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论述类文章阅读专题复习练习案(答案) - 范文中心

20**年论述类文章阅读专题复习练习案(答案)

07/22

论述类文章阅读专题复习练学案(三)

高三语文备课组 主备人:司徒彩芙 时间:第13周

【学习目标】

熟练运用论述类文本的阅读方法、解题技巧来解答高考试题。

一、(2011年新课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诗经》中的作品原来是普通的诗歌,并没有深刻的含意,但是封建统治阶级却把它尊为经典,用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

B .在春秋中叶以前,诗三百篇曾经作为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成为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的一部分仪式或娱乐宾主的节目。

C .所谓“献诗陈志”,一种情况是指卿士通过贡献诗歌,向国君或同僚陈述自己的心意,以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

D .在古籍记载中,卿士“献诗”经常和“瞽献曲”、“矇诵”等一起出现,是因为卿士做诗以后,总是通过乐工的演唱来呈献。

【参考答案】 A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对文中重要句子含意的理解。能力层级为B 级。

【试题分析】本题要求选出表述不正确的一项,答案应该是A 。关于A 项,原文一开始说“《诗经》原来是诗,不是„经‟……”,作者的意思是说,《诗经》所收录的诗在当初本来是很普通的,并不是什么经典文献,尤其是其中“国风”一类更是一般的民歌,完全谈不上经典,《诗经》成为经典,那是后来封建统治者所做的事。但是作者在这里并没有说,这些诗不是经典就没有深刻的含意,实际上大家熟悉的《诗经·邶风·凯风》歌颂母亲的养育之恩,《诗经·魏风·伐檀》讽刺统治者不劳而获,《诗经·小雅·采薇》控诉战争给百姓带来的苦难,如此等等都有十分深刻的含意。当然这里所说的深刻含意,并不是后来《诗经》被尊为经典以后封建统治者所附会曲解的意义,这种诗意当然是原诗所没有的;也不是说,《诗经》中所有的诗都有深刻的含意;但是不管怎样,用一个全称判断来说《诗经》中的作品都没有深刻的含意,显然是不符合原文的,也是不正确的。由此可见A 项应该是选项。关于B 项,虽然题面说“在春秋中叶以前,诗三百篇曾经作为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似乎在时间上与原文“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不完全相符,但是“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这一时段包含在“春秋中叶以前”这个时段中,再加上“曾经”一词的词义──在某个时段中“有过”某事──的限制,所以B 项与原文意思仍是符合的,因而不是选项。关于C 项,原文指出“献诗陈志”有两种情况,选项列出其中一种,应该是符合原文意思的,不是选项。关于D 项,原文第二段说:“„献诗陈志‟是要通过乐工的演唱来献给君上或同僚的,所以卿士„献诗‟总和„瞽献曲‟或„瞍赋‟、„矇诵‟并提。”这里“并提”可以有两种理解,一是献诗陈志的当时这几个动作行为一起提出,一是在古籍记载中这几个现象一起出现。这两种理解都能成立,D 项取后一种理解,也是符合原文意思的,所以不是选项。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 .宋国人民讥笑败军之将华元的诗歌,也是用来作为表情达意的工具,所以从性质上说,跟卿士的“献诗陈志”没有什么不同。

B .古人在“赋诗言志”时所言的志,往往不为原诗所具有,而是赋诗者采用断章取义的办法,寄托在诗中某些句子之上的。

C .子展借用《诗经·郑风·将仲子》“人之多言,亦可畏也”一句话,他的意思是叛臣的一面之词令人担心,请晋侯不要听信。

D .到孔子时代,新音乐逐渐兴起,古乐逐渐失传,由此造成诗与乐分家,《诗经》也就变成纯粹的语言文学作品,而与音乐无关了。

【参考答案】 C

【命题立意】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 级。

【试题分析】本题要求考生选出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答案应该是C 。先看A 项,题面说:“……也是用来作为表情达意的工具,所以从性质上说,……”显然,题面所说的“性质”就是指“表情达意的工具”。那么原文第三段开头提出“在人民群众的生活里,诗歌也常用于表情达意”这一论点,下面举了《诗经》两个例子来证明,后面又举了《左传》华元一例,然后说:“这样的歌,从性质上说和„献诗陈志‟没有什么分别。”这里所谓的“性质”当然也是指“表情达意”,因此A 项跟原文的意思是一致的,不是选项。再看B 项,原文

第四段说:“这就叫„赋诗言志‟。这种„赋诗‟往往不管原作本身的内容和意义,仅仅是把赋诗者的观点和愿望寄托在诗中某几句之上,……是一种典型的断章取义。”也就是说,“赋”的是现成的“诗”,“言”的却是自己的“志”,而这个“志”又必须通过“诗”中的句子表现出来。不难看出,B 项的意思跟原文是相符的,所以不是选项。再说D 项,原文第五段说:“由于新声代替古乐,造成了诗与乐的分家,诗也就由乐歌逐渐变为纯粹的语言艺术了。”当时新的音乐成为时髦,人们竞相追逐效仿,古乐被冷落遗弃而逐渐失传,于是人们再也不知道曾经作为乐歌的《诗经》如何演唱,《诗经》也就与音乐彻底分离,变成一种只是采用语言文字来表现的作品了。这里“语言艺术”一语的意思应该是“语言文字的艺术”,那么配得上它的就非语言文学作品莫属了。这样看来,D 项也符合原文意思,不应该是选项。回头来看C 项,原文说:子产认为“晋侯纵然有理由,但„人言可畏‟,别人看来总是为了一个叛臣”,这里子产的意思是,在旁人看来,晋侯为了卫国区区一个叛臣,竟然把卫国国君给拘押起来,这就不免有小题大做、以大欺小之嫌,甚至可能是包藏祸心、另有企图;“人言可畏”,晋侯为此应该尽量避免旁人的非议。由此可见,C 项的理解是完全错误的,应该是选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在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的政治、外交和其他社会生活中,《诗经》被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往往能收到平常语言所无法达到的效果。

