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济学简答题和论述题 - 范文中心

国际经济学简答题和论述题

11/12

1试析斯密绝对利益说的核心弱点是什么?

答:斯密的假设条件不具有广泛性,按照斯密的理论,或者一个国家至少有一种产品在交换伙伴中处于最高的劳动生产率,或者不具备这个条件,就不存在国际贸易,但二者都不是事实 。所以这个理论不具备普遍性。

2 试说明李嘉图比较利益学说的核心内容

答:若两国生产力水平不等,甲国在所有产品上成本均低于乙国,处于绝对优势,乙国相反,处于绝对优势,贸易的可能性依然存在。因为劳动生产率的差异并非在所有的商品上都一样,因此处于绝对优势者不必生产所有商品,而应集中生产本国之内具有最大优势的产品,乙国也不需停产所有产品,只需停产相对本国之内具有最大劣势的产品,自由交换,可以节约社会劳动,提高福利。

3试述赫克谢尔---俄林模型的命题

答:1)每个国家以自己相对丰富的 生产要素从事商品的专业化生产和国际交换,就会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 相反就会处于相对不利的地位。

2)如果两个国家生产要素存量的比例不同,即使两国相同生产要素的生产率完全一样,也会产生生产成本的差异,从而使两国发生贸易关系。

3)国际间商品交换往往会使各个国家之间的要素报酬差异趋于减小,出现要素价格均等化趋势。

4、试画出J

答:在经济实践中,一个国家的商品即使符合马歇尔—勒纳条件,在根据弹性法调整汇率后,国际收支状况也要经过先恶化后好转的过程,这就是所谓的J曲线效应。这就要求贬值国要有一定的外汇储备来预防J曲线效应的影响。

5

A向外移动到A1,社会无差异曲线与价格线的切点,由C移到C’,由于这时期的价格T’

较原价格线更平缓,导致了贸易条件向不利于X产品的方向变化,无差异曲线Ⅱ低于无差异曲线Ⅰ,福利水平下降。

这种情况主要发生在发展中国家,根源在于贸易条件恶化,但并不是普遍现象,常出现在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一定阶段。它的发声需要具备的条件:出口国经济单一;产品为初级或劳动密集型;出口国占有极大的市场份额;产品弹性小,且国民经济高度依赖于出口,以至于国际价格的下降要用大量的出口来弥补损失等。图中生产可能性曲线外移,说明生产能力扩大,但由于国际价格线T在生产扩大后发生变化,较以前平缓,对X出口不利,结果出口增加,价格下降,总体福利下降。

贸易出口也因此扩大,但是出口结构并没有改变,世界价格线在出口迅速扩大之后发生变化,从TW移动到TE1,斜率发生了变化,结果是出口增加,但是价格下降,总体

福利下降,即消费点由C点下降到C1点。

6、简要画出H-O模型的逻辑关系图。

要素自然禀赋→要素供给→要素相对丰饶程度→要素相对价格差→生产成本差异→商品价格差异→贸易的发生

9、 试析吸收法中的政策含是什么?

答:吸收法调节机制从宏观经济学的角度考察国际收支问题,把国际收支与国民收入联系起来,偏重于建立商品市场均衡,在政策上倾向于需求管理。

吸收法的理论模型为:在开放经济下,国民收入的基本关系式为:

国民收入=消费+投资+政府开支+(出口-进口),即Y=C+I+G+(X-M)

粗略的认为X-M为国际收支状况,令其为B,则B=X-M。令C+I+G为一国经济的总支出,即总吸收,令其为A,则有B=Y-A,国际收支=总收入-总支出

从这一公式可知,当Y>A时,B为正值;

当Y

当Y=A时,B为零,国际收支平衡。

根据上述理论公式,吸收法是通过改变总收入与总吸收(支出)来调整失衡的国际收支。当国民收入小于总支出时,国际收支处于逆差状况,表明一国额总需求超过总供给,即总吸收(总支出)超过总收入。采取财政政策措施调节的做法有两个方面,或者增加Y(即采取支出转换政策),或者减少总支出(总吸收)A(即采取吸收政策)。运用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减少对贸易商品(进口)的过度需求,紧缩性的财政货币政策在减少进口需求的同时,也会减少对非贸易商品的需求和降低总收入,还必须运用支

