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讲[追悼志摩]之胡适和志摩教案 - 范文中心

第五讲[追悼志摩]之胡适和志摩教案

08/07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教师授课教案

大学语文 1 次/11

课程

(一)

周次

授课日期

2013.11.4/11.6/11.8

旅管 1301、1302,英语 1301,商英 1301、1302、

第五讲《追悼志摩》之胡适和志

1303,商管 1301、1302,烹饪 1301、1302,空乘

课题

授课班级

1301,会展 1301,社区 1301

教学 目的 重点 难点

通过对胡适和徐志摩的认识与了解,明白两个问题:1、为什么由胡适执笔为徐志摩撰写悼 文? 2、徐志摩为何受到这么多人的喜爱与哀悼? 了解胡适与徐志摩的生平事迹,尤其是爱情与婚姻情况。

爱情婚姻对诗人命运及其创作的重要影响。

讲授法

授课方法

讨论法

挂图

教具

多媒体

教学主要内容

1、了解胡适与徐志摩 。 2、了解爱情婚姻对诗人的重要影响。

双基和能力培养

1、培养学生阅读和演唱诗歌的兴趣; 2、提高欣赏诗歌的水平;掌握写作诗歌的技巧

课堂 提问 本 节 教 学 体 会

1.看过电视剧 《人间四月天》 吗?

根据课上对诗人徐志摩的介绍,想一想你对诗人志

摩有什么样的印象?

教 学 内 容 提 要

一、关于胡适

1、胡适的生平

胡适(1891.12.17—1962.2.24) ,汉族, 安徽绩溪人。原名嗣穈,学名洪骍,字希疆,后改名胡适,字适之,笔名天风、藏晖等。现 代著名学者、诗人、历史学家、文学家、哲学家。 5 岁启蒙,在绩溪老家受过 9 年私塾教育,打下了一定的古文基础。 1906 年考入中国公学,1910 年考取“庚子赔款”第二期官费生赴美国留学,于康乃尔大学 先读农科,后改读文科。 1915 年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师从实用主义哲学家杜威。 1917 年(26 岁)夏回国后,任北京大学教授,加入《新青年》编辑部。后任北京大学校长, 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等职。 1939 年还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获得博士学位 36 个 被称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之一、中国自由主义的先驱” 。 1917 年初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 ,提倡文学革命。 提倡“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 ,以白话文取代文言文,倡导新诗创作。 1902 年的《尝试集》 ,乃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新诗集。 输入新思想,其《易卜生主义》 、 《贞操问题》 ,当年都是振聋发聩之作。而从问题与 主义之争,到《人权论集》 ,再到主办《独立评论》 ,胡适始终坚持独立姿态和批判精神。

2、胡适的新诗

《两只蝴蝶》 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 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还。 剩下那一个,孤单又可怜。 也无心上天,天上太孤单。 写于 1916 年 8 月,收入《尝试集》 。初版时题作《朋友》 ,是他当时孤寂、苦闷心情的 自然流露。他期待着“同志”共同参与文学革命

。 《兰花草》 我从山中来,带得兰花草。种在小园中,希望开花好。

一日看三回,望得花时过;急坏看花人,苞也无一个。 眼见秋天到,移花供在家。明年春风回,祝汝满盆花! 原名是《希望》 ,起因是一年夏天胡适到西山去,友人熊秉三夫妇送给他一盆兰花草, 他高兴地带回家,平日精心照看,但直到秋天,也没有开出花来,所以他有感而发写了这首 小诗。 老鸦 (一) 我大清早起, 站在人家屋角上哑哑的啼 人家讨嫌我,说我不吉利;── 我不能呢呢喃喃讨人家的欢喜! (二) 天寒风紧,无枝可栖。 我整日里飞去飞回,整日里又寒又饥。── 我不能带着鞘儿,翁翁央央的替人家飞; 不能叫人家系在竹竿头,赚一把小米! 有夫子自道的意味,因为他当年的很多言论的确非常不识时务、非常与众不同。在中国 近代文坛、政坛,他曾经非常像乌鸦。在复古逆流横行之时,他却呼吁文学革命、实行白话 诗写作;在众人为各种“主义”狂热时,他却呼吁“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 在 ! 众人高叫打倒 “资本主义” 、 “封建势力” 、 “帝国主义” 时, 他却说我们的五大仇敌是 “贫穷” 、 “疾病”“愚昧”“贪污”和“扰乱” 、 、 。在众人崇尚暴力革命时,他却说我们应该走逐步改 良的路,从事“自觉的改革”„„ 正如南宋 郑思肖《画菊》所吟唱: “宁可枝头抱香死 , 何曾吹落北风中 。 ”亦如范仲淹在《灵乌赋》里所叫做的“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

