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古典短篇小说概说 - 范文中心

第一章古典短篇小说概说

02/23

第一章古典短篇小說概說

一、本節將先從小說的起源談起-神話、傳說與寓言。

二、對「小說」的涵義加以說明-桓譚《新論》:「若其小說家,合叢殘小語,近取譬論,

以作短書,治身理家有可觀之辭。

三、小說的演變與發展之介紹:

(一)六朝以前與唐人小說之不同 (二)唐代傳奇小說興盛的原因

(三)唐代的「變文」 (四)唐宋傳奇之比較

(五)話本小說的特點 (六)明代白話短篇小說繁榮的原因

(七)擬話本與話本的不同之處 (八)古典短篇小說個別的演變

一、豪俠行義--鋤強扶弱的抗暴俠客,展現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的豪俠精神,不但打擊惡勢力,也為弱勢者伸冤報仇,充份反映了人們期待英雄為民伸張正義的心態。

一 頌揚豪俠勇武:〈三王墓〉、〈李寄斬蛇〉、〈馮燕傳〉。

(二)反映豪士俠客的傳奇故事:〈"412; 髯客傳〉、〈青面獸〉、〈花和尚〉和〈武行者〉。

(三)讚美不計利害的尚義任俠精神:〈范巨卿雞黍死生交〉。

二、愛情婚姻--在古典短篇小說中反映愛情婚姻的篇章相當的多,在這一類小說中,不論

是才子佳人,還是文人與名妓間的愛戀,堅貞不渝還是始亂終棄都是相

當感動人心的。

(一)勇敢追求愛情而有完美結局

1. 死而復生以求愛情:〈賣粉女〉、〈崔護〉。

2. 離魂、鬼魂以求愛情:〈龐阿〉、〈阿寶〉、〈連城〉。

3. 表現有情有義:〈李娃傳〉、〈柳毅傳〉。

4. 進步婚戀觀〈賣油郎獨佔花魁〈蔣興哥重會珍珠衫〈莊子鼓盆成大道〈張舜美燈宵得麗〉

5. 愛情超越外在美感:〈瑞雲〉、〈辛十四娘〉。

(二)勇敢追求愛情而無完美結局

1. 對強權的批判:〈紫玉韓重〉。

2. 對薄情郎的控訴:〈鶯鶯傳〉、〈杜十娘怒沈百寶〉。

一、無知迷信--專制社會下的百姓,看不到自己的力量,於是將希望寄託於不可知的鬼神,

因此,在古典小說中也有不少是呈現無知迷信的題材的。如〈鬧樊樓多

情周勝仙〉。

二、因果報應--「舉頭三尺有神明」,「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辰未到」,還

有「善惡到頭終有報,只爭來早與來遲」這些因果報應的說法。

善有善報 惡有惡報一報還一報的宿命論

三、神怪幻異--關於神怪幻異以下分三類加以說明:

(一)人類形體發生變化 (二)表達作者寄託 (三)特殊的「異人」

一、忠孝節義:1. 多重呈現 2. 忠 3. 孝 4. 節 5. 義

二、知恩圖報:1. 人對人的報恩 2. 動物對人的報恩

三、忘恩負義:1. 恩將仇報的人 2. 忘恩負義的動物

四、慧黠機敏:1. 遇事機警 2. 才智雙全 3. 嘲笑諷刺 4. 口出妙言

一、文字運用精熟--古典短篇小說的藝術特色中國古典小說 的藝術有著講究語言精練,

追求的傳統,字運用活潑生動。

二、描述形象鮮活--講究傳神寫意,也是中國古典小說的藝術傳統,我們在多數作品中,

見到作者在人物塑造與刻劃用心豐富了整篇小說的肌理。

1. 相貌的描寫 2. 語言的描寫 3. 動作的描寫 4. 角色襯托

三、注重心理描寫--注重心理描寫,是小說藝術不斷發展的結果。在中國古典小說中,作

家為了突顯心理描寫,會從人物的動作、語言、環境景物,或者是

心理描寫最常用到的技巧。

1. 從人物動作去突顯心理描寫 2. 呈現人物內心的幽微情感

3. 以人物語言去展現心理

一、情節安排曲折

在小說中情節指的是作者有意識地挑選和安排相互有關的行動的結構,而製造這些「因果關係」的主角,就是置身在「衝突」之中的「人物」。人與人之間的矛盾和衝突的糾葛,造成事件的發生,所以說人物造成情節。在短篇古典小說中,作家們已經很能將情節安排地曲折引人入勝。

1. 無巧不成書 2. 曲折離奇

二、反映社會現實--小說反映人生,也傳達人民百姓的心聲,只要它能更貼近人們的日常

生活,就更有利於對人性內涵的深入開掘。古典短篇小說在反映社

會現實的藝術特色上,展現以下特色:

1. 反映統治者的凶暴與生活面貌 2. 反映當代社會生活的新特點

3. 反映當代時事 4. 反映當時的宗教思想 5. 反映當時的婚姻觀

三、具有教化功能

中國古典小說有著很重要的「訓誡傳統」的思想藝術,不容置疑地,小說的藝術感染力的潛移默化的效果高過經書很多,快速、普及而深遠。

1. 儒家的忠孝節義 2. 佛家的因果報應

一、六朝以前小說與唐人小說有何不同?

答:比較朝代型態、其創作態度、內容形式、主要人物

六朝以前大多是文史不分,帶有歷史「實錄」的型態,以備考名物,而補史傳。 作者:其書有出於文人者,有出於教徒者,皆非有意進行創作,僅是單純「搜奇記逸」,作為輔教傳道之書。 志怪述異,內容簡單,藝術上比較粗糙。

分為:志怪小說-專談神仙鬼怪,如(搜神記) ;志人小說-記錄軼文瑣事,如(世說新語)、記載詼諧幽默帶諷刺意味的滑稽故事,如(笑林) 。

三言兩語「短書」的簡單記錄,言簡意賅,是以最短的文字,記錄一件傳聞或個人經驗,有簡單的故事情節。以神怪為主;雖注重描寫,但形象不夠鮮明,偶有佳作。 唐代 小說從歷史中分化出來,獨立發展。

「作意好奇,以寄筆端」文人有意識的寫作小說,有自覺虛構的性質,是一種有價值的文學作品。

由神怪走向現實,進一步貼近現實人生,反應廣闊豐富,人情世態的社會生活。 大略分為:愛情、豪俠、志怪、宗教。

「篇幅漫長,記敘委曲」的複雜故事描繪,有意於佈局與結構經營。

以現實生活中人物為主;注重人物形象的塑造與心理性格的描寫。

二、唐代傳奇小說興盛的原因為何?

答:唐代傳奇小說所以興盛有以下五點原因:

1. 六朝志怪小說所提供的創作成果-內容擴大和藝術提升,為唐傳奇小說的發展準備了基礎。

2. 唐代國力強盛,政冶開明,經濟發達,都市繁榮,文學藝術出現了極其繁榮的局面。

3. 唐代的宗教盛行,可說是儒、釋、道三教同時盛行,當時人們思想活耀,到文學上多

采多姿。

4. 古文運動也促進傳奇的發展。

5. 唐代應試的舉子為了增加中舉的機會,會先把自己的文章送給當時在文壇上有聲譽,有地位權力的人看過,而這些文章,往往就是傳奇作品。

三、試比較唐代與宋代之傳奇?

答:講話自由些,雖寫時事,不至於得禍;內容多取材於現實生活及本朝的人和事。 忌

諱漸多,所以文人便設法迴避,去講古事;內容轉為歷史題材,主要寫歷史人物的故事。

少教訓。 多教訓-當時理學極盛一時,故把小說也多理學化了,認為小說要含有教訓,才可觀。

語言較具文采。 語言受話本影響,變得通俗淺顯,平實而少文采。

篇幅逐漸加長;藝術形式上出現韻散結合的格局。

四、話本小說有何藝術特點?

