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境与顺境与成长辩论题 - 范文中心

逆境与顺境与成长辩论题

11/02

逆境是人在成材过程中遭遇的外界阻力, 第一,人类的历史就是从类人猿克服逆境走出森林开始的,他们是最早的人才 第二,逆境无时无处不存在,要前进就必然会有阻力,人才正是在克服各种阻力中产生的; 第三,人的本性便是避难趋易,在顺境中人容易骄傲,容易自满。孟子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只有在逆境中人才能把压力变成动力,推动事业的成功。

反:

并非我们偏爱逆境,而是逆境客观存在,应当懂得世上不存在没有矛盾、没有艰难的“理想国”,所谓的乌托邦和“桃花源”只存在于思想家和文学家的书中。所以,一个真正的人才绝不会害怕逆境。

美国作家爱默生说:“一个好的智者是不会放弃这种机会来学习的”;

英国的病理学教授贝弗里奇说:“人们最出色的工作往往是处于逆境的情况下做出的,思想上的压力,甚至肉体上的痛苦都可能成为精神上的兴奋剂”。

反:

第一,说逆境出人才并不仅仅是一个认识性的问题,而是客观存在,古今中外,哪一位杰出人才不是披荆斩棘从各种阻力中脱颖而出最终取得成功的呢?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智,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增益其所不能——孟子在两千年前就指出了成材的必经之路。

第一逆境增长人的理念与知识,当我们发现,这条路我们走错了,我们就多知道一条错的路是怎么走的,所以我们人生的见识以及种种的经验就更丰富了。

第二、我们认为逆境拓展了人的视野及格局,当我们发现,这条路比我们想象中走得更困难的时候,下一次我们做的那种预期将会做得更高,我们做得准备将会更多。

第三,我们认为,逆境有助于刺激我们的潜能,在路上我们有风险,有了挑战,我们才会激发出我们原来自己也想像不到的这种能力。在心理学上来看,孩童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如果老师对他在高于预估的能力上挑战,发展的结果是更美好的现代的独生子女在其成长过程中,父母总想方设法排除一切干扰,让其顺利成长,几乎没有经历任何磨难,适应力从何而来,遇到挫折又怎能输得起呢?

现在我们来理清现在辩题的一个基本的概念,

逆境,其实所指的是一个人在追求目标的过程当中,他所付出的努力,及遭遇的困难是高于一般所谓的预期。

而成长,则是事物一次次的改变与成熟,成长是一种过程,更是一种超然于成功或失败之外的结果。

所以如果一个人,他要付出付出三分努力解决一些问题的时候,结果他付出了八分,甚至他付出了更多的努力,也没有办法完成的时候,这个人,他面对了一定的逆境,但是当然一这种逆境,不能威胁到他的生命,这种绝境就不是我们今天双方应该讨论的范围。

我方认为所谓的成长,指的是一个人在知识、经验,以及能力及人格方面获得增进,所以简单来说,逆境更有利于人的成长。当人付出的努力,或者他遭遇的困难,高于他自己本身的预期的时候,我们人依然能够从这个过程当中获得了更多的知识上的发展。

第一,我方认为,逆境增长人的理念与知识,当我们发现,这条路我们走错了,我们就多知道一条错的路是怎么走的,我们人生的见识,经验就更丰富了。第二、我们认为逆境拓展了人的视野及格局,当我们发现,这条路比我们想象中走得更困难的时候,下一次我们做的那种预期将会做得更高,我们做得准备将会更多。一个人如果预期他三分钟完成一个问题,结果他花了八分钟的时间,下一次他就会做八分钟的准备。

第三,我们认为,逆境有助于刺激我们的潜能,在路上我们有风险,有了挑战,我们才会激发出我们原来自己也想像不到的这种能力。在心理学上来看,孩童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如果老师对他在高于预估的能力上挑战,发展的结果是更美好的

或许对方辩友会有这种提问:如果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如果说“左丘失明,厥有《国语》”,那我们干脆都让孩子去过穷日子好了,我们都失明算了。这种模式的本质思路是:如果逆境好,为什么我们不都进入逆境,

然而事实是这样的吗?我们说每一个人都想过幸福的生活,也都希望我们的小孩子生活在一个顺利的环境,我们为他们消除逆境,这都是人之常情,是人性,我们不忍苛责;但我们又发现人生其实是无奈的,很多时候的遭遇我们是没得选的,正所谓“人生之不如意者常八九”,我们遭遇逆境是必然的。当我们面对逆境时,我们会发现,人克服困难走出困境的能力,竟然都是从困难挫折中获得的。

