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学生基层就业 - 范文中心

论大学生基层就业

08/02

  提要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经济结构的战略调整,广大基层特别是广大农村人才匮乏,迫切需要大批优秀人才去服务、建设和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人才是支撑。鼓励高校毕业生去基层建设新农村有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有利于改善农村人才队伍结构,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国家应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市场条件,制定出具体的、操作性大的实施办法。   关键词:大学生;基层就业;对策   中图分类号:F241.4文献标识码:A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历史任务,这是党中央统揽全局、与时俱进做出的重大决策。大学生基层就业政策的出台,既为农村输送了高素质人才,又拓宽了毕业生就业渠道,也有利于培养青年人才。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经济结构的战略调整,一方面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着一些困难和问题,另一方面广大基层特别是广大农村还存在人才匮乏的情况,迫切需要大批优秀人才去服务、建设和发展。      一、大学生基层就业与社会主义新农村      农村是广阔的天地,充满勃勃生机和无限希望。在当前形势下,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任务艰巨,意义重大,而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去也是大有作为的。广大高校毕业生应当志存高远,抓住机遇,接受挑战。   (一)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人才是支撑。没有人才,好政策没有人贯彻执行,好技术没有人推广使用,新农村建设就会成空话。当前,我国基层人才匮乏,特别在农村急需的教育(特别是外语教学人才)、医疗卫生、农业技术等方面表现得更为突出。而且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亟待提高,有关资料表明,全国92%的文盲、半文盲在农村,这已成为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障碍。把大批掌握新知识、充满青春活力、富有开拓精神的当代大学生引导到农村,充实到新农村建设队伍中,有利于改善农村人才队伍结构,从而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   中国农村需要年轻化、知识化的基层干部。农村工作也是极为复杂的,目前农村干部政策理论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他们往往羁绊于农村千百年来根深蒂固的思想、宗族观念、人情化管理模式等,处理事务多靠经验。而到基层就业的大学生与他们所服务的处所没有固有的渊源,许多事情可以放开来干。这样正好切断了在农村造势结圈的可能,使他们有更多的时间、精力花在如何改变农村面貌、公开办事效率、倾听群众的呼声上面,使他们可以用所学的知识,协助村级组织规划村镇建设、指导农民科学致富等。   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目标能否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民素质。新农村建设必须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首先要着眼于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和发展,让农民们真正“能动”起来,成为“新农村的农民”。这要求他们能够理解党的方针政策,吃透上级精神;能认清形势,把握机遇;能依靠自身的努力,改变农村一穷二白的面貌,有能力靠先进的知识、手艺和技术改变自身的生活和生产状况。掌握科学,做到能耕会种;热心农村民主管理,在法律的框架内做到能说会道;积极参与农村长远发展规划,做到能写会算。总之,是要让农民们有能力,变成能人,成为改变自身命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能工巧匠。因此,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转变过程中不可忽视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培育与促进作用。   (二)青年干部培养的新方式。充分发挥高校毕业生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有利于青年干部的健康成长。人才的成长有其自身规律,高校毕业生并不是一迈出校门就必然地成为社会所需要的、能够担当起各种职责的人才,人才培养要靠实践来磨炼。到基层去是人才成长的必经之路。到基层去,就是到实践中去。而到实践中去,不是简单的吃苦,是积累实践经验,没有实践经验就成不了人才。另外,到基层就业能够让大学生更好地了解国情,增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历史使命感,增强对祖国的责任意识,在实践的岗位上锻炼自己,增长才干,提高能力,全面发展。   艰苦能磨炼人,创业能造就人。许多扎根基层、拼搏奉献的当代青年的先进事迹告诉我们,青春只有在为祖国和人民的真诚奉献中才能更加绚丽多彩,人生只有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伟大事业才能闪闪发光,因此大学生到基层就业是新时代青年干部培养的探索方式之一。   (三)大学生就业的新空间。建设新农村,人才是关键。但长期以来我国的城乡二元结构使农村成为人才的“洼地”,人才似乎只有从农村到城市的单向流动。鼓励大学毕业生当“村官”,正是搭建农村人才“高地”、促进城乡人才双向流动、推动新农村建设的有力举措。对大学生来讲,在面临就业压力、人才闲置和浪费的情况下,到广大农村一展身手也是一种相当不错的选择。根据《南方网》的一个关于大学生基层就业的调查表明:愿意到西部发展较缓慢城市就业的比率为26.34%;到民营企业就业的为20.16%;到社区就业的为13.98;到农村就业的仅为11.02%,无所谓的占10.22%;坚决不去的占18.28%。这说明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观念还有待进一步加强。但是,这并不能否认大学生到基层农村就业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二、大学生基础就业的困境      (一)大学生自身方面的原因。一是观念上的问题。一些大学生总觉得在大城市、大单位工作荣耀,希望到感觉体面的单位工作,而同时家长也不愿意孩子到基层吃苦,实际上这是认识上的误区。二是大学生知识背景远离农村实际。调查结果表明,到目前为止,大学生村干部具有农学背景知识的仅有4%,医学占2%,工学占6%,法学占3%,经济与管理专业的占22%,哲学、历史学以及其他专业占18%;理学、文学、教育学三者占总数的45%。有些乡镇需要的专业人才引不进来,不需要的人倒进来了,有的毕业生到基层,大事干不了,小事不愿干,不适应基层工作。因此,需要解决“来的不需要”、“学的用不上”的矛盾。   (二)基层农村条件性缺陷。如果基层体制环境存在问题,势必影响大学生在基层顺利扎根和施展才华。诚然,在基层农村中或多或少地存在这样的一些问题:一是基层生活和工作条件相对比较艰苦,尤其是艰苦边远的农村地区,财政比较困难,有时工资待遇都难保证;二是一些非公有制企业、中小企业用工制度不规范,不签订劳动合同,工作时间、劳动报酬和社会保障等待遇很难保证,大学生的正当权益得不到保障;三是大学生基层就业遭遇“灰色人事”的现实,部分乡镇对大学毕业生及高级人才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对接纳表现消极,有些地方甚至表示拒绝,阻碍了大学生基层就业。“灰色人事”极大地扭曲了就业市场的价值观,破坏了就业市场的正常秩序。而这正说明了部分基层的人事机制环境亟待净化;四是基层乡镇面临精简机构、裁减人员以及财政投入不足等问题,直接导致基层农村出现了“越穷越缺人(才),可越缺人越不敢要人”的恶性循环。   (三)政府政策不完备。高校毕业生不愿到基层就业创业,除了其自身认识、基层农村问题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有关政策的引导、宣传和支持的力度不足。   虽然,一直以来政府为鼓励和引导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就业,从中央到地方都出台了政策,但从实际来看,许多优惠鼓励政策并未能落实到位。如“国家助学贷款本息由国家代为偿还”、“提供小额贷款担保或贴息补贴”、“建立高校毕业生见习制度”、“对报考公务员的,可以通过适当增加分数以及其他优惠政策,优先录用”、“面向基层就业定向招生”等优惠性政策由于未制定出具体的实施办法,缺少可操作性而大多停留在政策层面。缺乏具体的操作办法,以解决诸如:志愿到艰苦地区工作的毕业生的国家助学贷款偿还问题、为自主创业及从事自由职业的高校毕业生解决小额贷款担保或贴息补贴和必要的劳动人事保障代理服务以及建立毕业生就业见习岗位等。