B .上古时候,人民群众的作品如果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就可能进入诗三百篇中,不然则仍然是没有曲调的“徒歌”。

C .古人在“赋诗言志”时采用的都是现成的诗篇,其含意大家都清楚,所以能够通过诗歌的来回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

D .孟子解释《伐檀》说,君子使国君得到安富尊荣,使子弟学会孝悌忠信,所以君子可以不劳而食。这就曲解了《诗经》的原意。

【参考答案】 B

【命题立意】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 级。

【试题分析】本题要求选出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应该选B 。先看A 项,原文第二段说:《诗经》用于政治、外交和其他社会生活时,“其作用和平常的语言差不多,当然它更加曲折动人”。既然是“更加曲折动人”,那么其效果当然要比“平常的语言”更好一些,可见A 项的理解和分析是正确的,不应该是选项。再看C 项,原文第四段说:古人在“赋诗言志”时,“点出现成的诗篇,叫乐工们演唱,通过诗歌的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既然是现成的诗篇,其含意当然彼此清楚,这样也才可以通过互相点唱诗歌,以便互相问答,互相了解。所以C 项的理解和分析是正确的,不应该是选项。再看D 项,原文最后一段说:“诗三百篇在社会上的实际用途缩小了,封建士大夫就逐渐把诗的意义和封建教化的原则联系起来。”又说:“封建统治阶级就是这样„以意逆志‟,最后把诗尊为„经‟。”这些话都包含着封建统治者“曲解《诗经》的原意”的意思。而大家非常熟悉的《诗经·魏风·伐檀》一诗的主旨就是控诉封建统治者不劳而获,孟子对此诗的解释显然是一种曲解,所以D 项的理解和分析是正确的,不是选项。最后来看B 项,关于B 项的前半部分,原文第三段说:“庶人的作品则先是在社会上流传,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才配上乐曲,达到统治阶级的耳中。”“配上乐曲,达到统治阶级的耳中”,寓意进入了《诗经》,可见B 项的前半部分是正确的。那么B 项的后半部分如何呢?原文第三段说:“古代史传中还有一些不在三百篇之内的„徒歌‟,例如《左传·宣公二年》……做了一个歌儿对他唱。”可见上古时候确实也有一些民歌未被收入《诗经》,比如《左传·宣公二年》讽刺华元的这个民歌,这些诗歌被称为“徒歌”;但是既然是“做了一个歌儿对他唱”,就说明即使是“徒歌”也是要唱的,也是有曲调的。《诗经》是乐歌,是配上乐器伴奏的,徒歌是不配乐器的,但不等于没有曲调。由此可见,B 项后半部分的理解和分析是不正确的,所以应该是选项。

二、(2013年新课标甲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9分,每小题3分)

4.下列关于凤的形象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20世纪后期在陕西凤雏村出土的甲骨文中,凤都表现为短尾鸟的形象。

B .在

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作为凤属的是跟凫一般大的红眼睛水鸟。

C .综合甲骨文和上古文献记载看,凤的原型是一种类似水鸭的普通短尾水鸟。

D .在周代文化中,凤已经从短尾水鸟变成一种华冠长尾、祥瑞美丽的神鸟。

【参考答案】B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对文中重要语句的理解。能力层级为B 级。

【试题分析】本题要求考生选出表述不正确的一项,答案应该是B 。先看A 项,原文

第一段说:20世纪后期在陕西凤雏村出土了四片刻有“凤”字的甲骨,这些“凤”字的形体“均为„„”,由于刻有“凤”字的甲骨仅有四片,可见A 项的前半段“20世纪„„甲骨文”,包括后半段的“都表现为”,虽然文字与原文有所不同,但是意思并无错误;又原文说“凤”字的形体“均为头上带有象征神权或王权的抽象化了的毛角的短尾鸟”,由于“凤”字的形体反映了凤这一事物的外形,对比A 项后半段,虽然“短尾鸟”前原文的长定语已经删去,但概念的外延扩大了,因此后半段的表述也应该是正确的。再看C 项,原文第一段是在叙述甲骨文和东汉许慎《说文解字》的内容以后才作出“据此„„”这一小结的,东汉属于上古阶段,许慎的书当然是上古文献,可见C 项前半段是正确的;而原文的小结说:“据此,„„神鸟凤凰,其原型应该是一种形象普通、类似水鸭的短尾水鸟。”那么C 项后半段的表述虽然语序略有变化,但也是正确的。再看D 项,原文第二段有设问说:“那么,普通的短尾鸟‘凤’为何在周代变为华冠长尾、祥瑞美丽的神鸟了呢?”

由此可以判断D 项的表述也没有错误。同时,作为神鸟的凤确实也不存在于现实之中,所以把凤说成“在周代文化中”也是可以的。最后看B 项,原文第一段引《说文解字》说:

“江中有,似凫而大,赤目。”所谓“似凫而大”

,是说的模样像凫鸟,但体形要大一些;B 项把它理解成跟凫鸟一样大,这就不对了。

5.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 .在商代晚期的青铜器纹饰中,华丽而饰有眼翎的长尾鸟形状的凤纹还没有出现。

