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低潮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崛起 - 范文中心

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低潮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崛起

08/03

作者:阎志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00年01期

  社会主义制度诞生以后,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和巨大的优越性。但从60年代以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逐步走向低潮。这主要表现在:①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发生了严重的分裂;②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发展速度减缓,以至发生停滞;③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出现政治动荡;④苏东国家改革出现严重失误。总之,社会主义国家长期积累的各种问题是这时已经大到相当严重的程度,但绝不是到了病入膏肓、无法医治的地步。而这些国家党和政府的某些领导人,却屈服于国内外敌对势力的强大压力,对于在科学社会主义框架内,通过改革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丧失信心,主动放弃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转而实行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推行资产阶级议会民主和多党制,直接导致了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造成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的最大悲剧。

  苏东剧变标志着从60年代开始的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低潮已经跌入谷底。

  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从高潮转入低潮,有其深刻的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其客观原因是资本主义的严重挑战。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过战后恢复和重建,50年代中期进入了和平发展时期,新科技革命使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得到巨大的发展。与此同时,这些国家普遍采取国家资本主义和人民资本主义政策,如国家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进行广泛干预,实行工人参与管理和社会福利制度,使社会矛盾比较缓和,资产阶级统治比较稳固。而在资本主义和平发展时期,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却呈减缓甚至停滞趋势。原来社会主义国家尽管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但发展速度远远超过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现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也赶上甚至超过了社会主义国家,这就使社会主义制度的生命力和优越性受到严重挑战。

  经济发展方面的挑战是最根本的,而政治和军事方面的挑战则是最直接和最尖锐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久,西方国家发动了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冷战,并在朝鲜、越南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热战。面对这种形势,社会主义国家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是完全必要的。但社会主义国家在处理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相互关系的时候,过分强调了双方的对立和斗争,而对双方的相互联系与合作注意不够,特别是没有充分利用资本主义国家的资金、技术和先进的经营管理经验来发展社会主义。不但如此,以苏联为首的华约还同以美国为首的北约从60年代开始展开轮番升级的激烈军备竞赛,耗损了大量的经济实力。从60年代到80年代苏联的经济发展速度逐步趋缓,是与美苏军备竞赛日益加剧直接相关的。从一定意义上也可以说,苏联的经济是被美国用军备竞赛拖垮的。

  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由高潮转入低潮主要还是由自身的主观原因造成的。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以后,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在20年代末到30年代中期逐步形成建设社会主义的斯大林模式。从1929年到1945年,苏联按照斯大林模式在一国建设社会主义,取得了伟大的成就。它一方面为建设社会主义提供了初步实践经验,另一方面又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这种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备战和战争环境的局限。苏联一国建设社会主义是在帝国主义军事包围下进行的。由于他们一直在战争和备战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研究和观察问题的时候,就很难分清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和做法,那些具有长远的普遍的价值,那些只是在战争和备战条件下才有意义,容易把苏联在备战和战争条件下所形成的特点和所采取的做法,当成是在和平建设时期同样具有的特点和同样应当采取的做法。

  二是一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局限。苏联是由封建帝国主义的沙皇俄国脱胎出来的,资本主义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封建专制主义影响相当严重,拥有一百多个民族,关系十分复杂,是一个资源极其丰富的幅员最辽阔的国家。这使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具有和其他许多民族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产生了自身的社会主义民族特色。但是由于当时在一国范围内建设社会主义,人们缺少社会主义建设的国际比较,难以分清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和做法,那些具有国际普遍意义,那些只是适用于苏联。这便容易产生认识上的局限性,在强调苏联经验和做法的重要意义的时候,往往把那些只对苏联有特殊意义的经验和做法,说成是具有国际普遍意义。

