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理解马克思关于生产力的思想 - 范文中心

全面理解马克思关于生产力的思想

03/27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二○○○年第三期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研究

全面理解马克思关于生产力的思想

蔡函甫

(华北电力大学社科系 北京 102206)

  提 要 马克思的“生产力”思想既包括物质生产力,也包括精神生产力。要把马克思关于生产力的观点置于马克思整体思想的精神背景下,置于马克思毕生致力的人类的人道主义理想的人文动机中加以阐释,这对于我们全面理解生产力标准理论,全面推动两个文明建设的社会总体文明,重建我国社会的精神信仰和道德品格意义重大。

关键词 马克思 生产力 人文精神 总体文明

  按现行高校哲学教科书的解释,生产力是人类征服自然、满足物质生活需要的能力,是人类处理自身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力量。生产力成为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力。尤其是所谓“生产力标准”把尺度,评判标准,谈谈自己的看法。

马克思指出“,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因此第一个需要确定的具体事实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受肉

①这段著名体组织制约的他们与自然界的关系。”

出“:他们(指无产者———引者注)应当推翻国家,

②这与马克思使自己作为个性的个人确立下来。”

在《共产党宣言》“,代,,③。第三,马克思强调了“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受肉体组织制约的他们与自然界的关系”,但并不是说这是个人存在的唯一“关系”和“唯一组织”。马克思在此只强调了一个经验事实,而没有否认个人的精神心灵组织以及受精神组织制约的他们与自然界的关系。马克思十分不满德国哲学只强调超验世界而否认经验世界,让精神停留在天国脱离大地的思辩传统中。他特别强调了一个最经验的事实:人“不是处在某种幻想的与世隔绝、离群索居状态的人,而是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现实的、可以经验

④。下面就是一个最观察到的发展过程中的人”

的论断是说明:首先“,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是历史的第一个前提。人类的生命上一个完整的有机整体,它既包括肉体生命,也包括精神生命,二者须臾不可分离。没有肉体的精神和没有精神的肉体都是不可想象的。没有肉体的精神是神,没有精神的肉体是兽。其次“个人的存在”,而不是群体的存在是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说明离开个人的存在而去谈群体的存在是荒唐的。人类的总体进步最终必定落脚在每一个个体的解放和自由全面的发展上。正因为如此,马克思才在后文中指

富日常经验甚至无须实证的现象,即“我们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每一个前提,这个前提就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

⑤。然而这段名言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

往成为将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及人道主义思想、人的解放标准、社会历史评价尺度庸俗化的重要论据。从人类生存需要的“现实”来说,人一刻也不

),男,江苏盐城人,华北电力大学社会科学系副主任,副教授,哲学硕士。蔡函甫(1964—

12

能离开衣、食、住的基本生理、物质性需要,但与此同样重要的是,人之所以能成为人,人之所以为人,他一刻也离不开精神生命的需要,一刻也离不开人的环境,即使最具动物性的需要———衣、食、住、性等也完全不能等同于动物的衣、食、住、性,而是人的衣、食、住、性。否则,人与动物就没有根本的区别;否则,我们就无法理解和解释马克思抨击资本主义及其带来的欧洲文明文化普遍堕落(虽然他对资本主义的物质文明的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的深沉的文化道德动机和追求消除异化、实现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人道主义理想。资本主义之所以要推翻,不是它没有满足人类的衣食住行需要,而是将人的这些需要下降成为动物性需要,并且剥夺了人类的精神的个性自由丰富的需要的可能。因此,资本主义是非人道的,违反人性的,只有共产主义才是充分发展个性、人性的联合体。

完整地理解马克思的这个思想,对于纠正我们现在对生产力的片面理解有重要意义。人作为人的需要有肉体和精神的双重需要,,双重生产产)。,也包括精神生产力,所以衡量一个社会形态和人类文明进步当否的尺度应当是这种整体生产力,而不仅仅是物质生产力(或为经济生产力)。我们不能把马克思批判德国哲学过分重视思辩缺点时在特殊语境中讲的话断章取义,更不能离开马克思整个思想的人道主义核心和他试图给予人类历史和个人生存提供终极目的和终极关怀、终极意义的人文动机,将马克思关于生产力的论点片面化,简单化,否则我们就大大降低了马克思思想在人类思想史上的地位,也大大降低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实践的人文价值和人道主义的意义。