B .从青铜器纹饰和“天命玄鸟,降而生商”这句话看,鸟是殷商人传说中的图腾始祖。

C .凤鸟知天时,九扈带来耕种、耘田和收获的信息,所以殷人先祖“鸟师而鸟名”。

D .周人的凤崇拜是从商人那里沿袭而来的,而周人的崇凤热甚至超过了商人。

【参考答案】A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对文中重要语句的理解。能力层级为B 级。

【试题分析】本题要求考生选出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答案应该是A 。先看B 项,原文第二段指出,商代早期和中期的青铜器纹饰中“只有鸟纹而没有凤纹”,“凤形直到殷商晚期才出现”,“贯穿整个商代的不是凤而是鸟”,同时原文又引用了古书上的“天命玄鸟,降而生商”一句,在此基础上,原文推演出结论说:“在商人的历史中鸟始终扮演着图腾始祖的重要角色。”由此可见,B 项的表述是符合原文意思的。同时,一般来说,历史上作为图腾的文物,其出现年代应该较早,而原文所引用的“天命玄鸟,降而生商”一句也应该是早期古书上的(实际出自《诗经·商颂·玄鸟》)。这样,单从B 项的逻辑推理来看也是成立的。需要说明的是,甲骨文早期也只有“鸟”字,晚期才有“凤”字,甲骨文是商人、周人的遗物,因此甲骨文也可以作为“鸟是商人的图腾”的一个证据(原文正有“综观甲骨文和商代青铜器”句),但B 项没有采用,并不妨碍表述的正确性。再看C 项,原文第三段说“凤鸟氏成为‘历正’之官,是由于它知天时”,这里的“它”当然是复指前面的“凤鸟氏”,也就是凤鸟;“九扈”(九种鸟,借为农事官名)与此相似,由此可见,C 项的前半段无误。原文第三段又说明了殷人“鸟师而鸟名”的原因,就在于凤鸟、九扈等会带来“四季节令消息”,可见C 项后半段与前半段的因果关系也是符合原文意思的。再看D 项,原文第四段说:“对凤鸟的崇拜起于商代,其鼎盛却在周代。”在第四段中还说明了周人因袭商人凤崇拜的原因是利用凤鸟来宣扬天命,所以D 项的表述与原文意思是相符的。最后来看A 项,原文第二段说:“在商代早期和中期的青铜器纹饰中,只有鸟纹而没有凤纹,真正的凤形直到殷商晚期才出现。”这里所谓“真正的凤形”当然是指原文下文所说的“华丽而饰有眼翎”的长尾鸟形状,而这里所谓“殷商晚期”,也应该是“殷商晚期的青铜器纹饰”一语的承前省,原文说殷商晚期已经出现,A 项却说还没有出现,由此可见,A 项的说法是不符合原文意思的。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后代所见的“凤”并不是自然界的一种鸟。在中国文化史上,凤的形象最为重要的演变开始于殷商晚期,最终完成于周代。

B .周文王、周武王都曾称臣于商纣王。为了表明自己是商朝先王的臣下,周武王在甲子日牧野之战结束后,马上就参拜了商人的神庙。

C.《尚书》“周书”是记载周王朝史事之书,在“周书”十二篇中大量宣传天命、“殷革夏命”,实际上就是在宣传“周改殷命”。

D.周人之所以把牧野之战克商的时间定在甲子日,即岁星在鹑火的时候,就是因为鹑是赤凤,而赤凤将带来“上天之命”。

【参考答案】B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 级。

【试题分析】本题要求考生选出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答案应该是B 。先看A 项,原文第一段说:“古代传说中鸣于岐山、兆示周王朝兴起的神鸟凤凰,其原型应该是一种形象普通、类似水鸭的短尾水鸟。”原文其他地方还用许多篇幅说明凤鸟是如何从自然界的短尾鸟形象被人们着意改变为后来的神鸟形象的,由此可见,作为神鸟的“凤”确实不是自然界的一种鸟,不存在于客观世界。此外从原文的题目也可以看出凤是中国的一种文化元素,只存在于中国文化中。另外,原文第二段说“凤形直到殷商晚期才出现”,原文第四段说“正是在周代,‘凤’完成了其发展程序中最后也是最重要的环节”,所以A 项的后半段内容也是正确的。再看C 项,原文第四段已经指出,在《尚书》“周书”十二篇中大量宣传天命、宣传“殷革夏命”,“周人之所以宣扬天命,归根结底在于强调‘周改殷命’„„”,由此可见,C 项的理解分析是正确的。而C 项所谓“《尚书》‘周书’是记载周王朝史事之书”,原文这句话前有“许多历史资料记载了周王室„„”一语,指示了《尚书》“周书”的性质,结合学生的历史知识,不难判断C 项的这一表述是正确的。再看D 项,原文第四段说“武王在甲子日牧野之战结束后„„”,又说“看来周人选择克商的时间„„”,再加上历史常识,可以知道牧野之战就是武王克商之战,所以D 项前半段的表述无误。原文又引《国语》“昔武王伐殷,岁在鹑火”,由此可知,武王克商的甲子日,就是天上的岁星走到鹑火(柳宿)位置的时候,所以D 项所谓“甲子日,即岁星在鹑火的时候”也是正确的。原文又说:“有谁能给周人带来‘上天之命’呢?„„看来周人选择克商的时间也是寓有深意的。”那么,D 项整个表述所作的因果关系分析显然也是正确的。最后来看B 项,前半段“周文王、周武王都曾称臣于商纣王”,这是历史常识。关于后半段,原文第四段说:“武王在甲子日牧野之战结束后,紧接着就„„这说明周王室急于把商人的正统接过来,成为中原合法的统治者。”可见,武王之所以马上参拜商庙,并不是“为了表明自己是商朝先王的臣下”,而是为了表明“周改殷命”是上天的旨意,商朝已经结束,自己才是合法的统治者,所以B 项的分析是不对的。

三、(2013年新课标乙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7.下列关于作者写作本文的原因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从司马迁《史记》开始,关于老子和《老子》一书的时代问题就有不同说法。清代汪中作《老子考异》以后,学者们更加纷争不已。

B .钱穆说过:如果老子其人其书的时代不明,那么先秦诸子学术思想的联系和发展就无法弄清,《老子》和道家的源流、派别也无从谈起。

C.以前用来印证《老子》的古书,大多本身就被人指为伪书。《韩非子》、《吕氏春秋》等虽然年代确凿无疑,但是成书太晚,也无济于事。

D.近年来战国秦汉简帛文献大量出土,给学术界提供了许多纸上材料以外的东西,这使得老子和《老子》一书的时代问题有了解决的可能。

【参考答案】B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对文中重要语句的理解。能力层级为B 级。

【试题分析】本题要求考生选出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答案应该是B 。先看A 项,原文第一段说:“老子其人其书的时代,自司马迁《史记》以来即有异说。”可见A 项前半段虽然字句略有不同,但是仍符合原文意思。原文又说:“清代学者崇尚考据,对此议论纷纷,如汪中作《老子考异》,力主老子为战国时人,益启争端。”虽然“益启争端”的主语应该是前文“汪中„„战国时人”一事,但如果只着眼于“争端”,并结合“清代

