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序及段注 - 范文中心

[说文解字]序及段注

11/01

《说文解字》序及段注

【原文】

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 ,仰则观象於天,俯则观法(当作灋)於地 , 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

近取诸身远取诸物

於是始作易八卦

以垂宪象

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

【注】

谓自庖牺以前及庖牺及神农皆结绳为治而统其事也

毄辞曰易之兴也其於中古乎

虞曰兴易者谓庖牺也

庖牺为中古则庖牺以前为上古

黄帝尧舜为後世圣人

按依虞说则传云上古结绳而治者神农以前皆是

云後世圣人易之以书契者谓黄帝

敎经纬援神契云三皇无文

是五帝以下始有文字

【原文】

庶业其緐

【注】

其同荀卿书之綦

犹极也

【原文】

饰伪萌生

【注】

萌生谓多也

以上言庖牺作八卦

虽即文字之肇专但八卦尚非文字

自上古至庖牺神农专恃结绳

事繁伪兹渐不可枝

为下黄帝造书契张本

【原文】

黄帝之史仓颉

【注】

仓或作苍

按广韵云仓姓

仓颉之後则作苍非也

帝王世纪云黄帝史官仓颉

卫恒四体书势云昔在黄帝创制造物有沮诵

仓颉者始作书契以代结绳

葢二人皆黄帝史也

诸书多言仓颉少言沮诵者文略也

按史者记事者也

仓颉为记事之官思造记事之法而文生焉

【原文】

见鸟兽蹏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

【注】

分理犹文理

【原文】

初造书契

【注】

高诱注吕览曰苍颉生而知书

写仿鸟迹以造文章

【原文】

百工以乂

【注】

乂治也

【原文】

万品以察葢取诸夬夬扬于王庭言文者宣敎朙化於王者朝廷

【注】

文即谓书契也

此引易彖辞而释之

【原文】

君子所以施禄及下居德则忌也

【注】

居德依许字例当作凥悳而不必改正者

十四篇皆释造字之恉

其说解必用本义之字而不用叚借

有为後人所乱者则必更正之

叙则许所自制之文不妨同彼时通用之字

亦使学者知古今字诂不同

故知叙字不必同十四篇字也

施禄及下谓能文者则禄加之

居德则忌谓律己则贵德不贵文也

【原文】

仓颉之初作书葢依类象形故谓之文

【注】

依类象形谓指事象形二者也

指事亦所以象形也

文者逪画也

{辶+交}逪其画而物像在是

如见迒而知其为兔

见{辶+朿}而知为鹿也

【原文】

其後形声相益即谓之字

【注】

形声相益谓形声会意二者也

有形则必有声声与形相軵为形声

形与形相軵为会意

其後为仓颉以後也

仓颉有指事象形二者而已

其後文与文相合而为形声为会意谓之字

如易本只八卦卦与卦相重而得六十四卦也

【原文】

文者物象之本

【注】

各本无此六字

依左传宣十五年正义补

【原文】

字者言孳乳而寖多也

【注】

孳者汲生也

人及鸟生子曰乳

寖犹渐也

字者乳也

周礼外史礼经聘礼论语子路篇皆言名

左传反正为乏止戈为{戈+止[上下]}皿虫为蛊皆言文 经未有言字者

秦刻石同书文字此言字之始也

郑注二礼论语皆云古曰名今曰字

按名者自其有音言之

文者自其有形言之

字者自其滋生言之

大行人属瞽史论书名

外史达书名於四方

此韵书之始也

中庸曰书同文此字书之始也

周之韵书不传而毛诗及他经韵语固在

周之字书不传而许君说文可补其阙

〇按析言之独体曰文合体曰字

统言之则文字可互称

左传止戈皿虫皆曰文是合体为文也

