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公考社会热点汇总 - 范文中心

20**年公考社会热点汇总

01/13

网络知情权:尊重群众的知情权,就要进行一场观念上的变革。在传统社会,“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民众作为被管制的对象,自然缺乏去了解政府信息的权利意识,长期的权力傲慢也使得官员缺乏义务意识。随着管制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公开、透明”成为服务型政府的内在原则,尊重群众的知情权就不再是权力施舍,而是领导干部应尽的法定职责。而对于那些恪尽职守的领导干部而言,群众的知情权并不意味着对自身权力的限制,相反,通过媒体的曝光,群众的监督,学会在“玻璃房”中工作和决策,不让权力有寻租的机会,从而使权力的运行更加透明和科学,更好地提高自己的执政能力。

尊重群众的知情权,就要用制度在实践中加以落实。建立信息公开制度来保障知情权,已经成为现代民主发展的一个趋势。随着我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实施,领导干部对群众知情权的尊重就不能只是“嘴上说说”、“报上登登”、“网上挂挂”,而是要善于利用网络的“开放、透明、互动、即时”来保障群众的知情权。比如近几年各地推出的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用主动面对公众的开放态度,通过发布权威信息,消除误解,化解矛盾,维护了社会的稳定。一些官员通过开通微博与民互动,更加看重信息公开之后群众意见的反馈,同时也实现了自身对群众意见的“知情权”。

网络时代的开放透明、信息共享,使我们有条件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关注自身的知情权。领导干部在网络时代执政,不能和群众的知情权“躲猫猫”,而是要和群众坦诚相对,同心协力共创一个公开、公正、宽容、善治的和谐社会。

退休政策:退休年龄的调整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经济政策,涉及人口结构、人力资源供求、代际关系、社会保障基金平衡等多方面因素。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人均寿命的不断延长,相应推迟退休年龄,应该说是一种必然趋势。

有观点认为,延长退休年龄利于进一步开发人力资源,增加退休后收入;也有利于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基金的收支平衡。也有观点认为,当前我国就业形势总体仍供大于求,延长退休年龄,可能会挤压岗位供给,进一步加剧就业紧张形势。

我国关于退休年龄的政策还是上世纪70年代制定的,迄今已经约40年,人口预期寿命提高,计划生育也使得缴费人数相应下降,政策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大变化,使得弹性延迟领取基本养老金已经成为必然趋势。 如果实行弹性延迟领取基本养老金年龄的政策,在此期间原本应退休者继续缴费,一方面弥补了基金总额的不足,另一方面又相对减少了基金的支出额。这将使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的运行和支出更平稳。

褚福灵同时强调,弹性延迟领取基本养老金是一项直接涉及民生和百姓切身利益的政策。为了降低由此可能带来的社会震动,使政策效益得以最大化,政策应不以一刀切的实施为宜,而应采取弹性介入的自愿原则来推行。

吕井海介绍,弹性延迟领取基本养老金的政策如果实施,也确实会出现老年人占用年轻人工作岗位的问题。对此,国家应该通过刺激经济增长的方式,新增更多的就业岗位,来缓解这个问题。

他分析,由于目前民营企业和外企、合资企业吸纳着大量就业人员,为了使弹性延迟领取基本养老金的政策能顺利得到执行,似乎还是应该以一刀切的方式加以强制执行为宜。

农民种地问题:当农村强壮劳动力快速涌向城市,他们的进城解决了城市中出现的“民工荒”,他们通过双手创造出了城市中每一天的变化和发展。当他们在努力改变和创建城市时,“民工荒”的缓解又产生出了“农民荒”的出现。“民工荒”与“农民荒”有着密切的关系。

当年轻的“农民”进城变成了“民工”时,有了自己的稳定收入时,肯定会尽量扎根于城市,至少在年轻时,还在城市中生活,等到退休时可以回到有田有地的家中颐养天年。而等他再重新回到农村时,田地早已荒芜很久,谁来弥补中间空闲出来田地空置期呢?等到老时,还有体力去种地吗?

当种植农业开始为了土地流转、提高农业技术、改善农业思想意识的时候,又有人多少会注意到“农民荒”的实质问题呢?当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出现差距时,又如何加快改农村经济平衡呢!是否在能在建设新农村之后,进城的民工们乐意回到农村中呢?或者城里人放弃城里的优越条件,来到农村从事农业种植? 当前部分农村还存在着:种植效益较低;城乡户籍制度差别待遇;农村教育形势严峻;农业过度投入工业等。这些束缚农村的条件和因素都在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也只有通过建立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体制,建立农村社保制度,缩小城市与农村经济差别,改革城乡户籍制度,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等等,来提高农民

职业的“吸引力”,留住农村劳动力,并吸收农业的专业人才。

节能产品补贴:

从历年的“家电下乡”、“以旧换新”等活动看,政策因素对家电销售带动作用非常明显。今年以来,消费者对国家政策的期待,使得家电产品市场呈现胶着状态,家电生产商和经销商都忧心忡忡。而此次节能补贴新政出台后,市场明显“活”了起来。

但必须看到,“没有政策就不消费”不是正常的消费心态,“没有政策就没有市场”也不利于产业发展。所以,即便在节能补贴新政已经出台的情况下,也有必要思考家电零售业如何摆脱政策依赖,实现长远发展。 最简单的是企业给出符合消费者预期的营销方式,刺激消费。首先,企业可以借鉴此前受欢迎的政策。例如,国家层面的“以旧换新”政策在去年就已结束,但近期有不少企业举行了类似的营销活动:万得城提出“搬来旧的,带走新的”的宣传口号,表示消费者用电视机、冰箱、洗衣机、空调、电脑、热水器、微波炉等七大品类的废旧家电,可兑换电视购物卡,最高2000元。事实上,“以旧换新”政策既刺激了消费,也为废旧家电找到好去处,很受消费者欢迎。当国家政策结束后,企业“依样画葫芦”进行营销,可以享受政策的辐射效应,而“以旧换新”这一利国利民的做法,本身就值得推广。

其次,抓好节庆营销也是家电零售企业自力更生的重要途径。以往,家电销售的高峰集中在“五一”和“十一”假期,但随着电商参战,家电零售业的传统销售规律已被打破,经销商需用更细化的节庆营销来抢占市场。

再次,定制服务也应成为家电零售企业的新法宝。电商推出的“定制”服务赢得很多消费者青睐,实体商场则可强化导购功能,成为消费者家庭集成电器解决方案的“私享家”。 三个强省:报告聚焦第九次党代会开幕式,听完张宝顺书记 乘势而上,努力建设“美好安徽” 未来五年,安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加速推进,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同步提高,既是大有可为的黄金发展期,也是错综复杂的矛盾凸显期。必须要科学把握发展规律,主动适应环境变化,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努力把经济社会发展推向新的更高水平。 今后五年全省工作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科学发展主题和全面转型、加速崛起、兴皖富民主线,坚持工业化城镇化双轮驱动,坚持转型发展、开放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提升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努力建设经济繁荣、生态良好、人民幸福、社会和谐的美好安徽。

全面转型,努力走出“六条新路” 贯彻这一指导思想,关键是要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推动经济社会全

面转型,努力走出“六条新路”,确保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

——更加突出改革开放,走出中部地区科学承接、跨越崛起的新路子。安徽今天发展的大好局面靠的是改革开放,未来发展也必须坚定不移依靠改革开放。

——更加突出创新驱动,走出资源性产业大省结构优化、转型升级的新路子。

面对资源环境的刚性约束和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我省传统产业优势日趋弱化,迫切需要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的竞争优势。

——更加突出统筹发展,走出农业大省城乡一体、区域联动的新路子。我省城镇化水平总体较低,区域差异很大,统筹发展的任务还很繁重。我们要坚持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双轮驱动,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把培育壮大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摆在优先位置,积极发展中小城市,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努力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更加突出生态文明,走出后发地区低碳环保、持续发展的新路子。青山绿水是我省的靓丽品牌和宝贵财富,也是重要的竞争优势和发展潜力,决不能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求得一时发展。

——更加突出人才优先,走出人口大省素质提升、科教兴皖的新路子。区域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加速崛起关键取决于人的素质。

——更加突出富民导向,走出发展中省份普惠民生、和谐发展的新路子。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只有民生持续改善,经济增长才有持久动力,社会才能长治久安。

今后五年,努力打造“三个强省”

今后五年,安徽的奋斗目标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任务,努力打造“三个强省”,加快建设美好安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努力打造加速崛起的经济强省。奋力走在中部崛起前列,实现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城乡居民收入、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和服务业增加值翻一番。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经济国际化水平显著提升,形成一批具有自主品牌、核心技术和国际竞争力的新兴产业和骨干企业,努力成为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优质农产品供应及加工基地和内陆开放新高地。

——努力打造充满活力的文化强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全省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不断提高,科技教育事业全面进步,自主创新能力进入全国先进行列。诚信合作、创新创业的精神风尚进一步弘扬,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进一步形成,信用安徽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文化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形成,文化产业成为重要支柱产业,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持续提升。

——努力打造宜居宜业的生态强省。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加快形成。资源能源综合利用效率大幅提升,节能减排任务全面完成。水利发展实现新跨越,淮河、巢湖等重点流域水环境质量明显好转,基本实现江河安澜、人水和谐。城乡环境面貌变化显著,森林覆盖率稳步提高,争创一批国家森林城市和园林城市,培育建设一大批美丽乡村,江淮大地山更青、水更绿,成为全国重要的旅游休闲基地和创新创业高地。

