颌面部嗜酸性粒细胞肉芽肿放疗疗效分析 - 范文中心

颌面部嗜酸性粒细胞肉芽肿放疗疗效分析

05/20

  摘要:目的:探讨嗜酸性淋巴肉芽肿的诊断与治疗原则。

  方法:对我科收治的嗜酸性淋巴肉芽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接受放射治疗,肿块完全消退;随访2年,未发现明显复发。

  结论:根据嗜酸性淋巴肉芽肿的临床特点,诊断并不困难,治疗首选放疗,一般预后较好。

  关键词:嗜酸性粒细胞肉芽肿 放疗疗效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197-01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2010年,我科收治嗜酸性淋巴肉芽肿患者1例,男性,47岁,病程5年余。

  1.2 临床表现。因“双侧颌面部无痛性肿块渐进增大五年余”入院。患者于五年前无明显诱因下发现双侧颌面部肿块,无明显疼痛感,无面神经侵犯症状,不影响进食及发音,曾至我院外科就诊,颌面部CT提示:颌面部肿块大小约2.5×2.5cm,考虑血管瘤可能;未予任何治疗。近一年来,双侧颌面部肿块增大明显,无明显疼痛感,局部皮肤瘙痒感,且严重影响面容,遂来我科就诊,收治入院。专科检查:双侧颌面部高度肿胀畸形,左侧颌面部及大小约8×7cm肿块,右侧颌面部及大小约8×5.5cm肿块,质地柔韧,界欠清,无压痛,未及搏动感,表面皮温不高,听诊无吹风样杂音,体位试验,无面神经侵犯症状,双侧面部皮肤有瘙痒感,表面色素沉着。

  1.3 实验室检查。入院查血常规提示:白细胞:11.4×109/L,嗜酸性粒细胞:23.3%,嗜酸性粒细胞计数:2.66×109/L;淋巴细胞:29.4%;颌面部CT提示:双侧颌面部皮下软组织内可见弥漫性混杂密度肿块影,密度不均,境界不清,未见明显钙化,增强后有不均匀强化,可见结节状条状强化影,双侧颌下及颈部可见散在结节灶,有强化。左侧颌面部局部组织活检病理提示:左侧颌面部纤维脂肪组织及少量横纹肌组织,间质少量炎细胞浸润,以淋巴细胞为主,可见少量散在嗜酸性粒细胞;符合临床嗜酸性粒细胞增生性淋巴肉芽肿诊断。

  1.4 诊断及治疗。根据患者病史、临床表现、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绝对计数结果,结合病理切片结果,考虑为嗜酸性淋巴肉芽肿。治疗上给予局部放疗,200cGy/次,总量22Gy,并予七叶皂甙钠消肿治疗。

  2 结果

  接受放射治疗的嗜酸性淋巴肉芽肿患者,放疗结束后肿块部分消退,局部质地柔软伴软组织肿胀,较治疗前有明显缩减,出院时血常规检查:白细胞:6.3×109/L,嗜酸性粒细胞:4.4%,嗜酸性粒细胞计数:0.28×109/L;淋巴细胞:16.6%;放疗后2个月肿块完全消退。随访2年,未发现明显复发。

  3 讨论

  3.1 基本资料。我国的金显宅教授于1937年最早报道[1],曾命名为“嗜酸性细胞增多性淋巴肉芽肿”。日本学者木村哲二(Kimura)于1948年对该病的组织病理表现作了描述,并之称为“伴有淋巴组织增生的特殊肉芽肿”[2]。因而在国外该病被称为Kimura’s Disease(木村氏病),而国内文献多称为嗜酸性淋巴肉芽肿(Eosinophilic LimphoidGrannuloma,ELG)。

  ELG好发于东亚地区,是一种罕见的以淋巴结、软组织及唾液腺损害为主的慢性免疫炎性疾病。好发于青壮年男性,男女发病率为4~7∶1,目前文献报道最小发病年龄为2.5岁[3],最大为80岁。此病病因尚不明确,目前多数学者认为该病是一种Ⅰ型变态反应性疾病。

  3.2 临床特点及诊断。ELG发展缓慢,病程长。主要表现[5]为软组织肿块,有时为多发,偶可自行消退,但又复发,并有时大时小症状,无疼痛及压痛,界不清,质软,不同时期有所不同,初起软,橡皮样,日久硬韧,缓解时再度变软,肿块区皮肤瘙痒,一般轻微,可随病程加重,并可见皮肤粗厚及色素沉着。白细胞轻度增长,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增长,可高达60-70%,淋巴细胞增长。

  余问桥等提出ELG的诊断标准[5]如下:①局部软组织包块无明显压痛;②包块区域皮肤瘙痒和色素沉着;③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大于0.05;④中青年患者。本病例均符合以上特点。因此,根据其上述临床特点ELG的诊断并不困难。