出转换政策来消除紧缩财政货币政策的不利影响,使进口需求减少的同时收入能增加,使总供给等于总需求,从而达到内部平衡和外部平衡。

11、试用图形说明马歇尔—勒纳条件对于出口的影响。

答:一个经济体通过本币对外汇下调(贬值),如果出口收入因价格下降而增加,能够抵消出口价格下降对收入的影响且由于,则出口增加可以使得国际收支得到改善,逆差减轻。这就取决于进出口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大小。一个经济体的进口的需求弹性与出口收入弹性之和的绝对值大于1时,一国本币对外汇率才能起到调节国际收支的作用。这就是马歇尔-勒纳条件。即利用调整汇率来调节国际收支的主要条件是:EM+EX>1。

EM+EX>1,则国际收支趋于好转;

EM+EX=1,则国际收支无变化;

EM+EX

O X X1 Q

说明:如果需求无弹性,需求曲线D垂直于横轴,这时本币贬值反而会造成出口收入

1的面积小于OXEP2。的下降,即OXE1P但是在需求弹性大的D1,价格的下降促使出口量增

1大于OXEP2,促进了出口收入的提高(数量的扩大弥补了价格下降的损长,即OX1E2P

失且有余)。

12、试以图形分析规模经济收益是产业内贸易的利益来源。

在经济学中,规模收益描述的是产生出增加的幅度大于要素增加的幅度的现象,它是各国厂商普遍追求的利益,一般而言,产业内贸易的利益主要源于规模经济和差异产品的课选择性。具有相似禀赋的不同国家,若有其中一国因规模经济而使某种产品的成本下降,它便会因此产生新的比较优势,从而在贸易中收益。国际经济学的产业内

说明:图中A、B两国的分工不基于比较优势或要素禀赋,而是完全随意的,两国生产可能性曲线向原点凸出,说明具有规模经济。假设A国随意的完全生产Y产品,B随意的完全生产X产品,两国分工后,生产点在A、B,与过去的C相比,X产品增加了BB1,Y增加了AA1,专业化的生产规模明显高于分工前,这时A国由于只生产Y,为了获得X的消费,就必须出口Y产品,进口X产品。B国相反,需要出口X产品而进口Y产品。此时,消费点从分工点前的C点,移动到了离原点更远的社会无差异曲线和国际价格线的切点C1,福利得到提高。福利的题号来源于与比较利益、禀赋优势无关,而在于扩大规模后带来的成本降低,分工细化,以及由此形成的新的交换利益。

13、试简述要素密集度逆转的情况并举例说明之

答:该观点认为,某种商品在资本丰富的国家属于资本密集型产品,而在劳动力相对丰富的国家则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如小麦在非洲是劳动密集生产过程的产品,而在美国则是资本密集型的产品,也就是大机器和高效化肥的生产产品。所以,同一种产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还是资本密集型产品并没有绝对的界限。在国外属于劳动密集型的产品,也有可能在国内属于资本密集型产品。

1、试述关税同盟的理论与实践

答:①关税同盟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通过条约形式,相互取消原有的关税,统一海关税则。其特点是 ,同盟内部取消所有的贸易显示,实行自由贸易,对非成员国,则实行统一的关税制度和限额制度。关税同盟的经济效应主要集中在贸易创造与贸易转移两个方面。

贸易创造是指在关税同盟内部取消成员国之间的关税后,国内生产成本高的商品被成员国中生产成本低的商品所取代,来自成员国的低价进口商品替代了昂贵的国内生产的商品,成员国之间的贸易被创造出来。

贸易转移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间的关税同盟建立后,成员国的部分进口商品将从低成本供应国(非成员国)向高成本供应国(成员国),这就是贸易转移。这对进口国是福利损失。

②关税同盟的实践显示,它可能增加一国的经济福利,也可能降低一国的经济福利。关税同盟国的成员国通过参加同盟是否利益更大,取决于若干条件,例如,关税同盟成员国与外部世界国家生产成本相差小则结成关税同盟后利益大;结成关税同盟前,成员国关税高,则结成关税同盟后税收减免,利益大,等等。

