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葆桢临危受命赴台抗倭 - 范文中心

沈葆桢临危受命赴台抗倭

09/25

  强盗加无赖找借口侵占台湾      1868年,16岁的日本天皇睦仁取中国《易经》“向明而治”之意,定年号为“明治”,实行“维新运动”。从此,小岛国得以兴盛,开始侵略扩张。1874年(日本明治七年,清同治十三年)初,日本国拟定《台湾番地处分要略》,2月就制订了侵台的完整方案《台湾番地征伐要略》。   这份一级绝密文件,包括进攻台湾的军事计划,从政治、舆论、宣传、外交、特工等方面落实到行动的具体步骤上。日本政府悍然宣布在长崎设立“台湾番地事务局”,任命参议大隈重信为事务局长官,随后又在长崎设立侵台军事基地。   按“征伐要略”的步骤,日本政府首先派遣柳原前光任日本驻华公使,派福岛九成任厦门领事兼理淡水有关外交事宜。3月,根据军部指示,陆军少佐桦山资纪、特工水野遵等人前往福州,建立日本特工谍报据点,尔后汇合在华留学生,潜往台湾琅峤(恒春)、柴城等地调查,绘制地图。在华的其他日本留学生,也纷纷潜入中国大陆和台湾各地搜集情报。这些日本间谍提供了有关中国大陆和台湾的各种资料和数据,并特别提醒日本政府,欧美列强均在觊觎台湾,日本“展缓一日则失一日之良机”,呼吁当局早日动手。一时间,长崎港内驻满整装待发的海军士兵。同时开动一切宣传机器,在世界范围大造日本届国琉球民众被台湾“土番”杀害的舆论。   4月4日,明治天皇亲授西乡隆盛的弟弟、31岁的陆军中将西乡从道为“台湾番地事务都督”,率“台湾生番探险队"3000多兵士,大举进攻台湾。“探险队”以陆军少将谷干城、海军少将赤松则良为参军,并聘请美国人、外务省二等官李仙得为顾问。一心想借助日本锋利的倭刀为美国资本在台开路的“山姆大叔”,对日本此次征台大施援手,不仅同意商借船只船员,帮助运载军队、武器弹药,还派美国海军少校凯瑟尔在日本“台湾生番探险队”中任参谋,美国陆军中尉华逊指导建筑工事。   4月10日,西乡从道照会闽浙总督李鹤年说:“迩年我国人民遭风漂到彼地,多被惨害……是以我皇上委本中将,深入番地,以安良民。至若船过贵境,固无他意,应毋阻拒。”   此前,日本驻华公使柳原前光已照会清廷总理衙门,声明要出兵台湾:“前年冬,我国人漂流其地,被杀戮者数十名,我政府将出师问罪。考虑不告明贵国起兵,受无端猜疑,伤两和好,所以预先说明。”   强盗加无赖,却要戴上亲善的彩釉面具!   可惜清朝的官老爷们麻木不仁,不当回事,当慈禧接到大臣的奏报时,西乡从道的舰队已靠近台湾琅峤了。      高山族同胞浴血奋战守石门      5月初的琅峤(恒春),是最忙碌的捕鱼季节。渔民们忽听得远方传来隆隆的响声,抬眼看见黑压压一群舰船气势汹汹地驶过来。从舰船发出的枪炮声震耳欲聋,团团黄黑色的硝烟在天空散开,湛蓝的海水汹涌翻腾,吞没了一艘艘渔船,木船残骸和渔民的尸体在海面沉浮。船工们拼命划桨,试图靠岸,尖利呼啸的枪弹在他们身边飞过。   日军在琅峤登陆后,进至社寮扎营,尔后沿四重溪进攻。所到之处都遭到“原住民”高山族人的迎头痛击。   5月14日,清廷下诏云:“生番地方本系中国辖境,岂容日本窥伺?”在李鸿章的举荐下,清廷命福建船政大臣沈葆桢带领轮船兵器,以“巡阅为名”,前往台湾受侵地区察看,并授予他军事外交大权,以福建布政使潘蔚帮同筹划。   清廷照会日本外务省,对其侵台提出强烈抗议。西乡从道于5月22日亲抵琅峤,调整部署,令日军猛攻石门要隘。   石门的“原住民”,原本就有热爱家乡的传统,经首领阿禄父子的鼓动,同仇敌忾,顽强抵抗。   