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教版八上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教案 - 范文中心

川教版八上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教案

10/01

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

教学目标

一、识记和理解

知道侵略者强迫清政府签订的《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记住沙俄侵占我国领土的情况;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列举英法联军抢劫并烧毁圆明园的暴行;了解太平军抗击洋枪队的主要事迹。

二、能力和方法

通过分析英法发动战争的根本原因和借口,提高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通过写作以“勿忘国耻”为主题的历史小论文,培养学生吸取历史教训、用文章表达自己的历史情感的能力。通过动手绘制《清朝前期疆域》简易地图,培养学生利用地图表述历史问题能力,增强学习历史的兴趣;通过学生对历史资料(文字、图片、图表、视频等)的阅读与分析,指导学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和英法发动战争的借口,帮助学生认识西方资本主义侵略势力的丑恶面目;通过揭露英法联军抢劫、火烧圆明园的罪行,教育学生不忘国耻,努力学习,振兴中华;通过学习太平军抗击洋枪队的英雄事迹,继承中华民族不畏强敌、敢于斗争的光荣传统。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罪行;沙俄侵占我国大片领土。

二、难点: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说明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运用地图学习历史的技能。

课型

常规新课教学。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阅读和收集相关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指导学生绘制《清朝前期疆域图》简易地图、安排学生分组。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阅读和收集相关资料;绘制《清朝前期疆域图》简易地图(图上只标注边界线、长江、黄河和京师)。

教学方法

讲解法、讨论法、图示法、读书指导法、谈话法。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具

多媒体课件、自制《清朝前期疆域图》简易地图、课文及地图册中相关插图

教学过程

课前播放《万里长城永不倒》视频歌曲,以烘托气氛, 设置教学情景。

导入新课:

以游戏的方式导入:[考考你的眼力],出示一张《清朝前期疆域图》和一张现在《中国疆域图》。学生观察对比两幅图,思考:这两幅图有什么不同?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教师对学生的答案作简要评价后导入新课。

学习过程:

一、列强的侵略(课件显示)

(一)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课件显示)

播放《第二次鸦片战争》视频资料,学生自主学习课文第8页1、2段思考回答: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于何时?标志战争开始的事件是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辅栏“议议”英法发动战争的目的是什么?

出示三则材料引导学生讨论分析。

材料1:1854年夏,英、法、美三国提出修改条约《南京条约》、《望厦条约》、《黄埔条约》,主要要求有三点:中国全境开放通商,至少长江可自由航行;外国公使进驻北京;鸦片贸易合法化。1856年,美国公使再次提出修约要求,被清政府拒绝。

材料2:清政府拒绝“修约”后,英国公使宣称“除非有一个武力示威的支持和强迫,是得不到条约的修改或通商以及贸易情况的改善。”

材料3:1856年10月,广东水师登上一艘曾在香港注册,但已过期的中国船“亚罗号”,逮捕了船上两名海盗和有走私嫌疑的船员。英国公使包令也承认,这艘船“法律上不能予以保护。”可英国政府却指示他“决不让步,决不放过一件小事。”

请学生结合材料思考回答:

1.材料1中哪些内容是《南京条约》、《望厦条约》、《黄埔条约》中没有的? 英、法、美三国增加这些条款的目的是什么?

2.清政府为什么要拒绝英、法等国“修约”要求?

(如果学生有困难,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第一,长江是我国的内河,内河航运权是一国的主权。通过不平等条约取得在内河上自由航行的特权,这是对中国主权的极大损害。第二,“外国公使进驻北京”,侵略者的意图,是通过此操纵清政府的内政外交。第三,鸦片贸易合法化,目的是让鸦片贸易批上合法的外衣,使其销售更是畅通无阻,掠夺中国人民的财富。最后,教师指出,清政府害怕“修约”成功,外国势力进一步深入,威胁其统治。)

3.材料2中英国认为用什么手段可以实现“修约”要求?

4.结合材料1和材料2概括指出英法发动战争的目的是什么?

5.材料3中英国政府为什么如此看重“亚罗号”上发生的一件“小事”?

