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当前农村宗教信仰情况的几点思考 - 范文中心

对当前农村宗教信仰情况的几点思考

11/02

内容摘要

改革开放以后,由于政治环境的宽松再加上政府实行了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因此,宗教信仰在部分农村地区又有所复苏,并且有了新的发展。本文以鲁西南的一个县城为例,谈一下宗教活动现状以及它对农村发展中所产生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从而对农村宗教的管理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农村宗教;积极作用;消极作用;管理引导

目 录

一、宗教在农村的发展状况及成因……………………………………. ……….. ….2

(一)

(二) 当前农村的宗教信仰状况………………………………………... ……2 农村宗教存在以及日趋发展的原因………………………………... …2

二、宗教信仰对农村发展所产生的积极作用…………. ………………. ……………4

(一)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团结 ………………….. …………………………………..4

(二)有利于提高信教群众的素质……………………………………………….. …4

(三)有利于信教群众心理的调节…………………………………………………..4

三、宗教信仰对农村发展所产生的消极作用………………………………………..4

(一)不利于科学文化的传播………………………………………………………..5

(二)不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 …...5

(三)不利于和谐乡村的建设………………………………………………………..5

(四)不利于基层组织开展工作 ……………………………………………….. … 5

四、对农村宗教信仰的管理引导………………………………………………. …...6

(一)充分挖掘宗教中的积极因素,使之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6

(二)加强政府管理,引导农村宗教规范发展…………………………………… 6

(三)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制度……………………………6

(四)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6

(五)完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切实关心农民生活………………………………..7

五、参考文献…………………………………………………………………….. …...8

对当前农村宗教信仰情况的几点思考

鲁西南是山东省一个比较贫穷的地区,由于经济落后以及人民的文化程度不高,因此比较容易接受宗教思想,宗教活动相对来说频繁一些,并且宗教类别繁多,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因此笔者选择调查自己家乡所在县的宗教信仰情况,再联系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对当前农村的宗教信仰略作如下描述:

一、宗教在农村的发展状况及成因

宗教不是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的产生发展有其一定的社会原因,结合我们县的一些实际情况具体谈谈宗教存在的现状以及发展的原因。

(一)当前农村的宗教信仰状况

X县城有将近七十万人口,十八个乡镇,平均每个乡镇就有七个基督教教会,整个县城有两万三千多人信仰基督教。另外在信教群众的特点上与过去有了一些不同,八十以及九十年代初,信仰宗教的多是中老年人,其中又以妇女居多,且大多数人不识字,到了九十年代后期以及本世纪初,许多年轻人加入了信教的行列,且大多受过教育,这其中,男同志站的比例也有所上升。农村宗教信仰情况具体表现出以下特点:(1)宗教活动频繁,每周一三五参加聚会,具体活动是唱圣歌,学圣经,周日做礼拜,也是学习一些关于宗教的知识。(2)传教点密集,一般每个村庄有一个小的传教点,两三个村庄有一个大的聚会点,每个乡镇几乎都有小教堂。(3)功利性信仰居多,多数信教农民对宗教的认识并不深, 更谈不上什么深刻理解,他们之所以信教大多是出于功利心理,主要体现在信教群众是抱着各种利己的目的去对待宗教,都是为了解决自身的具体问题。

(二)农村宗教存在以及日趋发展的原因

宗教产生和赖以存在的根本原因,是自然和社会中的异己力量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所造成的压迫,是人们对异己力量的不能理解而求助于超自然的神秘力量的一种消极表现。所以,宗教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只有它赖以存在的客观环境消除了,直至人类彻底摆脱了自然以及社会制度中的压迫,宗教本身才能得以消除。今天我国已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社会,已从根本上废除了剥削压迫的制度,同时,社会生产力及科学技术也在迅速发展,这客观上为逐步消除宗教的存在创造了条件。但我们也必须认识到,我国目前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还很低,自然力量的压迫仍然存在,同时还存在一些有待克服的社会问题,因此宗教存在的根源并未完全消失,因而,宗教短期内不会在我国消除。