公共服务均等化,简而言之就是,人人都能享受到公共服务,享受的机会是平等的。

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公共财政的基本目标之一,是指政府要为社会公众提供基本的、在不同阶段具有不同标准的、最终大致均等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公共服务均等化有助于公平分配,实现公平和效率的统一。当前,我国基本公共服务的非均等化问题比较突出,并由此使地区间、城乡之间、不同群体之间在基础教育、公共医疗、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方面的差距逐步拉大,并已成为社会公平、公正的焦点问题之一,实行公共服务均等化在当前具有非同寻常的重大意义,所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缩小城乡差距和贫富差距以及地区间不均衡发展的重要途径。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努力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着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2008年2月,胡锦涛总书记在政治局第四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对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构想包含三个层次:(1)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应依据经济发展程度和水平,逐步建设。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是惠及全民和公平公正,但建设步骤要把握水平适度、可持续发展的原则。(2)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长远目标,也是服务型政府建设的重要价值追求,但也需要逐步实现。应围绕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目标,协调处理好公共

服务的覆盖面、保障和供给水平、政府财政能力三者间关系。(3)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关键是创新公共服务体制,改进公共服务方式,形成公共服务供给的社会和市场参与机制。通过公共财政、社会组织、企业与家庭的合作,发挥和体现财政资金的公益性价值,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和效益。 2009年全国财政会议更加明确强调,加快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重点加大教育、就业、住房、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民生领域投入,并向中西部地区倾斜,以稳定和改善居民消费预期,拉动消费需求。

建设公共服务体系的意义

1、加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是促进科学发展的现实要求。公共服务需求增长是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的重要标志。人类社会发展是一个需求不断拓展和逐步得到满足的过程。伴随着技术进步和物质产品供给能力的提升,公共服务需求不断增长、服务业快速发展成为当今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特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共服务需求增长呈现逐步加速的趋势,标志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如何使公共服务供给与需求相适应,将是我们在较长时期面临的重要任务。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改善民生、加快社会建设的任务,如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就业和收入分配等,都离不开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是促进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重要内容。

2、加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举措。加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校正社会财富初次分配的不平衡,并对初次分配产生积极影响,有利于缓解和抑制利益分化进程及其引发的社会矛盾。完善公共服务体系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使公共服务逐步扩展到整个社会,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消除公共服务领域存在的不公平现象。同时,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为促进社会公平和权利平等提供强大的基础平台,有利于振奋社会成员的精神,提高社会总体效率。

3、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内容。提供公共服务是政府的重要职责。发挥政府在公共服务体系中的主体作用,加快公共财政建设步伐,加大财政支出中用于社会公共服务项目的比重,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首要之举。在我国,公共服务领域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公共服务发展滞后,总量供应不足,公共投入短缺,分配不平衡。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转变政府职能,解决政府在社会公共领域的缺位问题,将原来由政府承担的一些公共服务职能转移给非政府组织和私人部门甚至社区,改变完全由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局面,实现公共服务提供主体的多中心。市场化的核心是引入竞争机制,打破国家对公共服务领域的垄断,在多元化的公共服务主体间,形成有效竞争机制,从而提高公共服务供给的效率,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

中国为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采取的理论措施

第一,坚持不懈地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始终坚持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的基本理念,始终坚持通过改革促进发展的基本路径。通过改革,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国家财政收入连续大幅度提高,为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奠定了坚实的财力基础。

第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要求政府将维护最广泛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科学发展要求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以人为本”和“统筹兼顾”,为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

第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中国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公平正义意味着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和分配公平,要求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公共服务具有再分配的功能,需要通过均等化的制度设计,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勾画了公共服务均等化社会的宏伟蓝图。

第四,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按照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总目标的要求,到2020年建立起比较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通过改革,实现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转变,实现政府组织机构及人员编制向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根本转变,实现行政运行机制和政府管理方式向规范有序、公开透明、便民高效的根本转变,建设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和廉洁政府,建设人民满意的政府。政府职能转变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要求全面履行政府职能,在改善经济调节、严格市场监管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中央和地方政府要按照职能转变的要求,突出各自的管理和服务重点;进一步理顺部门职责关系,合理界定政府部门的职责,做到权力与责任对等,避免职能交叉重叠。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为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确立了体制基础。

中国为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践探索

一是确定了“完善公共财政制度,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方针。主要做法是通过改革财政管理体制,完善公共财政制度,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调整税收返还和财政补助政策,为逐步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探索财政制度基础。

二是坚持基础教育的公益性质,努力实现教育公平。主要做法是加大财政对教育投入,规范教育收费,扶持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保障经济困难家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2007年取消了全国农村义务教育学杂费,2008年秋季开学将取消全国城市义务教育学杂费。

