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平原农业项目蒙城项目区社会影响评价 - 范文中心

华北平原农业项目蒙城项目区社会影响评价

03/12

案例一 华北平原农业项目蒙城项目区社会影响评价

第一部分 项目区的背景与目标

一、背景

华北平原农业项目是我国第一个引用世界贷款,在山东、河南、安徽三省九县大规模治理盐涝的农业项目。于1982~1987年项目实施阶段完成后,由世界银行与联合国粮农业组织投资合作中心编写《项目完成报告》,于1993年10月进行了“项目影响评价”。

该次评价是在项目实施完成后第八年,按照我国投资项目社会评价方法,集中考察项目与社会因素(包括经济、环境因素)互相影响,互为因果的实际表现和结果。作为“农村发展项目”,因原评估无具体指标的规定,评价以能够衡量项目实际效果和影响为原则,采用一般通用的社会评价指标。

评价范围限于蒙城县内,以便减少农业的地区差异,提高分析的准确度。选定蒙城县的主要原因是,其项目效果突出,因果关系明显,资料和数据比较完整、真实、可靠。

二、项目区和项目目标

1. 项目区。蒙城县地处淮北平原,全县耕地12.82万公顷,其中砂姜黑土10.6万公顷,占耕地面积82.7%。该县的淮河支流的涡河两岸划定13400公顷作为项目区,进行综合治理。1982年被列入世界银行贷款的华北平原农业项目,计划总投资2933.187万元(其中:劳务859万元),其中,世界银行贷款人民币1273.18万元。砂姜黑土,土质瘠薄,易旱易涝,旱涝灾害频繁,农业生产低而不稳,区内农民长期贫困,直到1982年项目实施之前,粮食平均单产量每公顷1.71吨,农民人均纯收入124元,处于绝对贫困线下的最低层。

项目区地处蒙城县中部,涡河两岸,范围是8个行政乡和一个白杨林场,66个行政村,731个自然村庄,16275农户,81452人口全部为汊族,其中劳动力35568人,总面积246.5平方公里,耕地13400公顷,其自然条件是:

(1)气象条件:属半湿润地区,多年平均降雨量872.9毫米,最大年降雨量1444.5毫米,最少年降雨量505.6毫米,各年较悬殊。降雨分布的基本特征是:夏季降雨集中,暴雨强度大,这是造成涝灾的气象成因,秋季降雨延续时间长,暴雨次数多,这是造成农田受渍成灾的主要因素。在项目涝渍成灾的年份16次,占44.4%。与涝渍灾害相反,夏季干旱成灾15次,占41.7%,秋季干旱成灾的年份5次,占13.9%。

(2)地形地貌条件:项目的目的和目标(县级目的和目标)。该项目的目的是:通过对土地的综合治理,改善排灌条件,提高农业生产,发展农村经济,使项目区内目标人口受益。同时,为将来同类地区的治理和开发提供典型经验。具体目标是:使治理的耕地全部达到“五年一遇”的除涝标准;有效灌溉面积和灌溉保证率都达到80%;全面实现农田林网化;土壤肥力明显提高;种植制度和耕作方式大幅度调整,使土地利用率和劳动力生产率显著提高,改善生态环境,使农业生产迅速发展,农民生活大为提高。

第二部分 项目期内各阶段的主要情况

一、项目实施阶段(1982~1987年)

《评估报告》中所规规定的主要指标有:土方工程(排灌沟渠和平整土地),建筑物、打井、农村电网、农村道路、农业和工程机械以及化肥农药的采购等共21项指标。完成和超额完成13项,基本完成(90%以上)2项,未完成(90%以下)6项。按中期调整后的指标,完成和超额完成18项,未完成3项。未完成的指标是打井和旧井恢复,这是建设当时由于大量地面水尚未充分利用,曾将原规划的1000眼新老井调整为250眼之故。

在这一阶段项目区的主要变化是:

——水浇地:从0公顷,增至7890公顷;

——水田:从530公顷,增至3330公顷;

——人均粮食产量:从442公斤,增至1154.7公斤;

——人均纯收入:从124元,增至575元;

——通电自然村:从150个,增至487个;

——农村年用电量:从50万度,增至290万度;

——农机总动力:从1.6万马力,增至3.5万马力。

二、项目运行和维护阶段(1988~1991年)

项目实施阶段完成后,1988~1991年项目区继续进行巩固、提高和加强维护与管理: ——疏浚大沟13条(段),长47公里;

