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哲选择题 - 范文中心

马哲选择题

10/18

1. 哲学是( )

B .各门具体科学知识的总汇

D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B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关系问题

D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B .世界的统一性问题

D .世界是否可知的问题

C .诡辩论 D .二元论 A .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C .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2.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 A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 C .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 A .世界的运动和发展问题 C .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问题 4.否认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的哲学是( ) A .唯心论 B .不可知论

5. 哲学上的基本派别是( ) 3.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如何回答( )

A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B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

C .唯物辩证法和唯心辩证法

6. 客观唯心主义哲学认为世界是( )

A .客观存在的

C .由神或客观精神创造出来的

7. 主、客观唯心主义的共同之点是( )

A .都承认世界是主观精神的产物

C .都否认世界的物质性 B .都承认世界是客观精神的产物 D .都否认世界是运动的 B .人的意识创造的 D .由物质和精神两个本原构成的 D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8. 唯物主义哲学发展的三个基本历史形态是( )

A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庸俗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

B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C .奴隶社会时期的唯物主义、封建社会时期的唯物主义、资本主义时期的唯物主义

D.机械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

9. 唯心主义产生的认识论根源是( )

A .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相分离

C .世界观和方法论相分离

A .古希腊罗马的哲学

C .十七、十八世纪英法资产阶级哲学

11.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对象是( )

A .关于人类思维活动的一般规律

C .关于自然 、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

12.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是( )

A .整体与局部关系

C .代替与被代替的关系 B .一般与个别关系 D .绝对和相对关系 B .关于自然界发展的一般规律 D .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B .主观同客观、认识同实际相分离 D .自然观和历史观相分离 B .中世纪经院哲学 D .十九世纪德国古典哲学 10.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

13. 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一切旧哲学的最主要最显著的特点是( )

A .阶级性 B .科学性 C .革命性 D .实践性

14.现代科技革命的成果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影响是( )

A .使马克思主义哲学越来越不适应现时代 B.深化和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宇宙观

C .证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绝对真理的体系 D.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作了否证

15.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 )

A .对立统一规律 B .实事求是

C .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D .为人民服务

16.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点的错误在于 ( )

A .没有自然科学的依据

C.否认了物质的客观性

A .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

C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B .不懂得一般和个别的辩证法 D .是对物质的自我猜测 B .物质的具体形态和结构 D .不能被人们所认识 17.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这里的“客观实在”是指 ( )

18.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是从这种总和抽象出来的。这种观点属于( )

A.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

C.庸俗唯物主义物质观 D.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

19.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是 ( )

A .客观唯心论的观点

C .一切唯心主义的观点

20.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 ( )

A .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C .抽象和具体的关系

( )

A .是相同的,只是强调的方面不同

C .前者是形而上学,后者是辩证法

22.“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这句话说明了( )

A .物质和运动的统一

B .有限性和无限性的统一

23.空间是指 ( )

A. 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

C. 运动着的物质的顺序性

明时间( )

A .是客观的 B.是有限的 C.是可知的 D.是相对的

25.从动物心理发展到人的意识的决定性环节是( )

A.手脚分工 B.语言的产生 C.社会的出现 D.劳动 B.运动着的物质的持续性 D.运动着的物质的位置 B.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D.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 B.前者是辩证法,后者是诡辩论 D.两者都是辩证法,后者是对前者的发 B.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D.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B.形而上学的观点 D.主观唯心论的观点 21.“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和 “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 这两种观点 24.古诗云:“王子去求仙,丹成入九天,洞中方七日,世上几千年。”这是用神话形式说

26.“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种观点是( )

A.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B.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C.唯意志主义观点 D.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7.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是指 ( )

A .意识是沟通主观和客观的桥梁

是主观的

28.意识是 ( )

A . 一切生物普遍具有的现象

B .人和高等动物共有的现象

29.世界的统一性在于 ( )

