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招利弊辩论 - 范文中心

扩招利弊辩论

08/25

1.提高高中升学率,使更多学生圆了大学梦。在以前上了大学等于拿到了铁饭碗。而现在大学急剧扩招,升学率持续上升,进入普通高校不再是难事。现在家长、学生和高中学校所关心的不再是能否上大学,而是上什么样的大学。

2.提高国民素质,提升学历,缩小与国外受教育水平差距。2002年,我国高等教育总规模达1600万人,全国普通、成人高等学校本科、高职在校生、研究生从数量上上涨。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仅为2%-3%,经过近几年的扩展,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15%,初步进入到大众化教育阶段。

3.推迟初次就业时间,缓解就业压力。当前阶段,人口特别多,教育可以使更多的人呆在学校,减少当前的就业人数,降低就业压力。如果,如此庞大的群体一旦进入就业队伍,势必对就业造成巨大压力。发展高等教育是缓解就业压力的有效办法,也是按学龄期学生人数比例发展教育的必要措施。

4.发展经济,拉动内需。近年来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进入低谷,大幅度发展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借此拉动内需,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并带动经济的增长。扩大和发展了教育产业,使教育成为一门热门投资行业,增加了人们对教育的投资和消费,也增加了教育从业人员,带动了教育相关行业的发展。

5.实现教育发展阶段性飞跃。我国大规模扩招,提升教育发展阶段,是使更多的适龄青年享受教育的一个措施。

1999年,扩大高校招生规模,2000年,北京、上海、安徽进行春季招生的改革,2001年,教育部出台新政策,允许25周岁以上公民参加高考,彻底放开高校招生的年龄限制。2001年,江苏省3所高校率先实行了“自主招生”的试点工作。截至2007年,已有53所高等院校开始自主招生。2002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历史性的第一次全面实现了网上录取,全国网上录取新生率达到了85%。2003年,北大、清华等22所高校被赋予5%的自主招生权。2006年,自主招生的高校扩大到了53所。同年,教育部允许香港高校在内地自主招生。这些都是扩招的内容。

全国1998-2009高考录取人数

1998年:录取108万人

全国高校大规模扩招始自1999年,按当年统计,全国普通高校招生160万人,比1998年增加了52万人,增幅高达48%。

2000年:录取180万

2001年:录取260万人 录取率首次突破50%

2002年:录取320万人

2003年:录取382万人

2004年:录取420万人

2005年:录取504万人 考生867万

2006年: 录取530万 考生880万

2007年,高校计划招生567万人,与30年前报考人数极其接近,但是录取比例约为2:1。 2008年,高考招生人数创新高,计划录取599万人,考生1050万。录取比例57%。 2009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报名人数约为1020万人,比2008年减少3.8%,其中应届普通高中毕业生约750万人;本专科招生计划安排数则比去年增长4%,全国普通高校计划招生629万人。在上述“一少一多”的情况下,预计2009年高考的平均录取率将接近62%,比2008年提高近5个百分点。

编辑本段

历年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

(不包括成教,自考,网络教育和留学)

年 毕业人数(万) 同比上年增长(万)

2009 611 52(9.3%)

2008 559 64(12.9%)

2007 495 82(19.8%)

2006 413 73(21.5%)

2005 340 60(21.4%)

2004 280 62(29.2%)

2003 212 67(46.2%)

2002 145 30(26.1%)

2001 115 8(7.4%)

2000 107 [摘 要] 大学扩招已有多年,且也是大势所趋。但近几年却愈演愈烈,且已发展到研究生和博士生招生阶段。究竟这样一种大规模扩招是否可行?本文探讨了扩招的利弊,并对高校管理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