许君某部言文若干谓篆文

言凡若千字谓说解语

是则古篆通谓之文已

语则谦言字也

【原文】

箸於竹帛谓之书

【注】

箸各本作著今正

从竹此字古只作者者

者别事词也

别之则其事昭焯故曰者明

而俗改为著明

别之则词与事相黏连軵丽

故引申为直略切之附者

张略切之衣者

而俗亦皆作附著衣著

或云说文无著改为箸皆未得其原也

者於竹帛附著而著明之於竹帛也

古者大事书之於册小事简牍

聘礼记曰百名以上书於册不及百名书於方

古用竹木不用帛

用帛葢起於秦

秦时官狱职务緐初有隶书以趋约易

【原文】

以迄五帝三王之世改易殊体

【注】

迄当为讫

讫止也

迄俗此等葢皆後人所改

然汉碑多用迄或许不废此字

黄帝为五帝之首

自黄帝而帝颛顼高阳帝喾高辛帝尧帝舜为五帝 夏禹商汤周文武为三王

其间文字之体更改非一不可枚举

传於世者槩谓之仓颉古文

不皆仓颉所作也

【原文】

封于泰山者七十有二代靡有同焉

【注】

于当作於

泰当作大

封大山者七十二家见管子韩诗外传司马相如封禅文史记封禅书

封禅书曰古者封泰山禅梁父者七十二家 而夷吾所记者十有二焉

无怀氏虙羲氏神农炎帝黄帝颛顼帝俈尧舜禹汤周成王也

援神契曰三皇无文

而无怀虙羲在五帝前曷云有文字乎

五帝以前亦有记识而巳非必成字

黄帝以下乃各著其字故檃括之曰七十二代靡有同焉

【原文】

周礼八岁入小学

【注】

大戴礼保傅篇曰古者年八岁而出就外舍 学小艺焉

履小节焉

束髪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卢景宣注曰外舍小学谓虎门师保之学也 大学王宫之东者

束髪谓成童

白虎通曰八岁入小学十五入大学是也 此大子之体

尚书大传曰公卿之大子大夫元士嫡子年十三始入小学见小节而践小义

年二十而入大学见大节而践大义

此世子入学之期也

又曰十五始入小学十八入大学

谓诸子性晚成者至十五入小学

其早成者十八入大学

内则曰十年出就外傅

居宿於外书计者

谓公卿以下敎子於家也

玉裁按食货志曰八岁入小学六甲五方书计之事 白虎通曰八岁毁齿始有识知入学学书计 许亦曰周礼八岁入小学皆是泛言敎法非专指王大子

内则六年敎之数与方名

巳识字巳知算矣至十岁乃就外傅

讲求六书之理九数之法

故曰十年学书计

与他家云八岁入小学异者所传不同也 周礼无八岁入小学之文

因保氏并系之周礼

【原文】

保氏敎国子先以六书

【注】

周礼保氏敎国子六艺五曰六书

国子者公卿大夫之子弟

师氏敎之保氏养之而子亦齿焉

六书者文字声音义理之总汇也

有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而字形尽於此矣 字各有音而声音尽於此矣

有转注叚借而字义尽於此矣

异字同义曰转注

异义同字曰叚借

有转注而百字可一义也

有叚借而一字可数义也

字形字音之书若大史籀著大篆十五篇殆其一专乎

字义之书若尔雅其冣著者也

赵宋以後言六书者匈{衤+金}陿隘不知转注叚借

所以包括诂训之全

谓六书为仓颉造字六法

说转注多不可通

戴先生曰指事象形形声会意四者字之体也 转注叚借二者字之用也

圣人复起不易斯言矣

【原文】

一曰指事

【注】

刘歆班固首象形次象事

指事即象事

郑众作处事非也

【原文】

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

【注】

见意各本作可见今依颜氏艺文志注正 意旧音如忆识意在古音第一部

以下每书二句皆韵语也

【原文】

二{二:上下反向}是也

【注】

二{二:上下反向}各本作上下非今正 此谓古文也

有在一之上者有在一之下者

视之而可识为上下

察之而见上下之意