——疏浚和新挖中沟40条(段),长73公里,其中,新挖沟8条(段),长16公里; ——新挖小沟150条,长138公里;

——新挖毛沟400条,长150公里;

——维修桥梁82座

——维修小电灌站303座

——维修和新筑渠道1320条,长380公里,其中,新筑470条,长180公里;

——维修和新建渠系建筑物958处,其中,新建500处;

——维修变压器6台;

——维修和改造输电线路42公里;

——维修和新建砂姜路47条,长137.5公里,其中,新建39条长94公里;

——维修和新增农业机械1870台(件),其中,新增600台(件);

——补种各种树木50万株,紫穗槐300万穴;

——培训各类科技人员800人/月,其中,妇女321人/月。

项目区的变化和表现主要是:

——粮食总产:从97770吨,增至100140吨;

——人均纯收入:从575元,增至688元;

——通电自然村:从487个,增至501个;

——农村年用电量:从290万度,增至400万度;

——农机总动力:从3.5万马力,增至7万马力。

1991年,粮食面积比1987年少110公顷,而粮食总产量却比1987年增加3370吨,主要是由于扩种水稻5110公顷,稻谷总产量比1987年增加44020吨,而当年的小麦面积比1987年多1590公顷,而小麦的总产量却比1987年少15290吨。在不利的气候条件下,水稻在项目区的粮食生产中起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三、社会影响评价报告期(1992~1994年)

项目区的变化和主要表现:

1994年全项目区,大、中沟清淤疏浚14条(段),长51.6公里,维修桥梁71座,小型电灌站64座,整修小毛沟548条,长410公里,灌溉渠210条,长110公里,整修渠道系建筑物1050座,新打小口井460眼,整修砂姜路18条(段),长72公里。现已普遍形成“岁修”制度,每年冬春对项目工程都进行一次全面的检查和维修。

由于在工程时上有专人负责,有专项经费、专项制度,因此,各项管理办法落实较好,工程完好率经常保持在90~95%以上,能较好地发挥作用。在1994年夏季严重干旱期间,涡河南北两条引水干渠都几乎断流,通过在南岸鱼场涵和北岸丁沟闸两个咽喉处,各组织14台抽水机,把涡河闸上蓄水翻进两条引水干渠,送往项目区腹地,为各电灌站解决了水源。河水送不到的地方,普遍打了小口井,挖掘地下水,弥补了地面水的不足。共灌溉各种作物10666.7公顷,其中,保持4000公顷水稻,2000公顷玉米和1400公顷瓜菜的正常灌水,把干旱造成的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

为了提高投资的社会效益和项目办自身的财务收益,在资金的投放上做到了“三优先”:即在产品质量好、销售好、效益好的前提下,对有规模有基础的项目优先;对项目区示范作用大的项目优先;还贷及时的单位优先,并严格审查项目,严格投放手续。迄今为止,由项目办以往所支持的项目现在已经形成了规模较大的生产基地,例如,白杨林场麦豆良种繁育基地,1994提供良种185万公斤;漆园镇的水稻制种基地,配制的杂交稻种可供全县使用;庄周乡养牛状元葛维连1994年引进秦川牛1000余头,为全县养牛基地村提供了良种牛源,现在蒙城县已成为“全国养牛第一大县”;蒙城县外资兴业养殖总场,1994年出栏肥猪600头,提供仔猪1200头,创产值近100万元,利税222万元;双涧工业区和老集村的乡镇企业,李訾的蚕桑,马店的蔬菜等都已形成了具有较大规模的专业生产基地。“一个基地带动了一个专业市场”,基地加市场,影响一大片,从而大大提高了社会效益,也增加了项目办自身的经济实力。目前,正在沿着“公司加农户”的路子继续发展。

经过以上三阶段至今项目区的主要变化和特征:

——农户:从16257户,增至20435户,增加4178户;

——人口:从81452人,增至86985人,增加5533人;

——水浇地:从0公顷,增至5620公顷,增加5620公顷;

——水田:从530公顷,增至4000公顷,增至3470公顷;

——粮食总产:从34650吨,增至110000吨,增加75350吨;

——棉花总产:从310吨,增至1630吨,增加1320吨;

——油料总产:从1720吨,增至2200吨,增加480吨;

——农业总产值:从1753.4万元,增至5423.5万元;