[关键词] 大学扩招 利弊 高等教育管理

翻开我国教育发展史,高等教育扩招并不是近几年的事。据国家统计局统计,自1978年恢复高考以来,我国高等教育除少数年份外招生数额一直呈增长趋势。 1999年5月,教育部宣布将大幅度扩大该年度的高等教育招生规模,并且在今后几年将继续扩大。自此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一个空前发展时期。其中1999-2002年间普通高校本专科招生数平均年递增率为42.4%,而1978- 1998年20年间,这一指标为5.1%。近几年扩招已愈演愈烈,尽管扩招已不是什么新鲜话题,且也是大势所趋,但针对当前盲目扩招的状况,笔者认为探讨扩招的利弊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仍然具有借鉴意义。

一、大学扩招的有利因素

对于大学扩招,主要有以下有利因素:

1.提高高中升学率,使更多学生圆了大学梦。在计划经济时代,国家可以分配工作,因此考上大学就等于拿了“铁饭碗”,就成了国家干部,人们认为高考是最好的出路;对农村的孩子来说,高考更是“跳出农门”的唯一选择。“学而优则仕”的思想流传几千年,在计划经济时代得到了很好的体现。而现在大学急剧扩招,门槛越来越低,高中升学率持续上升,进入普通高校不再是难事。据相关数据显示,2003年北京的录取比率达到70.8%,广东省的录取比率与2002年持平,陕西达到 56.47%,江苏为70%,江西为62%,湖北为64%。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高考录取率都是比较大的。现在家长、学生和高中学校所关心的不再是能否上大学,而是上什么样的大学。

2.提高国民素质,提升学历,缩小与国外受教育水平差距。2002年,我国高等教育总规模达1600万人,全国普通、成人高等学校本科、高职(专科)在校生达 1462.52万人,其中,普通高校903.36万人,成人高校 559.16万人,分别比上年增加162.98万人和103.18万人,增长25.63%和22.63%。研究生发展较快。高等学校和研究机构共招收研究生20.26万人,比上年增加 3.74万人,增长22.65%。在学研究生50.10万人,比上年增加10.78万人,增长27.41%。从数量上衡量,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仅为2%-3%,与西方发达国家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的规模指标有相当大的差距。经过近几年的扩展,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15%,初步进入到大众化教育阶段。

3.推迟初次就业时间,缓解就业压力。当前阶段,正是人口出生率高峰期所诞生的婴儿成长时期,这一年龄段的人口特别多,教育可以使更多的人呆在学校,减少当前的就业人数,降低就业压力。有数据表明,1995年幼儿园学生规模最大,这批人在1997年进入小学,实现了小学规模最大化,从1990年到2002年初中阶段学生规模依次递增,小学六年教育到2003年达到顶峰。从高中阶段和高等学校阶段看,学校平均在校生依年份递增,至目前还没有达到顶峰。这一方面反映出生高峰期学生高潮正随年龄增长逐渐上移,另一方面反映了高教扩招的效果。显然,如此庞大的群体一旦进入就业队伍,势必对就业造成巨大压力。发展高等教育是缓解就业压力的有效办法,也是按学龄期学生人数比例发展教育的必要措施。

4.发展经济,拉动内需。近年来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进入低谷,特别是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导致了市场疲软、消费热点消失等问题,而高等教育一直供不应求。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这种矛盾日益尖锐。因此,学界呼吁:应大幅度发展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借此拉动内需,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并带动经济的增长。这一政策的实施扩大和发展了教育产业,使教育成为一门热门投资行业,增加了人们对教育的投资和消费,也增加了教育从业人员,带动了教育相关行业的发展。

5.实现教育发展阶段性飞跃。美国教育社会学家、伯克利大学的马丁·特罗教授以美国和战后西欧国家高等教育发展为研究对象,以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指标,探讨数量增长与性质变化的关系,将高等教育发展历史分为“精英、大众和普及”三个阶段。他认为:“一些国家的精英高等教育,在其规模扩大到能为15%左右的适龄青年提供学习机会之前,它的性质基本上不会改变。当达到15%时,高等教育系统的性质开始改变,转向大众型;如果这个过渡成功,大众高等教育可在不改变其性质下,发展规模直至其容量达到适龄人口的50%。当超过50%时,即高等教育开始快速迈向普及时,它必然再创新的高等教育模式。”因此,我国大规模扩招,也是提升教育发展阶段,使更多的适龄青年享受教育的一个措施。