学者„„议论纷纷”,表述为“汪中作《老子考异》以后,学者们更加纷争不已”,也是符合原文意思的,所以A 项后半段表述也是正确的。再看C 项,原文第二段说:“过去„„用来印证《老子》的古书,大多受到辨伪家的怀疑。”所谓“受到辨伪家的怀疑”,就是说这些古书被辨伪家指为伪书。所以C 项前半段是符合原文意思的。而从原文上引文后面的文字来看,C 项后半段的表述也是符合原文意思的。所谓“无济于事”,相当于原文所说对于证明《老子》一书“没有多少作用”。再看D 项,原文第二段说:“过去对于古书真伪及年代的讨论,只能以纸上材料证明纸上材料”,“近年战国秦汉简帛佚籍大量出土,为学术界提供了许多前所未见的地下材料”。D 项把原文的“地下材料”改称为“纸上材料以外的东西”,实际意思是一样的。原文第二段又说:“这使我们有可能重新考虑《老子》的时代问题。”D 项后半段改变了表述,但实际意思也是一样的。由此可见,D 项也是符合原文意思的。最后看B 项,原文第一段钱穆的话是说:“老子伪迹不彰,真相不白,则先秦诸子学术思想之系统条贯始终不明,其源流派别终无可言。”这里的“其”字应该是复指前面的“先秦诸子”,不应该指《老子》和道家;原句是一个假设复句,后一分句的“其”应该首先复指离它最近的“先秦诸子”,而不是跳过“先秦诸子”,去复指更远的“老子”。所以“其源流派别”是说先秦诸子的源流派别,B 项的表述是不符合原文意思的。

8.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 .虽然从字体和避讳来看,马王堆汉墓《老子》帛书甲本和乙本的抄写年代可以大致确认,但是这对于《老子》著作年代的推定没什么用处。

B .《黄帝书》和《老子》有许多相同相似的语句,但许多名词的解释只见于《老子》而不见于《黄帝书》,所以《老子》成书应该早于《黄帝书》。

C .陈鼓应曾撰写《老学先于孔学》一文,指出《论语》中多有受到《老子》影响之处,其目的是证明《老子》一书的产生比《论语》早。

D .《老子》有‚以德报怨‛之说,所以‚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一句应该是《论语》引用《老子》的铁证,并且是对《老子》的批评。

【参考答案】D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对文中重要语句的理解。能力层级为B 级。

【试题分析】本题要求考生选出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的一项,答案应该是D 。先看A 项,原文第三段说:《老子》“甲本字体较早,不避汉高祖讳,应抄写于高祖即帝位前,乙本避高祖讳,可能抄写于文帝初”。所以原文确实是从字体和避讳两方面来判断《老子》的年代的,而且确实也只是大致确定年代的范围,这样A 项的前半段是符合原文意思的。而根据原文,也不难看出A 项后半段也是符合原文意思的。关于B 项,原文第四段指出:“《黄帝书》与《老子》的共通之处也甚多„„此例甚多,那么为《黄帝书》所称引的《老子》必须再早上一个时期”,可见B 项的理解是符合原文意思的。当然在现实生活中,也不乏有人提出一两个概念,自己不加解释,而由后人进行解释的,如果这样考虑,那么原文的逻辑推理就可能有问题了,《老子》和《黄帝书》的年代先后就要倒个个儿了;不过,原文说过“共通之处甚多”、“此例甚多”,那么其逻辑推理应该是成立的,其结论应该也是可信的。再看C 项,原文第五段说陈鼓应《老学先于孔学》一文是“专门讨论《论语》受《老子》的影响”的论文,作为这样一种论文,其论据应该不少,原文也举了两个例子,那么C 项“《论语》中多有受到《老子》影响之处”中的“多有”一语应该是有依据的。原文又说“用以证成”,“证成”就是要证明成功,那么C 项后半段改说成“其目的是证明”,意思也是相符的。最后看D 项,原文第五段引用了《论语·宪问》的一段话: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这段话的意思是,有人说:“用恩德来回报怨恨,怎么样?”孔子回答说:“如果这样的话,又拿什么来回报恩德呢?还是用正直来回报怨恨,用恩德来回报恩德吧。”原文又引了宋人朱熹的注。朱注的意思是说,有人说的话当中“以德报怨”一语出自《老子》一书。由此可见,《论语·宪问》中“以德报怨”一句是引用《老子》,而“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一句只是孔子对《老子》的批评,并不是引用,所以D 项的理解分析是不符合原文意思的。

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对于古书真伪和年代问题,本文采用了两方面的证据来证明,即不但有古书上的材料,还加上了考古发掘的地下材料,从而增强了论证的力量。

