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断句方法谈 - 范文中心

高考文言文断句方法谈

07/10

高考文言文断句方法谈

摘要:给文言文断句,是阅读文言文最基本的能力。最近

两年的高考文言文断句这一题型,分值有所提高,似有愈演愈烈之势。

因而,在高考备考中,这一考点是不容忽视的。而考生在做文言断句

题时,还未能掌握一定的断句技巧,得分率较低。文章探析了文言文

断句的几点做法。

关键词:高考文言文;断句方法;断句技巧

给文言文断句,传统上称之为“句读”,它是阅读文言文最

基本的能力。高考考查断句,可以达到检测考生是否能真正读懂文言

文的目的。最近两年的高考文言文断句这一题型,也逐渐提高了“身

价”,由07年的3分提高到08年的4分,似有愈演愈烈之势。因而,

在高考备考中,这一考点是不容忽视的。但我们的考生在做文言断句

题时,通常是“跟着感觉走”,甚至随便乱划,未能掌握一定的断句

技巧,得分率较低。因此,帮助学生总结一定的方法,掌握一定的规

律在备考中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那么,如何合理准确地给文言文

断句呢?下面来谈谈几点做法:

一、读全文

考生给文言文断句时,常犯的一个毛病就是边看边断,看完了

文段,断句也结束了。其实这种“一步到位”的做法是行不通的。断

句的基础在于领会全篇大意,读不懂就点不断,不理解就点不好。因

此,拿到断句篇段,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通读,弄清文段大意,知

道写的是什么人,什么事,表达了什么内容,力求对内容有个大概的

了解,然后根据内容将能断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再集中分析难

断的地方,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

二、看引语

对话、引语是古文断句的一个重要依据。对话、引语常用“曰”、

“谓”、“云”、“言”等为标志,一般情况下碰到它们都要在其后断开。

如果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回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等为

标志,而把主语省略。因而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

答者,准确断句。

如2007年高考北京卷断句题:

太宗谓太子少师萧瑀曰/朕少好弓矢/得良弓十数/自谓无以加/近

以示弓工/乃曰/皆非良材/朕问其故/工曰/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弓虽

劲/而发矢不直。(《资治通鉴·唐纪八》)

这个语段是转述一段对话,三次“曰”的出现,两问两答的过

程都可成为断句的参考。

再如2008年高考北京卷断句题也同理:

杨朱过于宋东之逆旅/有妾二人/其恶者贵/美者贱/杨子问其故/逆旅之父答曰/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恶者自恶/吾不知其恶也/杨子谓弟子曰/行贤而去自贤之心/焉往而不羡。(《韩非子·说材上》)

文中的“问”、“曰”是对话标志词,可作为断句依据。“其故”是“问”的宾语,“问其故”后可停顿,“答曰”、“弟子曰”,两个“曰”字后可停顿。

三、找虚词

古人写文章,不用标点符号,为了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尤其是一些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开的地方。找到了这些虚词,了解它们在句中的位置,断句也就准确迅速了。做题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小的方面考虑:

1.发语词和表敬副词常出现于句首,有领起全句的作用,如“夫、盖、惟、况、凡、斯、窃、敬、且夫、若夫、于是”等,一般在其前面断开,后面不断。

2.“乎、哉、也、矣、欤、焉、耳、耶、者、而已”等语气词常出现在句尾,则在其后断开。

3.“以、于、为、而、则”等连词常出现在句中。

4.连词连接前后内容的关系紧密不能断开,如果关系松一点,那么可以把前后两部分断开。

如2006年高考广东卷断句题:

史官曰/交友之道难矣/人当意气相得时/以身相许/若无难事/至事变势穷/不能蹈其所言而背去者多矣/况既死而能养其亲乎/吾观杜环事/虽古所称义烈之士何以过/而世俗恒谓今人不逮古人/不亦诬天下士了哉?

