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作品的第一个"责任编辑" - 范文中心

鲁迅作品的第一个"责任编辑"

10/09

  鲁迅在现代文坛久负盛名,但却很少会有人把他在文坛崭露头角和一个河南女人的名字联系在一起,她就是河南的豪门女杰马青霞。在某种意义上说,她是鲁迅的伯乐,正是她慧眼识才,发现了鲁迅超凡的才华,并把奠定他在现代文学史地位的重要文章《人间之历史》(后改名为《人之历史》)、《文化偏至论》、《摩罗诗力说》、《科学史教篇》等几篇文章率先发在了她出资兴办的《河南》杂志上。因此可以说,马青霞是鲁迅作品的第一个“责任编辑”。   马青霞其人   马青霞是何许人,恐怕很多人对她和马氏家族还知之甚少。马青霞祖籍河南安阳县西蒋村,18岁时嫁给尉氏县的首富刘耀德(因而在尉氏境内,也有人叫她刘青霞),她的父亲马丕瑶是清末的封疆大吏,官至两广巡抚,光绪称其为“百官楷模”;马青霞本人还被光绪封为“一品诰命夫人”,还赐“乐善好施”匾。马青霞修桥铺路,办学校,办进步报刊,尤其是捐巨资给孙中山的革命党,孙中山因此为她题写“天下为公”、“巾帼英雄”匾额。马丕瑶一家的共同特点就是:爱国恤民,嫉恶如仇,刚正廉洁,激浊扬清,乐善好施,审时度势,与时同步,自强不息。   马青霞一生乐善好施,善举无数,早期资助过康梁的维新运动,后来加入了孙中山、黄兴组织的同盟会,成了一名社会活动家。1905年马青霞随兄携子赴日考察,这在马青霞的一生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在那里,她接触了孙中山及同盟会人士。后来她与传播新思想、兴办近代教育和实业结下了不解之缘。1908年创办的公立中州女子学堂附小(今开封市二师附小)的创办人之一便是马青霞。1909年,马青霞在尉氏创办了华英女子学校,这是当时河南的第一所女校。又捐地两公顷,兴办蚕桑学校。以巨款先后资助过河南和北京的许多学校。她还修建桥梁,开办“孤贫院”、“平民工厂”。而且,她还捐巨款资助同盟会河南支部在开封开设的“大河书社”,作为开展革命活动的经费。同盟会会员张钟端由日本返国,策动起义,她设法予以掩护。积极参加京津地区妇女要求参政的运动,并被选为北京女子参政同盟会会长。马青霞还于1911年夏天营救了一批革命党人,又捐巨资作为武装起义经费。   在日本,马青霞了解到豫籍留日学生中的同盟会会员因缺款不能办《河南》杂志,遂慷慨捐资1.6万两,使该杂志在东京出版。她还捐银6.6千两创办《中国新女界》报纸,宣传妇女解放,这两份杂志的发刊词均由马青霞执笔写出。   鲁迅成名之前,马青霞在《河南》上刊发了他的文章   一份报纸、一份杂志,首期发行上万份。东京的留日学生争相阅读,其影响与作用不亚于中国同盟会创办的机关刊物《民报》,同时压倒了保皇派的刊物《新民丛报》。《河南》有不少版面专为谙熟中原腹地逸闻掌故、风土人情的撰稿人而开,有关河南的交通、实业、冤狱、学务、风俗、古战场、地理风貌、语言变迁、桥梁建筑等文章,展现了一幅清末民初中原大地政治、经济、文化的全景图。《河南》为河南留日学生同乡会所办,《河南》在第1期《简章》中明确宣布:“本报为河南留东同人所组织、对于河南有密切之关系,故直名曰《河南》。”   《河南》杂志盖东京,尤其是在1907年创刊号发表了鲁迅的《人间之历史》的文章,大有洛阳纸贵之势,第一期脱销。后又加印了上千份,才满足了读者的需求。   鲁迅的《人间之历史》、《科学史教篇》、《文化偏至论》、《摩罗诗力说》4篇文章,全是马青霞亲手拍板编辑发表的。《人间之历史》介绍了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学说及其发展的历史;《科学史教篇》则论述了西方科学思潮的演变,指出科学的发展和人类生产事业的相互关系,说明了科学在改造自然、推动社会进步和丰富人类生活等方面所起的作用;《文化偏至论》揭露了大清国洋务派的卑劣、维新派的妥协,指出中国学习西方不应舍本逐末,照搬西方的做法,而应该着重从解放个性、提高觉悟入手;《摩罗诗力说》介绍了英国的拜伦、雪莱,俄国的普式庚、莱蒙托夫,波兰的密茨凯维支具有反抗精神的诗人。这4篇文章表达了鲁迅独特的进步思想,着力宣传了民主革命的新主张。4篇文章犹如四颗璀璨的明珠,使杂志大放异彩,给其带来了不俗的销量。   鲁迅是怎么和马青霞、和《河南》杂志结缘的呢?原来,马青霞正为《河南》杂志创刊号稿源不多发愁的时候,一个河南老乡领来一个二十来岁、手捧一沓文稿的年轻人来见她,说是为《河南》杂志投稿。这个年青人叫周树人,笔名迅行、令飞。