A .它的存在性 B.它的物质性 C.它的可知性 D.它的矛盾性

30.坚持世界是多样性统一的观点是( )

A .形而上学唯物论 B.辩证唯物论 C.折衷主义 D.二元论

31.事物的规律是 ( )

A .事物的特殊的联系

C.现象之间的联系

32.客观规律和人的关系是 ( )

A .人可以改变规律 B.人可以创造规律 C.人可以消灭规律 D.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33.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现实世界是在( )

A.以自然界为前提的条件下生成和发展的 B.人的能动作用下生成和发展的

C.人的实践基础上生成和发展的 D.正确思想的指导下生成和发展的

34.人化自然与自在自然的主要区别在于( )

A .人化自然有属人的性质,自在自然在任何意义上都没有属人的性质

B.自在自然是既成不变的,人化自然是随着人的实践而变化的

C.人化自然经过人的实践改造,自在自然则没有经过人的实践改造

D.自在自然是人化自然的前提,在人的实践中向人化自然转化

35. 辩证联系的含义是 ( )

A . 概念之间的相互判断、推理等逻辑关系

和互相制约

C .事物发展过程中直接的本质的关系

36. 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 ( )

A.事物数量的增加或减少

C .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B .事物的简单重复和循环 D .物体的位置移动和场所的变化 D .事物或现象之间界限的不确定性 B .事物或现象之间的相互作用、互相影响 B.事物的普遍的联系 D.事物内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B.动物普遍具有的现象 D.人类独有的特殊现象 B.意识是客观精神和主观感觉的桥梁 C .意识的形式是客观的,而它的内容是主观的 D.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而它的形式

37. 一些地方人们掠夺性地滥挖草原上的甘草,获得一定的经济利益,然而却造成草原植被

被破坏,土地荒漠化,一遇大风,沙尘暴铺天盖地而至,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灾难.这些挖甘草的人们( )

A . 只看到事物的客观性,没有看到人们的主观能动性

B . 只看到事物的绝对运动,没有看到事物的相对静止

C . 只看到眼前的直接联系,没有看到长远的间接联系

D . 只看到物与物的联系,没有看到人与人的联系

38.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联系构成运动和变化,形而上学是 ( )

A.只承认联系,否认发展

C .从否认联系到否认运动、变化和发展

39.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

A.量变和质变的观点 B.辩证否定的观点

C.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D.对立统一的观点

40. 两种对立的发展观是( )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 B.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C.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 D.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对立

41.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 )

A.对立统一规律 B.质量互变规律 C.否定之否定规律 D.联系和发展的规律

42. 唯物辩证法认为,新旧事物区别的根本标志在于 ( )

A .它们出现时间的先后

C .它们是否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 B.它们在形式上是否新颖 D.人们是否认可它们 B .只承认发展,否认联系 D .只承认运动、否认联系和发展

43.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根本对立的焦点在于 ( )

A.是否整体地看问题 B.是否承认事物在运动

C .是否承认事物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且有质的变化

44. 系统论的最基本原则是 ( )

A .整体性 B.区别性

A .形而上学片面的、孤立的观点

C .唯心主义的观点

A .是不确定的 C .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 C .最优化 D.合理化 B .辩证法普遍联系的观点 D .诡辩论的观点 B .是确定不变的 D .是不可捉摸的 45. “割下来的手就不再是人手”,这句话体现了 ( ) D .是否承认事物的变化不仅有量的增减而46.从普遍联系观点来看,事物之间的差别的界限 ( )

47.矛盾的含义是 ( )

A .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B .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交叉关系

C .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冲突关系 D .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依赖关系

48.在自然界,没有上,就无所谓下;在社会中,没有先进,就无所谓落后;在认识中,没

有正确,就无所谓错误。这说明( )

A .矛盾双方是相互排斥的 B .矛盾双方是相互渗透的

C .矛盾双方是相互依存的 D .矛盾双方是相互转化的

49.我们国家依据唯物辩证法关于内因和外因互相关系原理制定的方针是 ( )