此句中,可借助句首语气词“况”、句末语气词“矣”、“乎”马上就可断开三处。其中,三个连词“而”,前两个“而”字由于连接的前后内容关系较为紧密,不能断开,第三个“而”字是连接下一分句的内容,与前句的关系不是很紧密,可以在其前面断开。

三、晓语法

给文言句子断句,要懂得文言的语法知识,特别要注意古人的语言习惯,如准确划分句子的结构成分,分清句子的主、谓、宾、定、状、补;准确掌握文言活用现象;了解古人表意多用单音节词等,断

句就容易得多了。

如下列例句:

(1)师旷侍坐于前援琴撞之公披衽而避琴坏于壁。(《韩非子》)

(2)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

(3)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鸿门宴》)

其中第(1)句中的“公披衽而避琴坏于壁”是断成“公披衽而避琴/坏于壁”,还是断成“公披衽而避/琴坏于壁”?这就关系到到底“琴”是“避”的宾语,还是“坏”的主语,很明显后者正确。 第(2)句如断成“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就错了。因为“犬”不是后一句的主语,而是“坐”的状语,意为“其中的一只狼像狗一样坐在前面”。同时,这里“犬”也是文言语法中的词类活用现象,这里“犬坐”不能拆开。

第(3)句中“立”是“饮之”的方式,中间用一连词“而”表修饰,切不可如现代“起立”连读,断作“哙拜谢起立”。古人多用单音节词,现代汉语中的“起立”,文言单用一个“起”字就可以了,因而此处“起”和“立”应断开。

五、辨句式

文言文中的省略句、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宾短语后置)等句式也可帮助我们断句。同时,记住常见的文言固定结构,如“何„„之有”、“如„„何”、“唯„„是”、“非唯„„抑亦”、无乃„„乎“、可得„„欤”、“得无„„乎”等,不要把它们拆散,减少断句失误。

如下列断句题:

(1)少长/学富五明/故又称曰班弥恒/岁癸丑/年十有五/谒世祖于潜邸/与语大悦。(2008年揭阳市毕业会考)

(2)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2008年汕头市一模)

(3)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祭十二郎文》) 第(1)句段中的“于潜邸”在句中就是一个后置了的介宾短语,同时,“大悦”的主语是“世祖(忽必烈)”,而不是“班弥恒(八思巴)”,“与语大悦”是一个省略了主语和介词宾语的省略句,即“(世祖)与(之)语大悦”,若不明确这点,则有可能断成“谒世祖/于潜邸与语大悦”。

第(2)句段中可根据几个判断句式“是„„也”来点断,而第

(3)句却可根据固定句式“其„„邪”来点断。

六、据修辞

古人行文同样讲究修辞,顶真、排比、对偶、对称、反复是文言中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

利用这两大特点,我们也能较好地断句。

如下面断句题:

(1)吕甥之言出于义/左师之计伸于爱/蔡泽之说激于理/若茅焦者真所谓蒯虎牙者矣/范雎亲困穰侯而夺其位/何遽不如泽哉/彼此一时也。(2008年广州一模)

(2)是非颇谬于圣人/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序游侠则退处士而进奸雄/述货殖则崇势利而羞贫贱/此其弊也/予按/此正是迁之微意。(2008年江苏卷)

(3)今肃可迎操耳/如将军/不可也/何以言之/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乘犊车/从吏卒/交游士林/累官故不失州郡也。(2008年广州二模)

(4)天下之事//不可以力胜/力不可胜/则莫若从众/从众者/非从众多之口/而从其所不言而同然者/是真从众也/众多之口非果众也,特闻于吾耳而接于吾前,未有非其私说者也。(2008年深圳一模)

(1)和(2)句中只要注意到了其中对称、排比的句式“吕甥之言出于义”、“左师之计伸于爱”和“蔡泽之说激于理”以及“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序游侠则退处士而进奸雄”和“述货殖则崇势利而羞贫贱”,前面的几处点断就可迎刃而解了。

3)和(4)句中则可根据句中顶真修辞手法的运用进行点断。如“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则莫若从众/从众者/非从众多之口”。

七、明常识

正确断句还需要了解天文、地理、官职、科举、宗法、称谓、避讳等,若出现人名、字号、时间、地点、年号、官职名、朝代名、事物名等专用词,可借助这些专用词进行断句,断句时不要把他们断开了。

如上面所举广州二模的断句题中“下曹从事”是一个官职名,断时就不能把它们分开。

再如:楚熊通怒曰/„„蛮夷皆率服/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乃自立为武王。(《史记·楚世家》)

其中“乃自立为武王”为错误的点断。“武王”乃是谥号,古代帝王诸侯死后,朝廷按照封建社会的道德标准,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个称号,叫做谥或谥号。带褒义的有“文”、“武”等,带贬义的有“厉”、“幽”等。熊通不是自封为武王,是死后才被尊称为“武王”的。所以“乃自立”后边应该断开,即“乃自立/为武王”。

