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生长的土壤环境- - 范文中心

植物生长的土壤环境-

09/28

第五章植物生长的土壤环境 教学目标:

掌握土壤、土壤肥力、土壤质地、土壤有机质、土壤通气性、土壤胶体、土壤保肥性、土壤供肥性、土壤缓冲性、土壤空隙性、土壤结构、土壤耕性等基本概念;土壤的基本组成及各组分的特性。

第一节土壤的基本组成。

一、土壤矿物质及土壤质地

二、土壤生物和土壤有机质

三、土壤水分和土壤空气

1.土壤:即指覆盖在地球陆地表面上的,能够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表层。土壤分为:自然土壤和农业土壤。

2.土壤肥力:是指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土壤不断地供给和调节植物所必需的水、肥、气、热等物质和能量的能力。

3.土壤的组成:自然界土壤由矿物质、有机质(土壤固相)、土壤水分(液相)和土壤空气(气相)三相物质组成。

一、土壤矿物质及土壤质地

(一)土壤矿物质的组成

原生矿物是在风化过程中没有改变化学组成而遗留在土壤中的一类矿物。次生矿物是原生矿物在风化和成土作用下,重新形成的一类矿物。

(二)土壤质地

土壤中各种粒级的配合和组合状况称为土壤质地,即土壤沙黏程度。土壤质地可分为沙土、壤土和黏土三类。

1.沙土。沙土的特性粒间孔隙大,通气性强,保水性差,不耐旱。有机质分解快,保肥能力弱,但肥效快。土壤温度变幅大,常称“热性土”。作物前期生长快,后期易脱肥,“发小苗不发老苗”,肥水管理应是少量多次。

2.壤土。壤土兼有沙土与黏土的优点,通气透水性良好,保水保肥力强;有机质分解较快,供肥性能好;土温较稳定,耕性良好水、肥、气、热状况比较协调,适宜种植各种作物,发小苗也发老苗——“壮子送老”

3.黏土。黏土的黏粒含量较多,其粒间孔隙小而总孔隙度大,毛细管作用强烈,透水透气性差,但保水保肥性强;黏质土矿质养分丰富,加之通气不良,有机质分解缓慢,肥效稳长后劲足;黏土水多气少,土温升降速度慢,昼夜温差小,称“冷性土”

二、土壤生物和土壤有机质

(一)土壤生物。

土壤生物包括土壤中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

土壤微生物种类:细菌、放线菌、真菌、藻类及病毒等。

(二)土壤有机质

1.土壤有机质的来源与组成

>来源:施用的有机肥料、作物的秸秆以及残留的根茬等。

>元素组成:C、O、H、N,分别占52%~58%、34%~39%、3.3%~4.8%和3.7%~4.1%,其次是P和S。

>物质组成:糖类(单糖、多糖、淀粉、纤维素、果胶物质等)、木质素、蛋白质、树脂、蜡质等占10%~15%。腐殖质占土壤有机质的85%~90%,是土壤有机质的主体。 >转化过程:矿质化过程、腐殖化过程。

2.土壤有机质的作用及管理

>作用:①提供作物需要的养分。②增加土壤保水、保肥能力。③形成良好的土壤结构,改善土壤。物理性质。④促进微生物活动,活跃土壤中养分代谢。⑤其他作用。

>管理:增施厩肥、堆肥,种植绿肥,水田放养绿藻,秸秆还田等。同时结合耕作、排灌等措施,调节土壤水、气、热等状况。

三、土壤水分和土壤空气

(一)。土壤水分

具体内容第4章有详细阐述。

(二)土壤空气

1.组成特点①土壤空气中CO2含量高于大气;②土壤空气中的O2低于大气;③土壤空气中的水汽含量高于大气;④土壤空气中还原性气体高于大气;⑤土壤空气成分随时、空而变化。

2.土壤通气性

>作用:①影响种子萌发;②影响植物根系的发育与吸收功能;③影响土壤养分状况;④影响作物的抗病性。

>调节:通过深耕结合施用有机肥料、合理排灌、适时中耕等措施来调节土壤的通气状况,改善土壤水、肥、气、热条件,给植物生长创造适宜的环境条件。

复习思考

1.土壤由哪几部分组成?

2.各质地土壤的农业生产特性如何?

3.土壤生物有哪些作用?