答:基本上來說,話本小說有以下七項特點:

1. 創作目的是滿足聽眾的市民階層的生活文化娛樂所需,有別唐傳奇只流行於高級知識份子間

2. 在結構形式和表現手法上,開頭常有『入話」,目的在作為相互引發,還有等待遲到的聽眾的作用;在故事之前,中間或結尾常穿插詩詞韻語,具有渲染氣氛、加強印象及勸誡聽眾的作用。

3. 題材內容上幾乎都是反映現實生活。

4. 話本是通過曲折動人的故事,緊緊抓住讀者的心,所以,故事性強,生動曲折。

5. 說話人為了要吸引聽眾,讓聽眾聽得清楚明白,不會產生疑問,所以會把故事的來龍去脈交代得很清楚,所以優秀的話本小說有個顯著的特點就是:首尾完俱,線索清晰。

6. 在用語上,是使用白話文,因為文言文不適合說話人說故事,也不便於反映現實生活,所以,通俗性是其最鮮明特色。

7. 著重寫人物,特別是展示人物的命運。

五、明代白話短篇小說繁榮的原因?

答:1. 宋元『說話」藝術的直接影響。

2. 明代中葉以後,城市工商?~相當繁榮,市民階層擴大。

3. 在哲學思想上出現了以王艮為代表的左派,抨擊封建禮教;而後朗的李贄,看重小說的文學價值,因此,對其創作產生積極的影響。

4. 小說活潑自由的表現形式,頗能被廣大群眾所接受,尤其是它的語言通浴淺顯,真實反映了當時市民的生活與情感。

5. 隨著思想感情的個性解放,小說中比如對傳統貞操觀念的蔑視,對男女平等的追求,還有對情 欲、對自我價值、對商人社會地位的肯定等,都在社會上傳播。

6. 印刷術空前的進步,印刷業的發達為通俗小說的廣泛流傳提供了有利條件。

六、話本和擬話本的產生與興衰,使得小說發生哪些根本性的轉變?

答:1. 從文言小說向白話小說轉變。文言小說仍繼續發展,白話小說從此成為古代小說主

流。

2. 從短篇小說向長篇小說轉變。雖然文言短篇小說續有創作,但由話本發展起來的章回體小說,後來卻成為我國長篇小說的唯一形式,成為古代小說中的巨流主朝。

3. 小說題材從描寫上層社會文人生活,轉向對社會生活的全面描寫,原本不被重視的販夫走卒,城市平民有了躍居主人公的機會。

4. 小說由史傳體像說唱體發展。宋元以前的小說主要受到史傳文學的影?T ,自變文興起後,接續而來的話本,便開始了說唱體小說的新階段,不論形式或風格,都融進了說唱文學的新面貌。

七、古典短篇小說個別的演變為何?

答:1. 文言小說的演變:先秦神話傳說、寓言故事(短篇)→魏晉南北朝志人志怪小說(短篇)→

唐傳奇小說(短篇)→名青筆記小說。

2. 白話小說的演變:唐變文→宋話本小說(短篇)→明擬話本(短篇)→明清章回小說。

八、試說明古典短篇小說的題材內容?

答:一、豪俠行義-鋤強扶弱的抗暴俠客,展現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的豪俠精神,不但

打擊惡勢力,也為弱勢者伸冤報仇,充份反映了人們期待英雄為民伸張正義的心態。

1. 頌揚豪俠勇武:〈三王墓〉、〈李寄斬蛇〉、〈馮燕傳〉。

2. 反映豪士俠客的傳奇故事:〈"412; 髯客傳〉、〈青面獸〉、〈花和尚〉和〈武行者〉。

3. 讚美不計利害的尚義任俠精神:〈范巨卿雞黍死生交〉。

二、無知迷信-專制社會下的百姓,看不到自己的力量,於是將希望寄託於不可知的鬼

神,因此,在古典小說中也有不少是呈現無知迷信的題材的。如〈鬧樊樓多情周勝仙〉。

三、愛情婚姻-在古典短篇小說中反映愛情婚姻的篇章相當的多,在這一類小說中,不

論才子佳人,還是文人與名妓間的愛戀,堅貞不渝還是始亂終棄都是相當感動人心的。

1. 勇敢追求愛情而有完美結局

(1)死而復生以求愛情:〈賣粉女〉、〈崔護〉。

(2)離魂、鬼魂以求愛情:〈龐阿〉、〈阿寶〉、〈連城〉。

(3)表現有情有義:〈李娃傳〉、〈柳毅傳〉。

(4)進步婚戀觀:〈賣油郎獨佔花魁〉〈蔣興哥重會珍珠衫〉〈莊子鼓盆成大道〉〈張舜美燈宵得麗女〉。

(5)愛情超越外在美感:〈瑞雲〉、〈辛十四娘〉。

2. 勇敢追求愛情而無完美結局

(1)對強權的批判:〈紫玉韓重〉。 (2)對薄情郎的控訴:〈鶯鶯傳〉、〈杜十娘怒沈百寶〉。

四、因果報應--「舉頭三尺有神明」,「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辰未到」,還

有「善惡到頭終有報,只爭來早與來遲」這些因果報應的說法。

1. 善有善報。 2. 惡有惡報。 3. 一報還一報的宿命論

五、神怪幻異-關於神怪幻異以下分三類加以說明:

1. 人類形體發生變化。 2. 表達作者寄託。 3. 特殊的「異人」。

九、試說明古典短篇小說的人物典型?

答:(一) 忠孝節義-是封建道德的重要內容。

1. 多重呈現:搜神記.三王墓同時呈現了忠、孝和義,干將為楚王鑄劍是「忠」的表現,兒子赤比為父親復仇是「孝」的表現,路見不平俠客幫助赤比報仇是「義」的表現。

2. 忠:喻世明言.沈小霞相會出師表,表彰了忠良的沈小霞。

3. 孝:清平山堂話本中的董永遇仙記,說的是董永賣身葬父,孝心感天,玉帝派織女下凡,與董永結為夫妻。

4. 節:喻世明言.陳從善梅嶺失渾家裡的陳妻如春被猿精捉到洞中,為保有貞潔,誓死不從,後來被罰往山頭種花挑水。

5. 義:世說新語,旬巨伯去探望生病的朋友,正好遇賊人入城,全城人都逃走了,唯有旬巨伯留下來照顧朋友,並表示顧全性命而毀敗仁義,怎麼會是我旬巨伯做得出來的?賊人聽了感動萬分,轉身離去,整座城池得到保全。

(二) 知恩圖報--1. 人對人的報恩:唐傳奇李娃傳裡的公子不負李娃在他落難時的相助與扶

持,在他光宗耀祖之時,能知恩圖報,不離不棄。

2. 動物對人的報恩:聊齋誌異.小翠,記載一則狐狸報恩的故事。

(三) 忘恩負義--1. 恩將仇報的人:醒世恒言.李开公窮邸遇俠客,講得是秀才房德恩將仇

報的故事。

2. 忘恩負義的動物:馬中錫的中山狼傳,講的是狼恩將仇報忘恩負義的故事。

(四) 機敏-表現聰明、靈巧、機智、敏捷的特質。

1. 遇事機警:搜神記.宗定伯賣鬼,宗定伯晚上遇見鬼,很機智地對鬼佯稱說自己是新死不久的鬼,伺機制服,在鬼變成羊的時候,朝鬼身上吐一口唾液,到市集將這頭羊賣了,得1500錢。

2. 才智雙全:唐代謝小娥傳中為報殺父殺夫之仇,喬扮男裝的謝小娥,忍辱負重,侍候仇人身邊,在擒兇過程中運籌帷幄是需要相當的智慧與勇氣的。

3. 嘲笑諷刺:合伙做酒的笑話、 子是嘲諷吝嗇的人的笑話。

4. 口出妙言:蘇小妹三難新郎,可以算是最能表現出有才智的人口出妙言的例子。

十、試說明古典短篇小說的藝術特色?

