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塑造健康的人格 - 范文中心

如何塑造健康的人格

05/17

如何塑造健康的人格 摘要

一个人的人格是否健康会影响自身的行为和认知,当人格不健全时,他的行为和认知会出现偏差,当这种情况严重的话会出现错误的行为,这就不仅影响到他自身的生活也可能影响到他人的生活,一个健全的人格不仅是自身的一种幸福,也能给周围的人带来欢乐,健康的人格对自身有着一种深远的影响。什么样的人格会影响他的判断能力和选择,有一个健全的人格可以做出最适合人生的选择,它关系自身的心理健康。

关键词:健康人格 塑造 心理健康

1. 人格的概念

“人格”一词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高频词汇,我们经常说“他具有高尚的人格”、“他出卖了自己的人格”、“他具有健全的人格” “那个老师这样骂学生,简直是侮辱人格”等。人格一词涵盖了法律、道德、社会、哲学等领域。而人格(Personality)一词最初来源于古希腊语Persona,是指演员的面具,面具会随着角色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后来此词被用作描述人的心理。个性也叫人格(personality)。这个概念源于拉西语Persona,当时是指演员在舞台上戴的面具,与我们今天戏剧舞台上不同角色的脸谱相类似。后来心理学借用这个术语,用来说明每个人在人生舞台上各自扮演的角色及其不同于他人的精神面貌。

美国著名人格心理学家奥尔波特(A11pn,G,W.)对人格的定义做了统计,发现心理学家关于人格的定义不下50个。在对此总结的基础上,他指出“人格是一个人内部决定他特有的行为和思想的心身系统的动力组织”。米谢尔(Mxhel,M.)则把人格定义为:人格是心理特征的统一,这些特征决定人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它们与别人的行为有稳定的区别。人格包括个人的人格心理特征和人格倾向性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

人格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性格,这些心理特征在不同程度受先天遗传因素的影响,相对比较稳定。人格倾向性包括需要、动机、兴趣、价值观、理想,等等,主要在后天社会化过程中形成,集中反映了人性独特的一面。因为人格是个体在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独特的行为模式、思维方式和情绪反应,所以,如果个体能与社会环境相适应,就具有正常的人格。反之,如果个体

的情绪反应、言行举止、态度、信仰体系和道德价值特征等都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人际关系紧张,则可能患有人格障碍。

2.人格的影响因素

2.1生物遗传因素

研究结果表明:遗传是人格不可缺少的影响因素,但遗传因素对人格的作用程度因人格特征的不同而不同。通常在智力、气质这些与生物因素相关较大的特征上,遗传因素较为重要;而在价值观、信念、性格等与社会因素关系紧密的特征上,后天环境因素更重要。人格发展过程是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遗传因素影响人格发展方向及形成的难易。

2.2社会文化因素

人一出生,便置身于社会文化之中并受社会文化的熏陶与影响,文化对人格的影响伴随着人的终生。社会文化塑造了社会成员的人格特征,使其成员的人格结构朝着相似性的方向发展,而这种相似性又具有维系一个社会稳定的功能。这种共同的人格特征又使得个人正好稳稳地“嵌入”整个文化形态里。社会文化对人格的影响力因文化而异,这要看社会对顺应的要求是否严格。越严格,其影响力就越大。影响力的强弱也视其行为的社会意义的大小,对于不太具有社会意义的行为,社会允许较大的变异;但对在社会功能上十分重要的行为,就不太允许太大的变异,社会文化的制约作用就越大。但是,若个人极端偏离其社会文化所要求的人格基本特征,不能融入社会文化环境之中,可能就会被视为行为偏差或心理疾病。

2.3家庭环境因素

家庭常被视为人类性格的加工厂,它塑造了人们不同的人格特征。家庭虽然是一个微观的社会单元,但它对人格的培育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不仅具有其自然的遗传因素,也有着社会的“遗传”因素。这种社会遗传因素主要表现为家庭对子女的教育作用,俗话说:“有其父必有其子”,其中不无一定的道理。父母们按照自己的意愿和方式教育孩子,使他们逐渐形成了某些人格特征。