二、大学扩招的不利因素

从国家和社会发展角度看,扩招显然利大于弊。但这种政策在实践中呈现出许多弊端,对高等教育管理带来诸多不利影响。主要有:

1.升学扩招。实际以降低分数,放低要求和标准为代价,使扩招的一般高校学生平均素质降低。研究表明,人类的智力发展成正态分布,智商特别高的和特别低的人群比较少,大部分人处于中间层次。这种数量结构在一定的人群规模下是稳定的。因此,当高智商的人被招收到大学之后,要进一步扩大规模,就只能降低质量向低层次人群发展。以辽宁省为例,1998年第一批本科录取分数线为512分,1999年为465分,分数线如此大的差异足以说明两年录取新生的学习质量有着明显的差距。

2,改革“精英式教育”而实行“大众化教育”,致使大学生鱼龙混杂,良莠不齐,各种不良现象增加。如“硫酸泼熊现象”、“马加爵现象”、“木子美现象”等。当然有些人可能认为这并不与扩招存在必然联系。但笔者认为,这一方面是低素质的学生进校后造成的影响,另一方面是由于大学规模扩大而造成的管理和道德教育上的缺位引发的。扩招之后,不安于学习而只想混张文凭的现象明显增多;各种标新立异,道德缺失的行为大量存在。扩招后教育经费的紧张造成学校不断提高学费。补贴、扶贫金的有限使得家境贫寒的学生不得不出去打工,追求各种诱惑增多。这些都对整个校园的学风、道德、文化环境造成强大的冲击。

3.教育管理难度加大,管理事物增多。上述情况的存在,给学校的教学和管理带来很大困难。针对这些情况,学校不得不加强学生的日常管理,从思想行伪到学习指导,从学籍管理到自强自律,都要学校督促。思想教育也成了各高校另一个教育重点。这实际上是从教育内容到教育方式的下移,即本该高中完成的任务现在要由大学来做。扩招后学生的学习基础差异很大,基础差的

学生大幅度增加,补考现象明显增多。为改变这种现象,一些学校不得不改变教学计划,在保证正常教学的基础上又分别设立了提高班、加强班。这无形中给学校本来紧张的师资又增添了负担。其他方面如教务运行规划、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考试制度改革、教学管理手段和管理人员队伍素质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与招生规模迅速扩大不相适应的问题。

4.扩招给后勤服务带来巨大压力,教学资源日益紧张。目前在校本专科生人数剧增,而教室、实验室乃至操场等教学及学生活动场地面积并没有大量增加,据不少导师和研究生反映,在他们的研究工作中,对学校图书馆的利用程度不高,不是新书难以及时上架,就是上架的新书不见踪影。一些院校的理工科专业实验室,在原本由一人或两人操作的实验位置上,现在要安排三四个学生,甚至更多。部分实验课,有时不得不改为表演课。有不少研究生对住在校区外和同寝室人多(如4人)不满意。其主要原因是,在扩大招生规模之后,生活、学习所必须配套的硬件设施的建设速度和完善程度,未能较快地满足研究生的需求和期望。

5.教育环境、师资问题日益突出。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需要增加师资,如果师资跟不上,生师比提高过快,教师负担过重,精力投入不足,就会影响授课质量。如果师资也以同样速度增长,有可能又会因师资规模增加过快而导致整体师资水平下降,同样影响教学质量。以北京理工大学为例,按其目前的在校生规模和国防科工委批复的生师比14:1计算,仅本专科教学需要专任教师950人,现在该校一个学年中为本科生讲过课的教师却只有约600人,不得不安排了许多合班大课,甚至有些外语课也不得不合班上课。据调查,该校目前教授和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为本科生上课的比例只有约 50%,相当多的院系一半以上的教授从不为本科生上课。