3、胡适的婚恋

1)1、 “情愿不自由,也是自由了。 ” ——结发妻子江冬秀

郁达夫和徐志摩——先服从父母之命的旧式婚姻, 但最后都是与结发妻子仳离,另觅新式女子作为妻子。 鲁迅——留下朱安作为名义上的妻子,却从来没有行夫妻之实,后娶学生许广平为妻。不是 屈从而屈从的折中办法,苦了朱安女士,空耗其一生。

一个风度翩翩、青年才俊、出国留洋,新文化运动的发起者。 一个相貌平庸、小脚村姑、识字不多,旧传统文化的遵从者。 相守一生,未离未弃,胡适与江冬秀的婚姻被誉为“民国史上的七大奇事之一” 。 江冬秀里出身于仕官之家,但由于受到封建礼教的束缚,没有受到较多的文化教育,仅仅 读了几年私熟,初通文字而已。在辛亥革命后的中国社会里,她只不过是一个普通的女姓, 但她毕竟是一代名人胡适的夫人。 所以又是千百万不幸妇女中的幸运者。 “胡远大名垂宇宙, 夫人小脚亦随之”,一个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竟娶了个乡村小脚夫人,不能说不是一件奇 闻。因此,“胡适的小脚夫人”,成了民国史上的“七大奇事之

一”.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江冬秀与胡适的结合,有着一段戏剧性的过程。江冬秀与胡适原是亲戚,胡适的姑婆是 冬秀的舅母。有一次,江冬秀的母亲到绩溪旺川胡适的姑婆家走亲戚、看出神赛会,恰巧胡 适也随母到了姑婆家。江母看中胡适眉清目秀,聪明伶俐,表示要把女儿冬秀许配给他。但 胡适颇有顾虑:一因冬秀大一岁,绩溪俗谚有“男可大十,女不可大一”之说;二因冬秀属 虎,认为属虎的人八字硬,尤其“母老虎”更历害;三因江家兴旺,胡家已中落,有兴衰不 相称之虑,因此不肯表态。由于江母一心想成就这门亲事,便托胡适的本家叔叔,在江村教 私熟的胡祥鉴做媒,冬秀又是胡祥鉴的学生,胡祥鉴为成全这桩喜事,便在胡母面前千般说 好,万般怂恿,胡母这才同意让他把冬秀的“八字”开来看看再说。 红纸“八字”送来,经过算命先生的推断;冬秀命带宜男,两人生肖很合,不冲不克, 女大一并不妨碍。胡母又把红纸八字叠好,放进摆在灶神爷面前的竹筒里。那竹筒里原先也 放进了几个初被选中的“八字”。过了一段时间,家中平安无事,没有一点不祥之兆.胡母 这才虔诚地拜过灶神,拿下竹筒摇了摇,然后用筷子夹出一个“八字”来,摊开一看,正是 江冬秀的,真是“天赐良缘”。当时还只有十四岁的胡适与十五岁的江冬秀的终身大事,就 这样在家母之命、媒妁之言、算命先生瞎凑和灶神爷保佑之下定了下来。 胡适到上海、 美国求学, 借一切机会延迟婚期。1917年末,与江冬秀完婚,时隔近十年。 《新婚杂诗》五首之四 记得那年,你家办了嫁妆,我家备了新房,只不曾捉到我这个新郎! 这十年来,换了几朝帝王,看了多少兴亡,锈了你嫁奁中的刀剪, 改了你多少嫁衣新样,更老了你和我人儿一双!——只有那十年陈的爆竹,越陈偏越响! 他在《病中得冬秀书》诗中写道:岂不爱自由?此意无人晓:情愿不自由,也是自由了。 给好友胡仁信的一封信中写道:吾之就此婚事,全为吾母起见,故从不曾挑剔为难。(若 不为此,吾决不就此婚,此意但可为足下道,不足为外人言也。)今既婚矣,吾力求迁就, 以博吾母欢心。„„吾之所以极力表示闺房之爱者,亦正欲令吾母欢喜耳。 江冬秀其人:1、江冬秀出身于仕官之家,但没有受到较多的文化教育,仅仅读了 几年私熟,初通文字而已。2、有魄力,有才干,遇事决断,具有侠义心肠:迫使胡适与情

