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教案设计 - 范文中心

桃花源记教案设计

11/21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熟读并背诵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词汇。

3.了解作者笔下的理想社会,感受宁静的田园生活,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4、肯定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大胆追求,激发学生向着更高更远的理想勇往直前。

[教学重难点]:

重点:朗读、背诵课文。理解、积累一些文言词汇。

引导学生感受桃花源优美的环境,淳朴的人情,和平安定,丰衣足食的生活,其乐融融的人际关系。

难点:理解陶渊明笔下的这个扑朔迷离的桃源胜景的目的,正确评价“桃源式”社会理想的积极意义和局限性

[教学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

有一群人在秦朝时躲进了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从那时候起,这群人就世世代代在这里生活,直到东晋末年才被一个渔人发现。这个隐匿了五六百年的神秘地方就是桃花源。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神秘的世界,去感受它的神奇吧!

二、检查预习 :

1.展示学生收集到的有关资料。

作者简介: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著名诗人、文学家,世号靖节先生,别号五柳先生。陶渊明生于东晋末朝,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展。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忧愤、饥寒、劳累„„一起折磨着他,六十三岁去世。后称靖节先生。 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乐天知命、消极适世的因素。在形式上一反当时华而不实的文风,明朗清新,质朴自然,善于抓住客观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淡淡几笔传神的表现它的形象,简洁含蓄而富有韵味,对后代作家有较大的影响。

本文写作年代大约是宋永初二年(421年),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他拒绝同刘格的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记和诗。

2、请同桌检查对方注音、解词等预习情况:

豁然开朗(huò) 屋舍俨然(yǎn) 阡陌交通(qiān mò) 黄发垂髫(tiáo) 便要还家(yāo) 刘子骥(jì) 诣太守(yì)

三、诵读和复述 :

1、请一位同学朗读,要求读出感情,咬准字音。(读完后由同学做适当评价)

2、全班同学结合注解默读课文,准确把握叙事线索和故事情节。五分钟后请同学复述大意,复述时可适当增加自己的想象。复述不完整可由其他同学补充。

3.全班同学齐读课文,然后反复自由朗读。

四、疏通词句:

1、请学生找出文章中难解的、注解中没提到的、应特别予以重视的字词。

2、掌握课文注释的词语:

①古今异义词:

鲜美 古义:鲜艳美丽 (芳草鲜美)

今义:(味道)新鲜

交通 古义:交错相通 (阡陌交通)

今义:交通运输

妻子 古义:妻子儿女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今义:指男方的配偶

绝境 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来此绝境)

今义:没有出路的地方

无论 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 (无论魏晋)

今义:不管(连词)

缘 古义:沿 (缘溪行)

今义:缘故,缘分

延 古义:请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今义:延长、延伸

津 古义:渡口,这里问津指探访。(后遂无问津者)

今义:口液

②一词多义

舍:舍弃 (便舍船) 房子 (屋舍俨然)

寻:寻找 (寻向所志) 不久 (寻病终)

志:做标记(处处志之) 标记(寻向所志)

向:以前(寻向所志) 对着(眈眈相向)

3、请学生找出难译的语句讨论作答。

4、学生合作完成全文通译

五、布置作业

1、初步背诵全文。

2、积累文言词汇。

3、摘录一些谈理想的名人名言。

第二课时

一、讨论并回答问题:

1、桃花源美在何处?

2、桃花源神秘在何处?

桃林神秘: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

山洞神秘:仿佛若有光,形状奇特。

林中人神秘: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结局神秘:不复得路,探访未果。

3、桃花源的幸福表现在何处?

①黄发垂髫:怡然自乐(和平安定、丰衣足食)

②男女:往来种作(没有战乱,安居乐业)

③渔人(侧面烘托):杀鸡作食,皆出酒食(民主平等,民风淳朴)

桃花源幸福表现在生活和平安定,丰衣足食,民主平等,民风淳朴。

二、小组合作学习,探讨主题:

1、桃花源美在风景秀丽,美在民风淳朴,美在生活幸福,美在平等自由。不过,请同学们想—想,在东晋时代,这么美的地方真的存在吗?

2、有人说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是积极追求美好生活,也有人说他是消极逃避现实,你怎样评价?