说明:图D、S曲线为该国的需求与供给曲线,无关税时,

该国从成本低的A国进口,在Pa下进口Q1Q2,此时,B国

因成本高被排除在贸易之外,征收Pt关税,进口减为Q3Q4,

若此时该国与B国结成同盟关系,两国间无关税,A国被排

除出贸易,该国以Pb价格进口Q5Q6的商品,如果该国与B

国结成关税同盟,消费者比在关税价格下有更多的福利,但

却不如与A国结成关税同盟的利益多。

与Pt想必,由于消费者的价格降低到Pb,产生净福利a、b,

消费者剩余增加a+b+d+e,即PtPbE”E',生产者剩余降低d,

e是税收转移。但与A国结盟相比消费者剩余却减少了

PaPbE”’E”,因为自由贸易的进口(从A国)必须转向B

国,当然作为1区的生产者剩余增加了,但c部分作为税收也因此损失了。如果该国与A国结成关税同盟,则该国只有贸易创造,而不会发生贸易转移。

2、试述李嘉图比较利益的基本内容,并用简单数字进行分析

(1)比较利益说的基本内容。比较利益说是由英国古典经济学派集大成者大卫•李嘉图给予详细描述的。建立在克服绝对利益说的缺陷之上,目的在于说明决定国际贸易的基础是比较利益,而不是绝对利益。比较利益是比较的结果,在进行利益的比较时,人们所遵循的原则是:“两利相板取其重,两弊相衡取其轻”。

B国生产相同单位的X和Y产品,则分别需要1单位劳动和两单位劳动。B国生产率明显高于A国。世界的全部产出为4单位,每一国生产X和Y各一单位。世界的全部劳动支出为13单位,A国为10单位,B国为3单位,劳动分配在X产品上为7单位,分配在Y产品上6单位。世界的消费4单位产品。进行分工后,A国的相对优势在于生产Y产品,因而集中生产Y产品而放弃生产X产品;B国的相对优势在于生产X产品,因而集中生产X产品而放弃生产

Y产品,前1单位Y产品消费的同时,可以用1.5单位的Y产品来换取X产品进行消费,B国则在保持分工前1单位X产品消费的同时,可以用2单位的X产品来换取Y产品进行消费,如果假设换取的比例为1X:1Y,则双方通过交换均可获得利益,而世界的消费也会提高,劳动得到节约。

3、试述列昂惕夫反论的基本内容和这一学说的影响

答:列昂惕夫反论是经济学家列昂惕夫针对要素禀赋论所提出的一种质疑。美国是资本相对丰富的国家,根据H-O模型的观点(一个国家将生产、出口使用自己相对丰富的生产要素进行生产产品,而进口用自己相对稀缺的要素生产的产品,这样贸易参与国才能获利),美国在国际贸易中应该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但列昂惕夫用他所创建的完善的投入-产出模拟高兴对美国1947年和1951年进出口贸易统计资料进行分析,其结论表明美国参加国际分工是建立在劳动密集型专业生产之上的,而不是建立在资本密集型专业分工基础之上的,美国是利用国际贸易来节约资本,安排剩余劳动力的。这一结论与人们关于美国要素禀赋和对外贸易结构的印象相反,因此被人们称为“反论”。 列昂惕夫反论的结论的发表在学术界引起了极大的反响。许多人用同样的方法对美国和其他国家的贸易进行检验,检验结果有的符合H-O模型,有的符合列昂惕夫反论,并没有一个固定的结论,但是却反映出了国际贸易的多样性,需要从其他角度进行探讨,这带来了国际贸易理论的一次发展。

4、试述需求偏好相似论的主要内容

需求偏好相似论是由瑞典经济学家林德提

出来的,该理论认为:

1.国际贸易可以看成是一国国内贸易跨越

国界的延伸,因为一国的厂商进行生产首

先总是为了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即总是

先为自己熟悉的国内市场进行创新,生产。

2.实践中,一个国家的人均收入很大程度

上决定着一国的需求结构。需求分为日常

需求和投资需求,在日常需求方面如果人

均收入差距较小,人们的消费需求相似,

两国间便容易产生相似的消费群体,他们

共同消费的商品容易在两国之间流动,如

果两国之间人均收入差距较大,但是国家市场间的信息传导通畅,两国之间也会产生共同的消费群体和消费层次,在投资需求方面,富国与穷国再就业压力方面的不一致,它们对投资品的需求极为不同。

