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内部人控制_悖论 - 范文中心

_内部人控制_悖论

09/25

2007/03 总第359期

文章编号:1001-148X(2007)03-0069-03

商业研究 COMMERCIALRESEARCH

内部人控制 悖论

秦丽娜,李 凯

(东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辽宁沈阳 110004)

摘要: 内部人控制 并非 内部人控制问题 ,不能将其混为一谈。 内部人控制 在美日的产业发展史、公司治理中都起着积极的作用。内部人控制下的组织创新是价值创造的源泉,外部人控制最终要通过 内部人 而起作用,依靠合理、有能力的内部人予以有效地控制是当前中国公司治理的现实选择。虽然该观点与主流观点相左,但它将使人们以一种全新的思路来理解公司治理的深层含义。关键词:内部人控制;组织创新;公司治理中图分类号:F276 6 文献标识码:A

TheParadoxofInsidersControl

QINLi-na,LIKai

(SchoolofBusinessAdministration,NortheasternUniversity,Shenyang110004,China)

Abstract:Insiderscontrolisnoinsiderscontrolproblem,andtheyshouldnotbeenconfused.Insiderscontrolplaysa

positiveroleintheindustrialdevelopmentorcorporategovernanceofAmericaandJapan.Thispaperpointsoutthator ganizationinnovationunderinsiderscontrolisthesourceofvaluecreation.Andoutsiderscontrolmusteventuallyplayarolethroughinsiders.DependinguponthereasonableandcapableinsiderstoeffectivelycontrolistherealisticchoiceofthecurrentcorporategovernanceinChina.Althoughthisviewpointisinconflictwiththemainstreamviewpoints,itwillleadtoacompletelynewwayofthinkingtounderstandcorporategovernance.Keywords:

insiderscontro;lorganizationinnovation;corporategovernance

一、关于 内部人控制 与 内部人控制问题 马歇尔(1890)把内部人控制局限于向交易者收取佣金,滥用权力,提拔和使用亲朋好友以及敷衍塞责等三个方面。青木昌彦(1994)提出了转轨经济中的 内部人控制 (Insiderscontrol)是指国有企业的经理或工人,在企业公司化过程中获得相当大一

[2]

部分控制权的现象。费方域(1996)认为,尽管一些实证研究表明 内部人控制 的企业并非全都效益不佳,但由于 内部人控制 是对所有者权益的侵犯,它所诱发的各种经济扭曲行为对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对企业改革的深入进行、对社会主义市场经

[3]

济体制的建立妨害甚大。陈湘永、张剑文(2000)、李维安(2001)、禹来(2002)、杨华(2003),分别从法律的角度、、政府的角度、经营者的角度、控制权的角度,对内部人控制都提出了一些观点

[4-7]

[1]

为:企业利润被侵蚀、加大了企业投资风险、出资者

[8]

资产流失、信息披露不规范等,似乎是罪责累累。而内部人控制对企业的经营和发展有利的一面,却在一片批评声中显得极其微弱。吴淑琨和席酉民(2000)指出:内部人是指直接参与企业的战略决策以及具体的生产经营决策的各个行为主体,那种把 股东 视为 外部人 的划分方法不恰当。他们认为青木昌彦等人对内部人的定义过窄,因而内部人控制的广泛意义不够。他们定义的内部人控制,是指在企业的运作过程中,内部人的地位和作用占据主导的一种现象; 内部人控制 只是产生 内部人控制问

[9]

题 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事实上, 内部人控制 及 内部人控制问题 不只是我国特有的现象,在西方发达国家也同样存在,而且 内部人控制 在其产业发展的历程中还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所以,笔者想指出:第一,赞成将 内部人控制 与 内部人控制问题 区别开来,即 内部人控制 不一定产生 内部人控制问题 的观点;第二,由于公司治理模式有组织控制与市场控制两种主要形

国内外理论界关于内部人控制的研究文献很多。但都没有明确区分 内部人控制 与 内部人控制问题 ,并将 内部人控制 与 内部人控制问题 混为一谈。当前,一提到内部人控制,人们普遍认

收稿日期:2006-06-26

作者简介:秦丽娜(1964-),女,大连人,东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沈阳理工大学教授。研究方

向:企业管理理论与公司治理;李凯(1957-),男,东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

! 70!