孩子的人格是在与父母持续相互作用中逐渐形成的,富于感情的父母将会示范并鼓励孩子采取更富情感性的反应,因此也加强了孩子的利他行为模式而不是攻击行为模式。孩子的人格就是在父母与他们的相互磨合中形成的。孩子在批评中长大,学会了责难;敌意中长大,学会了争斗;虐待中长大,学会了伤害;支配中长大,学会了依赖;干涉中长大,被动与胆怯;娇宠中长大,学会任性;否定中长大,学会了拒绝;鼓励了长大,增长了自信;公平中长大,学会了正义;宽容中长大,学会了耐心;赞赏中长大,学会了欣赏;爱中成长,学会爱人。这样的说法不无道理。

2.4儿童早期经验

“早期的亲子关系定出了行为模式,塑成一切日后的行为。”这是有关早期童年经验对人格影响力的一个总结。中国也有句俗话:“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人生早期所发生的事情对人格的影响,历来为人格心理学家所重视,特别是弗洛伊德。

斯皮茨(Spitz)在对孤儿院里的儿童所进行的研究中,发现这些早期被剥夺母亲照顾的孩子,长大以后在各方面的发展均受到影响。许多孩子患了“失怙性忧郁症”,其症状表现为哭泣、僵直、退缩、表情木然,并且有人提出弃子会使儿童产生心理疾病,孩子会形成攻击、反叛的人格。艾斯沃斯研究表明:早期安全依恋的婴儿在成大后有更强的自信与自尊,确定的目标更高,表现出对目标更大的坚持性,更小的依赖性,并容易建立亲密的友谊。

2.5学校教育因素

教师对学生人格的发展具有指导定向作用。教师的人格特征、行为模式与思维方式对学生产生巨大影响。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这种风格为学生设定了一个“气氛区”,在教师的不同气氛区中,学生表现出不同的行为表现。洛奇(Lodge)在一项教育研究中发现,在性情冷酷、刻板、专横的老师所管辖的班集体中,学生的欺骗行为增多;在友好、民主的教师气氛区中,学生欺骗减少。心理学家勒温等人也研究了不同管教风格的教师对学生人格的影响作用。他们发现在专制型、放任型和民主型的管理风格下,学生表现出不同的人格特点。 教师的公平公正性对学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一项有关教师公正性对中学生学业与品德发展的研究结果表明,学生极为看重教师对他们是否公正、公平,教师的不公正表现会导致中学生的学业成绩和道德品质的降低。“皮格马利翁效应”

就说明了每个学生都需要老师的关爱,在教师的关注下,他们会朝着老师期望的方向发展。实验研究表明,如果教师把自己的热情与期望投放在学生身上,学生会体察出老师的希望,并努力奋斗。很多学生都有受老师鼓励开始发奋图强,受老师批评而导致学习兴趣变化的人生体验。

学校是同龄群体会聚的场所,同伴群体对学生人格具有巨大的影响。班集体是学校的基本组织结构,班集体的特点、要求、舆论和评价对于学生人格的发展具有“弃恶扬善”的作用。

2.6自我调控因素

上述各因素体现的是人格培养的外因,而外因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人格的自我调控系统就是人格发展的内部因素。人格调控系统是以自我意识为核心的。 自我意识是人对自身以及对自己同客观世界的关系的意识,具有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三个子系统。自我调控系统的主要作用是对人格的各个成分进行调控,保证人格的完整、统一、和谐。它属于人格中的内控系统或自控系统。 提出人格五要素论,建立生理-心理-社会-道德-审美宏观健康人格模型。

3.健康人格的形成条件

3.1个人主观改善

一:保持开朗的心境,学会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绪,建立积极、健康的情绪状。二、加强意志磨练,自觉主动地控制自己的行为,培养经受挫折的耐受力,不盲目冲动,不消极低沉,始终保持乐观的生活态度。三、注意性格完善,自觉检查修正自己的性格特点,培养健康的性格模式。四、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具有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五、培养良好的情操,加强思想品德修养,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注重社会实践,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六、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积极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七、积极参加弘扬社会主旋律的公益性活动。

3.2塑造健康人格方法

培养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养成做事有目的性、行动自觉性、处事果断性、坚持到底的精神。使之胜不骄、败不馁、认真负责、勇于克服困难、争取胜利。培养谦虚谨慎、沉着稳重、凡事要三思而后行的品质和习惯,锻炼其勇于批

