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武王嬴荡虽举鼎而薨,但绝非孬种 - 范文中心

秦武王嬴荡虽举鼎而薨,但绝非孬种

10/30

秦悼武王,又叫秦武烈王,嬴姓赵氏,名荡(这名却也霸气十足),秦孝公之孙,惠文王之子,是秦国第二十七任国君,亦是历史上的第二任秦王。

秦武王的一生颇具戏剧性,他短暂一生所建立的功业,都被掩盖在父亲和兄弟的灿烂光辉之下,这是一个相当尴尬的地位,前面有文治武功的父亲惠文王,后面有雄才大略的兄弟昭襄王,而这二人,正是赫赫有名的“大秦四雄主”其中的两位(四雄主:孝公,惠文王,昭襄王,秦始皇),就这样,武王被深深的夹在了他们中间,正像两千年后康乾盛名下的雍正帝,他身上原本所具有的光芒变的黯淡无色,最终渐渐的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秦武王即位之初,经过祖父和父亲两代人的苦心经营,强大的国力给秦武王换来的是,“武王立,韩,魏,齐,楚,越皆宾从”(《史记卷五秦本纪》载),然而就在五十多年前,秦孝公的求贤令中还写着那八个刺痛秦人的字—“诸侯卑秦,丑莫大焉”,时至今日,诸侯们却不得不竞相来朝拜秦王,藉此来换取他们短暂的安宁。

秦武王的功绩首先要说的便是“平叛”。

公元前316年,蜀国与苴国矛盾激化,两国皆遣使示好于秦国,没想到此举却是引狼入室,秦惠文王出兵先后灭蜀吞苴,贬蜀国为蜀候国,并派陈庄出任相国,此后,蜀国正式纳入秦国版图。

公元前311年,即惠文王十四年,蜀国内部出现了状况,“蜀相壮(庄)杀蜀候来降”(《史记秦本纪》),此事非同小可,惠文王还没来得急处理便薨了,此事便落在了继任者秦武王身上,武王必需谨慎处理,兹事体大,蜀国归入秦国才六个年头,民心不稳,稍有不慎,即可引发大规模叛乱,武王元年,他派将军甘茂讨伐陈庄,陈庄兵败被杀,叛乱平息,蜀地遂恢复平静,一场危机就这样被安全的被化解掉了。

就在同一年,这位年仅二十岁的君王又出兵讨伐了雄踞秦国北方的义渠和丹犁。武王二年,“初置丞相,樗里疾,甘茂为左右丞相”,这是一项很有远见的政治举措,做为中国第一个设立丞相的君主,武王可能根本无法想象到此举会给后世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事实证明,这个制度影响中国官制长达一千六百多年,一直到明太祖朱元璋因“胡惟庸案”才得以废除,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赞同废相,黄梨洲(宗羲)就说:“有明一代政治之坏,自高皇帝废宰相始”(《明夷待访录》),他将明代政治混乱的根本原因归结于废相并不是没有道理的,而史学大师钱穆更是赞黄梨洲之论为一针见血,由此可见丞相制度对中国政治的影响力之大。

武王的另一重要武功便是为秦国攻取宜阳。

公元前308年,即秦武王三年,武王对甘茂说:“寡人欲容车通三川,以窥周室,而寡人死不朽矣”(《史记樗里子甘茂列传》),同年秋天,武王便以甘茂,庶长封为将,出兵讨伐韩之宜阳,宜阳人多地广,秦军围攻五个月不下,武王遂“大悉起兵,使甘茂击之”。终于,武王四年,秦军攻克宜阳,斩首六万,得胜的秦军又一路势如破竹,很快渡过黄河,攻下武隧,并在其筑城。

迫于秦军强大的武力,此时的韩襄王已经惊慌失措,急忙派遣公仲侈入秦向秦王谢罪讲和。宜阳乃周都洛邑的西大门,两地之间的距离近在咫尺,秦军攻克宜阳使得武王终于可以实现自己“通三川,窥周室”的梦想,但他永远不会想到,此行,同时也应了他“死不恨矣”的誓言。

八月,武王率众行至洛阳,在太庙中,武王看见了象征天下的九鼎,“武王有力好戏”,他决定和自己的力士比试举鼎,而就在三百年前,楚国有一位国君曾经向周室打听过这九鼎的重量,但却被王孙满的一句“在德不在鼎,周德虽衰,天命未改”而吓的退兵出境,这位国君,便是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庄王。时至今日,秦武王却欲举起这天下的象征,这是一个致命性的错误,“秦武王与孟说举龙文赤鼎,绝膑而死”(《史记赵世家》),或是因为鼎重,或是因为武王高估自己的实力,亦或是因为“周德未衰,神器不可动”,但唯一的事实却是武王确实薨了,武王死后,周赧王大惊,亲往吊丧,而孟说,也被秦国诛族。武王无后,立同父异母弟嬴稷为王,这便是后来的秦昭襄王。