3.不同禀赋国家间进行的贸易,H-0模型可以解释,但是相似禀赋国家间的贸易,需要从需求的角度进行解释。

图形说明:在一定的国际价格水平下,收入相似的国家间,由于需求发生重叠,因而易于发生贸易,图中A、B两点是不同的收入水平,OP是世界价格线a、b是两国收入水平下典型的加工深度,由于人们的消费是多样的,因此加工深度是一个区域,便可能产生消费交叉,他们之间交叉的区域就是双方都有消费的加工深度,即需求繁盛重叠,这种重叠式产业内贸易的基础。

5、试述赫克谢尔—俄林模型的主要内容(H-0模型)

答:①H-O模型的三个基本论点:1)每个国家以自己相对丰富的 生产要素从事商品的专业化生产和国际交换,就会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 相反就会处于相对不利的地位。

2)如果两个国家生产要素存量的比例不同,即使两国相同生产要素的生产率完全一样,也会产生生产成本的差异,从而使两国发生贸易关系。

3)国际间商品交换往往会使各个国家之间的要素报酬差异趋于减小,出现要素价格均等化趋势。

②H-O模型的基本内容:H-O模型的核心思想如果用最简单的话来表述,就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即一个国家将生产、出口使用自己相对丰富的生产要素进行生产的产品,而进口用自己相对稀缺的要素生产的产品,这样贸易参与国才能获利。

③H-O模型的基本内在逻辑:要素自然禀赋→要素供给→要素相对丰饶程度→要素相对价格差→生产成本差异→商品价格差异→贸易的发生

6、试画出小国进口关税的局部均衡分析图形

在经济学意义上,国际贸易中的小国是指该

国在市场中只是既定价格的别动接受者,而

非价格决定者,它对国际市场中的价格没有

多大影响。同时,在这里进行的关税分析主

要是指从价税,而局部均衡分析主要是针对

个别产品的价格变动与供求均衡的变动。

如图:在供求水平与需求偏好不变的情况

下,Pe,Qe是封闭状态下均衡价格及生产消

费量,Pw、Pt是自由贸易条件下和征收关税

后的价格,Pw

出现了Q1Q2的供给缺口,这一数量在自由

贸易下则为进口,通过进口来满足国内需

求。该国为了保护国内市场以维持国内生

产,决定征收进口关税,图中Pw上升到Pt,这时进口因为价格上升而下降,本国生产因为征收关税保护而上升,图中Q2Q4为征收进口关税价格下的进口量。

7、试述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主要内容

答:弗农和威尔士认为,国际贸易中产品生命周期包括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美国创新,并对产品有生产和市场的垄断;

第二阶段,外国开始模仿,美国产品竞争力下降;

第三阶段,外国模仿者开始向第三国出口,创新国出口大幅度下降;

第四阶段,外国产品进入创新国市场,美国开始从出口国转变为进口国。

上述四个阶段结束之后,即该产品在创新国完成了自己的生命周期后,随着比较优势的动态转移,便在模仿国开始并进行着自己新的周期。

8、蒙代尔的内外经济均衡过程及其政策含义

答:就一个国家而言,宏观经济的目标可以分为两大类:国内经济目标和对外经济目标。一个国家为了使自己的经济能够平稳运转,就必须同时实现经济的对内均衡和对外均衡。经济的对内均衡主要是指国内的总供给等于总需求,从而实现资源的充分配置(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有保证的经济增长。经济的对外均衡主要是指一国与外部经济体之间的经济流入量和流出量相等,国际收支处于平衡状态。一国同时时间内外均衡是较为困难的,当经济运行背离了这样的经济状态达到一定程度时,一个国家就需要进行调整,以恢复经济对内和对外的均衡,以求经济的平稳增长。 在经济的实践中,经济大抵会出现乳腺四类情况:

①宏观经济对内、对外同时处于均衡状态,这是最理想的状态;

②宏观经济对内均衡,但对外不均衡,体现为充分就业、物价稳定,但国际收支失衡(顺差或逆差);

③宏观经济对内不均衡,但对外均衡,表现为国际收支平衡,但就业不足或过度,物价上涨较大或出现通货膨胀;

④宏观经济对内、对外同时处于不均衡状态,这时经济必须得到调整,以恢复平稳的增长。

上述四种情况可以用澳大利亚经济学家斯旺所创图形得到解释

F(充分就业)

衰退 通货膨胀

国际收支顺差 国际收支顺差

(扩张的财政政策 (紧缩的财政政策

扩张的货币政策) 扩张的货币政策)