B .道家以‚发明黄老道德意‛为其指归,马王堆汉墓《老子》帛书乙本是‚黄‛、‚老‛合抄之本,这证明在西汉初年黄老学派已经形成。

C .申不害、慎到、韩非都学过黄老之术,他们著作的语句与《黄帝书》也多有相同相似,可见这三人的引用阐发,与《黄帝书》后来享有崇高地位极有关系。

D .《论语》引用老子‚无为而治‛等意见,并加以阐发,这不但证明老子年长于孔子,大概也能印证史书上孔子曾经问学于老子一事。

【参考答案】C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对文中重要语句的理解。能力层级为B 级。

【试题分析】本题要求考生选出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答案应该是C 。关于A 项,我们看全文,今本《老子》,以及《申子》、《慎子》、《韩非子》、《论语》等是传统的古书材料,马王堆汉墓的帛书则是属于考古发掘的地下材料,同时,文章的论证相当严密,结论也较可信,因此A 项的理解和分析是正确的。关于B 项,对照原文第四段所引郭沫若的话,可见B 项前半段是正确的。既然道家是以“发明黄老道德意”为其指归,文中又指出《老子》帛书乙本是“黄”、“老”合抄之本,且是西汉时代的遗物,那么B 项后半段推测西汉初年黄老学派已经形成这一点应该也是可以成立的。“已经形成”不同于“形成”,“已经形成”可以指相当长的一个时段上的任何一点,“形成”(或者说“何时形成”)则只是一个时点,如说某年某月形成;因此,只要有表现黄老学派的事实,就可以说“黄老学派已经形成”。再看D 项,从原文第五段可以看到《论语·卫灵公》引用了老子“无为而治”一句,并加以阐发,《论语·宪问》则引用了老子“以德报怨”一句,并加以阐发,可见D 项的前半段是正确的(“以德报怨”句包含在“等”字中)。关于D 项的后半段,史书上确实有孔子曾经问学于老子的记载,如《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但是这一事迹也并非司马迁亲见,《论语》引用老子的话也只能作为旁证,所以D 项谨慎地使用了“大概也能印证”的话,这就保证了D 项的正确性。最后来看C 项,原文第四段说:“《黄帝书》与《申子》、《慎子》、《韩非子》等有许多共通文句,而申不害、慎到、韩非三人均曾学黄老之术,这些共通之处可认作对《黄帝书》的引用阐发。”可见,C 项前半段的理解分析没有问题;而C 项后半段中“《黄帝书》后来享有崇高地位”一语也见于第四段。这里的问题在于:C 项前段与后段之间是否一定具有因果关系?实际上,申不害、慎到、韩非这三人的引用阐发与《黄帝书》后来的崇高地位,既可能有关甚至极有关系,也可能稍微有关或者一点关系也没有,从原文所给的材料来看,无法得出完全肯定的判断。由此可见,C 项的理解分析是不正确的。

四、(2015年全国新课标乙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

10.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宋代的信用进入迅速发展时期,借贷、质、押、典、赊买赊卖等信用形式的产生是

宋代金融的一个新特点。

B .宋代的政府借贷基本上是赈济性借贷,主要目的是帮助百姓度过困境,因此与私人

借贷相比,政府借贷的利率要低得多。

C .在宋代,债务人可以用不动产的契约或动产作为担保,向债权人借贷。在债务人不

偿还债务时,债权人可用变卖价款优先受偿。

D .赊买赊卖的信用形式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宋代通货紧缩带来的资金不足的问题,缓

解了生产、流通、消费领域中的诸多矛盾。

【参考答案】 A

【命题立意】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中重要语句的理解。能力层级为B 级。

【试题分析】 本题要求考生选出表述不正确的一项,答案应该是A 。先看B 项,原文第二段说:“政府借贷主要表现为赈贷的形式,在紧急情况下通过贷给百姓粮食或种子的方式,帮助他们度过困境。”由此可以得出B 项的前半句是正确的。“赈贷”主要是救济、抚恤性质的借贷,而私人借贷多为高利贷,高利贷是贷放货币或实物以榨取高利的活动。很明显,政府借贷的利率要比高利贷的利率低得多。因此B 项的后半句也是正确的。再看C 项,原文第二段有:“质属于动产担保,它必须转移动产的占有;押属于不动产担保,通常将抵押物的契约交付债权人即可。债务人违约时,债权人可用变卖价款优先受偿。”通过这两句可以分析出,债务人是在债的关系中承担义务的人;债权人是“债务人”的对称,在债的关系中享有权利的人。在宋代,债务人需要钱款时,他可以用不动产的契约或动产作为担保,向债权人借贷。如果到了约定的期限,债务人无法偿还债务,债权人可用变卖不动产或动产的价款,优先受偿。因此C 项的表述也是正确的。再看D 项,原文第二段有:“宋代的商业贸易非常发达,但存在着通货紧缩现象,故赊买赊卖行为也很普遍,几乎生产、流通、消费领域的所有物品都能进行赊买赊卖。”或许学生对“通货紧缩”这一概念有些陌生,但是大家应该比较了解“通货膨胀”。“通货膨胀”主要是指纸币的发行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引起货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现象。与“通货膨胀”相反,“通货紧缩”则是缩减了流通中的纸币发行量,这会带来资金不足的问题。赊买赊卖是商家对购买者先交货物、延期收款的交易方法。赊买赊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宋代通货紧缩带来的资金不足的问题,它满足了军需、加强了流通,缓解了生产、消费等领域的诸多矛盾。因此D 项的表述也是正确的。最后看A 项。A 项的前半部分表述是正确的,它来自于第一段的“宋代的货币流通和信用进入迅速发展时期”一句。再来看A 项的后半部分。

第二段说道:“宋代在信用形式和信用工具方面都呈现出新的特点。信用形式有借贷、质、押、典、赊买赊卖等多种形式。”这就说明了宋代信用形式的新特点,其实是借贷、质、押、典、赊买赊卖等多种形式同时并存,即宋代的信用形式趋于多样化。这就并非是A 项表述的“借贷、质、押、典、赊买赊卖等信用形式的产生”。同时本文在第二段只谈到了典是在宋代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而借贷、质、押等其它的信用形式是否在宋代产生,原文没有涉及。事实上,质、押等信用形式早在宋代之前就已经产生了。因此A 项的表述有误,它是正确选项。

1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在商品经济发展的推动下,宋代的信用工具不断创新,出现了茶引、盐引、交子、

