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文化理论与二语习得 - 范文中心

社会文化理论与二语习得

11/29

2013年3月第32卷第3期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JournalofHeilongjiangCollegeofEducationMar.2013Vol.32No.3

doi:10.3969/j.issn.1001-7836.2013.03.053

社会文化理论与二语习得

月,郭丽杰

(山东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泰安271018)

摘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社会文化理论受到了许多二语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国外二语界对社会文化理论

的研究已取得相当丰硕的成果。但在国内对社会文化理论与二语习得的关系的研究刚刚起步。基于此,通过综述社会文化理论在二语习得中的应用,以期为社会文化理论的发展,特别是国内社会文化理论的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社会文化理论;二语习得;启示中图分类号:G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13)03-0137-05

因;二是人本主义路径,旨在描述和分析心理活动(像心理分析治疗法)。很显然,那个时代流行的心理学理论更倾向于前者,倾向于支持强调环境影响的巴甫洛夫学说和行为主义理论,而忽略了个人主观经验的作用,其研究的重点是基本的,纯生物方面的心理特征(这些特征是人和其他物种特别是灵长目动物所共有的),包括一些自动、无意识的记忆和注意及对外界刺激所作出的本能反应。然而维果斯基则批评了当时的主流理论,论述了条件反射与人类意识和行为之间的关系。巴甫洛夫在狗身上做的实验,以及格式塔理论家科勒对于猩猩的研究,抹去了许多人类与动物之间的差异。维果斯基提出,动物只能对环境作出反应,而人类是不同的,他们有能力为达到自己的目的而改变环境。这种高级思维能——解决问题、力—有意识的注意和记忆、推理、计划及任何有——使人类区别于低等动物。意义的活动—

作为新兴学科的二语习得,在最初的20年(1970—1990

[1]

年),一直致力于描述和解释第二语言学习的过程。这期

间虽然不同的理论有着自己不同的理论重点,但基本一致认为二语习得是一个内化的认知过程。在接下来的15年内,认知主义在二语习得研究中依然方兴未艾,这期间LanguageLearning,Studiesin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AppliedLin-TESOLQuarterly四种主要的二语习得研究刊物上所guistics,

发表的文章也足以证明这一点。甚至,该领域的著名专家Long和Doughty指出,未来二语习得研究的认知地位会比现在更宽泛

[2]

。然而,社会文化理论的出现则打破了认知论一

社会文化视角成为目前二语习得研究的一个统天下的局面,

新方向。社会文化理论基于前苏联心理学家Vygotsky对儿童心理与认知发展的研究,认为人类的思维是由文化制品、活动和概念进行中介的过程,即人通过使用现成的文化制品去创造另外一些用于调节他们生理及行为活动的东西。而组织及结构则是这一中介过程的主要形式,也语言的使用、

就是说,人类的成长是发生在一定的文化的、语言的、历史的情境中的,包括家庭成员及同龄人群的交互,甚至还有像学体育团体及工作场景等机构中的交互。社会文化理论虽校、

承认人的神经生物的发展是高级思维发展的必要条件,但人的认知发展还主要是借助发生在上述那些社会的和物质的真实世界中的交互而得以实现的。

2

2.1

社会文化理论的特点

主要理论原则和构念

维果斯基反对将自然科学的路径和人本主义路径一点点地胡乱拼凑,他认为创造一个真正统一的心理学需要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思考人类心理发展。于是他建立了有关人类心智功能的一整套全新的统一理论来解释人类的思维发展过程。

2.2的

[3]

1背景

中介理论

社会文化理论最基本的概念是人类的思维是有中介。维果斯基承认人类的思维是有较低层面的神经生物但人类区别性的意识特征是能借助于高级文化工具学基础,

实现对自身生理进行有意识控制的能力。这些文化建构的

20世纪初,由于研究视角和研究目标呈现多样化,心理学进入了一个危机关头。但所有的研究路径究其根本大致划为两派:一是自然科学路径,试图寻找心理变化过程的原

收稿日期:2012-09-07

作者简介:金月(1979-),女,山东泰安人,讲师,硕士,从事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研究;郭丽杰(1963-),女,山东泰安人,副教授,从事外语教育与教学研究。