Ⅱ Ⅰ

Ⅲ Ⅳ BOP=0

衰退 通货膨胀

国际收支逆差 国际收支逆差

(扩张的财政政策 (紧缩的财政政策

紧缩的货币政策) 紧缩的货币政策)

在斯旺图表中,BOP线代表的是一定的汇率及国内支出下的一过对外的均衡,BOP线的上面代表的是该国存在着对外顺差状况,而BOP线下面代表的是该国存在着对外逆差状况。F线的左面,意味着存在衰退和事业,在F线的右面,则意味存在过度就业和通货膨胀。在BOP线和F线的交点,才体现着一过经济对内对外均衡同时到达。 按照蒙代尔的政策搭配主张,采用财政手段来调节国内的均衡,即当经济出现衰退时,采用扩张的财政政策治理;当经济出现通货膨胀时,采用紧缩的财政政策来治理;采用金融手段来调控对外均衡,即当国际收支出现顺差时,采用扩张的货币政策来调整,

当国际收支出现逆差时,采用紧缩的货币政策来调整。这样比较容易达到对内、对外的同时均衡,如果政策搭配不适宜,就有可能出现事与愿违的情况。

9试述弹性法的基本内容并对它作出评价

答:弹性法研究本币贬值对产品相对价格的影响,通过本币对外币贬值来刺激出口、限制进口从而调节国际收支失衡。调节发挥作用的条件有:首先,贸易对手国对于出现的结果表示接收不进行抱负,即不通过同样的贬值来进行反抗,如果对方反抗,双方都会遭受损失,贸易量不会扩大;其次,本币的对外币贬值速度必须快于对内贬值,即通货膨胀的速度不能快于本币对外贬值,否则国内物价上涨将会抵消本币对外贬值的效果。另外,运用弹性法调节还必须符合马歇尔-勒纳条件,即本国出口商品的价格需求弹性与本国进口商品的需求弹性之和的绝对值必须大于1。 贸易逆差→本币对外贬值→本币出口价格下降→出口量上升→国际收支改善 本国进口价格上升→进口量下降

弹性的分析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我们理解本币汇率的变化对于贸易条件的影响,在考察价格条件恶化的时候,除了考察国际价格的变化之外,也要考察货币的贬值因素,但弹性法也存在很多缺陷:1)分析是局部分析,与国民经济总的联系不好。2)弹性法在实践中存在着难以对商品弹性进行实际估计,且弹性法存在J曲线效应,一国具备相应储备才能应用。3)弹性法排除了货币的影响,没有考虑到通货膨胀以及边际进口倾向对国际收支的影响。

10、试述货币法的基本内容并对它作出评价

货币法主要从长期的角度来考虑问题,不仅照顾到经常项目,而且也考虑了资本与金融项目,核心思想是通过调整国内货币供给以控制国内需求,进而调整国际收支的变动。即国内货币供给国际储蓄(可以视为进出口的差额)与国内信贷只和,于是便有国际储蓄的变动(国际收支的变动)是国内货币供给减去国内信贷额的结果。如果信贷额的发行大于对货币供给的需要,国际收支便会恶化,反之则改善,所以控制信贷发行,出售储蓄资产是调整国际收支的重要途径。但是,该方法的使用存在着副作用,如压低国内信贷会造成经济增长速度的下降,就业出现问题等。

货币法的核心思想是将国际收支现象看作货币现象,而且将国际收支的失衡与回复最终取决于谷内信贷规模与国内名义货币供给之间的关系,从理论基础分析,货币法是建立在货币数量论基础之上的。

①货币法相信国际收支的自动恢复机制。假定一个经济体出现国际收支逆差,该经济体的国际储备会下降,从而基础货币下降,导致货币供给的倍数下降。当货币供给下降出现名义货币供给等于名义货币需求时,国际储备停止流出,国际收支恢复均衡。当然经济中会有阻碍国际收支自动恢复机制发挥作用的力量存在,如宏观货币政策的失误,宏观经济调节失当。

②货币法提醒人们注重一个经济体内部通货膨胀的影响,货币法认为,本币对外贬值发挥做哦那个的一个重要前提是:本币对外贬值的速度要快于对内贬值的速度,即只有当名义货币供给不变时,本币对外贬值才可能使得国际收支得到调节,因此在实践中,保持名义货币供给的均衡增长是非常重要的。

