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教学设计教案 - 范文中心

14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教学设计教案

08/08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⑴结合材料掌握中国近现代以来物质生活习俗方面变化的具体表现,并分析发生变化的原因;

⑵通过阅读教材和收集课外资料,理解“断发易服”“ “废止缠足”“菜篮子工程”“安居工程”等概念的内涵和意义;

⑶掌握改革开放后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

⑷通过比较和归纳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情况,培养归纳发展特征的能力;透过变化的现象看到变化的本质,理解这是人们追求进步、民主和文明的表现,培养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

⑴课前通过社会调查、上网或去图书馆查找资料,在课堂上通过材料学习法和观察法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化;

⑵通过整理和归纳材料,在对比分析中理解变化的原因,培养自主构建知识体系,自主学习的能力;

⑶学会从身边的小事关注历史的发展,通过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以及体验、感悟和反思,增强历史的现实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⑴从我国人民近现代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的变化中看到这是文明、进步的表现,认识到进步的文明取代落后的习俗是一种必然的趋势,从而要树立崇尚科学,坚定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⑵深刻认识到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才真正实现新生活新风尚,认识到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2. 教学重点/难点

1 教学重点

从衣、食、住和社会风俗等方面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发生变化的基本史实。 2 教学难点

结合上学期学过的《历史》必修1的内容,认识影响中国近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因素。

3. 教学用具

多媒体设备

4. 标签

教学过程

1 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现在我们先来看些图片,在看听的过程中边思考问题:你从图片人物中的可以感受到什么?

生:很可悲,痛苦,还有一种无奈和愤恨……

师:看来同学们都很能体会人物的心情,可以感受到当时的妇女缠足是如此地毒害着女人的身体健康。传统的陈规陋习给人们的身心造成了极大的伤害,也阻碍了当时的社会的发展。那么,同学们想想,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封建的一些陋习被剔除?为什么又会被剔除呢?人们的生活除了习俗上的改变还有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为什么又会有这样的变化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进入新课的学习。请同学们翻开课本的第64页,我们来学习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2 新知介绍

一、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

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使中国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也成为了中国历史的一条分界线。那么鸦片战争前后,中国社会具体状况是如何的呢?前后发生了哪些变化?

1、变化的表现:衣、食、住、习俗

(1)衣:

①通商口岸的“洋布”、“洋装”渐渐进入城市百姓生活;

②辛亥革命后,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青睐。

③20世纪20、30年代,中国服装五花八门——西服、粗布大衫、旗袍、学生装、欧式裙子。

随着“洋布”“洋衫”经过开放的通商口岸进入到百姓的生活中,人们的传统的服饰受到了影响。从前的长袍马褂有着极强的封建传统的色彩,慢慢地已经被简单的充满西式风情的西装所取代。

重点介绍中山装和旗袍:中山装是孙中山先生倡导的一种具有特殊意义的服装,中山装五个扣代表中国五大民族,袖口三个扣代表孙中山先生所倡导的三民主义,上衣四个兜代表东南西北全国的统一。中山装以特有的政治含义很快被中国的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接受并迅速推广开来。

旗袍是清代的旗人之袍,是贵族的衣饰,现代意义的旗袍,诞生于20世纪初叶,盛行于三四十年代,是中国女性服装的代表。经过多年的修正与改良,旗袍已经成为一种能很好体现女性曲线美的服装,以其流动的旋律、潇洒的画意与浓郁的诗情,表现出中华女性贤淑、典雅、温柔、清丽的性情与气质。

(2)食:

1)传统饮食——中餐

2)变化——西餐

西餐馆、面包房、咖啡馆的出现

传入的时间、原因: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随着西方列强蜂拥而入,来中国的洋人与日俱增,从而把西餐烹饪技术带入中国。

对中国传统饮食的影响:西餐中常用原料进入餐桌,经营西式食品的食品厂出现。 (3)住:

1)原因:

A:受外国人在中国通商口岸设立的使、领馆区建筑式样的影响;

