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及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主要措施 - 范文中心

试论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及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主要措施

01/15

论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及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主要措施

摘要:“可持续发展”亦称“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之一。关于自然、科学技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理论和战略。最早出现于1980年国际自然保护同盟的《世界自然资源保护大纲》。中国政府编制了《中国21世纪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白皮书》,首次把可持续发展战略纳入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远规划。1997年的中共十五大把可持续发展战略确定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的战略。2002年中共十六大把“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可持续发展是以保护自然资源环境为基础,以激励经济发展为条件,以改善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为目标的发展理论和战略。它是一种新的发展观、道德观和文明观。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 战略 措施 基本国策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是以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重要条件的,其目的是使经济发展同人口增长、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相适应,实现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从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相互协调中推动经济建设发展,并在发展的进程中带动人口、资源、问题的解决。把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结合起来,统筹安排,综合协调,便成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

一.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为:(1)突出发展的主题,发展与经济增长有根本区别,发展是集社会、科技、文化、环境等多项因素于一体的完整现象,是人类共同的和普遍的权利,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享有平等的不容剥夺的发展权利;(2)发展的可持续性,人类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不能超越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3)人与人关系的公平性,当代人在发展与消费时应努力做到使后代人有同样的发展机会,同一代人中一部分人的发展不应当损害另一部分人的利益;(4)人与自然的协调共生,人类必须建立新的道德观念和价值标准,学会尊重自然、师法自然、保护自然,与之和谐相处。

中共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把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以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基本要求,指出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从忽略环境保护受到自然界惩罚,到最终选择可持续发展,是人类文明进化的一次 历史性重大转折。

二.邓小平的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1.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人口问题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关系我国现代化建设兴衰成败,关系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对计划生育极为关注,并逐步从人口、环境、资源和发展相互关系的高度,来认识控制人口的重要性。邓小平指出:

2.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自然资源相对短缺,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必须合理利用资源,坚持开发与节约并重。我们地大物博,这是我们的优越条件。但有很多资源还没有勘探清楚,没有开采和使用,所以还不是现实的生产资源,土地面积大,但耕地很少。

能源不够,不仅是目前的问题,也是今后相当长时间的问题。邓小平提出了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合理利用资源关系的战略思考。

3.保护和改善自然生态环境。保护自然环境是人类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邓小平始终强调保护和改善自然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4.运用协调发展原则来制定长远规划。他强调在制定我国的长远规划和发展战略时,必须坚持这样的一个原则,即?quot;真正摸准、摸清我们的国情和经济活动中各种因素的相互关系,据以正确决定我们的长远规划的原则

三、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要性

1.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世界各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共识。

为满足迅速增长的人口和不断提高生活水平的要求,发展始终是人类的共同追求。世界发达国家单纯追求经济的高速增长,引发了许多矛盾,出现了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等严峻问题。这些问题愈演愈烈,逐渐由局部发展到全球。从60年代以来,科学界开始探索走出困境的道路,提出了各种新的发展理论与发展战略。最终以80年代提出的

2.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也是我国对联合国等世界组织作出的承诺。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已成为世界各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共识,也是我国对联合国等世界组织作出的承诺。1992年6月,联合国在巴西召开了146个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参加的第二次环境会议,发表了《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议程》,并签署几个单项环境保护公约。这次大会和通过的文件,提出了建立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相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大会以后,许多国家相继制定了自己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有的制定了本国的《21世纪议程》。同年7月,我国也开始组织编制《中国21世纪议程》,经过反复论证和讨论修改,于1994年经国务院批准颁布,并把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纳入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

3.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由我国的国情所决定的。面对增长的人口、短缺的资源和脆弱的环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自然成为中国人民的必然选择。它不仅直接关系到中国人民能不能尽快彻底摆脱不发达状态,而且还关系到将一个什么样的中国带入21世纪的问题。

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主要措施

1.坚持计划生育和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计划生育和环境保护两项基本国策,是可持续发展中最基本的战略。计划生育是建立可持续发展社会基础的核心;环境保护(包括控制污染和改善生态)则是保证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

1.1 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

(1)要切实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力争全国人口2000年要控制在13亿以内,2010年要控制在14亿以内。

(2)要认真执行计划生育政策,提倡晚婚晚育、优生优育、一对夫妻只生育一个孩子,严格控制多胎生育,并把控制农村和流动人口作为计划生育工作的重点,积极推行计划生育

同发展农村经济、脱贫致富和建立文明幸福家庭三者相结合。

(3)要重视人口老龄化问题,研究观察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逐步建立起适应老龄化社会所需要的养老保障体系,提倡家庭子女赡养和组织老年自养。

1.2 坚持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

(1)坚持资源开发和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2)统筹规划国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3)努力改善生态环境,加强对环境污染的治理。目前危害我国生态环境的因素有:土地退化、林草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矿产资源不合理开发、生物多样性锐减。故要努力改善生态环境。

2.制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规划

2.1 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面临着发展经济和改善环境的双重任务。对于我国来说,可持续发展的第一位任务是发展,既要满足当代人的基本需求,还要为子孙后代着想。在当前以及今后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我们都必须毫不动摇地把发展经济放在首位,各项工作都要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来开展。因为无论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综合国力的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和人口素质的提高,还是资源的有效利用,环境和生态的保护,都有赖于经济的发展。经济发展是我们办一切事情的基础,也是实现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根本出路。同时,经济的发展也离不开人以及资源、环境的支持。高素质的人、丰富的资源和优化的环境是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基础和条件。经济发展要受到人口、资源、环境的制约,经济发展必须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否则,经济发展难以持久,甚至人类生存将受到威胁。 因此,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只有把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起来,把当前发展与长远发展结合起来,才能使国民经济逐步走上良性循环的道路,达到可持续发展。