当然,上述这些方法并不能孤立运用,而应该多管齐下,综合运用,才能奏效。例如:

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曰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

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墨子·贵义》)

这段话可断为十六句。其中先读全文可根据内容理解总分论述方式可断开两句;借助语末助词“也”和“乎”可断五句;借助表示对话关系的“曰”可断三句;借助疑问语气词“何”可断两句;借助句首的主语“子”可断两句;借助前后相似的对偶句可断两句。至此可以断完十六句: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曰/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

另外,题目做完后,还应该做一些检查,通读一遍,看看断句后的字句意思是否讲得通,内容是否合理,如果内容不合情理,就有可能断错。例如:诸垒相次土崩/悉弃其器甲/争投水死者十余万/斩首亦如之。(《资治通鉴》卷十六)

这段话中,虽然每句话本身都讲得通,但“争投水死者十余万”一句有悖情理:营垒崩溃,打了败仗,弃甲逃命的兵士,为什么“争投水死”呢?他们争着投水,是为了活命,而不是自杀。因此,正确的断句应该是“悉弃其器甲/争投水/死者十余万”。

总之,不管方法如何,有多实用,它也只是登堂入室的阶梯,有了它还不能确保走进科学的殿堂,因为进入本身是需要行动的,也就是需要自身的能力。能力从何而来?掌握实词、虚词、句法、词法,培养扎实的文言功底,熟读一些典范的文言文,培养语感,广泛积累古文代文化常识。此外,要适当做一些专题练习。这样,多种方法相辅相成,正确断句的能力就会在阅读中形成,在实践中成熟,在运用中提高。

高考文言文断句指津

一、断句解读

韩愈在《师说》中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习其句读”就是教学生断句。中国古代没有标点符号,一篇文章甚至一本书,都是一个汉字挨着一个汉字地写下来的,所以前人读书都要自己断句,常常在一句话的末了用“。”断开,叫“句”;在一句之内语气停顿的地方用“,”断开,叫“读 ”(dòu)。给古书断句也可以叫断句读。

二、考点解析

2004年,断句被列入北京高考语文《考试说明》,作为一项能力来考查。2005~2008全国高考有多个省市考了文言文断句。2008

年江苏高考语文《考试说明》明确规定:在选考历史科目的考生40分的加试题中,要求对一段课外古文的全部或部分断句,6分;并回答有关问题,4分。断句只需用斜线表示,而不用加上具体的标点。 断句是考查文言文的传统方式,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明辨句读,要综合运用古汉语字词句知识及古代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常识,因而断句能力高低,成了阅读文言文能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古人之所以重视断句,是因为断句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对文意的理解,断句失误,必然误解古文原意。古书中就有一些记录断句不当而造成理解错误的材料。《韩非子·外储说左下》有这样一个故事:鲁哀公问于孔子曰:“吾闻夔一足(一足,一只脚。笔者注),信乎?”曰:“夔,人也,何故一足?”彼其无他异,而独通于声。尧曰:“夔一而足矣。”使为乐正。故君子曰:“夔有一,足。非一足也。”

这个小故事,对于人们认识断句的重要性,其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三、高考试题回放

1)用“/”给第一部分文言文阅读材料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断句。(3分) 史官曰交友之道难矣人当意气相得时以身相许若无难事至事变势穷不能蹈其所言而背去多矣况既死而能养其亲乎吾观杜环事虽古所称义烈之士何以过而世俗恒谓今人不逮古人不亦诬天下士人哉 (2006广东卷第12题)

[参考答案]史官曰/交友之道难矣/人当意气相得时以身相许/若无难事/至事变势穷/不能蹈其所言而背去者多矣/况既死而能养其亲乎/吾观杜环事/虽古所称义烈之士何以过/而世俗恒谓今人不逮古人/不亦诬天下士子哉

(2)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限6处)。(6分)

班固论司马迁为《史记》:是 非 颇 谬 于 圣 人 论 大 道 则 先 黄 老而 后 六 经 序 游 侠 则 退 处 士 而 进 奸 雄 述 货 殖 则 崇 势 利 而 羞 贫 贱 此 其 弊 也 予 按 此 正 是 迁 之 微 意。(选自沈括《梦溪笔谈》) (2008江苏卷第21题)