4.土壤有机质的转化有哪些方面?有何作用?

5.什么叫土壤通气性?对植物生长发育有哪些重要作用?

第二节土壤的基本性质

一、土壤孔隙性和结构性

二、土壤耕性

三、土壤保肥性和供肥性

四、土壤酸碱性和缓冲性。

一、土壤孔隙性和结构性

(一)土壤孔隙性

土壤密度和土壤容重是描述土壤孔性的两个重要的物理量。

1.土壤孔隙度土壤孔隙度是指单位体积土壤中孔隙体积占土壤总体积的体积分数。

2.土壤孔隙类型根据土壤孔隙的通透性和持水能力,将其分为三种类型:毛细管孔隙、通气孔隙和非活性孔隙。

3.土壤孔隙性与植物生长的关系适宜于植物生长发育的耕作层土壤孔隙状况为:总孔隙度为50%~56%,通气孔隙度在10%以上,如能达到15%~20%更好,毛细管孔隙度与非毛细管孔隙度之比以2:1为宜,无效孔隙度要求尽量低。对于植物生长发育而言,在同一土体内孔隙的垂直分布。应为“上虚下实”。

(二)土壤结构性

1.概念土壤结构性是指土壤结构体的种类、数量及其在土壤中的排列方式等状况。

2.土壤结构体的类型及特性按照结构体的大小、形状和发育程度可分为:块状、核状、柱状及棱柱状、片状和团粒结构等五种。

3.团粒结构

>形成:团粒结构一般要经过多次(多级)的复合、团聚而形成,可概括为如下几步:单粒→复粒(初级微团聚体)→微团粒(二级、三级微团聚体)→团粒(大团聚体)。 >作用:

①团粒结构土壤的大小孔隙兼备。

②能够协调水分和空气的矛盾。

③能协调保肥与供肥性能。

④具有良好的物理性和耕性。

培育团粒结构的措施:

①通过深耕,使土体破裂松散,适时采取耕、锄、耱、镇压等耕作措施,结合施用有机肥料,促进团粒结构的形成。

②通过种植绿肥或牧草,实行合理轮作倒茬,增加团粒结构。

③采用沟灌、喷灌、滴灌和地下灌溉等节水灌溉技术,并结合深耕进行晒垡、冻垡,可充分利用干湿交替、冻融交替作用,有利于团粒形成。

④施用胡敏酸、树脂胶、纤维素黏胶等土壤结构改良剂来促进团粒结构的形成

二、土壤耕性

(一)土壤剖面

从地表向下所挖出的垂直切面叫土壤剖面。

1.自然土壤剖面自然土壤剖面一般分为四个基本层次:腐殖质层、淋溶层、淀积层和母质层。

2.旱地耕作土壤的剖面旱地耕作土壤剖面一般也分为四层:即耕作层(表土层)、犁底层(亚表土层)、心土层及底土层。

。耕作层:指经常被耕翻的土壤表层,厚15~20。cm。

。犁底层:是受农具耕犁压实,在耕作层下形成的紧实亚表层,厚约l0。cm。

。心土层:是介于犁底层和底土层之间的土层,也叫半熟化土层。一般厚度为20~30。cm。 。底土层:位于心土层以下的土层。一般在地表50~60。cm以下。

3.水田土壤的剖面

。耕作层:通常厚12~18。cm,多锈斑。

。犁底层:厚10。cm左右,青灰色,也多锈斑,可防止水分渗漏过快。

。渗育层:是受灌溉水浸润或淋洗影响而形成的层次,厚10~20。cm,颜色灰白,夹有少量锈纹、锈斑或铁结核。

。潴育层:是受水分浸润,含铁矿物水化而显黄和灰色层次,有大量的锈纹、锈斑或铁锰结核。

。潜育层:是由于水温、土温过低,通透性不良,还原性物质积聚而形成的层次。 。母质层:母质层包括母质岩和母岩。

(二)土壤耕性的含义

土壤耕性是指耕作时土壤所表现的各种性质,以及在耕作后土壤的生产性能。

(三)土壤耕性的表现

(1)耕作的难易程度;

(2)耕作质量的好坏;

(3)宜耕期的长短。

宜耕期的确定:

