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细雨中呼喊]读后感 - 范文中心

[在细雨中呼喊]读后感

01/28

摘 要:《在细雨中呼喊》采用较为缓和的笔调书写了作者之于世界的思考。其中,女性的屈辱与男性的卑劣使得人性的弱点得到了全方位的袒露。同样,小说按照思考的需要,实现了对回忆的重构。其丰富多变的叙述视角,使人物的情感抒发更为深刻。整部作品构思巧妙而独特,堪称余华转型期的代表作之一。

关键词:人性;回忆;叙述视角;黑色幽默

作为余华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喊》在其创作历程中具备了应有的价值,即评论家所公认的“过渡性”。“《在细雨中呼喊》是一个分水岭,借助于它,余华了结了自己的某些心结,抚平了心灵上的焦虑,获得了一次喘息。”1不同于早期《世事如烟》等先锋特征明显的作品,余华在这部小说中已经开始收敛“锋芒”,并试着采用较为缓和的笔调来书写自己之于世界的思考。如果将他之前的创作比作外科医生的手术,其尖锐刺痛难以名状,那么《在细雨中呼喊》似乎就是手术后的休养,充满了淡淡的温情与隐隐的疼痛。这种类似于暴风骤雨过后的片刻宁静,在余华迄今为止的所有作品中显得弥足珍贵。

本文拟结合该作品颇具特色的艺术手法,对其暗含的主题意蕴作一浅显的论述。拙稚之处,望与研究者们探讨。

一、在对人性的悲悯与批判中呼唤童真

作品命名为“呼喊”,必然有其根由。在首章的开头,有一段可视为“点题之笔”的描述。女人的呼喊使“我”对黑夜的恐惧具象化。“我”急切而害怕地期待着另一个声音的回应却不得,无疑使这种恐惧被无助感渲染得更加淋漓尽致。

女性之于孩童,在弗洛伊德的心理阐释中显得尤为重要。“母亲”这一角色扮演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孩子价值观念的形成。其中的两性关系,极有可能成为这种观念走向极端的突破口。

然而不幸的是,在中国,旧社会的女性一直以来都作为男性的“附属品”而存在。因此,不论是在农村的“南门”、还是城镇的“孙荡”,女性留给“我”的印象,都充斥着凄婉与哀叹,低入尘埃里,连偶尔开出的花朵也饱经风霜的打击。

“我”的母亲,作为“我”长期接触的第一位女性,代表着中国农村妇女具有普遍意义的典型。她勤劳、温顺、善良,嫁人生子,完成了女性履历上的任务,因而对自己的生活心满意足。在她期许成为完整女性时,命运却出现了巨大的空洞将其吞噬,她唯有为那形同虚设的家庭辛苦劳作来证实自己的存在。纵然如此,母亲仍狭隘地将仇恨抛之于寡妇身上,丝毫不会也不可能意识到丈夫的背弃与自身的缺陷是罪魁祸首。

女性作为美的象征,是除却“母亲”这一身份外的另一代言。冯玉青年轻的躯体里住着高贵而倔强的灵魂,却避免不了现世的折磨。她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如同无法遏止从纯洁的少女堕落为从事皮肉生涯的单身母亲的步伐。冯玉青悲惨无望的遭遇,青春激情的丧失,灰尘般的无所附着,都成为作者同情与关怀的投注点。

相反,与之对立存在的男性,本应是勇武、正直、规范的符号,在小说中却被形形色色低劣的父亲形象所取代。贫穷和愚昧,将“我”的亲生父亲孙广才与伦常纲纪剥离。这个彻头彻尾的无赖毫无廉耻之心可言,他现实地实践了余华所说的“欲望比性格更能代表一个人的价值”。2其次,不论是国庆还是苏宇的父亲,都摆脱不了淡漠与冰冷。《在细雨中呼喊》

中的父亲终成久置的虚席,真正的父亲脱离了肉身,只成为一种精神性的存在。

小说从一个孩童的角度观察着整个世界,替作者感受父性的变异,怜悯母性的流失。正是成人世界的肮脏与污秽,迫使在其浸淫下的儿童世界也丧失了纯真,充满了阴谋、陷害、世故及青春期的性意识混乱。“我”的第一次挨打是哥弟二人一手策划的,而“我”在遭受殴打时,两个兄弟神气十足地维持着现场秩序,村里的孩子也兴致勃勃地观赏着。成年人不曾给予孩子性知识的正确引导,从而导致苏杭骚扰七十多岁的老太太,苏宇则更是受了生理冲动的指使,犯下了影响一生的错误。这一切,都让读者听到了“救救孩子”的呼声。

“我”作为独立而清醒的叙述者,虽然也尝试着质疑与反抗,但终究势单力薄,最终不得不退守内心,以追忆美好时光的心态来抚平生活带给“我”的伤痛。在《在细雨中呼喊》中,人性的弱点得到了全方位的袒露,而人物的所有际遇也演化为人与世界的内在交往。个体心灵在对世界万物发出呼喊却得不到应答时,他那孤立无援的悲怆感不禁使读者黯然神伤。

二、在破碎的时空与多变的视角中重组记忆

整部《在细雨中呼喊》的叙述,蕴含着一种余华之前的作品极为罕见的坦诚与放松。在对待人和现实方面,它与《活着》一样,回归了最为原始的追忆方式,但是它并不试图还原往事的真实面貌,而是按照思考的需要,实现了对回忆的重构。

