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老子的_无为_思想对当今治国之鉴 - 范文中心

论老子的_无为_思想对当今治国之鉴

10/25

2008年2月第8卷第1期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ournalofWuxiInstituteofCommerce

Feb,2008Vol.8No.1

论老子的“无为”思想对当今治国之鉴

蓝佩玲

(广西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广西桂林541004)

[摘要]老子以其深邃的智慧和富有诗韵的语言,探讨了宇宙、自然、治国和修身等一系列重要问题,提出了

道”自然”无为”等著名的哲学概念,给人以无穷的启迪。老子的“无为”正体现了“道”的要求,其内容主要包“、“、“括顺其自然、不与物争、少私寡欲、致虚守静等。它已经作为一种道德精神和传统文化,内化到当代中国人的头脑中,从而对当今社会的方方面面都起到了现实的指导意义。文章重点分析老子“无为”政治思想对现代治理国家方面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老子;无为;无为而治

[中图分类号]B2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806(2008)01-0057-04

老子所处的春秋时期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春秋时期,由于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一些诸侯国在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独立性增强,势力日渐强大,为了争夺霸主的地位,发动了长时间的战争。其结果是“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各诸侯国内弑君篡位如家常便春秋之中,弑君三十饭。据《史记太史公自序》载:“・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社稷者不可胜数。”社会的急剧动荡刺激了统治者的贪欲,他们厚征敛于百姓,暴夺民衣食之财”“。广大劳动人民不堪忍受,铤而走险奋起反抗,史称“天下大乱”在。看到当前社会的频繁战乱,统治者横征暴敛,迫使人民生活贫困潦倒之后,以老子为代表的农民阶级看不到历史的前景,诅咒现实,怀着远离政治的理想,留恋乃至美化了过去简朴的生活方式。“无为”思想正是在这样的一种状况下产生了。

一、老子的“无为”思想

无为”一词最早出自《诗经・王风・兔爰》的“我“

无生之初,尚无为。我生之后,逢此百罹”,这里的“为”是太平安定,清静无事的意思。老子的弟子文子在《文子・自然》中对“无为”作了进一步的解释:所谓无为者,非谓其引之不来,推之不去,迫而不“

应,感而不动,坚滞不流,卷握而不散。谓其私志不

[收稿日期]2007-11-20

入于公道,嗜欲不枉正术,循理而举事,因资而立功,推自然之势,曲故不得容,事成而身不伐,功立而名不有。……夏椟冬陂,因高为山,因下为池,非吾所为也。”这个解释在继承了“无为”即清静无事的原始意义基础之上,又有了一层新的含义,即不对万物横加干涉、顺物而为的意思。英国著名科学史家李约瑟曾指出:所有的翻译家和评注家都呆板把“为”字原原本本译成“行动”,于是道家最大的口号“无为”就变成了“没有行动”,我们相信大部分汉学家在这点上都错了。无为在最初原始科学的道家思想中,是指“避免反自然的行动”,即避免附逆事物之天性,凡不适合的事不强而行之,势必失败的事不勉强去做,而应委婉以导之成因势而成之。李约瑟对“无为”的理解,深得老子思想的要领。老子的无为,不是无所作为,绝对不是讲不做事情、没有行动,“无为”的内在要求就是要遵循客观规律,“自然”就是客观世界的运动规律,“无为”就是要让自然或事物按自己的规律去运动,而不是要人为地去妄加干涉。老子》讲:“不知常,妄作,凶。由此进一《”步看出,“无为”的深层要求和目的还在于为了“无不为”。

无不为”简单地说也就是任何事情都可以做“

无得到。老子主张无论是修身还是治国,都要做到“

[作者简介]蓝佩玲(1983-),广西都安人,广西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2006级硕士研究生。

为”也即顺其自然。如果一切都能做到顺其自然,那么很多事情就能迎刃而解,就能达到“无不为”的境界。“无为”是做一切该做的事情,做成一切事情的基础也是最高境界,从“无为”做起,才能够达到“无无为而无不为”那么,什么是“无不为”,从而做到“。为”呢?可以从以下两点分析。

不争”的种种表治,事善能,动善时”,这七善都是“现,只要能够做到这七善,就能做到不与物争了,也就能保持内心的平和与清静了。

2.致虚守静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

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在老子看来,万物蓬勃生成,纷纷纭纭,但”终要返回各自“虚”静”的本根,致虚守静是“知、“常”的重要条件。要尽力使自己的心境达到虚无宁静的极点,要忠实坚守自己心灵达到清静的顶点。万物的蓬勃生长发展,不就是生死轮回,循环往复?无论它怎样地变化,最终还不是回到原点?人在活着的时候无论你是多么的风光,死了之后不也就是一无所有?所以在生的时候为什么不能保持一种稳定的情绪,使身心获得神清气爽的感受呢?老子认为,沉溺于喜怒哀乐必将有害于身心健康,所以要做到超凡脱俗就必须做到致虚守静。