马青霞一望就知周树人是个倾向于革命的人:没有辫子,头发理得平平的,没戴帽子,一身学生装。周树人虽然第一次见马青霞,但他一下子就认出了她,别人很疑惑:“你不亚当年聪明绝顶的周郎啊,你如何知道她就是马青霞呢?”他说:“人都传说青霞女士乃才貌双佳的中国女杰,周某人早已如雷贯耳,早欲结识,今日一见,仅凭灵感,便断定是青霞女士也。”①   马青霞也忙回道:“想不到您就是周树人,终于认识您这位才华非凡的才子了,荣幸荣幸。”②   周树人原来是学医的,医生只能给人治生理上的病,但治不了人的思想病。他决定弃医从文,他要用文章医治目前中国人麻木蒙�、昏睡不醒的思想病。马青霞细看周树人的4篇文章,感到篇篇都有个性、有新意,且观点鲜明,便当场表态说:“这4篇文章很有深度与力度,《河南》杂志决定分期刊出。”   周树人高兴地说:“青霞女士,您更使我坚定了弃医从文的决心。您与我的老乡秋瑾一样,将来会青史留名的。”③   周树人走了。河南老乡告诉马青霞一些周树人的情况,说他矿务学堂毕业后,就考取官费留日学生,本想走医学救国这条道,但有两件事促成他下定决心从文。一是他在日本仙台医专学医时,因考了60分成绩,刚及格,这就遭到骄横的日本同学的疑惑,嘲笑他是弱国的低能儿,怎么会及格呢?极有可能是他与教授拉关系,才考得及了格。周树人愤起抗议,流言虽归消失,但这沉重的侮辱,给他的刺激很大,使他饱受弱国弱民的悲哀。第二件事是:日本教授教解剖学期间,插入放了一部时事电影片,反映的是1905年日俄战争期间有个中国人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人绑着处斩,四周有一群中国人在围着麻木地观赏,日本人更是鼓掌欢呼万岁。周树人曾亲口给河南老乡说,中国人即使身体再强壮,但在同胞遇难时显出的麻木神情也让他心痛。所以,他决定弃医从文,他要用文艺作品唤醒麻木的国人的灵魂。   河南老乡对马青霞说:“您这一拍板刊发周树人的4篇文章,这就给了他莫大的鼓励与鞭策,从今后他会一发不可收地去写文章了。”   马青霞点着头说:“周树人确实像他的名字一样,会树起一大批人的。但首先是他自己会树起自己高大的形象,依我看,他将来会在文艺方面独树一帜的。”④   好编辑会让好作者和读者相遇   其实马青霞不单单是一位编辑,更是一个革命家、慈善家、社会活动家。马青霞生活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正是中国社会急剧变革的时代。开通明达、乐于济人的家风熏染成的乐善好施的品质给了马青霞立足时代的最好营养,社会转型期改革思潮的激荡使她由被动而主动地融入了时代,面对保守势力的阻挠,她仍富于远见卓识,能矢志不渝,从而成为无愧于那个时代的一位卓越的女性。她的识才来自她首先有足够的思想高度,她的慧眼还基于她与作者的有效沟通与交流。   马青霞无疑是个优秀的期刊编辑,这和她卓越的认知能力、气质特点等编辑素质息息相关。首先,马青霞自己也饱读经书史册,精于辞赋,才情四溢,所以才能慧眼识好文。其次,这种优秀编辑素质的体现,和她头脑中家国危亡时刻民族文化救亡的意识是分不开的。这种意识和认知能让她审时度势,深明大义,具有良好的文化判断力。她虽然是光绪皇帝御封的“一品诰命夫人”,但是她没有封建旧式女人狭隘的小家子习气,而是用新式女性独特的眼光去发现人才、推举人才。当然,她的这种个性也给自己开辟了更为广阔的社会活动图景,后来,经过鲁迅搭桥,马青霞认识了《新青年》的主编陈独秀和北大教授、北大图书馆馆长李大钊,使她第一时间接触了五四时期的新文化、新思想。再次,她有一种民族担当的侠义气魄,和著名的女英雄秋瑾一起被称为“南秋瑾,北青霞”。这可以说是她编辑背后大手笔的生命底色。秋瑾牺牲后她曾写下了壮怀激烈的悼词,尽显了女侠间惺惺相惜、心性相通的豪迈之情。她敢于在《河南》创刊号上发表当时还寂寂无名的鲁迅的文章,也足见她的远见卓识。   所以说,一个编辑思想积淀的高度决定了其所编文章的高度与分量。只有保持敏感思维,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才会让优秀的作者、优秀的文章和读者相遇。   注 释:   ①郑旺盛:《豪门女杰刘青霞》,河南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第185页。   ②郑旺盛:《辛亥女杰刘青霞》,河南文艺出版社,2011年版,第157页。   ③④邓叶君著:《马氏春秋》,河南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第329页,第330页。   (作者单位:河南文艺出版社)   编校:施 宇


