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油灯 - 范文中心

家乡的油灯

11/13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油灯作为家乡的一种照明器具已经使用了上千年。直至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农村中通了电才恋恋不舍地退出了历史舞台。

古老的油灯是用纯铜制成的,制作精美,古色古香。儿时,我们家也有那样的一盏油灯,那是母亲的陪嫁。听说那时嫁女儿时,不管娘家多穷,都必须有两样必不可少的陪嫁,一是马桶二是铜灯。记得古铜灯的灯座有七、八寸高,上面有一个盛油的小铜碗叫“灯盏”,端在手里沉甸甸的,觉得很重,怕不止一斤。灯油就是用的平时家里食用的植物油。有一种专门用于油灯上的灯芯叫“灯草”,“灯草”就像是一根白色的粗线,份量极轻,类似现在的海绵,据说是一种生长在河边的植物。在集市上化一。两分钱能买到一小把,够用好长时间。在盛满油的灯盏里放一根灯草,露出碗边的部分就是灯头,点着了只有黄豆一般大的火焰,如果再加一根灯草就会明亮得多。不过,因为灯油的消耗会成倍增加,一般人家是舍不得放两根灯草的,即使有人在旁边纳鞋底、补衣服也只靠那一点微弱的光亮。当时坊间还流传着一则故事:说的是一个极端吝啬的老财主,在他弥留时看到灯盏上点着两根灯草,竟然心疼得咽不了气,闭不上眼,后来还是他的老伴看懂了他的心思,将灯盏上的灯草剔掉一根,他才安心地闭眼离去。

解放后,因为有了煤油,那种古老的油灯大都闲置不用了,煤油灯的亮度要比用植物油点的灯亮得多。一开始人们都把煤油叫“洋油”,因此,煤油灯也被叫作“洋油灯”。在中国还没有像样的石油工业时,煤油大都是从外国进口的,如美国的“美孚”,英国的“壳牌”等等。嫁女儿的人家也不再用铜质的油灯作陪嫁了,只要到商店里买一对带玻璃罩子的煤油灯就行了。不过,因为罩子灯特费油,一般人家舍不得用,大都是用一个旧墨水瓶子,在盖子上钻一个小眼,安上一根铁皮管子,再在管子里穿上灯芯就做成了一个简易的煤油灯。如果要省油的话只要将灯芯往灯管里揿一下就将灯头调小了。那时,除了新婚夫妇还有一些常用罩子灯的人,如学校里的老师和生产队里的会计,他们用的炼油是可以在办公经费中报销的。 至今依然记得,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我在新疆修水库时还做过一个特别省油的灯。那是用一个专门为缝纫机加注润滑油的油壶做成的,先将油壶的尖嘴截去一段,然后再穿进一根棉线作灯芯。那时,十多米长的集体工棚里只有一张小马灯照明。有了那盏省油灯就能在自己的铺位上看书、写日记,而且没有时间限制,记得曾化过一个整夜读完了一部英国名著——[牛氓]。点灯用的柴油是从工地上的汽车运输队里“偷”来的,“偷”的时候用一根细绳将小油灯直接从大油桶上圆口吊到桶内,拎上来时油灯里就注满了柴油。因为油壶的体积极小,每次只能装到不足一两油。不过,因为灯头小不费油,也能点好几个小时。

到了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古老的铜质油灯大部分都进了废品收购站,其主要原因:一是那时的食用油特别紧缺,怎么舍得用来点灯?二是那时饿死了那么多的人,家里也只剩下一些铜香炉、铜烛台和铜灯之类的值钱的东西,只好先卖点儿钱买点儿能吃的东西。后来又有了煤油供应计划,每户每月一斤。虽然每斤只有三角五分钱,但还有许多农民们舍不得用这种“洋油”点灯,因为平时积攒下来的几个鸡蛋还要用来换取必不可少的食盐。因此,很多人家都是点的柴油灯。那时农村中用的柴油大都是一角多钱一斤的农用油,质量极差,一到冬天就冻成了油膏,用那种柴油点灯,还不如用植物油点的灯亮堂。而且还有一股很难闻的油烟。有些喜欢打纸牌的人,常常通宵地守着那种油灯,到了第二天早上,每个人的脸上都被烟熏得像僵尸,连吐出来的痰都是黑的。