—137—

——语言、——在人与环工具—读写、计数、范畴、推理与逻辑—境及活动之间充当缓冲器来中介个体与社会物质世界的关系。

而调节是中介的一种重要形式,其基本观点为:人类独特的高级认知功能(比如记忆、注意和理性思维等)是依靠人类文化建构的辅助工具的调节而发展起来的;而语言是最基本的调节工具

[4]

2.4最近发展区理论

(ZPD)概念。维果斯基创造性地提出了“最近发展区”

他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经历了一个从社会层面到心理层面的发生顺序。在这样一个认知发展框架下,维果斯基提出了两个发展水平:一个是事实性发展水平(actuallevel),即已能独立地解决处理问题的能力;另外一个是经稳固确立的、

潜在性发展水平(potentiallevel),即在特定条件下儿童还未但可以在他人帮助下完成任务的能力。两个水完全形成的、

平之间的距离便是所谓的最近发展区(zoneofproximaldevel-opment),即儿童的实际发展水平与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差2006)。维果斯基认为,距(Lantolf&Thorne,最近发展区中正在成熟进程的机所定义的心理机能是指尚未完全成熟、

能。实际发展水平回顾性地描述了儿童的智能发展,而最近。当儿童学习语言时,单词不仅仅是用来

而且能起到将人类纯生物方面的感区别不同的物体和行为,

知重塑为一定文化构建下的感知和概念。换句话说,儿童所或参与的思维或物理活动最初是从属于他人特别是成人的,者说是受特别是成人调控的,而在参与这些活动的过程中,儿童又实现了以语言为中介的自我调控。所以儿童的认知他人调控(other发展经历了从物体调控(objectregulation)、regulation)到自我调控(selfregulation)三个过程。

中介还可通过符号制品来实现。维果斯基指出就像利用现实的物质工具来调控物质世界一样,人类利用符号制品来调控自己的内心活动,即物质工具的中介作用是向外的,而符号工具的中介作用是向内的或者说是以认知为导向的。而在所有的符号工具中,语言是使用最普遍、功能最强大的,它的使用建立了人类同世界及他人的联系,甚至实现了自身的发展。语言作为中介工具可以调控思维,维果斯基将之称为语言符号的可逆性。那么,在多大程度上我们能利用第二语言来调控我们的思维活动呢?在维果斯基看来,二语学习主要是通过个体话语或私语(privatespeech)的中介作用来实现的。Lantolf认为,没有私语,语言习得就不可能出现。

2.3

内化理论

内化理论也是社会文化理论的核心思想,正如Lantolf所说:高级心理机能形成的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元素就是内化(Lantolf,2006)。维果斯基使用内化这一术语来解释个体与环境的互动关系:内化是重新组织个人与他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环境之间交互关系,

并使之进一步发展的协商过程。通过内化,符号制品失去其唯一的单向性(社会交际)而获得双向性功能(社会交际和自我管理),并改造人的内部心理机能

[5]

。正是通过临近发展区的内化,人与人之间的活动以及

人与文化产品间的活动才转化为大脑内部的活动(Lantolf,2005)。维果斯基(Vygotsky,1978)指出:每个思维功能的发展出现在两个层面上,首先是社会交往的人际层面,然后是个体的心理层面,而在由社会层面向心理层面的转化过程中,

内化是十分重要的,十分复杂的,而且是动态的。维果斯基认为内化的关键是人类特有的模仿他人目标性活动的能力。Lantolf和Throne(Lantolf&Thorne,2006)认为,