6.学生就业压力增大,出口不畅,就业向低层次发展,社会对人才文化程度的需求呈梯度攀升。由于全国高校大幅度扩招,本科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越来越多的本科生选择了考研。国家教育部44所直属高校1999年本专科毕业生平均初次就业率为82%,即有18%的本专科毕业生在派遣工作结束时尚未落实就业岗位。2001年,有关部门计算出207所高校10个一级学科毕业生的平均初次就业率为74%。然而,一些专业的硕土毕业生就业难也已初见端倪,逼迫已初步接受高等教育的毕业生刚进入市场就业就不得不面临提高学历层次的问题,一时间高学历教育热风靡中华大地。与此同时,由于就业机会有限,致使那些怀才不遇的毕业生只好屈身附就,寻找低一级的工作;另一方面雇主也倾向于雇佣文化程度较高的人从事文化程度较低的人能干的工作。其结果,原本由中学毕业生干的事情现由本科生干,由本科生干的事情由研究生干,最终导致知识的相对失业。这样,人才高消费现象便产生,且愈演愈烈,人力资源被无谓浪费,出现了教育“过度”问题。

7.研究生、博士生含金量逐渐降低。教育的“过度”导致了知识的失业,反过来,知识的失业又促进教育层次的进一步扩张,由于本科毕业生在就业中越来越被动,普通高校不遗余力争上硕士点、博士点,名校则拼命扩大硕士生、博士生的招生规模。事实上,知识水平的升级并没有与教育层次的升级成正比例,研究生教育存在着“炒现饭”的现象,一些研究生专业并没有比本科生教育增加多少知识点。本科及本科以上三大学历层次的知识水平差距正在缩小,三者间的能力档次已不是十分明显。另外,“导师水平参差不齐”,也是我国目前研究生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而研究生中“1/4时间挣钱,1/4时间谈恋爱,1/4时间学外语,1/4时间搞专业”的情况,也大量存在。

8.精英教育机构承担着大众化教育的任务。理论上,精英教育机构培养的是理论性、学术型人才;大众化教育机构培养的是实用性、职业型技术人才。两者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与教育方法不同。精英教育机构承担大众化教育任务,并无优势。从国外的经验来看,精英型的大学,一般不承担大众化教育任务。有的也办大众化教育,大多是另设附属机构,另搞一套模式。大众型人才的培养,是由社区学院、多科性技术学院、短期大学、开放大学等来承担的。但中国当前的情况不是如此。1999年扩招以来,大量的扩招任务落在原有的全日制普通高校身上,重点大学也承担了沉重的扩招任务。除原已承担的成人教育学院、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辅导班等之外,扩招

之后,普通高校又增办高职学院、网络学院,还纷纷增办二级学院。普通高等院校,包括重点大学,由于承担繁重的大众化任务,办学力量分散,教育资源分散,承受着猛烈的大众化教育的冲击。近年来,重点大学的本科生教育、研究生教育质量下降的事实令人担忧。因此,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实施过程中,必须保护精英教育,减轻大众化给予精英教育机构的压力。

三、对高教管理的建议

显然,大学扩招对大学教育管理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如何减少弊的影响而增加利的因素是一个巨大的课题。这要求我们进一步明确办学目标和发展方向,实行适度规模扩展;另一方面,要求各大学不断改善条件,扩充师资,完善管理,实现资源优化升级,加强对学生的教育,不遗余力地保证教学质量。主要做到以下几点:

1.高等教育的规模要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进行适度超前发展,但不能随意超越国家的经济、政治和科技发展需要。高等教育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其规模应该平衡地、适度地发展,不能搞“大跃进”。在增长的方式上,高等教育应该走外延式发展道路,着重增办国家财政负担较轻的民办高校和人才市场需求量较大的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同时进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疏通社会对高等教育投资的各种渠道,调动全社会力量支持办高等教育。要引进国外资金举办高等教育,鼓励社会力量办学和个人捐资办学,实行缴费上学等措施,保证对高等教育的投资与其规模发展速度相适应。