③货币法主张采用灵活的汇率措施,货币法认为浮动汇率有自动调节国际收支的机制,当一个经济体出现国际收支逆差时,本币汇率自动下降,自动调节机制就有可能将国际收支调节均衡。

④从理论的角度看,货币法将国际收支调整从过去的注重经常项目转移到整个国际收支,这具有很好的意义。但是,货币法的基础即货币数量论自身存在不足,在实质经济与货币现象之间的关系与其他经济学派有非常不同的看法。而且,货币法的假设前提中一些提法较为苛刻,与经济现实有一定的差距。

11、试述吸收法的基本 内容并对它作出评价

答:1、基本内容

吸收法调节机制从宏观经济学的角度考察国际收支问题,把国际收支与国民收入联系起来,偏重于建立商品市场均衡,在政策上倾向于需求管理。

吸收法的理论模型为:在开放经济下,国民收入的基本关系式为:

国民收入=消费+投资+政府开支+(出口-进口),即Y=C+I+G+(X-M)

粗略的认为X-M为国际收支状况,令其为B,则B=X-M。令C+I+G为一国经济的总支出,即总吸收,令其为A,则有B=Y-A,国际收支=总收入-总支出

从这一公式可知,当Y>A时,B为正值;

当Y

当Y=A时,B为零,国际收支平衡。

根据上述理论公式,吸收法是通过改变总收入与总吸收(支出)来调整失衡的国际收支。当国民收入小于总支出时,国际收支处于逆差状况,表明一国额总需求超过总供给,即总吸收(总支出)超过总收入。采取财政政策措施调节的做法有两个方面,或者增加Y(即采取支出转换政策),或者减少总支出(总吸收)A(即采取吸收政策)。运用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减少对贸易商品(进口)的过度需求,紧缩性的财政货币政策在减少进口需求的同时,也会减少对非贸易商品的需求和降低总收入,还必须运用支出转换政策来消除紧缩财政货币政策的不利影响,使进口需求减少的同时收入能增加,使总供给等于总需求,从而达到内部平衡和外部平衡。

二、对吸收法的评价

①吸收法的基础是凯恩斯的宏观经济学分析,它将国际收支的状况与国民经济的各种因素结合起来,克服了局部分析的局限性。

②调整国民收入Y,是改善国际收支较好的办法,但这隐含着资源的重新配置或进一步提高总体生产能力。

③国民收入本身受资源总量和资源重新配置难度的限制,若资源已经接近充分就业,短期内收入没有办法提高。

④减少A或提高收入Y,在经济实践中都有时滞效应的问题。

⑤吸收法侧重了商品市场的均衡,完全忽视了货币在国际收支中的作用,如果货币的需求远大于供给,在逆差时调整较为困难。另外,在吸收法中,资本项目的内容并未予以考虑。

13、论述关税同盟的经济作用(利弊)。

答:关税同盟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通过条约形式,相互取消原有的关税,统一海关税则。其特点是 ,同盟内部取消所有的贸易显示,实行自由贸易,对非成员国,则实行统一的关税制度和限额制度。

(一)关税同盟的优势

1、关税同盟建立以后,为成员国之间产品的相互出口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这种市场范围的扩大促进了企业生产的发展,使生产者可以不断扩大生产规模,降低成本,享受到规模经济的利益,并且可进一步增强同盟内的企业对外,特别是对非成员国同类企业的竞争能力。因此关税同盟所创造的大市场效应引发了企业规模经济的实现。关税同盟对成员国的福利增加还体现在贸易创造,即因取消关税降低了贸易商品的价格,使产品从成本较高的国内生产转向成本较低的贸易对象国生产,本国从贸易对象国进口,相对应本国自行生产,体现为福利增加。

2、关税同盟的建立促进了成员国之间企业的竞争。在各成员国组成关税同盟以前,许多部门已经形成了国内垄断,几家企业长期占居国内市场,获取超额垄断利润。因而不利于各国的资源配置和技术进步。组成关税同盟以后,由于各国市场的相互开放,各国企业面临着来自于其他成员国同类企业的竞争。结果各企业为在竞争中取得有利地位,必然会纷纷改善生产经营效率,增加研究与开发投入,增强采用新技术的意识,不断降低生产成本,从而在同盟内营造一种浓烈的竞争气氛,提高经济效率,促进技术进步。