     三、大学生基层就业对策      (一)加强大学生基层就业教育。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高校毕业生将成为社会普通劳动者,基层必然成为吸纳高校毕业生最重要的空间。这是在市场经济体制和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破解毕业生就业结构性矛盾的重要途径。引导大学生去基层,不是一时之需,不是权宜之计。国家的政策和制度设计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毕业生自愿选择,来去自由。通过各方面的不懈努力,我们定能把时代的召唤和国家的要求,变成广大青年人的自觉行动,引导更多的高校毕业生投身基层、尽快成才。作为新一代的知识青年,更应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懂得城市人才相对饱和、基层人才匮乏,务实求职、脚踏实地是他们的必然选择。去广大农村、城市街道社区、县级以下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组织,到非公有制组织、中小企业、艰苦行业和艰苦岗位,空间广阔、潜力巨大。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面对新形势、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也要不断创新;从工作思路,到工作模式、工作机制。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高校应对志愿去西部、参与“三支一扶”、到农村任职等的毕业生建立信息档案,一人一档,主动了解他们的生活、学习等情况,及时掌握其心理动态、升学和就业信息并更新档案,从而更好地为他们服务。我们应积极加大到基层农村就业的正面宣传,为农村的教育、医疗卫生、文化、农技推广、公共事业的发展提供阶段性的服务,从认识的角度强化高校毕业生自愿到乡镇开展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   (二)高等农业教育亟待加强。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在于“人才强农”。事实上,在我国农村近9亿人口中,农村居民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7年;在农村劳动力中,小学文化程度和文盲、半文盲占40.31%,系统接受农业职业教育的农村劳动力不到5%,接受高等教育的更是凤毛麟角。为积极加强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高等院校的重点学科布局上,应向农业领域和涉农高等院校倾斜,从而增强他们的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三农”创新人才及实用人才的培养能力。   (三)细化并落实政府配套政策。大学生下农村,制度应先行,政策导向要发挥作用。从国家政策的层面上制定一些待遇是根本措施之一。但是,政府既要解决“敢下去”的问题,也要解决“愿意下去”的问题,要告诉大学生农村需要怎样的人才、去多久、福利和保障有哪些等等。这是政府对人才资源实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政府要疏通一些渠道,定期发布信息。    政策的制定使大学生下基层有了最基本的保障,给广大基层就业的大学生吃了一颗定心丸,也给了他们不同程度的鼓励。但还需要相关的文件能进一步细化,比如在收入、保险等服务方面要做细,彻底让大学生们无后顾之忧。加大农村财政投入和转移支付力度,提高其工资福利水平。进一步对诸如财政补贴、转正定级、工龄计算、户口、档案保管、代缴社会保险、服务期满后的安排做出可操作性的具体规定。如有些省份的劳动保障部门向毕业生提供创业培训、开业指导、咨询服务、后续扶持等“一条龙”服务,以此来鼓励和吸引更多的大学生前来就业或创业。   如果国家解决了政策层面上的问题,那么愿意下农村的大学生将会越来越多。大学生愿意去,政府要给他们创造比较好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制度政策不仅仅在口号上,“不能说大学生到农村就业是浪费人才,因为基层非常需要人才,也能锻炼人才。大学生在基层,能发挥自己的知识和特长。”   (四)政府与市场的合作。长期以来,“大学生”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在中国似乎是毫不搭界的两个概念。但近年来一些地方政府推出的鼓励大学毕业生当“村官”的政策,却将两者紧密联系在一起。人才培养要靠实践来磨炼,我们一面强调大学生毕业生要下基层锻炼,但却始终拿不出有效举措吸引莘莘学子奔向基层。靠政治动员号召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已与市场经济的时代背景相去甚远;完全靠市场驱动,农村似乎又缺乏一定的吸引力。北京等地的做法显然探索出一条新的道路:一方面采用公开报名、自愿选择的方式,通过农村广阔的就业机会和建设新农村的政策机遇吸引大学毕业生;另一方面政府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大学生当“村官”,冲破传统身份、城乡、地域等人才壁垒,解决大学毕业生的后顾之忧。在此,市场和政府这两方面的作用相得益彰。   让大学生到基层成为一个持续的选择,关键还是要让市场发挥主导作用以及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因此,必须完善人才资源市场配置与政府宏观调控相结合的运行机制,进一步消除政策障碍,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促进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市场条件,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到基层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为高校毕业生到各类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单位就业营造氛围、疏通渠道、创造条件。   (作者单位:海南大学三亚学院)


