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极限法 - 范文中心

高中化学极限法

02/01

专题7·极限法

极限判断是指从事物的极端上来考虑问题的一种思维方法。该思维方法的特点是确定了事物发展的最大(或最小) 程度以及事物发生的范围。

例1 :在120℃时分别进行如下四个反应:

A .2H 2S+O2=2H 2O +2S B .2H 2S+3O2=2H2O+2SO2

C .C 2H 4+3O2=2H2O+2CO2 D .C 4H 8+6O2=4H2O+4CO2

(l )若反应在容积固定的容器内进行,反应前后气体密度(d )和气体总压强(P )分别符合关系式d 前=d后和P 前>P 后的是 ;符合关系式d 前=d后和P 前=P后的是 (请填写反应的代号)。

(2)若反应在压强恒定容积可变的容器内进行,反应前后气体密度(d )和气体体积(V )分别符合关系式d 前>d后和V 前d后和V 前>V 后的是 (请填写反应的代号)。

方法: 从反应物全部变成生成物来作极限判断。

解析: (1

)在容积固定的容器内,四个反应的反应物和生成物中除硫单质外均为气体,总结:解本题还应用了物理学中气态方程和化学中的阿伏加德罗定律。这是一道物理和化学学科间综合试题,体现了当今的命题方向。

例2 :把含有某一种氯化物杂质的氯化镁粉末95mg 溶于水后, 与足量的硝酸银溶液反应, 生成氯化银沉淀300mg, 则该氯化镁中的杂质可能是( )

A .氯化钠

B .氯化铝 C .氯化钾 D .氯化钙

方法:采用极值法或平均分子量法。

解析:[解法一]:(极值法)

假设95mg 全为MgCl 2,无杂质,则有:MgCl 2 ~ 2AgCl

95mg 2×143.5mg 生成沉淀为287mg ,所以假设95mg 全部为杂质时,产生的AgCl 沉淀应大于300mg

结:极值法和平均分子量法本质上是相同的,目的都是求出杂质相对分子量的区间值,或者杂质中金属元素的原子量的区间值,再逐一与选项比较,筛选出符合题意的选项。

例3 :在一个容积固定的反应器中, 有一可左右滑动的密封隔板, 两侧分别进行如图所示的可逆反应. 各物质的起始加入量如下:A、B 和C 均为4.0mol 、D 为6.5 mol、F 为2.0 mol,设E 为x mol. 当x 在一定范围内变化时, 均可以通过调节反应器的温度, 使两侧反应都达到平衡, 并且隔板恰好处于反应器的正中位置. 请填写以下空白:

(1)若x=4.5,则右侧反应在起始时向填“正反应”或“逆反应”) 方向进行. 欲使起始反应维持向该方向进行,则x 的最大取值应小于 .

(2)若x 分别为4.5和5.0,则在这两种情况下, 当反应达平衡时,A 的物质的量是否相等? (填“相等”、“不相等”或“不能确定”). 其理由是:

方法:解答该题时,首先要考虑两侧都达到平衡时物质的量必须相等,然后要从完全反应的角度去考虑极大值,因是可逆反应,所以又应小于极大值。至于第(3)问,应从两平衡体系的相互关系去分析,即两体系温度始终相同。

解析:(1)已知左侧平衡时总物质的量为12.0 mol,因此右侧达到平衡时的总物质的量应为12.0 mol。现x = 4.5, 则右侧起始时混合物的物质的量为4.5 + 6.5 + 2.0 =13。 反应在起始时必须向正反应方向进行才能使物质的量变成12mol 。

确定x 的最大取值应小于多少,可通过两种方法求解。

方法一:假定加入的x molE完全转化时,则D 余(6.5 — x/2)mol ,F 共有(2.0 + x)mol ,由(6.5 — x/2) + (2.0 + x) = 12.0 ,解得 x = 7.0 。则欲使起始反应维持向正反应方向进行,则x 的最大取值应小于7。

方法二:设达平衡时E 的消耗量为2amol 。

起始时: 6.5

平衡时: 6.5-a x x-2a 2.0 2.0+2a

因左侧反应混和物总的物质的量为12mol ,所以达平衡时右侧反应需满足

:

