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 - 范文中心

北师大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

10/31

第一单元:千古涛声

本单元的主题,围绕着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和长江。2篇主读课文,郭风的《长江》,抒发着中华儿女对长江的无限深情,而袁鹰的《筏子》,则描写人与自然的搏斗。原来,同样的对象,是可以用不同的笔调抒发很不相同的情感的。

由此拓展,“比较•探究”中的课文,余光中的《当我死时》、光未然的《黄河颂》、胡宏伟的《长江之歌》、刘元举的《一条大河》、陈衡哲的《运河与扬子江》、毛姆的《江之歌》和叶其扬的《壶口与龙门》等等,展现了丰富多彩的感情世界:同样赞美黄河长江,或一往情深,或慷慨激昂;同样是江涛河浪,或抒发战斗的豪情,或倾诉人生的苦难„„而且,同样写黄河长江,还有各种不同的体裁:诗歌、歌词、抒情散文、叙事散文等。对这些各种各样的不同,加以发现、分析、领悟、体会,慢慢地使自己的心灵宝藏丰富起来。然后,试着从家乡的小山、门前的小溪、学校的操场、老屋的天井中,寻觅那些曾经有过的感动,再选择一种合适的文体,把这份完全属于自己的情感抒发出来,看看是不是与别人“不一样”。先从当众口述开始,是说得“一样”有人听还是说得“不一样”有人听?

第1课 长江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的有关知识;(2)把握文章主旨,理解文中重点词句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1)分析文中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作用;(2)体味本文采用反复的修辞手法来增强抒情效果的艺术特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深入体会作者对长江,对新生活的赞颂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1)把握文章主旨,理解文中重点词句的含义;(2)分析文中比喻、拟 1

人等修辞手法的作用。

2.难点:体味本文采用反复的修辞手法来增强抒情效果的艺术特色。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方法:

朗读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播放《长江之歌》,思考:这首歌歌颂了什么?表达了什么感情?(歌颂了长江,表达了赞颂祖国的感情)

2.长江,这条横亘千古的巨龙,是我们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象征。自古以来歌吟长江的文章不绝于耳,今天我们走进郭风笔下的《长江》。

二、明确学习目标

三、走近作者

郭风,原名郭嘉桂,1917年生,福建莆田县人。30年代末期开始发表散文作品。1938年发表散文处女作《地瓜》。出版有散文集《山溪和海岛》、《曙》、《唱吧山溪》、《英雄和花朵》、《开窗的人》、《晴窗小扎》以及《郭风散文选》等。另外著有散文诗集《叶笛集》、《鲜花的早晨》、《灯火集》、《笙歌》、《小小的履印》等。

四、新授

(一)认读课文:识记生字词,初步感知文意

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认真标记生字词,并标记自己的思想受到触动的地方。

2

1.正字音。

玫瑰( gui) 曙天(shǔ ) 吹拂( fú ) 哺育( bǔ ) ....

舢板(shān) 驳船( bï ) 堆栈(zhàn) 粼粼(lín ) ....

2.识词义。

千年万载:指时间长久。载:年。

曙天:刚亮的天;曙,天刚亮。

舒畅:开朗愉快,舒服痛快。

无边无际:指极为辽阔广大,没有边际。 容光焕发:脸上放出光彩。形容身体健康,精神饱满;焕发,光彩四射的样子,通常用于人的神态描写。

粼粼:形容水的明净。

3.朗读指导。 朗读课文主要是通过自己的语气的轻重、语速的快慢和语调的高低变化,来读出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指名朗读课文。(要求:读出情感,读出节奏。)

(二)解读课文:理解内容,体会情感

1.齐读课文,思考:文中描写了长江哪个时段的景象?

2.请从文中找出能够表达作者看到黎明的长江景象的心情的句子?

3.合作探究:黎明和青春的特点是什么?

4.文中的黎明是否仅仅是一种自然现象,为什么只写长江的黎明,在这里有什么深刻的内涵?