学生回答后,教师补充总结:英国认为“亚罗号”事件是发动新的侵华战争的最好“理由”。英国于1856年10月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第二年,法国以“马神甫事件”为借口加入侵华战争的行列。就这样,在中国大地上,英法联军点燃了新的侵华战争的战

火,史称第二次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发生后,腐败无能的清政府慌忙派人求和,1858年,与侵略者签订不平等的《天津条约》。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列强从中国获取到更多的侵略特权,马克思怒斥说:“《天津条约》从头到尾都是欺诈。”但这些并没能阻止厚颜无耻的侵略者继续入侵中国的行动。1860年,英法联军再次攻陷北京,给每个中国人留下不堪回首的一页——火烧圆明园

(二)火烧圆明园(课件显示)

播放《火烧圆明园》视频节选。结合视频资料、课文中雨果对此事的描述和抨击、英国《泰晤士报》报导的劫掠情况,指导学生讨论回答:

1.辅栏“想想”圆明园为什么被称作“万园之园”?

2.英法侵略者的暴行有哪些?火烧圆明园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火烧圆明园是近代中国惨痛和耻辱的一页。昔日的圆明园是如此金碧辉煌,法国大作家雨果赞颂它同希腊帕特农神庙、埃及金字塔、罗马竞技场、巴黎圣母院,并称为“人类

奇迹”。英法联军闯进圆明园,在疯狂抢劫后,点燃罪恶之火,使圆明园的神奇化为乌有,只留下断壁残垣。

国宝流失在海外的数量十分惊人,而寻宝和索还国宝工作无不充满了苦楚与艰辛。请阅读以下几则材料:

材料1:成为掠夺牺牲者的民族,有时在几百年的时间里,不仅被抢走了不能代替的杰作,而且也被掠夺了一种记忆,这种记忆无疑本应该帮助他们增强自我了解,也本来可以使别人更好地了解他们。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阿马杜的呼吁书《将不能替代的文化遗产返还其创造者的要求》

材料2:2000年,我国保利艺术博物馆从香港拍卖市场花费几千万巨资买回从圆明园流失的铜牛头、铜猴头、铜虎头。2002年12月9日,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巴黎卢浮宫、马德里普拉多博物馆等18家欧美博物馆馆长签署声明,表示反对将艺术品,特别是古代文物归还给原有国家,该声明在全世界引起强烈反响。

材料3:南京艺术学院79岁高龄博导级教授林树中,带着他的经常衰竭的心脏在欧洲穿梭,十几年的艰苦搜寻和分类整理,出版巨著《海外藏中国历代名画》。他说:“文化遗产广义来说是全人类的财富,但主权是我们的,文化的主权是国家主权的一部分......这意味着我们以及我们的后人,要想一睹古代先贤的杰作,不得不远涉重洋。”

学生讨论:读完以上材料,你有什么感想?

这时教师要注意引导,使学生确立起正确的情感:汲取历史教训。

文物是一个民族成长的符号和记忆,圆明园的废墟记录下历史留给我们的巨大伤痛,看着圆明园的废墟,让人记忆起国家在贫弱时被欺凌掠夺的耻辱,这种永恒的标记将烙印在每个中华民族子孙身上,警醒后人。圆明园的断壁残垣已经无法修复,而我们身边的文物的命运却可以关注。

师生共听配乐诗朗诵《一个王朝的背影:圆明园》,(朗诵者饱含深情,字幕逐字发送,音乐选用悲愤色彩曲调,营造一种气氛。)

桃花谢了,有再红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可我知道,有一种失去无法挽留。圆明园,它曾是一个王朝歌舞升平的见证,如今徒留下一个凄凉的背影,无语向黄昏。

如庞贝的命运,一切最美的在瞬间烧熔 ,含泪成为永恒的模子 ,一次次地 在千万年间,重复地、重复地、 重复地 ,嵌进你我的心中。

当我们还沉浸在火烧圆明园的悲痛中时,腐败无能的清政府慌忙派人求和,1860年,与侵略者签订不平等的《北京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而此时放眼中国的边疆已是狼烟四起,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后,沙俄一面充当帮凶,一面趁火打劫,从1858年起到19世纪80年代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共侵占我国领土150多万平方公里,这些领土相当于3个法国、6个英国的面积,沙俄成为19世纪侵占我国领土最多的国家。

(三)俄国侵占北方大片领土(课件显示)

启发学生回忆中国古代史中俄关系的相关内容。指出早在清康熙年间中俄双方经过平等协商正式签订了第一个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这个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及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地区在内都是中国领土。现在俄国又把一系列割占中国领土的不平等条约强加在中国头上,完全是无耻的掠夺。中国的版图是如何在沙俄等列强的掠夺中变得残缺不全的?下面我们用手中的笔一起在“画地图、讲历史”活动中把沙俄的侵略行径揭露出来。