[参考答案]是非颇谬于圣人/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序游侠则退处士而进奸雄/述货殖则崇势利而羞贫贱/此其弊也/予按/此正是迁之微意。

(3)用斜线(/)给下列短文划直线的部分断句。(5分)

太 宗 谓 太 子 少 师 萧 瑀 曰 朕 少 好 弓 矢 得 良 弓 十 数自 谓 无 以 加 近 以 示 弓 工 乃 曰皆 非 良 材 朕 问 其 故 工 曰 木 心 不直 则 脉 理 皆 邪 弓 虽 劲 而 发 矢 不 直。朕始寤向者辩之未精也。朕以弓矢定四方,识之犹未能尽,况天下之务,其能遍知乎! (取材于《资治通鉴•唐纪八》)(07北京卷)

[参考答案]太宗谓太子少师萧瑀曰/朕少好弓矢/得良弓十数/自谓无以加/近以示弓工/乃曰//皆非良材/朕问其故/工曰/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弓虽劲//而发矢不直。

从试卷的得分情况可以看出,考生文言文的断句能力较差,这实质上是缺乏文言文的语感。缺乏语感的原因无疑是平时只做题不读书,诵读得太少,而没有必要的积累。语文学习在很大程度上要靠积累,靠感悟,靠熏陶,对文言文的学习更应如此。

四、方法指津

不少同学畏惧文言文断句题。那么,给文言文断句有没有规律可循呢?其实,给文言文断句有时是有方法可循,有关键可抓的。请大家先记住下面的口诀:

古文断句莫畏难,仔细琢磨只等闲。

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内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

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

常用虚词是标志,更有规律供参看。习惯句式掌握住,固定结构莫拆散。

词性词义要精研,语法结构帮助判。排比对偶与反复,修辞提供好条件;

相同词语紧相连,一般中间要点断。题目做完回头看,根据要求细检验。

打牢基础看课本,培养语感读经典;操千曲,观千剑,断句也要常实践。

[教师讲解]

1.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内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

考生给文言文断句时,常犯的一个毛病是一边看一边点断,看完了文章,断句也结束了,待回头检查时,又觉得有许多不妥之处。其实这种“一步到位”的方法是行不通的。 理解内容和断句是紧紧相关联的,熟读精思,理解大意是正确断句的前提,因为读不懂就点不断,不理解就点不好。马马虎虎不行,似懂非懂不行,读一遍两遍一晃而过也不行。我们拿到一篇没有标点符号的古文,首先要通读全文,反复钻研,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遍数读多了,其意义自然就理解了。然后根据文章的内容,先断出几个大的段落或层次,把确有把握的地方断开来。

2.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

给一段文章加标点,往往有易有难。我们可以在大致掌握了文章

的意思之后,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分析难断的句子。这是一种先易后难的方法。比如可以根据一些明显的标志(如下面讲到的虚词、对话等),把容易分辨的句子先断开。 另外,我们还要有全文意识,对不易断开的地方,要联系上下文的意思,认真推敲,确定在适当的地方断句。

3.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

文言文在叙述人物的对话时,经常用“曰”“云”“言”等字,这为正确断句,提供了方便。遇到“曰”“云”“言”等字,我们很容易根据上下文判断出说话人以及所说的内容。如广东卷中的 “史官曰”。

4.常用虚词是标志,更有规律供参看。

文言文中“之乎者也”之类的虚词特别多,欧阳修的《醉翁亭记》通篇用了二十七个“也”字,几乎每句句末都用了“也”字,传为美谈。文言虚词的主要作用是表示语法关系和语气,往往是明辨句读的重要标志。我们在学习中熟悉各类常见虚词的用法,尤其是它们在句中常处的位置有助于断句:

① 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

② 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

③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

④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

例如清人彭端淑的《为学一首示子侄》:“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

这段文字相当典型。全段共十七个句子,用了十七个标点符号。其中成为断句标志的句末语气词共十一个“乎”(“矣”“也”“焉”“哉”),连词和凝固结构三个(“则”“而”“然则”),代词两个(“之”),句首语气词(“岂”,也有人称之为情态副词)一个。