(2)因为这两种情况是在两个不同温度下达到化学平衡的,平衡状态不同,所以A 的物质的量也不同。

总结:压强对平衡体系的影响在众多的可逆反应分析中经常出现,此类试题要求考生既要分析平衡状态,又要分析相互影响,有时还要考虑极限值问题。

例4 :pH = 5和pH = 3的两种盐酸,以等体积混合溶液的pH 是( )

A . 2 B . 3.3 C . 4 D . 8

方法:根据端值及平均值分析。

解析:根据平均值原则,端值一﹤平均值﹤端值二,不可能为A ,D ,而pH 是对c(H+) 取负对数后得到的值,不是简单地将pH 1和pH 2相加求算术平均数,所以不可能是C 。以此答案只能为B 。

总结:此题也可根据两强酸等体积混合后巧用pH 混 = pH小 + 0.3获得结果。

例5 :取3.5 g某二价金属的单质投入50g 溶质质量分数为18.25%的稀盐酸中,反应结束后,金属仍有剩余;若2.5g 该金属投入与上述相同质量、相同质量分数的稀盐酸中,等反应结束后,加入该金属还可以反应。该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 )

A .24 B .40 C .56 D .65

方法:采用极限值分析,找出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的范围,而后对照选项获得结果。

例6 :在一定条件下,气体A 可发生如下反应:2 A(g) B(g)+3 C(g)。若已知所得混合气体对H 2的相对密度为4.25。则A 的式量可能是( )

A .8.5 B . 16 C . 17 D .34

方法:采用极值法分析。

解析:假设A 物质没有发生反应,则A 的式量为8.5。如果A 全部转化为B 和C ,则B 、C 混合气体的平均式量为8.5,A 的式量为17。题中反应为可逆反应,故答案为B 。

总结:该题利用化学平衡部分的三态进行分析计算也可获得答案,但耗时较多。

例7 :取5.4 g由碱金属(R )及其氧化物(R 2O )组成的混合物,使之与足量水反应,蒸发反应后的溶液,得到8 g无水晶体。通过计算判断此金属为哪一种碱金属。

方法:此题只需用极值法确定R 的原子量的取值范围,再对照碱金属的原子量即可判断R 为何种碱金属。

解析:题中的反应有:2R + 2H2O = 2ROH + H2↑,R 2O + H2O = 2ROH 。

设5.4 g全部是金属R ,R 的原子量为x ,则R 的摩尔质量为 x g / mol。

5.4 / x = 8 /(x +17) , x = 35.7

设5.4 g全部是R 2O ,则R 的原子量为 y 。则R 的摩尔质量为 y g / mol。

2 ×{ 5.4/(2y + 16)}= 8/(y + 17) , y = 10.7

因为10.7 ﹤ 23 ﹤ 35.5 ,故R 为Na 。

总结:采用极限值,可使该题中的复杂问题得到简化。

例8 :1.40 g含有碱金属(M )及其氧化物(M 2O )的混合物,与水反应生成1.79 g碱。求混合物的成分及其组成。

方法:由于碱金属不确定,可用极端假设法加以讨论。即讨论1.40 g全部为碱金属及1.40 g 全部为碱金属氧化物时生成碱的质量,然后根据平均值规律建立不等式解题。

解得 x=0.498(g )

y=0.902(g )

总结:本题若用常规法对可能存在的物质作逐一尝试,逐一淘汰求解是很繁难的。选取极值法进行求解,可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9 :在标准状况下H 2和Cl 2的混合气体a L,经光照后完全反应,所得气体恰好能使b mol 的NaOH 完全转化为盐,则a ,b 的关系不可能是下列的( )。

A .b = a/22.4 B .b ﹥a/22.4 C .b ≥a/11.2 D .b ﹤a/22.4

方法:“气体恰好能使b mol 的NaOH 完全转化为盐”是该题的关键之处。“气体恰好”是指能与NaOH 反应的气体能完全与之反应并转化为盐,而不是气体无剩余(可能剩余H 2) 。以此可用极限法去分析,即NaOH 的最小值为a L全为H 2,NaOH 的最大值为a L全为Cl 2。

解析:若a L全为H 2时,耗碱量为0,若a L全为Cl 2时耗碱量最大,此时b = a/11.2 。因此对二者的混合气体而言,耗碱量应介于0 ~ a/11.2之间,故a ,b 关系不可能的只有C 。