2.根据不同的高等教育形式,建立不同的高等教育质量标准,建立社会、政府、学校对高等教育质量的评估机制和评估机构,加大对高等教育质量的监督力度。进一步提高对教学质量工作的认识,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监控与保证体系,建立和各级各类人员的质量责任制。

3.明确发展地位和办学目标,办特色学校。任何大学,都应有自己的特色,而不是照搬别人的模式与经验。由于各学校的师资条件,教育资源和文化环境不同,因此,每个学校应充分挖掘自己的特色,而不都办大而全、小而全的普遍一律的综合性大学。一个学校的好坏不在其规模的大小,而在其输送的人才质量。国外的一些著名学府如美国常青藤联校,其招生规模严格限制,宁缺毋滥。正是这种理念使其几百年都是世界一流学府,维持着良好的声誉。因此,像北大、清华等名校就应该以精英教育机构为发展方向,限制招生规模,减少大众化教育任务,将有限的精力和资源用在有限的精英人才培养上,集中力量以保障、提高教育质量与科研水平,争取成为世界一流学府。大规模扩招,反而会削弱其实力,使本来有限的资源分散,降低培养水平。

4.加强师资和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提高高等教育工作者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稳定教师队伍。制定并执行好教师资格制度、教师晋升制度、教师淘汰制度和教师退休养老制度。吸收社会上各行业的优秀人才加入教师队伍或兼任教学工作,让先进思想、先进科学技术进入课堂、融入学校的教学之中。教师队伍在数量上要保持与学校规模相当的师生比,而不能一味地提高。学校要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吸引教师把主要精力用于教学。学校要加强对教师的师德教育,要把培养中青年教学骨干与培养学术带头人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要保障教学投入,加强教学基本设施建设。随着招生规模扩大,学生住宿,教室,实验室、课外活动场地等均日趋紧张。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教学基本条件作保障,教学质量无从谈起。学校应根据发展规模保障教学投入比例。

5.加强学风建设。改革考试制度和用人制度,引入党争机制和淘汰机制,不以一次考试定终身,不仅仅凭考试成绩定前途。建立学生能力档案、业务档案和品行档案,保证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目标的实现。学校要采取各种可行的措施,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成才观、就业观,同时要严明学习纪律,坚决排除一切社会不良风气的干扰,营造弘扬正气:崇尚科学的校园文化氛围。

6.深化教学及管理制度改革。要以素质教育思想为指导,加强专业建设,调整好高等教育的

专业设置,使高等教育的专业更加贴近社会,同时保证基础学科的发展。调整好高等教育专业、规格、层次的结构比例和高等学校的结构布局,最大限度地提高高等教育的办学效益。加大对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切实改变落后的教学模式,学习、引进和探索先进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先进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大力提倡使用先进教材,同时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大力促进教学手段现代化。不断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促进教学管理手段现代化。改革高等学校的管理体制和内部管理体制,使高等学校轻装上阵,围绕着国家经济和社会需要自主地确定本校的发展计划和制定发展措施。

高校扩招利弊的评价标准是高校扩招所产生的影响是否有利于国家的长远发展。下面从三方面论证我方观点:

首先,高校扩招有利于国家经济的发展。正所谓“上下无才,国之大患也。”持续快速的经济发展需要充足的人力资源储备,而高校扩招增加了人才的供给,使我国人力资源的结构趋于合理,增强了国际竞争力,从而促进了经济发展。与此同时,扩招调动了办学的积极性,大大增加了高校教育投资,进而拉动经济增长。所以说,高校扩招有利于国家经济的发展。

其次,高校扩招有利于教育体制的完善。高校扩招推动高等教育走向产业化之路,促使教育自身发展规律的有机协调,促进高校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同时,扩招也是符合我国教育精英化走向教育平民化、大众化转变的需要。所以说高校扩招有利于教育体制的完善。

