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讲 社会角色1 - 范文中心

5讲 社会角色1

05/18

北华航天工业学院教案

第五讲 社会角色

社会角色的含义; 社会角色的类型; 社会角色的扮演; 社会角色的失调。[让同学通过表演来领悟本讲的思想]

**理论上是讲社会角色;生活实践中就是明确自己的社会角色;做人就是要“当位”;管理就是角色化管理,治众如治寡,刑名是也,即确定不同等级的地位角色,层层管理。

一、社会角色的含义

(一)社会角色理论

社会角色理论有四个来源:

1、美国芝加哥学派最早系统地运用这个要领其中以G. H. 米德的研究最为突出。米德使用此概念旨在说明,在人们的交往中存在可以预见的互动行为模式,便于明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他研究了儿童角色意识的形成,即从想像扮演某个角色(嬉戏阶段)发展为成熟地承担某个角色(群体游戏阶段)。他认为角色是在互动过程中形成的,角色表演并没有一个先定的剧本,文化只能为角色表演规定大致的范围。

2,角色理论的另一重要代表是美国人类学家R. 林顿。有人甚至认为角色理论是经由林顿创立的人类学而进入到社会学中来的。林顿认为角色可以定义为:在任何特定场合作为文化构成部分提供给行为者的一组规范。他还区分了角色与地位,认为当地位所代表的权利与义务发生效果时即为角色扮演。林顿将社会结构置于个人行为之上,视社会结构为一个行为规范体系,个人接受和遵循这些规范。因而角色是由社会文化塑造的, 角色表演是根据文化所规定的剧本进行的。

3、完形主义心理学或称格式塔心理学。它使用角色概念旨在强调人类的一切心理过程都是通过整合模式的发现与创造而形成的。

4、社会戏剧论。这一理论认为,角色和角色扮演的概念有助于将人际关系的个人系统置于有意识状态。社会是一个大舞台,每个人都在扮演着具有高度创造性的角色。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许多社会学家,如T. 帕森斯、R.K. 默顿、R. 达伦多夫、E. 戈夫曼等,均 对角色理论的发展作出了贡献。角色类型 1先赋角色与自致角色。这是从人们获得角色的方式上区分的。前者指建立在血缘、遗传等先天因素基础上的社会角色,如种族、性别、年龄等。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职业、阶级等属于先赋角色,后者亦称成就角色,指主要靠个人活动与努力获得的角色。

(二)社会角色概念

1、角色的定义

唐诗人王建《新嫁娘词》:三日入厨下,洗手做羹汤。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

诗中人物及其相互关系:

新嫁娘——家庭新成员,婆婆的晚辈,小姑的平辈。

婆婆——一家之女主人,新娘丈夫和小姑的生母。

小姑——婆婆的女儿,应叫新娘为嫂子。

诗中尚有隐含的人物:新娘的丈夫、公公、婆婆其他人等、娘家人。

诗中人物及其相互关系的社会性特征:诗中人物有不同的身份或辈份关系和不同的地位;诗中人物之间有着远近亲疏不同的相互关系,这构成了他们之间的社会性关联或者说社会关系;诗中人物的行为具有行为上的差别和方向上的不对称性。

从该诗中可以看到的一些抽象的社会性概念:地位、身份、辈份:新嫁娘、婆婆和小姑三个人物既是三个具体人物,又是三个一般的抽象性社会概念——凡处在他们各自相应位置的所有社会成员都可以用新嫁娘、婆婆和小姑这三个概念来称谓。他们三个人物都处于一定的社会地位上,但这三个称谓不能称之为“地位”——它们只是相应地位的代名词;他们三个人物都有一定的身份或辈份,但这三个称谓也不能简单地称之为“身份”或“辈份”。

那么如何比较准确地把握这三个人物的抽象社会性特征呢?我们从社会学上找到一个很有用的概念——角色。

角色一词从戏剧概念而来,用于社会学理论中始于20世纪30年代美国芝加哥学派的代表人物乔治·米德。

相关的一些名词:主角;配角 ;扮演角色; 角色扮演者;中国传统戏剧中的角色:生;旦;净;丑。

角色概念的本质:角色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不是具体的个人,它本质上反映一种社会关系,具体的个人是一定角色的扮演者。由此出发,角色是对一系列具有共同性的社会行为的模式化规范,因而可以理解它为人的行为模式。

[P107]教材: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它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