三、全文总结:

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末年那样一个战乱频仍,政治腐败,民生凋敝的黑暗社会里,深感痛苦和不满。但是要想改变社会现状又根本不可能,于是他只好弃官归隐,沽身自好,安贫乐道。他憧憬着那种没有君主、没有剥削压迫、人人劳动、风气淳朴、平等自由的理想社会,本文正是这种理想的生动写照。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农民的意志和愿望,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无疑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是这种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否定,也反映了作者消极避世的思想。作者也明知这只是一种空想,无非借此寄托自己超然高举之思,开头、结尾的写法对此都有所暗示,桃源究在何处,没有具体点明,人们想再访也不可得。

四、课外延伸:

这节课,我们进一步走近了陶渊明,了解了陶渊明。虽然陶渊明向往的理想社会还带有这样那样的局限性,但他对理想的追求,对黑暗现实的否定,还是值得肯定的。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向往一种没有剥削与压迫的幸福美好生活,这是我们应学习的。古人云:“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作为21世纪的青少年,我们应当关注社会,树立一种远大的理想,将个人的利益与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创造更多更美的桃源。

五、布置作业 :

1、背诵全文。完成书后思考练习。

2、写作练习 :

《我心中的桃花源》字数不限。


相关内容

  • 最新人教版[桃花心木]第二课时教案[1]
    <桃花心木>第二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下面词语"插秧.枯萎.锻炼.勃勃生机.莫名其妙."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抄写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 3.通过对含义深刻语句的理解,体会种 ...
  • 大林寺桃花教案
    大林寺桃花 教学目标: 1. 会认本课生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古诗: 3. 借助课本上的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感情. 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古诗: 难点:借助课本上的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 ...
  • 大道之行也教案
    <大道之行也>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一些重要的词语. 2.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3.背诵并默写全文. 能力目标 1.重视诵读,提高朗读和背诵能力,力求读得 ...
  • 初中语文苏教版八年级上册 语文
    初中语文苏教版八年级上册 · 本册综合 · 单元综合 · 月考复习 · 期末复习 · 期中复习 · 七律·长征 · 长征组歌两首 · 老山界 · <草> · <长征>节选 · 枣核 · 最后一课 · 始终眷恋着祖国 ...
  • 教案例子:花的结构
    初一生物教案 第三单元第二章 第三节 开花和结果--花的结构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概述花的基本结构,能说出花的主要部分是花蕊. 技能目标:运用解剖工具正确解剖和观察花的基本结构. 情感目标: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教学重点 雌蕊 ...
  • 04[归去来兮辞]教案
    序 译文: 我的家境贫困,耕种田地不能维持自己的生活.家中孩子很多,米缸里经常没有存粮,找不到维持生计的办法.亲戚朋友多劝我出去做个小官,自己心里也产生了这种念头,但苦于没有门路.刚巧碰上有出使到外地去的事情,各地州郡长官都以爱惜人才为美德 ...
  • 1._找春天_教学设计_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积累"害羞.探出.嫩芽.音符.触到.喜鹊.遮遮掩掩.躲躲藏藏"等词语. 2.技能目标: 品味文中的比喻句和拟人句, 在具体的语言文字中进一步体会情感, 品味美感.. 3.情感目标 ...
  • 桃花源记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朗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2.掌握本文的重点字词,能读懂课文大意. 3.了解作者陶渊明.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根据课文注释读懂课文大意. [教学难点] 理解文言文中的一词多义.一义多词.古今异义.省略成分等复杂 ...
  • 幼儿园大班语言教案
    春天来了 --幼儿园大班语言教案 执教:小行星 涉及领域:科学.语言 活动目标 1.更好的了解春天的基本特征. 2.发展幼儿观察自然变化的能力,热爱大自然. 3.能围绕主题中的词语在集体面前大胆表述自己的想法,并且能够认真倾听同伴讲述. 活 ...
  • [种子发芽了]教案
    10.<种子发芽了>教学设计 唐河县少拜寺镇邢庄小学 张生伦 教学内容:种子发芽了 教学重点: 水是植物的重要成分,生命活动离不开水. 绝大部分植物的生存需要阳光. 大部分植物的生存需要空气. 有的植物可以不通过种子,而利用它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