再次,高校扩招有利于全民素质的提高。扩招满足了人们对受教育的渴求,是“三个代表”伟大思想的一次重大实践,是“科教兴国”战略的要求,是实现迅速提升我国人力资源水平的需求,是实现教育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要求。

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高校在扩招的同时,也伴随着部分地区在短时期因为教育经费与办学硬件,局部教育质量下降等问题的产生。但是,高校扩招有利于经济的持续发展,教育事业的腾飞,全民素质的提高,显然其利处是主流,决定高校扩招的性质。而其弊端是支流,是阻挡不了高校扩招有利于国家长远发展的。许多家长和学生因扩招而打开理想之门,教育改变命运,实现社会了和谐。所以,我方的观点是扩招利大于弊。

反方:高校扩招弊大于利

我们判断高校扩招利弊的标准是看其是否有利于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我们承认高校扩招有一定的利处,但从现实情况看,这种高校扩招对高等教育的持续发展起阻碍作用。所以弊大于利,其原因有三:

第一, 高校扩招的确可以圆许多的大学生的梦,但却导致了教育质量下降。大学生整体水平下降。高校扩招后,学生规模急剧膨胀,仅1999年到2001年3年就扩招了491万人,单北京高校就面临硬件设施不足,在基础教学和专业课教学方面教师短缺的情况,在这种条件下,教学质量、学生质量怎能得到保证?

第二, 从经济方面来看,大家津津乐道的是扩招每年带动30亿内需,推动了经济发展,而现实真的是这样吗?让我们来算一算,每增加一个大学生,国家要补贴一万人民币,这就需要国家每年增多100亿的财政支出,如此大的缺口难以弥补,这种扩招真的能够促进经济持续有效地发展下去吗?

第三, 从社会方面来看,今天中国的确出现了“人才缺口”的现象,许多人觉得培养大学生应该能够填补人才缺口。但现实中人才缺口并不等于大学生缺口,经济结构多元化要求人才多元化,而高校扩招下,许多高校纷纷开设所谓热门专业,而不慎考虑社会人才结构需求,导致对热门专业趋之若鹜,冷门专业无人问津。这种人才结构严重失调,难道不是使人才缺口“越捅越大吗?

高等教育需要发展,但现阶段的高校扩招并不能正常地发展高等教育。综上所述,我方认为高校扩招弊大于利。

近年来,社会舆论往往把大学生就业难和高校扩招联系起来,认为大学生就业难是扩招惹的祸。客观地讲,扩招开始于1999年,而大学生就业难也恰好开始出现在2002年,即首届扩招大学生毕业的年份。在未来的几年内,大学生就业难的程度可能会进一步加剧。从表面上看,大学生就业难与高校扩招幅度进一步扩大有直接联系。同时,笔者认为,几年后毕业研究生也会在一定范围内出现一定程度的就业难现象,从表面上看,似乎也与研究生的大幅扩招密不可分。

就业难与扩招发生得如此同步,也难怪人们会将就业难归咎于扩招了。但是,毕业生就业难现象真的是扩招的错吗?笔者以为,大学生就业再难,也不能将板子打在扩招上。就如同吃饭会噎着,但吃饭却不是噎着的真正原因一样,扩招虽然使得毕业生就业竞争加剧,但扩招却不是大学生就业难的真正原因。我国的大学生就业难的深层原因是多方面的,笔者从供需关系的角度来分析。

第一,供需平衡虽然会受到供方增减的影响,但需方的增减同样也会影响二者的平衡关系。当前我国的就业难尤其是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主要在于需求增长不足。未来几年我国的劳动力供给量将达到峰值,在供方总量增长的前提下,宏观上只有通过大幅增加就业岗位来解决。而就业岗位的增长幅度是与经济发展增长的幅度密切相关的,当经济保持快速健康增长时,就业岗位也会出现相应幅度的增加;当经济增长缓慢甚至衰退时,就业岗位的增长就会放缓甚至减少。可见,经济增长不足导致的岗位增加缓慢是出现就业难的最根本原因。