2.2 人口与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从长期和总体上观察,人口与资源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是制约可持续发展的终极因素。就短期(一定历史阶段)和个案(具体国家或地区)说来,资源丰富不等于发展快,资源贫乏不等于发展慢,甚至可能出现相反情况;但将人类社会作为长期历史过程和将世界作为一个整体看待,则人口、经济、社会的发展最终都离不开自然资源,一切发展都是资源的物质变换。发展同资源紧密相联,是自己已有资源或通过贸易等手段取得所需资源的物质变换过程,直接或间接受制于资源的供给。

我国在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人口增长与资源短缺的矛盾决定了我们必须走节约资源消耗的可持续发展路子。

2.3 人口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从一个特定角度观察,一部人类发展史就是人口与环境互相作用的历史。一方面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一定的环境,环境质量对人口的数量、质量、分布等产生重要影响;另一方面人口数量、质量和结构的变动直接作用于环境,尤其是人口数量长期持续的增长,引起不同程度的环境恶化,已经开始危及到人口自身的生存与发展。我国已经摒弃了先建设、后治理,以牺牲环境质量为代价的发展模式,确立了先治理、后建设的方针,保护环境与控制人口一样并驾齐驱于基本国策之列。

3.选择有利于节约资源的产业结构和消费方式,建立资源节约型的国民经济体系。

3.1 制定和实施有利于节约资源的产业政策,通过产业政策的调整,减少对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破坏。要严格限制那些能源消耗高、资源浪费大、环境污染严重的产业和企业的发展,大力发展质量效益型、科技先导型、资源节约型产业,要通过产业结构调整,限制发展污染严重的产业,对污染危害较大的企业限期治理,合理布局工业生产力,合理利用自然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增强企业防治污染的能力。

3.2 合理布局工业生产力,根据优化资源配置和有效利用的原则,制定工业发展的地区布局规划。要在不同地区建立起符合国家总体发展要求的合理利用资源的主导产业,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

3.3 提倡崇尚节俭的消费方式。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少,不仅决定了我国居民食物和衣着的消费要节俭,而且人均居住面积和人均道路都不能太宽绰。总之,我国的国情决定了我们的衣食住行等基本消费应当是方便实惠型的。

4.要把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同依法治国、加强法制建设结合起来。

4.1 要加快控制人口、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的立法工作。

4.2 开展各种形式的执法监督,建立和完善法律监督、行政监督、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相结合的监督体系和可持续发展的综合决策机制、协调管理机制和执法监督机制。


相关内容

  • 20**年重庆市[教育公共基础知识]考试大纲
    <教育公共基础知识>考试大纲 第一章 教育政策法规 第一节 国家教育政策法规 一.教育政策与教育法规 教育政策的含义,教育法规的含义,教育政策与教育法规的关系,教育法的渊源.教育政策的体系. 二.国家教育政策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 ...
  • 企业战略管理总结
    企业战略管理 第一章 1.战略管理的含义:战略管理是对战略制定.战略决策和战略实施过程的管理. 2.企业战略的特点:全局性.生存决定性.长期性.稳定性.经营范围确定.环境适应性.资源适应性.价值观和期望的影响.复杂性 3.企业战略的层次: ...
  • 管理学第三版复习整理
    ⏹ ⏹ ⏹ ⏹ ⏹ 管理学(第三版) 杨文士 焦叔斌 张雁 李晓光 编著 考试题型 一大类 ◆ 解释 ◆ 简答 二大类 ◆ 论述题 ◆ 综合题 ⏹ ⏹ ⏹ ⏹ ◆ 7.5 影响组织结构选择的因素 第8章 组织中的职权配置 ◆ 8.1 权力. ...
  • 高级经济师复习资料
    第一部分 经济学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方面表明了我国现阶段已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具有了社会主义社会的一般特征:另一方 ...
  • 运营管理期末考试
    1.生产与运作管理的任务及目标 任务(内容):对生产运作系统设计.运行和维护改进过程的管理 目标:高效.灵活.准时.清洁地生产合格产品和(或)提供满意服务 2.组织生产过程的基本要求①生产过程的连续性②生产过程的平行性③生产过程的比例性④生 ...
  • 管理的概念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含义
    管理的概念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含义 1.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实现预期目标 2.管理的手段是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 3.管理的本质是协调 4.管理的主体是管理者 管理的两重性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管理的职能包括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五种 ...
  • 20XX年物业管理综合能力教材电子版
    一章 经济学基础知识与应用 概要地说,经济学是一门关于选择的学科,它解释人们在面临稀缺性时做出的选择以及这些选择如何变化.相对于人类的无限需求而言,世界上的资源绝大部分都是稀缺的,或者说是有限的.所有的经济探究与问题都产生于稀缺性.对企业生 ...
  • 第9章 产业结构政策
    第九章 产业结构政策 第二至五章是关于产业结构理论,包括产业结构的演变规律.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级化.高技术产业与产业结构升级.产业关联等:第六至八章是关于产业组织理论,包括产业组织的分析框架(SCP 分析框架).企业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 ...
  • 论打击国际恐怖主义中的国家自卫权
    论打击国际恐怖主义中的国家自卫权 院系名称:政法学院 班 级:法学062 学 号:[1**********]8 学生姓名:王 梦 指导教师:李 浩 2010 年 6 月 自"9·11" 恐怖袭击之后, 美国开展了一系列的 ...
  • 高中政治必修一经济生活必背知识点
    经济生活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 生活与消费 第一课 神奇的货币 1. 商品的含义及基本属性 含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 基本属性:价值.使用价值(商品是价值与使用价值的统一体,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2. 货币的本质及基本职能 本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