内化是通过模仿机制来实现的。模仿不是机械地照搬,而是一个有目的甚至是极具创造性的过程。我们通过儿童学习语言的过程可以发现,模仿往往继交际活动模型之后便发生,但也会延迟发生,甚至在儿童一个人的时候才出现。私语中的模仿行为在儿童和成人学习中都会经常出现,他们会有选择地注意语言模型的某些特征,从而对语言模型进行试验。在私语中,儿童可以模仿同伴和老师所提供的模型,成人除此之外还会给出针对自己表现的评价。

—138—

发展区则不仅考虑到已经实现的智能发展,

还考虑到正在成熟期的智能发展。从以上的解释中可以看出,最近发展区搭建了目前发展状态和下一个发展状态之间的动态发展路径。而在这个动态变化过程中,互动式指导与合作对能力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2.5

活动理论

活动是维果斯基社会文化理论一个最根本的、具有发端性质的基本范畴。活动理论的基本思想源自维果斯基的人类活动及高级心理机能的社会文化起源论,即人类活动是由社会环境中的制品(技术工具)和符号(心理工具)所引发的中介过程。活动理论关注在环境中人类活动和意识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Vygotsky,1987;Leontiev,1981)。活动理论的研究重点是人类认知的社会起源以及导致认知形成的实践活动(Lantolf.J.P.&S.Thorne,

2006)。活动理论中最基本的分析单元是人类活动,活动指的是心理发展得以实现的社会实践,它包括一系列的概念工具,以此来阐释人类的行为和认知,以了解人类发展的过程。活动系统是集体性的人类建构活动,

在活动系统中主体为了实现目标通过一定的中介形式作用于客体,最终目标转变为结果。一个活动系统是任何一个正在进行的、目标导向的历史条件下的、具有辩证结构的、工具中介的交互系统。活动理论各个因素之间不是直接联系的,而是受到中介的,其中,主体是参与活动的个人和群体;客体则是主体所要拥有并激发了活动的东西,它给予活动以具体的目标;而在使用许多不同类型的工具(包括物质和心理的工具,如文化、思维方式和语言等)的时候,中介作用就会发生。

3

社会文化理论对二语习得的贡献

3.1

中介理论与二语习得的结合主要体现在内部语言

和私语是如何帮助二语学生内化新语言知识上

MariaC.M.deGuerrero(Maria,1998)在《内部语言在成人二语学习中的形式和作用》一文中描述了二语内部语言的形式和作用:在声音方面,内部语言有声化;在结构方面,内部语言以词语、词组、句子甚至对话的形式出现,但所有的语言形式都是缩略结构。二语内部语言的复杂程度与学习者的语言水平密切相关。随着语言水平的提高,

内部语言的长

度和复杂程度也会相应提高。

私语通常是由看起来好像是和亲密朋友对话的一些句法不完整的话语组成,利用私语来计划、评估、调节和学习已经在二语学习者身上大量发现。StevenMcCafferty(McCaf-1998)对私语的使用和二语能力的关系进行了研究。ferty,

研究结果证实了先前的假设:低水平的学习者在活动中产生的私语是高水平学习者的两倍。Lantolf和Thorne(Lantolf&2006)在《社会文化理论和第二语言发展的起源》Thorne,里也专门论述了二语学习者如何使用内部语言或私语进行自我调节来完成二语习得任务的。

体态语是私语的一种形式,起补充或补全口头语言的作体态语则为思想提供形象结用。话语为思想提供语言结构,

构。人们不仅在面对面交流时会使用体态语,对话者不在场并且还发现学习者在学习最近发展区内的行了类似的实验,

1994)对知识比随意选择的知识效果更好。Donato(Donato,:“有独立的成人法语二语学习者的同伴小组互动研究发现

证据证实同伴间最近发展区范围内的支架作用对个人习得”发展起着相当的作用。高难度的写作任务

[11]

[10]