无私在老子看来,人的心灵本来是虚明宁静、无欲的,就如“婴儿之未孩”知其雄,守其雌,,应该“为天下溪。为天下溪,恒德不离。恒德不离,复归于婴儿。”但是,人们往往又为私欲所蒙蔽,使人昏昧紊乱,多有差错。所以,必须尽力除掉私欲,使人心恢复到如水渊一样的虚静状态。只有达到“虚极”、旷兮其若谷”静笃”的境界,才能够真正做到“(第“

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十五章)。“(第三十七章),能以无所奢求,无欲无求的清静态度对待人生,对家庭、亲友、四邻、同事以至待各种人际关系,自身、

社稷将“自正”清静为天下正”。“,(第四十五章)清心雅致,清正廉洁,是做人之道,清明守静柔弱无为才能统治天下。

二、无为”思想对当今治国之鉴“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我们看《老子》:“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大智者不敢为也。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民自正,我无事而民,“治大国若烹小鲜”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不能过多扰民,否则会引起国家混乱。我们将倡导老子的这种“无为而治”的治国方略,以无为为,以天下治。

1.不与物争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

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第八章)。意即最善良的人要像水那样川流不息而不与万物争高下,总是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甚至不愿意去的低洼之地。所以最善良的人要像水那样安于低下,心要像水那样显得平静和深沉,与人交往要像水那样相亲相爱,要诚实守信。在老子看来,最善良的人也就是“圣人”,他的品德就像流动不息的水一样,不仅愿意去做有利于群众的事情,也就是流水不争,而且还愿意到人们不愿意去的地方居住,叫水往低处流。所以,老子认为最善良的人的品行,最接近于自然规律也就是他所说的“道”。拥有了老子还说:道”,做任何事情就不会有过错和闪失。“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第四十三章),他还是以水作为比喻,继续阐明处柔守弱之道,因为水是天下最柔弱的东西,最柔弱的东西里面却蕴藏着巨大的让人看不见的力量,这种力量是最坚强的东西所无法抵挡的。柔软弱小的东西拥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发展前途,而强大坚硬的东西往往已经走向衰亡,就如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所以老子说“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是以兵强则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灭,木强则折。坚强处下,柔弱处上。”(第七十六章)我们都知道以柔克刚这个道理,老子也说:“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第七十八章)。老子很欣赏水的威力和性格,所以他一直坚持为人处事要像水那样,虽然有强大的力量但是却不锋芒毕露,相反倒是谦虚卑下,安于低下,平静深沉,这样的人才是真正得“道”的人。

在老子的人生哲学中,“不与物争”是十分重要的,在他看来,“天之道,不争而善胜”(第七十三章),所以,作为圣人,就更应该“为而不争”了。老子所谓的“不争”,就是圣人不争功名,不争利禄,不争地位,不争是非,不和敌人争战等。所以老子一直称赞善于不争的圣人就能够像水一样,因为只有水才能够做到“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

1.治大国若烹小鲜

治大国若烹小鲜”小鲜”就是“小鱼”,“,是说“

治理大国就像煎小鱼一样,要小心翼翼,使用文火,不能用大火猛烧或者频繁地胡乱翻搅,否则欲速则不达。简而言之,就是要审时度势,遵循社会发展规

律,不可反其道而行之。“治大国”与“煎小鱼”有什么相似之处呢?工匠屡次变换自己的职业,他的技艺必然不能提高;劳动者屡次变动处所,他以前的劳动必然前功尽弃。一个人一天浪费半天,十天就浪费了五个人的工作。不断变换工作的人越多,其损失就越大。只要国家的法令变更了,利与害的情况也跟着改变;利与害的情况改变了,民众从事的事情也跟着变化;所从事的事情起了变化,他们所从事的职业也要变动。治大国也是一样的道理,国家的政令也不能频频改变,不能以繁琐之政、苛刻清静无之政扰民治民。总的来说,就是治国要遵循“为”之“道”,治国不扰民,扰民国将不治。这段话通过形象的比喻和循序渐进的推理,把“治大国”这样烹小鲜”这样的细的大事所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借“

事,论述得极其深刻而又极其简明。推而广之,“治大国若烹小鲜”治”县乡、治”事业、治”企业,甚,“““至“治”家业,更是莫不若“烹小鲜”,清静取道,无为而治乃是至理。最深刻的至道,就是如此地最简明。