**我理解:角色,一是从社会化角度讲,角色是指社会对社会个体行为的规范界定和价值期盼或要求;二是从社会行为主体来说,角色是指社会个体的社会地位及其相应的权利和义务的担当或承担。

2、角色的具体含义

第一、角色是社会地位的外在表现。社会地位是人们在社会关系中所处的位置,人们通过这个人所扮演的社会角色而认识到他在社会关系中所处的社会地位。社会地位总要通过角色表现出来,角色是社会地位的外在的、动态的表现形式,而地位则是角色的内在依据。

**与一个不熟悉的集体或群体交流,当着对方没有明确表明说是领导或管事者身份时,我们如何才能尽快确定对方中谁是领导?这一点很重要。一,说话不在多,看分量;二,看众人的目光频繁地投向那个人;三,看眼神,不住事者的眼神总是把目光投向主事者,期盼他来拿主意,而拿事者的眼神总是扫视。四,看气质。尼克松评价毛泽东。

**大人物的保镖,在公开场合,尽管他穿着便衣,或是衣冠楚楚地站在大人物一旁,但是从他的眼神一眼就可以看出来他的身份:他的眼睛不是盯住一处的,而是四处搜索,真所谓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算卦先生都懂得看角色。

第二、角色是人们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和行为模式。任何一种社会角色总是与一系列的行为模式相联系的。所谓权利是指这种角色有权利要求别人进行某种活动;所谓义务是指别人有权要求这种角色进行某些活动、表现出某种行为。

教师的角色规范:人类知识的传授者;言传身教的教育者;

第三、角色是人们对于处在特定地位上的人们行为的期待。由于社会角色总是与一定的行为模式相联系,如教师要为人师表、医生要救死扶伤等,这样当人们知道某人处在某种地位上时,便预先就期望他具备一套与此地位相一致的行为模式。社会角色的这一特点具有重要意义,它使我们仅仅通过对一些抽象角色的想象,就能对社会上纷繁复杂的人群有个大致的了解。

第四、角色是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的基础。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是人与人之间形成的一种特定的社会关系,而这种社会关系的网络就是由社会角色编织而成的。如由夫、妻、父、母、子、女等角色组成的群体家庭;由学生、教师、教学管理人员等角色互相联系构成社会组织学校。所以,角色是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的基础单位,如果失去了这些角色,社会群体与组织也就不复存在。

社会学认为,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是人与人之间形成的一种特定的社会关系,而这种社会关系的网络就是由社会角色编织而成的。社会角色是人们社会行动的依据和基础,人总是根据自己所扮演的特定社会角色进行自己的社会行动。角色是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的基础单位,如果失去了这些角色,社会群体或组织也就不存在了。

**从社会组织和管理来讲,治众如治寡,刑名是也。就是运用一系列角色规范把人们组织成一个集团【管理集团和被管理集团】、一个社会。

**在复杂的角色关系网中,我的角色是什么?明确与否?

3、角色概念的解释力:

可以解释人类社会是如何建构起各种各样复杂而又有序的社会关系的。

可以解释社会地位是通过什么而得以表现的。

可以解释每个社会的社会规范为什么是统一的和具有普遍约束力的。

可以解释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行动依据问题。社会文化对每一个社会角色都规定了行为准则。

例子:中国文化对于角色的界定

中国文化的角色观——角色是伦理秩序的体现;角色规范应当清晰明确;角色扮演应当自觉完美。

《礼记·礼运》中提出主要的社会角色有父、子、兄、弟、夫、妇、长、幼、君、臣十类(孟子概括为以亲、义、别、序、信为规范的父子、君臣、夫妇、长幼、朋友五伦)。这些社会角色互相关联而构成社会人伦关系。每一类角色有其一定的规范,这些规范即人义(又称十义)。这些规范相配如下:

父 子 兄 弟 夫 妇 长 幼 君 臣

↓ ↓ ↓ ↓ ↓ ↓ ↓ ↓ ↓ ↓

慈 孝 良 恭 义 听 惠 顺 仁 忠

由于中国传统角色规范的有序性和完整性,社会人群之间能够以礼相处,矛盾冲突容易化解。

例二:文法系的组织构成

系主任 书记 几个教研室 教研室成员等

(三)角色集

1、角色集的定义

唐诗:朱庆余《近试上张水部》: 洞房昨夜停花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眉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试用社会角色理论回答如下两个问题:

为什么新嫁娘要在新婚翌日拜舅姑, 并询问丈夫自己的眉毛画得如何?

如果她不这样做,会产生什么后果?