人断交; 仗义援助梁宗岱妻子胜诉; 慨然捐资为家乡修路; 出钱帮助家族后生求学同情革命; 庇护革命人士。 3、贤妻良母,淡泊名利。 4、爱好打牌,读

武侠小说,尤好金庸。爱憎 分明:胡与曹诚英杭州同居之时,蒙在鼓里的江冬秀,居然写信给胡适说: “珮声照应你们, 我很放心。不过,她的身体不很好,常到炉子上去做菜,天气太热了,怕她身子受不了。我 听了很不安。我望你们另外请一厨子罢。 一旦知道了真相,以杀死两个儿子相威胁,迫 ” 使胡适委曲求全,不敢再提离婚之事。曹诚英也只好将她与胡适的爱情结晶堕胎。曹留学归 国后,后经朋友介绍认识了一位大学讲授,曹诚英还算满意。不料江冬秀从中作梗,拆散了 这桩婚姻。曹诚英因此悲观绝望,差点到四川峨眉山万年寺出家。 胡适对外宣称怕老婆的言论: “一个国家,怕老婆的故事多,则容易民主;反之则 (1) 否。德国文学极少怕老婆的故事,故不易民主;中国怕老婆的故事特多,故将来必能民主。 ” (2)“新三从四得(德): ”“太太出门要跟从,太太命令要服从,太太说错了要盲从;太太 化妆要等得,太太生日要记得,太太打骂要忍得,太太花钱要舍得。 ”

2、 “此时君与我,何处更容他?”——异国红颜知己韦莲司

◆在康奈尔大学读书时,邂逅了教授的小女儿韦莲司。 ◆“人品高,学识富,极能思想,高洁几近狂狷,读书之多,见地之高,诚非寻常女子所可 望其肩背” 。 ◆“余所见女子多矣,其真能具思想、识力、魄力、热诚于一身者,惟一人耳。 ” ◆借助于通信来互传情谊,独守一份感情,终生未嫁。 3、“绵延-割不断的情线” ——刻骨相思曹诚英 曹诚英,字珮声,乳名行娟,安徽绩溪旺川人。是胡适三嫂的妹妹,胡适称她为表妹, 胡适和原配江冬秀 1917 年成婚时,曹诚英是四位伴娘中的一位。曹有学识文化,在杭州第 一女子师范学校读书,经常与胡适夫妇书信往来,相处亲密。后曹因结婚三年未曾生育,其 婆婆要求儿子纳妾,曹一怒之下离婚。 ◆1923 年春旧病复发,胡适到杭州养病,与曹见面同游西湖。临别,写诗道: “十七年 梦想的西湖,不能医我的病,反而使我的病更利害了。 ” ◆1923 年 6 月 8 日至 10 月 5 日,胡适于杭州西湖南山的烟霞洞疗养,两人一起“下棋” “喝 茶” “观潮” “看桂花” “游花坞” “游李庄” ,度过了“神仙生活” 。 ◆胡适离婚未成,保送曹到美国留学,归国后任教沈阳农学院。 ◆曹终生未嫁。死后,仍然守望在他必经的路旁,期望有朝一日,能看到胡适归乡的背影。 旺川村就在绩溪去上庄的盘山公路边,村边山坡上,有一个爬满藤蔓的坟墓,孤零零