不得其死”“。这是老子对统治者的严重警告。为了避免人民激烈的反抗,只有对人民做出让步,薄徭役,轻刑罚,才能缓和社会矛盾,才能更好地统治人民。

3.少私寡欲

老子认为,统治者个人的私欲是国家混乱的一个重要根源。统治者为了满足个人的野心而不惜发老子提倡少私寡欲,不要追动战争,致使民不聊生。

求太多的贪欲,他反对纵欲,同时也反对禁欲,他认为,声色犬马,饮食男女,本是人的生理需要,但是人如果过分地追求,将是有害无益。老子还告诉我们物欲膨胀所带来的严重后果:“金玉满堂,莫之能名与利孰亲?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第九章)。“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第四十四章)意思就是名声与生命哪个最亲近?生命与财富哪个更贵重?得到名利与失去生命哪个更有害?过于追逐名利,必定要付出很大的代价,过于聚敛钱财,必定会遭到惨重的损失。所以说凡是知足的人就不会遭到屈辱;凡是知道适可而止的人是不会遭到危险的,也只有这样,天下才可以平安长久。

对于统治者来说,“祸莫大于不知足”(第四十六章),这里主要指出的是统治者的不知足,因为他们的不知足,所以经常发动战争,把自己的占有欲望建立在发动战争导致民不聊生生灵涂炭的痛苦之上。他又说“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第六十七章),在老子看来,只要统治者减少私心,降低欲望,就可以恢复清静无为的政治,人民自然就会安居乐业,社会就会安定繁荣。

2.清静无事

老子认为用顺其自然的“无为”态度去处理世圣人”间事务的人就是圣人,所以,要做到“,就一定要做到顺其自然。这里的“无为”顺其自然”不是、“说无所作为,或任凭事情的发生发展,采取不闻不问的态度,而是说要按照规律办事。“为无为,则无无为”的方式,顺其自然不治”(第三章)就是说用“处理政事,治理天下,就没有天下不太平的,这就叫又有“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做无为而治,天下太平。

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第十六章)。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第六十三章),在老子看来,要想有所作为,必须采取顺应自然的无作为甚至不作为的态度;要想做成一件事情,必须做到不要惹是生非;要想自己的生活有味道,必须使自己清静无为地生活着。这样就一定可以建立一个人人各守其静、各安本分、相安无事、和平共处的和谐社会。

老子强调做任何事情都要按照规律办事,顺应自然去办事,不管是修身也好治国也罢,所以说到我无为,而民自化”,不要把太多的要求和法令强“

他加在人民的头上,无为而治,人民就会自我发展。从反面告诫统治者:“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七十五章),“强梁者不得其死”(七十四章)“(四十二章),如果统治者强作妄为、为所欲为,令民众无所适从、苦不堪言民不畏死”,乃至“,那么统治者最终只能是失天下、

4.以民为本

老子虽然不能说是劳动人民的思想家,但是在百姓”却占有重要的地位,他对他的政治思想中,“

人民的疾苦给予了深深的同情。在《老子》第四十九章讲到:“圣人常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意思是说:圣人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常常是没有私心的,以百姓的心为自己的心。对于善良的人,我善待于他;对于不善良的人,我也善待他,这样就可以得到善良,从而使人人向善。对于守信的人,我信任他;对不守信的人,我也信任他,这样可以得到诚信,从而使人人守信。民众虽然地位

低微,但却是统治者赖以生存的根本,是国家的根基,没有老百姓这个根基,国将不国。圣明的君主在其位,就要以百姓的意志为自己的意志,根据百姓的需要来施政。这样的统治者才为人民所爱戴。

江海之所以能老子在六十六章进一步阐述:“

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意思是说,江”海所以能够成为百川河流所汇往的地方,乃是由于它善于处在低下的地方,所以能够成为百川之王。因此,圣人要领导人民,必须用言辞对人民表示谦下,要想领导人民,必须把自己的利益放在他们的后面。所以,有道的圣人虽然地位居于人民之上,而人民并不感到负担沉重;居于人民之前,而人民并不感到受害。天下的人民都乐意推戴而不感到厌倦。我国现在提倡的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人为本”就是以这个为依据的。

老子“无为而治”的治国思想,对于改革开放也有一定的借鉴之处。全能的政府,它的活动就会无现所不为,远远超出能力范围,必然影响工作效率。在给政府职能重新定位,根据社会要求和政府能力,该有为则有为,该无为时就无为,还权于市场、社会、公民个人等,发挥他们的有为,这样才能建立起真正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社会的协调持续发展。领导者如何做到“无为”,就要把握住自我,遵守客观规律,正确认识自己,抗击诱惑。在整个国家推行一项事业,必须因顺各地区各阶层生活的特点。我们国家曾经强迫农民成立人民公社,吃