基于我们家乡社会发展水平比较低以及农民文化普遍不高的现状使得农民极易受宗教及迷信观念的支配,同时又由于其他一些社会问题的存在,使得信教群众越来越多,其中主要基于以下几点原因:(1)农村经济落后,农村强烈渴望改变自身处境,可是信息的匮乏以及知识的缺乏使他们找不到更好的解决办法,因此便希望借助宗教改变现状。(2)农村精神

文明建设不足,农闲时节没有什么可供娱乐的活动,文化生活的贫乏、精神生活的空虚,必然导致他们转向宗教来获得精神寄托。(3)还有的人是因为久病不愈,并且由于看病难、看病贵等实际问题的存在,万般无奈之下信仰宗教以求得身体健康,由于种种原因身体康复后,就成了忠实信徒。(4)由于当今社会环境污染严重,自然灾害也时有发生,但在农村保障机制并不完善,很多农民出于生活稳定得考虑,便希望通过信仰宗教寻求神灵庇佑。(5)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后,农村基层干部的社会角色发生了改变。他们只满足于完成上级指派的各项任务指标,,对农民的实际生存状况却漠不关心,导致农民的正常利益诉求得不到满足,这也是农民信仰宗教的原因之一。总之,农民群众的文化素质普遍不高,没有足够的分辨能力,极易受到外界宗教思想的影响。同时他们又是以生产生活为重心,往往精神生活贫乏,加之由于文化知识匮乏而产生了许多迷茫无从倾诉,不少人便期望从宗教中获得解脱。

二、宗教信仰对农村发展所产生的积极作用

宗教之所以能够长期存在,说明它存在着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一面,即它存在着积极的一面。在社会主义社会条件下, 宗教意识与社会的主体意识有着尖锐的矛盾,因此很多人总是认为宗教是封建文化的糟粕,而忽视了其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所具有的积极作用,笔者认为宗教的积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团结

由于宗教主要是教人向善,并且让人逆来顺受,因此成了封建统治阶级统治人民的工具,在社会主义社会,虽然政府不再利用宗教来进行统治,但宗教的这种作用仍然存在,并且大多数信教村民在党和人民政府的引导下成了拥护社会主义、热爱党和人民的忠实爱国者。比如,取消农业税以前,信教村民基本上都会积极纳税,很少有拖欠的情况。

(二)有利于提高信教群众的素质

宗教信仰者经常举行集会,唱圣歌,讲圣经,经常进行一些与文化有关的活动,长此以往,一些原本不识字的中老年人也开始有了些文化知识。以我母亲为例,她只有小学一年级的文化如今却能将整本《圣经》都看下来。另外宗教所宣扬的宽厚仁爱、行善积德、克己利他的伦理思想也会对信教村民有一定的感化作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他们的道德修养。在X 县城不信教村民中时有发生一些婆媳矛盾、夫妻吵架等家庭问题,而这些问题在信教村民中却鲜有发生。

(三)有利于信教群众心理的调节

现在我们国家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种利益关系都在重新调整,很多人的社会角色和定位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有的人因为难以适应从而产生了种种问题。而宗教可以通过一定的信念,将人们原本心态上的不平衡状态调适为相对平衡的状态,并由此使人们在精神、行为和生理上都达到一种有益的适度状态。比如,在我所调查的地区,有不少农民因为种种问题承受不了心理压力或一时想不开而选择了自杀,信教村民由于有教条的约束以及有一定的精神

寄托,极少有人自杀。

三、宗教信仰对农村发展所产生的消极作用

虽然农村宗教的存在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不可否认宗教作为一种与马克思主义相对立的思想意识,仍然存在着与社会主义不相协调的方面,甚至在某些地方严重影响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一)不利于科学文化的传播

任何宗教都是有神论的宣传,因此宗教在本质上是和马克思主义相对立的思想意识,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因此宗教在某种程度上会对社会主义的宣传造成不利影响。并且宗教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其成员的思想和感情,约束着其成员的行为。作为个体而存在的信教村民,只是这一文化结构中的被动接受者。比如,信教村民们遇到任何问题都会用宗教的意识加以解释,而不去想事情发生背后的真正原因,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人们接受新思想、新知识。