相关内容

  • 政治调查报告
    关于大学生的就业调查报告 前言 随 着 高 校 招 生 规 模 的 不 断 扩大,当 前 大 学 生 就业难问 题已 成 为 社 会 问 题.我们从 市 场就业环境.用人单位.高校和毕业生等四个方面分析了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并分别提出了 ...
  • 大学生就业观悄悄改变
    在理想与现实的磨合之间 大学生就业观悄悄改变 文/本刊记者 张琼文 一场持续数年的大学生就业难,八项促进就业的"新政",使大学生的目光从国有企业或外企转而投向城乡基层.西部地区与中小企业,有些大学生走向创业.在理想与现实 ...
  • 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危害与对策分析
    年 ·期 8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ournalofTaiYuanUrbanVocationalcollege 总第97期 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危害与对策分析 李廷旺 (闽江学院,福建福州350108) [摘要]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社会关注 ...
  • 7.17基层反映,解决就业是实现中国梦的关键
    基层反映,解决就业是实现中国梦的关键 7月17日 7月16日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在多部委联合举办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系列报告会第二场报告中作了<实施就业优先战略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专题报告.报告中 ...
  • 人社部文件
    关于统筹实施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服务项目工作的 通知 (人社部发[2009]42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组织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人事.劳动保障)厅(局).教育厅(教委).财政厅(局).团委: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 ...
  • 民生大礼包今年怎么发(两会深聚焦)
    老百姓看全国两会,不太懂繁复专业的经济数据.法律名词,最关注政策干货.具体举措,就业.教育.医疗.税费等等,环境是不是安全.办事是不是便捷-- 2017年,国内外形势严峻复杂,中央政府承诺,更要优先保障和改善民生,该办能办的实事要竭力办好, ...
  • 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
    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 就业是民生之本,大学生能否很好的就业涉及到本人及千家万户的利益.当代大学生在就业问题上应该面对现实,树立符合当前需要的择业观,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和价值. 那么在当今社会究竟有哪些因素在影响着大学生的就业呢.我觉得主要有 ...
  • "蚁族",到农村创业去
    作为大学毕业生,不论从个人发展,还是从实现自我价值来看,农村都是最理想的人生战场. 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统计,2010年我国将有630万名大学生加入到就业大军的队伍,就业形势非常严峻.高校毕业生数量连年增加,"大学生就业难&q ...
  • 社会实践--人才需求调查
    基层单位人才需求调查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基层单位的人才需求状况,了解他们在人才招聘.人才使用.人才培养等过程中的办法.问题与意见,掌握各企事业单位所需要的人才规格结构.学历层次,7月23日,机械工程学院"基层单位人才需求调查&quo ...
  • 20**年山西事业单位申论热点:促进就业鼓励创业
    2014山西事业单位申论热点:促进就业 鼓励创业 [背景链接] 近年来,国务院坚持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 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围绕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各地区也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