——小麦单产:从每公顷1.73吨,增至3.45吨;

——水稻单产:从每公顷5吨,增至8.29吨;

——棉花单产:从每公顷0.26吨,增至0.8吨;

——油料单产:从每公顷0.87吨,增至1.75吨;

——人均粮食产量:从442公斤,增至1264.6公斤

——人均纯收入:从124元,增至1128元;

——通电自然村:从150个,增至508个

——农村年用电量:从50万度,增至420万度;

——农机总动力:从1.6万马力,增至10万马力;

——林地面积:从3940公顷,增至3950公顷;

——果园面积:从100公顷;增至200公顷;

——复种指数:从1.72,增至2.04。

目前,蒙城项目区的主要特征是:农林牧副渔呈全面腾飞的趋势。

鉴于项目从实施至今的十三年间,项目的外部社会经济情况发生了很大改变,如1983年起农业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制,1985年政府削减了大多数产品的收购定额,取消或降低了多种补贴;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农产品提价,农产品市场发展,促进了项目区蔬菜、水果等新作物的增加,以及1985年以后的通货膨胀,等等,社会经济变化十分复杂。因而,评价中选取类似项目区外部社会经济变化的非项目区作为“无项目”状况与“有项目”对比的方法进行分析评价。

第三部分 项目社会效益和影响分析

一、项目水利工程社会效益分析

这里所说的社会效益,主要指的是抗御“涝、旱灾害”的效果。水利工程的总治理面积11000公顷,设计标准为:除涝“五年一遇”;灌溉为两个80%(即有灌溉面积80%,灌溉保证率80%)。直接工程费用1159.26万元,平均每公顷1053.87元,总费用为2416.59

万元(即,项目总费用减去化肥445.73万元和农机70.86万元)。平均每公顷2196.9元(每亩146.5元)。共作土方量605.63万立方米,平均每公顷550.6立方米(每亩36.7立方米)。由于该工程“排灌两用”,对大部分大中沟都采取复式断面,加深沟底,并加深疏浚两条引水干渠,因此,单位造价高于一般除涝工程(100/亩),单位土方量又低于一般除涝工程(每亩50立方米)。该工程的除涝和抗旱的效果可通过以下事实说明:

1991年,是淮北地区受涝旱灾害较重的一年,先涝后旱,造成小麦沤烂,损失严重。项目区10000公顷小麦,平均每公顷实收2.43吨,比正常年份减产40%,但与当年邻近的非项目区相比,每公顷仍多收930公斤。当年秋季,从9月下旬到12月24日降雪,在整个秋种期间百日无雨。项目区10000公顷小麦全部灌溉播种,有的种后还要灌溉保苗,在这种情况下,仍实施完成秋播任务,其中机播面积达60%以上。

1987年8月中旬到10月上旬,50多天仅降雨16.5毫米,10厘米土层含水量在10%以下,严重影响秋种。项目区从9月25日~10月8日,灌溉种麦9200公顷,占秋种计划的90%以上,而非项目区小麦等雨播种,错过了播种时期。

1989年,又是先涝后旱,超过了工程的除涝标准:该年项目区小麦每公顷产量4.02吨,而作为对比的非项目区每公顷为2.84吨。

蒙城县将1991年和1989年工程的抗灾能力采用下列表达式作了说明:

“有项目”与“无项目”抗逆力比率=有项目灾年农产品但产量(吨/公顷)/无项目灾年农产品单产量(吨/公顷)

得出:1989年有无项目抗逆比=有项目小麦单产4.02吨/公顷/无项目小麦单产2.84吨/公顷=1.42

得出:1991年有无项目抗逆比=有项目小麦单产2.43吨/公顷/无项目小麦单产1.50吨/公顷=1.62

1994年严重复旱,共灌溉各种作物10666.7公顷,其中,包括4000公顷水稻,2000公顷玉米和1400公顷蔬菜的正常灌水,有效灌溉面积79.6%,仍然保持了原工程设计的水平。

二、项目对农业影响的分析

1.通过数学模型:W=A⨯B ⨯C

式中:W 表示某作物年总产量;A 表示作物种植结构;B 表示作物总播种面积;C 表示作物单位面积产量。

采用平均法,计算出各种作物历年各变动因素对产量变动的影响,计算所得的结果是:1983~1991年9年中,项目区各种农作物产量,比1982年增加量累计为616.144千吨,其中50%归功于作物单产的提高,35%因农作物种植结构的改变,只有15%是复种指数提高的影响。