5.作者的心情是“黎明一般的舒畅,青春一般的欢愉”,这一点作者在文中反复说到,为什么作者又一再强调长江是“古老的”,这和“青春”不矛盾吗?

五、课堂小结

3

六、布置作业

1.反复朗读课文,找出课文中反复出现的语句,分析其相同与不同之处。

2.课文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

二、新授

(一)品读课文:赏析语句,学习写法

1.文中哪些语句使用了修辞方法,试从文中找出来并简单分析其作用。

(1)请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话使用了_______修辞手法,______________写出了_____________”这一句式来表达。

(2)教师示例:

①拟人句:如“长江很早便醒过来。”这句话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写出了长江的寂静很早便被过往的行人打破了。 ②比喻句:如“哦,长江。哦,我们的古老的、古老的母亲,以自己的乳汁,千年万载的哺育了亿万子女的乳娘。”这句话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写出了中华民族与长江血脉相连的亲切之情,表达了对长江哺育了亿万子女的赞美之情。

③排比句:如“第四段‘不止是„„不止是„„不止是„„’”这句话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满怀激情的写出了长江江面上的繁忙景象。

④句式仿写“不止是„„,不止是„„,不止是„„”

2.文章中有许多句子和词语重复出现,有无啰嗦之感?试动手删一删,看看删后的效果如何? 补充:反复,为了表达强烈的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语、句子或句组。反复有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两种。

(二)拓展延伸:

4

长江它九曲回肠,奔流不息;它气势磅礴,孕育了五千年的灿烂文明;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多少作家,作曲家歌唱赞美它,同学们你想对长江说什么?

三、课堂小结 同学们,我们共同学习了本文,你认为本文仅仅是在赞美长江吗?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补充背景资料:这篇散文作者创作于1961年,目的是要歌颂那个时代他心目中的祖国,新中国诞生后,年轻的共和国意气风发,欣欣向荣,到处洋溢着为未来的灿烂理想而奋斗的勃勃生机,到处是文中写到的生产建设的繁忙景象和建设的成果。这是新时代的开始。所以文中通过描写和赞美长江,来赞美祖国的新时代,歌唱新中国的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与欣欣向荣。

四、布置作业

1.文中有许多优美的语句,请同学们反复朗读,背诵下来,积累写作素材。

2.搜集有关长江的图片、诗歌、故事等资料。

五、板书设计

歌唱 赞美 祖国 第2课 筏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1)了解作者,熟悉生字、词;(2)了解作者运用衬托,体现黄河的自然特征和作品内容之间的关系的写法。

5

2.过程与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析作者在文中采用的全方位的衬托和对比手法的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领悟艄公的勇敢智慧、镇静机智的品质,培养勇于战胜困难的勇气和智慧。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品味、学习反衬、对比的构思方式和表达,品味表达效果。

2.难点:通过重点语句、词语分析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方法:

朗读法,理解探究。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奔腾不息的黄河孕育了我们五千年的灿烂文化。黄河那汹涌澎湃的气势更锻炼了我们坚强的意志、不屈向上的人格。作为生活在黄河岸边的我们今天就来一起学习袁鹰先生的文章《筏子》,看看他笔下的黄河大水车、羊皮筏子及“黄河的主人”们是如何与黄河进行抗争的。

二、明确学习目标

三、走近作者

袁鹰,原名田复春,又名田钟洛,1924年生,江苏淮安人。著有散文集《第一个火花》《风帆》《京华小品》《袁鹰散文选》等。他的散文作品善于以抒情、议论的手法和排比、叠句的形式,渲染气氛,点化主题,诗意浓郁。

6

四、新授

(一)认读课文感知文意:

1.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作者描写了哪些内容,边读边画出所运用的成语,并能大体说出这些成语的意思。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吞噬( shì) 湍急(tuán) 浏览(liú ) 心悸(jì ) ....

如履平地(lǚ) 筏子( fá ) 艄公(shāo) 篙子(gāo) ....