关子和会子等信用工具。

B .各类新型纸质信用工具最初是由宋代政府发行的,其发行目的是为了解决货币流通

区域的割据性等多方面的问题。

C .茶引、盐引等信用工具的使用,可以使一些商人取得茶、盐等货物的专卖凭证,从

政府专营的物品中分得一部分利益。

D .宋代的造纸术和印刷术高度发达,这为交子、关子和会子等新型信用工具的产生提

供了技术条件。

【参考答案】 B

【命题立意】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中重要语句的理解。能力层级为B 级。

【试题分析】 本题要求考生选出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答案应该是B 。先看A 项,原文第三段指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宋代商业贸易对货币的要求越来越高„„宋代社会陆续出现了诸如茶引、盐引、交子、关子和会子等新型纸质信用工具。”由此可以推出A 项的表述是正确的,A 项是宋代在信用工具方面都呈现出了新特点。再看C 项,原文第三段说到:“茶引、盐引要求相关人员先用粮草或现钱的付出作为取得的条件,然后凭此类纸质信用工具异地兑取现钱或政府专卖货物„„既有利于商人从政府专卖的货物中分得一份利益,又有利于政府实现增加收入、补给军需等目标。”由此可以看出,茶引、盐引这种信用工具是政府专卖货物的运销凭证。商人们若想通过销售茶、盐等政府专卖货物获利,需要先交纳粮草或现钱,然后才能领取此类准卖证明。因此C 项的表述是正确的。再看D 项,原文第三段说:“为了解决这类问题,在高度发达的造纸和印刷技术保障下,„„宋代社会陆续出现了诸如茶引、盐引、交子、关子和会子等新型纸质信用工具。” 可以看出,宋代高度发达的造纸术和印刷术为新型信用工具的产生提供了技术条件。所以D 项的表述与原文意思是相符的。最后来看B 项,原文第三段提到:“宋代商业贸易对货币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是社会中货币供给和流通状况不尽理想,表现为货币流通区域的割据性、货币供给数量的有限性,以及大量流通的铜铁钱细碎和不便携带的特性,其结果是抑制了经济发展。为了解决这类问题,„„通过民间自发力量的作用和官府的强制推行,宋代社会陆续出现了诸如茶引、盐引、交子、关子和会子等新型纸质信用工具。”由此可以推出,宋代纸质信用工具的发行是为了解决货币流通区域的割据性、货币供给数量的有限性,以及大量流通的铜铁钱细碎和货币不便携带等缺点,因此B 项后半部分是正确的。然而B 项前半部分的表述“各类新型纸质信用工具最初是由宋代政府发行的”是有问题的。原文只能推出,由民间自发力量和官府的强制推行才出现了新型的纸质信用工具,但是这些纸质信用工具最初是由谁发行的,原文并没有提及。事实上通过查询古代典籍,我们会发现交子、会子最初是由商人发行的,而并非由宋代政府发行。因此B 项的表述是不正确的。

1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质库、解库是进行押物、放款、收息的机构。唐宋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日益发展,

质库、解库也随之兴盛。

B .在宋代,出典人将房产押给典权人后,可以获得一笔典价,且不必支付利息。在典

期内,典权人不但享有房屋的使用权,同时还拥有出租权。

C .虽然早期的交子具有汇票性质,可以克服金属货币不便携带的缺点,保障商品交易

中货款的顺利结算,但是它还没有发展成为纸币。

D .宋代各种信用形式和信用工具对当时的经济发展都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同时也为

此后各个朝代提供了借鉴。

【参考答案】 D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 级。

【试题分析】本题要求考生选出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答案应该是D 。先看A 项,原文第二段说道:“质、押是借贷的担保形式,由质库、解库等机构经营。”可以看出,质库、解库主要就是进行质和押这两种信用形式的机构。在宋代,债务人需要钱款时,他可以用不动产的契约或动产作为抵押物,向债权人借贷。债权人放款后,可以赚取相应的利息。因此A 项的前半部分表述是正确的。A 项后半部分的表述具有推论的性质。宋代的商业在唐代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进展,宋代的信用进入迅速发展时期,这样看来,唐宋时期随着经济的日益繁荣,质库、解库也应该是越来越发达,越来越兴盛的。因此A 项的表述是正确的。再看B 项。原文第二段谈到:“典作为不动产转移的一种形式是在宋代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其特点是典权人向出典人支付典价后,在典期内就占有了出典人典产的使用权和收益支配权,出典人也不必向典权人支付利息。”由此可以分析得出,典权人支付典价后,可以暂时占有出典人的不动产而加以使用,并拥有获得收益的权利;出典人有权在典期届满时交还典价赎回典物,并可以不支付利息。同时不动产是“动产”的对称,它指不能移动或经移动会损害其经济效用和经济价值的物,土地、房屋等都是不动产,B 项中的“房产”对应的就是原文中“不动产”。B 项中的“出租权”对应的就是原文中“收益支配权”。因此B 项的表述也是正确的。再看C 项,原文第三段说道:“这类信用工具携带方便且具有汇票性质,可以保障大宗交易、跨地区交易货款的顺利结算。它们的使用,弥补了货币的不足,节省了货币流通需求量。此后这种交子、关子、会子逐步发展为纸币。”由此可以分析出,早期的交子、关子、会子具有汇票性质,它们还没有变成正式的货币。但是与较为沉重的金属货币相比,新型信用工具更便于携带,而且可以保障大宗交易、跨地区交易货款的顺利结算。这些优点促成了最初的纸质信用工具后来逐步变为正式的货币。由此可见,C 项的理解分析是正确的。最后来看一下D 项,这是综合考察全文的选项。原文中列举了宋代许多种信用形式和信用工具,其中的大部分对当时的经济发展起了非常积极的作用,例如原文第三段说道:“宋代新型信用工具的大量使用,是社会经济发展史中最具标志性意义的新生事物,它缓解或解决了交换过程中的诸多不便与矛盾,从而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经济发展。”同时这类新型的纸质信用工具也为此后的各个朝代提供了借鉴。但是有些信用形式却起了消极的作用,比如私人借贷中的高利贷。高利贷是贷放货币或实物以榨取高利的剥削活动,高利贷促使小生产者破产,加深了贫富不均和阶级对立。

第二段也说道:“从实际效果看,它(赊买赊卖)解决了军需、加强了流通,更重要的一点,它对束缚生产流通扩大和发展的高利贷构成了冲击。”从中也可看出高利贷的弊端。因此D 项的理解和分析有误,是正确选项。

五、(2015年全国新课标甲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

13.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过去,艺术品的接受并不属于美学的研究范围,而当接受美学诞生以后,关于艺术品的接受的研究就成为艺术美学中的一门显学。