2.通过数学模型:W=A⨯B ⨯C ⨯D

式中:W 表示作物产品产值;A 表示作物种植结构;B 表示作物种植面积;C 表示作物单位面积产量;D 表示作物产品加权平均价。

计算所得结果是:1983~1991年9年中,项目区12种农作物,同1982年相比,其产品产值增加累计金额为39285万元人民币,其中,因农产品价格上升影响占36.3%,因单产提高的影响占34.6%,因种植面积增加的影响占9.9%,因种植结构变化的影响占19.2%。

通过以上分析说明,项目建设对项目区农作物生产的影响时,既促进了作物种植结构的改变,又促进了作物单产的提高,进而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变化:发展畜牧业、养鱼业、蚕桑业、农产品加工业、农村建材业和服务行业,直至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小型轻工业等。

三、项目对解除贫困的分析

1982~1994年12年间,蒙城县项目区粮食总产从3.465万吨,增至11万吨,1994年

为1982年的3.17倍;名义人均纯收入从124元增至1128元,为1982年的9.1倍。从其名义收入来看,蒙城项目区已经稳定地脱离了绝对贫困,并开始向“富裕之乡”进展。

但从人均收入分组,使用各年农村零售物价总指数扣除之后的实际纯收入,并按照世界银行关于《中国90年代解除贫困的策略》的研究报告中所提出的标准来衡量,1989年在222元以下的人数占10%,1990年低于301元的人数近20%,即1/5的人还在绝对贫困线下,直到1994年从总的形势和条件看,蒙城项目区已经具备自我发展的能力,国家的旱涝灾害依然频繁,即使项目区的水利工程年年维护得利(该项目区对水利工程已经形成“岁修”制度),亦不可设想具备抗御超标灾害的能力。目前该区人均灌溉面积已达1.84亩。通过扩种水稻,发展牧业、养鱼业,并安排适当比例的果桑、蔬菜,发展与之相适应的加工业,项目区的经济显然是可以稳步发展的,这是我国目前花钱最少,扶贫效果最好的典型代表之一。据1995年4月24日《人民日报》报道:广东石灰岩地区异地开发移民,每户补助6500~6900元。假设按此标准计算,蒙城县项目区要花费1.3~1.4亿元之多。而该项目总投资还不到3000万元。

四、对提高项目区农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分析

蒙城县项目区已经显著提高了农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主要表现在增加农民家庭收入及其衣、食、住、行等方面。项目办抽样调查结果如附表1—1、1—2、1—3、1—4所示:

1.农民人均纯收入变化。

附表1-1 名义收入和实际收入对比表 单位:元

资料来源:根据1994年《中国统计年鉴》和1995年发表的“统计公报”农村零售物价总指数(1978=100)计算。

2.农民人均收入分组变化。

附表1-2 农民人均收入分组变化情况 单位:元、人数百分比

3.就业效果分析。根据蒙城项目区的特点,其对农村劳动力就业的效果为正值。 单位投资就业机会=项目所提供的就业人数÷项目的总投资

附表1-3 项目提供的就业机会情况

计算结果:单位投资就业机会=10267(人)÷18821(千元)=0.55人/千元

4.分配效益,各群体的分析。

附表1-4 各群体分配情况 单位:万元

从上表不难看出,农民收入逐年增加,集体提留逐年减少,如果这种趋势继续发展下去,不利于兴办必要的公共和公益事业。

五、项目对提高妇女地位的分析

1.妇女总劳动量变化。妇女总劳动量变化情况可见附表1-5所示。

附表1-5 妇女总劳动量变化情况表

2.项目区妇女受教育情况变化。项目区妇女受教育情况变化可见附表1-6所示。 附表1-6 项目区妇女受教育情况变化表

1. 项目区妇女接受技术培训情况。项目区妇女接受技术培训情况可见附表1-7所示。 附表1-7 项目区妇女接受技术培训情况表

以上各表说明,项目区的妇女积极参与项目各项活动,不仅增长了本身在科学、生产技能、文教卫生等方面的才干,而且为实现项目目标做出了重要贡献。

六、对改善和提高项目区农民生产手段的分析

在农业项目社会评价中,分析劳动手段,主要是考察项目对农业生产工具改善的效果,尤其是分析项目建设带来的农业劳动技术装备的变化,分析项目区农业项目生产的机械设备使用状况。在分析劳动手段效果时,我们主要用新增劳动技术装备率表示,其计算公式为:

新增劳动技术装备=年均农业机械设备新增值(马力)÷年均参加项目农业劳动力人数 其中:年均农业机械设备新增值,是项目计算期内,新增农业机械设备价值总和与项目

计算期年数之商。计算结果见附表1-8所示。

附表1-8 项目新增劳动技术装备情况

七、目标农产品贡献量分析

以提高农产品产量为主要目标的农业项目,百元投资年农产品(折粮)增量如果低于规定的临界值,一般认为该项目不是十分成功的。华北平原农业项目评估时,以提高农产品产量为主要目标,但“该项目后来事实上变成了一个比较复杂的农村发展项目”(见世界银行评议局1989年4月28日《中国华北平原农业项目执行情况审查报告》第22节,报告编号:7736)因此,首先应对“目标农产品的贡献”进行分析。单位投资所增农产品产量指标计算公式为:

百元投资年农产品(折粮)增量=(项目生产期内年平均新增农产品的折粮数量×100)÷项目总投资值

计算结果:1987年:100元投资年农产品(折小麦)增量=330公斤。1991年:100元投资年农产品(折小麦)增量=393公斤

我国1989年规定的临界值为:折合小麦150公斤/百元投资(农业部农业发展战略研究中心:《农业区域开发管理办法》,1989年10月)。

八、对自然环境影响的分析

据安徽省农业环境监测总站于1992年对项目区所进行《环境影响后评价》报告认定:

1.项目区经过五年治理,五年巩固,农业生态环境趋向好转,农、林、牧、副、渔五业结构与自然资源利用,生态环境的改良,社会的需求等因素正处于一个较佳的动态平衡之中。

2.农作物秸秆还田逐年增多,已经达到可归还绝对量的60%左右;土壤肥力上升,土壤有机质含量由0.96%提高到1.21%,全氮由0.07%提高到0.082%,全磷由0.071提高到0.094%,PH 值由8.1~8.4下降到7.7~8.0;提高了土壤的适耕性,耕层增5~10厘米,抗旱防渍能力增强,改善了农业环境,环境质量趋向良性转化。

3.林木覆盖率由基期的7~9%,提高到12~17%(新增自然植被率,1987年为19.4%,1992年为20.6%,1994年为23.1%)。

4.涡河水质。据安徽省环境监测中心站1986~1990年统计:涡河COD 枯、丰、平水期的最高平均值都在1988年出现,五年最大值为39.20mg/L,和最高超标率100%,最低超标率6.7%;BOD5各水期平均值和逐年测值范围年际变化小,5年最大值为1990年的15.00mg/L,各年皆超标;氨氮各水期平均值在后三年有升高趋势。据地质部门化验,项目区地下水质良好,矿化度低,PH 值中性,水位高,水量丰富,是农灌的最好水源,建议逐步扩大井灌面积。

九、项目对农村文化、教育卫生的影响

1.农村中、小学教育事业迅速发展。项目区乡乡有中学,共有普通中学7所(其中高中1所,职业中学2所),校舍由1982年的369间增加到1987年的565间,1991年的755间(其中危房1982年50间到1987年即全部翻新)。在校学生由1982年1399人增加到1987年2423人,1991年3147人。

项目区小学,已建到村,1982年64所,1987年66所,1991年72所。校舍由1982年的1356间增到1987年的1578间,1991年的1900间,其中危房由1982年的316间到1987年都已翻新,在校学生1982年13490名,1987年14882名,1991年15200名。太山乡的前王村小学被评为全县的花园式小学。中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从1982年88%上升到1994年98.5%,其中小学入学率为100%。

项目区幼儿教育,近几年也有较大发展,有条件的乡、村都已办了幼儿园,据双涧、白杨等5所幼儿园的调查,梅园入园儿童都在百名左右。

项目区成人教育,十年来发展较快,成人文化水平也有明显的提高,具体见附表1-9。 附表1-9 项目区文化教育情况分类

附表1-9说明:中学程度的人数逐年上升,小学程度的人数基本稳定,文盲半文盲逐年减少。

2.农村医疗条件的变化。项目区8乡异常,医疗条件变化很大:1982年乡级医院7个,村级卫生所(室、院)50个,占总村数的74.7%。1987年乡级医院9个,村级卫生所(室、院)56个,占总村数的85.7%。1991年乡级医院10个,村级卫生所(室、院)75个,占总村数的104%。