纵观武王一生,虽然功劳不及前后二王,但也绝非昏庸无能之辈,最起码,他做为秦国的掌舵人,能够顺应时代大潮,并将祖先的遗志铭记于心,他虽早逝,但秦国的国力却始终处于上升状态,就像贾谊在《过秦论》所说的那样,“孝公即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不由的令人赞曰:秦君无孬种。

作者 | 弋子铉

来源 | 历史大学堂(oldmanno)


相关内容

  • [武王克殷]阅读答案
    武王克殷 [原文] 武王⑴克殷⑵,召太公⑶而问曰:"将奈其士众何⑷?"太公对曰:"臣闻爱其人者,兼屋上之乌 ⑸:憎其人者,恶⑹其余胥⑺.咸刈厥⑻敌,使靡⑼有余,何如?"王曰:"不可!&quo ...
  • 夏商周历史年代问题
    夏商周历史年代问题 历史从神话传说时期迈进有文字记载可征的信史时期,首先遇到的就是年代问题.年代是历史的尺度.历史之有年代,犹如地理之有经纬线.必有经纬线,然后知其地之在何处:必有年月日,然后知其事之在何时.对某一历史事件,如果不知其时.也 ...
  • 武王灭商的证据--利簋(上)
    历史没有真相, 可是在国宝文物上,记录着真实的历史: 历史无法穿越, 可是在国宝单位中,遗存着鲜活的历史参观名胜古迹: 凭吊怀古,即为巡礼 发现文化艺术价值,悟道人生哲理,就是寻理-- 感谢您阅读"博物馆看展览"和&qu ...
  • 洛阳地名的来历
    洛阳地名的来历 洛阳市县区的地名 洛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历史非常悠久,文化底蕴非常深厚,不仅体现在有形的名胜古迹上,连大量无形的地名也渗透着历史文化的气息.在古汉语中,山之南水之北谓阳,山之北水之南为阴.古人最初多依山傍水而居,许多城市是 ...
  • 中国尚武精神
    中国尚武精神杂议 在网站上看到一些忧国忧民的网友,高声疾呼中国应有尚武之精神,以为中国之尚武精神缺失了两千年. 其实不然,苏东坡尝有一诗:"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诗来说中国人之性格,大概也颇 为适宜,对中 ...
  • 图图出品 名词解释
    甲骨文 --甲骨文发现于我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商都殷墟迄今共发现的.甲骨文就是刻在龟甲.兽骨上面刻的文字,内容是占卜记事文字.主要是王室占卜的记录 对今人研究商代宗教和历史具有重要意义.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甲骨文是汉字 ...
  • 中庸译注:第三十章 敦化
    本章有三个层次.首先,从人类历史看孔子.尧.舜和文王.武王都是儒家推崇的榜样.尧.舜仁慈孝友,不以天下为己私,贤者当之:文王.武王除暴安民,以德治天下,天下颂之.他们都有高尚的道德,都是孔子学习的对象,孔子不少思想原则是从他们那里继承而来的 ...
  • 自主学习宣言书
    自主学习宣言书 开学已经三个月了,高三紧张而繁忙的学习,随着秋风无声地飘进了我们的生活,面对高三这扇冷峻的门,大家不禁惶惶然,高三(40)班的同学们,你们退却了吗? 流年似水,不应该只将泪水镌刻:风雨如磐,总应该把羽翼淬火! 或许曾经迷惘, ...
  • 中国古代经典战役介绍词
    大家好,上几个小组都为大家介绍现代军事,那这次我就为大家换换口味,给大家介绍一下古代军事. 古代经典战役一般都是以少胜多的战役.下面我就为大家介绍一下最为经典的十大战役.这些战役闪烁着古代军事家的智慧,展现着中国古代战法的锋芒. 1.牧野之 ...
  • 强大的齐国为何不吞并鲁国呢
    齐鲁都是侯爵的大国,公侯伯子男,排在第二等.西周分封公爵的国家没几个,只有宋,虢,州,虞.所以侯爵的地位也是很高的,大家地位相当,你是常任理事国,我也是常任理事国. 齐国大家都知道了,是姜太公的封国,无论是演义还是小说大家已经都耳熟能详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