许於二部曰二高也此指事

{二:上下反向}底也此指事

序复举以明之

指事之别於象形者形谓一物

事晐众物

专博斯分

故一举日月一举二{二:上下反向}

二{二:上下反向}所晐之物多

日月只一物

学者知此可以得指事象形之分矣

指事亦得称象形

故乙丁戊己皆指事也而丁戊己皆解曰象形 子丑寅卯皆指事也而皆解曰象形

一二三四皆指事也而四解曰象形

有事则有形故指事皆得曰象形而其实不能溷 指事不可以会意肴

合两文为会意独体为指事

徐楚金及吾友江艮庭往往谬会意为指事非也

其字半主义半主声

半主义者取其义而形之

半主声者取其声而形之

不言义者不待言也

得其声之近似故曰象声曰形声

郑众作谐声

谐詥非其义

【原文】

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注】

事兼指事之事象形之物

言物亦事也

名即古曰名今曰字之名

譬者谕也

谕者告也

以事为名谓半义也

取譬相成谓半声也

江河之字以水为名譬其声如工可

因取工可成其名

其别於指事象形者指事象形独体形声合体 其别於会意者会意合体主义形声合体主声 声或在左或在右或在上或在下或在中或在外 亦有一字二声者

有亦声者会意而兼形声也

有省声者既非会意又不得其声则知其省某字为之声也

【原文】

四曰会意

【注】

刘歆班固郑众曰会意会者合也合二体之意也 一体不足以见其义故必合二体之意以成字

【原文】

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戈+止[上下]}信是也

【注】

谊者人所宜也

先郑周礼注曰今人用义古书用谊

谊者本字义者叚借字

指撝与指{靡+手[上下]}同

谓所指向也

比合人言之谊可以见必是信字

比合戈止之谊可以见必是武字是会意也 会意者合谊之谓也

凡会意之字曰从人言曰从止戈

人言止戈二字皆联属成文

不得曰从人从言从戈从止

而全书内往往为浅人增一从字

大徐本尤甚,绝非许意

然亦有本用两从字者固当分别观之

有似形声而实会意者

如拘铭笱皆在句部不在手金竹部

莽莫葬不入犬日死部

{艹+丩+艹[上下]}纠不入茻糸部之类是也

【原文】

五曰转注

【注】

刘歆班固郑众亦皆曰转注

转注犹言互训也

注者灌也

数字展转互相为训如诸水相为灌注交输互受也 转注者所以用指事象形形声会意四种文字者也 数字同义则用此字可用彼字亦可

汉以後释经谓之注出於此

谓引其义使有所归如水之有所注也

里俗作注字

自明至今刊本尽改书文其可叹矣

【原文】

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注】

建类一首谓分立其义之类而一其首

如尔雅释诂第一条说始是也

同意相受谓无虑诸字意恉略同义可互受相灌注而归於

一首

如初哉首基肈祖元胎俶落权舆

其於义或近或远皆可互相训释而同谓之始是也 独言考老者其{显-页}明亲切者也

老部曰老者考也考者老也以考注老以老注考是之谓转注

葢老之形从人毛{化-亻}属会意

考之形从老丂声属形声

而其义训则为转注

全书内用此例不可枚数

{目+匕[上下]}下云匕合也匕即比

旞家下云允进也允即{(山+夲[上下])+允[左右]}是也凡尔雅及传注以叚借为转注者视此 尔雅训哉为始谓哉即才之叚借也

毛传训瑕为远谓瑕即遐之叚借也

故转注中可包叚借

必二之者分别其用也

既叚借而後与叚义之字相转注

未叚借则与本义之字相转注也

转注之说晋卫恒唐贾公彦宋毛晃皆未误 宋後乃异说纷然

戴先生荅江慎修书正之,如日月出矣。而爝火有思复然者由未知六书转注叚借二者所以包罗 自尔雅而下一切训诂音义而非谓字形也 玉裁按卫恒四体书势曰转注者以老注考也 此申明许说也