B: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中国人开始追求个性解放。

2)特点:传统民居和欧式洋房、中西合璧豪宅的出现

(师:穿的,吃的,住的都发生了变化,从这些物质上发生的变化可以看出人们的思想观念在不断地进步。西方民主共思潮对中国人们的影响更深刻地体现在社会习俗的变化上,我们来看是如何呈现这一深刻变化的。)

同学回答,教师板书关键词:断发易服、废止缠足、婚姻制度、婚丧礼俗

展示课件及图片:

(4)习俗:断发易服、废止缠足、改革婚姻制度和婚丧礼俗

①戊戌变法时的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并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

②辛亥革命前后:“断发易服”具有反清革命色彩;

③民国时期: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婚丧仪式由繁琐愚昧改为简约文明。

小结以上关于物质和习俗变化的原因:

①鸦片战争打破清政府“闭关锁国”政策。;

②西方物质文明和思想文化的影响;

③政府政策的影响;

④先进的中国人的努力和开风气之先。

(过渡到第二个子目:历史在发展,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进入一个新纪元,在新的历史状况下人们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二部分的内容。)

二、新中国社会生活的新风尚

让学生自主学习完成以下的表格(概括性的答案即可)

先指导学生先完成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情况,然后边填表边分析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 当时人们的衣着方面也呈现出新的特点:朴实、带有革命色彩

●20世纪50年代:女孩子喜欢穿布拉基(连衣裙);男孩子以列宁装、中山装为主流; ●“文革”时期:以着绿军装、戴军帽为荣,绿色成为流行色。

展示图片:

归纳总结建国初期人们生活上的发生的变化的原因:

①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人民当家作主; ②党和政府的调整和发展政策使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基本保障;

③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成为当时社会的主流。

(师: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政权刚刚建立,经济发展水平还不是很高,虽然有了基本的生活保障,但是人民的生活水平普遍都比较低,生活简单简朴。但是当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的时候,带来的是人民生活上的翻天覆地的变化。那到底改革的春风给人民的生活带来了什么了,我们一起来看看。)

教师课件展示人民衣、食、住、习俗的变化:

改革开放后人们生活的变化:

①衣:颜色由灰蓝色调为主变为五彩缤纷,从单一款式走向多样化。

不仅说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且说明人民生活观念的转变,审美情趣的提高。 ②食:

A: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提高了生产力,粮食产量逐年提高,基本解决温饱问题; B:政府倡导“菜篮子工程”。

③住:

A:人均居住面积逐年增加;

B:平房向普通楼房转变;

C:国家启动“安居工程”。

D:家用电器的增多。

(同学们展示自己家在改革开放前后家用电器的变化情况。老师总结:改革开放使中国人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其中离不开的是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和决策。)

④社会习俗:

A:休闲娱乐进入人们的生活;

B:休闲方式的多样化;

C:形成新的社会风尚。

小结改革开放后人们生活上的这些变化的原因:

A. 新中国的成立

B.党和政府的重视

C.改革开放社会经济的发展

【课后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从鸦片战争到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物质生活与习俗发生的变化,分别从衣、食、住、习俗四个方面来了解其中的变化及其原因。同学们要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有条理地记住每个时期在这四个方面上的代表性的改变,更重要的是要从这些变化中看到变化的原因。这是我们这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所在。课后大家可以根据老师的课件进行巩固,也可以根据老师的板书进行知识的梳理。)

3 复习总结和作业布置

复习总结

1.服饰变迁的三大阶段及特点

2.有关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的几个误区

(1)西式服饰传入中国,引发服饰变革,但并没有完全取代中式服饰,而是中西服饰并行。

(2)清朝缠足陋俗最盛,但清政府并不支持缠足,还多次下令废除缠足。

3.近代人们思想观念及习俗变化的影响。

提示:(1)政治上,有利于中国反封建斗争的展开,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

(2)经济上,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发展。

(3)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冲破封建文化的束缚,革除弊端,既保留中国文化的精髓,又日趋科学合理。

4.近代人们思想观念及习俗有何变化?

提示:(1)摒弃等级观念,平等意识增强。古代封建等级及三纲五常伦理观念逐渐被民主、平等的思想所代替。表现在社交礼仪由跪拜、作揖演变为鞠躬、握手的礼节;发型服饰发生变化,男子留辫到剪辫易服,女子裹足到迫令放足,倡导男女平等;人们之间的称谓也发生了变化,由老爷、少爷变为先生、某君等。

5.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特点是什么?