虽然在一个生产力水平低下、经济不发达的国家,强调物质生产力的重要性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这对十年“文革”片面离开物质讲精神的恶性

膨胀也是一个强有力的反拨,但为了社会的整体

进步和中国的全面发展,我们必须恢复马克思思想的本来面目,恢复作为一种新型的人道主义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价值。尤其是在当代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物质生活水平空前提高而文化畸形落后、道德水准空前下降的严峻的事实面前,这项工作就更显重要。从片面讲政治,讲精神,讲道德,到片面讲经济,讲物质,讲生活,是一个“矫枉过正”的历史性实践,但“过犹不及”!中国目前普遍的道德、文化的失落,已经对经济一元论、物质至上论敲响了警钟!也使我们付出惨重的文化与道德的代价!

应当全面理解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观点。“社会主义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既包括解放和发展物质生产力,也包括解放和发展精神生产力“;消灭剥削”,即消灭人遭受的肉体和精神两方面的双重剥削,“;消、每一个个,实现人与人、丰富的整。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即每个生活成员在身心两方面,在肉体生命和精神生命两方面,在满足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两方面都达到了共有、共享,共同发展、均衡自由的程度,这也是人类的理想社会和人类社会的理想。这样,我们才能完整地理解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完整阐述,也才能完整理解马克思的宏伟理想和毕生追求。这对于解决当代中国的精神文明建设、道德信仰建设方面的困难与危机,无疑是极为有效的理论武器,对于我们再造国人的价值理想和人文精神,重塑中国人的精神品格和道德谱系也是至关重要的。

注 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1972年版第24页。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1972年版第85页。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1972年版第273页。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1972年版第31页。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1972年版第32页。

13


相关内容

  • 究竟怎样理解以人为本?
    作者:韩庆祥张洪春 社会科学辑刊 2006年01期 目前学术界对以人为本存在着不同.甚至分歧较大的理解.这里,首先有必要通过辩证处理几种基本关系,来全面.准确和深入地理解以人为本的概念. 一."以人为本"与马克思主义的关 ...
  • 党的执政理念的升华: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
    内容摘要: 摘要: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和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全面把握我国 发展 的阶段性特征,深刻分析 ...
  • 马克思恩格斯人的发展理论是什么
    马克思恩格斯人的发展理论是什么? 对现有相关成果的统计研究表明, 对于这个根本性问题的回答, 当前学术界占绝对优势地位的答案是"人的全面发展",占90%以上比重; 此外还有一部分是"人的自由发展".主 ...
  • 马克思恩格斯论教育
    马克思恩格斯论教育 <马克思恩格斯论教育>,是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中摘录整理有关教育问题的言论集,属于语录体,1950年代始有中译本.人民教育出版社于1979年出版了由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编的第一版.本书编选旨在全面.正确地反映 ...
  • 试论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
    科学发展观研究 田心铭 摘 要:如何理解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人与自然关 系意义上的人类为本或人人为本是以人为本的内涵之一,人民为本是以人为本的基本内涵.理解以人为本的精神实质.必然抓住人民为本这一基本内涵.以 ...
  • 理论创新矗丰碑
    作者:山东省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 发展论坛 2001年12期 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顺应历史发展规律,反映时代进步要求,全面总结了党的80年光辉历程和基本经验, ...
  •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课后习题答案 绪论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1.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P2 答:(1)马克思主义是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成为主导趋势的时代的产物. (2)马克思主义是资本主 ...
  • 第一章马克思复习题
    第一部分 单选和多选题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 一.单项选择题 1. 20世纪初,中国共产党人提出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应用到中国的实践当中去,具有代表 性的早期领导人是() A.陈独秀 B.李大钊 C.瞿秋白 D.毛泽东 2.在 ...
  • 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毛概重点
    一.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的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 第一,马 ...
  • 辩证地理解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
    [收稿日期]2011-12-20� [作者简介]邸乘光(1954― ),男,安徽亳州人,安徽省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所所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全国党的建设研究会特邀研究员. [摘 要]邓小平"南方谈话&qu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