Dicamilla和Anton也证实二语学

习者可以在最近发展区内通过同伴的支架作用更好地完成

。然而究竟该怎样发现和激活学习者

2002)在的最近发展区呢?Swain和Lapkin(Swain&Lapkin,研究中发现,二语学习者在对自己作文初稿进行口头表述的过程有助于发现和激活自己的最近发展区。Verity(Verity,2000)也根据自身的学习经历发现坚持日记记录自己的学习心得对自己找准和激活最近发展区非常有用。

3.4

20世纪80年代,随着二语习得的研究由认知领域

时(如打电话)也会使用。在二语习得的过程中体态语是否可以习得是值得关注的话题。Choi和Lantolf首先将体态语研究纳入社会文化理论框架下进行研究

[6]

,而Lee对韩国学生在美国大学的生物学课堂上的研究发现,学生在利用自我话语复述术语时会伴随体态语加以强化

[7]

。McCafferty(Mc-

Cafferty,

2008)的研究也表明:体态语的使用有利于调节学生更好地习得稍微高于其最近发展区的语言知识。

除此之外,西方学者还从师生调节、同伴调节和自我调节等视角对中介理论视野下的二语习得进行了实证研究,像Aljaafreh和Lantolf(Aljaafreh&Lantolf,1994)发现师生协商式调节对学生的二语发展有显著影响。Swain和Lakpin(Swain&Lakpin,1998)的研究则证实了学生在法语沉浸课堂上使用合作对话等同伴调节手段能有效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8]

3.2

内化理论在二语习得中的应用研究主要集中在私

语在内化语言知识中的作用是怎样的

内化是个人通过私下练习或者试验语言的具体特征并吸收这些特征的过程。自言自语不仅可以在复杂的认知任务中调节和调整人的心理功能,而且有利于心理功能的内化(Lantolf,2006)。研究者可以通过记录收集私语来了解语言习得的过程。而中介形式的内化是通过模仿机制完成的(Vygotsky,1987)。私语中的模仿不仅出现在儿童中,在成人学习二语的过程中,这种模仿也时常出现。在二语儿童的模仿问题上,

Saville-Troike(Saville-Troike,1988)研究最为著名,他发现孩子们在课堂上参与各种教学活动时,即时模仿与延时模仿的现象都存在。Gillette(Gillette,

1994)、Lantolf和Genung(Lantolf&Genung,

2002)通过访谈及日记研究发现,许多成年二语学习者会在课堂之外、日常活动中(比如遛狗、

慢跑或校园散步时)模仿练习他们课堂上听到的句型。3.3最近发展区在二语习得中的运用受到了更多学者

的关注

Ajaalfreh和Lantolf研究发现,由于学生最近发展区的异同,显性和隐性反馈对学生的二语习得的影响差异较大;对于同一语法知识,不同学习者表现出来的最近发展区差异较大;而同一学习者在学习不同的语法特征时,其最近发展区也不尽相同

[9]

。Nassaji和Swain(Nassaji&Swain,2000)也进

向社会文化领域转型,

活动理论也得到了更广泛的应用社会文化理论强调语言习得是在一定情境中发生的一种社会活动,旨在真实地反映研究对象的学习经历和感受,客观全面地描述和分析语言学习的过程及因素[12]

。David

H.Jonassen把活动理论作为框架设计了建构主义学习环

[13]

。J.Lantolf&S.Thorne(Lantolf&Thorne,2006)探讨了活动理论在二语发展研究中的应用,包括主体性研究、词汇学习、交互活动分析和教育变革。Coughlan和Duff(Coughlan&Duff,1994)从活动理论的角度研究了基于任务的行为。Gillette对成功和不成功的成年二语学习者进行了一系列深入的个案研究

[14]

。Donato&McCormick(Donato&McCor-

mick,1994)进行了一项纵向研究,在学习者学习策略的发展方面发展了活动理论。

4

社会文化理论对二语教学的启示

4.1

研究发现

Carroll(Carroll,2007)在讨论了本理论的主要观点后,对本理论的研究发现总结如下:输入对于二语习得是必要的;大量二语习得是偶然发生的;学习者的言语输出经常随着在特定结构习得中的可预测进程而遵循可预测途径&语言习得教学的影响是有限的;二语学习在其输出上是多变的&在语言子系统中二语学习具有变异性;母语对二语习得的影响是有限的;学习者输出对语言习得的影响存在着局限性。