问题的可能回答:

(1)丈夫在家庭中担当着两个以上的角色,在父母与妻子之间起着一种中间性的角色协调作用;妻子同样也是以多重角色生活于一个新的家庭之中的。同时,诗中还有暗含而未出场的其他角色。

(2)在现实生活中,家庭成员之间的许多问题如不通过多重角色的互动过程加以处理,则容易引起角色冲突。现代家庭为了避免矛盾而向小家庭(核心家庭)发展,但在本质上不仅未能解决问题,反而产生了新的问题。

角色集是指多重社会角色的集合和相互重叠现象。[教材P19]在社会中,角色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其他角色联系在一起的。这样一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角色就是所谓的角色集。

2、角色集一般有两种

情形:

一种是多种社会角色

在一个角色扮演者身上的

集合和重叠(如图1) ;

另一种则是不同角色

扮演者所扮演的不同社会

角色在同一个社会关系网

络中的集合(如图2) 。

**这里有伦理角色,包括血缘关系;有职业角色,即业缘关系等。

图一是同时是**角色;图二是在动态关系中我在纵横关系往中的角色,往往是多种或多重角色。

**例子,当我作为一个应届学生去求职时,我有几种角色?1、学生,要也学生身份相匹配或衔接,而不能打扮成社会青年;2、求职者身份,要与自己要求的职业身份相匹配或衔接,就是说用人单位要看你是不是干这个的料;3、求职,要面试,要进行能力测试,这时你又是下属、社会交际者、演讲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主角。角色转换。

3、角色集的解释力:

可以比较充分地解释社会关系网络是怎样形成的。

可以解释现实生活中角色冲突形成的原因。

可能解释社会中的各种矛盾的焦点以及解决这些焦点的复杂性。

为如何扮演好自己的社会角色,协调好各种角色关系提供依据。

二、社会角色的类型【P109】

一是明确划分的根据,二是明确角色的涵义。

从不同角度可以将社会角色划分为以下不同类型:

(一)根据人们获得角色的途径不同, 可以将社会角色划分为先赋角色和自致角色。

1、先赋角色又叫归属角色, 指人们与生俱来或在其成长过程中自然而然获得的角色, 它又分为两种类型: ①先天性的先赋角色, 例:人生下来就有性别之分, 归属于某一民族或种族, 如果是个男孩, 他基本上就要按男孩的角色发展自己。②制度性先赋角色:这主要指的是古代奴隶, 封建制度下很多职业和阶层是不可随意改变的。 **农民与市民,王子与平民;

2、自致角色又叫成就角色, 指人们在后天的活动中经过自学或努力而获得的角色,例:科学家, 教授, 司机等。这里突出的是个人后天的努力奋斗、选择。帝王将相宁有种乎!彼可取而代之!大丈夫生当如是!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自侮者人侮之。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

(二)根据角色规范是否明确, 可以将社会角色划分为规定性角色和开放性角色。

规定性角色:角色的权利和义务有比较严格而明确规定的角色。例:行政人员, 司法人员, 财会等人员的行为一般有十分明确的规范制约, 如果扮演成功可以受到表彰, 否则遭制裁或惩罚。

开放性角色:角色的权利和义务没有严格而明确的规定, 角色扮演者可以根据自己对角色的理解和社会对角色的期待来规范自己的行为, 它也有制约, 但这种制约是非强制性的, 主要受习俗, 道德等社会规范的制约。例:朋友, 亲戚, 夫妻关系等。

(三)根据角色所追求的目标, 分为功利性和表现性。

功利性:以实际利益为目标的角色. 这种角色行为是计算成本, 注重效益的, 其行为的价值在于利益的取得. 例:企业家, 商业管理人员等。任务和目的就是赚更多的利润。

表现性角色:不以经济上的报酬和效益为直接目的, 而以个人表现为满足的社会角色。例:各级党政干部, 科学家, 艺术家, 作家, 学者, 教授等。怎样干好自己的本质工作是主要的。

这两者在现实生活中往往是相互贯通的。如技术发明家,可以随时向功利性角色过度或转换。

(四)根据角色是否符合一定的社会期待, 将社会角色划分为正式和非正式的。

正式角色:符合一定的社会期待的角色。

非正式角色:偏离或违返一定的社会期待的角色, 或出现新的社会地位而发展了一种新的角色, 但这类新角色在一定时间内还未被社会接受和承认。如“不

务正业”、狗拿耗子,就是偏离或违返一定的社会期待的角色;刚改革是出现的企业家、私营企业主即老板,就不被社会接受或承认。

(五)根据人们承担社会角色时的心理状态可以分为自觉的角色与不自觉的角色。

自觉的角色,是指人们在承担某种角色时,明确意识到了自己郑担负着一定的权利、义务,意识到了周围的人都是自己所扮演的角色的观众,因而努力用自己的行动去感染周围的观众。

