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封建制度在中国长期延续的原因 - 范文中心

简析封建制度在中国长期延续的原因

10/03

简析封建制度在中国长期延续的原因

徐丽显

(秦皇岛开发区第二中学,河北秦皇岛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在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的封建社会延续两千多年,占据了整个文明历程的一半。从现在普遍认定的战国时期即公元前5世纪开始确立封建制度,直至公元1840年英国殖民者用大炮轰开清廷国门,中国被迫由封建社会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整个封建进程起步之早,持续时间之长,是其他任何国家不能相比的。以西欧为例,西欧的日耳曼人于公元5世纪在古罗马帝国的废墟上建立一系列封建国家,直到9世纪西欧的封建制度才逐渐确立起来,起点比中国晚约一千年。14世纪西欧开始出现资本主义萌芽,16、17世纪荷兰、英国首先确立资产阶级统治,西欧的封建制度逐渐解体,开始进入资本主义发展历程。西欧的封建社会仅存在了一千多年,持续时间比中国少了一千多年。那么,我国封建制度为什么会长期延续呢?

经济方面,中华大地哺育着一代又一代勤劳质朴的劳动人民,他们祖祖辈辈世代不息地辛苦耕耘、顽强拼搏,在长期的生产过程中积累了极为丰富先进的生产技术。春秋后期,我国人民发明了生铁冶炼技术,比欧洲早1900年,西欧到14世纪,也就是我国元明之际才会冶炼生铁。这项领先于世界的冶铁技术,促使春秋晚期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耕地面积急剧增加,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逐渐崩溃,土地私有制出现,封建生产关系开始产生和发展起来。到了战国时期,我国率先稳健步入封建化进程。中国的封建化进程起步早,生产力的明显进步是社会制度发生变革的内在、强劲推动力。

西欧进入封建化历程更多的是依靠“蛮族”大迁徙的冲击,生产力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促发质变的作用。公元5世纪,时值中国封建进程中期,有着许多分支的“蛮族”灭掉了西罗马帝国,建立了众多的小国。在各国疆界不时变化、权力分散交错的混乱局面中,西欧开始了封建化进程。直到9世纪,封建制度才逐渐确立起来,社会经济慢慢得到了恢复与发展。由于生产力是一种社会制度形成的关键因素,因此在步入封建社会大门之前,中国显得比西欧强健沉稳得多,为以后两千多年封建制度的持久发展积累了巨大的潜力。

中国是一个不断巩固发展的统一的多民族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历代封建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根本利益,不断严格强化国家政权机构,适时调节统治措施,使得君主专制制度越来越完备,中国封建专制主义特别长久巩固。这样的政治背景,是中国封建制度持续经久的重要原因。

中国与西欧封建制度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不同,二者的国家政治结构也迥然有异。西欧封建进程之初,众多小国长期混乱不已,未能形成疆域明确、政治统一的大型主权国家;庄园经济更有利于封建领主的割据纷争,不利于封建国家的统一和巩固,因此西欧封建制度发展缓慢微弱。直到中世纪晚期,西欧才建立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统一的民族国家逐渐形成。这时封建贵族势力已经由强变弱,早期资产阶级已经兴起,君主专制制度的阶级基础有地主,还有早期的资产阶级,再加上西欧的内外经济环境(资本主义相对强大、位于世界新航路的中心),因而西欧君主在维持统治的手段上选择了重视工商、致力海外扩张的重商主义政策。所以,欧洲型的君主专制“在客观上保护和推动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成长”。[1]

另外,中国封建社会的农民战争对封建制度的长期延续

066206)

