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人为乐的反面故事 - 范文中心

助人为乐的反面故事

03/19

1. 对于同样的行为,为什么行为者与旁观者对原因的解释往往有差异?请用一些身边的实例加以说明。

2. 在报纸、杂志或其他来源中,寻找一个关于助人行为的小故事。可以是一个人无私帮助他人的例子,也可以是某种情况下,人们未能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应用所学的概念和研究结果对此故事加以分析。

这也就是解释了为什么行为者与旁观者对原因的解释往往有差异?因为不同的人由于以往的经历和感受都不同,导致了他们认知结构的差异。其实也就是两者内在需求的不同,例如有些人会逃避某些现实,这是无意识的活动。简简单单的一个助人为乐的事情,在一个巨蟹座的人看来是非常正常和合理的事情。但是也有一些人不相信这样的事情,他们认为人都是自私的,这个内在的认知让他们潜意识逃避助人为乐这件事情,启用压抑或者否定的防御机制,否定这个行为。。

今天上班路上,看到一只河蟹在散步,一不小心撞到了前面的一个老人.

致使老人跌倒在地不能起身.

河蟹撞到老人后,快速离去。

我一看,周围就我一个人,老人还在不断呻吟,我不知如何是好??

上去扶成本要4万5,太高了,扶不起啊。

送医院,成本要4万5加上车费.

想拿手机打120又怕会留下记录,

想跑开又怕被法官判我一个做贼心虚畏罪潜逃。

我急得是满头大汗,在那里团团转,不知道如何是好。

情急之下,我捡起旁边的一根木棍!!

咬着牙把左手和双腿打断,然后再一棍子打在头上,

浑身是血的我倒在老人旁边。

我心想,等会有人报警,我就说是老人把我撞成这样的,

不但不用对老人作出赔偿,还能让老人赔我的药费。

谁知道~~很多来来往往的人都看到我们倒在地上.

但就是没人报警!!

部分人看到后先是一愣,然后见了鬼似的以百米跑的速度撒丫子跑了;

部分人拿起了手机后又放了回去,呆在那里急得团团转,

然后拿起我旁边的木棍自己打断双脚倒在我旁边;

部分心理承受能力不强的直接晕了过去;

有一妇女,吓得浑身无力,想跑跑不动,棍子也拿不了,

高呼一声:“这么多人,得多少个4万5啊”??直接就吐血晕过去了;

有2个男青年,为了争夺那根棍子大打出手两败俱伤,

最后被一个老伯拿了那根棍子,

写了个招牌出租棍子:木棍出租,打一下100块,包断手脚。

最后,实在饥饿难忍,我只得倒立着用一只手跳回家去 ——————————————————————————————————————————————

原型:

核心提示:南京一男子彭宇称因搀扶摔倒的老太太,反而被告上法庭。昨天,法院做出一审判决,彭宇被判赔45876元。判决书称“彭宇自认其是第一个下车的人,从常理分析,他与老太太相撞的可能性比较大。如果不是彭宇撞的老太太,他完全不用送她去医院”。

现代快报9月6日报道 昨天,南京市鼓楼区法院对彭宇案做出了一审判决,称“彭宇自认,其是第一个下车的人,从常理分析,他与老太太相撞的可能性比较大”。裁定彭宇补偿原告40%的损失,即45876元,10日内给付。

判决书中还称如果不是彭宇撞的老太太,他完全不用送她去医院,而可以“自行离去”,“但彭宇未作此等选择,他的行为显然与情理相悖”。

两个月前庭审期间坚持“以后碰到这种事还会出手相助”的彭宇,在昨天走出法院大门时也没有了当时的坚决,“再不会这么冲动了,”他说。

此案唯一目击证人陈先生高呼:“朋友们,以后还有谁敢做好事?”

