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诗经〉的文化精神 - 范文中心

论〈诗经〉的文化精神

10/30

论《诗经》的文化精神

作者单位:龙额中学

姓名:石 华

摘要:《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以极其丰富的生活内容、广泛的创作题材向我们展示了远古社会的历史风貌,它是中国古文化第一部形象化的历史,是从远古到周代社会的文化积淀。因此,笔者不仅从题材上的大体分类去认识其伟大,更是从整体上把握这部作品中所蕴含的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

关键词:文化精神、乡土情蕴、洋溢、宗族伦理

分论:

1、:《诗经》的文化精神植根于农业生产的乡土情蕴

2、《诗经》的文化洋溢着浓厚的宗族伦理和宗国情感

3、《诗经》的文化精神是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

论《诗经》的文化精神

摘要:《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以极其丰富的生活内容、广泛的创作题材向我们展示了远古社会的历史风貌,它是中国古文化第一部形象化的历史,是从远古到周代社会的文化积淀。因此,笔者不仅从题材上的大体分类去认识其伟大,更是从整体上把握这部作品中所蕴含的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

关键词:文化精神、乡土情蕴、洋溢、宗族伦理

《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集。其丰富的生活内容、广泛的创作题材,展示了殷商社会乃至远古的历史风貌。从《诗经》中看到了殷周祖先建国创业的英雄业绩;看到了在农业辛勤劳作的农奴;看到了战争徭役,仆仆风尘的役夫征人;看到了婚姻习俗以及民俗风情。《诗经》中305篇作品交织成一副多层次、多角度的社会历史立体画卷。我们不仅从题材中认识其伟大,更要从整体去把握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

一、《诗经》的文化精神植根于农业生产的乡土情蕴

中国是一个古老的农业民族。在新时代时期已开始了农业种植活动。

商代使用的家具,考古学界一般认为仍以石、骨及蚌制铲、斧、镰、刀等为主,偶尔发现有一些铜锸、铜铲等青铜工具。 甲骨文的田字,表明在广平的原野有整治得整齐规则的大片相连的方块熟田。甲骨文“疆理”的“疆”字,象征丈量和划出疆界的田地,“田畴”的“畴”字,像田间按行垄犁耕往返转折,这样的田畴当然不会耕作得很粗放。这些经过疆理整治规则耕作较好并配合有灌溉沟渠的方块田,就是后来的井田。

这些田地主要分布在都邑附近,由商王和诸侯国君直接占有,也有分配给近亲贵族。其他贵族在封邑内也同样经营这样的田地,不过规模要小一些。在国都以外,商王经常派臣民到比较边远的地方去开垦土地,主要的农作物如:黍、稷、粟、麦(大麦)。

尤其是土壤丰富的黄土高原,富饶的渭河流域的周边民族,更是一个专门从事农业生产的农业民族。农业的发展,促进了文明的进步,也改变迁徙的生活方式,形成了高于周边民族的定居农耕文化。从而也很早就培养了中国人那种植根于农业生产的安土重迁、勤劳守成的浓重的乡土情蕴。

《诗经》是具有浓厚的乡土之情。不说是十五《国风》,就是在《雅》、《颂》的抒情诗中洋溢着农业文化的深深情蕴。表现了周边民族对农事关心,也体现了《诗经》中大部分作品眷恋故土与思乡之情。以农业生产为根基建立起来的周代社会,他们立足于自己脚下的这片热土,利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了财富和文明。他们从来不愿离开生其养其的土地,眷恋的是和平的田园生活,醉于温馨的乡土之梦。如《周颂·载芟》:

载芟载柞,其耕泽泽。千耦其耘,徂隰徂畛。侯主侯伯,,侯亚侯旅。侯强侯以,有嗿其馌,思媚其妇,有依其士。有略其耜,俶载南亩,播厥百谷。实函斯活,驿驿其达。有厌其杰,厌厌其苗,绵绵其麃。载获济济,有实其积,万亿及秭。为酒为醴,烝畀祖妣,以洽百礼。有飶其香。邦家之光。有椒其馨,胡考之宁。匪且有且,匪今斯今,振古如兹。