而今晋书譌为老寿考也则不可通

毛晃曰六书转注谓一字数义展转注释而後可通 後世不得其说

【原文】

六曰假借

【注】

刘歆班固郑众皆作假借

六书之次第郑众一象形二会意三转注四处事五假借六谐声所言非其叙

刘歆班固一象形二象事三象意四象声五转注六假借与许大同小异

要以刘班许所说为得其传

葢有指事象形而後有会意形声有是四者为体而後有转注假借二者为用

戴先生曰六者之次第出於自然是也

学者不知转注则亦不知假借为何用矣 假当作叚

又部曰叚借也

然则人部当云借叚也

叚借者古文初作而文不备乃以同声为同义 转注专主义犹会意也

叚借兼主声犹形声也

【原文】

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注】

托者寄也

谓依傍同声而寄於此

则凡事物之无字者皆得有所寄而有字

如汉人谓县令曰令长县万户以上为令减万户为长

令之本义发号也

长之本义久远也

县令县长本无字而由发号久远之义引申展转而为之是谓叚借

许独举令长二字者以今通古

谓如今汉之县令县长字即是也

原夫叚借放於古文本无其字之时

许书有言以为者有言古文以为者

皆可荟萃举之

以者用也能左右之曰以

凡言以为者用彼为此也

如:来,周所受瑞麦来麰也而以为行来之来 乌孝鸟也而以为乌呼字

朋古文凤神鸟也而以为朋攩字

子十一月阳气动万物滋也而人以为偁 韦相背也而以为皮韦

西鸟在巢上也而以为东西之西

言以为者凡六

是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之明证

本无来往来取来麦字为之及其久也乃谓来为来往正字而不知其本训

此许说叚借之明文也

其云古文以为者

洒下云古文以为洒埽字

疋下云古文以为诗大雅字

丂下云古文以为巧字

臤下云古文以为贤字

{止+从[上下]}下云古文以为鲁卫之鲁 哥下云古文以为歌字

詖下云古文以为颇字

{罒+(己-上一)+罒[左右]}下云古文以为靦字 爰下云古文以为车辕字

{寿+攴[左右]}下云周书以为讨字

此亦皆所谓依声托事也

而与来乌朋子韦西六字不同者

本有字而代之

与本无字有异

然或叚借在先制字在後则叚借之时本无其字非有二例

惟前六字则叚借之後终古未尝制正字

有形以范之

而字义有一定

有本字之说解以定之

而他字说解中不容与本字相背

故全书譌字必一一諟正而後许免於诬 许之为是书也以汉人通借緐多不可究诘 学者不识何字为本字何义为本义

虽有仓颉爰历博学凡将训纂急就元尚诸篇 杨雄杜林诸家之说

而其篆文既乱襍无章

其说亦零星间见

不能使学者推见本始观其会通

故为之依形以说音义

而制字之本义昭然可知

本义既明则用此字之声而不用此字之义者乃可定为叚借

本义明而叚借亦无不明矣

【原文】

及宣王大史籀著大篆十五篇与古文或异

【注】

大史官名

籀人名也

省言之曰史籀

汉艺文志云史籀十五篇自注周宣王大史作大篆十五篇

又云史籀篇者周时史官敎学童书也

然则其姓不详

记传中凡史官多言史某

而应劭张怀瓘颜师古及封演闻见记郭忠恕汗简引说文皆作大史史籀

或疑大史而史姓恐未足据

大篆十五篇亦曰史籀篇亦曰史篇

王莽传徵天下史篇文字孟康云史籀所作十五篇古文书也

此古文二字当易为大篆

大篆与仓颉古文或异

见於许书十四篇中者备矣

凡云籀文作某者是也

或之云者不必尽异也

葢多不改古文者矣

籀文字数不可知

尉律讽籀书九千字乃得为史

此籀字训读书

与宣王大史籀非可牵合

或因之谓籀文有九千字误矣

大篆之名上别乎古文下别乎小篆而为言 曰史篇者以官名之

曰籀篇籀文者以人名之

而张怀瓘书断乃分大篆及籀文为二体尤为非是 又谓籀文亦名史书尤非

凡汉书元帝纪王尊传严延年传西域传之冯嫽 後汉书皇后纪之和熹邓皇后顺烈梁皇后 或云善史书

或云能史书

皆谓便习隶书适於时用

犹今人之工楷书耳

而自应仲远注汉巳云史书周宣王大史籀所作大篆十五篇也殊为缪解