商业研究

2007/03

式,而组织控制主要是内部人控制,市场控制主要是外部人控制,因此,笔者将内部人控制对应于组织控制(见图1∀),外部人控制对应于市场控制(见图1#),并不做严格区分,其关系如图1。在此基础上,笔者将在创新治理的视角下重新审视 内部人控制 的问题,以期对我国的产业发展与公司治理

形成更广泛的思路。

是终身雇佣制和交叉持股制。日本的组织控制采取高度的经理层级制,其最终战略决策权是由企业高层的执行委员会把持着,而这种委员会几乎是由现任的 内部人 组成的,其中大部分成员的全部职业生涯是在该企业中度过的。在战后所兴起的交叉持股制度起到了保护这种组织控制的作用,正是这种交叉持股制度保障了日本公司治理的组织控制而非市场控制,使公司的外部人不能对公司剩余收益提出要求,为公司的盈余保留并将其用于生产资源的再投资提供了财务基础。20世纪五六十年代,日本公司的资金需要远远超出了其内部产生的资金,因此,它们转而向银行 间接融资 。1980年日本制造企业的债务资本比是4:1,相当于美国企业当时的4倍。在战后的 高速增长 时代,日本政府在产业融资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交叉持股、主办银行和政府的支持确保了日本公司拥有足够的财务投入,但不一定能够保证企业的成长。企业如何对其投资的生产性资源加以开发和利用,决定它是否能够在市场上保持其竞争力。因此,日本公司注重员工的技能与组织整合及创新能力的培育。它们将管理层,包括科研工程人员的技术开发与一线工人的高技能结为一体,对于生产加工制造的每一个环节如设备的调试、工装的重新设计、机器的维修保养、工序的改进、质量的全程控制与监督等方面,都依靠一线工人的高技能和主动精神实现了持续的改进。创造了全面质量管理、JIT技术、看板管理等一系列新的生产方法,从而打造了日本独霸全球的高品质、低成本的产品。到了20世纪八九十年代日本人在一系列的重要的工业领域抢走了美国人的市场。

三、 内部人控制 ∃∃∃基于创新治理的视角当今盛行的公司治理理论无论是股东理论还是利益相关者理论,所关心都是剩余索取权,以及剩余的分配对公司绩效的影响,却忽略了剩余是如何通过资源开发和利用而被创造出来的问题,忽视了生产率的提高和经济发展是创新企业通过组织过程配置资源的结果。由此引出公司治理的一个新的理论原则:如果一种公司治理体制能够支持创新企业,它必须提供三个制度条件,即财务承诺、组织整合和内部人的战略

[11]

控制。所以,从理论上来说, 内部人 在创新过程及满足这三个制度条件中的作用将显得尤其重要。(一)内部人控制下的创新过程

法约尔指出,管理的职能是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作为执行者进入企业经济舞台的经理人员在经营的过程中,其权力的触角从日常生产活动的具体计划、指挥逐渐延伸到战略决策的制定,最后扩展到整个企业经营的协调和组织,从而成为企业经营权力的实际控制者。该经理人员的任务是组织和协调由众多要素参与的企业经营活动,这种活动不仅是面向内部、而且是伸向外部和未来的。任何伸向外部和未来的活动都具有某种程度的不确定性,而且企业的创新更具有明显的不确定性,这就必然需要赋予经理人员相当程度的随机处置权,使他们能灵活机动

[12]

图1 公司治理模式的对应关系图

二、美日的产业发展史、公司治理与内部人控制(一)美国

根据伯利和米恩斯(Berle,Adolf&Means,

[10]

