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教案设计 - 范文中心

琵琶行教案设计

04/24

《琵琶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感受悲剧美,感受人物命运的悲剧情感。

鉴赏音乐美,领会运用多种手法描绘音乐形象的写作特点。

品味意境美,了解环境描写渲染气氛传达情感的作用。

涵咏语言美,进一步提高诵读能力。

【重难点】:

领会运用多种手法描绘音乐形象的写作特点。

理解作者如何将乐曲的情调和演奏者的感情融为一体。

【媒体平台】:CAI多媒体。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音乐是人类共同的语言,古今因为音乐编织出无数佳话。两千多年前,伯牙操琴遇子期,高山流水韵依依。一千多年前,乐天浔阳闻琵琶,相逢何必曾相识。一曲《琵琶行》,让人永远记住了这个美

丽而忧伤的故事。有道是“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一曲《琵琶行》,司马青衫湿。那弦音究竟触动怎样的情怀,而使有泪不轻弹的司马青衫湿呢?今天,我们解读这首千年乐音《琵琶行》。(板书课题:《琵琶行》)二初步感知。 听录音,思考:全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明确:惨。(离别的愁惨奠定了全文的基调:离情遍芳草,无处不萋萋)通过刚才听录音,可知本诗是一首叙事诗,在这首叙事诗中刻画了哪两个主要人物?

明确:一个沦落江边的歌女,一个被贬江州的官吏。(板书:琵琶女诗人。)那么我的问题来了,是什么让这两位素不相识的联系到一起呢?

明确:琵琶声。

遭贬的诗人在听到琵琶女的弹奏后,产生了心理共鸣,这共鸣化作了一句千古传唱的诗句,这句是?

明确: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三重点赏析。

(一)同是天涯沦落人。

诗人为什么会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哀叹?“同是”如何理解?请同学们联系课文三四两段和屏幕上所提供的材料,想一想诗人与琵琶女身世有没有相同的地方呢?(结成小

组讨论)投影:6岁学作诗。9岁熟悉声韵。29岁进士及第。32岁拔萃登科。35岁授翰林学士。36岁授左拾遗。44岁上书批评朝政,被贬为江州司马。

明确:①彼此都自京都沦落江州(自言本是京城女——我从去年辞帝京)。

②彼此都怀才不遇(名属教坊第一部,曲罢曾教善才服——才华横溢)。

③彼此都遭遇不幸(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但“商人重利轻别离”,只能“梦啼妆泪红阑干”——因直言进谏“谪居卧病浔阳城”)。

小结:尽管诗人与琵琶女的社会地位生活态度有所不同,尽管他们素昧平生,但“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失意者的感受是相通的。(板书:同是天涯沦落人)失意者同病相怜,故诗人在听曲之后,产生

了共鸣,咏叹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主题。人悲己怜,伤人伤己,共鸣之音饱含深情。

(二)琵琶声中诉悲情。

沦落人解得沦落音,沦落音触发沦落情,那么点燃这沦落情的沦落音诗中共写到几次?最详细的是哪一次?(指名读,其他同学完成投影上的习题。)投影:

急切愉快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幽愁暗恨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激越雄壮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整个曲调可以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前奏曲”:“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浔阳江边,风寒月冷,琵琶女独守空船,孤单凄凉。所以其出场弹

奏时旋律低沉抑郁。

乐者本于声,声者发乎情。“不得志”是琵琶女琵琶声中倾诉的主题,那么我们是否能够从琵琶曲调的起伏变化中,捕捉到琵琶女的情感和生活变化轨迹呢?赏读诗句。

明确:强烈的生活反差又自然勾起她对往昔生活的深情回忆,于是音乐进入第二部分“欢乐曲”:“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

,大珠小珠落玉盘。”这时欢快明朗清脆悦耳的琵琶声,忽高忽低,交织起起伏生动的乐章,唱出了琵琶女火红的青年时代。青年时代的她,可谓色艺超群,名噪京华,故而旋律清脆圆润轻快舒徐。

然而,好景不长,时光不再。“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琵琶女“年长色衰”,生活变故,门庭冷落。迫于生计,她“老大嫁作商人妇”。回忆到这儿,琵琶女怎不肝肠寸断?所以旋律

又进入第三部分“沉思曲”:“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旋律变得“冷涩”“凝绝”,音乐之声“暂歇”,命运的变

化使此时的琵琶女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当中。故而旋律缓慢渐进无声。

最后一部分是“悲愤曲”:“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这段音乐情绪高涨起来,以刚劲急促震撼人心的节奏,表达琵琶女对命运的不平之感与愤懑之

情。琵琶女受伤的心灵本渴望爱情的抚慰,但薄情的丈夫“重利轻离别”,让她时常空船独守。这现实更使她痛不欲生,悔恨交加,故而音乐之声如“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高亢激越的旋

律正是她对世人重色轻才和丈夫重利寡情的愤怒控诉。收拨一划,“四弦一声如裂帛”,是愤激的哀号,更是对命运的抗争!故而旋律刚劲急促。

总之,诗人不但写出了琵琶女音乐技艺的高超,而且通过乐曲的变化,表达出演奏者内心情感的起伏变化,(板书:琵琶声中诉悲情)让人如闻其声,如感其情。正如诗人所云:“我闻琵琶已叹息。

”悲愤的曲调,令普天下伤心人闻声一哭!