这天,大雨瓢泼,雷声大作。牡丹社人或身披蓑衣,或头戴斗笠,或头上绑着一张芭蕉叶,呼喊着,毫不畏惧地死守石门,顽强阻击来牙巳日军。   日军在石门死伤累累。参谋佐久间佐马太逼着“熟番”带路,从另路偷袭。牡丹社人打出了英雄本色,但长矛弓箭毕竟不敌枪炮,付出了惨重的代价。首领阿禄父子也不幸殉难。   西乡从道看着眼前这惨烈的场面,半晌不语。他看见一棵树下躺卧着一位头人模样的老者,剥去树皮的树上是一行血迹斑斑的汉字。西乡从道迟疑了一会,问翻译:“树上写的是什么?”   翻译念道:   “过路的旅人,请带口信给深山中的牡丹社族人,他们的战士浴血奋战,全部阵亡,没有一个离开守卫的石门。”   西乡从道听完,怔了半晌。随后下令,为纪念死于此役的日军,在石门建造一座高30米的“忠魂碑”。   石门失陷,日军突人隘口,土番族人退入山地坚持战斗。      发动生熟番全面设防打敌寇      得悉日军悍然登陆台湾,清廷旋于5月29日改授沈葆桢为钦差大臣,办理台湾等处海防,兼理各国事务大臣,带领船舰从速赴台。   日军一刻也没停下侵台步伐。6月2日,3000多入侵者,兵分三路,进攻牡丹社和高士佛社。大敌当前,两社高山族同胞退出村寨,于丛林深处设伏打击进犯者。他们熟悉路径,登山健步如飞,攀援神速。遁人深山莽林后,如同虎豹归山,隐蔽灵活地打击敌人。   西乡从道见迭遭打击,狂怒不已,下令将两社的茅屋尽行焚毁。房上蹿出的浓浓黑烟遮天蔽日,更激起身在深山老林的两社居民对侵略者的深仇大恨,他们携手并肩,众志成城。在他们顽强而灵活的抵抗下,日军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巨大代价。   沈葆桢是名臣林则徐之婿。临危受命时,与众随从起誓:决将倭寇从台湾驱逐出去。抵安平后,他即召见台湾兵备道、总兵等一千人员,了解战情,分析日军战术打法。他作出军事部署,下令切断西乡从道的供应补给线,截击日军的运输船,使日军在台湾买不到粮、煤,在福州、厦门买不到医药及军需物资。   在沈葆桢看来,眼下所宜实行者有三:一日理谕,二曰设防,三日开禁。三者中,尤以设防为最重要。设防牢固,准备充分,西乡见获胜机会渺茫,就会坐下来谈判,这就提供了向他“理谕”的机会,最终可将他们赶出海岛。至于开禁,非如今所能猝办,必等外侮稍定,再行图之。   沈葆桢还对台湾委员周有基等人说:“你们选些武功高强、善用洋枪的精兵,乔装成山民,分数支潜入南路各番社,与山民并肩打击倭奴。”   沈葆桢担心西乡从道对山民诱以财利,骗以口惠,使其落人招抚、招降的圈套,盲目归附倭奴,故有此策。如此,一则山民感激朝廷派兵保护他们,自然归顺王化,二则可拖住西乡,争取更多时间设防。   在沈葆桢的督促下,各人立即行动起来。千总郭占鳌翌日就率十名精兵,一律身穿箭衣,脚踏软底皂靴,佩戴洋枪刀剑,趁月色朦胧悄悄摸进山社。一伙倭寇在毒打酋长浮禄等山民,郭占鳌打个手势,手下人

眨眼工夫就将倭寇解决了。   郭占鳌命令给浮禄等人松绑后,又将缴获的日军枪支送给浮禄,说:“朝廷派我们来解救你们,这些武器就留在社里打倭寇!”   浮禄深受感动,众山民摇晃着火把高呼:“感谢朝廷!感谢朝廷!”   周有基等几路分队也深入各村寨、番社,与山民并肩作战,宣传联合抗倭。各社头人纷纷具结承诺:“永世归顺大清,齐心抗倭,决不背叛。”   沈葆桢初踏台岛,深感民心之重要。高山族敢于同武器精良强于自己百倍的日军拼杀,不惜战至最后一人,勇哉,伟哉!沈葆桢甚为高兴,决定向各头人授予银牌,发给服装和生活必需品。   