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言语行为与人际关系 - 范文中心

非言语行为与人际关系

03/15

1. 非言语行为与人际关系

长期以来,非语言符号可用来传递信息、沟通思想、交流感情,这些已被人们所熟悉。有人估计,人的脸部能表现出约25万种不同的信息,教室内可以有7000多种课堂手势,这些非语言符号都有着丰富的含义。在特定的场合,非语言符号都可起到特有的作用。具体有以下几种:

一、 表情答意作用

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人们普遍运用较多的非言语工具是目光语和手势语,目光语和手势语等非言语在许多情况下具有语言文字所不能替代的表情答意作用。

眼睛是人心灵的窗户,能明显、自然、准确地展示自身的心理活动。眼神是传递信息十分有效的途径和方式,不同的眼神可起到不同的作用。在人际沟通中,目光语可以表现多种感情,根据情境不同,即可表示情意绵绵,暗送秋波;也可以表示横眉冷对,寒气逼人等。目光语通常有以下几种作用:提供信息;调节互动;启发引导;告诫批评;表达关系。如护士在为服务对象实施护理的过程中,对手术后病人投以询问的目光,对年老体弱者投以关爱的目光,对进行肢体功能锻炼的病人投以鼓励的目光,而对神志清醒的不合作的病人投以责备、批评的目光。此时虽没有语言行为,但却更能使病人感到愉快,得到鼓励,或产生内疚。同样,病人一个赞许的目光,可使护理人员消除身体疲劳,感受到自身工作的价值。

手势是有声语言的延伸,是非言语中重要的表达方式,富有极强

的表情达意的功能,表达的信息丰富多彩。如病人刚入院时,护士手掌心朝上,引导病人到床边,表示礼貌;病人出院时,挥动单手表示辞别、再见;儿童接受注射治疗后,竖大拇指表示好样的、棒极了;术后病人示意下床活动时,OK手势表示支持和允许;如病情不允许离床活动,则摆手表示不同意;当学生在犯错误后及时承认错误并积极改正,老师拍拍学生的肩予以肯定;或者学生在回答出自己提出的问题后能竖起大拇指,得到的效果胜过口头表示。但手势语可因民族、国家、地区的不同所表达的含义不同。因此,如医院有外宾时应谨慎使用。

二、表达友善与鼓励

一个和蔼亲切的表情向他人传递了相互友好的关系,而一副生硬的面孔则向他人传递着冷漠和疏远的关系信号。在现实生活中,微笑是礼貌待人的基本要求,是心理健康的一个标志。微笑是一种知心会意、表示友好的笑,是在社交场合中最有吸引力、最有价值的面部表情,既悦己又悦人。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找100人作为受试者,让他们根据陌生人的照片进行判断,说出对哪些人的印象最好,哪些人的品德和能力更强。结果90%的受试者指出面带微笑的人的能力、品行最好,给人留下最好的印象。由此可见,微笑对塑造自身的良好形象有着重要的作用。在面试中,应聘者应把微笑贯穿于面试的全过程,以真诚的微笑向面试官传递出友善、关注、尊重、理解等信息,建立在面试官心中的良好形象,进而增加面试成功的概率。对面试官来说,适时的微笑也有助于营造和谐融洽的交流氛围,适度的微

笑往往给予初次面试的应聘者莫大地鼓励,从而有助于面试的顺利进行。

三、逼真的替代

在非言语沟通中有一种有声沟通在日常生活、学习和生活中运用广泛,它是通过发音器官或身体的某部分所发出的非言语性声音而进行的沟通方式,主要表现在人们说话时的声调高低、强弱和抑扬顿挫的掌握上或说话的停顿和沉默会产生言外之意的效果。在噪声较大的工地或停车场,人们无法听见对方的讲话,便可以用手势来指挥吊车的工作、停车的位置和距离;在实弹射击场要求要有紧张、严肃的氛围,老师在学生射击过程中,除在射击前和射击结束时下达正常的口令外,在射击过程中不针对单个或部分学生下达口令,只是简短提示,以免惊吓其他学生而发生意外事故。