彭宇已因此失业

昨天开庭前彭宇见到记者,他说自己为了这个案子已经丢了工作:“从7月6日最后一次开庭以来,我还一直没有去上班。这个事情没有了结之前,我没有心思工作。一个星期之前,我正式辞去了工作。”

彭宇和律师高式东对判决结果的预计都比较乐观,“这个案子我觉得胜诉的可能性比较大,因为仅从证据角度出发,老太太并没有充分的证据证明自己的观点―――是彭宇撞倒了她。”高式东说,“因为民事诉讼的原则就是这样:谁主张、谁举证。老太太说是彭宇撞倒了她,那她就得拿出充分的证据来证明,而不用彭宇找出证据证明自己没有撞。”

但他们没有想到的是,法院用逻辑推理和分析的方法做出了认定和判决。

判决书:从常理分析„„

首当其冲的就是核心问题:彭宇和老太太到底有没有相撞?

鼓楼区法院认为,老太太是与彭宇相撞受伤。理由是:“根据日常生活经验分析,老太太(原文为“原告”)倒地的原因除了被他人的外力因素撞倒之外,还有绊倒或者滑倒等自身原因情形。但双方在庭审中均未陈述存在老太太绊倒或滑倒等事实,故根据本案现有证据,应着重分析老太太被撞倒之外力情形。”

判决书继续说:“人被外力撞倒后,一般首先会确定外力来源,辨认相撞之人;如果撞人之人逃逸,作为被撞倒之人的第一反应,是呼救并请人帮忙阻止。本案事发地点是公共场所的公交站台,且事发时间是视线较好的上午,事故发生的过程非常短促,故撞倒老太太的人不可能轻易逃逸。而根据彭宇自认,其是第一个下车的人,从常理分析,他与老太太相撞的可能性比较大。”

法院认为,如果彭宇是见义勇为做好事,“更符合实际的做法是抓住撞倒原告的人,而不是好心相扶。”

“如果被告是做好事,根据社会情理,在老太太的家人到达后,其完全可以说明事实经过并让老太太的家人将她送到医院

,然后自行离开。但彭宇未作此等选择,他的行为显然与情理相悖,”判决书写道。 “如果不是他撞的,应该不会垫钱”

在和老太太家人一起将老太太送到医院后,彭宇曾掏出了200多元钱给老太太的家人交医药费,彭宇的解释是,“当时老太太家里人急着给老人看伤,又说没带钱。这样我才把钱给了他们,他家里人当时还说要给我打欠条。”而现在这成了他有责任的证据之一。

判决书作了这样的表述:“在事发当天,彭宇曾给老太太200多元钱,且此后一直未要求老太太返还。关于彭宇给钱的原因双方说法不一:老太太说是彭宇先行垫付的赔偿款;彭宇认为是借款。”

“彭宇和老太太素不相识,一般不会贸然借款。即便如彭宇所说是借款,在有承担事故责任之虞时,也应当请公交站台上无利害关系的其他人证明,或者向老太太家属说明情况后索取借条或说明。但彭宇在本案中未存在上述情况,而且在老太太家人陪同前往医院的情况下,由他借钱给老太太的可能性不大。”

“而如果撞伤了他人,则最符合情理的做法是先行垫付款项,”基于上述判断,法院认为,可以认定这200多元钱并非借款,而是赔偿款。

双方均无过错

“本案中,发生事故时,老太太在乘车过程中无法预见将与彭宇相撞;同时,彭宇在下车过程中因为视野受到限制,无法准确判断车后门左右的情况,故对此次事故,彭宇和老太太均不具有过错。”

但没过错并不代表不负责任。判决书认为:“本案应根据公平原则合理分担损失,本院酌定被告补偿原告损失的40%较为适宜。被告彭宇在此判决生效的10日内一次性给付原告人民币45876元;1870元的诉讼费由老太太承担1170元,彭宇承担700元。

法官在宣读完判决书后即刻离开法庭,彭宇也随即被摄像机包围。现场一片寂静,众记者在瞬间竟没有人发问,只是把目光和话筒递向了埋着头的彭宇。

“意料之外,”高式东律师说了一句话后,便开始收拾自己的东西。彭宇还是一言不发,眼眶却已开始泛红。过了好一会儿,他低声说:“我要找说理的地方。”

高式东律师在被问到如何评价结果时,用了“没有以事实为基础”笼统作答。对于是否上诉,他表示将在与彭宇再行商议后决定。

昨天下午,一直为此案出庭作证、也是此案唯一证人的陈老先生依然出现在旁听席上。“我之所以一直坚持作证到现在,完全是凭着自己的良心和当天我的亲身经历。”陈老先生在庭前说,他也希望今天能看到一个结果,还事实一个公道。但陈老先生失望了,他的情绪甚至比彭宇更激动:“朋友们,”他大声对着摄像机说,“以后还有谁敢做好事?”