乡村医护人员,1982年为156人,与农民之比是:1:522,床位159张;1987年为193人,与农民之比是:1:439,床位214张;1991年为248人,与农民之比是1:350,床位437张。

乡村医护人员的水平和职称:1982年前后评定了技术职称,1987年中级职称35人,初级职称88人,其他23人,1991年中级职称55人,初级职称105人,其他88人。

乡村医院既是医疗机构,也是防疫机构,配备专职防疫人员,1982年99人,1987年107人,1991年118人,防疫覆盖面基本百分之百,十年来疟疾、霍乱、麻疹等几种传染病都得到了控制。1991年夏季特大洪涝,秋季特大干旱后,也没有出现任何流行疫病。

3.农村文化条件的变化。项目区所有乡(镇)和大部分行政村都建立了文化室、广播站,向广大农民经常开展宣传教育和文化活动,有的乡、村还有业余文艺队、体育队。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报刊杂志已经普及到各乡、村。农村文化生活比较活跃和丰富。

4.农村饮水条件的变化。项目区农民过去吃集体水井的习惯正在逐步改变,因为过去一庄一井,井口敞开,人畜共用,无人管理,极不卫生。近几年来,普遍改用手压井,一户一井,井口封闭,干净卫生。据调查,有89%左右的农户都使用了手压井。另外,双润的老集村还建一座25立方米全自动控制的供水站,全村农户用上了自来水。

5.农村计划生育工作也有较大进展。项目区从1982年到1991年人口增长率有了显著下降。目前农村不少有女无男户都采取了节育措施,实行了一孩化(每户只有一个孩子)。

为了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农村节育户大都实行了养老保险,而且大部分乡村都办了敬老院,凡无儿无女赡养的老人,都入院供养,由乡村按标准供应口粮、菜金和衣被,有的还按月发给零花钱,既使老人们安度晚年,又充分体现了我国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

十、项目区对外部的影响

1.通过项目加收的部分资金,促进县、乡、村企业的发展。

2.推动全县农田水利建设高潮约提前2~3年到来。

3.在项目的影响下,使全县三年跨了三大步:1990年实现水稻、玉米、棉花三个20万(亩);1991年实现稻、玉、棉三个30万(亩);1992年实现“五、四、三、二、一”全面发展(即棉花50万,水稻40万、玉米30万、烟草2万,蚕桑1万亩)。

4. 上级单位曾多次派员来考察项目区,总结管理经验,并在此基础上,先后制定了“黄淮海平原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管理办法”和“利用世行贷款加强灌溉农业项目的管理办法”。

5. 在县内非项目区,也采用“项目管理”的办法,直接治理10个重点乡。

6. 曾先后接待世界银行和外国考察团11次,32人;接待国家级考察队4次,53人;国家级学术讨论会3次,接待省级考察团参观人员达3000余人和地、县考察参观1.5万多人。他们实地考察参观后,所给予的评价都是很高的,也是很客观的。如1991年“加强灌溉农业项目”的世行考察团的评语是:“蒙城的项目建设是成功的,项目效益是好的,管理办法也可作为模式在世界其他地方沿用。”

十一、受益者的参与和项目持续发展的条件及原因分析

蒙城项目区的主要受益者是农民,他们在项目建设和管理方面的主要作用:一是参与制定项目规划,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提出符合当地条件的切实可行的建议;二是积极投入项目建设,完成巨大的工程量,因为大量工程几乎全部是用手工干出来的;三是积极参与工程的管理和维护,年年既投资又投劳,还要按合同分段分项承担管理和养护的任务;四是参与由项目回收资金兴办和资助的各种企业;五是参加由项目主办的各种培训,参加这类培训一般是没有什么报酬的。项目区的农民参加了整个项目建设、管理和使用的全过程,可以说,项目的一切成就都是他们用辛勤的汗水一点一滴换来的。在项目实施阶段完成时,世界银行评审团当时认为,“项目可能是持续的。”在项目投入运行期间,从其连续产出的产品流、效益流和服务流的能力来看,也证明蒙城项目是连续的,项目评估预计的EIRR 为30%,项目实施完成时重新计算的EIRR 为45%,项目影响评价时EIRR 为47.5%。我们认为,维持这种持续性的条件和原因是:

1. 县项目办是县政府的一个常设办事机构,现仍在有效地发挥其职能,对项目区各乡(镇)项目工作可直接指挥,在项目建设和管理上负全责。

2. 层层有管理组织;有规章制度;乡乡有承包管理合同;有工程管理档案;村村有村规民约;事事有专管人员;项项工程有位置图;现场有标记。

3. 县项目办除原项目的管理和扩大治理外,又在该县的新区承担新的世行贷款项目(加强灌溉项目)和国内综合开发项目的实施和管理;并拥有全部回收资金,负责还贷,负责回收资金的滚动使用;与县直各单位包括县妇联在内和农业银行、科研单位以及其他服务单位均有密切和协调工作关系,又能为向农民提供的服务付出合理的费用,因此,可以动员其他单位提供及时的服务。

4. 对项目投产后的运行和维护能够长期做到资金、制度、人员三落实,这就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国长期存在的“重建轻管”的局面。

5. 项目持续进行的监测,已经形成了有效的信息反馈网络。

6. 项目实施和运行的各项活动,包括水网、路网、电网和五业结构的变化,从总趋势看,正在促使其生态环境向全面的正影响发展。

7. 从国家的长远政策和当前政策来看,目前尚难看出促使其向反面发展的严重的潜在因素,最大的决定因素可能是淮河治理工程的进展和质量,包括淮河水系水质的改善在内,以及包括外汇风险在内的用人民币偿还世行贷款对县项目办所造成的财务压力。

思考题:对此项目的评价结论和建议

参考分析:通过以上几方面的分析和评价,主要归结为以下几点:

第一、蒙城项目区从其项目的开始实施到投产运行长达13年之久的表现,按照该项目的性质、范围和地点,无论是以通用的各项目评价指标来衡量,或以华北原农业项目原评估所定的总目标和蒙城县级的具体目标来衡量,都是成功的。成功的主要原因,安徽省的领导人归结为“认真”二字。实际上不止于此,各评价者站在不同的角度的认识是不同的,但有一个共同之点,这就是都认为该项目得益于国家的政策很大。对于华北平原农业项目蒙城项目区这个特定地区来说,国家的政策并不总是有利的。在1987年项目实施阶段完成之前,

诸多因素是有利的,或说有利大于不利,自此以后,不利因素则大于有利因素,因而使农业纯收收的实际所得一直处于下降的低谷阶段,直到1994年也未恢复到1987年的水平。

第二,蒙城项目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效果是好的,影响是积极的。这些“效果”和“影响”从何而来?关键在于正确而有效的实施。而正确有效的实施又取决于健全的项目实施机构和项目管理严格的规章制度。因此,世界银行认为,“华北平原农业项目高度全面的正影响,在很大程度上是以制度上和组织上的因素为基础的”。实际上,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这就是农民的积极参与。由于长期贫困而蕴藏在农民之中改变现状的积极性,通过项目使其迸发出来之后,这种力量是不可低估的。蒙城项目区农民的这种积极性之所以经久不衰原因就在于此。近几年农民对项目工程维护所需资金的提留量逐年增多就足以证明了这一点。

第三,由项目投入、产出、效果、影响四个环节所组成的因果链,在蒙城项目区的表现是明显而突出的。该项目的主要基本产出是“四网”(水网、林网、电网和路网),随之扩展的是“企业网”和“服务网”,由于该项目在实施阶段完成之后,既不放松前“四网”,又在努力扩展和加强后“两网”,因此,项目的“效果”和“影响”居高不下,持续发展,这一点对我国其投资项目来说,也是可供汲取的重要经验之一。

第四,蒙城项目区,既曾受水之害,通过项目实施又靠水发家:即水多、粮多(扩种水稻和玉米)、草多(稻草和玉米秸杆)、牛多、肥多、渔多(养鱼和螃蟹),从过去单一的种植业,发展成为以农、牧、渔“三结合”为主的多业并存,全面发展的道路,从而导致社会生产组织的变革。这个规模和发展模式,在世界其他国家成功的项目中也是多次经历的,但随之而来的是严重缺水,河道干涸,或水质恶化,最后导致生态平衡的破坏。这种局面,在别的国家出现过,在我们国内一些地区也出现过,在蒙城项目区并非不可能出现。因此,需要着眼于长远,立足于现在,把水患防范于未然,在“水”字上做好文章。