三是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努力构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主要做法是坚持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强化政府责任和投入,完善国民健康政策,鼓励社会参与,努力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

四是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主要做法是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全面推进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

五是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主要做法是在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支持自主择业、自谋职业的同时,加强政府促进就业的责任和政策引导。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教育培训制度,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建立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完善面向所有困难群众的就业援助制度,及时帮助零就业家庭解决就业困难。积极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规范和协调劳动关系,完善和落实国家对农民工的政策,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

中国为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所面临的挑战

中国在公共服务领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如公共服务需求压力大,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公共资源配置不均衡,公共服务再分配作用弱,公共服务标准不规范,公共服务主体回应性差等。中国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历程刚刚起步,实现均等化的理论基础还相对薄弱,实现均等化的途径和策略还不够清晰,实现均等化的制度还不够健全,制度之间还缺乏系统化的安排。

中国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也是亚洲大多数国共同需要面对的。通过开展“亚洲主要国家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探讨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基本理论问题,总结发达国家尤其是亚洲国家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经验和教训,探索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途径和策略,破解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共同难题,对推动整个亚洲地区提升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具有战略意义 。

学生减负: 近日, 北京市教育主管部门已将部分中小学“减负”的成功经验和做法汇集成册, 向各区县中小学校进行推广能不能将“减负”落到实处, 校长、教师是关键。

“减负的突破口在课堂教学上。”北京小学校长李明新认为, “课堂是提高学习质量、减轻课业负担的主阵地。”近年来, 北京小学针对课堂“一实就死, 一活就虚”的问题, 提出了“实与活”的教学思想, 以提高课堂教学实效为着力点, 构建高效课堂、智慧课堂、和谐课堂, 向课堂教学要质量、要效益, 引导教师上好每一节课, 教好每一位学生。

目前, 北京部分中小学已开始尝试减少或取消布置家庭作业, 改革评价方式, 科学减负。如人大附小等学校开展了“让作业可爱起来”研究。教师以“自助餐”方式, 将作业分成A 、B 、C 不同层次,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和需求选择做作业; 北京二中则要求教师提高课堂效率, 每节课只讲25分钟新课, 剩下的15分钟留给学生, 用于思考、消化和答疑; 清华附小还自制了《乐学手册》, 把原来的预习本、积累本、练习册等归为一册, 减少作业数量; 东城区一师附小坚持“快乐教育”, 追求“乐学、会学、主动学、创造学”的学习状态与效果, 让学生体验主动学习的快乐。

目前北京正在建立健全学生课业负担监测和公告制度, 依法规范学校办学行为, 建立减负责任制和工作管理机制、减负考评机制, 探索建立监测预警和危机干预机制, 对因学校课业负担过重造成的重大问题及不良影响, 将追究责任。同时罗洁也呼吁, 家长要树立“适合的教育是最好的教育”理念, 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 加强与学校的沟通配合, 共同“减负”, 让每一个孩子都健康快乐地成长。

网络推手:一 是“个人推手”;二是“商业推手”,大多是以网络营销策划公司的形式存在,相对个体的“网络推手”更有组织,一般是为了商业目的和经济利益而进行各种网络公关活动; 三是“政治推手”,为表达个人政治立场或怀有政治目的而进行网络活动,也有一些社会知名人士有意无意地参与到网络事件中,对网络热点推波助澜。 “推手”利用网民心理“绑架”网络舆论,推出了大量的虚假民意,对公众进行正确判断以及领导科学决策造成负面影响。

其一,危害网络公信力。过多过滥的网络炒作,只会使网民对网络传播的信息产生抵制和厌恶,牺牲网络公信力,引发道德争议和网络信任危机。 其二,制造虚假民意,影响网民对事件的认识,使网民们不自觉地跟随“网络推手”炮制的新闻,偏离正确的舆论导向。查处打击工作无法可依 三是管辖难。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和无边界性,公安机关对此类非法行为的打击处理存在管辖难题。基层办案人员反映,到底是以网站开办人所在地,还是受害人所在地,或者是犯罪实施地来管辖,没有相关界定。加上网络的边界很模糊,包括“网络推手”等在内的一些非法公共行为,大多是甲地人指使乙地人在丙地作案,然后在丁地收钱,甚至更复杂,因此给监管带来难题。 四是危害性的评估困难。大量的“网络推手”事件很难评估其危害性,尤其是怀有某些特定目的的“推手”,他们往往不为经济利益,他们的行为将会带来哪些危害,是难以预见和准确评估的,因此也就难以依据相关法律来规范,影响打击、管理效果。