相关连接

7月,南京的一位老太太将青年彭宇告上法庭,称对方撞倒自己,要求其赔偿十几万元的损失。彭宇则称自己好心帮助那位老太太,将她扶起送她去医院,却反被诬。

彭宇称,2006年11月20日,他在公共汽车站好心扶一名跌倒在地的老人起来,并送其去医院检查。不想,受伤的徐老太太及家人得知胫骨骨折,要花费数万元医药费时,一口咬定是彭宇撞了人,要其承担数万元医疗费。被拒绝后,老人向鼓楼区法院起诉,要求彭宇赔偿各项损失13万多元。

7月以来,此案一直是当地最热烈的网上话题,西祠胡同“南京零距离”一个论坛就有上百个帖子讨论此事,网友几乎一边倒相信并支持彭宇,并感慨现在好人不好做。对于以后遇到有老人摔倒的情况是否上前救助,网上展开了激烈辩论。

■各方说法

帮人还是撞人?

彭宇版:我在做好事

彭宇,南京一家通讯公司的技术人员。据《金陵晚报》早前报道,彭宇回忆说,去年11月20日上午9点左右,坐83路公交车,在水西门广场站下车。他第一个走下了车,看到一位老太太倒在离站台不远的地方。出于好心,他忙上前将其扶起。“我也不知道这一扶,会惹出这么多麻烦来!”

事发时,现场有一名50多岁的陈先生也过来帮忙,一起将老太太搀扶到路边。见老太太的侄女、儿子相继赶来,帮忙的陈先生就走了。

当天上午,彭宇帮老太太及其家人叫了出租车,可老太的儿子提出,怕忙不过来,问彭能不能一同去医院。彭宇想了一下,同意了。当得知是胫骨骨折要花费几万元换人造股骨头时,徐老太太一拍大腿对彭宇说:“小伙子,就是你撞的啊!”彭宇当时就蒙了。

徐老太版:他撞了我

而老太太对事实的陈述是另一个版本。据《现代快报》报道,徐老太称,“我当时亲眼看到他撞到我的!”当时她在车站赶后面一辆83路公交车,从前面一辆车后门窜下来的彭将其撞倒。徐老太表示,“我们老两口都有退休金和医保,儿子在公安局工作,不是说承担不起医药费,只是要讨回一个公道。”经鉴定,徐老太的伤势已经构成八级伤残,仅医药费就花去了4万余元。

今年1月4日,徐老太太向鼓楼区法院起诉,以彭宇将其撞倒在地致其受伤为由,要求赔偿总计13.6万余元。

媒体:老太太儿子是警察

4月底,鼓楼区法院第一次开庭审理此案。奇怪的是,彭向承办法官申请,向当时出警的派出所调取彭宇、陈先生及高老太的原始询问笔录时,派出所却以正在装修为由,无法提供。后来更是声称笔录遗失。老太太儿子刚好是警察,让网友们不禁猜测,笔录不知去向其中或有蹊跷。

江苏电视台城市频道《甲方乙方》节目曾拍到这样一组镜头:当事的派出所长说,“我至少找了6次还是没有找到,不过我拍了笔录纸的照片,”并说,“我为了搞清事实才用手机拍了笔录的。”当被追问到谁的手机拍的,所长拿出手机说就是他的这部手机。紧接着,彭宇当着所长的面调出照片Exif信息证明照片并非所长手机所摄。在记者的追问下,这位所长说出了实情,照片是老人的儿子拍摄的。卢所长说老人的儿子对他说是同行,他就把老太儿子的手机扣下了。

目击者:老太自己摔的

据证人陈先生在今年7月6日第三次开庭时所做陈述,他看到的情况是:老太太手里拎着保温瓶,向第三辆公交车跑去。她跑到第二辆车的车尾时,不知为什么就跌倒了。这时,他看到从第二辆车后门下车的彭宇走了几步,上前帮忙,然后自己也上前帮忙,并打电话叫老人的儿女过来,整个过程大约半个小时。