  3.3 治疗与预后。ELG的治疗方法主要以放疗、激素治疗为主,对于局限的单发肿块也可采用手术治疗。大剂量激素治疗常可使病变在短期内得到控制,但在停药后常可复发。该病对放疗敏感,多家报道有效率为100%,是公认的首选治疗方法[6],因此一旦考虑为ELG应首选放疗,每野总量给10-20Gy,即可使其消退。部分病例可能复发,若再照射,反应仍然良好。肿大的淋巴结对放射线反应亦佳,但不如淋巴结以外的病变[4]。ELG一般预后较好,极少有恶变倾向,但复发并不少见,尤其是单纯采用激素治疗的病例。本病例予以放疗,放射总剂量为22Gy,治疗过程中出现口腔黏膜溃破,余无特殊并发症,放疗结束后肿块部分消退,局部质地柔软伴软组织肿胀,较治疗前有明显缩减,血常规检查基本正常;放疗后2个月肿块完全消退。患者随访2年,未发现明显复发,治疗效果理想。因其有复发和多发性,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及诊治水平,可减少误诊及不必要的手术治疗。

  参考文献

  [1] Kim HT, Szeto C.Eosinophilic hyperplastic lymphogranuloma, comparison with Mikulics’s disease[J].Chin Med J, 1937,23:699-700

  [2] Kimura T, Yoshimura S, Ishikaura E.On the unusual granulation combined with hyperplastic changes of lymphatic tissue[J].Trans Soc Pathol Jpn, 1948, 37:179-180

  [3] 金玲,张永红,石慧文.儿童嗜酸性淋巴肉芽肿的临床特点与治疗[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6,21(21):1489-1490

  [4] 邱蔚六.口腔颌面外科学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

  [5] 余问桥,郑光勇,张雄.颌面部嗜酸性淋巴肉芽肿的临床特点与诊断[J].口腔医学,2003,23(5):314-315

  [6] 胡小毅,罗莉.嗜酸性淋巴肉芽肿[J].国外医学口腔医学分册.2005,32(1):69—70


相关内容

  • 直肠癌介绍
    直肠癌介绍 提要:直肠癌(rectal cancer )是胃肠道中常见的恶性肿瘤,发病率仅次于胃和食道癌,是大肠癌的最常见部分 ,直肠癌是一种生活方式病.目前,它已在癌症排行榜中跃居第二位了,所以饮食和生活方式,是癌症的祸根.由于成因和症状 ...
  • 补中益气丸
    补中益气丸 补中益气丸对免疫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等均有良好的调节作用,并能增强机体非特异性抵抗力.抗菌.抗病毒等.并有调节胃肠运动,抗胃溃疡和抗胃粘膜损伤,兴奋子宫,增强心肌收缩力,影响消化液分泌,促进代谢,抗肿瘤,抗突变等.[2] 1 ...
  • 麻风病诊断标准(WS 291-20**年)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麻风病的诊断依据.诊断原则和鉴别诊断. 本标准适用于全国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对麻风病的诊断和报告. 2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2.1 麻风分技杆菌mycobacterium leprae,ML ...
  • 20**年口腔助理执业医师常考试题汇总含答案
    1. 口腔念珠菌病口腔局部治疗宜选用哪种含漱剂( ) A.弱碱性液体 B.弱酸性液体 C.含抗生素液体 D.含激素液体 E.含止痛药物的液体 2.水痘一带状疱疹病毒属( ) A.RNA.病毒 B.D.NA.病毒 C.E.B.病毒 D.巨细胞 ...
  • 消化内科知识点
    消化内科知识点 1. 慢性胃炎的分类.病因.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病理 2. 胃食管反流性疾病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 3. 消化性溃疡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并发症.治疗和并发症的治疗+病理 4. 肠结核的临床 ...
  • 子宫内膜癌诊疗规范
    子宫内膜癌的诊疗规范 子宫内膜癌为女性生殖道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占女性生殖道恶性肿瘤的20%-30%.高发年龄为58-61岁.近年来,发病率有明显上升趋势,与子宫颈癌收治率比较,已趋接近甚至超过.由于对子宫内膜癌的发病相关因素.病理类型与分级 ...
  • 肺叶切除术后余肺不张的病因与防治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2000年2月第7卷第1期 ·55· ·临床经验· 肺叶切除术后余肺不张的病因与防治 王伟 李前生 朱良明 姜鹏辉 金明华 刘风林 侯庆宝 (山东省胸科医院胸外科, 济南 250013) 摘要: 目的 为了减少肺叶切 ...
  • 20**年临床助理医师考试复习必备知识点(五)
    2015年临床助理医师考试复习必备知识点(五) 咯血的病因.发生机制和临床表现 (一) 概述 呼吸困难可理解为呼吸驱动和实际所能达到的通气量不匹配时,所产生的呼吸费力的主观感受.患者对呼吸困难的描述多种多样,轻症患者可感觉胸闷.气短或气不够 ...
  • 放射治疗技术期末试卷
    放射治疗技术期末考试 姓名: 学号: 一 选择题(45分) 1. 对放射治疗正确的说法是: A. 优于手术治疗 B. 仅仅是治疗恶性肿瘤 C. 单独放射治疗适应症很广泛 D. 可治疗部分恶性肿瘤和良性肿瘤 E. 只用于外科手术的辅助治疗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