相关内容

  • 鲁迅之子周海婴去世
    那个致力于还原鲁迅的人 2011/04/08 00:00    来源:YNET.com 北青网  北京青年报    张玉洪 ■简易灵堂设在周海婴先生不大的书房里 ■鲁迅53岁时合家照 鲁迅之子周海婴昨日凌晨因病在京去世--- 虽然是鲁迅和许 ...
  • 中外著名文学奖项
    中外著名文学奖项 诺贝尔文学奖 根据阿尔费雷德.诺贝尔遗嘱所设,"奖给在文学界创作出具有理想倾向的最佳作品的人",颁奖单位是瑞典文学院,首届文学奖于1901年颁发.公布日期通常是在每年10月的某个星期四. 都柏林文学奖 ...
  • 纪念延安文艺座谈会-研究资料
    [一种声音]高华:从"延安之春"到斗争王实味[上] xilei 发布于 2012-5-23 20:27:00 一.利用自由主义打击教条主义:毛泽东与延安"自由化"言论的出笼 1942年的初春,春寒料峭 ...
  • 顾晓蕊:素心女子用笔画心
    ▲顾晓蕊和女儿张心怡 ▼身着旗袍的顾晓蕊 □本报记者 王春霞/文 张鹏/图 "顾晓蕊"这个名字,相信广大读者并不陌生,她曾经是<平顶山晚报>副刊的常客:她的文章经常见诸<读者><特别关注&g ...
  • [在酒楼上]的叙事与抒情
    < 在酒 楼 上> 的 叙 事 与 抒 情 王 卫 平 摘要 :对 < 在酒楼 上> 的解读存 在种种 互相 矛盾 .似是而非甚 至扭 曲的 结论 .本文对于海 内 外 关于这篇作 品研 究的 问题做一 个整体考察 ...
  • 从文学文体学角度看鲁迅短篇小说的两个英译本
    第22卷第3期西藏大学学报 Vol.22No.3Sep.2007 2007年9月JOURNALOFTIBETUNIVERSITY 从文学文体学角度看鲁迅短篇小说的两个英译本 李良举 (鲁东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烟台264025) 摘要:传统的小 ...
  • 渊源学(比较文学理论概要)
    渊源学 渊源学研究文学作品中主题.题材.人物.情节.语言.风格等因素的来源,换句话说,即考察作家作品所吸收和改造的外来因素.这种研究是以影响的接受者为基点探讨放送者的溯源研究,其目的是揭示出一定的因果关系.用基亚的话说,这里触及作家的创作秘 ...
  • 浅析鲁迅翻译理论体现的理性精神
    摘要:本文从鲁迅先生所处的历史时代.他的人生信仰和价值观以及由此产生的翻译初衷和翻译理论价值去挖掘鲁迅先生的翻译理论体现的理性精神,突破了从传统上将鲁迅翻译理论作为一种评判好坏的翻译标准去探究的视域. 关键词:鲁迅翻译理论 直译 复译 历史 ...
  • 曹丕代言体诗歌浅析
    第32卷第3期2011年3月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Chifeng University (Soc.Sci )Vol. 32No.3 M ar.2011 曹丕代言体诗歌浅析 叶静 (漳州师范学院 摘 中文系 ...
  • 中国著名作家[1]
    中国著名作家 1.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中国现代小说家.文学家.戏剧家. 老舍的一生,总是在忘我地工作,他是文艺界当之无愧的"劳动模范",发表了大量影响后人的文学作品,获得"人民艺术家"的称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