1932)关于两权分离的经典研究,在20世纪20年代,随着股票市场的发展壮大,美国老一代企业家开始将其股权变现,把企业控制权让渡给股票投资人。由于纽约股票交易所采取了一系列保障投资者权益的举措以及股票市场的良好流动性,投资者对持有股票的信心大幅增强;这些投资者既没有时间和专业知识,也没有兴趣管理他们拥有少数股票的企业,因此,职业经理人阶层应运而生。这种 管理资本主义 的兴起使绝大多数美国大企业被置于那些没有股票或只拥有少量股票的经理人的控制之下。这种企业控制权的转变对企业竞争力的实际后果是促进了整个企业的组织学习,造就了当时美国企业独步天下的制造、营销和研发能力。由此可见,所谓 内部人 控制非但不应受到指责,而且这些 内部人 与其管理的企业建立了血肉相连的关系,并通过组织的集体学习促进了组织能力的形成,打造了美国企业横绝一时的竞争能力。在美国工业走上世界领导地位的过程中(从19世纪晚期到20世纪中期),美国的公司治理结构恰恰是以管理者(早期是企业者后来是职业经理)的内部控制为主,而外部股东并没有什么控制权。正是这种较强的组织控制才使美国的企业进行了技术、组织和管理创新,导致美国工业在世界舞台上的崛起∃∃∃这与钱德勒关于管理革命导致美国大企业成长的逻辑是一致的。20世纪的大部分年代,美国的公众投资人对有关公司收益分配的决策权并没有直接的影响。从表面上看是董事会的董事们在代表股东的利益行使这种权力,但从历史来看,董事的任命是由公司的高管层而不是股东决定的。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机构投资者的发展,美国才真正进入 市场控制 阶段。

(二)日本

日本一直是以组织控制、组织创新作为公司治理的基本原则。目前支撑日本公司组织控制的主要制度

总第

359期

秦丽娜: 内部人控制 悖论

! 71!

地处理企业经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时改变和调整企业创新活动的内容和方式,保证企业经营和市场环境的协调。只有熟悉企业业务并有能力的 内部人 才能实现管理与创新的整个过程,有效地降低经营风险。

(二)内部人控制下的财务承诺

成功的投资产生的收益在多大程度上被战略性的投入到将来的创新活动中,对支持企业创新的持续性是至关重要的。只有持续不断地进行投资,现有的生产资源、技能、知识和物质资源的损耗才能被新的技能、新知识和新物质资源所弥补,组织学习的竞争优势才能得到保持。所以,企业必须将其内部产生的收入大部分用于企业能力的投资∃∃∃更大规模的生产、更先进的技术、更广泛的销售通路、更有技能的职工培训等。而且考虑到这种投资的不确定性,创新企业的财务承诺必须是长期的、可持续的和坚定不移的,只有 内部人 才能做到这一点。

(三)内部人控制下的组织整合

企业经营业绩的提高都将有利于内部人员获得更多的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即内部人员的收入与企业的利润挂钩,这就是一种产生于企业内部的激励机制。生产率的提高和创新是企业提高经营业绩的必要条件,然而,创新并不是少数高层主管的事情,应是全体员工,包括高中低层经理,乃至一线职工的共同事业,他们将技能和精力投入于企业,并通过组织学习与组织整合来实现个人与企业的共同目标,只有 内部人 才是组织整合的具体实施者。

(四)内部人控制下的战略控制

公司内部人员对公司的人员素质、财务运行和生产能力等内部条件的具体情况有充分的掌握,同时对原料、产品市场等企业经营的外部环境也有足够的了解,这样,由内部人员做出战略决策,可获得充分的信息支持,减少信息处理成本,提高决策效率。如果不想使资源配置的成果听天由命,就应将资源和收入配置的控制权交给那些既有能力又有意愿投身于集体性、累积性和不确定性的学习过程的人士,这种内部人往往就是职业管理者。因此,内部人而非外部人的控制是开展创新的必要条件,只有 内部人 才能保证资源控制者有能力和动力进行创新投资。四、中国公司治理模式的选择

美国和日本采用不同的公司治理模式都获得了成功,为什么?从美国的产业发展来看,拥有战略控制权的高层经理融入其所在企业的组织学习过程,经理控制(内部人控制)所导致的财务承诺为企业追求创新型投资战略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为美国产业的崛起提供了必要的社会基础。可以说美国产业的崛起得益于20世纪80年代前的内部人控制。从日本的产业发展来看,内部控制所采用的终身雇佣制有利于组织的持续学习,实现了创新过程的累积性、集体性;交叉持股制有利于限制现金分红的发放,从而保证了创新企业的财务承诺。日本能够在一些产业如汽车、电

子行业超过美国,可以说是得益于组织创新与组织整合。美日的产业发展史告诉我们:股东理论与利益相关者理论所关心的 剩余价值 来源于何处?∃∃∃组织创新是价值创造的源泉。