不自觉的角色:是指人们在承担某一角色时,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正在充当这一角色,而只是按习惯性行为去做。P111

(六)根据人们承担角色的可变程度可以把社会角色分为可变性角色和固定性角色。

可变性角色,即角色形成后,不是恒久不变的,而是可以改变的,甚至是变动不居的。现代社会中,人们不断变动自己的工作岗位,甚至是变动职业;服务系统的服务人员与服务对象之间的关系更是变动不居的。在社会转型时期的中国,农民市民化也是角色变动。夫妻关系也是可以改变的,当然也是可以不变的。

固定性角色是指在角色结构中一旦形成或获取某有角色就是终生的,固定不变的。比如父母;同学关系;师生关系;民族成员等。

(七)根据角色的呈现程度可以把角色分为显性角色和隐形角色。

显性角色,一切公开性社会角色都是显性的,其角色是十分明显或比较明显的。

隐形角色,即隐含部位公众所见所知的角色,如夫妻之外的性伙伴关系;行贿与受贿的关系;情报人员;小偷和强盗等等。


相关内容

  • 在大带小的角色游戏中培养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的反思
    在大带小的角色游戏中培养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的反思 [ 作者:李晓源 来源:北京学前教育网 点击数:408 更新时间:2005-6-4 文章录入:lixiaoyuan ] 我授权北京学前教育使用我的稿件并拥有电子版权 在大带小的角色游戏中培养 ...
  • 论网络技术对个人社会化的影响
    作者:王晓春 东北大学学报:社科版 2000年05期 社会生活环境直接作用于个人的社会性的形成.发展和实现过程.随着网络技术逐渐成为当代影响人们的学习.工作.休闲.通信等方式的最有效的信息传播载体,它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成为人 ...
  • 学习社会心理学的心得体会
    学习社会心理学的心得体会 中央民族 中央民族大学 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2011 级社会学班 关宇娇 学号: 学号:1128028 社会心理学这门学科研究范围和对象广泛.复杂.它的定义模糊:在西方社会心理学 界的定义主要分两类,一是研究人的社 ...
  • 论罪犯再社会化文献综述
    论罪犯再社会化文献综述 一. 什么是罪犯再社会化 罪犯再社会化是通过发挥刑罚的矫治功能和教化作用,使犯罪人得以改过迁善,再度适应社会;罪犯再社会化的实质就是通过发挥刑罚的矫治功能和教化作用,使犯罪人得以改过迁善,再度适应社会.罪犯再社会化的 ...
  • [0399]学前游戏论复习资料自考
    游戏:是发生于一定情景之中,外部有可观察的行为表现,内部有特定心理体验的儿童主动自愿.自主自由的活动. 1. 游戏的生物生本质观的基本观点:肯定儿童的生理性机制及功能在游戏中的作用. 2. 社会性本质观:(1)此观点由前苏联心理学家和教育家 ...
  • 华中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社会心理学]练习题题库及答案
    华中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社会心理学>练习题题库及答 案 (加粗红色字体为2013下新增题目) 一.填空题 1.与社会心理学关系最密切的学科是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2.___________有两种不同 ...
  • 大学教师的八重角色与现代师生关系
    ● 丛日云 教师作为一种职业和社会身份,实际上承担了多重社会角色,每一种角色产生一种特定类型的师生关系,所以,师生关系是多种类型关系的复合体.不从这个角度认识问题,就不能澄清师生关系问题上产生的大量混乱认识. ( http://www.te ...
  • 20**年重庆市[教育公共基础知识]考试大纲
    <教育公共基础知识>考试大纲 第一章 教育政策法规 第一节 国家教育政策法规 一.教育政策与教育法规 教育政策的含义,教育法规的含义,教育政策与教育法规的关系,教育法的渊源.教育政策的体系. 二.国家教育政策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 ...
  • 民主原则在全球气候变化治理中的体现与运用
    摘 要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社会已经形成了以<京都议定书>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为两大支柱全球气候变化治理框架.但是,就目前来看,全球气候变化治理已经陷入停滞不前的僵局中,基于民主原则建立的国际组织发挥 ...
  • 2 第十三课 分享带来快乐
    第十三课 分享带来快乐 [设计理念] 分享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生活适应辅导的内容之一,分享能够帮助学生塑造健全人格,促进学生社会化发展. 随着我国物质文化生活的极大丰富和独生子女的增多,孩子在家庭生活中独享的时间比较多,如果不学会分享,孩子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