法应该是躯体症状。现按SCL-90的编号顺序列举如下:1. 头痛;4. 头昏或昏倒;12. 胸痛;27. 腰痛;40. 恶心或胃部不舒服;42. 肌肉酸痛;43. 呼吸有困难;49. 一阵阵发冷或发热;52. 身体发麻或刺痛;53. 喉咙有梗塞感;56. 感到身体某一部分软弱无力;58. 感到手或脚发重(见《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年(增订版),31页)。�   躯体症状是一个描述性用语,不论病因和性质如何,身体任何部位的形态、功能异常和/或不适感,都可以称为躯体症状。躯体化却不然,它不是描述性用语,而是蕴含着精神分析学说的一个理论性或解释性术语。这个术语首先由W. Stekel创用(见R.J. Campbell: Psychiatric Dictionar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9: 685)。躯体化意味着,某些特殊的躯体症状系病人觉察不到的(即被阻抑于意识以外的)某种心理冲突引起。W. Stekel所谓的躯体化,S. Freud称之为转换(conversion)。�   癔症可以有各式各样的躯体症状,但只有转换症状才是癔症特征性的,具有诊断意义的症状。从描述意义上说,典型的癔症症状,不论精神症状还是躯体症状,症状本身照例包含着遗忘。举一个例子。夫妻吵架,粗暴的丈夫给了妻子一巴掌,妻子便大哭,接着不哭了,两眼翻白眼,全身抽搐,样子十分吓人,遂送去医院急诊。经医生检查治疗后,症状很快完全消失,病人笑着感谢医生。医生问刚才究竟是怎么回事?病人说:“我不知道呀,大概是犯病了吧。”医生又问病人犯病前发生了什么事?病人一脸茫然,说:“什么事儿?什么事儿也没有,我一直好好的。”医生给予明确提示:夫妻是否吵架了?丈夫是不是打了你?病人一概不能回忆,还说他们夫妻感情“一直挺好的”,“从来也不吵架”。难怪有精神病学家称癔症病人为“天才的遗忘者”。反之,如果没有遗忘,同样的抽搐就不能说是癔症发作,而只能视之为原始反应(primitive reaction),就像把一只甲虫翻过身来放在桌上,让它背部朝下脚朝天,它的六条腿便乱动起来。原始反应可以见于多种不同的情况。这里举两个例子。一位躁狂病人在起病之初曾有原始反应:跟母亲顶嘴受母亲训斥,病人(成年人)便大哭大闹,躺在地上乱动。据称,病人过去“很听话、老实”,从无类似表现,遂送精神科,住院几天后逐渐出现典型的轻躁狂临床相。一位典型的强迫人格障碍患者,每次感到对妻子不满、心中憋闷难受,便在床上发作全身抽搐,每次要持续一小时左右才终止,这时病人感到精疲力竭,心情憋闷也就一扫而光,病人对整个事件的经过记得很清楚。�   “conversion”这个词的原义是“改宗”,例如原先信奉旧教(天主教),后来改信新教(基督教)。改宗之后,原来的信仰当然就抛到九霄云外了。S. Freud用“转换”(conversion)解释癔症的特殊躯体症状,他的意思是说,痛苦的经验像“改宗”前的旧教一样完全在意识里消失,它已经转变成了躯体症状,所以转换症状本身包含着作为病因的痛苦经验的遗忘。ICD-9(1978)有一个诊断类别“心理因素引起的生理功能紊乱”,编码为306,通称“心理生理障碍”(psycho-physiological disorders)。这一诊断类别与转换障碍的一个重要区别就在于没有遗忘。例如,不少人一生气就头痛或胃痛,但在头痛或胃痛时,他们仍在生气,对生气的事记得很清楚,甚至越想越生气,头痛或胃痛也随之加剧。就这一点而言,神经症与心理生理障碍近似而与转换障碍不同:神经症病人对不快经历是经久不忘的。由于时过境迁,内容可以改变,但不快的体验却始终不变。病人的特点是:“好事记不住,坏事忘不了。”遗憾的是,他们老是“忆苦”而不“思甜”。�   当然,前面所举的癔症病例,不仅典型而且是新鲜的。如果患病已多年,用起病诱因事件的遗忘作为诊断要件,就不行了。半个世纪以前,老一辈精神科医生之间流行一种说法:once hysterical, always hysterical。那时把癔症发作跟所谓癔症人格看作必然联系在一起的两件事,甚至就是一件事,现在主流观点已经变了。但这种说法就临床事实而言还是颇有道理,也就是说,第一次发作的诱因通常是重大的或相当显著的生活事件,而后来则可能只是鸡毛蒜皮般小事即可诱发同样的发作。但这种说法也蕴含着危险。举一个例子。某大型国有企业的一位女职工患癔症,由于经常发作而妨碍整个车间的生产,企业负责人要求该企业的附属精神病院长期留住该病人。