在客观上也起到了间接的推动作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历程中,似乎形成了一种固定模式,那就是一个封建王朝行进到末期往往会出现政治统治腐朽黑暗、土地大量集中的现象,忍无可忍的农民为了生存揭竿而起,掀起大规模的农民战争,然后改朝换代,江山改姓。无论哪家天下,在开国之初统治者都会采取一些措施来缓解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矛盾。例如,始于陈胜、吴广起义的秦末农民战争推翻了不可一世的秦王朝,刘邦建立的汉朝取而代之,开国初始统治者“无为而治”,采取轻徭薄赋的休养生息政策,促成了中国封建经济的第一次兴盛。隋末农民战争瓦解了短暂的隋朝统治,唐朝建立,清明的贞观之治、繁荣的开元盛世得以显现,中国历史迎来了封建经济文化繁荣发展的最高峰。元末明初也有类似的情节。不难看出,慑于农民战争的巨大威力,统治者会调整统治措施,减轻对人民的剥削,缓和社会矛盾,以维护阶级社会的平衡。所以,客观上讲农民战争是中国封建统治措施不断发展完备的催化剂,在一定程度上使封建统治更加牢固。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生生不息,具有无与伦比的强大的生命延续力,是中国封建制度长期延续的又一重要原因。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起,儒学在意识形态领域始终占据统治地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以后,随着社会的变迁,儒学不断融汇各家思想,发生一系列变化。三国两晋南北朝,儒学吸收老、庄,形成玄学;宋明时,又吸收佛学,形成理学。但是,无论它怎样变化,都没有超出封建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范畴,其基本精神一脉相承。

同时,封建时期的中国文化表现出强大的同化力、凝聚力,始终保持着多元化发展趋向。汉代,来自古印度的佛教文化强有力地冲击了中国传统文化,两种文化碰撞的结果是,中国传统文化对之加以吸收消化,使其成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隋唐后期则演化成为中国式的佛教文化。传统文化强大的同化力是强大国力的必然产物。除了佛学以外,南亚的医学、天文、历法、绘画、建筑艺术,中亚的音乐、舞蹈,西亚和西方的伊斯兰教、景教、摩尼教蜂拥而入,丰富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所以,历经了两千多年的演化变革,中国传统文化始终以一个思想核心为主体,既在内部不断融会贯通,又融合了诸多少数民族文化的因素,也包容了外来文化的精华,它是以汉民族文化为主体的多元统一文化。这样的文化在封建社会中以强劲的力量反作用于经济基础、政治制度,使封建大厦更加持久坚固。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在世界范围内,出现过许多优秀文化体系,而只有中国文化体系是长期延续发展而没有中断的文化。

相比之下,中世纪的西欧封建社会,基督教会以罗马教皇为中心,在封建西欧结成强大的宗教体系,垄断文化教育,宣扬蒙昧主义,实行愚民政策,使中世纪的西欧长期处于思想僵化呆滞、文化愚昧保守的状态。而且,伴随着西欧封建社会的发展,这种局面不断加剧,以至于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使欧洲文化失去了延续的载体。

中国地理环境得天独厚,相对优越,成半封闭状态。这种地理环境是中国封建制度长期延续的温床。中国地理的总体趋势是西高东低,主要的人口聚集区及经济发达区集中在黄河及长江的冲积平原上,处中纬度地区。该地区气候温和,温度和水分配合良好,适合农作物的生长。得天独厚的地理条

26

小说教学如何有效激活环节

肖利平

(宿迁市宿城区埠子初级中学,江苏宿迁

摘要:新课改下小说教学中“少慢差费”现象并没有得到多大改善。对此作者在教学中做了一些尝试和探索,让学生在欣赏过程中的激活环节寻找乐趣,充分激发学生的潜能,从而提高小说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小说教学有效性激活环节《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这也就是说,新课改背景下的小说教学可以堂堂正正地教学生如何从审美的角度来鉴赏小说。首先要搞清小说应该教什么,紧扣三要素,从分析故事情节入手,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其次欣赏小说的艺术手法;最后挖出小说的主题。

一、理清线索,把握情节

人物形象是建立在一定的故事情节的基础上的,只有熟悉故事情节,才能更好地把握人物性格,分析人物形象。因此,阅读鉴赏小说必须从故事情节开始。

小说的故事情节是由线索贯穿起来的,所以阅读鉴赏小说的第一步应该是理清线索。小说的故事情节一般由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组成,而有些小说前面还有序幕,或者后面有尾声。而小说的故事情节并非千篇一律地由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组成,会有各种不同的结构。

