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审美范畴"丑"的小综论 - 范文中心

关于审美范畴"丑"的小综论

03/15

   内容摘要:现代社会,文艺作品中越来越多地表现丑,有关丑的理论也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当然,和我们最息息相关的社会现象,恐怕是人们的审丑心理有所发展。在此,我将审美范畴“丑”做一个小综论,分析丑的定义、性质、类型、考察角度、历史发展、美学意义及艺术中丑的表现问题,最后结合当今社会现象谈谈自己对世人审丑的一点想法。   关键词:生活中的丑 审美的丑 性质 类型 考察角度 历史发展 美学意义 在艺术中表现丑 审丑原因 审丑疲劳      比起有关美的作品,有关丑的理论不是太多。例如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谈到过丑;公元一世纪,普鲁塔克的《怎样学习诗歌》一书,探讨了“丑在进入艺术之后,是否保留其丑的本质?现实中丑的东西,经过艺术的模仿之后,能否变成美的东西?”;三世纪的普罗提诺以及中世纪的奥古斯丁也都谈到过丑;德国理性主义者鲍姆嘉通,从感性认识的完善或不完善方面,来区分美和丑;哲学家史宾诺莎在他的《通信集》中则强调美和丑的相对性。当然,这些理论家艺术家关于丑的讨论都各有偏重,我将这些观点理论加以整合,重新分点叙述。      一、什么是丑?      生活中的丑与审美的丑 通常人们将丑看成美的对立面,这是不妥的。我们要区别两种意义的丑。一种是审美意义上的丑,一种是非审美意义上的丑。审美的丑与非审美的丑主要区别是:(一)非审美的丑主要指生活中的丑,包括道德意义上的恶和违背生活常态的畸形。这类丑也叫不可克服的丑。审美的丑主要指艺术中的丑。(二)非审美的丑重在它的伦理性或认识性内容,判断事物的美与丑,主要看它的伦理性或认识性内容,主要看它的善恶真假;审美的丑除了要考虑它的伦理性或认识性内容外,还需考虑它的外在形式,审美总是不离形式的。(三)非审美的丑功利性很强,它以积极地形式对生活中的美粗暴地予以否定,与人们的利害直接相关,用桑塔耶纳的话来说,这是一种“积极的恶”。当然,化除了对人的直接伤害,它们也有可能成为审美对象。    丑的性质 什么是丑?可以说有多少种关于美的定义,就有多少种关于丑的定义。现在常见的有如下说法:(1)非效用说。这是一种古老的说法。苏格拉底说:“任何一件东西如果它能很好的实现它在功用方面的目的,它就同时是善的又是美的,否则它就同时又是恶的又是丑的。”(2)非常态说。英国美学家越诺尔滋说:“自然的最一般(普通)的形式就是最美的形式。”反过来,非一般的形式就是丑的形式了。(3)非标准说。此说是非常态说的发展。恰到好处,就是标准,标准即美,反之,不标准即丑。(4)非恰当说。歌德认为自然物都有它的自然目的,事物的存在恰到好处地实现其目的,它就是美的,反之就是丑的。(5)痛感说。这是从美感上判别美与丑。(6)失谐说。这种观点认为美是和谐,丑则是失谐。(7)不成功表现说。这种说法的代表是克罗齐,他认为美是成功的表现,“丑就是不成功的表现”。(8)特征说。法国雕塑家罗丹认为丑的东西是最有特征的。   以上都是美学史上的一些观点。应该说它们都从不同侧面接触了丑的性质,都是有价值的。而在丑的性质中,最为重要的形式是:(一)假的形式。这里说的假有两个含义,一是非真实性,二是非逻辑性。(二)恶的形式。“恶”是伦理学的形式,一般用来指生活中违反人性的、反动的、落后的东西。这种“恶”当其形式化,就成为丑。(三)怪的形式。怪在这里主要指不和谐。[1]      二、丑的类型      (一)恶丑。这种丑明显地具有道德的、政治的内涵。恶丑内容上通常具有非道德的、非人性的因素,在政治立场上,它是反动的。恶丑不是一般的坏事,它的基本性质是残害人性。 (二)怪诞。怪诞与恶丑的区别很明显,它与伦理政治没有大的联系,也就是说,它不像恶丑侧重于内容的性质,而是侧重于形式的性质。怪诞最初产生于原始宗教,它最主要的特征是怪异的性质,沃尔夫冈・凯泽尔做了很好的概括:“怪诞是一种结构,它的性质可以用一句经常向我们暗示的话来总结:“怪诞是异化的世界。”一般来说,怪诞具有批判性。它以一种奇特的手法反映了人性的某种异化现象,揭示了社会中种种不合理的社会现象,并对它们进行了尖锐的批判。 (三)荒诞。与怪诞近似而又有所区别的另一丑的形态是荒诞。荒诞这个概念是存在主义哲学家加缪提出来的,它主要指人的生存状态的反人类性质。这个词在荒诞派戏剧中广泛使用。[2]      三、丑的产生      我们应该认识到,丑首先是一个人类学的范畴;其次是一个社会历史范畴;再次才是一个美学范畴,一种审美形态。所以,我们研究丑,不得不首先研究丑的形成、发展过程;从美学史的发展与美学学科的构成来看,丑是一个在当代愈来愈受到重视的审美形态与范畴,同时,也成了当代人类审美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对丑的人类学考察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讲:“只是由于人的本质的客观地展开丰富性,主体的、人的感性的丰富性,如有音乐感的耳朵、能感受形式美的眼睛,总之,那些能成为人的享受的感觉,即确证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觉,才一部分发展起来,一部分产生出来。因为,不仅五官感觉,而且所谓精神感觉、实践感觉(意志、爱等等),一句话,人的感觉、感觉的人性,都只是由于它的对象的存在。由于人化的自然界,才产生出来的。”丑感也是这样,对于不能感觉丑的原始人类而言,丑只是一种潜在的可能性,而不会成为现实的感性存在。