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的暴君结束篇:大清王朝 - 范文中心

中国历史上的暴君结束篇:大清王朝

06/02

中国历史上的暴君结束篇:没有一个暴君的大清帝国

中国历史上的暴君结束篇:没有一个暴君的大清帝国

要重点强调一下中国最后的一个封建王朝--清王朝。这是一个少数民族统治的王朝,该族入主中原时连文字也没有,文化水准远远低于有着五千年文明的汉族,但清王朝皇帝的总体素质却是最高的,一个暴君也没出现。唐王朝的二任帝李世民是一个空前绝后的盖世英雄,可他的后裔也有不少暴君型的帝王。清王朝寿命二百九十六年,共有十二个皇帝,将近三分之二的皇帝都很勤政,了解并努力完成他们的责任,三分之一也都具有中等才智,像明王朝那样一连串草包恶棍型的君王一个也没有。中国历史上还没有一个王朝,包括周王朝、西汉王朝、东汉王朝、唐王朝这些伟大的王朝在内,出现过这么多具有很强能力,而又肯努力工作的帝王。汉族有那么悠久的文明史,所建立的王朝竟然赶不上一个由不识字的小民族统治的王朝。

总之,中国人要对传统文化进行痛心革面的反省,彻底丢弃"官本位"价值观,不惜以生命为代价来捍卫人性的尊严。

在中华帝国史上诸王朝中,清的疆域最大、人口最多。汉时的西域,唐时的吐蕃,蒙古和台湾,全都被它纳入版图,远远超过自秦开始,汉、唐、宋、明因之的“传统疆域”。清的人口也超过历朝历代。据统计,秦代人口不过两千万,汉最多六千万,晋一千六百多万,唐四五千万,北宋四千六百万,元末五千余万,明末六千余万,清的人口则至少上亿。所谓“四万万五千万同胞”,当有不少是大清帝国留给中华民国的“人力资源”或“人口遗产”。

清的军事实力也很强大(仅次于元)。大清帝国与列强战争失利,常常使人们误以为它不堪一击。其实,在传统战争范围内,它是战果辉煌的。秦的军事实力是很强的,结果怎么样?“楚人一炬,可怜焦土!”汉军事实力也是很强的,结果怎么样?一个黄巾起义,就使它焦头烂额;一个董卓之乱,就让它命若游丝。然而大清帝国即便在遭受重创、国势衰微之际,仍尚能平定新疆,收复伊犁,镇压太平天国。至于前期平三藩、收台湾、对付教门会党,更是攻无不克。清王朝并不是“纸老虎”。

唐与清相比也相形见绌。唐征高丽,数征数败;清则入关前即收服朝鲜。唐征突厥,断断续续,清则入关前即收服漠南蒙古诸部,入关后数次讨伐准葛尔,皆获大胜,蒙古族几乎全部成为大清臣民。唐征西域,胜败无常,清出兵必胜,平定回疆,将其正式纳入中国版图。唐征吐蕃,负多胜少,清六次用兵,五次大获全胜,终其一代,藏不

敢叛。

无论是安内还是攘外,清都不逊于历朝,即便在于列强的战争中数次战败,也没有像宋、明那样至于亡国。

事实上,大清王朝的国运十分长久,即便从1644年入关算起,也有267年,仅次于汉(426年)唐(289年)宋(319年)明(276年)。但汉有新莽,实为两代;唐有武周,实为腰斩;宋则后来只有半壁江山,北宋不过167年。而如果从1616年建国算起,清之国祚则还要超过明,竟长达295年之久。这样算下来,清竟要排在第一。

长治久安的秘密不在于兵强马壮,更不在地大物博,而在政治清明。在同为集权政治或专制制度的前提下,清代的状况至少不能说是最坏的。相反,清之“康雍乾盛世”,持续134年,远远超过汉的“文景之治”50年,唐的“贞观之治”23年,宋的“太祖太宗之治”30年,明的“仁宣之治”11年。当然,诸朝还有其他“治世”但断断续续,远不如清之“治世”连续三朝,一贯到底。

事实上,有清一代,无宦官之乱、无外戚之祸、无荒淫昏戾之君,无帝后被废被杀,应该算是“安定团结”。清代统治者(包括皇帝和摄政人物)也大多勤政。除“三节两寿”(春节、端午、中秋,皇帝、太后寿辰),几乎日日办公,而且“当日事当日毕”。每天批阅奏折数十上百件,不过寻常之事。

清帝国制度相当完善,办事效率和保密程度也比较高。从中央到地方,体系严密,结构完整,号令畅通。因此虽然祸乱不断,却从未动摇国本,引起分裂,最后终能以和平方式,将政权完整交出。清之政治,并非一般人想象的那么糜烂。

民生和民族也基本不成问题,所谓“基本不成问题”,是说其民生状态和民族关系都不是最坏的,至少没有坏到官逼民反的程度。

实际上清代统治者生活尚属节俭,皇室年开支不过三万两,远远低于明的年开支一百六十一万两。他们对民生问题相当重视,政策也算宽松。自康熙至道光二百一十余年间,民生富足,百姓多能维持小康。晚清时虽遭太平天国破坏,民族经济仍有不俗的表现。1895至1913年间,民族资本工业发展速度竟高达年均百分之十五,这岂是崩溃的迹象?