  斯大林模式基本上是按照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未来社会的设想建立起来的。但由于苏联一国建设社会主义的上述两个局限性,再加上斯大林对待马列主义的教条主义态度和思想方法上的主观片面性,他对科学社会主义又有许多曲解。按照斯大林社会主义理论所形成的斯大林模式,就其性质来说是社会主义的,但是一种严重扭曲了的社会主义模式。特别是这种模式的体制部分,是同苏联一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密切结合在一起的,其局限性和存在问题就更为严重。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社会主义在欧洲、亚洲和拉丁美洲一系列国家先后取得胜利,实现了从一国到多国的历史性飞跃。新生的社会主义国家由于缺乏经验,在建国初期普遍照搬了苏联模式,这对于战争和革命后的经济恢复,曾经起到过重要的作用。这些国家在革命胜利初期的发展都是比较迅速的。但是随着和平建设的展开,苏联模式的上述两个局限性和所存在的弊端愈来愈突出地表现出来,它同各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实际产生了越来越尖锐的矛盾。但是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许多领导人,却对这种矛盾作了完全错误的判断和处理。他们把苏联的经验视为建设社会主义的普遍经验,把斯大林模式奉为社会主义的统一模式,并且把对待苏联经验和模式的态度作为区分坚持还是反对社会主义的试金石,要求各个社会主义国家必须按照苏联的模式建设社会主义,否则就被作为修正主义或“民族共产主义”加以批判。这便严重阻碍了社会主义国家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从本国实际出发探索自己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并且引发了社会主义国家以至各国共产党之间的一系列矛盾和冲突,严重地影响了社会主义国家的团结和发展,使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逐步陷入了低潮。

  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对于包括苏联在内的所有社会主义国家来说,基本上还是一个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的问题。

  正是由于这个根本问题基本没有解决,社会主义国家内部及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意见分歧和争论持续不断并变得越来越尖锐,造成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特别是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严重分裂。正是由于这个根本问题基本没有解决,苏联传统体制为生产力发展所提供的潜力日渐耗尽,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增长呈现出逐步减缓的趋势,以至最后陷于停滞状态;人民群众的生活长期提高缓慢,甚至在一定时期出现下降。正是由于这个根本问题基本没有解决,社会主义国家难以适应世界形势的发展变化,难以应对新科技革命的挑战,在同资本主义激烈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总之,如何适应时代特点,从本国实际情况出发,解决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是全部问题的症结所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要走出低谷,关键也在于这个问题的解决。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是适应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发展的历史需要产生出来的。从这一意义上我们可以说,世界社会主义低潮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历史一旦提出了问题,也就包含了解决问题的答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对社会主义低潮时期提出的这个基本问题的回答。

  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社会制度基本上是按照苏联模式建立起来的,但由于我们继承了解放区的优良传统,又注意向苏联学习时结合本国实际,所以我国的制度模式在许多方面又是与苏联有区别的。1956年苏共20大批判斯大林错误以后,我们党注意到苏联模式的问题方面,开始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提出了一系列光辉思想,这些思想集中体现在党的八大文件和毛泽东同志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论十大关系》等著作中。但是到了1957年反右派斗争以后,“左”的思想发展起来,这种探索愈来愈脱离实际并且走偏了方向,先后发生了“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两次全局性的重大错误。所以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我们党关于中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从总体上来说是不成功的,在中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这时还没有根本解决。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开始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新探索,在总结社会主义国家特别是中国自己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根据当今的时代特点和我国的基本国情,成功地开拓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即邓小平理论,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辉煌成就。邓小平理论和中国20年的建设经验,从理论上和实践上初步回答了世界社会主义低潮时期所提出的关系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下述重大问题。

  第一,必须从本国实际出发,努力建设具有本国民族特色的社会主义。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进行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彻底破除了对待马克思主义和对待外国经验、模式的教条主义态度,恢复了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一切从中国实际出发,首先是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出发来建设社会主义,终于走出了一条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社会主义同其他事物一样,是共性与个性的辩证统一。世界上没有也不可能有完全相同的社会主义道路和完全相同的社会主义模式。这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客观规律,也是指导各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方法论,如果违背这个客观规律,把某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道路和模式说成是共同的道路和统一的模式,其结果只能束缚各国党和人民的手脚,妨碍他们从实际出发建设社会主义,也妨碍他们立足本国去借鉴别国经验。我们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使这个长期争论不休和困扰着社会主义国家的问题,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得到了正确的解决,从而使中国的社会主义牢牢地扎根于中国大地,具有无限的生机与活力,能够经受住任何风浪的考验。