地守望着山下盆地中的上庄——很多人坐车去上庄看胡适, 经过这里必定要停下车来, 看

一 看这座坟墓,看一看这个被世人遗忘了的女子——曹诚英,?对胡适的守望痴情一生不改。 死后,仍然守望在他必经的路旁,期望有朝一日,能看到胡适归乡的背影。 秘魔崖月夜 (胡适) 依旧是月圆时,依旧是空山,静夜;我独自月下归来,── 这凄凉如何能解!翠微山上的一阵松涛惊破了空山的寂静。 山风吹乱了窗纸上的松痕,吹不散我心头的人影。 《如梦令》 (胡适) 月明星稀水浅,到处满藏笑脸。露透枝上花,风吹残叶一片。 绵延——,绵延——,割不断的情线„„ 胡适虽然掀起新文化运动,却是中国古典文化的研究大家,虽然一生恪守中国传统文人 道德,却受西方文明洗礼,蒋介石的挽联对此进行了高度概括:“新文化中旧道德的楷模, 旧伦理中新思想的代表。” 有自由之心,却无自由自身;有追求爱情的理想,却无实现理 想的勇气!

二、诗人徐志摩

1、徐志摩的生平及创作

徐志摩,现代诗人、散文家。新月派代表诗人,新月诗社成员。 1897 年1月15日,徐志摩出生于浙江省海宁县硖石镇,按族谱排列取名徐章垿, 字槱森,因其父属猴,名申如,得子亦是属猴,故又取小字幼申。笔名有 南湖、诗哲、 海谷、谷、大兵、云中鹤、仙鹤、删我、心手、黄狗、谔谔等。志摩是在1918年去美 国留学时他父亲给另取的名字。说是小时候,有一个名叫志恢的和尚,替他摩过头, 并预言“此人将来必成大器”,其父望子成龙心切,即替他更此名。 1915年毕业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 1918年赴美国学习银行学。 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伦敦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 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

1921年开始创作新诗。1922年返国后在报刊上发表大量诗文。 1923年,参与发起成立新月社。加入文学研究会。 1924年与胡适、陈西滢等创办《现代评论》周刊,任北京大学教授。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 时任翻译。 1925年赴欧洲,游历苏、德、意、法等国。 1926年在北京主编《晨报》副刊《诗镌》 ,与闻一多、朱湘等人开展新诗格律化运动,影响 到新诗艺术的发展。同年移居上海,任光华大学、大夏大学和南京中央大学教授。 1927年参加创办新月书店。次年《新月》月刊创刊后任主编。并出国游历英、美、日、印诸 国。 1930年任中华文化基金委员会委员, 被选为英国诗社社员。 同年冬到北京大学与北京女子大 学任教。 1931年初,与陈梦家、方玮德创办《诗刊》季刊,被推选为笔会中国分会理事。 1931年11月19日,由南京乘飞机到北平,因遇雾在济

南附近触山,机坠身亡。 徐志摩的著作: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 , 、 、 ; 散文集《落叶》《巴黎的鳞爪》《自剖》《秋》 、 、 、 ; 小说散文集《轮盘》 ;戏剧《卞昆冈》 (与陆小曼合写) ;日记《爱眉小札》《志摩日记》 、 ; 译著《曼殊斐尔小说集》等,他的作品已编为《徐志摩文集》出版。 徐志摩的诗作特色:徐诗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 逸, 富于变化, 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 华美, 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 徐志摩是主张艺术的诗的。他崇尚闻一多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而尤重音乐 美。他甚至说: “„„明白了诗的生命是在它的内在的音节(Internal rhythm)的道理, 我们才能领会到诗的真的趣味;不论思想怎样高尚,情绪怎样热烈,你得拿来澈底的‘音乐 化’ (那就是诗化) ,才能取得诗的认识,„„”《诗刊放假》。 ( )

2、徐志摩的婚恋

徐志摩留学英美,交游广阔:胡适、梁启超、郁达夫、沈从文、罗素、狄更生、泰戈尔、 曼殊斐儿„„无一不是社会名流兼文化名人。长辈与他亦师亦友,同辈与他亲密无间。熟识 徐志摩的人都称赞他的性格品行,说他天真诚挚、不计名利、热情无私、活泼风趣,有徐志 摩的地方就有欢笑。他向往自由,梦想云一般飘逸的生活。但是,总是给别人带来欢乐的徐