“网络推手”行为绝大部分停留在商业炒作层面,但缺乏有效监管使得该行业的不良行为日益增多,亟待尽早采取措施,加以规范。 首先,完善法规,出台标准,合理引导。要尽快出台法规,国家有必要确立一个操作性强、标准明确的网络公关行业标准。对网络公关和“网络推手”行为进行合理界定。对于遵纪守法的网络策划人,政府可以通过颁发证书、执照等方式,允许其合法经营,从而把网络公关策划这个处于灰色地带的行业,引导到阳光地带。 其次,作为一种新兴行业,行业自律极为重要。如果能以行业协会的形式,成立一个网络公关策划行业的自律组织,制定一个明确的行业规章制度,对网络公关策划行业的发展将会大有裨益。对待这个行业,要注意更多依靠市场内部的应对和调节能力。如果单靠严管,可能会让这个行业以及从业人员进入地下,引发更多的问题,网络营销行业对社会发展的积极效益会减少,负面效益会增加。如果采取疏导方式,则可以更好地发挥其积极效益,帮助企业宣传,产生积极的社会经济效益,危害社会的消极因素则会相对减少。 最后,对于一些重大策划,可以尝试用备案的方法进行管理。如果这些策划在传播过程中出现错误或者走偏了,有关部门可以立即出来辟谣和纠正,这样就可以降低社会成本。网络策划行业的规范,不仅有助于社会,也能保护从业人员,以及让这个行业更好发展,一些企业会更乐意通过网络公关策划,来提升企业美誉度、知名度

学前教育公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在人生的起点创造公平的受教育机会,是现代社会的基本常识,也是落实宪法赋予公民平等权和受教育权的基本要求。遗憾的是,一些地方努力将随迁子女义务教育权利与户籍脱钩的同时,另一些地方却在幼儿教育中再筑户籍“堡垒”,设计出住房面积这样的招生门槛。

孩子不仅属于他们的父母,更是属于整个国家、属于整个民族。不管出于多么堂皇的理由,对教育设限都是极其短视的行为。外来务工人员的增多,确实给城市教育带来了一定的压力。但也不能因此削足适履,靠剥夺部分人的受教育权来寻求表面上的“平衡”。否则,长此以往,必将带来难以弥补的遗憾。剥夺部分孩子受教育的机会,实际上影响的是国家和未来。

其一,权力必须尊重教育机构与授受双方的自主性,不得擅自侵占教育经费和场地以为他用。

其二,教育应秉承自身的发展规律,不能唯权力马首是瞻,更不能丧失“传道授业解惑”的追求,而视培养了多少官员富翁为成功标准,并借此为荣。

要想改变这一切,关键在于厘清权力与教育的边界,通过制度建构、舆论监督、法律规范来保障教育资源的教育用途、公共场地的公益性,真正做到权力的归权力、教育的归教育。

其一,将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范畴,用《义务教育法》来保护孩子的受教育权:“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在非户籍所在地工作或者居住的适龄儿童、少年,在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工作或者居住地接受义务教育的,当地人民政府应当为其提供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条件。”

其二,打破户籍壁垒,将依附于户籍上的教育不公剥离下来,促进教育资源的公平合理分配。

其三,政府对学前教育加大投入,同时鼓励民间资本投入。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就是要着力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不断提升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更大贡献。

当前我国道德滑坡严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道德发展滞后。道德的发展轨迹和经济的发展轨迹是同向的,但决非简单同步。旧的道德观念将长久地影响人们,而新的道德观念转换成为人们的内心信念和行为规范,往往需要一个比较长的时期。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优秀传统道德相承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系,既是宣传思想部门和教育部门的工作,也是全社会共同的艰巨任务。

第二,体制机制不完善。在中国社会大变革、大转折、大发展的时期,道德问题往往折射的是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的体制机制问题。比如,最为群众诟病的一些官员贪污腐败的问题,虽然表现为官员的败德,但深层次的重要原因,是市场经济条件下钱权交易多发频发,而相应的监督制约机制却跟不上形势发展需要。比如,屡屡引发国内外关注的社会诚信缺失的问题,虽然表现为一些企业和商人的败德,但深层次的重要原因,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信用风险急剧加大,而社会征信等信用体系依然缺失。比如,遭致普遍抨击的见危不救、不守公共秩序等问题,虽然表现为一些社会成员公德失范,但深层次的重要原因,是中国传统的“熟人社会”文化向“陌生人社会”文化不断转变,而社会控制和约束体系逐渐弱化。比如,让人忧心忡忡的仇官仇富现象,虽然表现为一些社会成员的非理性心态,但深层次的重要原因,是社会收入差距拉大、贫富不均造成的社会心态失衡甚至扭曲。

第三,法治和德治还不完全相适应。社会上确实存在重法治轻德治的倾向,甚至有人对德治很反感,认为德治就是人治,德治是法治的对立面。另一个突出的问题是,当前败德行为的代价过低,并与违法行为代价过低的情况交织在一起,这是导致许多道德问题持续产生的重要体制机制原因。