  第二,科学地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和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社会主义国家在建设中出现严重挫折的理论根源,在于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未来社会理论的教条主义理解,在于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在很大程度上还停留在斯大林社会主义理论和苏联模式的阶段。战后和平建设的国际环境和多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要求马克思主义理论有新的发展,要求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和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作出系统的科学的回答。中国共产党成功地解决了这个问题。我们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开展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坚决纠正了对待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教条主义态度,同时遵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进行了理论上的拨乱反正,彻底纠正了文化大革命的错误。接着又对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问题,特别是毛泽东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进了全面的科学的总结与评价,作出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同时,我们党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围绕着什么是社会主义和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不断进行探索和总结,逐步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个理论全面地推进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这样的社会主义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第三,成功地解决社会主义条件下如何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问题。社会主义是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首先取得胜利的。这些国家在革命胜利后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在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尽快地发展生产力,以奠定社会主义的强大物质基础和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这是社会主义国家能否有效应对资本主义挑战,充分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关键所在。中国共产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深刻地总结了自己的历史教训,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作为主要任务,并通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克服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的弊端,使社会主义经济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同时又总结了社会主义国家与西方国家长期处于封闭和半封闭状态的教训,实行了全方位对外开放政策,充分利用全人类的一切文明成果来建设社会主义,从而实现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人民群众从20年改革开放中得到了很大的实惠,充分显示了社会主义的生命力和优越性。

  第四,按照四项原则正确处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内部关系。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内部关系与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很不协调。苏联利用其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社会主义国家中的特殊地位,推行大党主义和大国主义政策,严重束缚了世界社会主义的自由发展,并引起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内部尖锐的矛盾和冲突。中国共产党同苏联的大党主义和大国主义进行了长期的斗争。早在1956年就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应当建立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进一步提出,在独立自主、完全平等、互相尊重、互不干涉内部事务原则的基础上,发展同各国共产党的关系,而且将其适用范围扩大到一切愿意与我们党交往的各国政党。苏东剧变以后,我们党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处于十分引人注目的地位,但我们党明确表示决不当头。鉴于中国党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作用和影响,我们的这种立场和态度将对苏东剧变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内部新型关系的形成产生重大的影响。

  第五,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社会主义由一国发展到多国以后,社会主义国家的外交政策存在着两大问题:一是在社会主义国家内部,大多数社会主义国家都不同程度地受到苏联的控制,处处服从苏联外交政策的需要,缺乏独立自主权利;二是欧洲社会主义国家结成了与北约相对立的华约集团,两大军事集团长期尖锐对峙。军备竞赛轮番升级,战争乌云长期笼罩着欧洲和世界上空,这一方面使社会主义国家经常处在冷战的气氛之中,缺乏国内建设所需要的和平国际环境,另一方面要把大量的人力财力用于扩军备战,严重地影响了国内建设。而我们一直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我们在国际事务中,完全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从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利益出发,独立自主地决定我们的政策和态度,决不受任何国家或国家集团所左右,摈弃妨碍我们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政治和军事结盟政策;按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一切国家发展友好关系,把维护世界持久和平,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争取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作为我们的外交政策。我们同世界各种类型国家的关系都在不断发展和改善,与周边国家的关系是建国以来最好的,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处于低潮的世界社会主义的意义,主要是两个方面:

  (一)对坚持世界社会主义的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先使中国的社会主义摆脱了文化大革命的严重破坏,走上了蓬勃发展的道路,取得了令人振奋的成就。 接着又在1989 年的国内政治风波中和1989 —1991年的苏东剧变中,抵挡住了国内外敌对势力的强大冲击和压力,并在以后的十年中取得了更加辉煌的成就。邓小平同志在1990年曾满怀信心地说;“这样保持五十年,六十年,社会主义中国将是不可战胜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在全世界坚持社会主义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苏东剧变以后,十五个社会主义国家只剩下了五个,而中国是这五个中最强大的。中国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五分之一,而且找到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成功之路,只要中国的社会主义不倒,世界社会主义的旗帜就不会倒。正象邓小平同志所说的:“只要中国社会主义不倒,社会主义在世界将始终站得住。”

  (二)对发展世界社会主义的意义。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消失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崛起,对世界社会主义的未来发展将产生巨大的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崛起标志着世界社会主义正在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代表的未来的社会主义同过去以苏联模式为代表的社会主义,是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两个不同的阶段。它至少具有以下六个特点:

  1.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随着统一模式论的破产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把马克思主义与本国实践相结合,从本国实际出发,探索具有本国特色的革命和建设道路,在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国家中已经成为世界性的潮流。现在法国共产党、古巴共产党、南非共产党等都先后提出要建设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反映了世界社会主义的这个重要的发展趋势。