A .既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又坚持改革 B .既坚持物质文明建设,又坚持精神文明建设

C .既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又坚持对外开放 D .既抓经济建设,又抓阶级

50.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的( )

A .相互依存、相互联系 B .相互离异、相互排斥

C .相互渗透、相互转化 D .相互吸引、相互贯通

51.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和非主要方面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 )

A .坚持均衡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B .坚持均衡论和一点论的统一

C .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D .坚持两点论和一点论的统一

52.世界上各种事物千差万别的内在根据是( )

A .矛盾 B .普遍矛盾 C .特殊矛盾 D .矛盾双方的又统一又斗争

53.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指( )

A .矛盾中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

B .矛盾体系中处于被支配地位,在事物发展进程中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C .矛盾中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

D .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在事物发展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54.唯物辩证法的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关系是( )

A .辩证统一的关系 B .内外关系 C .因果关系 D .等同关系

55.公孙龙的“白马非马”说的错误在于割裂了( )

A .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B .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C .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D .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关系

56.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的关系是( )

A .本原和派生的关系 B .主要和次要的关系

C .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D .根据和条件的关系

57.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 )

A .事物双方之间的相互斗争 B .客观力量的推动

C .矛盾双方之间的相互转化 D .矛盾双方之间的斗争性和同一性相结合

58.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是( )

A .内部矛盾 B .外部矛盾 C .主要矛盾 D .特殊矛盾

59.价值规律是通过商品交换中价格围绕着价值上下浮动表现出来的.这说明( )

A.必然性通过偶然性为自己开辟道路 B.必然性可以转化为偶然性

C.事物的发展是由可能性向现实性转化的过程 D.事物的发展是由量变向质变转化的过程

60.事物发展中合符规律的、不可避免的、必定如此的趋势,称之为 ( )

A.偶然性 B.必然性 C.现实性 D.可能性

61.本质是指 ( )

A.把内容诸要素统一起来的结构 C.事物真象和假象的统一 62.假象是指 ( ) A.正面直接地表现本质的现象 C.和本质没有同一性的现象

63.认识的客体是指( )

A .客观物质世界 B .客观事物 C .客观自然界 D .主体实践所指向的客观对象

64.“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 )

A .辩证唯物论和旧唯物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 B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C .唯物论和唯心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 D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

65.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说的实践是指( )

A .人们的一切活动 B .人们的日常生活活动

C .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D .人们的精神活动

66.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观点是( )

A .唯物主义的观点 B .实践的观点

C .矛盾的观点 D .普遍联系的观点

67.人类获得知识的途径是( )

A .只要参加实践 B .只要刻苦读书

C .既要参加实践又要认真读书 D .依靠灵感和机遇

68.对一个复杂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需要经过( )

A .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回到感性认识

B .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回到实践的两次飞跃

C .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地一次完成

D .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

69.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是( )

A .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 B .认识的“源”和“流”的关系

C .主观和客观的关系 D .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70.“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这一思想体现的辩证唯物主义

认识论的原理是( )

A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B .理论来源于实践

C .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D .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

71.理性认知的特点是( )

A .概念、判断、推理 B .感觉、知觉、表象 C .抽象性、间接性 D .形象性、直接性

72.感性认知的特点是( )

A .概念、判断、推理 B .感觉、知觉、表象 C .抽象性、间接性 D .形B .不存在于客观事物之中的现象 D .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的现象 B .组成事物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 D .构成事物的一切要素

象性、直接性

73.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进程是( )

A .积极能动的过程 B .消极被动的过程

C .完全自发的过程 D .主观随意的过程

74.强调理性认知依赖于感性认知,这是( )

A 认识论的辩证法 B .认识论的唯物论

C .认识论的唯理论 D .认识论的经验论

75.承认我们的一切知识具有相对性,就会( )