我国在公司治理方面一直侧重于向英美学,却很少去研究他们成功的历史及条件,过分注重外部治理与市场控制,而忽视了内部组织控制的作用。正像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易宪容所说的 中国的公司治理不论是市场指导者还是市场实践者,在公司治理的选择上都有些%样板戏&的味道,%企图抄捷径,拿现成来套&,事实证明在中国确实有%水土不服&问题。 金碚(2001)指出:中国在诸多方面同美国、日本相比都有相当大的差别,绝不

[13]

能简单的模仿。从美日的产业发展史来看,公司治理结构的模式及相应的制度安排在不同国家、不同历史时期是不一样的。秦晓(2003)曾说过无论是组织控制还是市场控制,两者并不存在严格的界限,也没有优劣之分,模式的形成或选择主要取决于相应的组织资源与市场资源的可利用度和成本,也受到文

[14]

化、历史、制度变迁、理念、理论方面的影响。

目前,中国的企业还没有发展壮大起来。在中国的一大批行业中,有的产品产量已经达到世界规模,如钢铁,水泥、家电、手机和通信网络等一批产品和服务量已跃居世界第一,但技术含量却不高。中国的钢材进口量位居全球第一,而且主要是高端产品;中国的汽车产量已超过德国位居世界第三,但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德国大众汽车公司在华合资企业的贡献。中国的手机和家电产量在显示器、芯片等关键元器件和专利技术等方面仍主要依赖国外。所以,我国不仅要向美日等发达国家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各种有效的管理制度(如职业经理制度),同时还必须建立适应国情的创新机制,并使组织不断适应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的要求。而有效的内部人控制,则有利于创新企业的组织整合、战略控制和财务承诺,从而为股东和利益相关者创造更多的价值。中国的股票市场,还处于不发达、不规范的历史阶段,相比较而言组织资源更为丰富,可利用的潜质更高,所以,笔者认为以内部人控制为主的公司治理模式更符合中国的实际。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组织创新是价值创造的源泉,在创新治理的视角下, 内部人控制 对组织创新具有积极的作用。但是必须指出: 内部人控制 的确容易引发 内部人控制问题 ,而引发的 内部人控制问题 对上市公司会带来极大的危害性,必须予以有效控制。这要从企业的内外两方面同时着手,内部要健全公司治理结构,加强对内部人的监控;外部要构造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使内部人面临强大的竞争压力。但是无论如何, 外部人控制 最终要通过 内部人 而起作用,所以,依靠合理的、有能力的内部人予以有效控制是当前中国公司治理的现实选择。

2007/03 总第359期

文章编号:1001-148X(2007)03-0072-04

商业研究 COMMERCIALRESEARCH

网络经济下搜索力经济现象的商业价值分析与发展预示

胥悦红

(中央民族大学管理学院,北京 100081)

摘要:在搜索力经济下,搜索引擎的价值越来越充分地显现出来。在从理论上明确了搜索引擎与搜索力的概念的基础上,针对网络经济下产生的搜索力现象,从整个互联网企业发展的角度、传统企业的角度、以及个人消费者角度分析了搜索力背后的商业价值,并预示了搜索力的未来发展趋势。关键词:搜索力;搜索引擎;网络经济;核心竞争力中图分类号:F224 33 文献标识码:A

TheResearchonSearchAbilityofNetworkEconomy

XUYue-hong

(SchoolofManagement,CentralNationalityUniversity,Beijing100081,China)

Abstract:Undertheconditionsofsearcheconomy,

thebusinessvalueofsearchenginebecomesincreasinglyappar

ent.Bytheoreticallydefiningsearchengineandsearchpower,thepaperexploresitsvalueandfuturedevelopmentfrom

theperspectivesofinternetenterprisedevelopment,traditionalenterprisesandindividualconsumer.Keywords:searchability;

searchengine;

networkeconomy;

corecompetence

收稿日期:2006-06-22

作者简介:胥悦红(1969-),女,山东青岛人,博士后,副教授。研究方向:组织战略,创新管理,项目

管理。这与现行的主流观点相左,所以,笔者冠以 悖论 之称。但它将使人们以一种全新的思路来理解公司治理的深层含义。参考文献:

[1] 马歇尔.经济学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4.[2] 青木昌彦.对内部人控制的控制:转轨经济中公司

治理的若干问题[J] 改革,1994,(6):6-10.[3] 费方域.企业的产权分析[M].上海:上海三联

出版社,1998:148-181.