(二)不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

宗教意识从根本上讲是消极出世的,把社会和自然的全部内容幻化为神的意志 ,主张宿命论,具有唯心主义色彩,它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人们积极面对社会现实,使信教村民把永恒的幸福寄托于“彼岸世界”,从而安于现状、不思进取,一心只等待天国的临近,这一切都削弱了人们居穷思变、勤劳致富的勇气与决心与,使人们不能以一种主动的、进取的态度来谋求发展。比如在对信教村民的调查中,有34.5%的人将自己的贫穷归于神的旨意而安于现状,不去试着改变自身处境。并且在有些地方, 由于宗教势力的活动频繁,占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和精力,使信教群众难以集中力量去从事农业生产,这都会对农村的经济发展产生一定不利影响。

(三)不利于和谐乡村的建设

就信教村民自身而言,他们普遍文化素质较低,缺乏足够的分析判断能力,对正常的宗教与邪教以及迷信的界限较难认清,这就给邪教、封建迷信等非法宗教势力提供了可乘之机,在我所调查的地区,就有一些村民因为对邪教认识不清而导致误入歧途,不仅破坏了家庭的和谐稳定,而且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另外宗教问题还会影响农村内部的和谐稳定并进而对政治建设工作造成一定阻碍,这一切都不利于和谐乡村的建设。

(四)不利于基层组织开展工作

农村基层组织对农村的社会生活负有直接的管理责任,但随着宗教势力对宗教作用的大力宣扬,人们逐渐被宗教势力所吸引,这严重影响了农村基层组织对群众的思想教育,导致一些信教群众不再信赖基层组织,不再服从基层组织对农村社会事务的领导,从情感上来说,他们已经疏远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新农村,需要由基层组织带领群众共同努力,但如果大

多数的农民沉迷于宗教,或只听信于宗教组织,疏远或者不信赖基层组织,就会加大基层组织顺利开展工作的难度。

四、对农村宗教信仰的管理引导

宗教作为人类生活中的一种文化现象,也有其发展规律,我们只有了解了这些规律,用科学的态度和方式来认识和处理宗教问题,既要承认宗教的积极作用,也要认识到宗教的消极作用。同时还要认识到宗教在我国的存在仍具有长期性,因此不能人为地消灭宗教,更不能把信教村民视为异己。在对待宗教的态度上,应尽力发挥宗教的积极作用,最大限度地消除宗教的消极作用,积极引导宗教与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结合起来。为此,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充分挖掘宗教中的积极因素,使之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

首先充分挖掘宗教中爱教首先爱国这一积极内容,将其进一步升华,使爱国和爱教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比较完整的爱国爱教的神学思想,从神学上解决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有可能将爱国和爱教对立起来或割裂开来的认识。其次合理利用宗教中的社会心理调节功能, 为信教村民提供安全感和某种慰藉,使他们能够在精神上得到某种补偿, 保持心理的某稳定与平衡。积极发挥宗教中的这些积极因素的作用将会对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二)加强政府管理,引导农村宗教规范发展

领导干部应充分认识到宗教问题无处不在,要保护合法的宗教活动,还应加强宣传教育,引导组织和发动群众,揭露各种邪教以及非法宗教势力的反动本质和危害, 严厉打击邪教,及时制止各种利用宗教名义进行活动的非法组织,维护社会的安定团结。并且政府还要尽可能地对农村宗教的现状作一次彻底的调查,随时掌握宗教发展情况,组织专门的机构和人员对农村宗教活动场所进行必要的监控,对农村宗教负责人员进行一定的培训,确保宗教在宪法和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活动。

(三)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列宁曾经说过:“宗教最深刻的根源是贫困和愚昧。”因此,我们解决宗教问题的根本途径只能是大力发展农村经济,逐步消除宗教赖以存在的社会根源。对此我们应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深化农村改革,积极促进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千方百计地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其生活水平。另外消除宗教消极影响,还需要从建立和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入手。首先应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力保障和维护农村特困群体的权益;其次逐步推进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建设,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第三积极推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让农民群众真正感受到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的优越性。

(四)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很多农民之所以加入宗教,就是因为文化生活贫乏、精神空虚,并且农村的和谐、稳定、发展也需要先进文化的引领, 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还应大力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对此不仅要着力兴建图书室、文化活动室之类的公共文化活动场所,使农民在农闲之余可以阅读书籍报刊以及参与科学文明的文化娱乐活动;还要结合本地实际情况,组织开展农民群众喜闻乐见、健康积极的群众性文化娱乐活动,满足农民的文化生活需要,不断消除信教村民对宗教的依赖心理。