徐老太太曾在法庭上称不认识陈先生,当时不是他帮助的自己,陈先生非常气愤,提出自己当时曾用自己的手机帮老太太打电话,手机里有通话记录可以证明。

网友:好人做不得

老太太的儿子是警察,派出所不提供关键的证据,证人证明小伙子无辜,媒体采访时老太太态度傲慢,不停地有网友站出来说自己好心帮忙被反咬一口的故事,所有这些综合在一起,大部分网友认定彭宇是好心没好报,无辜受害,对他充满了同情。案件宣判后,在西祠、凯迪等网上论坛,都有网友号召给彭宇捐款。


相关内容

  • 概括人物性格.形象.品质的常用词语
    概括人物性格.形象.品质的常用词语 一. 性格类: 善解人意.心细如发.体贴.富有爱心.温柔沉静.心灵手巧.富有情趣.通情达理.纯真质朴.聪明伶俐.天真可爱.顽皮淘气.富有活力.朝气蓬勃.懂事能干.有主见.有骨气.人穷志不短.自尊自爱.倔强 ...
  • 议论文结构模式2
    议论文常见结构模式 模式一:议论文段标准模式:观点+材料+分析+小结 示例一: 生命的光芒,因位置而变幻.(观点)扎拉•菲利普斯是英国伊丽莎白女王的外孙女,曾被<人物> 杂志评为"全球最美丽的50个人"之一, ...
  • 道德讲堂主持词(学雷锋)
    "道 德 讲 堂 "主 持 词 开篇幻灯片第一页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事,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大家下午 好!这里是宜昌市佳维物业公司举办的"道德讲堂". 幻灯片第二页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源远流长, ...
  • 围绕可爱写人物
    [摘 要]塑造人物是文艺作品的核心任务之一,而"可爱法则"是塑造人物时应当遵循的重要法则.在具体塑造人物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原型拔高法.深度挖掘法.移花接木法.众多汇聚法.反角反衬法等方法,来围绕可爱写人物. [关键词]文 ...
  • 小学道德教育中的漫画故事教材教法
    作者:刘力谢玲玲 课程·教材·教法 1999年05期 一.引言 我国小学的道德教育,长期以来采用的是一种强化的道德教育模式.这种模式沿袭了古代中国的传统作法,以教材内容为中心,重视德目的教学,注入式地进行.小孩自幼熟读四书五经,只求背诵,不 ...
  • 记叙文的阅读答题巧
    记叙文的阅读步骤 1.阅读全文:运用"六要素"知识,对文章内容.作者思路等有一个全面感知. 2.浏览考题:粗略了解考察内容. 3.再读文章:与题目相关的内容仔细阅读. 4.解决问题:找准答题区域,注意关键句.主旨句.抒情 ...
  • [克隆技术的伦理问题]
    克隆技术的伦理问题 主备人:牛晓东 审核人:王国军 [教学目标] 1.应了解克隆技术中的伦理道德. 2.应理解本课的论证方法,提高自身的议论能力. 3.学习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培养自己对现代科学正确认识和理解. [教学重难点] 1.理解本文 ...
  • 九年级语文茶馆1
    <茶馆>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揣摩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把握人物性格. 2.在把握人物性格的基础上了解戏剧主题. 教学重难点:把握人物形象,了解戏剧主题. 教学方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岁月如歌,在逝去的 ...
  • 学雷锋活动主题教案
    <学雷锋活动>主题班会 教案 班会主题:学雷锋活动 活动时间:2012年3月5日 第五周 星期三 活动地点:嘉定区曹王小学 五(2)班教室 活动对象:全体同学 主 持 人:班主任季晓岑老师 一.活动目标: 1. 通过介绍雷锋的生 ...
  • 高考语文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方法
    材料作文作文法 材料作文是根据既定材料,对材料进行分析.提炼,从而得出一定的看法和观点的一种作文形式. 材料来源: 1 叙述一件较为完整的事情: 2 引述一个完整的故事: 3 引用一段新闻报道或消息: 4 与写作者道德修养或学习生活的某一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