人必须首先在人生实践之中形成鉴别美丑的感觉能力,丑才可从混沌的世界之中分离出来,这种感觉能力就包含在马克思所说的“五官感觉的形成是以往全部世界历史的产物”的论断之中。    (二)“丑”的理论的历史学考察 赫西奥德在《神谱》中讲:“对任何事情,不要有太多的要求;在人类的一切活动中,适度是最好的。”早期毕达哥拉斯学派也将与适度相近似的“秩序”和“匀称”看做美的本质,反之,“无秩序”和“不匀称”和不符合尺度的就是丑的。    (三)“丑”作为审美形态的形成 蒋孔阳先生认为丑的历史发展可以分成三个阶段:(1)原始时代。丑以怪诞凶恶的面貌出现,但这一怪诞凶恶在当时并不认为是丑,而认为是美,或者美丑混杂,美丑不分。(2)古典时代。从古希腊到19世纪。这时高唱美的颂歌,美丑分明,美就是美,丑就是丑。(3)西方现代主义时代。一方面回到了原始时代,美丑不分;另方面,又进一步有意识地发现丑,表现丑,把丑当成美,丑成了美。[3]而朱立元先生对于“丑”作为审美形态的形成谈到:首先,对于丑的忽视既有西方社会历史的源于,也有着美学自身的规定性的影响 。从这个角度看,丑上升为一种审美形态乃是美学发展的结果。其次,在西方古典美学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美学的主流显然是研究审美,而绝对审丑,丑由被抛弃和规避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进而上升为一种审美形态的问题、一个美学的范畴,是与美学自身对于丑的价值逐渐由否定到接纳再到认同结合在一起的。其三,审美不等于审美,至少,审丑的加入使得审美活动的趋向了复杂化。丑的出现不仅是审美的内容,更主要的或首先是人的一种现实生活的写照。其四,1853年,罗森克兰兹出版了《丑的美学》一书,明确提出,丑虽然“不在美的范围之内”,“但又始终决定于美的相关性,因而也属美学理论范围之内。”标志着丑从此真正成为了一种特殊的审美形态。      四、对丑的表现问题      艺术不能不征服我们对死亡的恐惧,丑恶的不快之感。它怎样来克服呢?有许多方法可以用来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艺术是描写,而不是现实,单单这个事实就大有助于我们克服对艺术描绘的对象本来可能产生的任何道德或肉体上厌恶丑恶的感情。艺术家用来博得我们好感的另一种方法就是利用感官的魅力。不管他所描绘的对象是多么令人厌恶,如果他能用一种足以魅惑我们的感官材料来表现它们,他就能发挥出一种有力的抵消力量。感官的魅力加上洞察力的满足就足以解释艺术为什么能够征服恶。然而,艺术家还用了另外的手段――悲剧、哀情剧和戏剧的特殊感染力。在此就不一一举例了。[4]      五、丑的美学意义      丑的美学意义是多方面的。首先就在于它是美的对立面。天下任何事物都是对立面的统一:没有黑夜,就不可能有白天;没有地狱,就不可能有天堂;没有丑,也就不可能有美。其次,世界的发展有待于丑的刺激,恶和丑是刺激人们前进的一个重要动力。第三,审丑历来都是人们审美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历来的文艺都有表现奇丑怪异的杰作。李贺的“牛鬼蛇神”,不就很明显吗?第四,现实生活中的丑,经过艺术家的灵心点化,转化成为艺术中的美,成为抨击丑的巨大艺术力量,那更是文艺复兴以来,西方艺术的一个重要特点。[5]      六、探讨      我们注意到,越来越多的文艺作品表现了丑,如罗丹的雕塑《欧米埃尔》、《老妓》,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罪与罚》、波德莱尔的诗歌《恶之花》等等。当今的新媒介,譬如电影等,也对丑作了充分展示,譬如电影《门徒》演绎了黑帮团伙制毒贩毒的丑恶生活。艺术是生活的反映,丑的表现其实隐现了现代人类的精神问题。在这个意义上,丑成了近代精神的一种产物。值得一提的是,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整个世界都参与了审丑活动,就本国来说,最典型的可以说是全国传媒及其民众对于贪污问题的关注。与此同时,一个新的概念――审丑疲劳也应运而生。“审丑疲劳”是指人们对现实社会生活中存在的丑恶现象越来越麻木淡漠,甚至美丑颠倒,以丑为荣。“审丑疲劳”实际上是“审美疲劳”的倒影。审丑,严格来讲,其实是一种道德评价。就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依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标准,对自己或他人的行为所作的善恶褒贬的道德判断。关于“疲劳”,词典上有一种解释,就是因运动过度或刺激过强,细胞、组织或器官的机能或反应能力减弱。“审丑疲劳”大概是因为社会丑恶现象过多、刺激过强,使人们对丑恶现象反应能力减弱的一种社会生活状态。丑恶现象愈少,审丑能力愈强;丑恶现象愈多,审丑能力愈弱。      参考文献:   [1]、[2] 陈望衡.当代美学原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3] 朱立元.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4] H.帕克.美学原理[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5] 蒋孔阳.美学新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