1.看土验墒雨后或灌溉后,地表呈“喜鹊斑”状态,此时可耕。

2.手摸验墒土壤紧握手中能成团,不黏手心,不成土饼,呈松软状态,土团自由落地能散开。

3.试耕耕后土壤不黏农具,可被犁开、抛散,即可耕。

(四)土壤耕性的改良

改良耕性的措施是:

(1)增施有机肥料。有机质可降低黏土的黏结性和黏着性,减少耕作阻力。

(2)通过对黏土掺沙、沙土掺黏,改良土壤质地。

(3)创造良好的土壤结构。

(4)掌握宜耕期土壤含水量和宜耕时期。

三、土壤酸碱性和缓冲性

土壤酸性或碱性通常用土壤溶液的pH来表示。

(一)土壤酸碱性

1.概念。土壤酸碱性是指土壤溶液中的H+和OH-浓度比例不同所表现的化学性质,常用pH表示。pH是土壤溶液中氢离子浓度的负对数,即pH=-log[H+]。

2.调节。①因土选种适宜的作物。②化学改良。酸性土壤通常通过施用石灰质肥料,碱性土壤通常通过施用石膏、磷石膏、明矾等进行改良。

(二)土壤缓冲性

1.概念土壤具有抵抗外来物质引起酸碱剧烈反应变化的性能,称为土壤缓冲性。

2.机理。①土壤胶体的缓冲作用;②弱酸及其盐类的缓冲作用;③土壤中的两性物质作用。如富里酸、氨基酸、蛋白质等有机质,既能中和酸,又能中和碱,从而起到缓冲作用。

3.影响因素土壤缓冲性大小取决于黏粒含量、无机胶体类型、有机质含量等。

4.调节在农业生产上,可通过沙土掺淤,增施有机肥料和种植绿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强土壤的缓冲性能。

四、土壤保肥性和供肥性

(一)土壤胶体

1.概念。土壤胶体是指直径1~100。nm时的土壤颗粒。

2.种类。无机胶体、有机胶体、有机-无机复合胶体。

3.土壤胶体的性质有巨大的比表面积和表面能;带有一定的电荷,以带负电荷为主;具有一定的分散性和凝聚性:。胶体颗粒分散,即为溶胶,胶体颗粒聚集,即为凝胶。

(二)土壤的保肥与供肥性

土壤保肥性是指土壤吸持各种离子、分子、气体和粗悬浮物质的能力。土壤供肥性是指土壤在作物整个生育期内,持续不断地供应作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各种速效养分的能力和特性。 土壤的吸收保肥作用有五种:

1.机械吸收指具有多孔体的土壤对进入土体的固体颗粒的机械截留作用。

2.物理吸收指土壤胶体巨大的表面能对养分(如氨、尿酸、氨基酸)的吸收。

3.化学吸收指土壤溶液中的可溶性养分与土壤物质发生化学反应而沉淀的过程。

4.生物吸收指土壤中的微生物和植物根系对养分的吸收。

5.离子交换吸收指带电荷的土壤胶粒吸附土壤溶液中带相反电荷的离子,从而吸收养分。它是一种物理化学现象,是土壤的重要保肥方式。

土壤的供肥性与以下土壤性质有关:

1.速效养分含量

2.迟效养分的有效化。迟效养分包括矿物态养分和有机态养分,二者分别通过风化和微生物分解释放养分。

3.交换性离子有效度一般来说,交换性离子饱和度越大,则该离子的有效程度越高。

(三)土壤保肥与供肥性的调节

1.增加肥料投入,调节土壤胶体状况。增施有机肥料、秸秆还田和种植绿肥,可提高土壤

有机质含量;翻淤压沙或掺黏改沙,增加沙土中胶体含量;适当增施化肥,以无机促有机,均可改善土壤保肥与供肥性。

2.科学耕作,合理排灌合理耕作,以耕促肥;合理灌排,以水促肥,也可改善土壤保肥与供肥性。

3.调节交换性阳离子组成,改善养分供应状况酸性土壤施用适量石灰、草木灰;碱性土壤施用石膏,可调节其阳离子组成,可改善土壤保肥与供肥性。

复习思考

1.土壤胶体有哪些类型?它的基本性质表现在哪些方面?

2.简要回答土壤吸收作用的五种形式?

3.简述土壤结构的类型有哪些?

4.团粒结构在土壤肥力上的作用有哪些?农业生产上如。何促进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

5.什么叫土壤耕性?它的内容有哪些?