志摩内心却有解不开的“烦恼结” ,一生难得自由。像许多抒情诗人一样,女性是徐志摩灵 感的源泉,也是他悲剧的根源。他写过一首名诗《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其实他 一生的风基本来自三个方向,也就是性格完全不同的三个女性:张幼仪、林徽因、陆小曼, 他一生的“烦恼结”也正是系在她们身上。 1)痴情女子张幼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以仳离告终 张幼仪(1900——1988) ,名嘉玢。1900年出生原籍江苏宝山,比志摩小4岁,世居真 如,后移嘉定。祖父为清朝知县,父亲张润之,名祖泽,是当时上海宝山县巨富。张祖泽有 八子四女,张幼仪排行第八,为其次女。 张家璈是当时中国金融界的巨子,她的二哥张君 劢,中国政界的显赫人物.是中国现代史上颇有影响的政治家和哲学家,民社党创立者。 徐志摩高中毕业后正计划进入大学的时候, 他父母已将他的婚姻大事定了下来. 女方张 幼仪, 是张润之之女, 是张家璈, 张君幼之幼妹. 张家璈是当时中国金融界的巨子, 张君幼 是当时中国政界的显赫人物. 徐申如能攀附这门贵亲, 当然是喜出望外, 而志摩却执直反对. 父子俩因为这件事吵了好

几次嘴皮. 当时的志摩对张幼仪一点都不了解, 更不用说爱情. 对于视爱情如生命的志摩, 这是怎 么也无法接受的. 志摩的父母百般劝说无效, 只得请来祖母. 志摩挨不过祖母的哀求, 最终 忍痛接受这门婚事. 1915年10月29日, 志摩与幼仪结婚. 婚后两个人没有一丝感情, 生活没有一点乐趣. 他们见面时都是冷冰冰的. 婚后不久, 志摩便收拾行李上天津读大学. 两人联系甚少. 1921年, 正当志摩与林徽音热恋时, 张幼仪从中国来英国寻找志摩. 当时志摩一心爱着 林徽音, 又苦于幼仪从中阻隔, 于是提出与幼仪离婚. 幼仪见志摩并无爱她之心, 也无法忍 受这种若即若离的夫妇生活, 于是答应了. 1922年3月, 志摩与幼仪在柏林离婚. 这是中国史 上依据《民法》的第一桩西式文明离婚案.此时,张幼仪刚为徐志摩诞生下第二个孩子。幼 仪共为志摩生下两个孩子, 长子徐积锴(阿欢) ,小的叫作彼得。离婚后,入裴斯塔洛齐学 院,专攻幼儿教育。回国后办云裳公司,主政上海女子储蓄银行,均大获成功,终于 从小脚的阴影里走出,成为一个“穿西服”的、引人瞩目的新女性。更难能可贵的是, 她回国后仍照样服侍徐志摩的双亲(认作寄女) ,精心抚育她和徐志摩的儿子。台湾 版的《徐志摩全集》也是在她的策划下编纂的,为的是让后人知道徐志摩的著作。 “你总是问我,我爱不爱徐志摩。你晓得,我没办法回答这个问题。我对这问题 很迷惑,因为每个人总是告诉我,我为徐志摩做了这么多事,我一定是爱他的。可是, 我没办法说什么叫爱,我这辈子从没跟什么人说过“我爱你”。如果照顾徐志摩和他家 人叫做爱的话,那我大概是爱他吧。在他一生当中遇到的几个女人里面,说不定我最 爱他。”——张幼仪 不是说不定,可以肯定地说,张幼仪是最爱徐志摩的,因为她对徐志摩的爱是没 有任何附加条件的,甚至不管徐志摩爱不爱她。当人们都在为徐志摩的浪漫、热诚、