他们津津津乐道于农业的丰收,从春天垦荒,到秋天的收获。乞求神灵给的好收成;编织着生活理想景象;描绘着事业兴旺发达图画。农业生产培养了周人安土重迁的文化生活品格,然而战争、徭役远离故土家园是诗人最痛苦的事情。《诗经》里《击鼓》、《扬之水》、《东山》《四月》、《北山》等等,如此众多的作品,艺术特色尽管不同,但对故土家园眷恋却是那么地浓厚,那么地执着。这种浓厚之情培养了周民族安分守己,不事扩张、不尚冒险的思想品格。《诗经·小雅·采薇》 :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遑启居,玁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

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

„„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诗人之怨恨,早已经充满于字里行间,乡土情蕴在这诗中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诗经》是扎根于中国农业文明的艺术,从一定意义上说《诗经》是中国一部充分体现了中国农业文化精神的诗集。这不仅是在思想上浓厚的乡土情蕴,在大自然中丰富多彩生命形态,触景生情,感物而动。

如: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

„„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人情景物形成了天人合一的文化心态,农业的周而复始在生产中滋养了尚古意味和静观情趣。《诗经》的创作态度、表现方式、写作目的、审美观念均为诗歌创作的楷模和典范。

二、《诗经》的文化洋溢着浓厚的宗族伦理和宗国情感

我们品味《诗经》,感受到它浓厚的乡土情蕴,还有一个突出的感受,就是充溢着浓厚的宗族伦理和宗国情感,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民族特点。自古以来一脉相承、根深蒂固。在《诗经》里则表现为一种和睦相处、亲情融融的人际关系。在祭祖诗中,诗人们把开创基业的祖先奉为神明,祈求祖先保佑自己的民族事业昌盛,人丁兴旺,大家以拥有后稷、公刘、文王等英雄祖先为骄傲,以自己作为这一群的成员为骄傲和自豪。 共同祖先沟通了他们之间的情感,也使他们团结在一起联合起来形成极强的宗国意识,共同抵御外侮,创造美好家园。如:《良耜》

畟畟良耜,俶载南亩。播厥百谷,实函斯活。

或来瞻女,载筐及筥。其饟伊黍,其笠伊纠。

其镈斯赵,以薅荼蓼。荼蓼朽止,黍稷茂止。

或之挃挃,积之栗栗。其崇如墉,其比如栉,以开百室。

百室盈止,妇子宁止。杀时犉牡,有捄其角。以似以续,续古之人。 在丰收喜悦中体现了氏族兄弟之间的团结。哪怕是有明确阶级地位,还是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但温情脉脉的血缘关系仍然把他们联结在一起共叙亲族之间的依恋之情。兄弟情感是中国传统社会最受重视的情感之一。《王风 棠棣》真切道出兄弟之间深厚却又复杂的感情。在现实生活中,兄弟关系可谓是一言难尽。一方面,共同的血缘、共同的利益、共同的生活,使得同胞兄弟成为彼此最可信任、最可依靠的人,正如诗中所言:

棠棣之华,鄂不韡韡,凡今之人,莫如兄弟。

死丧之威,兄弟孔怀,原隰裒矣,兄弟求矣。

脊令在原,兄弟急难,每有良朋,况也求叹。”

也像俗话所说:“兄弟如手足”、“血浓于水”。而另一方面,也同样是因为过于密切的相处,兄弟之间偶尔也难免出现认识分歧或者利益矛盾,甚至还难免会发生一些长期纠结难解的恩恩怨怨;但即便如此,每逢大敌当前,兄弟们还是“打断骨头连着筋”,必定会重新联手抵抗外侮,如诗中所说的:“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在战争、徭役里,诗人一方面表现出为保卫祖国家园而战的宗国精神,为此不惜个人安定生活。如《南山有台》:

南山有台,北山有莱。 乐只君子,邦家之基。

乐只君子,万寿无期。 南山有桑,北山有杨。

乐只君子,邦家之光。 乐只君子,万寿无疆。

南山有杞,北山有李。 乐只君子,民之父母。

乐只君子,德音不已。 南山有栲,北山有杻。

乐只君子,遐不眉寿。 乐只君子,德音是茂。

南山有枸,北山有楰。 乐只君子,遐不黄耇。

乐只君子,保艾尔后。

在男女爱情诗中,诗人把夫妻之间的相亲相爱之情写得十分深动:《王风? 采葛》中所言:“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道出了情人难言的心语。相爱就盼长相厮守,离别对爱侣是最大的痛苦。《晨风》中所表现的感伤的:

山有苞棣,隰有树檖。

未见君子,忧心如醉。

如何如何?忘我实多!”

心上人没有如期赴约,当然会让人忧从中来,会让人倍感失落,也肯定是让人难以忍受的折磨。而《唐风玸绸缪》写的则是看到爱人突然降临的欣喜:“绸缪束薪,三星在天。今夕何夕,见此良人。”心上人的出现,使得平凡的一天变得不再平凡,夜空也呈示出吉祥的天象,似乎整个世界都沐浴在快乐之中。依据古代的常识,黄河是宽阔的,黄河是凶险的,因此黄河对岸也是格外遥远的。而《卫风 河广》的作者并不如此看,他有自己特殊的衡量角度:“谁谓河广?一苇杭之。谁谓宋远?跂予望之。谁谓河广?曾不容刀。谁谓宋远?曾不崇朝。”可能是由于某种难言之隐,使得他和爱人不得相会,而这种不得已的原因却更加重了他的相思,于是,在急于相见的情人看来,黄河不再宽,河对岸的宋国也不再遥远;在强烈的爱情面前,又有什么障碍是不能克服的呢!

《诗经》中的爱情诗,甜美而深情,热烈而醇厚,好似夜空中的灿烂星光,照亮过无数人漫长的人生岁月;好似阵阵轻拂的春风,吹去了无数人心中的忧愁。《小雅 蓼莪》抒发的是儿女对父母的无限深情。

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蓼蓼者莪,匪莪伊蔚。

哀哀父母,生我劳瘁。 瓶之罄矣,维罍之耻。鲜民之生,不如死之久矣。

无父何怙,无母何恃。出则衔恤,入则靡至。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

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

诗中言及,为抚养儿女成人,父母一生含辛茹苦。在他们的衰迈之年,儿女不得已又远离身边,使父母难得依靠。诗中侧重表达的是:尽管或许一时难尽赡养之责,但儿女对于父母,却是永怀感恩之心,敬爱之心,报效之心。

在中国文学史上,《诗经》最具有伦理情味和浓厚的宗族意识。自原始社会以来形成的宗族血缘关系,在周人的农业文化生活中不但没有被削弱,反而变成更完善的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社会制度,它扎根于故土情深、伦理亲情。处处洋溢情感,充满着中华民族的一颗爱心。他们把自己的生活理想寄托于和妻子相亲相爱,对父的孝敬、对兄弟的关心、对宗族的依恋和对国家的忠诚。有了这崇高的爱心,才使诗人痛苦于亲人的离别朋友的失信、国家的灭亡。如《小雅·鹿鸣》:

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吹笙鼓簧,承筐是将。 人之好我,示我周行。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我有嘉宾,德音孔昭。

视民不恌,君子是则是效。 我有旨酒,嘉宾式燕以敖。

呦呦鹿鸣,食野之芩。我有嘉宾,鼓瑟鼓琴。

鼓瑟鼓琴,和乐且湛。 我有旨酒 以燕乐嘉宾之心。

又如《王风·黍离》: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

人伦之情和宗国之爱,是《诗经》具有不朽的艺术魅力。崇高的人类情感早已超越时代的局限,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在塑造民族文化品格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随着历史的变迁,尽管时代不同的人伦和宗国情感各有不同的具体内容,但《诗经》伦理道德核心不变,它的这种文化价值不断得到发掘,它永远是那么伟大、永恒、不朽的。