答:(一) 文字運用精熟:古典短篇小說的藝術特色中國古典小說 的藝術有著講究語言精

練,追求的傳統,文字運用活潑生動。

(二) 描述形象鮮活:講究傳神寫意,也是中國古典小說的藝術傳統,我們在多數作品中,

見到作者在人物塑造與刻劃用心豐富了整篇小說的肌理。

1. 相貌的描寫 2. 語言的描寫 3. 動作的描寫 4. 角色襯托

(三) 注重心理描寫:注重心理描寫,是小說藝術不斷發展的結果。在中國古典小說中,作

家為了突顯心理描寫,會從人物的動作、語言、環境景物,或者是心理描寫最常用到的技巧。

1. 從人物動作去突顯心理描寫 2. 呈現人物內心的幽微情感

3. 以人物語言去展現心理

(四) 情節安排曲折:在小說中情節指的是作者有意識地挑選和安排相互有關的行動的結

構,而製造這些「因果關係」的主角,就是置身在「衝突」之中的「人物」。人與人之間的矛盾和衝突的糾葛,造成事件的發生,所以說人物造成情節。在短篇古典小說中,作家們已經很能將情節安排地曲折引人入勝。以下分兩方面來談:

1. 無巧不成書 2. 曲折離奇

(五) 反映社會現實:小說反映人生,也傳達人民百姓的心聲,只要它能更貼近人們的日常

生活,就更有利於對人性內涵的深入開掘。古典短篇小說在反映社會現實的藝術特色上,展現以下特色:

1. 反映統治者的凶暴與生活面貌 2. 反映當代社會生活的新特點

3. 反映當代時事 4. 反映當時的宗教思想 5. 反映當時的婚姻觀

(六) 具有教化功能:中國古典小說有著很重要的「訓誡傳統」的思想藝術,不容置疑地,

小說的藝術感染力的潛移默化的效果高過經書很多,快速、普及而深遠。

1. 儒家的忠孝節義 2. 佛家的因果報應 第二章神話、傳說與寓言

神話是以神格為中心的古代傳說。

神話可以說是人類最早演說的故事,它是每一個民族藝術舞台上率先上演的文學活動。 神話的產生,是很自然的事。

〈盤谷開天〉:

天地混沌如雞子,盤古生其中,一萬八千歲。天地開闢,陽清為天,&530;濁為地。盤古在其中,一日九變,神於天聖於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盤古日長一丈。如是萬八千歲,天數極高,地數極深,盤古極長。後乃有三皇。

首生盤古,垂死化身:氣成風雲,聲為雷霆,左眼為日,右眼為月,四肢五體為四極五嶽,血液為江河,筋脈為地里,肌肉為田土,髮髭為星辰,皮毛為草木,齒骨為金石,精髓為珠玉,汗流為雨澤;身之諸蟲,因風所感,化之黎甿。

〈女媧造人〉:

天地開闢,未有人民,女媧摶黃土作人,劇務,力不暇供,乃引繩絙於泥中,擧以為人。故富貴者黃土人,貧賤凡庸者,絙人也。神話發展到一定的程度,「傳說」就產生了。「傳說」的產生,代表人的自信!「傳說」是以「人格」為中心的故事。

傳說的主要人物,都是奇才異能的「偉人」,他們或是具有神性的人,或是眾所仰望的英雄。

〈夸父逐日〉: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成都載天。有人珥兩黃蛇,把兩黃蛇,名曰夸父。后土生信,信生夸父。夸父不量力,欲追日景,逮之於禺谷,將飲河而不足也,將走大澤,未至,死於此。

人是不可以沒有好奇心的,沒有好奇,就沒有知識、沒有智慧、沒有進步!同時,也沒有趣味!

夸父的作為,代表了人類追求知識的本能的成長、冒險精神的自然呈現,以及自信的萌芽。

〈后羿射日〉:

堯之時,十日並出,焦禾稼,殺草木,而民無所食。猰貐、鑿齒、九嬰、大風、封豨、修蛇,皆為民害。堯乃使羿誅鑿齒於疇華之野,殺九嬰於凶水之上,繳大風於青丘之澤,上射十日而下殺猰貐,斷修蛇於洞庭,禽封豨於桑林。萬民皆喜,置堯以為天子。 「寓言」一詞,英文是〝fable 〞,原義是虛構的故事,或描繪性的陳述。

在中國,「寓言」是「隱含哲理,寄寓勸誡」的故事。

歸納起來,先秦寓言,有如下的特質:

1. 主題明確。 2. 故事單純。 3. 篇幅短小。 4. 文字淺顯。

《孟子‧齊人章》:

齊人有一妻一妾而處室者。其良人出,則必饜酒肉而後反。其妻問所與飲食者,則盡富貴也。其妻吿其妾曰:「良人出,則必饜酒肉而後反。問其與飲食者,盡富貴也,而未嘗有顯者來。吾將瞷良人之所之也!」蚤起,施從良人之所之。遍國中無與立談者。卒之東郭墦間之祭者,乞其餘;不足,又顧而之他。此其為饜足之道也。

其妻歸,告其妾曰:「良人者,所仰望而終身也。今若此﹗」與其妾訕其良人,而相泣於中庭。而良人未之知也,施施從外來,驕其妻妾。

由君子觀之,則人之所以求富貴利達者,其妻妾不羞也而不相泣者,幾希矣﹗

《莊子‧不龜手之藥》:

宋人有善為不龜手之藥者,世世以洴澼絖為事。客聞之,請買其方百金。聚族而謀曰:「我世世為洴澼絖,不過數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請與之。」客得之,以說吳王。越有難,吳王使之將,冬與越人水戰,大敗越人,裂地而封之。

能不龜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於洴澼絖,則所用之異也。

〈彌子瑕〉:

彌子瑕有寵於衛君。衛國之法,竊駕君車者罪刖。彌子瑕母病,人聞,有夜告彌子,彌子矯駕君車以出。君聞而賢之曰:「孝哉!為母之故,忘其犯刖罪。」異日,與君游於果園,食桃而甘,不盡,以其半啗君。君曰:「愛我哉!忘其口味以啗寡人。」

及彌子瑕色衰愛弛,得罪於君。君曰:「是固嘗矯駕吾車,又嘗啗我以餘桃。」 故彌子之行未變於初也,而以前之所以見賢而后獲罪者,愛憎之變也。

韓非戰國時代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與秦相李斯,同為大儒荀卿的學生,李斯「自以為不如非」。

秦王讀之,嘆曰:「嗟乎!寡人得見此人,與之遊,死不恨矣!」

〈楚人有兩妻者〉:

楚人有兩妻者,人誂其長者,長者詈之;誂其少者,少者許之。

居無幾何,有兩妻者死。客謂誂者曰:「汝取長者乎?少者乎?」曰:「取長者!」客曰:「長者詈汝,少者和汝,汝何為取長者?」曰:「居彼人之所,則欲其許我也;今為我妻,則欲其為詈人也!」

〈鄒忌窺鏡〉:

鄒忌脩八尺有餘,身體昳麗。朝服衣冠窺鏡。謂其妻曰:「我孰與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忌不自信,而復問其妾曰:「吾孰與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

旦日,客從外來,與坐談,問之客曰:「吾與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明日,徐公來。孰視之,自以為不如;窺鏡而自視,又弗如遠甚。暮寢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於我也。」

《戰國策 齊策》:

(鄒忌)於是入朝,見威王曰:「臣誠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於臣,皆以美於徐公。今齊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宮婦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內,莫不有求於王。由此觀之,王之蔽甚矣!」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過者,受上賞;上書諫寡人過者,受中賞;能謗議於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令初下,群臣進諫,門庭若市;數月之後,時時而閒進;期年之後,雖欲言,無可進者。燕趙韓魏聞之,皆朝於齊。此所謂戰勝於朝廷。

一、簡述「神話」、「傳說」的意義?