其实说到这里就很明白了,我们不是为了进入逆境而阐述逆境的功能性的,正如我们休息是为了更好的前进,我们收拳是为了更好的出击一样,逆境的意义在于人生更全面的发展,逆境的尽头(彼岸)才是人的福祉。

女:

当然我方并不否认逆境也可以出人才,但是我们认为顺境比逆境更有利于出人才。人才是指出类拔萃、德才兼备的人,我们说的顺境就是为这样的人才的发展提供好的条件。 正

国家对希望工程的资金投入,各教育机构大力改善教育环境;父母千方百计地为子女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这一切难道不是为了让下一代更好的成长?由此可见,顺境更有利于人成长是深入人心的为大众所深信不疑的观念。

如果逆境更有利于人成长,我们为什么不致力于人为地设置逆境?为什么不让孩子在饥寒交迫中学习?

---梁思成能成长为一代建筑大师离不开其父梁启超的谆谆告诫,

---傅聪能成长为伟大的音乐家离不开其父傅雷的悉心教导,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当然是顺境,这难道不是他们成长成才的关键因素?

---那英能成长为人气最旺的女歌星离不开老师谷建芬一字一腔的指导,

有人说人们在逆境下会愈挫愈勇,但他们的成长是源自于逆境还是源自于个人内心的坚强?当然是后者。而坚强属于个人品质的范畴,与外在环境根本不是一回事。今天我们讨论的是外在环境顺利还是不顺利哪个更有利于人的成长,个人品质根本不在我们的讨论范围内。 即使在顺境的环境下遇到一些小挫折,人们会自我调节的。要说不利于成长,也只能是挫折惹的祸,和顺境无关。

面对苦难,每个人的调节能力不一样,并不能说明“遇到挫折没有半点抵抗能力”,承受能力是与人的性格、素质等因素有关的,有与生俱有的,有来自后天的训练,既然逆境尚能承受,顺境就更是如虎添翼了。

苦难在检验人的意志的同时,也消耗了人的精力,不利于人的成长。优胜劣汰没错,可顺境下成长起来的人也未必经不住苦难。顺境下成长起来的人能经受苦难,也就不存在顺境不利于人的成长了,

顺境有利于出人才,当然我方并不否认逆境也可以出人才,但是我们认为顺境比逆境更有利于出人才。,

正:

顺境就是良好的境遇,逆境与之相对。

人的成长指的是人从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以及充分社会化的过程。以身心的健康发展和社会角色趋向成熟两个指标来显示,虽然顺境逆境,都是人成长过程中必然面对的人生境遇,但比较而言,顺境更有利于人的成长。

首先从人的身心发展来看,

一方面科学的营养供给、健全的公共卫生体系,比起匮乏的物质保障,欠缺的公共卫生服务,更有利于人的生理成长。

另一方面,顺境更有利于人心智的成长,人心智的成长包括认知能力的提升、性情的陶冶、品格的养成。逆境中,对人品格的培养是有条件的,很容易就超出了基本的心理承压范围,造成人格的扭曲。而顺境中,对人品格的培养,却是潜移默化的,通过积极的教育手段,和良好的性情陶冶,锻造更健全的人格。

正:

比如有人在遇到挫折时就自暴自弃——按对方说挫折便是逆境——那还出什么人才?

素材

⑴.失聪的贝多芬,艰难跋涉于荆棘丛生的黑白键上,用手指重重地扣响了神圣的《命运》之门,挥洒出一部音乐家顽强与厄运抗争的辉煌乐章。

⑵.司马迁忍受宫刑之痛完成了历史巨著《史记》。

⑶. 越王勾践。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在于越国交战中大败越王勾践。夫差要捉拿勾践,范蠡出策,假装投降,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夫差不听老臣伍子胥的劝告,留下了勾践等人。越国君臣在吴国为奴三年,饱受屈辱,终被放回越国。勾践暗中训练精兵,每日晚上睡觉不用褥,只铺些柴草(古时叫薪)又在屋里挂了一只苦胆,他不时会尝尝苦胆的味道,为的就是不忘过去的耻辱。最终励精图治,成功复国。越王勾践亦成为春秋时期最后一个霸主。 ⑷.有些国家,故意将笔直的公路修造成弯道曲道。筑路费用多,开车时间费,对于视时间如金钱的颇具经济头脑的欧美人,真是“自讨苦吃”。但他们认为这很值得,因为长时间在笔直、没有任何阻碍的公路上疾驶,易使人麻痹,从而引发交通事故。有了弯道曲道的阻碍,司机须时时警醒,不敢掉以轻心。事实证明,他们的做法是明智之举。