6.土壤酸碱性与土壤肥力及植物生长有和关系?

第五节中国主要农业区土壤。

第六节土壤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一、我国主要农业区土壤

二、高产肥沃土壤的培育

三、低产土壤的改良和农业开发

四、土壤退化污染与防治。

一、我国主要农业区土壤

(一)我国的土壤资源特点

1.土壤类型多我国最新土壤分类系统(1995

年)将我国土壤分为14个土纲、39个亚纲、141个土类、595个亚类。

2.山地面积大我国山地占国土面积66%。

3.人均占有量低,低产土壤面积大我国国土面积9.6亿hm2,耕地1.3亿hm2,林地1.2hm2,草

场2.8亿hm2,人均占有耕地约为0.093。4。hm2,是世界平均数的26%,耕地中存在各种障碍因素的低产田约占1/3。

4.土壤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城镇建设对耕地的侵占,沙化、污染、侵蚀、盐渍化等土壤退化问题日趋严重,使良田减少速度加快

(二)我国主要农业区土壤

1.红黄壤主要分布于我国热带、亚热带地区。质地黏重,耕性差,酸性强。山地上部宜造水土保持林和用材林,中部宜种油茶、茶叶、板栗等,下部宜种作物。

2.黄土性土壤是黄土高原和华北地区的主要土壤类型。耕性良好,微碱性,养分贫瘠,易干旱缺水。宜种植牧草、旱作物,造林以防止水土流失,

3.干旱区土壤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面积占国土面积的52.5%,占全国耕地的74%。宜种草、种树、绿肥以涵养土地,农业上采用旱耕技术,适当种植耐旱作物。

4.黑土和黑钙土是东北地区的主要土壤类型。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土质疏松而富有团粒结构。栽种范围广,但也应注意涵养土地,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区。

5.水稻土主要分布于秦岭、淮河以南。我国低产水稻土面积较大,应改土培肥,发展粮饲、粮经集约经营,在长江中下游应实行小麦—玉米—水稻三熟制。

二、高产肥沃土壤的培育

(一)高产肥沃土壤的特征

有机质含量;翻淤压沙或掺黏改沙,增加沙土中胶体含量;适当增施化肥,以无机促有机,均可改善土壤保肥与供肥性。

2.科学耕作,合理排灌合理耕作,以耕促肥;合理灌排,以水促肥,也可改善土壤保肥与供肥性。

3.调节交换性阳离子组成,改善养分供应状况酸性土壤施用适量石灰、草木灰;碱性土壤施用石膏,可调节其阳离子组成,可改善土壤保肥与供肥性。

复习思考

1.土壤胶体有哪些类型?它的基本性质表现在哪些方面?

2.简要回答土壤吸收作用的五种形式?

3.简述土壤结构的类型有哪些?

4.团粒结构在土壤肥力上的作用有哪些?农业生产上如。何促进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

5.什么叫土壤耕性?它的内容有哪些?

6.土壤酸碱性与土壤肥力及植物生长有和关系?

第五节中国主要农业区土壤。

第六节土壤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一、我国主要农业区土壤

二、高产肥沃土壤的培育

三、低产土壤的改良和农业开发

四、土壤退化污染与防治。

一、我国主要农业区土壤

(一)我国的土壤资源特点

1.土壤类型多我国最新土壤分类系统(1995

年)将我国土壤分为14个土纲、39个亚纲、141个土类、595个亚类。

2.山地面积大我国山地占国土面积66%。

3.人均占有量低,低产土壤面积大我国国土面积9.6亿hm2,耕地1.3亿hm2,林地1.2hm2,草

场2.8亿hm2,人均占有耕地约为0.093。4。hm2,是世界平均数的26%,耕地中存在各种障碍因素的低产田约占1/3。

4.土壤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城镇建设对耕地的侵占,沙化、污染、侵蚀、盐渍化等土壤退化问题日趋严重,使良田减少速度加快

(二)我国主要农业区土壤

1.红黄壤主要分布于我国热带、亚热带地区。质地黏重,耕性差,酸性强。山地上部宜造水土保持林和用材林,中部宜种油茶、茶叶、板栗等,下部宜种作物。

2.黄土性土壤是黄土高原和华北地区的主要土壤类型。耕性良好,微碱性,养分贫瘠,易干旱缺水。宜种植牧草、旱作物,造林以防止水土流失,

3.干旱区土壤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面积占国土面积的52.5%,占全国耕地的74%。宜种草、种树、绿肥以涵养土地,农业上采用旱耕技术,适当种植耐旱作物。