A .陷入诡辩论 B .导致怀疑主义 C .防止相对主义 D .防止绝对主义

76.任何真理都带有近似正确的性质,这种观点是( )

A .相对主义 B .绝对主义 C .唯心主义 D .辩证唯物主义

77.在真理问题上,旧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承认( )

A .真理是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B .真理的客观性

C .真理的辩证法 D .物质世界的可知性

78.“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真理”,这种观点是( )

A .相对主义的观点 B .唯物主义的观点 C .诡辩论的观点 D .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79.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 )

A .两种完全不同的真理 B .有着固定不变的界限

C .两种完全相同的真理 D .任何一个真理都具有的两种属性

80.真理和谬误互相贯通的含义是( )

A .真理中包含着谬误 B .两者互为因果

C .在一定条件下它们可以互相转化 D .两者没有确定的界限

81.坚持真理的客观性是真理观上的( )

A .唯物主义 B .唯心主义 C .形而上学 D .机械论

82.真理的内容是( )

A .以个人的意志去为转移的 B .以人类的意志为转移的

C .以阶级的意志为转移的 D .不以任何人、人类或阶级的意志为转移的

83.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 )

A .多数人的意志 B .先进思想 C .社会实践 D .逻辑推理

84.实践之所以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就实践自身的特点而言因为( )

A .它是对人类有用的活动 B .它是多数人参加的活动

C .它是具有主观性的活动 D .它是具有普遍性和直接现实性的活动

85.实践标准之所以具有不确定性,是因为( )

A .每个人的实践都不相同 B .实践对真理的检验都具有历史性

C .实践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D .实践是人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86.解放思想,就是要( )

A .不受任何框框的束缚,思想上达到绝对自由 B .不受任何约束,做到随心所欲

C .抛弃原有的一切观念,重新评价一切 D .突破落后观念的束缚,坚持实事求是

87.人类最终从动物界分化出来的根本特征或标志是( )

A .直立行走 B .抽象思维 C .制造劳动工具 D .语言的产生

88.理解整个人类社会发展史的钥匙是( )

A .阶级斗争发展史 B .生产劳动发展史 C .政治制度演变史 D .宗教信仰变迁史

89.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是( )

A .自然界 B .科学发明 C .物种进化 D .劳动

90.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 )

A .物质的 B .精神的 C .实践的 D .绝对精神的

91.“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一观点是( )

A .形而上学的 B .唯心主义的 C .唯物主义的 D .实践唯物主义的

92.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表现在( )

A .人口增长是引起革命的根源 B .人口增长是资本主义社会劳动者贫困失业的根源

C .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可以起加速或延缓作用 D .人口因素是社会进步的决定力量

93.人类社会历史的规律不是别的,它是人类实践活动的规律,这是( )

A .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B .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C .实践唯物主义的观点 D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

94.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表现在( )

A .地理环境决定社会制度的差异 B .地理环境决定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

C .地理环境决定社会形态的变更 D .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95.“资本的祖国不是草木繁茂的热带,而是温带.”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是说( )

A .自然资源的差异性有利于社会发展 B .自然资源的差异性不利于社会发展

C .自然资源富饶有利于社会发展 D .自然资源富饶不利于社会发展

96.人类全部生产的基础是( )

A .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 B .人类自身的生产 C .精神生产 D .一切生产活动

97.人类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表现为双重的关系,它们是( )

A .主体和客体的关系,认识和实践的关系 B .人和自然的关系,人和人的关系

C .感性和理性的关系,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 D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认知和评价的关系

98.生产力诸要素中的主导因素是( )

A .劳动对象 B .劳动资料 C .劳动者 D .科学技术

99.生产资料包括

A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B .生产工具和劳动者 C .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D .一切劳动产品 100.生产关系所体现的是生产过程中( )