B .在接受美学诞生以前,人们一般的认识是:整个创作过程就是艺术家的审美经验不断结晶的过程,艺术品一旦形成,创作也就大功告成。

C .接受美学认为,艺术品在艺术家手中产生出来,这只是艺术创作的第一阶段,读者、观众、听众对艺术品的接受是艺术创作的继续。

D .通过读者、观众和听众的接受,艺术作品的价值才从一种可能的存在转化为现实的存在,从这个意义上说,接受也属于艺术创作的一部分。

【参考答案】 A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对文中重要概念和句子的理解。能力层级为B 级。

【试题分析】本题要求选出A 、B 、C 、D 四项表述中,与原文内容不相符的一项,答案应该是A 。我们可以看到,原文一开始就说“艺术品的接受在过去并不被看作是重要的美学问题”,从逻辑上说,不看作重要的美学问题,既可以看作美学范围以外的问题,也可以看作美学范围以内但属于次要性质的问题,因此A 项说“在过去,艺术品的接受并不属于美学的研究范围”,这一表述显然是不准确的。而B 、C 、D 三项的表述与原文内容是相符合的。需要指出的是,B 项的“整个创作过程”,这一短语与原文“将创作看作艺术家审美经验的结晶过程”中的“创作”应该是等值的,B 项的“不断结晶的过程”与这一句的“结晶过程”也是等值的。C 项的“艺术品在艺术家手中产生出来”,这一句子与原文“这一完成”是等值的,C 项的“读者、观众、听众对艺术品的接受是艺术创作的继续”,这一句子与原文“读者或观众、听众的再创作”也是等值的。至于D 项的表述,对照原文第二自然段“只有通过阅读,它才转化为现实的存在”,“接受者也是艺术创作的主体之一”,不难发现它也是正确的。

14.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文本之所以是一个“召唤结构”,一个原因就是它有一些内容有意不写或不明写,需要接受者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想象去补充。

B .文本的“否定”要素具有对接受者所生活的现实加以否定的功能,这种功能是通过接受者接受文本并对现实进行反思和批判而实现的。

C .“前理解”是接受者在理解文本以前的心理文化结构,由于接受者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所以这种结构会影响接受者对文本的理解。

D .作品被艺术家创作出来以后就成为历史,作品是通过接受者的理解而存活于现实,并发挥作用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作品的生命力存在于理解之中。

【参考答案】 C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对文中重要概念和句子的理解。能力层级为B 级。

【试题分析】本题要求考生选出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答案应该是C 。先看A 项,原文第三自然段说,艺术文本是一个“召唤结构”,因为文本具有“空白”“空缺”“否定”三个要素,而所谓“空白”就是指文本“有一些内容有意不写或不明写,需要……”,这样A 项把文本成为“召唤结构”的原因之一归结为“空白”,应该是符合原文意思的。关于B 项,原文指出,文本的否定功能能够“引导接受者对现实进行反思和批判”,这里的“接受者”当然是指接受文本的人,也就是读者、观众和听从等,而这里的“对现实进行反思和批判”,当然也是接受者根据文本的思想内容来反思和批判自己所生活的现实。由此可见,B 项的理解和分析也是符合原文意思的。关于D 项,原文最后一段说“文本一经产生就成为历史”,“艺术品正是通过理解走向现实……正是理解擦亮了艺术品的生命之光”,因此这一项虽然在措辞上有所不同,例如把“生命之光”理解为“生命力”,但是意思仍然与原文无违。最后回过来看C 项,原文第四段说:“接受者作为主体,他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为什么不是“被动的”呢?原文接下去说:“海德格尔提出‘前理解’,即理解前的心理文化结构,这种结构影响着理解。”显然,原文这里是一个因果关系的表述,但它是前果后因。而C 项呢,却是倒因为果,颠倒了因和果的关系,由此可见,C 项的理解分析是不符合原文意思的。

15.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古典美学中强调的含蓄和简洁可以说是艺术作品召唤性的体现,含蓄的美在于从有限中表现无限,简洁的美在于以少胜多,以简驭繁。

B .理解就是误读,创造也是误读,理解距离艺术作品的本义越远,就越是具有创造性,正如《西厢记》之于《莺莺传》、《金瓶梅》之于《水浒传》。

C .文本在一定程度上规定了接受者理解的范围和方向,所以即使我们今天阅读历史上的艺术作品,也可以在相当程度上了解古人的生活,体验古人的思想感情。

D .作为接受者的个体毕竟生活在群体之中,其思维和观念与群体是相通的,因此接受者们对于同一文本的理解即使千姿百态,也不可能完全没有同一性。

【参考答案】 B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对文中重要句子的理解,以及对文中信息的筛选和整合。能力层级为B 级和C 级。