4.黑土和黑钙土是东北地区的主要土壤类型。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土质疏松而富有团粒结构。栽种范围广,但也应注意涵养土地,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区。

5.水稻土主要分布于秦岭、淮河以南。我国低产水稻土面积较大,应改土培肥,发展粮饲、粮经集约经营,在长江中下游应实行小麦—玉米—水稻三熟制。

二、高产肥沃土壤的培育

(一)高产肥沃土壤的特征

1.土体结构良好

2.土壤养分适量协调

3.物理性质良好

(二)高产肥沃土壤的培肥措施

1.增施有机肥料,培育土壤肥力

2.发展旱作农业,建设灌溉农业

3.合理轮作倒茬,用地养地结合。

4.合理耕作改土,加速土壤熟化

5.防止土壤侵蚀,保护土壤资源

三、低产土壤的改良和农业开发

(一)。盐碱土的改良和利用

1.水利措施①排水降盐;②灌水压盐;③引洪放淤;④种稻改良;⑤蓄淡养鱼。

2.农业措施①平整土地,深耕深翻;②培肥改土;③选种耐盐作物,躲盐巧种;④植树造林,营造农田防护林。

3.化学改良。在水利、农业改良的基础上,施用石膏、硫酸亚铁、硫磺等化学改良剂也能起到改碱效果。

(二)低产土壤的改良和开发

1.紫色土①水土保持;②合理施肥,培育土壤;③因地制宜,合理利用。

2.白浆土①深耕打破白浆层;②秸秆还田,种植绿肥,补充有机质;③有机-无机-生物复合施肥和多元素配方施肥;④因土种植,对草甸白浆土和潜育白浆土,种植水稻可有效发挥土壤潜力。

3.风沙土①封沙育草,造林固沙;

②林果结合,发展果树生产;

③调整作物布局,发挥沙区优势;

④增施有机肥,种植绿肥,秸秆直接还田;

⑤引洪灌淤,客土压沙,改良土质,提高风沙土蓄水、保肥、抗风能力

(三)低产水稻田的改良和开发

水稻田中有许多低产田,如冷浸田、沤田、沙土田等。

1.冷浸田排除水害。犁冬晒白、熏田、掺沙入泥、施用热性肥和磷肥等进行改良培肥。

2.沤田。①掺沙改善质地;②增施有机肥料,翻压绿肥;③适时晒垡和冻垡;④适时耕作。

3.沙土田。①沙土掺黏;②加深耕层厚度,增施有机肥料;③搞好农田基本建设,改善农业生产基本条件,如修塘蓄水、开辟水源、改善灌排等措施。

四、土壤退化、土壤污染及其防治

(一)土壤沙化及其防治

1.概念土壤沙化是指在沙漠周边地区,由于植被破坏,或草地过渡放牧,或开垦为农田,土壤失水,土粒分散缺乏凝聚,被风吹蚀,而在风力过后或减弱的地段,风沙颗粒逐渐堆积于土壤表层而使土壤沙化。

2.危害①使土壤失去农、牧生产能力;②使大气。环境恶化;③土壤沙化的发展,造成植被减少,加快生物种类的灭绝,直接威胁人类生存。

3.防治途径。①营造防沙林带;②实施生态工程;③建立生态复合经营模式;④合理开发水资源;⑤完善法制,严格控制农垦和破坏草地、湿地。

(二)土壤流失及其防治

。1.危害①土壤薄层化;②土壤质量下降;③导致植被减少,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 。2.防治①植物措施:选择耐旱、耐瘠薄、适应性强且生长快的树种,营造乔木林、灌木

林、乔灌混交林等;②。土壤保持耕作法,如带状种植,间隔造林;③。先保护后利用,如封山育林育草。

(三)土壤潜育化及其防治

1.危害。土壤中还原性有害物质较多,土性冷,养分转化慢,不利于水稻生长。

2.防治①开沟排水,消除渍害。②多种经营,综合利用。③合理施肥。④种植耐渍水稻品种。

(四)土壤污染及其防治

1.来源土壤中污染物的来源具有多源性,主要是工业“三废”,即废气、废水、废渣,以及化肥、农药、城市污泥、垃圾等。

2.预防应“先防后治,防重于治”,首先要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污染物排放标准,建立土壤污染监测、预测与评价系统;发展清洁生产工艺,加强“三废”治理,有效地控制重金属污染源头。