答:1. 神話是以「神格」為中心的古代傳說。是先民解釋天地萬物諸般現象的 臆想,如

「盤谷開天」、「女媧造人」,都是神話故事。

2. 傳說是以「人格」為中心的故事。「傳說」的產生,標幟初民人定勝天的自信,如「夸父逐日」、「后羿射日」,都是說故事。

二、試說明「神話」、「傳說」產生的原因?

答:1. 「神話」產生的原因:神話的產生,是自然的事。周樹人《中國小說史略》說很有

見地:昔者初民,見天地萬物,變異不常,其諸現象,又出于人力所能以上,則自造眾說以解釋之:凡所解釋,今謂之「神話」。「神話」大抵以一「神格」為中樞,又推演為敘說,而于所敘說之神、之事,又從而信仰敬畏之,于是歌頌其威靈,致美于壇廟,久而愈進,文物遂繁。故神話不特為宗教之萌芽、美術所由起,且實為文章之淵源。

這一段話,把神話產生的原因,說得極為透徹。人類是地球上智力最高的動物,智力的表現有多種形式,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形式,就是能夠察覺問題,從而解決問題。

從察覺問題的存在,到理解問題之所以產生,到設法解決問題,對「初民」來說,其進展是非常緩慢的。在今天,一個普通智力的學齡兒童所能理解的問題,對「初民」來說,那可能是他終其一生也無法理解的問題。

2. 「傳說」產生的原因:周樹人《中國小說史略》:「治神話演進,則為中樞者漸近於人格,凡所敘述,今謂之傳說。傳說之所道,或為神性之人,或為古英雄,其奇才異能神勇為凡人所不及,而由於天授,或有天相者,簡狄吞燕而生商,劉媼得交龍而孕季,皆其例也。」的確,傳說的主要人物,都是奇才異能的「偉人」,他們或是其有神性的人,或是眾所仰望的英雄。人類的文明發展至此。我們的祖先似乎漸漸開始了解、相信、寄望:人所遭遇的問題,應該、必須、也有可能用「人」自己的力量來解決了! 這種覺悟就是一種進步,預言著人類將以積極的態度、驚人的速度創造嶄新的文明。

三、試就所知說明「夸父逐日」的象徵意義?

答:夸父逐日象徵意義:他不知道自己的能力是有極限的,但是,人是不可以沒有好奇

心的,沒有好奇,就沒有知識、沒有智慧、沒有進步!同時也沒有趣味!

有一個使用很廣的成語「不自量力」,就是在說明一個人沒有沒有自知之明,自以為是,做了超出自己能力範圍以外的事,因而導致失敗,這是負面的意義!但是夸父的不自量力,不同於此,他的逐日只是純真而富於勇氣的行動!

夸父的作為,代表了人類追求知識的本能成長、冒險精神的自然呈現,以及自信的萌芽。人類之所以能夠脫離動物的藩籬,成為地球上的萬物之靈,就是奠基在這兩股力量之上的。

五、何謂「寓言」?

答:「寓言」原意是虛構的故事或描述性的陳述。是先秦諸子書中大量存在的「隱含哲理、

寄寓勸誡」的故事,具備小說的「主題」,有人視之為中國最早的短篇小說,有人視之為「準小說」。

六、孟子〈齊人章〉:「遍國中無與立談者」與「遍國中無與談者」有何不同?

答:「遍國中無與立談者」是說這一個齊人,從出家門到出城東門期間,他的妻子注意到

沒有任何一個人停下腳步站著和自己的丈夫說話招呼的。那麼,有沒有雖然不曾停下腳步站著和自己的丈夫說話招呼,但卻邊走邊隨意虛應招呼的呢?沒說! 再者,別人沒有停下來站著和自己的丈夫說話招呼,但自己的丈夫有沒有主動停下來站著向人說話招呼呢?也沒說!如果這一路上,完全沒有人和自己的丈夫招呼說話,那麼一般正常的敘述,頂多就是「遍國中無與談者」,或者乾脆提都不提,為何不但提了這件沒發生的事,並且還要加上一個「立」字呢?「立談」和「談」有差別嗎?有差別! 「立談,表示態度比較鄭重、熱情、帶有敬意。因此,這一句話,正確的理解是這樣的:齊人的妻子發現,一路上,沒有任何一個人用敬重而熱情的態度和自己的丈夫說話招呼的!這表示什麼呢?這表示,齊人的妻子很快就意識到丈夫根本不像他自己平日說的那樣,是個結交很多富貴人家的人,否則,怎麼可能全城裏沒有一個人用比較像回事的態度和他說話招呼呢?

七、試就所知說明〈鄒忌窺鏡〉的修辭手法?

答:排比、層遞、類疊、錯綜、引用

(一) 引用:語文中採用別人的話語、典故、俗語等稱引用。

1. 利用一般人對權威的崇拜,來加強自己言論的說服力。

2. 引用因出處的說明與否,而有明引、暗用兩種形式。

(二) 排比:對同一範圍、性質的意念,用兩個(含) 以上結構相似的句法,表達的一種修辭

技巧。

1. 排比和對偶頗為相似,但兩者之間也有區別:對偶必須字數相等, 兩兩相對,排比則不拘。

2. 對偶宜避免一同或相同之字,排比卻往往意思相同,字也相同。

(三) 層遞:要說的有兩個以上的事物,事物有大小輕重等比例,於是說話行文時,依序層

層遞進。

(四) 類疊:同一個詞、句子,接二連三反覆使用的修辭法,稱類疊。類疊可以藉其類似的

形式展現時空的綿延;也可利用其聲音的同一性,增加語調的和諧,藉聲音的反覆性表現語勢的雄偉。

(五) 錯綜:凡把形式整齊的辭格,如類疊、對偶、排比、層遞等,故意抽換詞面,交錯語

次,伸縮文句,變化句式,使其形式參差,詞彙別異。 第三章筆記小說

「筆記小說」,是以筆記形式所創作的小說。它的篇幅短小,結構單純,使用簡潔的文言散文敘事。

「筆記」是「隨筆記錄,不拘文體」,用這種「隨筆記錄,不拘文體」所記下的文字篇章; 筆記小說可以根據創作題材和故事內容區分為「志怪」和「志人」兩大類。

「志怪」,就是記述怪異之事的意思;「志人」,意指記述人物的故事。

〈石崇與王愷爭豪〉:

石崇與王愷爭豪,並窮綺麗以飾輿服。武帝,愷之甥也,每助愷。嘗以一珊瑚樹高二尺許賜愷,枝柯扶疎,世罕其比。愷以示崇,崇視訖,以鐵如意擊之,應手而碎。愷既惋惜,又以為疾己之寶,聲色甚厲。崇日:「不足恨,今還卿。」乃命左右悉取珊瑚樹,有三尺四尺,條幹絕世,光彩溢目者六七枚,如愷許比甚眾。愷惘然自失。

杜牧的兩首小詩:

細腰宮裏露桃新,脈脈無言幾度春?