痴心和执著着“摩”时,回看当年,我们也不得不承认,他对他的原配夫人张幼仪是无 情而残酷的。由于是包办婚姻,从婚前到婚后,徐志摩是那样鄙弃张幼仪。 2)谜一般的才女林徽因——相见恨晚,一厢情愿,终生挚爱 林徽因(1904.06.10----1955.04.01) ,女。汉族。出生于浙江杭州。建筑学家和作家,为 中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同时也被胡适誉为中国一代才女。三十年代初,与夫婿梁思成用 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国古代建筑, 成为这个学术领域的开拓者, 后来在这方面获得了巨大的 学术成就,为中国古代建筑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文学著作包括散文、诗歌、小说、 剧本、译文和书

信等,代表作《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莲灯》《九十九度中》等。在林徽因 , , 的感情世界里有三个男人,一个是梁思成,一个是诗人徐志摩,一个是学界泰斗、为她终身 不娶的金岳霖。 祖父林孝恂是进士 出身,历官浙江金华、孝丰等地。父林长民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 学,擅诗文,工书法,曾任北洋政府司法总长等职。她就读于英国教会办的北京培华女中。 1920年4月,随父游历欧洲。 徐志摩是在一次偶然的机会在伦敦国际联盟协会上认识林徽音的. 林徽音当时十六岁, 在伦敦一所女子中学读书, 正是花一般的年龄, 长得又像花一般娇艳, 文学修养又好. 她既 有中国传统闺秀的遗颜, 又有西方女子落落大方大方的风度. 她与志摩一见钟情, 双双坠入 爱河. 志摩决定于幼仪离婚,而徽音却随父回国,留下志摩一个人。志摩随后也赶回中国找寻徽 音。当志摩最终找到徽音时,她已是志摩老师梁启超的媳妇。徽音在志摩于梁思成之间犹豫 了许久,最终选择了梁思成。原因是徽音不想作别人的二奶,而思成忠厚老实,是一个可以 依靠的伴侣。志摩受到沉重的打击,他在极度的痛苦中度过了一段时间。 志摩虽知徽音不会再回到他身边,却仍苦恋着徽音,并设法接近徽音。而徽音总在他俩 间保持一段距离。后来志摩于小曼结婚后,他仍暗恋着徽音。 志摩于徽音一直保持联系。志摩死的那天,徽音还在机场等候志摩。徽音是志摩一生中 真正喜欢的女人。 志摩死后,徽音不忘旧情,提议设立志摩文学奖,建立志摩图书馆和志摩纪念馆来永远 纪念这为伟大的诗人。 徐志摩写给林徽因的那首有名的《偶然》诗是这样写的:“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你不必讶异/更无须欢喜/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你我相逢在黑夜 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芒。” 3)社交名媛陆小曼——趁虚而入,欢喜冤家,生离死别 陆小曼(1903年-1965年) ,江苏常州人,近代女画家。1915年就读法国圣心学堂, 她18岁就精通英文和法文。她是个画家,师从刘海粟、陈半丁、贺天健等名家,父亲陆定 原是财政部的赋税司司长,1922年和王庚结婚,1925年离婚。1926年与徐志摩结婚,同年 参加了中国女子书画会,1941年在上海开个人画展,晚年被吸收为上海中国画院专业画师, 上海美术家协会会员,曾参加新中国第一次和第二次全国画展。她擅长戏剧,曾与徐志摩合 作创作《卞昆冈》五幕话剧。她谙昆曲,也能演皮黄,写得一手好文章,有深厚的古文功底