第四,社会舆论被媒体放大效应。一例败德的突发事件,会引起一些小报小刊和网络媒体的亢奋、躁动以及持续、深度的追踪报道,道德“滑坡”的舆论也随之铺天盖地般传播开去。而那些在默默无闻的场合、做着默默无闻的善事的平凡的道德模范们的事迹,却难以成为小报小刊和网络媒体关注报道的对象。

[对策]

建立健全法规制度,加强道德保障的制度合法性建设

其一,要展开相关立法工作,加强对最基本道德规范的法律支持。将社会时代发展所需的、最基本的道德要求及时提升为法律意志,依靠法律的强制力,从正面强化基本道德的执行力;其二,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道德践行的法律保护。明确规定道德行为的法律责任减免条件与措施,划定道德行为对法律责任的承担底线,让民众避免因道德行为而可能陷入不可预测的、严重的法律困境,使其免除后顾之忧,从而敢于见义勇为,乐于扶助弱小,积极伸张正义;其三,建立相关规章制度,加强对道德践行的制度扶助。为此,我们要通过规章制度的形式,为民众提供必要的支持、援助和补偿,让道德英雄“流血不流泪”,“伤身不伤心”;其四,要严格遵循和执行相关制度,切实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

严格领导干部的选拔和考核,加强道德引领的队伍合法性建设

良好社会道德的形成要靠全体民众对道德的自觉践行。其中,领导干部的道德践行尤其具有重要的标杆意义,其道德素质高低和道德践行状况,不仅反映着个体自身的综合素质,还制约着其对社会的领导和管理效能。

扬善抑恶,加强道德引导的舆论合法性建设

加强道德引导的舆论合法性建设,一是加强对社会舆论的导向管理,二是加强对社会舆论的传播管理,通过“走、转、改”而转变工作作风,努力挖掘生活中的道德资源,客观报道社会的道德问题,正确引导社会道德的发展方向,自觉批判和抵制不良思想的侵袭。

在社会各界开展社会公民教育课程。道德问题的出现与公民教育的缺失有关。“公民教育,就是教会公民做人的规矩和道理,教给公民现代社会的游戏规则。”在政府、学校和社会共同努力推动公民教育的开展,大、中、小学根据各自特点开展不同层次的公民教育课程。道德教育应当是潜移默化的,渗透在文化作品、精神产品和公共空间的道德教育更容易成功。公民道德教育应贯穿于国民教育的全过程。从学前教育阶段到大学教育阶段,道德教育应一以贯之、相互衔接。

学雷锋雷锋是实践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道德的楷模,他以短暂的一生谱写了无比壮丽的人生篇章,树立了令人景仰的道德丰碑。雷锋精神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反映了社会主义道德的本质要求,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先进性,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生动展现。请谈谈你对学雷锋常态化的看法。

开展学雷锋活动,最根本的就是要大力弘扬雷锋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弘扬雷锋服务人民、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弘扬雷锋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敬业精神,弘扬雷锋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的创新精神,弘扬雷锋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创业精神,使之内化为人们的自身修养,转化为人们的自觉实践。

让学雷锋活动常态化,绝不能仅仅把学雷锋理解成平日里做点好事而把学雷锋简单化,尤其需要深刻理解雷锋精神的本质内涵和强大生命力。雷锋以“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的激情与举动,成为亿万人民心中的道德标杆和精神偶像。雷锋在学习上的钉子精神,助人为乐的友爱精神,大公无私、公而忘私、不计名利得失的奉献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公仆精神等等,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雷锋精神,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宝库增添了璀璨光芒。这些精神,不会因为时代的发展而过时,会在新形势下日显其绚丽光彩。

[原因]第一是人民的期待、人民的呼声。随着社会的进步,大家越来越感到雷锋精神没有过时,雷锋精神仍然是我们的一个优良传统,社会需要把雷锋精神进一步发扬。 第二是当前加强社会思想道德建设的需要。当前人们的思想道德有很大进步,但同时也遇到一些问题和困惑。推进道德进步需要雷锋精神,解决道德面临的问题也需要雷锋精神。 第三,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精神,而伟大的精神则要通过典型人物、模范人物来集中体现。学雷锋活动可以给伟大的事业、社会的发展注入强大的精神力量,给人一种看得见、摸得着的实实在在的道德标杆。今天我们强调学习践行雷锋精神的考虑,概括起来就是时代所需、社会所盼、人民所愿。

[对策]首先,推动“学雷锋”常态化需要媒体的“常态化引导”;克服以往集中宣传的模式,避免形成学雷锋只是学一时的误区,利用媒体宣传对基层民众进行学习活动常态化的引导。