[4] 陈湘永,张剑文.我国上市公司内部人控制研究

[J] 管理世界,2000,(4):103-109.[5] 李维安.公司治理[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1:6-8.

[6] 禹来.国有企业的外部人控制问题[J] 管理世

界,2002,(2):95-154.

[7] 杨华.公司控制权市场的微观基础和宏观调控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222-225.

[8] 孙天法.内部人控制的形式、危害与解决措施

[J] 中国工业经济,2003,(7):53-60.

[9] 吴淑琨,席酉民.公司治理与中国企业改革[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130-137.[10]Berle,Adolf&Means,Gardiner,1932,TheModern

CorporationandPrivateProperty,NewYork:com merceClearingHouse.pp.62-63.

[11][美]威廉.拉让尼克玛丽.奥苏丽文/黄一义

译.公司治理与产业发展[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5,22-42.

[12]陈传明.内部人控制的成因的管理学思考[J]

中国工业经济,1997,(11):38-42.[13]金碚.美国高技术产业的创业与创新机制及启

示[J] 管理世界,2001,(4):63-80.[14]秦晓.组织控制、市场控制:公司治理结构的模

式选择和制度安排[J] 管理世界,2003,(4):1-8.

(责任编辑:石树文)


相关内容

  • 语言与现象学的还原
    语言与现象学的还原 --现象学家如何自我言说 郑辟瑞 [专题名称]外国哲学 [专 题 号]B6 [复印期号]2009年06期 [原文出处]<人文杂志>(西安)2009年1期第5-11页 [英文标题]The Reduction o ...
  • 论信息技术生产率悖论的主要原因
    2期 论信息技术"生产率悖论"的主要原因 235 彩的产品,然而这种范围的增加一直都是以规模经济的减少为代价的.例如,如果衣服制造商生产更多花色和尺码的衬衫,这对顾客可能具有更多的价值,但现存的生产率测度方法很少能计算出 ...
  • 一首诗要从什么地方读起--北岛的诗
    北岛和朦胧诗 今天我讲北岛的诗,讲两个问题.一个问题我要讲到北岛的诗出现的背景,一些具体情况.因为,在座的同学有很多都是80年代以后出生的,出生在文革以后.对我这样年纪的人来说,北岛,或者说"朦胧诗"."新诗潮 ...
  • 说谎者悖论
    说谎者悖论 在古希腊一个叫做克里特的地方,有个名叫伊壁孟德的人.他是个传奇式的人物,据说他曾经一觉睡了57年. 一天,伊壁孟德说了这样一句话:"所有的克里特人都是撒谎者."从此,判断这句话是真还是假难倒了许许多多的人. ...
  • 管理学精要 20**年考试试卷新
    管理学精要 2015考试试卷新 一. 单选题(题数:50,共 50.0 分) 1 "心有余而力不足"导致执行力弱的表现不包括().1.0 分 A.能力不足 B. 资源不足 C. 动力不足 D. 目标不清 正确答案: D ...
  • 关于强化会计监督的思考
    关于强化会计监督的思考 教 学 点: **************** 专 业: 会计学(本) 入学时间: 2011年9月 学生姓名: *** 学 号: ************ 指导教师: *** 二○一三年4月 关于强化会计监督的思考 ...
  • 经济学考试内容
    名词解释 1. 微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以单个经济单位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和相应的经济变量单项数值的决定来说明价格机制如何解决社会的资源配置问题. 2. 宏观经济学:宏观解决学以整个国民经济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经济中各有 ...
  • 如果有如果的论据
    如果有如果的论据 罗素悖论:一个集合包含所有,那请问这个集合包含他不包含的东西吗? 从这点也可以看出前提是不严密的,会导致结论的荒谬.即,如果上帝是全能的这个前提是不成立的,你也不可能知道未来的知识,一个集合也不可能包含所有. 如果有如果, ...
  • 组织变革的风险预警管理
    组织行为学第六组文献综述 组织变革风险预警管理文献综述 组别:第六组 组织变革风险预警的文献综述 摘要:组织变革一直是国内外学者比较关注的研究领域,风险预警是近年来的现代企业管理研究领域的前沿课题.本文试图从组织变革和风险预警的相关概念.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