⑸.奥斯特洛夫斯基双目失明,全身瘫痪,却写出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⑹.爱迪生经历了几千次失败终于发明了电灯,

⑺.塞万提斯穷困潦倒而写出《堂·吉诃德》,

⑻.曹雪芹经历过家族被抄的逆境而写成《红楼梦》

⑼.爱迪生花了20年的时间,做了5万多次的实验,才能够成功地发明了这个简用的电芯,于是就有人问他说,哎,你怎么知道最后的成果一定是成功的呢?爱迪生告诉他说,成功不是惟一的成果,我有了5万多个成果,因为我吸取了5万多次的经验。

爱迪生,小时候家里买不起书,买不起做实验用的器材,他就到处收集瓶罐。一次,他在火车上做实验,不小心引起了爆炸,车长甩了他一记耳光,他的一只耳朵就这样被打聋了。生活上的困苦,身体上的缺陷,并没有使他灰心,他更加勤奋地学习,终于成了一个举世闻名的科学家。 ⑽ 报任安书(节选)

两汉,司马迁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译文:古时候虽富贵但名字磨灭不传的人,多得数不清,只有那些卓异而不平常的人才在世上著称。(那就是)西伯姬昌被拘禁而扩写《周易》;孔子受困窘而作《春秋》;屈原被放逐,才写了《离骚》;左丘明失去视力,才有《国语》;孙膑被截去膝盖骨,《兵法》才撰写出来;吕不韦被贬谪蜀地,后世才流传着《吕氏春秋》;韩非被囚禁在秦国,写出《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都是一些圣贤们抒发愤慨而写作的。这些人都是(因为)感情有压抑郁结不解的地方,不能实现其理想,所以记述过去的事迹,让将来的人了解他的志向。就像左丘明没有了视力,孙膑断了双脚,终生不能被人重用,便退隐著书立说来抒发他们的怨愤,想到活下来从事著作来表现自己的思想。

⑾.周国平说:真正经历不幸的人,会知道说“苦难是杯美酒”

⑿.孔子,他三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他经常受到族人的歧视.在那个时代,既没有造纸术,也没有印刷术,流传的著作全靠传抄,自己想要保留别人的著作必须一个字一个字地用刀往竹片上刻.把刻好的竹简按顺序保存好,那就当时的书.《易经》便是孔子刻的,所以他经常翻阅,由于翻阅次数太多,十分结实的牛皮绳都断了好几次,孔子就是在这样的逆境中成为名人的.

⒀. 法国画家约翰•法郎索亚•米勒,年轻时的作品一幅也卖不出去,他陷在贫穷与绝望的深渊里。后来,他迁居乡间。虽然他仍然未能摆脱贫困的厄运,但是他并没有停止作画,从此他的画更多表达美丽的大自然和淳朴的农民。其中《播种》、《拾落穗》等作品,还成为美术画廊上的不朽之作。如果他没有那种不怕不弃、奋勇前进的精神,是永远都不会诞生出不朽之作。

⒁.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身体空虚乏力,使他的每一行动都不如意,这样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坚忍,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一个人,常常出错,然后才能改正;心意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奋发;别人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在言语中,然后你就会知道。一个国家,如果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被消灭。这样,就知道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乐足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

⒂. 南非前总统曼德拉。年轻时因反对种族隔离制度被捕人狱,白人统治者把他关在荒凉的小岛上整整27年,3名看守总是寻找借口欺侮他。1991年曼德拉出狱并当选南非总统,当年在监狱看管他的3名看守也应邀参加他的就职典礼,曼德拉还恭敬地向他们致敬。如此博大的胸襟让所有到场的各国政要和贵宾肃然起敬。后来,曼德拉解释说,他年轻时性子很急,脾气暴躁,正是漫长牢狱岁月的悲惨遭遇给了他思考的时间,让他学会了控制自己的情绪,学会了如何处理自己的痛苦。磨难使他清醒,使他克服了个性的弱点,也成就了他最后的辉煌。