提示:(1)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经历了一个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

(2)带有明显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色彩。中西合璧、土洋并存是其最典型的特征。

(3)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地域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

(4)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实质上是东西方文化的激烈碰撞,结果是中西文化逐渐融合,且保留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

(5)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有利于封建因素的消除和促进中国社会的向前发展。 课堂练习

1.(2014·28)1892年,维新思想家宋恕提出“欲更官制、设议全国新课标卷Ⅱ文综·

院、改试令,必自易西服始”。康有为在奏议中也不止一次提及“易服”。维新派如此重视易服的主要原因是( )

A.改制中易服更易推行

B.意在营造改制的社会氛围

C.中国需改变对外形象

D.长袍马褂代表了守旧势力

2.(2014·15)旗袍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成为中国城市女性的时尚着装。其福建文综·

社会原因是( )

A.西式服饰传入,生活方式完全西化

B.中华民国建立,人们思想观念变化

C.城市化进程中,女性开始引领时尚

D.旗袍典雅大方,体现女性的曲线美

作业布置

请同学们独立完成配套课后练习题。


相关内容

  • 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教案
    <社会生活的变化>教案 课题名称 科 目 <社会生活的变化> 历史 年级 初二 教学时间 1课时(40分钟) 学习者分析 初二的学生有较强的感性认识能力,能较深的感受到社会生活的变化.但由于其生活阅历较少,加上对父辈 ...
  •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作文备课教案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作文备课教案 第二单元:月亮 我眼中(心中)的月亮 教材解读: 不同的作家,笔下的月亮是不同的.可以写自己对月亮的观察或中秋赏月的情境,也可以自由发挥,写一写未来的月亮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还可以写在月球上的生活.写作范围 ...
  • 社会学概论论文
    社会学概论 内容摘要: 一.社会是人类生活的共同体,社会在本质上是生产关系的总和,它是以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们的有机总体.人口.资源.环境.文化是社会的基本构成. 二.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 ...
  • 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 四川音乐学院绵阳艺术学院 "我爱家乡非物质文化遗产" 有奖征文 学生所在系(院) 造型与设计艺术系 专 业(方向) 景观设计专业 年 级 2009级 姓 名 高 阳 学 号 [1******** ...
  • 世界文化之旅教案
    世界文化之旅教案 一.教材内容: "世界文化之旅"为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五课第一框内容.主要是讲文化多样性.丰富性及文化差异.即面对不同的文化,我们要正确对待文化差异,既尊重自己民族文化的价值,又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的 ...
  • 民风民俗教案设计
    <民风民俗>教学设计 一. 导入 从大家的脸上老师读出了你们的好学与自信,相信我们这节课的 阅读会是愉快的.(元宵节图片)交流看到了什么,师:这就是我们家乡元宵节的一些习俗,其实,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习俗, ...
  • 海陆变迁教案
    课 堂 教 学 设 计 [课前2分钟自动播放配音乐的火山和地震的图片(即片头),让学生对海陆变迁有一些感性 认识.]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师:你们想了解火山和地震吗? 生:想. 师:那我们这节课来学习第四节<海陆变迁> ...
  • 自考社会学概论笔记
    第一章 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社会学创立的历史条件: 1.社会变革的需要:社会学产生的直接要源和关键因素 2.自然科学发展的推动 3.社会经验研究的积累 二.社会学创立时期的代表人物:孔德.斯宾塞 社会学形成时期的代表人物:马克思.涂尔干 ...
  • 三峡文化的主要内涵
    2005年9月第27卷 第5期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ChinaThreeGorgesUniversity(Humanities&SocialSciences)Sep.2005Vol.27 No.5 三峡 ...
  • 古代诗歌选修[阁夜]教案
    古代诗歌选修<阁夜>教案 教学博苑 03-20 1305 教学目标 1.欣赏并领会本诗的艺术特点,培养学生诵读和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2.师生共同领悟体会‚因声求气 吟咏诗韵‛的诗歌学习探究方法. 3.诵读品味本诗的意境. 教学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