3、关税同盟的建议有助于吸引外资投资。关税同盟的建立意味着对来自非成员国的排斥,同盟国外的国家为了抵消这种不利影响,可能会将生产点转移到关税同盟内的一些国家,在当地直接生产并销售,以便绕过统一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这样客观上便产生了一种伴随生产转移而生产的资本流入,吸引了大量的外国直接投资。

(二)关税同盟的劣势

1、关税同盟对成员国的劣势体现为贸易转移,即成员国的部分进口商品将从降低成本供应国(非成员国)转向高成本供应国(成语国),这对成员国而言是一用福利损失。

2、关税同盟的建立促成了新的垄断的形成,如果关税同盟的对外排他性很大,那么这种保护所行成的新垄断会成为技术进步的严重障碍。除非关税同盟不断有新的成员国加入,而从不断有新的刺激,否则由此产生的技术进步缓慢现象就不容忽视。 3、关税同盟的建立可能会拉大成员国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关税同盟建立以后,资本逐步向投资环境比较好的地区流动,如果没有促进地区平衡发展的政策,先进国家与落后国家之间,某些国家中的先进地区与落后地区的差别将逐步拉大。


相关内容

  • 经济学基础课后习题
    制度篇 第一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发展生产力 一. 填空题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 之间的矛盾,根本任务是 .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从我国建立起社会主义社会开始,到 为止,最少需要 时间 二.单 ...
  • 山西财经大学专业课
    山西财经大学专业课<管理学>真题资料 2002年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16分) 目标管理 权变领导理论 激励 控制 二.简答题(每题8分,共32分) 1.简述梅奥人际关系学的主要内容 2.简述战略计划的构成要素 3.采用扁 ...
  • 货币银行学简答论述题
    第二章 货币与货币制度 简答题 1.什么是货币的本质特征?它在商品经济中发挥着哪些主要功能? .答: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并体现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这就是货币的本质的规定. 货币在商品经济中的职能是货币本质的具体表现.在商品 ...
  • 军事理论答案
    第一章 中国国防 一.名词解释: 1.国防:国家采取的防卫活动,是指国家为防备和抵抗侵略,制止武装颠覆,保卫国家主权.统一.领土完整和安全所进行的军事活动,以及与军事有关的政治.经济.外交.科技.教育等方面的活动.(P2) 2.国防建设:是 ...
  • 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考研艺术理论真题
    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2010年硕士研究生招生文艺理论(含电影理论)试题 文艺理论部分(75分) 一.填空题(每题1分,共8题,共8分) 1. 文艺学有三个分支,包括:文学理论.()和(). .2. 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中提出文 ...
  • 城市管理学
    选择题(共20题,共40分) 1.城市管理学的研究方法有().A系统分析方法B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C综合分析方法D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参考答案:A,B,C,D:考生答案:A,B,C,D:试题分数:2:考生得分:2 2.与传统的公共管 ...
  • 企业战略管理试题B卷及答案
    考试时间: 年 月 日 专业年级 13市场营销 层次 专科 学号 学生姓名 成绩 考生注意:答题内容勿超过装订 装 订 线线 左侧 一.单项选择(每题1分,共15分) 1.由职能管理人员制定的短期目标和规划成为( ) A.公司战略 B.职能 ...
  • 中国传媒大学传播学考研复习详解
    中国传媒大学传播学考研复习详解 今天凯程老师详细的详细给广大考生讲解中国传媒大学传播学考研复习内容,同时文章也介绍了中国传媒大学传播学考研就业,中国传媒大学传播学考研辅导,中国传媒大学传播学考研参考书,中国传媒大学传播学考研专业课.凯程就是 ...
  • 历史答题方法
    2016高考历史答题技巧完全版 以下资料是我收集并且删选的资料,请相信东西不在于多而在于精.并且希望各位和我一样的考生注意,所有的技巧方法都是给我们提分用的. 一.选择题:审清两个要素 无论是一般类型的单个选择题,还是专题式选择题,都要审清 ...
  • 论述类文本阅读
    高三论述类文本阅读 [考纲解读]: 论述类文本包括论文.杂文.评论等 1.理解 B 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和重要句子的含义的含义 重要概念指准确把握文意时必须理解的概念.要注意这些概念在文中的具体含义.重要句子指对理解文章起重要作用的句子.考查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