总结:此题在分析时,不仅要考虑极限值,还要考虑题中关键字词。

例10 :某混合物含有KCl 、NaCl 、Na 2CO 3,经分析知含Na 31.5%,含氯为27.08%(质量百分含量)。则该混合物中含Na 2CO 3为 ( )

A . 25% B . 50% C . 80% D .无法确定

方法:若假设此混合物由下列三种物质的极端组成,那么判断起来比较简单。

(1)若只由KCl 和Na 2CO 3组成,用含Na%求出Na 2CO 3的质量

(2)若只由NaCl 和Na 2CO 3组成,又用含Cl%量求出Na 2CO 3的质量

(3)若只由KCl 和Na 2CO 3组成,用Cl%量求出Na 2CO 3的质量

混合物中Na 2CO 3的实际质量应比(1)(2)中值小,比(3)中值大(因KCl 比NaCl 分子量大)

解析:设混合物为100 g:

(1) 设混合物只由KCl 和Na 2CO 3组成,则用含Na%求出Na 2CO 3的质量为:

100g×31.5%× = 72.6g

(2) 设混合物只由NaCl 和Na 2CO 3组成,则用含Cl%量求出Na 2CO 3的质量为

100g— 100g×27.08% × = 55.4g

(3) 设混合物只由KCl 和Na 2CO 3组成,则用含Cl%求出Na 2CO 3的质量为:

100g— 100g×27.08%× = 43.2g

因为 72.6g﹥55.4g﹥50g﹥43.2g

故正确答案为(B )

总结:对于三种物质,两种数据,如通过列方程求解,因缺少数据而无法求得结果。此时必须要考虑极限问题,通过分析极限情况而获得正确结果。

例11 :800℃时将1 mol CO和1 mol H2O (蒸气)通入2 L密闭容器中进行反应:CO (g )+ H 2O (g ) CO 2(g )+H2(g ), 达到平衡时测得容器内CO 2为0.3 mol/L,此时再向容器内通入1 mol水蒸气,并保持温度不变,则达到平衡时CO 2物质的量可能为( )

A .0.9 mol B .0.6 mol C .0.3 mol D .1.2 mol

方法:通过找出新平衡时CO 2物质的量的范围,再进行估算即可。

解析:由于反应是可逆的,反应物不可能完全转化,因此再向容器内通入1 mol水蒸气时,CO 2的物质的量应大于0.6mol ,但CO 又不可能完全转化为CO 2,所以CO 2的物质的量应介于0.6 ~ 1 mol之间,故选 A 。

总结:此类试题如果通过计算,则必须要懂得化学平衡常数,而在此条件下,想通过计算获得结果根本不可能,以此只能通过估算获解。

专项训练:

1. PCl 5在密闭容器中有反应:PCl 5(g) 3 (g) +Cl2 (g)。t 1︒C 时PCl 5的分解率为48.567%,t 2︒C 时分解率为97.034%。则t 2︒C 时反应体系的物质的量是t 1︒C 时反应体系的多少倍( )

A .0.4 B . 1.3 C . 1.6 D . 1.9

2.800︒C 时,将1molCO 和1molH 2O (g )通入2L 密闭容器中进行反应:

CO (g )+H2O (g ) 2(g )+H2(g )

达到平衡时,测得容器内CO 2为0.3 mol/L,此时再向容器内通入1mol H2O (g ),并保持温度不变,则达到平衡时CO 2的物质的量可能是( )

A .0.3mol B . 0.6mol C . 0.9mol D . 1.2mol

3.由第二主族元素R 的单质及其相应氧化物组成的混合物共12g ,在此混合物中加足量水,完全反应后,蒸干,得固体。则该元素可能为 ( )

A .Mg B .Ca C .Sr D .Ba

4.常温下A 和B 两种气体组成的混合气体(A 的分子量大于B 的分子量),经分析混合气中只含有氮和氢两种元素,而且,不论A 和B 以何种比例混合,氮和氢的质量比总大于14/3。由此可确认A 为①____,B 为②____,其理由是③____。若上述混合气体中氮和氢的质量比为7:1,则在混合气中A 和B 的物质的量之比为④____;A 在混合气中的体积分数为⑤____。