当然,集权统治下广大平民的生活还是艰难困苦的。但这是历代王朝之通病,非清朝而独然。何况,清末民生再苦,也还没有像秦末、汉末、隋末、唐末、明末那样天灾与人祸并行,灾变与民变并举,饿殍遍地,饥民满国,处处揭竿而起。清王朝,不是因民生问题灭亡的。

民族问题亦然。历朝历代都有民族问题,但清的情况相对较好。汉、唐征伐不断,结果两败俱伤,只好和亲了事

;宋、明放任自流,结果无力还手,终于国破家亡。只有清,刚柔相济,软硬兼施,化敌为友,以少胜多,成功地创造了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和”的局面。

蒙古是其亲戚(满蒙贵族长期通婚),汉人是其子民(康熙以后实行“满汉一体”的政策),高原是其臣属(达赖和班禅均由其册封),新疆是其辖地(后更正式设省)。曾经让许多王朝都要头疼的“南方”和“外敌”,连同也曾被视作“南方”和“外敌”的清朝统治者自己,统统变成了“中国人”和“自己人”。这真是何等了得!

当然,民族矛盾总是存在的,“反清复明”“驱逐XXX”的呼声也不绝于耳,但对此要作分析。其原因有四:一是“夷夏之辩”和“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思想根深蒂固,二是“扬州野史”“嘉定野史”的伤痛记忆犹新,三是满汉两族在许多方面不平等,再就是革命造反需要一个直截了当、具有煽动性的口号!

在一个民族情绪浓郁的国家里,民族主义的口号是最为煽情的,何况汉人原本是多数。但不管怎么说,清末民族矛盾决没有发展到元末爆发农民起义的程度。相反,面对西方列强的入侵,各族人民都能同仇敌忾,一致对外,共赴国难。清王朝也不是因民族问题灭亡的。

事实上正如黄仁宇先生所言,清朝君主之符合中国传统,远远超过前朝本土出生的帝王;而他们所能行使之职权,也胜于历朝历代(请参看《中国大历史》)。这多半是因为他们作为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对于政权的颠覆时时怀有戒心,因此居安思危,殚精竭虑,扬己(满族)之长,避彼(汉人)之短,从而将帝国制度发展到了极致。也就是说,在帝国制度的框架内,他们已经做得相当不错了,并不比历朝历代差。


相关内容

  • 盛世中国的历史警示
    "盛世"中国的历史警示 [摘要]中国封建社会出现过3次公认的"盛世".它们都是在前朝大乱之后,经过新一代封建统治者们拨乱反正.励精图治.最终实现新的大治的结果.汉朝的无为而治,唐朝的居安思危,清朝的乾 ...
  • 李旭之:分析甲午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
    2014-07-29 08:07:40  来源:红歌会网  作者:李旭之 今年又是甲午年,当下中日关系走入了一个低点,日本右翼势力近几年连续通过钓鱼岛问题,东海问题,历史问题等几个大的动作,使得中日之间紧张了气氛.现在日本又解禁了日本集体自 ...
  • 晚清变局中的惊世呐喊
    1998年6月29日,北京大学办公楼礼堂. 室内座无虚席,六百多名北大师生屏神静气,聆听正在中国进行正式友好访问的美国总统克林顿发表热情洋溢的演讲: "从我在华盛顿特区住所的白宫往窗外眺望,我们首任总统乔治・华盛顿的纪念碑高耸入云 ...
  • 中国北方游牧民族南迁与气候变化
    提要论述了2000年来中国北方游牧民族南迁与气候变化的关系.气候温暖时期,中国北方游牧政权与中原农耕世界和平共处;气候寒冷时期,游牧民族南迁,中原政权不稳,二者对峙,甚至建立了"牧者王朝". 关键词中国北方游牧民族气候变 ...
  • 马可中国:林则徐是功臣还是罪人?
    马可中国:林则徐是功臣还是罪人? 清朝的中国有影响力的历史人物,恐怕只有禁烟功臣林则徐了.即使是拿到世界的平台来考量,林则徐的历史地位无可撼动. 不过,如果关起门来说,林则徐在中国人自己的历史上到底应该怎样评价,就需要考量一下了. 导致中国 ...
  • 清朝历史简介
    清朝历史简介 清朝(公元1616年~公元1911年)是由女真族(满族)建立起来的封建王朝,它是中国历史上继元朝之后的第二个由少数民族统治中国的时期,也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帝制国家.自此之后,中国脱离了帝制而转入了民主革命时期. 女真族是满族的 ...
  • 2000年来中国北方游牧民族南迁与气候变化
    第16卷第3期 1996年8月地 理 科 学SCIENTIAGEOGRAPHICASINICAVol.16No.3Aug.,19962000年来中国北方游牧民族南迁与气候变化 王会昌 (华中师范大学地理系 武汉430070) 提 要 论述了 ...
  •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复习提纲(全套)
    初一历史上复习提纲 元谋人:生活在(云南的元谋),距今(170万年).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 (元谋人)的活动揭开了中国历史的第一页. ①约4000多年前,黄河流域的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十分有名.南方蚩尤部落力量很大. ②炎帝姓姜,制作耒 ...
  • 如何看待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如何看待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1840年随着一声巨响,沉睡了百年的帝国被无情的拖入了战争,卧马长刀,金戈铁甲在战争机器面前却是如此的茫然而又不知所措,帝国曾经不败的神话在瞬间沦为了梦魇,直至1842年战争结束古老的帝国以优势的兵力战 ...
  • 林则徐是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
    以一个现代人的眼光,对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公认的民族英雄林则徐的所作所为,进行了重新审视.我得出的结论是:"林则徐作为民族英雄被中国人长期极度拜膜的现象,其在文化上的意义是,我们这个民族一百多年来早已分不清什么是英雄壮举,什么是蠢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