许偁史篇者三

奭下云此燕召公名,史篇名丑

陶下云史篇读与缶同

姚下云史篇以为姚易

知史篇不徒载篆形亦有说解

班志云建武时亡六篇

唐玄度云建武中获九篇

章帝时王育为作解说

所不通者十有二三

许葢取王育说与

【原文】

至孔子书六经左丘明述春秋传皆以古文

【注】

六经易书诗礼乐春秋也

始见小戴经解、庄子天运

孔子书六经以古文者以壁中经知之

左氏述春秋传以古文者於张苍所献知之 皆见下文

古文大篆二者错见

此云皆以古文兼大篆言之

六经左传不必有古文而无籀文也

下文云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兼古文言之不必所省改皆大篆而无古文也

秦书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不言古文知古文巳包於大篆中也

王莽改定古文有六书一曰古文二曰奇字即古文而异者三曰篆书即小篆不言大篆知古文奇字二 者内巳包大篆也

以意为之故曰车涂异轨也

【原文】

律令异灋

【注】

如商鞅为左庶长定变法之令

【原文】

衣冠异制

【注】

如赵武灵王效胡服为惠文冠前插貂尾又服鞾 齐王之侧注冠

楚王之解豸冠是也

【原文】

言语异声文字异形

【注】

谓大行人属瞽史喻书名听声音之制废

而各用其方俗语言各用其私意省改之文字也 言语异声则音韵岐

文字异形则体制惑

车同轨书同文之盛於是乎变矣

【原文】

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

【注】

以秦文同天下之文

秦文即下文小篆也

本纪曰二十六年书同文字

【原文】

斯作仓颉篇

【注】

艺文志曰仓颉一篇

上七章

秦丞相李斯作

【原文】

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

【注】

志曰爰历六章

车府令赵高作

车上当有中字

伏俨曰中车府令主乘舆路车者也

【原文】

大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

【注】

志曰博学七章大史令胡毋敬作

司马彪曰大史令掌天时星厤

胡毋姓也

公羊音义史记索隐毋皆音无

或作父母字非也

李之节章赵之六章胡毋之七章各为一篇 汉志冣目合为仓颉一篇者因汉时闾里书师合为三篇断六十字以为一章凡五十五章并为仓颉篇 故也

六十字为一章者凡五十五

然则自秦至司马相如以前小篆只有三千三百字耳

浅人云仓颉大篆有九千字

大篆之多三倍於小篆其说之妄不辩而可知矣

【原文】

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

【注】

省同{女+省[左右]}

女部曰{女+省[左右]}少减也亦作渻水部曰渻减也

省者减其緐重改者改其怪奇

如民弟革酉皆象古文之形所谓改也

书中载秦刻石{廿+乚[上下]}{氵+攴}二字 此又刻石与小篆异者

如古文之有奇字也

云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者言史籀大篆则古文在其中

大篆既或改古文

小篆复或改古文大篆

或之云者不尽省改也

不改者多则许所列小篆固皆古文大篆其不云古文作某籀文作某者古籀同小篆也

其既出小篆又云古文作某籀文作某者则所谓或颇省改者也

【原文】

所谓小篆者也

【注】

篆者引书之谓

大史籀作者大篆

则谓李斯等作者小篆以别之

小篆艺文志作秦篆

凡许书中云篆书者小篆也

云籀文者大篆也

【原文】

是时秦烧灭经书涤除旧典大发吏卒兴戍役官狱职务緐

【注】

皆详始皇本纪

【原文】

初有隶书以趣约易

【注】

趣疾走也

【原文】

而古文由此绝矣

【注】

艺文志曰是时始造隶书矣