和扎实的文字修饰能力。 1925年, 志摩在北京认识了京城美女陆小

曼。 当时陆小曼恰是志摩的一位朋友王赓的妻 子。这桩婚事是由小曼的父母主办的。小曼与王赓的性格格格不入,俩人没有什么感情。王 赓因事务繁忙,经常没有时间照顾小曼,所以他常叫志摩陪小曼去玩。 志摩一开始只是尽朋友之道陪伴小曼,并无非份之想。他经常与小曼研究诗词,文学, 一起游山玩水。 当时志摩正处于失恋的痛苦中, 急需要爱情的滋养。 小曼的才华吸引了志摩, 他在小曼身上找到了慰籍。小曼与王赓没有一丝感情,也需要爱情。这样,这一对苦命鸳鸯 一碰在一起便擦出了感情。 志摩与小曼,一个是有夫之妇,一个是有妇之夫。他们的父母,朋友都极力反对俩人交 往。俩人却不顾一切阻力寻求属于他们的爱情。俩人与1926年结婚。订婚礼上,两人原想争 取更大的社会支持,就请了他们的老师梁启超做证婚人,没想到梁在婚礼上大骂新人,至 少对这对新人是不吉利的。 在刚结婚的前段日子里,虽然徐父徐母对陆小曼依然心有不满,但是两人也过得 浪漫、惬意 在小曼的支持下,志摩的诗歌产量剧增,先后出版了《志摩的诗》《翡冷翠 , 的一夜》和《猛虎集》等诗集。他俩经常在夜间共谈文学。俩人过了一段幸福的日子。只 是到了后期, 由于陆小曼的病, 由于徐申如的拒绝接纳, 由于 鸦片的侵蚀等诸多原因, 陆小曼变得越发娇慵、懒惰、贪玩,浑没了当初恋爱时的激情,似乎不再是一个有灵 性的女人。徐志摩为了使妻子心喜,就一味迁就她。虽然在口头上常常婉转地告诫陆 小曼,但效果不大。后来,徐志摩的父亲徐申如出于对陆小曼极度不满,在经济上与 他们夫妇一刀两断。徐志摩要从父亲处拿钱是不现实的,因此,他不得不同时在光华 大学、东吴大学、大夏大学三所学校讲课,课余还赶写诗文,以赚取稿费。1930年秋, 即陆小曼29岁那年,徐志摩索性辞去了上海和南京的职务,应胡适之邀,任北京大学 教授,兼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授,以挣家用,仅1931年的上半年,徐志摩就在上海、 北京两地来回奔波了8次。当时,人均的年薪为五块大洋,而徐志摩一年即可挣到几 百大洋,但是即便如此,仍然满足不了家庭的花销。陆小曼为什么会养成这样大手大 脚的毛病呢?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她出生名门,又是家里唯一的孩子 ,难免养成小姐 脾气。 1931年11月11日,徐志摩搭乘张学良的专机飞抵南京,于13日回到上海家中。 不料,夫妇俩一见面就吵架。徐志摩悉心劝导陆小曼。据郁达夫回忆说:“当时陆小 曼听不进劝,大发脾气,随手把烟枪往徐志摩脸上掷去,志摩连忙躲开,幸未击中, 金丝眼镜掉在地上

,玻璃碎了。”徐志摩负气出走。18日,徐志摩乘早车到南京,住 在何竞武家。徐志摩本来打算乘张学良的福特式飞机回北京,临行前,张学良通知他 因事改期。 徐志摩为了赶上林徽因那天晚上在北京协和小礼堂向外宾作的关于 中国古 代建筑的讲演,才于第二天,即1931年11月19日,迫不及待地搭乘了一架中国航空 公司京平线的济南号飞机,飞往北平。登机之前,他给陆小曼发了一封信件,信上说: “徐州有大雾,头痛不想走了,准备返沪。”但最终他还是走了。因大雾影响,飞机于 中午12时半在济南党家庄附近触山爆炸, 机毁人亡, 徐志摩手脚烧成焦炭, 死状极惨。

机上连同徐志摩共三人,都刚届36岁,无一生还。----当时陆小曼29岁。 徐志摩死后,陆小曼不再出去交际。她默默忍受着外界对她的批评和指责。正如 她在致志摩挽联中说;“多少前尘成噩梦,五载哀欢,匆匆永诀,天道复奚论,欲死 未能因母老; 万千别恨向谁言, 一身愁病, 渺渺离魂, 人间应不久, 遗文编 就答君心。 ” 她怀念志摩,致力于整理出版徐志摩的遗作 ,用了几十年的时间,其中的苦辣酸甜一 言难尽。徐志摩与陆小曼的婚姻是冲破封建束缚的自由结合 ,其间虽也曾彼此伤害, 但也深深相爱。 徐志摩的生命被热爱他的三位女性用不同的方式延续: 张幼仪离婚不离家, 以奇女身份侍奉公婆为其送终, 抚养儿子。 策划编纂了台湾版的 《徐 志摩全集》 。 林徽因拣拾了一块失事飞机的碎片珍藏到去世,并提议设置“志摩奖金”鼓励文学青年。 陆小曼终身素服,绝足社交场所,整理出版《徐志摩全集》成为她唯一的心愿,而由于 种种原因,这一愿望到1965年她辞世也没能实现。