诗人是如何描写这令普天下伤心人闻声一哭琵琶声的?描写音乐的声音是很困难的,因为音乐是诉诸听觉的,它不像视觉形象易于描写和展现。

明确:①比喻(形象,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形,不仅调动读者的听觉和视觉,而且能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②叠词(音乐性节奏感),③音乐效果,④演奏者神态,⑤点拨音乐中的情感。

⑥对比。

小结:作者如此绘声绘色地再现了千变万化的音乐形象,已不能不使我们惊佩作者的艺术才华,但作者的才华还不仅表现在再现音乐形象,更重要的是通过音乐形象的千变万化,展现了琵琶女起伏回

荡的心潮。

(三)一枝一叶总关情。

人们常说情借景重,景为情染。本诗情如此凄婉,为了渲染这份情,除了精彩的音乐描写外,诗中还有几处景物描写,请同学找出,抓住关键字词进行赏析。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2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3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明确:1渲染别离时凄迷朦胧的情调氛围,离愁的浸染,使江月也带上了惨淡而迷离的色彩。“浸”弥漫之意,仿佛作者的心情融化其中,与自然景物有了感应。情景交融,自然点染出忧别之伤。

写出一直陶醉在音乐意境中的听者,沉浸在动人的艺术境界。音乐结束,但其感情仍在扩散,一直渗入被秋月照亮的江心,又仿佛江心秋月也为音乐中的感情所打动。一个“白”字点出其中之情。

以空船寒江与明月渲染了琵琶女的处境孤寂凄寒。这江月之“寒”,是凄寒心境的外化。 四主旨品读。这是一篇长篇叙事诗,但是这首叙事诗的目的不在于给我们讲述一个故事,而在于抒心中的感情,浇心中的块磊。前面的序言中一些话要从反面去理解才可以。“予出宫二年,恬然自安

”,真是这样吗?“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吗?这显然是假话来的。心中苦不堪言,其痛何如哉!诗人从琵琶女的厄运联系到自己。一个弹,一个听;一个是年老色衰,一个是仕途坎坷。身世虽不相同,而

离乡别井天涯沦落则完全一样(板书:沦落),因此从内心深处发出了千古绝叹:“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品读诗句,低沉缓慢,表现出叹惋的情调。听录音,再诵读。 五课堂总结。本节课,我们感受人物命运的悲剧情感,领会运用多种手法描绘音乐形象的写作特点,了解环境描写渲染气氛传达情感的作用。“枫叶四弦秋,枨触天涯迁谪恨。浔

阳千尺水,勾留江上

别离情。”诗人在这个不朽的夜晚,踏着湿漉漉的诗行,平平仄仄走进经典,泪水沾湿了历史的脸庞。(齐读课文)六布置作业:

比较阅读《明湖居听书》。

上一篇文章: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二)


相关内容

  • 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
    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 一.设计意图: 1.赏析作者描写音乐的高超技巧. 2.领悟诗人与琵琶女感情的共鸣点. 3.背诵全诗,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二.设计提要: 1.描写琵琶乐时,诗人成功地运用了一连串的比喻,使读者如闻其声,如 ...
  • [琵琶行]教学设计1
    一.设计意图: 1.赏析作者描写音乐的高超技巧. 2.领悟诗人与琵琶女感情的共鸣点. 3.背诵全诗,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二.设计提要: 1.描写琵琶乐时,诗人成功地运用了一连串的比喻,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形,不仅调动了读者的听觉和视 ...
  • 歌曲[花非花]教案
    歌曲<花非花>教案 教学内容:1.发声训练 2.学习歌曲及对作品的处理 教学目的: 1 情感目标:学习并演唱<花非花>,体会歌曲的艺术气息和朦胧美. 2.知识目标:通过学习此歌,加强学生对发声.吐字重要性的认识. 3 ...
  • 初唐边塞田园山水诗教案
    高二语文 唐朝诗歌派别 使用时间2011年12月 日 教学目标 1 了解唐朝边塞诗派,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人物及风格思想 2 把握边塞诗山水田园诗内容 第一章 唐代边塞诗派 所谓边塞诗,指的是那些以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为表现对象的诗. 边塞诗主要 ...
  •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教案
    [文言文阅读]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教案 目标:1 考纲解读: 2 命题趋向和应试对策: 3 理解文言翻译的误区,掌握正确的翻译方法: 4 针对练习. 重点:方法指导,针对练习. 课时:4课时. 方法:导学. 准备:学案. 内容和过程: ...
  • [优秀作文]韩熙载
    美术教案-中国古代人物画 一. 教学目标 1.借助现代教育媒体,从"审美教育"."理论知识掌握"."欣赏能力提高"几方面制定教学目标,制作教学课件,努力使视.听.练有机地组成一个既 ...
  • 湘教版七年级(上)全册音乐教案
    课题:唱出心中的歌 第一课时 总第 教学目标: 1.会唱所教歌曲,并能背唱其中的1-2首: 2.能大胆.自信地独唱或与同学一起演唱: 3.能准确把握歌曲的情绪,声情并茂地演唱. 设计思路: 同学们带着兴奋与好奇的心态跨进中学校门,让学生充分 ...
  • 杜甫诗三首教案i
    杜甫诗三首教案 余中田玖明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积累文学常识,了解杜甫的诗风. 2 .掌握诗歌中的一些表现手法,如借景抒情,用典,借古讽今等: 3 .学会通过意象把握作者的情感: 4 .学会结合作者生平际遇和所处时代背景分析诗歌内容 ...
  • 白居易[琵琶行]高考诗歌鉴赏
    白居易<琵琶行>鉴赏 古诗鉴赏 0126 2056 琵琶行 白居易 浔阳江头夜送客, 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 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 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 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 ...
  • 白居易琵琶行
    今天我讲的题目是<白居易与"琵琶行">. 先讲第一个问题:简介白居易.由于讲座时间的限制,只能简介. 为了便于大家记忆,我列了六个条目,通过这六个条目,我想向各位还原一个有血有肉的白居易. 我觉得过去我们有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