起於官狱多事茍趋省易施之於徒隶也

晋卫恒曰秦既用篆,奏事緐多,篆字难成。 即今隶人佐书曰隶字

唐张怀瓘曰秦造隶书以赴急速为官司刑狱用之 馀尚用小篆焉

按小篆既省改古文大篆

隶书又为小篆之省

秦时二书兼行

而古文大篆遂不行

故曰古文由此绝

秦时刻石皆用小篆

汉初人不识科斗其证也

【原文】

自尔秦书有八体

【注】

尔犹此也

艺文志史籀十五篇下即次之以八体六技而不言其篇数

韦昭注八体用许说

【原文】

【原文】

七曰殳书

【注】

萧子良曰殳者伯氏之职也

古者文既记笏武亦书殳

按言殳以包凡兵器题识

不必专谓殳

汉之刚卯亦殳书之类

【原文】

八曰隶书

【注】

所以便於官狱职务也

自刻符而下其汉志所谓六技与

刻符旛信摹印署书殳书皆不离大篆小篆 而诡变各自为体,故与左书偁六技。

【原文】

汉兴有艸书

【注】

卫恒曰汉兴而有艸书不知作者姓名

至章帝时齐相杜度号善作之

宋王愔曰元帝时史游作急就章解散隶体麤书之章艸之始也

按艸书之偁起於艸稾

赵壹云起秦之末殆不始史游

其各字不连緜者曰章艸

晋以下相连緜者曰今艸

犹隶之有汉隶今隶也

汉人所书曰汉隶晋唐以下楷书曰今隶

艸书又为隶书之省文字之变巳极

故许蒙八体而附著之於此

言其不可为典要也

汉赵壹有非艸书一篇

【原文】

尉律

【注】

谓汉廷尉所守律令也

百官公卿表曰廷尉秦官掌刑辟

艺文志曰汉兴萧何草律

刑法志所谓萧何捃摭秦法取其宜於时者作律九章也

此以下至辄举劾之说汉律所载取人之制

【原文】

学僮十七巳上

【注】

僮今之童字

【原文】

始试

【注】

(句绝)谓始应考试也

【原文】

讽籀书九千字乃得为史

【注】

史各本作吏今依江式传正

周礼注曰倍文曰讽

竹部曰籀读书也

毛诗传曰读抽也

方言曰抽读也

抽即籀

籀读二文为转注

尚书克由绎之由绎即籀绎也

史记云紬史记石室金匮之书

如淳云抽彻旧书故事而次述之

紬亦即籀字也

今本说文言部读下云诵书也不合故训

诵乃籀之误耳

凡古卜筮抽绎卦爻本义而为辞者因以籀名之 今左传作{(摇-扌)+系[左右]}俗作{(摇-

扌)+(卜+系[上下])[左右]}

许偁则作卜籀

籀之说明而许所谓讽籀书者可明矣

讽籀书九千字者讽谓能背诵尉律之文

籀书谓能取尉律之义推演发挥而缮写至九千字之多

讽若今小试之默经

籀书若今试士之时艺

上云始试则此乃试之之事也

艺文志试学童讽书九千字以上乃得为史无籀字 得为史得为郡县史也

周礼史十有二人注曰史掌书者

又史掌官书以赞治注曰赞治若今起文书草也 後汉书百官志郡大守郡丞县今若长县丞县尉各置诸曹掾史

【原文】

又以八体试之

【注】

八体汉志作六体

考六体乃亡新时所立

汉初萧何艸律当沿秦八体耳

班志固以试学童为萧何律文也

自学僮十七至辄举劾之许与班略异而可互相补正

班云大史试学童

许则云郡县以讽籀书试之又以八体试之 而後郡移大史试之

此许详於班也

班云讽书

许则云讽籀书此亦许详於班也

班云六体许则云八体此许覈於班也

班云以为尚书御史史书令史

许云尚书史

此班详於许也

班云吏民上书字或不正辄举劾

许不言吏民上书

此亦班详於许也

班书之成虽在许前而许不必见班书固别有所本矣

【原文】

郡移大史并课(句绝)冣者以为尚书史

【注】

大史者大史令也

并课者合而试之也

上文试以讽籀书九千字谓试其记诵文理 试以八体谓试其字迹

县移之郡郡移之大史大史合试此二者

冣读殿冣之冣

其冣者用为尚书令史也

尚书令史十八人二百石主书

艺文志曰以为尚书御史史书令史

云史书令史者谓能史书之令史也

汉人谓隶书为史书

故孝元帝孝成许皇后王尊严延年楚王侍者冯嫽 後汉孝安帝和熹邓皇后,

顺烈梁皇后,

北海敬王睦,乐成靖王党,安帝生母左姬,

【原文】

今虽有尉律不课

【注】

今者许谓当其时也

谓不试以讽籀尉律九千字也

小学不修谓不以八体试之也