4.2

语言知识的实质与认知的关系

不同的二语习得理论对二语知识的本质持不同的观点,这完全取决于他们有着不同的语言认知观。社会文化理论与其他二语习得理论的不同在于社会文化理论认为语言认知既不是单纯的语言能力,也不是思维所具备的心理功能,而是一种社会能力,也就是说人的认知源于人类所经历的物质、社会、文化和历史方面的情景,所以学习(包括语言学习)是一个人类思维从环境所提供的体验中去提炼知识的过程,而这种体验本身就是社会性的:它们源于我们同他人、环境及特定时间的交互,当然这种交互又是通过一定的中介工具(包括语言)来实现的。反过来,在参与社会交往的过程中,对知识的正确运用又必然涉及意识,只有有意识地通过二语媒介与社会中的他人进行交往,

创造性地模仿,二语学—139—

习者才能接受并内化通过社会互动环境所提供的语言知识和技能。所以,语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存在于社会交际活动中,而不是由独立于具体交际活动的抽象句子组成,它不仅能够反映人们的意识,还能够体现人们的感知、情感、思维以及行为的方式。

4.3

中介语的本质

中介语存在系统性和变异性两种属性,社会文化理论则因为活动和学习源于与认为变异是中介语非常重要的特性,

他人在特定情景中的交互,源于特定环境中所获得的体验,所以所有的认知能力均不能脱离人类所置身其中的环境和人群,最近发展区、学习者的学习意图及特定情景下的中介工具都决定了中介语的可变性。二语学习者按照自己的兴“自才是最有希望在记忆中趣和认知结构组织起来的二语,

于估判学习者的现有水平并能在满足学习者需求的情况下实现平衡发展。当然,正确进行二语教学还必须遵循最近发展区理论。

5结论

一方面,社会文化理论将社会交互和语言发展相结合着手研究二语习得,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研究和理解二语习得的新窗口。社会文化理论与传统理论的根本区别在于社会化和语言习得不再从产生它们的语言交互环境中剥离出来。对二语习得者来说,语言发展产生于社会交往的过程中,在并通过该过程习社会交往中二语学习者积极参与意义建构,得第二语言

[15]

。社会文化理论很好地构建了一个如何理解

个体与社会、心智与社会互动的理论框架,为二语教学提供由出入”

的知识和技能,所以,中介语的变异性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学习者对语言的某些方面擅长而某些方面却不够好;为什么付出同样的努力去学习第二语言,学习者却有迥然不同的结果。

4.4

母语的作用

社会文化理论认为母语在二语习得中扮演着独特而又积极的角色:母语就是中介工具,学习者通过有意地使用母语实现自我调控,特别是在二语学习活动中,通过自身的合作、参与,能实现二语高级思维的提升。所以,母语潜在的影响不应该是二语学习者努力去避免的,而应该作为学好二语的一种策略,尤其是在二语发展不成熟期,学习者还无法运用二语进行高级认知活动,此时,母语的概念系统可用来协助学习者规范高级认知过程,并辅助高级二语对话表达能力的发展。

4.5

语言环境的作用

社会文化理论认为语言输入是必要的,

因为学习者可以主动选择参与何种方式的学习,比如通过观察他人如何使用二语、

可以通过私语模仿他人的话语,这些间接感受到的语言输入有助于二语习得。当然,合适的学习实践中的交互性参与比语言环境本身显得更重要。同样,在合作性的对话或私语形式的模仿中,言语产出的作用也是不言而喻的。社会文化理论主张二语习得研究的对象是二语运用,