5.在周期表中,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约为其原子序数的2~2.6倍。某碱金属(R)及其氧化物(R2O) 组成的混合物4.0 g与水充分反应后,蒸发结晶得到固体5.0 g 。试推断这是什么金属?混合物中碱金属单质所占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6.等物质的量的NaHCO 3和KHCO 3的混合物9.20g 与100mL 盐酸反应。

(1)试分析,欲求标准状况下生成的CO 2的体积时,还需什么数据 (用a 、b 等表示,要注明单位)。

(2)利用所确定的数据,求标准状况下生成的CO 2的体积:

(3)若NaHCO 3和KHCO 3不是等物质的量混合,则9.2g 固体与盐酸完全反应时,在标准状况下生成CO 2气体的体积大于 L ,小于 L 。


相关内容

  • 大学数学与高中数学衔接问题的研究
    大学数学与高中数学衔接问题的研究 倪诗婷.高瑜婷.孙于惠.金梦蝶 导师:李金其 摘要:大学数学和高中数学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等方面的脱节,会直接影响大学数学的教学质量.本文从浙江师范大学在校大学生角度研究高中数学与大学数学的衔接问 ...
  • 高中微积分教学探究
    高中微积分教学探究 张哓波(B00111623) 导师:林磊副教授 [摘要]在上海的高中阶段,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已经试点了好几年微积分的内容.但于全国而言,从2001年推广的试验本教材才第一次出现微积分,并将在2004年的高考试卷中 ...
  • 天然气基本知识
    天然气基本知识 天然气基本常识(一) 天然气是一种高效优质清洁能源,用途越来越广泛,需求不断增加.20世纪90年代以来,天然气开发利用在世界能源结构中稳步上升.我国利用天然气也不断增加.天然气是指通过生物化学作用和地质变质作用,在不同的地质 ...
  • 高中数学(文科)知识点有哪些啊 请帮我总结一下
    1.集合.简易逻辑 理解集合.子集.补集.交集.并集的概念: 了解空集和全集的意义: 了解属于.包含.相等关系的意义: 掌握有关的术语和符号,并会用它们正确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 理解逻辑联结词"或"."且&qu ...
  • 阻燃纤维及阻燃纺织品
    阻燃纤维及阻燃纺织品 1.前言 随着科技的发展纺织工业的进步,纺织品种类不断增多,其应用范围和数量大幅度增长,从人们的日常生活到工业,交通运输,军事等诸多领域.随之而来,因纺织品引燃成灾这个古老的难题也显得越来越重要.根据火灾调查结果分析因 ...
  • 消防技术实务(重要资料1)
    消防知识基础篇 燃烧,通常伴有火焰.发光和(或)发烟现象.燃烧可分为有焰燃烧和无焰燃烧. 大部分燃烧发生和发展需要四个必要条件,即可燃物.氧化剂.引火源和链式反应自由基(着火四面体) 着火:可燃物与空气共存的条件下,当达到一定的温度时,与引 ...
  • 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浅谈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蒋初平 德育,简单说来就是教会学生符合社会规范的为人处事的道理,它的影响大到构建和谐社会的总目标,小到学生的生活.学习.成长.成才过程中的每个细节.因此,各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内容不容忽视.培根曾说过:" ...
  • 氢气的性质
    <氢气H2的性质和用途>教案 "氢气的化学性质"是初中化学第三章的重点知识,在全章乃至全书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全节按"大纲"和"教师用书"的安排,共讲授两课时.第一课时, ...
  • 机械工程材料复习要点
    纯金属的晶体结构与组织 1.1 纯金属的晶体结构 晶体:结构具有周期性和对称性的固体,原子或分子排列规则. 晶胞: (理解它的定义,主要是几个词) 三种典型晶胞(bcc, fcc, hcp),晶胞中包含的原子数,原子半径与点阵常数,致密度: ...
  • 揭示宇宙.生命起源与发展秘密的科学理论
    > 点击下载文稿[内容同下文] 讲义122: 现在我们详细了解性质宇宙学第一个颠覆我们常规印象的实验.也是这个实验代表性质宇宙学正式迈向科学的舞台. 根据某个网站的实验民意测试,2万个人中绝大部分都认为是胡说八道,大概几十人认为有意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