这种情况当然很特殊。由于长期住院,这位病人吃透了医院的难处――反正你们不能把我怎么样,便有些“耍赖”:一点儿小事不如她的意,她便发作肚子痛,大喊大叫,折腾得不亦乐乎。顺便提一下,癔症和装病有时很难区分。医生护士只好迁就她,为了息事宁人。一次病房晚餐吃饺子,每人一份。病人吃完了还要一份,护士不给,病人便大喊大叫,在地上滚,高呼肚子痛死了。怎么劝她也不听,护士们都烦了,便给她服下相当剂量的水合氯醛,病人很快入睡,一夜平安无事。谁知次晨醒来,肚子痛更厉害了,起不了床。请来外科医生会诊,确诊为阑尾炎,已并发广泛腹膜炎,需立即手术。其实,理智地想一想,此事也并不难理解:癔症病人难道就不能患阑尾炎?因此,即使是已确诊的癔症老病号,同一症状反复出现,必要的检查也不可忽略。这方面是有血的教训的。�

  有必要区别致病因素(pathogenic factors)和病理塑形因素(pathoplastic factors)这么两件事。举例说,结核病的致病因素是结核杆菌,这对于古今中外所有结核病患者都是一样的,但结核病人的患病行为(illness behavior)却变异很大:有的病人照样生活工作一直到卧床不起,甚至到死也不哼一声;有的病人则每天跑医院,看了西医看中医,每天上网看有什么新发明、新的灵丹妙药;还有的人整天愁眉苦脸,见人就诉述各种身体不适;当然还有人求助于巫师或求神拜佛。总之,各式各样。�   病理塑形因素主要有两个,一个是文化,例如同样患肺炎,非洲土著和欧洲人的患病行为大不相同;另一个是病人的人格(即脾气性情和性格)。很显然,具有表演型(过去称歇斯底里性)人格者,不论患什么病,他们的行为都会带有戏剧性色彩。医生的素养就在于,不被病人的人格特质模糊了对躯体症状的观察和评估,尽管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   癔症的躯体综合征还有一种形式,是1859年法国医生P. Briquet在其所著《歇斯底里之研究》一书中所首先描述的,过去通称为Briquet综合征。现在ICD-10和DSM-IV都称之为“躯体化障碍”(somatization disorder),下面根据DSM-IV诊断标准加以简述:A. 30岁以前起病,患病已多年,病史中有多种多样的症状。B. 症状满足以下四条要求:(1) 至少4个疼痛症状;(2) 至少2个胃肠道症状;(3) 至少1个功能性症状(疼痛不算);(4) 至少1个伪神经病学症状。C. 下述 (1) 或 (2):(1) 适当的检查无法充分解释B条中的任何症状,既不能诊断某种内科疾病,也不是精神活性物质所致;(2) 即使有某种内科疾病,也无法解释病人症状所导致的过分痛苦和社会功能障碍之严重程度。D. 不是故意做作,也不是装病。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伪神经病学症状(pseudo-neurological symptom)。其实,这指的就是转换症状,只不过症状的表现有些像神经系统器质性损害而已。主要有三种形式:(1) 随意运动功能障碍或缺失(如震颤、瘫痪);(2) 感觉功能障碍或缺失(如从脸、脖子到脚全身各处有虫子爬似的,十分难受;突然什么也看不见了);(3) 抽搐。举一个例子。整个一只上肢完全不能动,包括手指、腕、肘及肩关节都一点儿也不能动,检查肌张力低,肌电反应正常,医生将病人的手举起高置于病人头上,然后松手,病人的手在空中略停片刻,然后掉下,但不掉在头上而是像正常人一样落在身体的一侧(这一运动显然包含随意运动而不只是地心引力所致)。�   如果症状表现不典型或可疑有器质性损害,则需请神经科和其他专科医生会诊。当然,这样的会诊中,精神科医生是药铺里的甘草――少不了的。�   最后,引DSM-IV(453页)的一段话作为结束:“在早期的研究中,原先诊断为转换症状的病例,后来发现有1/4至1/2的病人具有器质性病。在较晚近的研究中,误诊减少了,这也许由于对转换症状有了更多的了解,以及医学知识和诊断技术的进步。”可见,癔症有可能成为医生临床工作中的一个陷阱,而免于掉入陷阱的最好方法是追踪观察。


相关内容

  • 关于幻觉的定义为
    .关于幻觉的定义为 A. 对客观事物的错误感受 B. 对客观事物的胡思乱想 C. 缺乏相应的客观刺激时的感知体验 D. 客观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的感知体验 E. 缺乏客观刺激时的思维过程 2.最常见的幻觉是 A. 幻视 B. 幻触 C. 幻听 ...