《孔乙己》中作者以咸亨酒店为人物活动的场所,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具体环境和社会文化背景,为主人公的出场及性格命运的展开埋下伏笔,这是小说的“序幕”部分。作者以一系列生动逼真又极具概括力的细节,刻画了孔乙己的迂腐性格,展示了他的不幸遭遇;通过一个具体事件表现了孔乙己命运的突转。小说凸显了孔乙己最后一次到咸亨酒店买酒、在别人的耻笑声中用手“慢慢走去”的凄惨场景。这也是小说的主体部分。最后一段为第三部分,可以看做小说的尾声。作者用短短的一句话将叙述者“我”的思绪从二十多年前的过去回到“现在”,以“我”的亲身见证来推测孔乙己“大约的确死了”,在首尾呼应中强化了孔乙己的人生悲剧,这个情节结构比较灵活。

如都德的《最后一课》,小说是从纵横两个方面来组织安排情节的。从纵向看,作者借一个孩子逃学上学的小事把一个巨大的事件完整有机地组织起来。小弗郎士的行踪,串起了故事的起因和结果。从横向看,教室是一个串联故事各条人物线索的总枢纽,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小镇上的居民们,都在同一时间汇聚到了同一个地点。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就在一间小小的教室里完完全全地展现出来了。

在小说鉴赏中,只有先理清线索,才能更好地把握故事情节。线索理不清,情节只能是雾里看花。

二、掌握手法,分析人物

掌握小说刻画人物性格的手法,分析人物形象是小说教学的中心环节。刻画人物形象方法很多,概括起来主要有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神情描写、心理活动描写、细节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等。不仅要知道有哪些手法,而且要明件,使得中国的农业生产力在封建社会初期就达到了较高水平,为封建社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稳定的物质基础。

同时,西高的地势及东部面临最大的海洋,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国与外界的交流;加之良好地理环境支持下的农耕经济,使得中国上至皇帝大臣、下至平民百姓,大多数人持有自给自足的封闭思想,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封建社会后期相应变革在中国的出现。

223800)

白其作用。如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很有个性,“站着喝酒”已说明他根本就没有资格像那些身穿长衫的阔绰者一样,踱进酒店去慢慢地“坐喝”,只能与“短衣帮”为伍;他那标志性的长衫和他的身份不协调。从他那“满口之乎者也”的说话方式,那掩耳盗铃似的“窃书不能算偷”的歪理谬论,那见缝插针地向“我”卖弄“学识”的自我陶醉,可以看出他对自己读书人“身份”近乎疯狂般的固守与痴迷。而这一观念的形成对孔乙己来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几十年耳濡目染的教育,“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观念已扎根在孔乙己的心灵深处。但孔乙己读了一辈子圣贤书连个秀才都没有考中,这就决定了他只能挣扎在社会的底层。这里从他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多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刻画,至此一个可怜又可笑的悲剧性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小说刻画人物性格有一种非常重要的手法,那就是细节描写。巴尔扎克笔下的葛朗台,看到金子,眼睛都直了,再加上一“扑”一“纵”的细腻动作描写,葛朗台着实可爱又很可笑可悲。“把一切照顾得好好的!到那边来向我交账!”至死不忘金钱,成功地塑造了一个狡诈、贪婪、吝啬的资产阶级暴发户形象。

小说描写人物大多采用正面描写,但有时作者还采用侧面描写与正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来刻画人物性格。《范进中举》中,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后,对他的态度截然不同,这又从侧面烘托出范进的性格,折射出当时的世态风情。范进疯得很到位很有“水平”,描写越细腻,越能体现当时科举制的毒害之深。然而就在当代现实社会,却也出现了范进似的人物,我们如何去看待这种“范进精神”?对于“高考最牛钉子户”,个人认为这种“老男孩精神”是值得肯定、赞许和学习的;但这种“范进精神”是盲目的、极端的,是不可取的。