第二,根据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大学生的数量还没有达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要求,无法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我国大学的毛入学率一直偏低,即使经过近几年的大规模扩招,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比西方发达国家的毛入学率低得更多(1997年发达国家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的平均水平已达61.1%,世界平均水平为17.8%)。从毛入学率这个角度讲,我国大学生不是多了,而是太少了。

第三,学历层次和学科专业等结构上的不平衡是大学生就业难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总量平衡仅仅是促进供需平衡的一个方面,在总量一致的情况下,结构的不平衡依然会导致供需不平衡。打一个简单的比方,比如说社会提供了1万个就业岗位,其中要求中文专业的岗位为1000个,英语专业的岗位为1000个,经济类专业的岗位为3000个,管理类专业岗位为1000个,计算机专业岗位为4000个;而就业适龄人口也恰好为1万人,供需总量平衡,但就业适龄人口中学中文专业的毕业生为1500人,学英语专业的毕业生为500人,经济类专业毕业生为3500人,管理类专业毕业生为1500人,而计算机专业毕业生仅3000人,供需仍然是不平衡的。同样,在学历层次上也有类似的问题,比如研究生层次的就业竞争激烈程度要弱于本科层次,更弱于专科层次。这就说明,学历层次上的不平衡也是存在的。

第四是观念方面的原因。如果说一般物品的供需平衡可以分为总量平衡和结构平衡两方面的话,那么人才的供需关系要比一般物品的供需关系更复杂,它还受到观念的影响。第一种错误观念是“大学一毕业就一定会有工作”,这种观念源于计划经济时代。那时我国大学生就业采取计划分配的形式,所有毕业生都有工作。因此,有些人抱定老观念不放,对于大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工

作的现实难以接受。第二种错误观念是精英就业观念。在我国,由于长期以来高等教育的规模一直较小,大学毕业生是一种非常稀缺的资源,因而其就业层次一直较高。在高等教育迅速走向大众化的今天,全社会尤其是大学生自身对于其就业层次的认识仍不能适应这种现实的转变,仍停留在精英教育的老观念里。如果大学生自身能放下“身价”、社会舆论正常看待大学生“小”就业(即到小企业、小城镇、农村就业),大学生的就业渠道将大大拓宽,就业层次将呈现出有利于社会发展的分布。第三种错误观念是一元化的、过于狭窄的就业观念。包括对就业行业过于狭窄的界定,几千年来“学而优则仕”的封建观念至今仍有相当大的影响力,过多的毕业生仍“惦记着”国家机关、中央部委,并在就业地区上预先划上几个“小圈圈”,限北京、深圳、上海等经济发达的城市,圈外的地区根本不予考虑。第四种错误观念在于,社会对于大学毕业生就业的过高预期。毕业生如果就业岗位低于社会的预期,则会丢面子、抬不起头。

总之,我国当前的大学生就业难其实并不是高校扩招的错,扩招恰恰通过缩短一部分人的工作年限在总体上减少了就业人口的总量,对缓解就业压力有积极作用。同时,就学时间的延长也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就业压力。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绝对不能采取因噎废食的做法,而应该针对根本原因加以解决。

高校扩招利大于弊

高校扩招利弊的评价标准是高校扩招所产生的影响是否有利于国家的长远发展。下面从三方面论证我方观点:

首先,高校扩招有利于国家经济的发展。正所谓“上下无才,国之大患也。”持续快速的经济发展需要充足的人力资源储备,而高校扩招增加了人才的供给,使我国人力资源的结构趋于合理,增强了国际竞争力,从而促进了经济发展。与此同时,扩招调动了办学的积极性,大大增加了高校教育投资,进而拉动经济增长。所以说,高校扩招有利于国家经济的发展。

其次,高校扩招有利于教育体制的完善。高校扩招推动高等教育走向产业化之路,促使教育自身发展规律的有机协调,促进高校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同时,扩招也是符合我国教育精英化走向教育平民化、大众化转变的需要。所以说高校扩招有利于教育体制的完善。