  2.不断发展生产力的社会主义。邓小平指出,苏东国家发生问题,“从根本上说,就是因为经济上不去,没有饭吃,没有衣穿,工资增长被通货膨胀抵消,生活水平下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能经受住国内政治风波和苏东剧变的考验,根本的原因是我们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明显提高。从这些现实的经验教训中,人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只有更快和更好地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才能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自从苏东剧变以后,社会主义国家普遍地更加重视发展生产力,就表现出了认识的这种变化。

  3.进行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经过苏东剧变以后,大多数社会主义国家和共产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崛起中清楚地看到,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强国之路。现在越南、古巴、老挝等国都已经走上了改革开放的道路,而且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今后社会主义国家面对新科技革命的挑战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形势,更需要不断的进行体制改革和在对外开放方面迈出更大的步伐。

  4.实行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实践证明,计划经济虽然在一定时期对社会主义国家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过重要作用,但是随着从战时经济向和平建设的转变,从粗放型经济向集约型经济的转变,特别是由于新科技革命的发展,计划经济的问题和弊端明显地暴露出来,严重地阻碍了生产力发展。从50年代初期开始,许多社会主义国家先后进行体制改革试图解决这个问题,这种改革历经挫折终于在中国取得成功。现在多数社会主义国家都选择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共产党也明确提出他们将来所建立的是实行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这说明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成为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共产党人的共识,是来之不易的宝贵的历史经验。

  5.独立自主的社会主义。独立自主代表了战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正确潮流和发展方向。经过几十年的不断争论和激烈动荡,长期占支配地位的国际领导中心理论、领导党的理论、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理论,在苏东剧变后已经被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彻底抛弃。各国共产党的关系真正建立在独立自主、完全平等、相互尊重、互不干涉内部事务的基础上,各个社会主义国家也按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展相互关系。独立自主已经成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6.主张和平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按其本性来说,是爱好和平和反对战争的。随着冷战的结束,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时代的主题。社会主义国家努力利用时代主题转换提供的机遇,积极争取和平来保障自己的发展,充分利用资本主义文明成果来建设社会主义。在这种形势下,社会主义的和平形象将更加充分地展现出来。

作者介绍:阎志民 北京大学教授


相关内容

  • 如何认识当代资本主义
    如何认识当代资本主义 所谓当代资本主义,就是指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发展.新变化,尤其是指20世纪80-90年代以后的新发展.新变化.这些新变化及其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新科技革命的发生及其影响.新科技革命不仅是新变化的主要内容, ...
  •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
    (辽宁省高级人民法院,辽宁 沈阳110000)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738(2011)12-0030-01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科学社会主义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展起来的,中国特色社 ...
  • 当代世界社会主义简述
    议会选举上台执政 百年梦想变成现实 进入21世纪,国外共产党大多数放弃了"无产阶级专政"的提法,提倡建立多党竞争的民主制度,对当前社会主义革命形势和道路有比较清醒的认识,认为目前尚不具备革命条件,通过暴力革命夺取政权不现 ...
  •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百家争鸣 [课标要求]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教学重点和难点] • 重点: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学派代表人物及 ...
  • 交锋:当代中国的八种思潮
    中国经济迅猛发展,邓小平思想功不可没;"老左"与"新左"呼唤"文革",自由主义"挤出门缝"又进"夹缝";民主社会主义刚刚抬头,民族主义与民粹 ...
  • 大国崛起之新国新梦观后感
    大国崛起之新国新梦观后感 在美洲大陆北部,有一个飘扬着星条旗的国家,它的名字叫"美利坚合众国",也被称作"美国".这个国家的出现,虽然只有230年的历史,但却演绎了大国兴起的罕见奇迹. 1620年,五 ...
  • 政治理论1
    1.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统一 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哲学方法论是指一定世界观指导下所形成的观察事物.解决问题的最一般的方法和原则.世界观作为人们对世界的总的看法,为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提供总的原则,对认识世界和改选世界起着导向和规范作用, ...
  • 健身俱乐部盈利模式分析
    "健身俱乐部,做大还是做强"."得客户者得天下"."服务细节决定成败"."品牌才是核心竞争力"."专业人才为本"?这是我们很多健身俱乐部经营 ...
  • "一带一路"空间战略研究
    导 读 本文原载于2017年第5期中国城市规划协会会员半月刊,介绍了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对"一带一路"的空间战略研究.为加强会员之间的交流,半月刊的"会员专区"开放给所有会员单位,多方位宣传优秀会员 ...
  • 湖州市政府工作报告
    湖州市2006年政府工作报告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关于湖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报告>.根据<中共湖州市委关于制定湖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市政府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