如何准确地把握这些呢?多年来我一直困惑着,同时我也在不断地尝试、探索,一直在寻找一个突破口。我做过这样的尝试,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情境,尽量拉近学生与主人公的距离,让他们与主人公畅所欲言,仿佛自己就是作品中的主角,作品就是他们表现自己的舞台。通过外在的表象,创设合适的情境,带领学生不知不觉地走进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去聆听他们的心声,去感触他们的灵魂,去接近作品的主题,最终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这是一种绝佳的境界,也是我们每一位读者、每一位教育者所追求的。

三、鉴赏环境,概括作用

环境描写是小说鉴赏不可缺少。描写自然环境是为了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表达人物的心情,渲染气氛,等等;描写社会环境是为了交代时代背景等,给人物活动提供舞台。小说中自然景物描写的笔墨不多但作用不小。鲁迅的小说《故乡》开头:“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这一自然环境描写既凸显了故乡萧条冷清的特征,同时又渲染了渐近故乡时的肃杀、悲凉的气氛,为全文定下了低沉厚重的感情基调。

小说中社会环境的描写也不容忽视。如《变色龙》中沙皇统治下的时代特征可以从冷清的广场窥见一斑。《林教头风雪总而言之,半封闭的大陆性地域、封建小农经济格局、持久顽固的专制制度和宏大深厚的文化底蕴,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使中国封建制度成为一个稳定持久的生存机制,也是封建制度在中国长期延续的原因所在。

参考文献:

[1]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65.

27


相关内容

  • 708包身工
    夏衍,原名沈端先,1900年生,浙江杭州人.主要作品有话剧剧本<上海屋檐下>.<心防>.<法西斯细菌>.<考验>,报告文学<包身工>等. <包身工>是夏衍在上海工厂区进 ...
  • 简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简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摘 要: 封建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生产方式发展的必然结果,客观上适应了封建地主阶级在政治和经济上的需要.在经济全球化.政治民主化.文化多元化的今天,学习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对正确理解当前中国政治发展状况,明确我 ...
  • 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历史)
    2016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24.夏启讨伐有扈氏时说自己是"恭行天罚",对部下们则说:"用命,赏于祖:不用命,戮于社":商汤伐夏时说:"有夏多罪,天命殛之":盘庚迁都时对 ...
  •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必修二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课程标准]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2.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一."神农"传说 1.中国自远古时代起,农业就开始在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 2. ...
  • "蒸汽时代"的到来
    "蒸汽时代"的到来 20.(2015广东)18世纪后半期,在轰轰烈烈的法国大革命的同时,在英国正进行着一场其意义毫不逊色甚至更大的革命."意义更大的革命"指的是(C) A.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B.英国君 ...
  • 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历史文化特征
    董鉴泓 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历史文化特征 圈 I.......................J 提要通过对中西古代文化和城市发展特征的对比.总结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独特的历史文化特征,几千年阁中华文化长盛不衰未中断.城市建设制度得到延续和发展: ...
  • 高中历史必修一.二.三知识点总结(完整版)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二.三知识总结 必修一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一课考点 重点:西周的宗法制与分封制 1.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我国的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始于:夏 2.王位世袭制的确立,是我国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的重要标 ...
  • 九上历史各单元复习提纲
    世界古代史复习 第一单元 人类文明的开端 一.内容概述:主要讲述了人类形成的过程和亚非欧最早人类文明古国的发展概况. 二.基础知识点: 第1课 人类的形成 1.人类形成的过程:(三个阶段)攀树的古猿 正在形成中的人 完全形成的人 ★2.目前 ...
  • 中国各朝代灭亡原因,这才是真正的学历史!
    中国(夏.商.周.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各朝代灭亡的原因总结. 夏王朝(约前21世纪-约前16世纪)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共传十四代,十七后,延续约471年.夏王朝的建立,从禹开始.禹的父亲崇伯鲧, ...
  • 妇女形象分析
    XX 大学 自考本科毕业论文 论 文 题 目 学生姓名 学生考籍号 专学指学业院导院年名老院级 称 师 长 2014年 月 日 目 录 摘 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