再次,高校扩招有利于全民素质的提高。扩招满足了人们对受教育的渴求,是“三个代表”伟大思想的一次重大实践,是“科教兴国”战略的要求,是实现迅速提升我国人力资源水平的需求,是实现教育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要求。

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高校在扩招的同时,也伴随着部分地区在短时期因为教育经费与办学硬件,局部教育质量下降等问题的产生。但是,高校扩招有利于经济的持续发展,教育事业的腾飞,全民素质的提高,显然其利处是主流,决定高校扩招的性质。而其弊端是支流,是阻挡不了高校扩招有利于国家长远发展的。许多家长和学生因扩招而打开理想之门,教育改变命运,实现社会了和谐。所以,我方的观点是扩招利大于弊。


相关内容

  • 中学生看电视利弊谈(课堂实录)(语文版九年级必修)
    中学生看电视利弊谈(课堂实录)(语文版九年级必修) 一.教学目标: 锻炼学生的组织.合作.收集资料.交际等能力:培养学生文明.得体的对话.交流.论辩,学会尊重对手,学会尊重对方观点,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二.过程设计 教法学法 ...
  • 20**年"大学生活我来辩"主题辩论赛策划书成品
    2012年"大学生活我来辩"主题辩论赛策划书 一. 活动目的 为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生活,开拓大学生思想,培养发掘辩论人才,提高学生阅读.写作.演讲,还有团队组织和团队协作能力,我部特举办"大学生活我来辩" ...
  • 大学生创业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自由辩论资料
    自由辩论环节的资料 (反驳结果问题)不可以用一件事情可能出现的结果来衡量这个事情的好坏.例如:捐血.同理大学生创业也是.同理大学生干其他事情也是耽误了学业等等,那么辩论也是?难道我们作为大学生就应该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吗?我们讨论 ...
  • 攻辩问题的提出
    第三周 攻辩及自由辩论问题的提出 告知新手们如何提出问题,以及提出问题后的注意事项. 该培训放在辩论群中进行,教材编写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1,攻辩问题的立足点,即一辩的立论稿: 2,攻辩问题提出之后的防备: 3,小结中对攻辩过程的总结. 由 ...
  • 感悟领导力
    感悟领导力 通过紧张的3天培训,对领导及领导力力的定义,内涵,及运用有了深入的思考,同时也给自己一个清晰的定位及成长的方向. 首先对领导的定义引导到工作上有了新的注解.领导是一种状态,无论他的团队成员状态如何,都能够教导团队,鼓舞士气,从而 ...
  •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教案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教学设计 东莞中学 地理科 罗丽华 1.教学内容 中国地图出版社<地理>必修第1册第二章第一节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的内容.主要在学习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逆辐射的基础上,解释温室效应,最后 ...
  • 测测你的思维方式
    本测验共6个大问题,每个问题有5种类型,每个类型都有5种备选答案,请仔细阅读每一道题目并如实回答. 1.一般而言,你吸收新观念的方法是: ①把它们与其它观念相比较. ②了解新旧观念的相似程度. ③把它们与目前或未来的活动联系起来. ④静心思 ...
  • 雅思写作范文系列之教育篇
    雅思写作范文系列之教育篇 摘要:100教育小编为各位考生整理了雅思写作范文系列之教育篇供考生们参考使用,更多雅思辅导请继续关注100教育. "滴水穿石"."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 ...
  • 大学扩招应休矣
    美国人也崇德,一个新开盘的房子如果全部用的是德国电器,经纪人一定会再三提醒参观者:洗衣机是什么牌子,取暖器是什么牌子--德国货,很吃香.制造强国的背后,是坚实的职业教育体制. 今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699万,是就业最困难的一年,截至4月19 ...
  • 就业难,女生比男生更难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一直备受关注,就业市场处于两难境地:一方面大量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另一方面部分企业招工难.教育部部长周济将这种现象概括为"有人没事干,有事没人干".教育专家对这种近几年一再上演的社会现象指出,与以前相比,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