四、相互了解,增进感情

在沟通过程中,倾听和讲话一样具有说服力。因为专注地倾听别人讲话,则表示倾听者对讲话人的看法很重视,能使对方对你产生信赖和好感,使讲话者形成愉悦、宽容的心理。在大多情况下,听一番思想活跃、观点新颖、信息量大、情感波动较大的谈话,倾听者甚至比谈话者还要疲功,这就需要积极的倾听。要求倾听者聚精会神,积极调动知识、经验储备及感情等,使大脑处于紧张状态,接受信号后,立即加以识别、归类、解码,做出相应的反应,表示出理解或疑惑、支持或反对、愉快或难受等。适当的倾听对对方的一种尊重和可获得对方的信任。

总之,非言语行为是伴随语言行为发生的,是深动的、持续的,它可更直观形象地表达语言行为所表达的意思,比语言行为更接近事实。特定环境下的非语言行为具有特定的意义,它能够稳定对方的情绪,改善对方不良的心理状态,增强对方的信心,使交流的氛围更和谐,使对方得到关爱、体贴,更多一份理解和同情。交流双方可通过观察对方的表情、动作、手势等了解对方的心理需求和心理变化,满足对方的生理及心理的需要。由此可见,交流双方恰到好处的应用非言语行为,能弥补某些状态下语言交流的不足,促进双方沟通,提高交流质量。


相关内容

  • 教学的精.气.神
    [摘要]在课堂教学中,非言语艺术有着语言行为不可替代的功能和作用,是教学言语艺术的延伸和扩展,能有效地提振教学的精气神.非言语包括衣着.表情.眼神.副语言.体态.身姿.空间距离语等.不同的非言语行为在课堂中起着不同的作用.为此,本文探讨了教 ...
  • 索绪尔语言学理论的认知语言学解读
    2013年第4期总第173期 外语学刊 FOREIGNLANGUAGERESEARCH 2013,No.4SerialNo.173 ●语言学 〇索绪尔逝世百周年纪念专栏 编者按:费尔南德·德·索绪尔率先揭开现代语言学从无到有的第一页.其学术 ...
  • 语言学纲要复习资料
    语言学纲要复习资料 导言 语言学发展的五个阶段 所谓 "五段" 是指 "语文学" . "历史比较语言学" . "结构主义语言学" . "形式语言学&q ...
  • 心理诊断技能重点知识
    心理诊断技能 初诊接待注意事项避免紧张情绪,言语表达适中,反复说明保密原则,说明心理测量功能的有限性,注意仪态 确认会谈的内容和范围:求助者提出的求助内容,心理咨询师在出诊接待中观察道德疑点,根据心理测评结果初步分析发现问题,上级心理咨询师 ...
  •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辐射现象初探
    作者:覃正爱 现代哲学 1999年01期 一.辐射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辐射现象 辐射,本是自然科学中的一个概念,主要是指从中心向各个方向沿着直线伸展或发散出去,如光辐射.热辐射.核辐射等.辐射的主要特征有三:一是要有一个辐射的中心或辐射源, ...
  • 语际语用失误与语内语用失误的顺应性研究
    2009年11月第30卷 第11期 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Nov.2009Vol.30 No.11 Journal of Shaogu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语际语用失误与语内语用失误的顺应性研究 陈雅婷 ...
  • 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汇总
    教育心理学第一章 概述 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心理活动又称心理现象,简称心理 2.个体心理分为P1①心理动力②心理过程③心理状态④心理特征 3.心理动力包括P1 动机.需要.兴趣和世界观等心理成分 * 4(判)P2动机的基 ...
  • 幼儿文学练习题10.7
    浙江省2010年7月自学考试学前教育心理学试题 课程代码:00882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 ...
  • 讲授法的合理与合法
    作者:丛立新 教育研究 2008年11期 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描绘情境.叙述事实.解释概念.论证原理和阐明规律的教学方法.它是教师使用最早的.应用最广的教学方法,可用于传授新知识,也可用于巩固旧知识,其他教学方法的运用 ...
  • 简评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唐卫海 杨孟萍 社会学习理论是本世纪60年代兴起的一种理论.它的创始人是美国新行为主义心理学家阿伯特·班杜拉(Albert.Bandura1925-).班杜拉于1952年获得博士学位.由于他的创造性研究工作使他在心理学界树立了很高的声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