学生活动:画地图、讲历史(播放歌曲烘托气氛)

活动目标:标示出沙俄侵占中国领土的大致位置和相应的条约名称;相互交流画图、填图和结合地图学习历史的感想与体会;讲述同历史地图相关的历史故事。

活动方式:每组7位成员互助合作学习,在自制的《清朝前期疆域图》上画出沙俄侵占中国领土的大致位置,标出相应的条约名称。

学生完成学习探究任务后,教师检查结果,及时表扬画得快和标示正确的小组,同时鼓励画得慢和没有标示正确的小组,并提出希望。教师抽取1-2幅制作较好的地图在投影仪上讲解。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清政府腐败无能、丧权辱国,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抗争。

二、中国人民的抗争:太平军抗击洋枪队(课件显示)

学生自主学习“太平军抗击洋枪队”后,思考回答:

1.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都城在哪里?(学生在自制的《清朝前期疆域》简易地图中标示出“天京”。)

2.太平军抗击“洋枪队”取得哪几次

重要战斗的胜利?

3.你从太平军同“洋枪队”不屈不挠的斗争中,看到了什么?

教师总结补充:1864年7月,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下,轰轰烈烈的反侵略反封建的太平天国农民运动失败了。

课堂小结: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失败了,丧失了更多的主权和领土,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化的程度,而清政府不仅没有汲取战争失败的教训,反而继续“沉沦”下去,以致遭受到更为严重的侵略。

课外活动:结合本课学习的内容,以“勿忘国耻”为主题,写一篇历史小作文


相关内容

  • 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教案
    <社会生活的变化>教案 课题名称 科 目 <社会生活的变化> 历史 年级 初二 教学时间 1课时(40分钟) 学习者分析 初二的学生有较强的感性认识能力,能较深的感受到社会生活的变化.但由于其生活阅历较少,加上对父辈 ...
  • 全面内战的爆发教案
    "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中国历史 八年级上册(川教版) 第17课 <全面内战的爆发>教学设计 学校:易门县方屯中学 教师:施文芝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川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五学习主题& ...
  • 新概念武器教案
    批准人: 2012年01月26日 <新 概 念 武 器>教案 教学提要 课 目:新 概 念 武 器 目 的:了解新概念武器的基本涵义,熟悉其独特性能,掌握新概念武器对信息化战争产生的主要影响,增强国防观念,提高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 ...
  • 苏教版品德与社会五下[筑起血肉长城]WORD教案
    12.筑起血肉长城 永嘉县岩头镇蓬溪小学 谢银芬 教学目标: 1.情感与态度: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2.行为与习惯:引导学生关注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为了强国, 为了振兴中华民族而努力奋斗, 勤奋学习. 3.知识与技能:初步了解抗日战争的经 ...
  • 氓采薇教案
    <氓>教案(人教版必修二) 教学设想:启发参与,适当分析,强化朗读 教学重点:分析恋爱阶段,男女双方性格特点及比兴手法的运用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目的:1.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丰富人文积累: 2.体味本诗赋.比 ...
  • 古代诗歌选修[阁夜]教案
    古代诗歌选修<阁夜>教案 教学博苑 03-20 1305 教学目标 1.欣赏并领会本诗的艺术特点,培养学生诵读和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2.师生共同领悟体会‚因声求气 吟咏诗韵‛的诗歌学习探究方法. 3.诵读品味本诗的意境. 教学重 ...
  • 再见了亲人教案
    一.教材分析: <再见了,亲人>一文,作者魏巍以志愿军的口气,深情地追忆了与朝鲜人民许多难以忘怀的往事,赞扬了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这篇课文感情真挚,语言凝炼,句式参差多样,篇幅较长,是一篇训练学生语言文字的好文章,也是 ...
  • 七年级国防教育教案
    七年级国防教育教案 山东省的光荣革命斗争史 一.教学目标 1.山东省人民具有悠久的革命斗争传统 2.山东省是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 3.了解古代奴隶社会.封建社会末期.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的革命斗争历程. 二.重点难点 1.山东人民具有光荣的 ...
  • 扬州慢公开课教案
    导入:齐读<菩萨蛮> 江南人美.物美.风光美.所以"人 人都道江南好".扬州地处江南,是 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素有淮左名 都之誉.古今扬州皆是旅游胜地,早 在六朝时,就有"腰缠十万贯,骑鹤 下扬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