至竟息亡緣底事?可憐金谷墜樓人!(題桃花夫人廟)

繁華事散逐香塵,流水無情草自春。

日暮東風怨啼鳥,落花猶似墜樓人。(金谷園)

《晉書》:「石崇為荊州刺史,刧奪殺人,以致巨富。」

《續文章志》:「崇資產累巨萬金,宅室輿馬,僭擬王者。庖膳必窮水陸之珍;後房百數,皆曳紈綉、珥金翠,而絲竹之蓺,盡一世之選;築榭開沼,殫極人巧。」

《世說新語》:「每要客燕集,常令美人行酒。客飲酒不盡者,使黃門交斬美人。王丞相與大將軍嘗共詣崇。丞相素不能飲,輒自勉彊。每至大將軍,固不飲,以觀其變。已斬三人,顏色如故,尚不肯飲。丞相讓之,大將軍曰:『自殺伊家人,何預卿事!』」 〈王羲之佯吐保命〉:

王右軍年減十歲時,大將軍甚愛之,恒置帳中眠。大將軍嘗先出,右軍猶未起。須臾,錢鳳入,屏人論事。都忘右軍在帳中,便言逆節之謀。右軍覺,既聞所論,知無活理,乃剔吐污頭面被褥,詐孰眠。敦論事造半,方意右軍未起,相與大驚曰:「不得不除之!」及開帳,乃見吐唾從橫,信其實孰眠,於是得全。於時稱其有智。

《太平御覽》四百三十二卷引《晉中興書》說:「王允之,字淵猷,年在總角,從伯敦深智之。嘗夜飲,允之辭醉先眠。時敦將謀作逆,因允之醉別牀卧,夜中與錢鳳計議。允之已醒,悉聞其語,恐或疑,便於眠處大吐,衣面並污。鳳既出,敦果照視,見其眠吐中,以為大醉,不復疑之。」

一、佯吐裝睡躲過一劫的是王允之,而不是王羲之。

二、《世說新語》沒提到王羲之喝酒,他要佯吐是沒「根」的;《晉中興書》的記載,卻

明指那天王敦和王允之一起「夜飲」,而且「允之辭醉先眠」,其佯吐詐眠,便順理成章,才能取信於王敦。

《晉書》的〈王允之傳〉:「時(允之)父舒始拜廷尉,允之求還定省,敦許之。至都,以敦、鳳謀議事白舒。舒即與導俱啟明帝。」

〈談生〉:

談生者,年四十,無婦,常感激。讀「詩經」,夜半,有女子可年十五六,姿顏服飾,天下無雙,來就生為夫婦,言:「我與人不同,勿以火照我也。三年之後,方可照。」為夫妻,生一兒,已二歲;不能忍,夜伺其寢後,盜照視之。其腰以上生肉如人,腰下但有枯骨。婦覺,遂言曰:「君負我。我垂生矣,何不能忍一歲而竟相照也?」生辭謝,涕泣不可復止。云:「與君雖大義永離,然顧念我兒。若貧不能自存活者,暫隨我去,方遺7君物。」生隨之去,入華堂,室宇器物不凡。以一珠袍與之,曰:「可以自給。」裂取生衣裾,留之而去。後,生持袍詣睢陽王家,買之,得錢千萬。王識之,曰:「是我女袍,此必發墓。」乃取考之。生具以實對。王猶不信,乃視女冢;冢完如故。發視之,果棺蓋下得衣裾。呼其兒,正類王女。王乃信之。即召談生,復賜遺衣,以為主壻。表其兒以為侍中。

《列異傳》

是中國第一部志怪小說集。內容算是很豐富的,而且形式也比較完整,具有相當程度的藝術價值:

一、馳騁想像,描寫神鬼幽冥的故事,開創文學創作更寬廣的空間。

二、描寫人鬼生死的戀愛故事,別開生面。

三、影射人世社會的黑暗面,寫控訴與反抗於鬼神玄奇故事之中。

〈宗定伯賣鬼〉

南陽宗定伯年少時,夜行逢鬼。問曰:「誰?」鬼曰:「鬼也。」鬼曰:「卿復誰?」定伯欺之,言:「我亦鬼也。」鬼問:「欲至何所?」答曰:「欲至宛市。」鬼言:「我亦欲至宛市。」共行數里,鬼言:「步行大亟,可共迭相擔也。」定伯曰:「大善。」鬼便先擔定伯數里,鬼言:「卿大重,將非鬼也?」定伯言:「我新死,故重耳。」定伯因復擔鬼,鬼略無重。如是再三。

定伯復言:「我新死,不知鬼悉何所畏忌?」鬼曰:「唯不喜人唾。」於是共道。遇水,定伯因命鬼先渡,聽之,了無聲,定伯自渡,漕漼作聲。鬼復言:「何以作聲?」定伯曰:「新死不習渡水耳。勿怪!」行欲至宛市,定伯便擔鬼至頭上,急持之,鬼大呼,聲咋咋,索下,不復聽之。徑至宛市,著地化一羊。便賣之,恐其便化,乃唾之。得錢千五日,乃去。

於時言:「定伯賣鬼,得錢千五百。」

〈孫阿〉:

蔣濟為領軍,其妻夢見亡兒涕泣曰:「死生異路!我生時為卿相子孫,今在地下為泰山伍伯,憔悴困辱,不可復言。今太廟西謳士孫阿見召為泰山令,願母為白侯囑阿,令轉我得樂處。」言訖,母忽驚寤。明日,以白濟,濟曰:「夢為爾耳,不足怪也。」明日暮,復夢,曰:「我來迎新君,止在廟下;未發之頃,暫得來歸。新君明日日中當發,臨發多事,不復得歸。永辭於此。侯氣強難感悟,故自訴於母,願重啟侯,何惜不一試驗也!」遂道阿之形狀,言甚備悉。天明,母重啟侯曰:「昨又夢如此,雖云夢不足怪,此何太適適,亦何惜不一驗之?」

濟乃遣人詣太廟下推問孫阿,果得之;形狀證驗,悉如兒言。濟涕泣曰:「幾負吾兒!」于是乃見孫阿,具語其事。阿不懼當死,而喜得為泰山令,惟恐濟言不信也。曰:「若如

節下言,阿之願也。不知賢子欲得何職?」濟曰:「隨地下樂者與之。」阿曰:「輒當奉教!」乃厚賞之。言訖,遣還。

濟欲速知其驗,從領軍門至廟下,十步安一人,以傳阿消息。辰時,傳阿心痛;巳時,傳阿劇;日中,傳阿亡。濟泣曰:「雖哀吾兒之不幸,且喜亡者有知。」後月餘,兒復來,語母曰:「已得轉為錄事矣。」

〈秦巨伯〉:

瑯琊秦巨伯,年六十。嘗夜行飲酒,道經蓬山廟。忽見其兩孫迎之,扶持百餘步,便捉伯頸著地,罵:「老奴!汝某日捶我,我今當殺汝!」伯思惟某時信捶此孫;伯乃佯死。乃置伯去。

伯歸家,欲治兩孫,兩孫驚惋叩頭,言:「為子孫寧可有此!恐是鬼魅。乞更試之。」伯意悟。

數日,乃詐醉行此廟間,復見兩孫來扶持伯;伯乃急持,鬼動作不得。達家,乃是兩人也。伯著火炙之,腹背俱焦坼。出著庭中,夜皆亡去。伯恨不得殺之。

後月餘,又佯醉夜行,懷刃以去,家不知也。極夜不還。其孫恐又為此鬼所困,乃俱往迎伯;伯竟刺殺之。《搜神記》又名《搜神異記》、《搜神傳記》。晉代干寶撰。 《搜神記》中,作者自稱:

父瑩,有嬖妾,母至妒。寶父葬時,因生推婢著藏中。寶兄弟年小,不之審也。經十年而母喪,開墓,見其妾伏棺上,衣服如生,就視猶暖。輿還家,終日而蘇,云寶父常致飲食,與之寢接,恩情如生。家中吉凶輒語之,校之悉驗,平復數年後方卒。寶兄常病,氣絶積日不冷,後遂寤,云見天地間鬼神事,如夢覺,不自知死。

《呂氏春秋》〈黎丘丈人〉:

梁北有黎丘部,有奇鬼焉,喜效人之子侄昆弟之狀。邑丈人有之市而醉歸者,黎丘之鬼效其子之狀,扶而道苦之。丈人歸,酒醒,而誚其子曰:「吾為汝父也,豈謂不慈哉?我醉,汝道苦我,何故?」其子泣而觸地曰:「孽矣!無此事也。昔也往責於東邑,人可問也。」其父信之,曰:「嘻!是必夫奇鬼也!我固嘗聞之矣。」明日端復飲於市,欲遇而刺殺之。明旦之市而醉,其真子恐其父之不能反也,遂逝迎之。丈人望其真子,拔劍而刺之。

丈人智惑於似其子者,而殺其真子。

〈三王墓〉:

楚干將、莫邪為楚王作劍,三年乃成。王怒,欲殺之。劍有雌雄。其妻重身當產,夫語妻曰:「吾為王作劍,三年乃成。王怒,往必殺我。汝若生子是男,大,告之曰:『出戶望南山,松生石上,劍在其背。』」於是即將雌劍,往見楚王。王大怒,使相之:「劍有二,一雄一雌。雌來,雄不來。」王怒,即殺之。

莫邪子名赤比,後壯,乃問其母曰:「吾父所在?」母曰:「汝父為楚王作劍,三年乃成。王怒,殺之。去時囑我:『語汝子:出戶望南山,松生石上,劍在其背。』」於是子出戶南望,不見有山,但睹堂前松柱下,石低之上,即以斧破其背,得劍。日夜思欲報楚王。 王夢見一兒,眉間廣尺,言:「欲報仇。」王即購之千金。兒聞之,亡去,入山行歌。客有逢者,謂:「子年少,何哭之甚悲耶?」曰:「吾干將、莫邪子也。楚王殺吾父,吾欲報之!」客曰:「聞王購子頭千金,將子頭與劍來,為子報之。」兒曰:「幸甚!」即自刎,兩手捧頭及劍奉之,立僵。客曰:「不負子也!」於是屍乃仆。

客持頭往見楚王,王大喜。客曰:「此乃勇士頭也,當於湯鑊煮之。」王如其言。煮頭三日三夕,不爛,頭踔出湯中,瞋目大怒。客曰:「此兒頭不爛。願王自往臨視之,是必爛也。」王即臨之,客以劍擬王,王頭隨墮湯中。客亦自擬己頭,頭復墮湯中。三首俱爛,

不可識別。乃分其湯肉葬之,故通名「三王墓」。今在汝南北宜春縣界。

〈李寄斬蛇〉:

東越閩中,有庸嶺,高數十里。其西北隰中,有大蛇,長七八丈,大十餘圍。土俗常病。東冶都尉及屬城長吏多有死者。祭以牛羊,故不得福。或與人夢,或下諭巫祝,欲得啖童女年十二三者。都尉、令、長並共患之。然氣厲不息。共請求人家生婢子,兼有罪家女養之。至八月朝祭,送蛇穴口。蛇出,吞嚙之。累年如此,已用九女。

爾時預復募索,未得其女。將樂縣李誕家,有六女,無男,其小女名寄,應募欲行,父母不聽。寄曰:「父母無相,惟生六女,無有一男,雖有如無。女無緹縈濟父母之功,既不能供養,徒費衣食,生無所益,不如早死。賣寄之身,可得少錢,以供父母,豈不善耶?」父母慈憐,終不聽去。寄自潛行,不可禁止。

寄乃告請好劍及咋蛇犬。至八月朝,便詣廟中坐。懷劍將犬。先將數石米餈,用蜜( 灌之,以置穴口。蛇便出,頭大如囷,目如二尺鏡。聞餈香氣,先啗食之。寄便放犬,犬就嚙咋,寄從後斫得數創。瘡痛急,蛇因踴出,至庭而死。寄入視穴,得其九女髑髏,悉舉出,咤言曰:「汝曹怯弱,為蛇所食,甚可哀愍。」於是寄女緩步而歸。

越王聞之,聘寄女為后,拜其父為將樂令,母及姊皆有賞賜。自是東冶無復妖邪之物。其歌謠至今存焉。

〈韓憑夫婦〉:

宋康王舍人韓憑,娶妻何氏,美。康王奪之。憑怨,王囚之,論為城旦。妻密遺憑書,繆其辭曰:「其雨淫淫,河大水深,日出當心。」既而王得其書,以示左右,左右莫解其意。臣蘇賀對曰:「其雨淫淫,言愁且思也;河大水深,不得往來也;日出當心,心有死志也。」俄而憑乃自殺。

其妻乃陰腐其衣。王與之登臺,妻遂自投臺;左右攬之,衣不中手而死。遺書於帶曰:「王利其生,妾利其死,願以屍骨賜憑合葬!」

王怒,弗聽,使里人埋之,冢相望也。王曰:「爾夫婦相愛不已,若能使冢合,則吾弗阻也。」宿昔之間,便有大梓木生於二冢之端,旬日而大盈抱。屈體相就,根交於下,枝錯於上。又有鴛鴦雌雄各一,恆棲樹上,晨夕不去,交頸悲鳴,音聲感人。宋人哀之,遂號其木曰相思樹;相思之名,起於此也。南人謂此禽即韓憑夫婦之精魂。

今睢陽有韓憑城。其歌謠至今猶存。

《彤管集》:「韓憑為宋康王舍人,妻何氏美,王欲之,捕舍人築青陵之臺。何氏作〈烏鵲歌〉以見志:『南山有烏,北山張羅。烏自高飛,羅當奈何?』『烏鵲雙飛,不樂鳳凰;妾是庶人,不樂宋王。』遂自縊。」

何薳〈磨刀勸婦〉:

裴亞卿言,為童稚時,侍其祖母文安縣君。聞語居宣城之日,鄰有俗子,忘其姓名,娶婦甚都而悍於事姑。每夫外歸,必泣訴其凌虐之苦,夫常默然。

一夕於燈下出利刃,示其婦,婦曰:「將安用此?」夫好謂之曰:「我每見汝,訴我以汝姑之不容,我與汝持此去之如何?」婦曰:「心所願也。」夫曰:「今則未也。汝且更與我謹事之一月,令汝之勤至,而俾姑之虐暴,四鄰皆知其曲,然後我與汝可密行其事,人各快其死,亦不深窮暴死之由也。」婦如其言,於是怡顏柔語,晨夕供持,及市珍鮮以進飲饌。姑不知其然,即前撫接,頓加和悅。幾月矣,復乘酒取刃玩於燈下,其氣憤憤,呼其婦語之曰:「汝姑日來於汝若何?」曰:「日來視我非當日比也。」

又一月,復扣刃問之,婦即歡然曰:「姑今於我情好倍加,前日之事,慎不可作也。」再三言之。夫徐握刃怒視之曰:「汝見世間有夫殺婦者乎?」曰:「有之。」「復見有子殺母者乎?」曰:「未聞也。」夫曰:「人之生也,以孝養為先,父母之恩,殺身莫報。及長

而娶婦,正為承奉舅姑,以長子息耳。汝歸我家,我每察汝恃少容色,不能承順我母,乃反令我為此大逆,天地神明其容之乎?我造此刃,實要斷汝之首,以快我母之心。姑貸汝兩月,使汝改過怡顏,盡為婦之道,於我母待汝之心,知曲不在母,而安受我刃也。」其婦戰懼,淚如傾雨,拜於床下曰:「幸恕我此死,我當畢此生前承汝母,常如今日,不敢更有少懈也。」久之乃許。

其後婦姑交睦,播於親黨。有密知此事者,因竊語之。聞者皆謂此雖俗子,而善於調禦,轉惡為良,雖士君子有不能處者矣!