在农村中开始通了电的一段时间里,因为电力供应紧张,大多数人家晚上还是以油灯照明为主,在照明高峰时段,供电部门总是先将通往农村闸刀拉下来。等到来电了,人们大都已进入了梦乡,于是就有人将那时的电戏称为“日逼电”。后来供电情况日趋正常,点了几千年油灯的农民才真正进入了用电灯照明的新时代。

现在已经很难见到用植物油点灯了,就连寺庙里的长明灯也都与时俱进地改成了电灯。唯有农村中死了人才在其遗体前象征性地点两盏油灯。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加快,村庄里的村道上也安上了路灯。农户家中的灯也从单纯的照明功能向装饰功能转化。最近听说有一户人家光是别墅内的一盏吊灯就化了好几千元,相当于过去一个生产队一年的总收入! 当我们面对灯火通明的夜景,总会不期而然地想起那些一灯如豆的岁月。


相关内容

  • 用光的笔触去描写事物
    摘 要:在影视作品的摄影造型中,光是不可缺少的元素.文章从不同的角度论述了光的如何运用,并例举了许多著名的影视作品,如何运用光的艺术,对人物的造型.刻画人物的内心.烘托环境气氛等,给人以启迪,很有借举作用.尤其是用作者自身的作品,论证了光的 ...
  • 20**年六年级毕业调研考试1
    2015年小学毕业调研考试 语 文 试 题 答卷时间:120分钟 2015.6 总评等级: 一.根据拼音写词语. y īn qiâ pín ɡ hãn ɡ tuǒ tiē jǐn shân diào qiǎn ( ) ( ) ( ) ( ) ...
  • 教学设计夜雨寄北
    教学成果展示 <夜雨寄北>教学设计 吉林松花江中学 蒋艳梅 <夜雨寄北>教学设计 蒋艳梅 吉林松花江中学 教学设想 喜欢古典诗词,悠远的意境,清丽淡雅的笔墨,寥寥几笔便勾勒出疏云淡影的古朴画卷,展卷细赏,得意而忘言. ...
  • 林业局技术人员先进典型事迹
    林业局技术人员先进典型事迹 路,在人生的旅途中,有的平坦,有的曲折,有的铺满了锦绣,有的却荆棘丛生.在传说中**的故乡,人们记住了一位十五年如一日将自己的青春汗水奉献给为了绿化事业不懈追求的人.**家乡人民的心中牢牢地记着她的名字--李** ...
  • 为你读文 | 一碗入梦
    (本文朗读:张欣  一级播音员) 欢迎你发来自己的朗读音频,进行PK! 每位参与者都有机会获得语文周报提供的礼品一份 投稿邮箱:19264816@qq.com 一碗入梦 ◎林清玄 妻子从网上买了一箱大闸蟹,送到家里,每一只都是活蹦乱跳的.从 ...
  • 自立博学的论据
    富豪洛克菲勒家账本上印着孩子零用钱的规定:7-8岁每周30美分:11-12周岁每周1美元:12岁以上每周3美元.零用钱每周发放一次,要求子女记清每笔支出的用途,待下次领钱时交父亲检查.洛克菲勒认为―过多的财富会给子女带来灾难|. 爱迪生出身 ...
  • 朱德的母亲――平凡而伟大的女性
    1886年12月1日,朱德出生在四川省仪陇县马鞍场李家(今丁家)一个佃农家里,孕育他的是一位平凡得连名字都没有留下的农家妇女――钟氏.20世纪50年代成长的青年人,都在中学语文课本上读过朱德撰写的<回忆我的母亲>一文,留下了十分 ...
  • 孙犁与白洋淀的文学之缘_从地域文化看孙犁的早期抗战小说创作
    第8卷 第2期衡水学院学报Vol.8,No.2 2006年6月JournalofHengshuiUniversityJun.2006 孙犁与白洋淀的文学之缘 ---从地域文化看孙犁的早期抗战小说创作 马德生,李 娟 (河北大学人文学院,河北 ...
  • 15晚上的"太阳"
    15 晚上的"太阳" 教学目标: 1.学习默读课文,并能复述这个故事. 2.学会本课的10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学习爱迪生遇到问题积极动脑动手,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课文第二自然段是教 ...
  • 首段的作用
    一.首段的作用 2001年高考卷选文<门>的首段:"开门和关门是人生中含意最深的动作.在一扇扇门内,隐藏着何等样的奥秘! " <藏根草>的首段:"好一座颇有古堡风度的万佛阁,被人遗忘在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