其次,推动“学雷锋”常态化需要党政“常态化给力”。加大对学雷锋活动的部署、投入和考核奖励,真正将学雷锋作为当地文化道德建设的重要抓手,仅仅抓住不放,通过加强领导,加强部署,加大投入,加强高度,加强考核,努力让学雷锋活动成为城市乡村的新文化名片。

再者,推动“学雷锋”常态化要领导“常态化带动”;通过学习《雷锋日记诗文选》等书籍不难发现,雷锋当年学习的模范就是领导。假设当年雷锋的领导是个腐败堕落的领导,那也许就没有今天的雷锋精神永垂不朽。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领导干部的实际行动比任何宣言、命令都有说服力。

最后,推动“学雷锋”常态化需要个人“常态化践行”。将学雷锋融入自己的生活工作学习中,培养学雷锋的习惯,真正做到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

老一辈革命家谢觉哉曾说:“雷锋同志是平凡的,任何人都可以学到;雷锋同志是伟大的,任何人都要努力才能学到。”正因为如此,胡锦涛同志才号召:“每一个有志于中华民族的振兴作出贡献的中国公民,都应当不服时代的重望,在学习雷锋的实践中谱写新的篇章,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创造新的成绩,作出更大的贡献”!

啃老族:近年来,“养儿防老”变成了“养儿啃老”,“啃老族”的人数越来越多。这位政协委员建议“取消福利”虽然没有抓住问题的关键,但这个提议也只是重在激励,而非惩戒,也可谓是用心良苦。

“啃老族”的与日俱增,表明它已从一种“家庭现象”演化成“社会问题”,如果不能引起足够的重视,不仅仅意味着青年人不能有效融入社会,造成人力资源浪费,而且可能增加社会的不安定因素。

“啃老族”问题固然亟待解决,不过“取消福利”的药方,却没有解决本质问题。一方面,“取消福利”虽然是为了激励年轻人,却可能进一步增加家庭负担。另一方面产生“啃老族”的原因很多,并不仅仅是子女过于依赖父母、缺乏独立生活能力、缺少吃苦耐劳的品质。

我认为,“啃老族”的形成原因还包括以下多种因素:一是就业形势严峻,造成很多年轻人刚毕业就加入失业大军;二是生活成本较高,与年轻人微薄的收入相比,较为沉重;三是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难以给年轻人生活、工作提供全面的保障。

所以,要鼓励“啃老族”自强不息,更需要有相应的激励政策。政府相关部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提高保障标准,为国家经济建设培养生力量;用人单位可以在承受能力限度内,提高新就业人员的起薪标准。如此,才能标本兼治,解决实际问题。

农民工三、热点模拟

农民工是中国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涌现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目前,1亿多进城农民工广泛分布于国民经济的各个行业,已经成为中国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体制性障碍、城乡利益冲突以及农民工知识技能不足等原因,农民工一直是城市中的边缘群体,是没有真正成为融入城市社会的城市居民。请谈谈你对这种现象的看法。

农民工是城市流动人口的主要组成部分,他们中的大多数虽然户籍在农村,但长期在城市就业,在社区生活,既是社区建设的参与者,也是社区建设的受益者,有融入城市生活的期盼,希望能够像当地居民一样参与社区管理,享有社区服务。

发挥好社区的社会融合功能,组织动员社区各方面力量为农民工提供帮助和服务,改善农民工生活环境和条件,鼓励农民工积极参与社区自治,维护好农民工合法权益,促进农民工与城市居民和睦相处,尽早尽快融入城市生活,既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深化和谐社区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必须从改革发展稳定的全局和统筹城乡发展、有序推进城镇化的高度,充分认识做好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责任感,采取有效措施,把城市社区建设成为开放包容、文明和谐的新型社区,让农民工同城市居民一道共享我国改革发展和社会建设的成果。

[对策]

农民工融入城市社区应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公平对待,一视同仁。尊重和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消除对农民工的歧视,促使农民工和城市居民享有同等的权利和义务。逐步将子女教育、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等与户籍剥离。推行居住证制度,并完善以居住证制为载体的流动人口服务的配套政策,逐步扩大对流动人口的公共服务内容,最终实现流动人口的市民化待遇。 第二,强化服务,完善管理。坚持服务与管理相结合,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为农民工生活与劳动创造良好环境和有利条件。 第三,求同存异,相互尊重。正视农民工与城市社区居民之间存在的思想认识、生活方式、行为习惯差异,教育城市居民和农民工相互理解、相互尊重,推动包容式融入,实现包容式发展。 第四,因地制宜,注重实效。鼓励各地区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出发,探索农民工融入社区的有效措施和办法,务求取得实效。一方面,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站建设。逐步改善基层流动人口服务站的办公设施,为流动人口社区融合创造良好的办公条件。加强服务站管理员队伍建设,逐步建设一支年轻化、专业化、规范化的管理员队伍。另一方面,在社区层面组织农民工自管组织和行业协会,并扩大农民工参与社会治理的空间,使他们在参与社会活动中建立新的社会和谐关系。