追忆展开的结构,源自于“我”对过去时间的理解。然而,心理时间又可以脱离物理时间而单独存在。在文本前行的过程中,作者在叙事时完全打乱了线性时间的顺序,而将回忆里的各种线索混淆在一起,以一种无时序的方式讲述了一系列过去发生的事件。事实上,在回溯性的文本中,这种构设更有利于体现记忆天马行空的特征,而正是凭借这一点,作者成功地在字里行间以清晰、流畅的风格将回忆不受控制的突然而至表现了出来。而且合理地组织了众多人物的出场,恰当地安排了空间的转换,从而忠实地传达了个体当下的经验,显得收放自如、神采飞扬。

在回忆与时间的密切关系中,叙事视角的交替递变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作为一部成长小说,《在细雨中呼喊》主要以第一人称回顾视角切入,间或穿插第三人称全知叙述。不同于其它传统小说的是,作者并没有让叙述者直接跳出文本来发言,而是把其意见隐藏在丰富多变的描述性语汇中,如“这个来势凶猛的家伙”、“那个古板的新郎”、“这个以严谨为荣的男人”等一系列称呼。形容词的充盈几乎溢出,这样,叙述者的思想感情也就逐渐凸显。 这个情绪外露的叙述者,在塑造各个不同人物时反复出现,成为了一个读者无法忽略的在场。不同时空阶段的“我”察觉到的两种主观现实,可以使读者更加深刻地理解过去的时光。 总之,《在细雨中呼喊》运用高超的时空架构方式,使作者和读者在浩瀚无垠的宇宙中不期而遇,产生了一次空茫而迷乱的心灵碰撞。作者对他者丑恶人性的极力扩张,成为了自我孤独的心灵向荒谬的世界“呼喊”的缘由。这一切的缜密安排,无不是作者“匠心”之所在。因此,《在细雨中呼喊》被誉为余华转型时期的成功之作,也是名副其实的。


相关内容

  • [妈妈别哭]观后感
    <妈妈别哭>观后感 在母亲节前夕,我与妈妈一同在金河会场观看了一部关于汶川大地震的电影<妈妈别哭>,这是一部体现人间真情,亲情,甚至是纯洁爱情的情感电影.电影给了我很深的感触,从影片开始到结束,我的眼泪伴随着一幕幕感 ...
  • 中小学生安全教育观后感
    中小学生安全教育观后感 前不久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安全教育,在观看了安全教育片后,现场的情景触动了我的内心,思想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一幅幅画面映入眼帘,内心此起彼伏,深深地感受到生命的可贵,感受到安全的重要性,感受到关爱幸福.善待自己和他人的重要 ...
  • 安全知识教育观后感
    安全知识教育观后感(一) --<中小学生安全知识教育讲座>观后感 星期六上午8时40分,我和妈妈准时收看了广东电视台公共频道播出的<中小学生安全知识教育讲座>,受益匪浅.这个节目紧紧围绕"安全"问 ...
  • 安全教育第一课观后感
    篇一:安全教育第一课观后感 今天看完以后,我知道了生命.安全是多么的重要,如果遇到灾难时,要在不同的场所有不同的应对方法如:自然灾害.洪水.地震.等等,我们必须要冷静处事,听大人的指挥或跑到安全的地方来保护自己,在平时我们要多训练多掌握一些 ...
  • 秋季安全第一课观后感
    秋季安全第一课观后感 秋季安全第一课>观后感(一) 今天,我按照老师布置的任务--看电视<安全教育课>.我看了以后.受益匪浅,并且懂得了遇到突发事件该怎样面对.处理. 我早早就起了床,为的是能够看到节目,八点零五分我准时坐 ...
  • [英雄儿女]观后感
    <英雄儿女>观后感 作者:袁凯杰 学校:中庙街道中心小学 班级:六年级 看完电影<英雄儿女>,一个镜头时常浮现在眼前,硝烟弥漫的高地,面对漫山遍野往上爬上来的敌军,志愿者战士王成怒目圆睁,对着报话机大声呼喊:&quo ...
  • 此人不用抒情那山那人那狗观后感
    此人不用抒情 那山那人那狗观后感 从小学开始,我们就写过无数以"我的父亲""我的母亲"为题的作文,编造过"妈妈就爱吃鱼头""爸爸半夜背我去医院"这类一眼就能看穿 ...
  • [生命孕育]观后感
    性健康1班 序号:37 学号[1**********]9 班级:新闻10-1 性别:男 姓名:王广琛 <生命孕育>观后感 在观看了<生命孕育>这部纪录片后,让我感受颇多.生命是多么的伟大,多么的来之不易,从最初精子和 ...
  • 腹有诗书气自华-读[闻书香.识女人]后感
    腹有诗书气自华-读<闻书香识女人>小记 <闻书香识女人>是当代著名作家徐坤为第四届全国"书香三八"读书活动,奉上的一部新作.书中,作者讲述了自己如何从读书到写书.再到品书论理与识人的读书心得与创作 ...
  • 有关描写母亲的优美段落
    1.夏日炎炎,悠闲的漫步,伴随着美妙的阳光度过,轻柔而自在.不经意间,淡淡的空气中多了一丝甜甜的味道,风的造化.风的姿态多变,但更爱展现出慈母的温柔,像一位身着云一样飘逸的白色长裙的女子像一位身着云一样飘逸的白色长裙的女子,让舐动的裙摆轻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