大锅饭,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现在还有一些党员干部不顾人民生活疾苦,贪污受贿,为自己建另外,必然规律性一般见于事别墅,拿公款吃喝等。

物细微之中,领导者务须做到明察秋毫。

无为”思想带有普遍的老子思想本旨而言,其“

伦理学意义,适应全人类及其生存与发展勿容置言,但由于历史条件所限,其负面价值也不容忽视。老子安分知足的无欲心态促成了中国封建社会以知足不辱,来的几千年的小农意识思想,老子强调“

知止不殆”,在等级制度森严的封建社会里,这样的思想给处在社会最底层的广大劳动人民找到了安于现状和甘心受到统治者剥削的借口。虽然也可以看成是一种精神慰藉法,但却无形之中造成了民众不积极进取的心态,而且这种影响还一直延续到现在。还有,老子的思想中不包括竞争意识,既不鼓励人们为改善个人境遇而奋斗,也不倡导个人对集体和社会的奉献。而这些正是现代社会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成分。所以老子的“无为”思想并非老子能动地为君主、王侯提供的什么“君人南面之术”,而把它首先解释为一种个人道德修养原则,一种爱国治国无为”思想的本义。应的管理思想,更能接近老子“

用辨证的观点看待老子的思想,可以认为,《老子》是一部充满智慧的伟大经典,其精神蕴涵丰富的杰作。直到今天,仍不失为一部光芒四射,用之不竭的智慧宝库。老子思想蕴涵着丰富的和谐理念和极高的精神境界,对于当今构建和谐社会与建设和谐世界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笔者坚信,老子之道”在构建和谐社会与建设和谐世界的伟大进程“

中,一定会放射出经久不息的智慧之光芒。

[参考文献]

[1]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2]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3]陈鼓应,白奚.老子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4]孙熙国,苏祝文.老子人生修养思想的现代价值[J].理论月刊,2000,(11):107-110.无为而治”思想探析[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4):7-10.[5]何德俊.老子“

无为”[6]吴立群.析“[J].青海社会科学,2005,(3):81-83.

无为而治”的当代启示[J].兰州大学学报,2006,(1):66-70.[7]陈晓翔.老子“

[8]丁常云.传承老子之道共建和谐世界[J].中国道教,2007,(3):35-37.

[编辑:张雪梅]


相关内容

  • 关于老子[道德经]的政治思想的研究
    关于老子<道德经>的政治思想的研究 摘要:老子的政治思想是其哲学思想在政治行为中的具体体现,因此自始自终贯穿着老子的"道"的理念.在<道德经>中,老子提出了一系列"圣人"治国的 ...
  • 道家_道教自然主义哲学及生态伦理思想_秦永红
    第十六卷第四期 楚 雄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Vol116 No142001年10月 JOURNALOFCHUXIONGNORMALUNIVERSITY Oct12001 道家.道教自然主义哲学及生态伦理思想 秦永红 (四川大学,四川成都 ...
  • 浅论道家老子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浅论道家老子思想及其深远影响 [摘要]道家的产生是特定时代背景下的产物,道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道家思想的创始人, 老子构建了一个以"道"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围绕着这个思想体系又提出了很多自己的范畴和 ...
  • [道德经]读后感
    <道德经>读后感 前些日子与朋友小聚,正好听朋友介绍<道德经>,心血来潮,就趁业余时间拜读了老子的<道德经>.开始还难以走进,慢慢地,却有了一种拨云见雾,柳暗花明之感.老子以他博大精深的见解,以他虚怀若谷 ...
  • [道德经]名言选译讲解
    <道德经>名言选译讲解 给大家介绍一些老子的名言.为什么要学习老子名言呢?我们先来了解以下老子.老子又称老聃.李耳,汉族,春秋时期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中国古代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其被唐皇武后封为太上老君,世界文化名 ...
  • 先秦诸子与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_易中天
    专家论道 <新重庆>2009第10 期 先秦诸子与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 □易中天 先秦诸子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他们所形成的光辉思想对后来中华文化核心价值的形成,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并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先秦诸子处在春秋战国时 ...
  •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精粹
    中国的思想文化,源头都在诸子百家.而诸子百家,其根本皆归于<易经>.诸子百家,都以<易>为最高经典:中国传统的一切学术,都以<易经>为思想基础.<易经>又名<易>和<周易&g ...
  • 中华文化的勃兴
    知识目标 1.掌握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教育成就. 2.掌握老子的哲学思想. 3.掌握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背景及各家思想及代表人物. 能力目标 1.通过将春秋战国时期经济.政治历史与本课思想史联系起来,启发学生认识到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 ...
  • 老子名言精选
    老子名言精选 1.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2.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3.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