当然,我们在抓虚词标志断句时,也要注意灵活性,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一句,“乎”用在句中同“于”,是介词,词性变了。“也”,用在句中舒缓语气,可点断,也可不点断。

5.特殊句式掌握住,固定结构莫拆散。

记住下面几种文言文的习惯句式,如:“何„„之有” (宋何罪之有?);“如„„何”(如太行王屋何?);

“唯„„是„„”(唯余马首是瞻);“非唯„„抑亦„„”(非唯天时,抑亦人谋。);“不亦„„乎”(不亦说乎?);“何„„之为”(秦则无礼,何施之为?);“无乃„„乎(无乃不可乎?);“可得„„欤”(可得闻欤?);“得无„„乎”(得无异乎?)等,可以帮助断句。 记住文言文习惯上较为固定的词组,不要把它们拆散,可以减少断句失误。如“有所”“无所”“有以”“无以”“以为”“何所”“孰若”“至于”“足以”“得无”“无乃”“何以”“于是”“然则”等。

6.词性词义要精研,语法结构帮助判。

古人不知道语法结构,只是凭着模糊的语感去断句。我们可以利用语法知识,对文言文的句子进行语法分析,根据语法分析确定该如何断句。文章中有些词语是属上还是属下,有时难以断定,而当运用语法知识划分主、谓、宾时,则容易解决。

同现代汉语一样,文言文中主语和宾语一般由名词或代词充当,谓语大多数是由动词充当,而谓语又是构成句子的核心,我们只要抓住谓语动词,根据动词位置及和前后词语关系,进行推断,就能提高断句准确率。在阅读中,要随时标出文段中的名词和代词,如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动物名、植物名、时间等。因为名词一般为文章陈述、描写、说明或议论的对象,名词(代词)一般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在它们的前后往往要进行断句。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基本上可以断出句读了。常见代词有:吾、余(表示“我”)、予、尔、汝(女)、子、公、卿、君、若(表示“你”)彼、此、其、之。

外,文言文语序和现代文语序基本相同,即主语在前,谓语、宾语在后,修饰语一般在中心词前。如掌握了文言语序规律,就会为准确标点文言文奠定基础。可见,语法分析能够帮助准确断句。

7.排比对偶与反复,修辞提供好条件;相同词语紧相连,一般中间要点断。

古人写文章,十分讲究对仗工整,讲究对应,讲究互相照应,好用对偶句、排比句、反复句,这也为我们正确断句提供了条件。我们利用这一特点进行断句,常常是断开一处,接着便可断开几处,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古文中两个相同词语连用,如果不属于形容词、名词的重叠形式,一般来说,它们分属两句话,应当从中间断开。例如《愚公移山》: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8.题目做完回头看,根据要求细检验。

题目做完后,通读一遍,用语法分析或凭借语感,根据文言文断句的基本要求,来检验断句是否正确合理。

文言断句的基本要求,即应该做到点断后的字句都能讲得通,如果有的句子讲不通,那就可能有断句错误的地方;做到点断后的每一句话的内容都符合情理、符合逻辑。如果内容不合情理,就有可能点错。例如:“诸垒相次土崩,悉弃其器甲,争投水死者十余万,斩首亦如之。”(《资治通鉴》卷十六)

这段话中,虽然每句话本身都讲得通,但“争投水死者十余万”一句有悖情理:营垒崩溃,打了败仗,弃甲逃命的兵士,为什么“争投水死”呢?他们争着投水,是为了活命,而不是自杀。因此,正确的标点,应在“争投水”后加上一个逗号。

9. 打牢基础看课本,培养语感读经典;操千曲,观千剑,断句也要常实践。

方法只是登堂入室的阶梯,仅仅起辅助作用,并不是能正确断句的决定因素。起决定性作用的还是古代汉语、古代历史文化知识和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力的总的水平。这些知识和能力从何而来?以课本为本,掌握实词、虚词、句法、词法,培养扎实的文言功底;熟读一些典范的文言文,培养语感。此外,就像古人说的“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要适当做一些专题练习。这样,正确断句的能力就会在阅读中形成,在实践中成熟,在运用中提高。

五.【巩固练习】答案:

1.季文子相宣、成,无衣帛之妾,无食粟之马。仲孙它谏曰:“子为鲁上卿,相二君矣,妾不食粟,人其以子为爱,且不华国乎?”文子曰:“吾亦愿之。然吾观国人,其父兄之食粗而衣恶者犹多矣,吾是以不敢。人之父兄食粗衣恶,而我美妾与马,无乃非相人者乎?且吾闻以德荣为国华,不闻以妾与马。” (《国语》)

2.有献不死之药于荆王者,谒者操之以入。中射之士问曰:“可食乎?”曰:“可。”因夺而食之。王大怒,使人杀中射之士。中射之士使人说王曰:“臣问谒者,曰‘可食’,臣故食之,是臣无罪而罪在谒者也。且客献不死之药,臣食之而王杀臣,是死药也,是客欺王也。夫杀无罪之臣而明人之欺王也,不如释臣。”王乃不杀。 (《韩非子·说林》)

3.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监河侯曰:“诺,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庄周忿然作色曰:“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邪?’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诺,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鲋鱼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与,我无所处,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

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 (《庄子》)

例〔 11〕、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曰∕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

这段话可断为十六句。其中借助语末助词“也”和“乎”可断五句;借助表示对话关系的“曰”可断三句;借助疑问语气词“何”可断两句;借助“子”放在句首作主语可断两句;借助前后相似的对偶句可断两句;借助先总后分再总的论述方式,又可断两句。至此可以断完十六句。

广东省佛山市高明区第一中学 周湘林

古人写文章不断句不标点,人们阅读时就在句末用“。”断开,叫“句”,在句中用“、”断开,叫“读”。这就是传统上说的“句读”。明辨句读,是阅读文言文最基本的能力。所以,近几年高考经常出现断句题。那么,怎样给文言文断句呢,下面谈几种方法。

一. 借助虚词位置断句

古人写文章,较多使用虚词,且有一定的规律:①句首常用“夫”“唯”“盖”“凡”“至若”“若夫”“窃”“请”“敢”“辱”“敬”等发语助词和表敬副词,因此,这类词前就是上一句;②句尾常用“也”“矣”“耳”“耶”“乎”“欤”“焉”“哉”等语气助词,因此,遇到这类词一般就是一句话完了,要断句;③句中常用“以”“于”“为”“而”“则”“乃”等连词,遇到这类词,就要分析前后结构,正确断句。借助这些具有标志性的虚词,我们就可以判断何处是句首,何处是句尾,何处是句中,从而确定断句的地方。

如,《论语》中的几个句子: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不可不勉乎。(“焉”“也”“乎”是句尾助词,这三处无疑要断句,“夫”是发语助词,前面须断句。)

再如2006年高考广东卷12题:史官曰/交友之道难矣/人当意气相得时以身相许/若无难事/至事变势穷/不能蹈其所言而背去者多矣/况既死而能养其亲乎/吾观杜环事/虽古所称义烈之士何以过/而世俗恒谓今人不逮古人/不亦诬天下士子哉(“矣”“乎”“哉”都是句尾助词,其后须断句。)

二.借助句式断句

文言文中有一些特殊的句式和固定句式,根据这些句式的特有表达形式,我们就可以知道一个句子句首和句尾的位置在何处,从而准确断

句。①判断句的形式有:“„„者„„也”“„„也”“„„者„„”“„„者也”等,还有用“乃”“为”“即”“则”“非”“皆”表判断的;②疑问句的形式是:用“何”“安”“胡”“曷”

“奚”“盍”“焉”“熟”“孰与”“孰若”“何如”“何以”“何为”“奈何”“若何”“如之何”“奈之何”“若之何”等疑问代词或语气助词构成疑问句;③固定句式常见的有:“„„不亦„„乎”“得无„„乎”“无乃„„乎”“何„„为”“安„„哉”“熟与„„乎”“与其„„熟若„„”“为所„„”“为„„所„„”“见„„于„„”。

如,《吕氏春秋

“非”“也”表明第二句是判断句,“者也”表明第五句是判断句,借助这些句式的特有表达形式我们就可以正确断句。)

三.借助修辞断句

古人写文章讲究语言的工整,多运用对偶、排比、顶真、反复等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匀称,富有节奏感,四六句多,这是文言文语言上的一大特点。根据这一特点,我们就可以凭借句子的对称、节奏等进行断句。

如,杜牧《阿房宫赋》中的几句: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这几句作者多运用对偶句,每句四字,句式整齐匀称,根据这一特点,我们就很容易断句。)