作业: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请同学们思考两个问题,下节课回答。

1、为什么由胡适执笔为徐志摩撰写悼文? 2、徐志摩是个什么样的人?谈谈你的印象。


相关内容

  • 周汝昌:红楼梦觉过来人
    2012年5月31日凌晨,95岁高龄的红学家周汝昌先生逝世.或许一生的喧嚣太多了,他选择安静地离开."不开追悼会,不设灵堂,安安静静地走",他留下这样的遗愿. 从30岁开始,周汝昌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红学,是红学界当然的 ...
  • 现代殡葬礼仪
    现代殡仪 (一)现代殡葬礼仪仍然是隆重.严肃的.亲人去世时,亲属们会受到打击和孤独,这时候礼仪会起到抚慰作用,并可以帮助处理好必要的人际关系. (二)告别 1.殡葬的礼仪都是从死者死亡开始的.在死者弥留之际,最要紧的是通知其不在身边的直系亲 ...
  • 长江大学三名大学生救人溺亡事件幕后隐情浮出水面
    长江大学三名大学生救人溺亡事件幕后隐情浮出水面 愤怒的一幕.惋惜的一幕.敬重的一幕.伤心的一幕.谢谢!谢谢! 谢 谢 管 理 员! 真实: 下午两点多钟,在荆州市沙市区长江边两名十二三岁男溺水,当时十几名大一学生见势组成人梯下水救人,其中还 ...
  • 追悼会程序
    歌执献事礼者诗献 之肴首馔章, 献 饭歌食毕 献 果歌品 献礼诗 老地儒降人神之 灵前亚奠 酌三 奠酌祭 奠于恕(酌 ) 母( ) 起亚仗上 香 跪 三向园逝香 世 者叩献首酒 叩 初首奠 酌三 叩 坠首 柩礼前毕 复 位跪 孝执子事孝 者 ...
  • 依旧是空山
    造像艺术.浪漫故事.人文美景--这就是烟霞洞. 这里,除了峰岩叠翠,绿荫蔽日之自然景观,重要的是洞中禅坐之吴越时期及宋代的佛像.这些珍贵的造像艺术,弥补和传承了中国佛教石窟艺术在这一时期的空白.更为浪漫的是,这里曾有胡适一段"犹如 ...
  • 大师们上学时的日记,是否很熟悉
    大师们上学时的日记,是否很熟悉 大师年轻的时候是啥样?看他们当时的日记.如果嫌一本<胡适 留学日记>太长的话,我们可以看网友总结的精编版胡适日记,其核 心就是"打牌":而季羡林年轻时的日记则被网友发现有&qu ...
  • 我眼中的鲁迅
    我眼中的鲁迅 旷新年 鲁迅出生在一个历史大崩溃的时代,不仅中国的历史发生了彻底的崩溃--这是"千古未有之变局",而且西方的历史也发生了彻底的崩溃--尼采高呼"重新估定一切价值". 这个世界的基础已经从 ...
  • 成功不必在我,努力必不唐捐
    成功不必在我,努力必不唐捐 作者:羽戈   标签:社会2013-01-01 09:00 星期二 晴 [新年致辞] C兄: 在2012年最后一天翻检你今年发来的邮件,共计24封.第一封是8月30日,祝我生日快乐.我早已厌倦了祝福与被祝福,你的 ...
  • _每周评论_的传播学意义
    第26卷第5期 2007年5月 怀化学院学报 JOURNALOFHUAIHUAUNIVERSITY Vol1261No15 May.2007 5每周评论6的传播学意义 周爱武 (安徽师范大学图书馆,安徽芜湖241000) 摘 要:5每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