6月下旬,沈葆桢命福建布政使潘蔚前往琅峤,与西乡从道谈判,并代交照会,促其退兵。这份由沈葆桢亲自起草的照会,声明“生番土地,隶中国者二百余年”,严正驳斥日人以琉球难民被戕为侵台借口。上海《申报》曾发表时评,论及这篇照会说:“理直气壮,言言中肯……中国之直,日本之曲,一览而愈昭矣!”      敌人陷泥潭求谈判体面撤军      通过与日方接触、辩论,观察、分析日军在台的行径,沈葆桢意识到日军有久踞台湾之意,非拥有一支劲旅不能逼其退兵。   李鸿章在得到日军发兵台湾的确凿消息后,在6月初致总理衙门的另一封信中,主张慎重从事,因为兵端一开,便可能“有意外之变”。他说:“明是和局,而必阴为战备,庶和可速成而经久。”日本人的狡猾和接二连三表现出来的不友好,尤其是侵台这个突发事件,使李鸿章对中日合作、共同反对西方挑战不再抱有幻想,但他仍力图避免中日关系完全破裂。一者他过分地估量了日本的军事力量,认为清朝的陆军和海军尚不足与日本抗衡;再者,也是最为重要的,在他的外交政策中,他一直在防止日本和西方合作针对中国。虽然不主张轻易对日用兵,但他仍同沿海各省督抚通力合作部署台湾沿海防务。此乃李鸿章为加强中国在未来谈判中的地位而采取的军事措施。   李鸿章的训导,使沈葆桢一度惘然,竟吟哦起福建同乡、清代名臣蓝鼎元的咏台诗句:“台湾虽绝岛,半壁为藩篱,沿海六七省,口岸密相依。台安一方乐,台动天下疑。”   蓝鼎元对台湾的远见卓识,深深影响着林则徐的这位女婿。身为钦差的沈葆桢,决心不负皇恩,不辱先人,无论如何也要为国家护住台湾这“东南钥匙”。于是,面对台湾的严峻形势,沈葆桢有节制地修改了李鸿章的外交政策。7月4日,他奏请调洋枪队增防台湾。为了加强海上防卫力量,他再次奏请购买铁甲船,招募土著、壮勇五百人,名为“安抚军”,命驻凤山。   这些举措得到了李鸿章的首肯,他说:“如果加紧战备,同日本的冲突就有可能避免。”李鸿章还积极地向总理衙门提议,将徐州淮军唐一奎部13个营派往台湾。   7月13日,李鸿章奉旨“统筹全局”,安排六艘轮船,将增援部队运往台湾。   沈葆桢在援军到来后,心中更是坦然,他积极防御,对日军构成重大军事压力。他不仅要赶走日军,还要拿回台湾海峡的制海权。   随着时间的推移,侵台日军面临的困难越来越大:因不服水土,登陆士兵6月中旬后犯病者日多,染上痢疾者每天病死四五人。台湾民众尤其是高山族人民的不断袭击,更使这支基本丧失战斗力的军队不得安生,后援困难的窘境也使侵略军不能自拔。消息传到东京,急坏了发不出军饷的日本政府。   进退维谷的日本政府得知清政府不断增援,已感武力征服无望,只寄希望于谈判,求得体面撤军。   自九月中旬至十月底,中日双方共进行了七次谈判。中方谈判代表是军机大臣兼总理衙门大臣文祥。在谈判中,他始终坚决维护中国在台湾全岛的主权,严正斥责日本的侵略行径。但由于清政府的软弱,在美、英、法列强的压力之下,终于作了让步,签订了《北京专条》,日本退兵,中国允给“抚恤”银十万两,赔偿日本在台“修道建房等件”银四十万两。   日方谈判代表太久保利通在日记中写道:“如果谈判不得终结……招致损失我独立主权之大祸,亦不能谓其必无。”   (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室干部)


相关内容

  • 国营企业优秀领导事迹材料
    原湘潭电缆厂破产后,企业困难重重,职工人心不稳.由华菱集团.湘钢.上海迪策科技.湘潭市经济建设投资公司.湘潭电化等5家国有企业适时发起成立湖南华菱线缆股份有限公司,以1.35亿元收购了湘潭电缆厂的主体资产,正式接管这个破产后长期处于困境的老 ...