3.治理。

(1)重金属污染:通过农田的水分调控,调节土壤氧化还原(Eh),控制土壤重金属的毒性;施用石灰、有机物质等改良剂;客土、换土法;生物修复。

(2)有机物(农药)污。染:增施有机肥料,提高土壤对农药的吸附量;调控土壤pH和Eh,加速农药降解。

复习思考

1.改良盐碱地的农业措施有哪些?

2.低产水稻田中沤田的改良措施有哪些?

3.土壤沙化的危害有哪些?如何防治?

4.土壤流失对农业生产及生态环境有什么不良影响?如何防治?

5.重金属污染的土壤如何治理?


相关内容

  • 氯盐融雪剂对城市道路绿化带土壤性状的影响
    第201111期年11月 Environmental Science &Technology Vol. 34No.11 Nov. 2011 王艳春,白雪薇,李芳. 氯盐融雪剂对城市道路绿化带土壤性状的影响[J].环境科学与技术,20 ...
  • 屋顶绿化常用植物有哪些?你知道吗?
    来源:苗木宝 随着城市用地的愈加紧张,加上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屋顶绿化开始成了近几年的环保新风向,国内越来越的城市开始了屋顶垂直绿化项目的推广. 因屋顶环境的特殊性,比起地面园林景观,屋顶绿化建设受到的制约显然更多.考虑到建筑物负荷的有限性 ...
  • 紫茎泽兰的入侵机制
    植物生理学 课程论文 题 目 学 专 年 学 姓 论 文 成 紫茎泽兰的入侵机制及危害 院 生命科学学院 业 级号 [**************] 名 傅盛晟 绩 2011年 12 月 18 日 紫茎泽兰的入侵机制及危害 傅盛晟 西南大学 ...
  • 植物生长与环境实验大纲
    <植物生长与环境>实验教学大纲 <植物生长与环境>实验是<植物生长与环境>课程教学过程中的重要 环节,是对理论教学的重要补充和验证,是实践技能培养的重要途径.实验 内容的安排以实用性为宗旨,以提高实践技能 ...
  • 浅谈树木细根与土壤的有效性关系
    [摘要]细根作为树木的重要功能器官其生产和周转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生态系统的C循环过程,本文就土壤温度.水分.N有效性和细根生长及死亡动态间的关系,综述了国内外近年来在该领域的研究进展,以期有助于根系生态学研究的发展. [关键词]树木细根:土 ...
  • 郑州碧沙岗公园调研报告
    城市规划专业<城市生态与环境>课程 碧沙岗公园调研报告 生态学是一门特殊的科学,它探讨的是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科学.生态科学中的许多原理.法则,直接或衍生成为设计师们常常需要遵守的"理念",成为城市规划师的思想 ...
  • 气象学论文
    浅析气象因子对中药材品质的影响 内容摘要:气象因子对中药产业尤其是中药种植业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主要表现在光照.温度和水分三方面.合理开发,有助于中药材品质的提高,但是同时,气象灾害也会给中药生产带来严重后果.因此,研究气象因子对中药材品质 ...
  • 烟草病理学(自己)
    1. 植物病害: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受到其他生物的侵染获不良环境条件的影响. 2植物病害的影响:植物正常的生理代谢过程受到干扰和破坏,生理机能和组织结构出现了病理变化,内外部形态表现出不正常症状,导致植物局部获整株死亡.给农业生产造成损失. ...
  • 城市污染土壤与园林绿化对策
    摘要:城市土壤污染问题已经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本文将通过分析城市土壤污染的来源及特征.植物修复机理,提出城市园林绿化对策,以期对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供帮助. 关键词:城市:土壤污染:园林绿化:生态环境 近年来,由于城市人口急剧增长,城市化和工 ...
  • 生物地理学生物与环境
    绪 论 生物地理学(Biogeography):地理学与生物学之间的交叉学科,是研究生物的分布及其分布规律的科学. 研究的主要对象:地球表层的生物群 生物地理学研究内容: 1.地球上生物群的组成结构.动态变化和分级分类: 2.生物群与环境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