(五)完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切实关心农民生活

农村基层组织的建设以及工作情况对广大农民群众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对此要全面提高农村基层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转变工作作风,切实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真正关心群众疾苦,融洽干群关系,增强村党支部、村委会在群众中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同时还要对农村的特困户采取帮扶措施,帮助他们解决一些生活生产中的具体问题,如子女上学、医疗保健、生活困难等问题,让农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并尽力帮助他们脱贫致富,最大限度地减少农村群众因贫、因病信教的现象。

参考文献

[1] 王惠岩 政治学原理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年2月第2版

[2] 肖良 当前农宗教活动的特点与分析 城乡建设 2008年11月(上)

[3] 刘若实 对当前中国农村宗教信仰的认识和思考 2008年12月(下)

[4] 李伟征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村宗教信仰问题探析 消费导刊 2009.7

[5] 张俊江 农村宗教不容忽视 经济研究导刊 2009年第27期

[6] 杨新生 贾维萍 农村宗教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

版) 2009年3月 第12卷 第1期

[7] 于进强 转型期农村宗教流布状况分析 太原师范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

5月 第7卷 第3期


相关内容

  • 毛概-实践教学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 实践教学方案 根据<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 ...
  • 市农经站支部回头看自查总结报告
    重农合经支委文[2009] 5号 签发人:成萍 中共重庆市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站 支部委员会关于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 "回头看"阶段的自查报告 市委农工委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 按照重庆市委.重庆市农工委的总体要求和统 ...
  • 封建迷信调查报告
    封建迷信的表现形式与原因 --以雅安雨城区为例 摘要:在新中国成立后,束缚了人们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被彻底废除,我们迎来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社会.社会意识和社会形态也紧跟着不停地变更,可是,封建迷信作为一种根深蒂固的思想并没有被根除.在提倡 ...
  • 公司青年思想引导手册
    目 录 一.团组织的基本情况. 二.青年的思想意识关键点. 三.青年思想引导目标. 四.思想引导内容. 五.工作路径载体. 六.思想引导工作的成效. 一.团组织的基本情况. 截至2012年11月底,XX公司现有员工总数X人,35周岁以下青年 ...
  • 教育综合中国近代人物教育思想汇总
    中国近代人物教育思想汇总 一.蔡元培的教育思想 (一)"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 五育包括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提出"以美育代替宗教"的口号. 军国民教育:将军事教 ...
  • 普法征文:关于深化"六五"农村普法工作的思考
    "五五"普法规划首次把农民作为法制宣传教育的重点对象,并提出深入开展"法律进乡村"活动."五五"普法以来,农村普法工作在各级领导和广大基层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长足发展.&q ...
  • 县委副书记县长在县政府党组"三严三实"专题党课上的讲话
    县委副书记县长在县政府党组"三严三 实"专题党课上的讲话 同志们: 4月21日,中央召开了"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工作座谈会,正式部署专题教育工作.5月5日,省委举办"三严三实"专题教 ...
  • 如何发挥乡镇联村干部职能作用
    如何发挥乡镇联村干部职能作用 高级搜索2010年4月30日 星期五 9:16 如何发挥乡镇联村干部职能作用 ★★★[字体:小 大] 如何发挥乡镇联村干部职能作用 作者:龚贵庭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110 更新时间:2009-11-1 ...
  • 体育教育本科毕业论文选题
    毕业论文(设计) 题 目 学 院 学 院 专 业 学生姓名 学 号 年级 级 指导教师 毕业教务处制表 毕业 毕业二〇一五年 十二月一 日 毕业 体育教育毕业论文选题(1449个) 一.论文说明 本写作团队致力于毕业论文写作与辅导服务,精通 ...
  • 20**年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
    人民日报评论员:军地合力 军民同心 共筑中国梦 全国双拥模范城(县)命名暨双拥模范单位和个人表彰大会,7月29日在北京隆重召开.大会命名表彰双拥模范,树立宣扬先进典型,倡导爱国拥军.爱民奉献的社会风尚,对加强新形势下双拥工作,保持军政军民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