  • 心理诊断技能重点知识
    心理诊断技能 初诊接待注意事项避免紧张情绪,言语表达适中,反复说明保密原则,说明心理测量功能的有限性,注意仪态 确认会谈的内容和范围:求助者提出的求助内容,心理咨询师在出诊接待中观察道德疑点,根据心理测评结果初步分析发现问题,上级心理咨询师 ...
  • 医学心理学考试重点摘录
    医学心理学:是心理学和医学相结合的学科,这门学科是将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应用于医学领域,研究心理因素在人类健康和疾病及其相互转化过程中的作用及规律. 医学模式:是人们对健康和疾病总体的认识和本质的概括,体现了一定时期内医学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一 ...
  • 人格障碍分类
    人格障碍有哪些表现及如何诊断? 一.临床表现 1.共同临床特征 人格障碍的特征国内资料将其归纳为: (1)早年开始一般在青春期开始男性可以更早表现 (2)严重的人格缺陷人格严重偏离正常不协调且性格的某些特征过分发展 (3)人格偏离的牢固性一 ...
  • 三级心理咨询复习指导
    三级心理咨询复习指导 一.心理诊断技能 (1)初诊接待与资料的搜集.整理 ◆ 心理资讯室面积一般十平方米左右为宜,一切配备都应该服从于咨询,不能起干扰 作用. ◆ 保密原则:需要保密的内容:保密例外:保密原则的重要性 ◆ 保密的内容有:心理 ...
  • 心理卫生与心理辅导必过知识点
    影响心理健康生物学因素一.遗传因素的影响 二.体质因素的影响 三.性别和年龄因素的影响 四.器质性因 素的影响 影响心理健康心理社会因素:一.家庭环境与早期教育: 1. 亲子关系 2.父母亲的教养思想.教养态度和教养方法 3.父母亲的文化修 ...
  • 扬州继续教育公共科目[心理健康与心理调适]多选题
    (二) 多选题 1. 人际交往的技巧有(ABCD ) (A) 谦虚谨慎,摆正位置 (B) 平等相待,真诚相处 (C) 打开心窗,主动开放 (D) 合作协助,友好竞争 2. 思想政治教育依据有(ABC ) (A) 哲学 (B) 伦理学 (C) ...
  • 心理卫生与心理辅导名词解释填空
    名词解释 并以提纲的方式表达出来. 设计的项目或问题为中介收集评估程会影响其情绪和行为的理论假设, 1. 心理:也可称为心理活动或心理17. 情感反应:就是辅导人员对来访资料和数据的一种方法. 通过认知和行为技术来改变来访者现象,可人为地分 ...
  • 童年情绪障碍
    过去的文献多将童年情绪障碍称为儿童期神经症.儿童情绪障碍不同于成人的神经症,其主要区别在于:①临床表现较成人简单,往往是躯体症状或某一症状突出,自主神经系统症状明显:②学龄前儿童的情绪障碍类型难以划分,随着年龄增长,临床类型逐渐与成人接近: ...
  • 精神病院健康知识宣传栏
    精神病院健康知识宣传栏--抑郁症 什么是抑郁症? ●它是最常见的心理问题 ●它影响着数百万人的工作.学习和家庭生活 ●它是一种对人的躯体.思维.感受和行为均产生负面影响的疾病 ●它使患者承受着巨大的情感痛苦,并且也给他们的家人和朋友带来了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