相关内容

  • 高自考汉语言文学专业美学试题
    2002-2005年全国自考试卷<美学>(北京全国通用) 2002年上半年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美学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 ...
  • 自考"美学"备考复习资料
    第一章 绪论 1.美学:1750年德国理性主义哲学家.美学家鲍姆嘉登的学术专著<美学>一书出版,标志着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正式成立.鲍姆嘉登被称为"美学之父".<美学>(Aestetica)在德 ...
  • 音乐美学提出者
    音乐美学提出者:鲍姆嘉通 影响较大:汉斯立克 <论音乐的美> 音乐美学概念在中国 20世纪20年代 荀子 主张"性恶论"从礼的方向发展了孔子的思想 墨子 音乐思想集中于<非乐>,批判儒家的礼乐思想 ...
  • 王昌龄的边塞诗与盛唐气象
    中 国古代文学研究 王昌龄的边塞诗与盛唐气象 ○朱晓燕 摘 要:文学是时代的产物,任何一种文学都带有某一时代特定的烙印.盛唐是富于创造性的解放的时代,它解放了诗人的个性,在诗歌创作中形成了富有使命感和责任感.自尊自强.自由自在的" ...
  • 康德美学思想的现代化意义
    一.关于康德思想 我们认为康德美学具有重要的现代性意义,并不想用当下时尚的(审美)现代性观念去圈定康氏的美学,将它作现代性的某种类型的化约,从而得出康氏美学如何现代性.康德是德国古典美学的创始人,其深远影响是无可置疑的. 在美学史上,康德是 ...
  • 学科专业知识(小学美术)
    2013教师招聘考试学科专业知识(小学美术)教材 一.封面 二.图书基本信息 作者:<教师公开招聘考试专用系列教材>编委会 出版社:教育科学出版社 作者简介 <教师公开招聘考试专用系列教材>编委会由华图教育一线教师招 ...
  • 中小学艺术教育实质在于美育
    美育又称审美教育,美感教育,是借助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培养人正确的审美观.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从而提高综合素质.促进全面发展的教育.美育一词是由德国剧作家.浪漫主义诗人席勒在<美誉书简>中首先提出来 ...
  • 浅谈对油画艺术的审美认识
    浅谈对油画艺术的审美认识 摘要: 审美,这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复杂而高级的精神活动.它的复杂是因为它包含着感觉.心里.思维.情感等一系列多样化统一的精神活动.它的高级是因为除了人类以为,再没有任何其他生物也具有自觉的审美意识了.而油画是人类历 ...
  • 怎样把握书法作品的书写性
    怎样把握书法作品的书写性 (图为苏东波书法作品) 书法艺术风格是书法审美的主要方面之一,对书法艺术个体风格的审美把握是其中十分重要的内容.本文从中国历代书法作品中归纳出工巧.天真.自然.方正.圆熟.丰润.瘦硬.紧结.宽博.雄浑.刚健.秀逸. ...
  • 什么是审美
    什么是审美 节选至<私人定制>整体形象设计 文 驰峰 在许多领域,人们都关心什么是审美,在本文中虽然我是针对美发行业的设计师角度来阐释的审美,但我的这些观点也会给不同领域研究审美的人予以参考. 一.什么是审美 审美的科学解释是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