第五,从表面上的整体来看,1982~1994年农民纯收入从124元增至1128元,1994年为1982年的9倍,但实际所得要少,约3.6倍,还不到名义收入的一半。这种由于社会因素约束的降值,其负面影响是不可低估的,其中最主要之点是直接危害低收入的人群,这是与社会发展的目的和该项目的目标不相容的。对于这种非县级政府所能控制的因素,解决的办法:一是工作的着眼点要多注意低收入的人群,既支持农村先富起来的“能人”,也要设法扶持低收入的人群,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第六,“消除贫困”是我国人民和政府长期为之奋斗的目标。虽然在项目评估时并没有提出明显的扶贫目标,但在《评估报告》中专门分析了当时收入分布情况,全部项目区都属于贫困线下的地区。因此,华北平原农业项目是未经正式宣布而实质上却又是道道地地的扶贫项目。当时蒙城县项目区属于贫困线下的最底层,到1994年接近全国平均水平。从目前总的形势和条件看,已经具备较稳定的自我发展的能力,这是我国目前投资最少扶贫效果最好的典型之一,也是蒙城项目的最大成功点之一。


相关内容

  • 工程环评计划书
    山西省西纵高速公路朔城至神池段 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 (简本) 委托单位: 山西省交通运输厅 编制单位: 山西省交通环境保护中心站 二零一五年五月 目 录 1 建设项目概况 .................................. ...
  • 2区域环境概况
    第二章 区域环境概况及污染源调查 2.1 区域环境概况 2.1.1 自然环境概况 2.1.1.1 地理位置 新乡县位于河南省中北部,地处东经113°42′-114°04′,北纬35°05′-35°24′.东邻延津县,西邻获嘉县,南连原阳县, ...
  • 天然杂粮食品深加工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可行性研究报告天然杂粮食品深加工项目 第一章 1.1.1项目建设内容项目建设概况 项目名称:杂粮食品深加工项目 建设性质:新建 建设地点:工业园区 建设规模:购臵安装有机杂粮食品综合生产线一条,新增加工能力6500吨/年. 具体建设内容:( ...
  • 内蒙古杭锦后旗农村能源建设十二五规划方案
    内蒙古杭锦后旗 "十二五" 农村能源工程建设规划方案 (2011--2015年) 一.规划摘要 包括规划依据,规划期,建设任务及目标,主要建设项目.建设内容及规模,项目布局,投资估算,资金筹措,效益分析等. (一)规划依 ...
  • 养殖场可行性报告范文
    篇一:养殖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范例 淘宝......策划书编制...... 淘宝搜:大中华文字工作室 猪养殖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一章 猪养殖项目总论 第一节 猪养殖项目背景 一.猪养殖项目名称 二.猪养殖项目承办单位 三.猪养殖项目主管部门 ...
  • 王健,孙琳夫妇先进事迹
    王健.孙琳夫妇先进事迹 王健,男,浙江永康人,1962.5,教授,硕士生导师,安徽省免疫学会常务理事,安徽省微生物学和免疫学学会委员,安徽省康复医学会病毒性肝炎委员会委员,淮南市预防医学会卫生检验专业副主任委员,医学院病原学与免疫学教研室主 ...
  • 乡村公路改建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乡村公路改建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目 录 第一章 概述------------------1 1.1项目背景与编制依据------------1 1.2研究过程及内容--------------2 1.3主要研究结论------------- ...
  • 牛肉食品工厂设计报告
    牛肉食品工厂设计报告 题 目: 牛肉食品工厂设计报告报告 学 院: 军需科技学院 专 业: 09级食品科学与工程 组 员:车磊 学号 83090125 丁禄瑶 学号 郭思行 学号 83090124 高绿莎 学号 安娜 学号 83090130 ...
  • 枇杷种植可行性报告
    篇一:"十三五"重点项目-枇杷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十三五"重点项目-枇杷项目可行性 研究报告 编制单位:北京智博睿投资咨询有限公司本报告是针对行业投资可行性研究咨询服务的专项研究报告,此报告为个性化 ...
  • 21MW生物质燃气联合循环发电项目建议书
    21MW生物质燃气 联合循环发电(BIGCC) 项目建议书 1. 总论 1.1建设生物质燃气整体联合循环[BIGCC]发电示范项目的背景和必要性 生物质能一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能源,它是仅次于煤炭.石油和天然气而居于世界能源消费总量第四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