汉志自史籀十五篇下至杜林仓颉故一篇总之为小学十家四十五篇

谓之小学者八岁入小学所敎也

【原文】

莫达其说久矣

【注】

莫解六书之说也

玉裁按汉之取人萧何初制用律及八体书

迄乎孝武依丞相御史言用通一艺以上补卒史 乃後吏多文学之士

合说文艺文志及儒林传参观可见

葢始用律後用经而文学由之盛

始试八体後不试第听闾里书师习之而小学衰矣 故言今以惜之

【原文】

孝宣皇帝时召通仓颉读者

【注】

(句绝)此通仓颉读者齐人而失其姓名 艺文志云徵齐人能通仓颉读者是也

张敞从受之谓令张敞从此人学

如晁错之从伏生受尚书

张叔等十馀人诣京师受业博士或学律令也

【原文】

张敞从受之

【注】

艺文志曰仓颉多古字俗师失其读

宣帝时徵齐人能正读者张敞从受之

传至外孙之子杜林为作训故

按云仓颉多古字者谓仓颉篇中大半古文大篆 且周秦时所用音义在汉时则为古字

如张揖古今字诂所记者是也

俗师失其读者失其音义也

正读者正其音义

张敞字子高河东平阳人

子吉吉子竦字伯松

博学文雅过於敞

郊祀志曰美阳得鼎献之有司,多以为宜荐见宗庙

张敞好古文字

按鼎铭勒而上议曰此鼎殆周之所以褒赐大臣 大臣子孙刻铭其先功臧之於宫庙者也 不宜荐见宗庙

制曰京兆尹议是

【原文】

凉州刺史杜业

【注】

业汉书作邺似当从许作业

杜邺字子夏本魏郡緐阳人也

其母张敞女从敞子吉学问得其家书

吉子竦又从邺问亦著於世尤长小学

邺子林亦有雅材其正文字过於邺竦

【原文】

沛人爰礼

【注】

沛依六篇邑部当作{巿+阝}此亦从俗也 亏部平下曰爰礼说其一端也

【原文】

讲学大夫秦近

【注】

讲学大夫新莽所设官名

儒林传萧秉陈侠欧阳政为王莽讲学大夫

秦近或曰即桓谭新论云:秦近君说尧典篇目两字至十馀万言说曰若稽古三万言者也

【原文】

亦能言之

【注】

谓已上共五人皆能说仓颉读也

杜业在哀帝时

爰礼秦近皆在平帝及亡新时

【原文】

孝平皇帝时徵礼等百馀人令说文字未央廷中以礼为小学元士

【注】

仓颉巳下十四篇谓自仓颉至於训纂共十有四篇篇之都数也

五千三百四十字字之都数也

艺文志曰汉时闾里书师合仓颉爰历博学三篇断六十字以为一章凡五十五章并为仓颉篇 此谓汉初仓颉篇只有三千三百字也

志又曰武帝时司马相如作凡将篇无复字 元帝时黄门今史游作急就篇

成帝时将作大匠李长作元尚篇

皆仓颉中正字也

凡将则颇有出矣

此谓三家所作惟凡将之字有出仓颉篇外者也 志又曰至元始中徵天下通小学者以百数各今记字於庭中

杨雄取其有用者以作训纂篇,顺续仓颉又易仓颉中重复之字凡八十九章

此谓雄所作训纂凡三十四章二千四十字合五十五章三千三百字凡八十九章五千三百四十字也 班但言章数许但言字数而数适相合

不数急就元尚者皆仓颉中字既取仓颉可不之数也

不数凡将者凡将字虽或出仓颉外而必晐於训纂中故亦不之数也

训纂续仓颉而无复仓颉之字且易仓颉中自复者故五千三百四十字一无重复也

然则何以云十四篇也

合李斯赵高胡毋敬司马相如史游李长杨雄所作而言之计字则无复计篇则必备也

本只有仓颉爰歴博学凡将急就元尚训纂七目 又析之为十四其详不可闻矣

汉初葢仓颉爰歴博学为三仓

班於仓颉一篇自注云上七章则爰歴为中博学为下可知也

自杨雄和训纂以後班固作十三章

和帝永元中郎中贾鲂又作滂喜篇

梁庾元威云仓颉五十五章为上卷

杨雄作训纂记滂喜为中卷

贾升郎更续记彦(音盘)均为下卷

人偁为三仓

元魏江式亦云是为三仓

葢自张揖作三仓训诂

陆玑诗疏引三仓说

郭朴作三仓解诂

魏晋时早有三仓之偁

韦昭注汉云班固十三章疑在仓颉下篇三十四章之内

然则贾鲂所作有三十四章而班之十三章在其中 许所云五千三百四十字不数班贾所作也 杨雄训纂终於滂熹二字

滂熹者言滂沱大盛

贾鲂用此二字为篇目而终於彦均二字 故庾氏云杨记滂喜贾记彦均

随志则云杨作训纂贾作滂喜其实一也 喜与熹古通用

熹者大盛之意

彦音盘大也

大学人之彦圣彦一作盘是也