三、《诗经》的文化精神是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

世界各民族文学人本来是文化的主宰,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都是人的创造,文学作品丰富的内容以人为中心得以表现,应该是世界各民族文学的基本表征。可是,在西方文学,尤其是古希腊文学传统中,人的生活却往往通过神的主宰来实现。在古希腊人眼中,上帝创造了人,神主掌握着人的命运。因此,人在

世间的一切活动,都是一种神意的安排。古希腊文学中最伟大的作品,盲诗人荷马创作的史诗《伊利亚特》:

人生短暂,短得让人不寒而栗。

裂地之神,你会以为我头脑发热。

倘若我和你开打,为了可怜的凡人。

在古希腊戏剧中,像埃斯库罗斯的《奥列斯特》三部曲,他本是“用戏剧的形式来描写没落的母权制跟发生于英雄时代并获得胜利的你权制之间的斗争”,但是,故事却以“命运“和“神的判决”的方式来实现其最终结局。

《诗经》作为我国古代第一部诗集,表现出鲜明的以人为本的民族文化特色。在《诗经》三百零五篇作品中,除了《大雅·生民》和《商颂·玄鸟》这两首诗在写到商周祖先降生时略具有神话因素沉积外,其他作品都没有任何神秘的色彩。在这里我们看不到众神的足迹,也看不到神对人事的判决和预言。即使在《诗经》中保存下来的商代颂诗里,“天命”所以垂顾商人,如《长发》:

受小球大球,为下国缀旒,何天之休。

不竞不絿,不刚不柔,敷政优优,百禄是遒。

受小共大共,为下国骏厖,何天之龙。

敷奏其勇,不震不动,不戁不竦,百禄是总。

这百样的好运归我承受也仍然是商人自己努力的结果。(《小雅·十月之交》)对国家的兴亡从人事上寻找最终的原因,并且把它诉诸诗的创作,这是周人以人为本的哲学、政治思想在文学中的最鲜明体现。

以人为本而不是以神为本,这使中国人很早就摆脱了原始社会的巫术宗教观念,也使诗这种文学体裁很早就从巫术宗教中脱离出来。如果说,在中国的原始诗歌中,像伊耆氏的《蜡辞》乃至甲骨卜辞中的乞雨词,还带有鲜明的宗教意味的话,那么到了周代,这种原始宗教神学观念已经被周人的实践理性精神逐步取代。所以在《诗经》中,除了颂诗这种“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

神明”的祭祀歌之外,几乎很少带有宗教巫术观念的诗作。其实,即使是在《周颂》这样的祭祀诗中,面对冥冥中的上天先祖,周人也并不把自身的一切托付于神,更重要的意义是借此追念先公先王的功德,表达自己要“不懈于位”,要敬德保民,以求国家长治久安的想法。如朱熹《诗集传》:

成王既朝于庙,因作此诗,以道延访群臣之意。

言我将谋于始,以循我昭考武王之道。

他们也不能相信神能主宰自己的命运并决定自己的生活。在这里人就是自己生活的主宰,了掌诗歌的全部内容,情感投射的全部指向。他们是那样肯定自己,信任自己,心情舒畅地表现着自己,并且以自已的创作实践,把“文学是人学”这一在西方近代社会才真正提出的永恒命题。早在2500多年前的时代就给予了充分的表现,并且奠定了以人为本而不是以神为本的中国诗歌发展的民族心理传统。它使《诗经》充满了浓郁的人情味,使诗成为表达周人宗族伦理情感和乡土情蕴的最好形式,他们的念亲、爱国、思旧、怀乡等各种喜怒哀乐之情,都可以在这里得到最好的表达。它使《诗经》带有亲切的生活感,使诗成为描写世俗生活最好的艺术。情人水边相会的深情注目;夫妻间琴瑟好和的切切心声。这一切的一切,都会把读者带进一个熟悉而又亲切的世间,看到人类自身所创造的——并不是神创造的生活之美,体会到人类自身在平凡中的伟大。可以说在世界民族的文学中还没有哪一个民族的文学像《诗经》那样地对人本身进行这样的肯定与歌颂《诗经》无愧为凝聚了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最伟大的艺术。