研究二语运用就是考察二语如何成功地运用于社会交际活动中。Firth和Wagner(Firth&Wagner,2007)指出:“没有运用,习得不会、也不可能发生。语言的习得必须以运用为基础。”语言能力具有过渡性、情景性和动态性。从某种意义上说,语言使用者永远是学习者。例如多语境中新移民虽然语言资源极其有限,但他们能够成功地进行交际,完成商务活动,这些新移民在运用语言的同时也在学习语言,因此他们既是语言的使用者,又是学习者。

4.6

教学的作用

社会文化理论强调了教学对二语学习的积极作用:有意设计的学习环境能促进二语学习质的发展(Lantolf&Thorne,2006)。社会文化理论强调教学应该创设一种积极的社会物质环境以便学习者主动参与到这些有意义的协商活动中;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教师与同班同学的帮助有助

—140—

了一些有益的启示,

例如,教师可以根据结合社会文化理论相关概念的论述,在课堂中组织合作学习,开展同伴互评作文等。

另一方面,虽然社会文化理论催生了大量有意义的研究,

使我们从不同的角度思考二语习得的过程及使用问题,但在这一理论框架下仍有许多工作要做,特别是在我国的外语教学理论的讨论中,

更是由许多问题亟待解决,例如,作为外语的二语教学,学生缺少真实语境和大量接触语言习得的机会;在外语课程与教学方面,课堂是学生学习、接触语言的主要途径,课堂互动话语的质量往往决定学生学习的质量。所以作为一线教师,我们更应该以社会文化理论为指导对我国外语学习者的学习过程、

学习动机、学习策略、社会文化环境等进行系统的长期实证研究,从而为进一步改革提供有数据的理论取向和教学原则。外语教学理论取向总是随时代、社会环境、哲学思想、科学理论的变化而变化,而且也不存在能适应所有教学环境、

所有教师和学生的最佳教学理论或模式。如Yoric(苏晓军,2001)所倡导的,假如我们能为学生多建几座桥梁让他们从中选择的话,

相信他们到达终点的可能性就会大很多。社会文化理论是二语习得研究众多“桥梁”中的一座

[16]

参考文献:

1]Larsen-Freeman,D.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Research:

StakingouttheTerritory[J].TESOLQuarterly,1991,25(2):315-350.

2]ZuenglerJ.&E.R.Miller.CognitiveandSocioculturalPer-spectives:TwoParallelSLAWorlds?[J].TESOLQuarterly,2006,40(1):35-58.

3]LantolfJ.P.SecondLanguageLearningasaMediated

Process[

J].LanguageTeaching,2000,33(1):79-96.4]牛瑞英.社会文化理论和第二语言发展的起源述介[

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7,(4):314-317.5]J.Lantolf&S.Thorn.2006.SocioculturalTheoryandthe

GenesisofSecondLanguageDevelopment[M].Oxford:Ox-fordUniversityPress.

6]ChoiS.&J.P.Lantolf.Representationandembodimentof

[[[[[[

meaninginL2communication:MotioneventsinthespeechandgestureofadvancedL2KoreanandL2Englishspeakers[J].Studiesin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2008,(30):191-224.

[7]LeeJ.Gestureandprivatespeechin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J].Studiesin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2008,30:169-190.

[8]Swain,MandLapkin,S.Interactionandsecondlanguage

learning:twoadolescentFrenchimmersionstudentsworkingtogether[J].TheModernLanguageJournal,1998,(82):320-337.

[9]AljaafrehA.AndLantolfJ.P.Negativefeedbackasregula-tionandsecondlanguagelearninginthezoneofproximaldevelopment[J].TheModernLanguageJournal,1994,(78):465-483.

[10]DonatoR.Collectivescaffoldinginsecondlanguagelearn-ing[G]Vygostskian∥InJ.P.LantolfandG.Appel(eds.),ApproachestoSecondLanguageResearch.Norwood,NJ:Ablex,1994:33-56.

[11]DiCamillaF.&M.Anton.Thefunctionofrepetitioninthe

collaborativediscourseofL2learners:AVygotskianper-.TheCanadianModernLanguageReview,spective[J]1997,(53):609-633.