  • [出师表]中考知识点复习
    <出师表>中考知识点复习 1作者: 诸葛亮 是三国蜀汉 政治家.军事家. 本文是作者出师伐魏,写给后主刘禅的奏章(表:文体) 2.重点字词. ⑴崩殂: 帝王死 ⑵光先帝遗德: 发扬光大 ⑶菲薄: 轻视 ⑷恢弘:发扬扩大 ⑸引喻适 ...
  • 第17课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带答案
    西江中学七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 班级: 姓名: 课 题 学习 目标 学习 重点 学习 难点 第 17 课 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 郑和下西洋的史实和戚继光抗倭的事迹. 郑和下西洋 如何全面地辩证地评价郑和下西洋. 课型 文 化 课时 按排 1 ...
  • 烛之武退秦师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左传>的知识. 2.背诵课文,并学习本文说话的技巧. 3.进一步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 4.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重点难点] 1.背诵课文, ...
  • [皖南行]四 胡宗宪抗倭纪念馆和牌坊
    龙川已有1600多年历史了,是胡姓聚族而居的古村落.至明朝时,出了一位历史上很有影响的人物-胡宗宪.胡宗宪是龙川胡氏的第三十四代孙,是一位抗倭名将.龙川的少保府,现在辟为胡宗宪抗倭纪念馆. 明朝时期有"北虏南倭"之患.胡 ...
  • 出师表阅读题
    1.给下列词语中的加点字注音. ①涉罚臧 否 ( ) ②中道崩 殂 ( )③以遗 陛下( )... ④行阵和 睦( ) . 2.解释下列加点的实词. ①以光 先帝遗德( )②引喻 失义( )③察纳雅 言.... ( )④性行淑 均( ) . ...
  • 吉林财经大学略记
    吉林财经大学略记 民国三十五年夏,东北银行干部培训班初办,即吉林财经大学前身雏形.前临国共内战,后启安邦治国.于危难之中筹建,处攸关之刻办学.国将选育经济良才大任将于此, 其临危受命诚惶受责不敢怠懈.不求桃李满天下,愿育良才建中华. 辗转漂 ...
  • 九年级语文参考答案
    安徽省2016年初中毕业班第五次十校联考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语文积累与综合运用(35分) 1.默写古诗文中的名句名篇. (10分) (1)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上句或下句.(任选其中6句) ①心远地自偏 ②草色入帘青 ③ 谁家新燕 ...
  • 员工获奖感言一句话
    岁月如梭,转眼又是一年,晃眼间我已进入公司4个年头,回想一路走过的路程感慨万千. 在这里借着这个机会感谢程总对我这么多年的栽培及对我的信任,让我从一个普通的销售人员变成一个项目经理,从一个不会管理的项目经理变成一个今天公司评的优秀项目经理, ...
  • 古诗综合填空
    1. ,便感到那滴冷雨滴到了内心深处:月本无情,但却能常常寄托离人的愁思.读 的<雨霖铃>的" ",便能感到那无声的冷月冰冷了凄苦的内心. 2. 古诗的魅力无限."带走一盏渔火,让它温暖我的双眼: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