社会管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要重点做好以下八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社会管理格局,切实加强党的领导,强化政府社会管理职能,强化各类企事业单位社会管理和服务职责,引导各类社会组织加强自身建设、增强服务社会能力,支持人民团体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发挥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作用。

第二,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形成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加强社会矛盾源头治理,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

第三,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管理和服务,建立覆盖全国人口的国家人口基础信息库,建立健全实有人口动态管理机制,完善特殊人群管理和服务政策。

第四,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把人力、财力、物力更多投到基层,努力夯实基层组织、壮大基层力量、整合基层资源、强化基础工作,强化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健全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

第五,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公共安全体系,健全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机制,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监管体制,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完善应急管理体制。

第六,进一步加强和完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管理,明确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管理和服务员工的社会责任,推动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

第七,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信息网络管理,提高对虚拟社会的管理水平,健全网上舆论引导机制。

第八,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思想道德建设,持之以恒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增强全社会的法制意识,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增强社会诚信。


相关内容

  • 企业所得税月(季)度预缴纳税申报表
    根据现行企业所得税政策,各类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及其填写方法如下: 表1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月(季)度预缴纳税申报表(A类) 税款所属期间:    年  月    日至  年  月    日 纳税人识别号: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
  • 20**年山西最新时事政治热点汇总(5月7日)
    2015山西最新时事政治热点汇总(5月7日) 1.国务院总理李克强6日同欧洲理事会主席图斯克.欧盟委员会主席容克互致贺电,热烈庆祝中国欧盟建交40周年. 1.李克强7日来到中关村创业大街3W咖啡.他坐下来与年轻人边喝咖啡边聊创业.蜂拥围拢过 ...
  • 20**年公务员考试常识毛概易错知识点汇总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2014公务员考试常识毛概易错知识点汇总 在公务员考试的行测常识部分,毛泽东思想概论是必考的一大知识体系.毛泽东思想概论主要包括三个阶段即新民主主义社会(1919年-1949年).社会主义改造(1949年-1956年). ...
  • 20**年山西时事政治热点汇总(4月21日)
    1.国家主席习近平21日在巴基斯坦议会发表题为<构建中巴命运共同体 开辟合作共赢新征程>的重要演讲,高度评价中国同巴基斯坦的全天候友谊和全方位合作,强调中巴要不断充实两国命运共同体内涵,为打造亚洲命运共同体发挥示范作用.习近平介 ...
  • 20**年会计继续教育---部门决算管理制度
    以下内容为答案(标注红色为正确答案) 单项选择题 (共 5 题) 1. 下列各项不属于<部门决算管理制度>出台背景的是( ). 为进一步加强部门决算管理工作,保证部门决算信息质量 为编制后续年度预算提供参考和依据 发挥部门决算在 ...
  • [热点话题]中国人民大学实验班汇总,PPE实验班自20**年开始自主招生!
    "实验班"是一种教学改革的形式,是学校为了在通识教育的基础上培养一批专业精英或复合型人才,以适应市场对高端人才的需求而实行的英才培养计划. 在实验班中实施了"本硕连读"."硕博连读" ...
  • 20XX年群众安全感问卷调查情况汇总
    2015年中心群众安全感问卷调查情况汇总.小结 2. 目前的社会治安环境下,在本单位你觉得安全吗? 6. 你知道本单位是否有警卫人员24小时值班? 7. 你知道本单位有无消防安全.禁烟等提示牌? 小结: 1.今年我中心随机抽取60名职工开展 ...
  • 毕业设计论文题目汇总
    毕业设计论文题目汇总 按照学校要求,毕业生在毕业时要进行毕业设计.五支队退伍兵学员主要面向专业为交警.巡警.特警专业,选择其中一个专业的某一个方面的内容进行研究和撰写,大家确定论文题目后就可以进行撰写,把确定的论文题目于5月5日前报给县局咱 ...
  • 数据整理与数据分析
    实验1 数据整理与数据分析 1.1 数据整理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 能熟练的进行统计数据的录入.分组.汇总及各种常用统计图表的绘制. 二.实验内容: 1.数据的录入 2.数据的排序 3.数据的分组 4.数据透视分析 5.常用统计图表的绘制 ...
  • 各省20**年11月人力资源管理师考试报名时间汇总
    各省2015年11月人力资源管理师考试报名时间地区报名时间报名入口报名网址江 西7月1日-9月18日报名入口江西职业资格工作网北 京9月1日9:30-9月7日17:00报名入口北京技能鉴定网上服务平台天 津预计8月开始报名入口天津职业资格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