评与自我批评,以便能够不断地消除其自身弱点,并使自己的行为方式能够不断地适应时代前进的步伐。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这可以使人生活内容充实、知识丰富、视野宽阔,有利于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提高,从而易于取得多方面的工作成就,也容易适应社会各方面的变化。培养实事求是的精神,以积极的态度,正确的处理生活、学习、工作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绝不回避现实,凡事从实际出发,能实事求是地分析问题,严以律己、对于能做到的事情则要努力完成。培养爱祖国、爱集体、爱科学、爱劳动的精神:积极参加各种集体活动,密切与同学、同事、朋友的关系,与他们团结友爱、和睦相处,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互相促进,乐于助人,尊老爱幼、遇事多为别人着想。艰苦奋斗、勇于追求真理和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优良品质。培养崇高的理想和高尚的情操,树立革命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从而使自己永远朝着正确的方向,把握好人生的航程。

结论

一个健全的人格不仅是自身的一种幸福,也能给周围的人带来欢乐,健康的人格对自身有着一种深远的影响。什么样的人格会影响他的判断能力和选择,有一个健全的人格可以做出最适合人生的选择,它关系自身的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刘华山:《心理健康标准与概念的再认识》,《心理科学》2001年第4期。

[2] LA.普汶.人格心理学[M].郑慧玲译.台北:台北桂冠图书有限公司,1995

[3] 许燕.人格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4] 罗伯特•斯宾雷[M].人格与行为:管理心理学基础.李瑾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5]张日《咨询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5页、116页。


相关内容

  • 阳光心态,健康成长--从教师的职责帮助中学生拥有美好中学生活
    阳光心态,健康成长 --从教师的职责论帮助中学生拥有美好中学生活 罗定市黎少中学 谢少珍 摘 要: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关系到中学生健康成长的心态与人格等德育问题日益被教育界所关注,本文从初中思想品德课出发,围绕教师的职责,重点讨论教师的模范 ...
  • 辩论会素材道德与知识
    辩题:道德比知识更重要 一辩: 谢谢评委,谢谢主持人,谢谢关注,我是正方一辩XX ,我方的观点是:道德比知识重要.道德教育胜过知识教育,比知识教育更重要.如果那些辛辛苦苦培养的学生,走出了国外,成了反对我们的敌国帮凶:如果那些含辛茹苦供应大 ...
  • 简述如何增强自己的人际魅力
    简述如何增强自己的人际魅力,1努力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2提高个人的外在素质3培养良好的人格特征4选择交往的时间与空间5合理处理意外冲突6加强交往密切关系 4. 简述人际交往的心理因素及意义.答:人际交往的心理因素包括认知.动机.情感.态度和行 ...
  • 关于加强学校师德师风建设的建议与对策
    关于加强学校师德师风建设的建议与对策 教师被人们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要塑造学生的灵魂,首先要塑造自己的灵魂.因此,师德是教师的核心和灵魂,是教师立身之本.师德建设也就成了学校最重要的也是最常规的工作,是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
  • 怎样做一名合格的小学教师
    怎样做一名合格的小学教师 ------师德师风活动活动小结 上良中心小学 杨进 师德师风教育活动在我校的开展可谓如火如荼,现在已进小结阶段,对照<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结合自己教育教学工作实际,我想: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 ...
  • 以自身美好的人格,塑造学生纯洁的心灵
    学校教育的关键在于教师.教师的人格状况如何,直接影响学生的行为,影响到学生的身心发展和成长,最终影响到整个教育教学的成败. 教师在学生面前享有很高的威信.学生常常以教师的行为.品质作为衡量自己的标准,他们也把教师的言行作为自身行为的典范.教 ...
  • 论高校美育的任务
    第23卷第4期 华 北 水 利 水 电 学 院 学 报 (社科版) Vol.23No.4 论高校美育的任务 谭 雁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河南郑州450011) 摘 要: 美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种按照美的标准来培养人的教育.高校美育 ...
  • 青少年心理健康知识
    青少年心理健康知识 相关标签: 心理健康 | 健康 | 心理 | 轻松减压 青少年心理健康是指青少年在德.智.体各方面得到良好发展,能在学习和社会活动过程中与人建立良好关系,能谅解他人,辨别是非,在遇到困扰时能克服困难.目前对青少年心理健康 ...
  • 师德教育心得体会飞
    师德教育心得体会 通过认真学习<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教师职业道德行为规范>以及<教学事故处理办法>等有关教师职业道德要求的条文及规定,我认识到教师作为人类灵 ...
  • 从"反思"到"践行"我的行为
    从"反思"到"践行"我的行为 --做一个师德高尚的人 涟水县义兴镇中心小学:谢海彦 道德是做教师的根本.教师是教人如何做人的人,首先自己要知道怎样做人.教师的工作在学生面前有强烈的示范性,教师以身作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