总之,《诗经》植根于农业生产的乡土情蕴、浓厚的宗族伦理、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的创作态度等三个方面对《诗经》的文化精神做了概括和阐述。其实,它所包含的文化精神远远不止于此。《诗经》是中国上古文化诗的结晶和艺术的


相关内容

  • 中文系毕业论文选题
    .文艺理论方向1.文学语言审美论(某作品语言的抒情.含蓄.象征.反讽等方面的专题)2.戏剧冲突(包括喜剧.悲剧.正剧)3.小说创造理论(包括小说的情节.结构.语言等方面专题)4.中国小说传统结构模式的文化探讨5.中国诗歌的意境分析(可对具体 ...
  • 先秦两汉文学
    先秦两汉文学 学习先秦文学(古代文学)的基本方法 •1,注意文学史和作品相结合,以史为线,而以阅读作品为主. •2,知人论世,做到明史.明人而后知文. •3,培养研究型学习的习惯,为将来从事科学研究打下基础. 先秦文学总论 •先秦" ...
  • 汉赋渊源论
    作者:刘慧晏 东方论坛 1998年07期 汉代赋作有骚体赋.散大赋和小赋.在三者中,能代表汉代文学特色的是散大赋,能代表汉家帝国气象的也是散大赋.汉代在中国文化史上是大交融.大交汇的时代.汉赋,特别是散大赋如同汉代其他文化式样一样,在文化上 ...
  • 先秦君子风范20**年.6月22日期末考试答案
    先秦君子风范返回赵敏俐课程评价<先秦君子风范>期末考试(20)姓名:maker 班级:默认班级 成绩: 100.0 分一. 单选题(题数:50,共 50.0 分)1以下哪一项不属于先秦时期的著作:()1.0 分A.<诗 ...
  • 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一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一单元练习题 蜀光中学高二语文组 一.选择题(36分) 1.下列各组中加点字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登载 刊载 转载 载誉归来 .... B.遂心 遂愿 未遂 半身不遂 ....C.靡丽 靡靡 靡然 靡日不思 ....D. ...
  • 20XX年北京中考一模名著阅读汇编
    2014北京市语文中考各区期末试题汇编 名著阅读 [2014东城期末]8. 名著阅读(3分) 忠诚信义,劫富济贫等,是<水浒>中英雄们的理想.为此, ① (人名)为救林冲之困,大闹野猪林:吴用.阮小二等人黄泥冈 ② (事件):英 ...
  • 古代文学 考试题答案整理
    <中国古代文学>(大一上) 一.二:成句默写.成段默写(40分) 三.名词解释(2道,共10分) (作者+内容+语言风格+思想+地位/别人对它的评价,150字左右) 1.<战国策> 由西汉刘向整理编订的一部战国时期的 ...
  • 辉煌灿烂的文学说课稿
    <辉煌灿烂的文学>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上午好!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九课<辉煌灿烂的文学>一课. 一.说教材 (一)教材内容 <辉煌灿烂的文学>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三 ...
  • 辉煌灿烂的文学
    沂水四中高二年级历史组导学案 第9课 辉煌灿烂的文学 编写人: 审核:高二历史组 编写时间: 课程标准:知道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 重点:唐诗.宋词和明清小说. 难点:不同时 ...
  • 中国古代文学史题库2
    中国古代文学史题库 第一编 先秦文学 第一章 上古神话 一.熟读<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鲧禹治水>.<黄帝擒蚩尤>.<女娲补天>. <后羿射日>.<共工怒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