【试题分析】本题要求考生选出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答案应该是B 。关于A 项,我们看原文第三自然段,原文在指出“艺术文本是一个‘召唤结构’”,以及“文本的召唤性需要接受者呼应和配合”以后,是用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含蓄和简洁来作为例证的,可见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含蓄和简洁确实是“艺术作品召唤性的体现”,那么A 项前半项的理解和分析应该是正确的。同时这一段最后又指出,含蓄和简洁的作用就在于“有限的文字常常引发出读者脑海中的丰富意象”,那么A 项后半项尽管采用了“从有限中表现无限”“以少胜多,以简驭繁”等表述,这种理解和分析还是不错的。再看C 项,这一项的前半项与原文第四段中“文本在相当程度上规定了接受者理解的范围、方向”一句几乎完全相同,那么它的后半项呢,原文最后一段说:“当我们接受历史上的艺术作品时,我们当然可以设身处地想象古人的生活,体验古人的思想感情。”这里“当然可以”一语表明了“在相当程度上了解古人的生活,体验古人的思想感情”完全是可以实现的,而后半项的实现正是建立在前半项的基础之上的,也就是说,前半项是因,后半项是果。试想,如果文本没有“在相当程度上规定了接受者理解的范围、方向”,那么接受者在接受文本,包括理解、欣赏文本时,就可以完全由着自己的性子天马行空、任意发挥,甚至无中生有、恶意曲解,这样还有什么科学性可言,还有什么是非标准?由此可见,C 项的理解和分析是正确的。再来看D 项。原文最后一段说:“任何理解都只能是个体的理解,但个体毕竟是与群体相通的,所以个体的理解中也有普遍性。”这就是说,当一个个作为个体的接受者在接受同一个文本时,尽管每个人的理解都可能有自己的个性,因而同一个文本会有各式各样的理解,但是由于人是一种群体性的动物,每个人都处在一定的社会团体中,思想意识、文化习俗都受到“集体无意识”的影响和制约,因此一个个个体的理解“即使千姿百态,也不可能完全没有同一性”,由此可见D 项的理解和分析也是正确的。从理论上来说,C 项是从文本的角度来说明接受者的理解不可能完全脱离文本的本义,而D 项则是从接受的角度来说明理解也总有一个限度、一个共识。附带说一下,上面说到C 项“我们今天……也可以在相当程度上了解古人的生活,体验古人的思想感情”这一点,其实从“个体与群体相通”的观点来说,今天的人都是从古人繁衍、传承而来的,我们今天的思想感情、文化习俗也是与古代一脉相承的,所以今人和古人总也有许多相通的地方,所以C 项的理解分析也是成立的。最后来看B 项,原文第四段说“理解就是误读,创造也是误读”,这和B 项头上的表述完全相同。原文又说“不要希望所有的接受者都持同样的理解,也不要希望所有的理解都与艺术家的本旨一致”,这是原文对于前面“理解就是误读”一句的解释和推演,但是这种解释和推演无论如何也不可能解释和推演为“理解距离艺术作品的本义越远,就越是具有创造性”这样一个说法。高鹗为《红楼梦》续写了后四十回,虽然在使《红楼梦》成为完本上有一定的贡献,但是在许多情节,更重要的是在思想性上违背了曹雪芹的本义,他的理解距离本义虽远,却并不能认为是成功的,是创造性的。本选项中的元王实甫《西厢记》确实来自唐元

稹的《莺莺传》,但是前者的理解距离后者的本义并不远,选项中的明兰陵笑笑生的《金瓶梅》也确实来自元末明初施耐庵的《水浒传》,但是前者的理解距离后者的本义也不远。即使认为《西厢记》和《金瓶梅》距离原作的本义也可以说有点远了,但也不能由此得出“越远越具有创造性”的结论。由此可见,B 项的理解和分析是不正确的。


相关内容

  • 荷山中学高一暑假学生自主学习计划指导(完整版)
    荷山中学高一暑假学生自主学习计划指导 尊敬的家长.亲爱的同学们: 高中生活的第一学年已经结束,即将进入的高二文理分科学习,将是整个高中阶段的一个重要的崭新的起点,也可能是很多同学学习成效的另一分水岭.因此即将来临的暑假自主学习时间对于每位同 ...
  • 20**年北京外国语大学俄语语言文学考研专业目录招生人数参考书目历年真题复试分数线答题方法
    2016年北京外国语大学俄语语言文学考研专业目录.招生人数.参考书目.历年真题.复试分数线.答题 方法.复习经验指导 一.2016年北京外国语大学俄语语言文学专业考研招生目录 三.2016年北京外国语大学俄语语言文学专业考研参考书 四.20 ...
  • 20**年安徽省中考语文试题评析暨20**年中考语文备战策略
    2011年安徽省 中考语文试题评析暨 2012年中考语文备战策略 二.试题答题情况分析 1.默写古诗文中的名句名篇. (10分) (1)补写出下 列名句中的上句或下句.(任选其中6句) ① ,君子好逑.(<诗 经??关雎>) ② ...
  • 20**年九年级中招备考教学研讨会发言稿
    2013年九年级中招备考教学研讨会发言稿 2013年6月的中考越来越近了,学生们的初三生活以越来越紧张了,为了帮助学生在繁忙的学习生活中有计划有步骤地复习好英语,进而在中考英语考试中取得各自理想的成绩,我们九年级英语教研组的全体老师认真研读 ...
  • 安徽省20**年高考新政策及备考建议
    安徽省2015年高考新政策及备考建议 今年高考怎么考?有哪些变化?随着昨日安徽省2015年<考试说明>的陆续发放,这个疑问也找到了答案. 和去年相比,今年高考不论是考点还是题型都以"平稳过渡"为准则,只有一些 ...
  • 华中师范大学翻译硕士
    1.7上午政治不多说 1.7下午的翻硕英语 第一题20个单选30分 难度还行 主要是单词要背好了 第二部分是阅读5篇40分 前三篇是15个选择 很简单~~第四篇根据阅读给了两句话要让判断正误 True ,False or Not given ...
  • 大学语文.基础写作.写作. 应用写作.经济应用文写作.专题写作
    开放教育专.本科与成人专科 大学语文.基础写作.写作. 应用写作.经济应用文写作.专题写作 六门课程复习指导 一.大学语文复习指导 大学语文是各类型教育.各层次.各学科.各专业普遍开设的一门文化素质教育课.今天我们复习的是开放教育专.本科开 ...
  • 高三语文老师工作计划
    高三语文老师工作计划 本年度我但任高三语文课.针对高三教学的特点,特拟定本计划. 一.学情分析 本人所教高三(9).(10)班是学校的普通班,大部分学生成绩不太理想,语文基础较差,最令人尴尬的是部分学生根本不把语文学科当成一回事,普遍都有轻 ...
  • 20**年12新版四六级之题型变化
    2013年12月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改革分析 从2013年12月开始,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委员会对现有的四六级考试做出适当调整.与改革之前相比,调整之后的四六级试卷结构和测试题型完全相同.改革之后,四六级考试的试卷题型及相关分值比例和考试时 ...
  • 批注方法集锦
    批注方法集锦 一.解决生字新词.阅读中发现不认识的字要查字典,注上拼音,并对这个字或词解释也要看一遍,并在书上注出. 二.理解重点的语句.阅读时,站在自己的立场,联系上下文,对一些意义深刻的句子写出自己的理解,写出言外之意. 三.点画出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