怀瓘书断云仓颉训纂八十九章合贾广班三十四章

凡百二十三章文字备矣

按八十九章五千三百四十字又增三十四章二千四十字凡七千三百八十字

许全书凡九千三百五十三文

葢五千三百四十字之外他采者三千十三字 班贾之篇未尝不在网罗之内

且班贾而外亦且偕归渔猎之中

班前於许贾则同时

许即不见班贾之书而未央廷中百馀人所说杨雄所未采凡将所出仓颉外艺文志所云别字十三篇 者具焉

是皆许之所本也

自仓颉至彦均章皆六十字凡十五句句皆四言 许引幼子承诏郭注尔雅引妣延年是也 凡将七言如蜀都赋注引黄润纤美宜制禅 艺文类聚引钟磬竽笙筑坎侯是也

急就今尚存,前多三言後多七言

元尚今无考

若随志所载班固大甲篇在昔篇葢卽在十三章内 崔瑗飞龙篇蔡邕圣皇篇黄初篇吴章篇蔡邕女史篇皆由其字巳具三仓中故不得列於三仓也 若艺文志又偁仓颉传一篇杨雄仓颉训纂一篇杜林仓颉训纂一篇杜林仓颉故一篇

此四篇者又皆汉人释仓颉五十五章之作 五十五章四言为句如今童子所读千字文 此四篇者如颜师古王伯厚之释急就篇也 自仓颉至彦均汉魏时葢皆以隶书书之或以小篆书之

皆闾里书师所敎习

谓之史书

【原文】

及亡新居摄使大司空甄丰等校文书之部

【注】

校今之挍字也

古无挍字借校字为之

【原文】

自以为应制作

【注】

王莽传曰莽奏起明堂辟雍灵台制度甚盛

立乐经自言尽力制礼作乐事

【原文】

颇改定古文

【注】

颇者闲见之词於古文闲有改定

如曡字下亡新以为曡从三曰大盛改为三田是其

一也

【原文】

时有六书

【注】

与周礼保氏六书同名异实

莽之六书即秦八体而损其二也

【原文】

一曰古文孔子壁中书也

【注】

下文详之

秦有小篆隶书而古文由此绝

故惟孔子壁中书为古文故六书首此

【原文】

二曰奇字即古文而异者也

【注】

分古文为二

儿下云古

说文解字第十五卷下

【原文】

此十四篇

【注】

後汉书儒林传亦云许慎作说文解字十四篇传於

葢许不云十五卷也

慎子冲乃合十四篇及叙偁十五卷以献

此後序录家或云十四篇或云十五卷所以不同也

【原文】

五百四十部也

【注】

林罕字源偏旁小说增一部

序云五百四十一字

郭忠恕与梦英书云见寄偏旁五百三十九字

张美和撰吴均增补复古编序说文以五百四十二

字为部

容相传部数稍有异同

要异者甚{微-彳}可存而不论也

【原文】

九千三百五十三文重一千一百六十三

【注】

今依大徐本所载字数覈之正文九千四百卅一增

多者七十八文重文千二百七十九增多者百一十

六文

此由列代有沾注者

今难尽为识别而亦时可裁伪

去太去甚略见注中

(http://cache.baidu.com/c?m=9d78d513d9d437ae4f9b96690c66c0161d43f1612bd6a0020ea5843f94735a315010e7ac54550705a3d20d1316db484b9cf[1**********]c68cbe895dabb985295f9f5747676df25663a20ed8cc5124b137e65efedc6ef0bb8025e2dac5a7de4325c844740d97f1fb4d0063dd6e800341e7b1e84a025e60ad9c4172885e6028ef3431bc508ee5256f779687d74b3ac43da66706e6af22b14e05c463b36c6c3334d05bc50a462740f73e54e8353813e4eb4a972a6d0763e847e9ff87f4fc49ffc1f773c5bb8db82fe230b59ebcbe66420703a77aa3ffaab3493d0d15d8bcd516c633bcf9eab1&p=81759a4197805dbe0be2952f55&user=bai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