四.借助“曰”“云”断句

文言文中对话、引用常用“曰”、“云”作标志。人物对话时,一般第一次对话中出现对话双方的姓名后,后面就省略主语而只用“曰”,因此,还是有“曰”的地方就应断句,“曰”前为上句,“曰”后为下句,“云”跟“曰”相同。

如,《庄暴见孟子》中的一段:他日/见于王/曰/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王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今之乐犹古之乐也/曰/可得闻与/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孟子和齐王的对话,省略主语而只用“曰”,还是有“曰”处前后都要断句。)

五、借助行文思路断句

古人写文章,叙事说理是很讲究层次和条理的。若是叙事,则线索分明;若是说理,则逻辑严密,或先总后分、或先分后总。据此,我们可以借助文段的层次条理,行文思路进行断句。

如,荀子《劝学》中的一段: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这一段从行文思路来看,是先分后总,作者先说“终日而思”“跂而望”“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者”“假舟楫者”的情况,最后得出结论“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借助这个行文思路,我们就可以准确断句。)

六.借助名词(代词)断句

文言文和现代汉语一样,名词(名词性短语)、代词一般常常用作句子的主语或宾语。常见的名词有:人名、地名、事名、物名、朝代名、年号、国名、官职名等。断句时,我们先找出名词(名词性短语)、代词,再看文句讲的是什么怎么样,什么是什么,还是讲的谁怎么样,谁是什么,据此就基本上可以准确断句。

如,刘开《问说》中的几句: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所不能也。(这几句话中,名词性短语作主语,有“智者千虑”“圣人所不知”“愚人之所能”三个,讲的是智者千虑有一失,圣人知道的愚人不一定不知道,愚人能做的圣人不一定会做。据此,就可将这段文字分为三句,另外,每句主谓间又有停顿。)

【演练广场】

阅读下列文言文段,用“/”给划线的句子短句。

1、(2007年高考广东卷)异史氏曰满招损谦受益天道也名小立遂自以为是执叶公之余习狃而不变势不至大败涂地不止也满之为害如是夫。

2、荔枝生巴、峡间,树形团团如帷盖。叶如桂冬青花如橘春荣实如丹夏熟朵如葡萄核如枇杷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大略如彼,其实过之。

3、群葩当令时,只在花开之数日,前此后此皆属过而不问之秋矣。芙蕖则不然:自荷钱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茎叶既生则又日高日上日上日妍。

4、永州实惟九疑之麓其始度土者环山为城有石焉翳于奥草有泉焉伏于土涂。蛇虺之所蟠,狸鼠之所游。茂树恶木,嘉葩毒卉,乱杂而争植,号为秽墟。

5、予至滑之三月,即其署东偏之室,治为燕私之居,而名曰画舫斋。斋广一室,其深七室,以户相通,凡入予室者,如入乎舟中。其温室

之奥则穴其上以为明其虚室之疏以达则槛栏其两旁以为坐立之倚凡偃休于吾斋者又如偃休乎舟中。山石崷率,佳花美木之植列于两檐之外,又似泛乎中流,而左山右林之相映,皆可爱者。因以舟名焉。

6、修(欧阳修)既治滁之明年,夏,始饮滁水而甘。问诸滁人,得于州南百步之近。其上丰山耸然而特立下则幽谷窈然而深藏中有清泉滃然而仰出俯仰左右顾而乐之。于是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而与滁人往游其间。

7、县有潭出云雨,岁旱,巫乘此哗民,永杖巫,暴日中,雨立至,县人刻石纪其异。府遣卒数辈号“警盗”,刺诸县短长,游蠹①不归,莫敢迕,永械致之府,府为并它县追还。于是部使者及郡文移有不便于民者②,必条利病反复,或遂寝而不行。或谓永世方雷同毋以此贾祸永曰吾知行吾志而已遑恤其它大谷人安其政以为自有令无永比者既去数年复过之则老稚遮留如永始去③。

注:①游蠹:像蛀虫一样游荡。 ②文移:公文。③遮留:拦阻挽留。

8.其一楼船箫鼓峨冠盛筵灯火优傒声光相乱名为看月而实不见月者看之;其一,亦船亦楼,名娃闺秀,携及童娈,笑啼杂之,还坐露台,左右盼望,身在月下而实不看月者,看之。

答案:1、异史氏曰/满招损/谦受益/天道也/名小立/遂自以为是/执叶公之余习/狃而不变/势不至大败涂地不止也/满之为害如是夫。

2、叶如桂/冬青/花如橘/春荣/实如丹/夏熟/朵如葡萄/核如枇杷/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