何薳,宋人,字子遠,又作子楚,浦城(在今福建)人,生卒年不詳,所著《春渚紀聞》十卷,為宋人筆記傳世之重要著作,所記多為宋代遺聞佚事。

楊瑀〈聶以道〉:

聶以道,江西人,為 縣尹。有一賣菜人,早往市中買菜,半途忽拾鈔一束。時天尚未明,遂藏身僻處,待曙檢視之,計一十五定,內有五貫者,乃取一張,買肉二貫、米三貫,寘之擔中,不復買菜而歸。其母見無菜,乃叩之。對曰:「早於半途拾得此物,遂買米肉而回。」母怒曰:「是欺我也!縱有遺失者,不過一二張而已,豈有遺一束之理?得非盜乎?爾果拾得,可送還之!」訓誨再三,其子不從。母曰:「若不然,我訴之官。」子曰:「拾得之物,送還何人?」母曰:「爾於何處拾得,當原處候之,伺失主來尋,還之可也。」又曰:「吾家一世未嘗有錢買許多米肉,一時驟獲,必有禍事。」其子遂攜往其處。果有尋物者至。其賣菜者本村夫,竟不詰其鈔數,止云「失錢在此」,付還與之。傍觀者令分賞。失主靳之,乃曰:「我失去三十定,今尚欠其半,如何可賞?」既稱鈔數相懸,爭鬧不已,遂聞之官。聶尹覆問拾得者,其詞頗實。因暗喚其母,復審之,亦同。乃令二人各具結罪文狀。失者實失去三十定;賣菜者實拾得十五定。聶尹乃曰:「如此則所拾之者,非是所失之鈔。此十五定,乃天賜賢母養老。」給付母子令去。諭失者曰:「爾所失三十定,當在別處,可自尋之!」因叱去。聞者莫不稱善。

楊瑀,元代杭州人,字元誠,著有《山居新話》。

祝允明<縣令明察>:

前輩說某縣令之能。縣有民將出商,既登舟,伺一奴久不至。舟人見其單孑也,地復僻寂,忽發惡念,急起擠之水,攜其貲歸,更詣商家擊門,問商何不行。商妻遣視舟,無有也。問奴,奴言至舟不見主人,莫知所之也。乃始以聞之縣,遠舟人鄰比,詗詢反覆,卒無狀。由是歷年莫決。

至此令因屏人獨詢商妻,始舟人來問時言語情狀乃若何。妻云:「夫去久,舟人來擊門,門未啟,遽呼曰:『娘子,如何官人久不來下船?』言只此耳。」令卻屏婦,召舟人詢狀,其語同。令笑曰:「是矣,殺人者汝,汝已自服,無須證。」舟人嘩曰:「何服邪?」令曰:「明知官人不在家,所以叩門稱娘子。豈有見人不來而即知其不在乃不呼之者乎?」舟人駭伏,遂正其法,此亦神明之政也。惜逸姓字。

祝允明,字希哲,明代長洲人,生而枝指,所以自號「枝山」。著有《懷星堂集》、《讀書筆記》等。

陶宗儀〈輟耕錄〉:

姚忠肅公至元二十年癸未,為遼東按察使。武平縣民劉義訟其嫂與其所私同殺其兄成,縣尹丁欽以成屍無傷,憂懣不食。妻韓問之,欽語其故。韓曰:「恐頂 有釘,塗其跡爾。」驗之果然。獄定上讞,公召欽諦詢之,欽因矜其妻之能。公曰:「若妻處子邪?」曰:「再醮。」令有司開其夫棺,毒與成類,並正其辜。欽悸卒。時比公為宋包孝肅公拯云。

吳沃堯〈我佛山人筆記〉:

老媼某氏,扭其子及媳,赴縣控忤逆,官升座訊之,媼曰:「子媳夙忤逆,平日侍奉無狀。今日乃我生日,仍以惡具奉我;而彼夫婦則酒肉是享。年老人不復能耐,故來控,乞嚴懲之!」呼子媳至,訊之,飲泣無所供。官謂媼曰:「部有忤逆之民,官之罪也!爾子媳不孝,宜加嚴懲!然今日為汝生日,刑汝家人不利;吾當為汝上壽,以贖吾罪,且愧女子婦也。」命列幾堂下,呼面至,令媼與子媳對食。己則雜問他案,不即發落。俄延良久,三人忽大吐,呼役驗之,則媼所吐者肴胾,而子媳所吐者藜藿而已。官乃叱媼曰:「酒肉之奉,誰實享之?今而後,豈尚可誣耶?當官說謊,平日之行可知!本當懲汝,姑念控子媳無反坐理,姑縱爾等,寧家勉盡慈孝,勿謂官可欺也!」媼慚而去。

袁枚<沙彌想老虎>:

五臺山某禪師收一沙彌,年甫三歲。五臺山最高,師徒在山頂修行,從不一下山。後十餘年,禪師同弟子下山。沙彌見牛馬( 犬,皆不識也,師因指而告之曰:「此牛也,可以耕田;此馬也,可以騎;此( 犬也,可以報曉,可以守門。」沙彌唯唯。少頃,一少年女子走過,沙彌驚問:「此又是何物?」師慮其動心,正色告之曰:「此名老虎,人近之者必遭咬死,屍骨無存!」沙彌唯唯。晚間上山,師問:「汝今日在山下所見之物,可有心上思想他的否?」曰:「一切物我都不想,祇想那吃人的老虎,心上總覺捨他不得。」 袁枚,字子才,號簡齋,又號隨園老人,世稱隨園先生。詩主性靈,文章橫逸,為世所稱。著有《小倉山房詩文集》、《隨園詩話》、《隨園隨筆》,及筆記小說《子不語》等多種,並行於世。

〈測字〉:

乾隆甲戌,余殿試後,尚未傳臚,在董文恪公家,偶遇一浙士,能測字。余書一「墨」字,浙士曰:「龍頭竟不能屬君矣!里字拆之,為二甲;下作四點;其二甲第四乎!然必入翰林,四點庶字腳,吉字頭,是庶吉士矣!」後果然。

又戊子秋,余以漏言獲譴,獄頗急,日以一軍官伴守。一董姓軍官云能拆字,余書「董」字使拆字。董曰:「公遠戍矣,是千里萬里也!」

余又書「名」字,董曰:「下為口字,上為外字偏旁,是口外矣!日在西為夕,其西域乎!」問將來得歸否?曰:「字形類君,亦類召,必賜還也!」問在何年?曰:「口為四字之外圍,而中缺兩筆,其不足四年乎!今年戊子四年,至為辛卯,夕字卯字偏旁,亦相合也!」果從軍烏魯木齊,以辛卯六月還京。

紀昀,字曉嵐,一字春帆,自號石雲,直隸(今河北) 獻縣人。一生致力於四庫提要與總目的編纂,受命擔任《四庫全書》的總纂。

《閱微草堂筆記》這本筆記的寫作,旨在「追錄見聞」,是作者晚年的隨興之作,但全書的立法謹嚴,寫作態度是很認真的。不但是清代文言筆記小說的冠冕,是我國文言小說中極有價值的作品。

〈菜人〉:

景城西偏,有數荒冢,將平矣。小時過之,老僕施祥指曰:「是即周某子孫,以一善延三世者也。」蓋前明崇禎末,河南、山東大旱蝗,草根木皮皆盡,乃以人為糧,官吏弗能禁。婦女幼孩,反接鬻於市,謂之菜人。屠者買去,如刲羊豕。

周氏之祖,自東昌商販歸,至肆午餐。屠者曰:「肉盡,請少待。」俄見曳二女子入廚下,呼曰:「客待久,可先取一蹄來!」急出止之,聞長號一聲,則一女已生斷右臂,宛轉地上;一女戰慄無人色。見周,並哀呼,一求速死,一求救。周惻然心動,並出資贖之。一無生理,急剌其心死;一携歸,因無子,納為妾。竟生一男,右臂有紅絲,自腋下繞肩胛,宛然斷臂女也。後傳三世乃絶。皆言周本無子,此三世乃一善所延云。 〈獻縣疑案〉:

獻縣城東雙塔村,有二老僧,共一庵。一夕,有二老道士叩門借宿,僧初不允,道士曰:「釋道雖兩教,出家則一,師何所見之不廣?」僧乃界之。次日至晚,門不啟,呼亦不應。鄰人越牆入視,則四人皆不見;而僧房一物不失。道士行囊中,藏數十金亦俱在。皆大駭,以聞於官。邑令粟公千鍾來驗,一牧童言村南十餘里外,枯井中似有死人。馳往視之,則四屍重疊在焉,然皆無傷。粟公曰:「一物不失則非盜;年皆衰老則非奸;邂逅留宿則非仇;身無寸傷則非殺。四人何以同死?四屍何以並移?門扃不啟,何以能出?距井窵遠,何以能至?事出情理之外。吾能鞫人,不能鞫鬼。人無可鞫,惟當以疑案結耳。」徑申上官。上官亦無可駁詰,竟從所議。應山明公晟健令也,嘗曰:「吾至獻即聞是案,思之數年不能解。遇此等事,當以不解解之。一作聰明,則決裂百出矣。人言粟公憒憒,吾正服其憒憒也。」

一、何謂筆記?何謂筆記小說?

答:1. 「筆記」是「隨筆記錄,不拘文體」,用這種方式所記下的文字篇章,被稱作「筆

記」。

2. 「筆記小說」,是以筆記形式所創作的小說。篇幅短小,結構單純,使用簡潔的文言散文敘事。

筆記小說可以根據創作題材和故事內容區分為「志怪」和「志人」兩大類。

「志怪」,就是記述怪異之事的意思;「志人」,意指記述人物的故事。

二、雜史瑣聞與筆記小說如何區別?試舉例說明之。

答:「筆記小說」,就是概括指稱秉持這種隨筆記錄不拘文體的精神所創作的小說作品。

除了「筆記」一詞,其他諸如「隨筆」、「筆錄,、「筆談」、「筆叢」、「叢談」、「叢說」、「漫錄」.…‥也大致都是同指此義的別稱。

必須注意的是:並非所有的「筆記」都是「小說」,甚至於 多「筆記」中所記錄的人事見聞,也不是小說。大陸學者苗壯所著《筆記小說史》:「是否有自覺或不自覺的想像虛構、是否有程度不同的藝術加工,便成為筆記小說與雜史瑣聞的重要區別。」雜史瑣聞,儘管也有人物、有故事,不過它並不是小說。例如宋代歐陽修的《歸田錄》所載陳堯咨與賣油翁的故事,就不算小說

三、簡述筆記小說的發展概況。

答:筆記小說孕育於先秦兩漢,先秦諸子的寓言提供給筆記小說選材方 向、史傳指導了

筆記小說的寫作方法,兩漢神仙方術的思想則開發了筆記小說的想像空間。到了魏晉南北朝,筆記小說的發展趨於成熟,開創了獨領風騷的創作高峰,大量的作家和作品,蔚為大觀,志怪之作,諸如《列異傳》、《搜神記》、《神仙傳》、《拾遺記》、《博物志》、《搜神後記》、《幽明錄》、《冤魂志》、《宣驗記》;志人之作,諸如《魏晉世語》、《世說新語》、《西京雜記》、《笑林》。堪稱琳瑯滿目,眾美畢呈。隋唐五代時期,志怪之作,諸如《冥報記》、《集異記》、《西陽雜俎》、《三水小牘》;志人之作,諸如《敢顏錄》、《朝野僉載》、《唐摭言》。兩宋時期,志怪之作,諸如《江准異人錄》、《夷堅志》;志人之作,諸如《唐語林》、《艾子雜說》。亦均有可觀。元明兩代,筆記小說的創作,稍顯式微,志怪之作,有《志怪錄》、《十處士傳》、《廣博物志》等;志人之作,有《何氏語林》、《古今譚概》。

有清一代,無論在學術研究上,或在文學創作上,都成績斐然,尤其在小說創作方面,更可以說是達到全面繁榮的階段,筆記小說的成就也別開生面,其中尤以紀昀的《 微草堂筆記》為翹楚,筆記小說的成就達到最高峰。

四、舉例說明志怪小說的題材?

答:「志怪」一類,不是充滿道家色彩的導引飛昇之事,就是充滿了佛家思想的生果報之

說。

五、舉例說明志人小說的形式與題材?

答:「志人」一類,以《世說新語》為代表,它跳出了「志怪」的傳統牢籠,而朝人物言

行的描繪方面予以強調,這是一劃時代的邁進,它使小說的內涵和我們今天所要求的,更拉近了距離。


相关内容

  • 汉语言文学教学大纲
    长沙师范汉语言文学教学大纲 一. 课程性质 <汉语言文学>是为培训湖南导游人员而开设的一门基础课程.目的是解决旅游市场不断增长的对导游人员的需要,规范加强全省的导游教育工作.使导游人员对祖国的语言.文字.文学有比较全面的了解,提 ...
  • 广外日语自考应试经验谈
    广外日语自考基础科段/本科 应试经验谈 日语基础科段 00605基础日语一(95分): 2010.10月 题型:可以说是和日语等级考的体型基本一样,语法,固定搭配,助词等之类,均为选择题.只不过是阅读题里 多了2小题日译中,或中译日的题目罢 ...
  • 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连环画
    连环画<三国>推推索引 连环画<水浒传>推推索引 连环画<西游记>推推索引 连环画<红楼梦>推推索引 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 ...
  • 中国古典小说名著百部 二度梅全传 金云翘传
    0评价 我来评价 给个评价吧? 想要纸本书?按需印刷服务 中国古典小说名著百部 二度梅全传 金云翘传 作者:(清)惜阴堂主人著 出版日期:1995 页数:286 关键词:古典小说 中国 清代 章回小说 长篇小说 青心才人 分类: 文学 &g ...
  • 中国古典文学与宗教
    中国古典文学与宗教 从创造意境的角度来看,宗教和文学堪称是一对孪生儿,它们都有一种惊人的想象力,都有一个奇丽的意象世界:仙界地府.出神入化.隐身遁迹,天上一日.世上千年„„这些看来不可思议.稀奇古怪的宗教世界,给中国古典文学以不尽的养料.无 ...
  • 如何分析议论文的论点
    怎样阅读分析议论文? 第一,把握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弄清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掌握论据的两种基本形式,辨识.理解常见的论证方法. 第二,把握文章的结构,理清作者的思路. 第三,把握议论文准确.鲜明.概括.生动的语言. 在各地中考中,议 ...
  • 第二次月考试题
    四川省纳溪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二次语文月考试卷 第Ⅰ卷(单项选择题,共27分)(2014.4.24) 一.(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靡费/风靡一时 敛裾/拮据 荷塘/负荷 . ...
  • 古典小说评论
    大师叙写的民族心灵史 --"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百问系列"丛书总序 宁宗一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学,有着灿烂辉煌的历史成就,而且历千年而血脉不断,这在世界文学史上是蔚为奇观的.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曾准确地说:"中国是特别东 ...
  • 自考外国文学史笔记
    1.古代文学:古代希腊文学.古代罗马文学.早期基督教文学.(世俗与人本意识.神圣与理性意志,共同构成了西方文学两大源头) 2.人类童年时代:古希腊文学.特征:a.古希腊文学有着鲜明的人本色彩和命运观念b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并存c种类繁多具有开 ...
  • 中文系毕业论文选题
    .文艺理论方向1.文学语言审美论(某作品语言的抒情.含蓄.象征.反讽等方面的专题)2.戏剧冲突(包括喜剧.悲剧.正剧)3.小说创造理论(包括小说的情节.结构.语言等方面专题)4.中国小说传统结构模式的文化探讨5.中国诗歌的意境分析(可对具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