[12]高瑛.认知与社会文化视域下的课堂互动话语研究述

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09,(4).评[

[13]DavidH.Jonassen,LuciaRohrer-Murphy.Activitytheory

asaframeworkfordesigningconstructivistlearningenvir-onments[J].EducationalTechnology,researchandDevel-opment.Washington,1999.

[14]GilletteB.TheroleoflearnergoalsinL2success:Socio-culturaltheoryandchildrenwithspecialneeds.In:J.P.Lantolf&G.Appel.(Eds.),Vogotskianapproachestosec-ondlanguageresearch.Norwood,NJ:Ablex,1994.[15]J].山吴文,李森.社会文化视野下的生态语言教学观[

2009,(6):48-53.东外语教学,

[16].山东苏晓军.七十年代以来的二语习得研究述评[J]

2001,(1):62-65.外语教学,

SociocuturalTheoryand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

JINYue,GUOLi-jie

(SchoolofForeignLanguages,ShangdongAgriculturalUniversity,Taian271018,China)

Abstract:Since1980s,SociocuturalTheoryhasreceivedwidespreadconcernofsecondlanguageresearchers.ResearchonSocio-cuturalTheoryhasgainedfruitfulresults,butdomesticresearchontherelationshipbetweenSociocuturalTheoryand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juststarts.Therefore,thispaperreviewstheapplicationofSociocuturalTheoryin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inordertoprovidereferenceforthedevelopmentofSociocuturalTheory,especiallyforthedomesticapplicationofSociocuturalTheory.

Keywords:sociocuturalTheory;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enlightenment

—141—


相关内容

  • 论吉登斯结构化理论的内在逻辑_董才生
    长白学刊2008年第3期 总第141期 CHANGBAIJOURNALNo.32008 SumNo.141 论吉登斯结构化理论的内在逻辑 董才生,王远 (吉林大学社会学系,吉林长春130012) [摘 要]为解决长期困扰社会学理论界的&qu ...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特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 ...
  • 从改革开放看理论创新的方向
    理论创新应当在引领解放思想.改革开放方面继续发挥积极作用 什么是理论创新?在当今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发展都离不开自己所特有的理论.理论有多种多样,但其中总有一种对社会发展起主导作用的理论,其理论创新的程度决定着社会发展水平的高低.这就是作 ...
  • 第一章马克思复习题
    第一部分 单选和多选题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 一.单项选择题 1. 20世纪初,中国共产党人提出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应用到中国的实践当中去,具有代表 性的早期领导人是() A.陈独秀 B.李大钊 C.瞿秋白 D.毛泽东 2.在 ...
  • 科尔曼理性选择理论
    科尔曼的理性选择理论 发表评论(0) 编辑词条 自西方文明发源以来,"理性"一词就成为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的主题,成为贯穿西方文明历程的核心概念.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勒内·笛卡尔(Rene Descartes)的理性典范 ...
  • 社会心理学三级目录
    社会心理学三级目录 第一章 社会心理学溯源.对象与方法 第一节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一 社会心理学的定义 二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三种取向 三 社会心理学与邻近学科的关系 第二节 社会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 一 霍兰德提出的三个时期思辨期 二 经 ...
  • 国家理论的复兴与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
    作者:郁建兴 东南学术 2002年01期 新世纪.新千年伊始,正是必须认真对待国家的时候."国家权力在20世纪具有空前的破坏力",弗雷德里克·C·特内(Frederick C.Turner)在以"变化着的国家角 ...
  •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
    (辽宁省高级人民法院,辽宁 沈阳110000)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738(2011)12-0030-01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科学社会主义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展起来的,中国特色社 ...
  • 理论创新矗丰碑
    作者:山东省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 发展论坛 2001年12期 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顺应历史发展规律,反映时代进步要求,全面总结了党的80年光辉历程和基本经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