3、自荷钱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茎叶既生/则又日高日上/日上日妍。4、永州实惟九疑之麓/其始度土者/环山为城/有石焉/翳于奥草/有泉焉/伏于土涂。

5、其温室之奥/则穴其上以为明/其虚室之疏以达/则槛栏其两旁以为坐立之倚/凡偃休于吾斋者/又如偃休乎舟中。

6、其上丰山耸然而特立/下则幽谷窈然而深藏/中有清泉/滃然而仰出/俯仰左右/顾而乐之。

7、或谓永/世方雷同/毋以此贾祸/永曰/吾知行吾志而已/遑恤其它/大谷人安其政/以为自有令无永比者/既去数年/复过之/则老稚遮留如永始去。

8.其一/楼船箫鼓/峨冠盛筵/灯火优傒/声光相乱/名为看月而实不见月者/看之。


相关内容

  • 高考文言文翻译及断句练习
    阅读下面几个文言小段,完成后面练习. (一)教子不欺 曾子之妻 之 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 ."妻 适 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 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 ...
  • 高考常见的文言文句式类型总结
    文言文句式 文言文句式总分两大类:固定句式.特殊句式.其特殊句式又可分为:倒装句.被动句.省略句.判断句四大类,而倒装句又分为: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谓语前置句)四类. 判断句 所谓判断句,就是以 ...
  • 高中语文文言文答题技巧
    高中语文文言文答题技巧 文言文阅读(5题,21分)口诀:务求甚解,又不求甚解 预备知识一:如何读懂选文 (1)先读最后一道题目,了解大致内容和主要事件.(此题如果要求"选择正确的一项"则除外) (2)然后带着" ...
  • 浙江省重点中学协作体20**年届高考摸底测试语文试题
    浙江省重点中学协作体2015届高考摸底测试 语文试题 [.试卷综析] 2015届浙江省重点中学协作体高考摸底测试语文试题. 作为高考摸底测试试题,该卷有以下特色. 第一,题型稳定.词语.病句题等常规题型依然存在,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等常规 ...
  • 文言文翻译教案
    文言文翻译教案 浏阳田家炳中学 陈博 [教学目标] 1.以教材为切入口,落实文言文翻译复习. 2.在学生已掌握文言文翻译的一般原则.技巧的基础上,加强踩点得分意识,以难词难句为突破口,指导学生掌握好高考文言句子翻译的方法技巧. [教学重点难 ...
  • 关于任务型作文题的认识
    关于任务型作文题的认识: 作文试题考查明确增加了任务驱动的导向.如全国卷作文题拓展了材料的功能,在材料一如既往地引发考生思考.激发写作欲望的同时,还通过增加任务型指令,发挥材料引导写作任务的功能,使考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辨析关键概念,在多维度的 ...
  • (安徽专用)创新设计20**年版高考语文总复习训练:1.1文言双基回归与训练(必修4))
    一.基础巩固 1. 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 .不顾恩义,畔主背亲 B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C .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D .连辟公府不就 解析 A ."畔"同"叛":B. & ...
  • 中高考资讯
    中高考资讯 2015重庆高考报名人数达25.5万 预科直升生1020人: 截至3月9日,重庆市普通高校考试招生报名255460人,比去年增加4801人.其中,报考普通文理类的考生230846人,对口高职16762人,预科直升生1020人,中 ...
  • 高考文言文句式翻译
    高考文言文句式翻译 古文翻译表达题存在的问题: 1语言表达:简洁.准确. 2语境分析:尽量结合语境,整体把握. 翻译原则:字字落实(本题错误多表现为译错.译多.译少):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古文翻译的原则:信.达.雅 信:要求译文准确表达原文 ...
  • 文言文如何断句
    文言文如何断句 一.由一个故事引出"句读"的概念. 从前,有一位阔少爷,总希望找个漂亮妻子.某天,他收到媒人寄来的提亲信,并描述那女子的样貌:"脚不大好头发没有麻子".阔少爷认为自己将会娶到一位&q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