A .人与自然界的关系 B .人与人的政治关系

C .人与人的思想关系 D .人与人的经济关系

1.C 2.D 3.C 4.B 5.D 6.C 7.C 8.B 9.B 10.D

11.C 12.B 13.D 14.B 15.B 16.B 17.C 18.A 19.C 20.B

21.B 22.B 23.A 24.D 25.D 26.D 27.D 28.D 29.B 30.B

31.D 32.D 33. C 34. C 35.B 36.C 37.C 38.C 39.C 40. B

41.A 42.C 43.C 44.A 45.B 46.C 47.A 48.C 49.C 50.B

51.C 52.C 53.C 54.A 55.B 56.C 57.D 58.C 59.A 60.B

61.B 62.D 63.D 64.C 65.C 66.B 67.C 68.D 69.B 70.C

71.C 72.D 73.A 74.B 75.D 76.D 77.C 78.D 79.D 80.C

81.A 82.D 83.C 84.D 85.B 86.D 87.C 88.B 89.D 90.C

91.D 92.C 93.C 94.D 95.A 96.A 97.B 98.C 99.C 1 00.D


相关内容

  • 马哲第一章 世界观和方法论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一.哲学基本问题 1.哲学与世界观.方法论 选择题: 定义(世界观)是人们对生活于其中的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根本观点. (世界观)人皆有之,但人们自发形成的世界观还不是学习. 哲学定义 (哲学 ...
  • 听马哲有感
    听马哲有感 031608135 吴超 最初接触马哲的时候, 感觉好枯燥, 好无聊. 但是听了几节课后发现还是蛮有趣的, 起初我喜欢上面那些富含哲理的语言, 因为那些语言看似平淡却让你回味无穷, 就拿"面临自己的骨灰, 高尚的人会撒 ...
  • 运用马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运用马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门课程的学习,我感受到了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我们大学生成长和长远发展的客观需要,具有很需要的现实意义.从中我学到了很多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扩大了自己的视野, ...
  • 浅析马哲的现代性理论
    浅析马哲的现代性理论 摘 要:本文从对现代性概念的分析入手,澄清了人们对现代化与现代性的概念的混淆,论述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严厉批判及其对现代性本身所具有的变革.创新精神的积极肯定,最后提出要发展现代化,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 ...
  • 20**年考研心得体会
    2016年中传舆论学考研分数线及心得体会 凯程为大家提供历年中传舆论学考研复试分数线: 凯程老师通过综合考研辅导名师.舆论专业导师,及往届高分学员.职业经理人的意见,为有意向报考中传舆论专业的考研学子提供如下建议. 2015年3月 首先要确 ...
  • 广西玉林市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
    广西玉林市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 一. 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70分) 广西-2010-1."万事如意"这句话从哲学上看违背了下列哪个哲学原理?() A.世界的物质性原理 B.矛盾的普遍性原理 C.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D. ...
  • 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考研艺术理论真题
    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2010年硕士研究生招生文艺理论(含电影理论)试题 文艺理论部分(75分) 一.填空题(每题1分,共8题,共8分) 1. 文艺学有三个分支,包括:文学理论.()和(). .2. 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中提出文 ...
  • 范例1-第二章.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关于资料的一切内容,QQ:2480880097有最终解释权 一.哲学的理解 ☆1.哲学与世界观.方法论的关系⑴世界观是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根本方法.世界观是人们自发形成的,可以说人人皆有,但并非人人都懂哲学,只有通过系统 ...
  • 哲学的当代境界
    作者:丛大川 哈尔滨师专学报 2000年03期 哲学还能生存下去吗?哲学真的该终结了吗?当代哲人们在自我拷问. 其实,在时代的转折点上,这个"哲学危机"或"哲学终结"问题总要被人们提出,但哲学不仅生存 ...
  • 20**年-20XX年山东省临沂市事业单位考试真题及答案
    2011年.2010年 山东省临沂市事业单位考试真题及标准答案 1.2010年12月10日-12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明年宏观经济政策的基本取向要积极稳健.审慎灵活.要把稳定价格总水平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2.中央一号文件名称:关于加大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