⒃. 海伦凯勒。她在19个月的时候因为一场猩红热,失去了视力和听力。在这黑暗而又寂寞的世界里,她自暴自弃,但在导师安妮·莎莉文的帮助下,海伦学会用顽强的毅力克服生理缺陷所造成的精神痛苦。她热爱生活并从中得到许多知识,学会了读书和说话,并开始和其他人沟通。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哈佛大学德克利夫女子学院,成为一位学识渊博,掌握英语、法语、德语、拉丁语、希腊语五种语言的著名的作家和教育家。她走遍世界各地,为盲人募集资金,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盲人福利和教育事业。她获得了世界各国人民的赞扬,并得到许多国家政府的嘉奖。


相关内容

  • 黄执中16篇辩词
    2003年国际大专辩论赛初赛 正方:广告有利于大众消费(墨尔本大学) 反方:广告不利于大众消费(世新大学) 胜方:反方(世新大学) 总结陈词 反方世新大学队 黄执中:大家好!我们今天在这边告诉大家,广告不利于大众消费,其实我们不是要来消灭广 ...
  • 九型性格测试
    九型性格测试 ● 下面有108个陈述,在你认为符合你的陈述后面做个记号. ● 然后把同一数字后面的记号统计相加. ● 拥有最多记号的数字很有可能就是你的类型号. 1. 我很容易迷惑.9 2. 我不想成为一个喜欢批评的人,但很难做到.1 3. ...
  • 大一思修作业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学生自主学习题目 绪论:珍惜大学生活 开拓新的境界 一.名词解释(基本概念) 1.思想道德素质:思想道德素质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是人们在为实现本阶级利益而进行的精神活动和实践活动 ...
  • 活在当下演讲稿
    活在当下演讲稿(一) 一次,我在书上看到了这样的一个故事,引起了我对生活的思考,接下来我就跟大家分享一下吧. 故事是这样的:在北欧的一座教堂里,有一尊耶稣的雕像,大小和一般人差不多.因为在这里有求必应,所以来这里祈祷,膜拜的人也特别多,教堂 ...
  • 20**年研发部个人年终总结
    2015年研发部个人年终总结 年终总结是对一年内所有工作加以总结,分析和研究,肯定成绩,找出问题,得出经验教训,摸索事物的发展规律,用于指导下一阶段工作的一种书面文体.它所要解决和回答的中心问题,不是某一时期要做什么,如何去做,做到什么程度 ...
  • 辩论中的盘问与反盘问
    盘问与反盘问 盘问与反盘问,是针锋相对的,近身肉搏般的一对一单挑,是最考验一个辩手的个人能力的环节,在这个环节中,个人的实力将立分高下,也是每个辩手锻炼能力与技巧的常用练习方式. 要求辩手有过硬的心理素质,敏捷的思维,处变不惊的胆识以及一定 ...
  • 辩论 奋斗和机遇哪个更重要(函大学生创业资料)
    谢谢主席,大家好! 对方辩友认为,人生道路上,机遇更重要,那我就要请问对方辩友,通过机遇偶得成功之时,就是生命终止之日吗?或者,以后的人生道路上就艳阳高照了吗?不,人生不会如此短促,也并非一段烂漫之旅.要想跨越路上的重重险阻,必须努力拼搏. ...
  • 华为的成功之道
    华为的成功之道:狼性文化 华为的"狼文化",并非强调残忍和反人性,而是狼的其他一些品质和秉性.咱们能够重新审视华为"狼文化"的几个定义,了解它的真谛. 像狼一样嗅觉敏锐 狼文化的首要之义是敏锐的嗅觉, ...
  • 读玫瑰与教育有感
    教学感悟 从教以来,逆境也好,顺境也罢,因为充盈坚定的教育之爱,在我这里,都是一种力量,推进我,鞭策我,修炼我,促我不断前行. 我知道要用一颗赤诚的心对待自己的人生,对教学付出热情和真爱,我更知道,要把个人的生命融入教育的使命. 对我而言, ...
  • 中国古代清正廉洁警句格言解读
    中国古代清正廉洁警句格言解读 不降其志,不辱其身. [出处]<论语·微子>. [大意]不降低自己的志向,不辱没自己的清白. [提示]一个人应当具有自己的人格,恪守做人的准则,而不能在强权的压迫下屈服.孔子在<论语>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