(2)根据释义填写适当的词语。

①比喻一刻不停地持续进行。( 马不停蹄 )

②凶猛得使人害怕的大风浪。也比喻凶险的环境和遭遇。( 惊涛骇浪 )

③化危险为平安。( 化险为夷 )

④像在平坦的地上走一样。( 如履平地 )

⑤形容江河奔流直下,流得又快又远。( 一泻千里 )

⑥成千上万匹马在奔跑腾跃,形容声势浩大或场面热烈。( 万马奔腾 )

(3)判断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

①眼前这只筏子,你看它马不停蹄,顺流直下,像一支箭似的直射向雁滩。( 比喻 )

②你看,雁滩近了,近了,筏子在激流上奔跑得更加轻快,更加安详。( 拟人 ) ③岸上看的人不免提心吊胆,皮筏上的乘客却从容地在谈笑,向岸上指点什么。( 对比 )

(二)解读课文,理解感悟:

1.朗读课文,用自己的话简单复述课文。

2.全文的中心句是哪一句?

3.艄公成为黄河的主人的原因是什么?

7

(三)品读课文,合作探究:

1.全文紧紧围绕中心展开描写,从哪些地方可以体会到艄公的勇敢、智慧、镇静、机敏?小组研读课文,画出有关的词句,并在旁边写下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2.你还喜欢文中的哪些句子,为什么?(同桌或小组内初步交流)

五、课堂小结(总结本文的写作特色)

六、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找出文中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

第二课时

一、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

二、新授

(一)精读课文,探讨形象:

指名朗读第10段,思考:

1.为什么这里要特别强调艄公手里“只有那么一根不粗不细的篙子”?

2.注意该段中出现的“化险为夷”、“如履平地”两个成语,全文中哪些地方写了“险”“夷”和“如履平地”?“化”的原因仅仅是艄公的勇敢、智慧、镇静、机敏吗?

3.文中哪句话最深刻?从全文看这句话仅仅是对艄公的赞美吗?

(二)跳读课文,探究写法:

1.本文对黄河的描写十分生动形象,让人感受到了黄河的磅礴气势。对黄河的描写,有什么深意吗?

2.作者极力描写黄河艄公的形象,同时也写到了乘客的大胆镇静,可以把写乘客的部分删掉吗?

3.在本文的描写中,第3段表现了羊皮筏子的什么特点?把它与黄河的惊涛骇浪放在一起,是不是显得很不相称?

8

(三)拓展延伸:

1.作者说艄公是值得景仰和赞颂的,你从他的身上学到了什么?

只凭天不怕地不怕的大胆冲劲是不行的,要战胜凶险、征服自然还得沉着、细心、机智和毅力。

2.黄河它九曲回肠,奔流不息;它气势磅礴,孕育了五千年的灿烂文明;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多少作家,作曲家歌唱赞美它,同学们你想对黄河说什么?

示例: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你哺育了亿万中华儿女!

三、课堂小结

齐声朗读课文,体会本文赞美了什么?

本文赞美了征服自然的人类,赞美了包括艄公、乘客在内的“黄河的主人们”的勇敢、沉着、智慧和毅力,也赞美了黄河的雄浑气势和自然的伟力。(教师出示有关黄河的古诗词句)

四、布置作业

搜集有关黄河的诗词、歌词等。

五、板书设计

黄 河

衬托 筏 子 衬托 艄 公 (黄河的主人) 大、深、急 小、轻、快、稳 勇敢 智慧 镇静 机智 小心 技艺高超

9

六、教学反思

第3课 当我死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1)熟读并背诵,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2)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3)把握诗歌的主题,提高阅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1)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2)体会诗歌中优美的意境,感受涌动着的激情。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味诗歌抒发的爱国深情和思乡愁绪,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诵读,理解诗歌意象,体会诗人真挚的情感。

2.难点:感受诗歌中涌动着的激情,把握诗歌主题。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方法:

诵读法、探究欣赏法 、比较阅读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生命如此珍贵,有谁期盼死亡;除非可以带着灵魂回故乡。常人把死亡与痛苦相系,游子诗人把死亡与满足并论相提,只因为,他有这样的一系列假想„„ 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余光中的《当我死时》。

二、明确学习目标

10

三、新授

(一)认读:读准字音、读好断句并初步了解诗文内容

1.学生放声自由朗读。

2.听范读,注意诗的节奏,语气,情感。

3.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诗文内容。

(二)品读:品味诗歌的语言,体会诗歌的魅力

1.自由朗读这首诗,品味诗中富含情感的语句。

要求:同位合作,共同品析诗中富含情感的语句,发挥各自朗读或赏析特长,一名同学朗读诗句,另一名同学赏析。

如:甲生朗读“望透黑夜看中国的黎明”,乙生品析“这句诗寄托了作者对新生的中国的憧憬。 ”

2.请个别同学饱含情感地朗读。

(三)诵读:融入自己的感情,体会作者的情感

1.背景介绍,加深理解后的诵读。

PPT展示关于作者的相关资料——余光中 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母亲原籍江苏,故有“江南人 ”之称。 当代著名诗人、文学评论家、翻译家。22岁离开大陆去台湾大学插班,毕业于外文系,后又留学美国,随家去香港,60年代他曾两度赴美讲学,羁旅生涯使得余光中怀乡心切,乡愁难于排遣,于是他写了许多思乡题材的作品,而这首诗就是1966年在美国密西根州时写下的。

应该使用的情感:深情的、悠长的、舒缓的,还有“有一个中国的青年,曾经在冰冻的密西根向西瞭望„„”部分应该用有些痛苦而又满怀渴望与期盼的语气来读。他为何苦痛?当然是17年的阻隔难以回乡,17年的阻隔难回祖国,所以他的思乡即思国。

2.自由朗读课文,选择自己读的最好的句子读给小组同学听,每小组推荐一 11

名同学代表本小组展示给全班同学,其他同学进行点评。(提示:可以从诵读的语速、语调和表达出的作者的情感等方面进行点评。)

(四)合作探究:

1.随着同学们声情并茂的朗诵,课堂上弥漫了浓浓的情感,你感受到的是传达给你的什么情感?这种情感是怎样表现出来的?( 思念祖国,挚爱祖国)

2.死亡本来是痛苦的,但是在余光中这里却变成了一种满足,甚至有一种幸福的美感,为什么?(结合“我”死后所葬的地方来理解)

3.齐读四句诗,并快速把它背下来。

(五)拓展延伸:

一个年仅38岁的人,对生还已绝望,要用死后归葬的幻想来安慰自己,可见他心中的愁苦是多么深重啊!真是“断肠人在天涯”!他说:“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我的血管是黄河的支流/中国是我,我是中国”!正因为这种强烈的情感,他一挥而就,仅用20分钟便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乡愁》。(PPT展示《乡愁》)

四、课堂小结

五、板书设计

死 在祖国 统统留在祖国,获得圆满归宿

安葬——安眠——安魂

六、教学反思

第4课 黄河颂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1)用普通话正确流畅、充满感情地朗读课文;(2)整体把握歌词主体部分。

12

2.过程与方法:(1)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了解时代背景,激发爱国热情,打动学生心灵;(2)抓住诗歌的节奏与感情反复朗诵诗歌;(3)通过研讨分析来深入理解诗歌。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与不屈的意志,体会诗歌蕴含的浓烈的爱国热情,培养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2.难点:把握诗歌的思想内涵。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播放郎朗钢琴曲《黄河》,请学生闭上眼睛感受壮美的意境,然后谈谈对这首曲子的感受。

2.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它蜿蜒在中华大地上,养育了我们的祖祖辈辈,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滚滚东去的黄河浪涛见证了古老中国的兴衰荣辱,黄河澎湃的惊涛,恢弘的气势和那奔腾不息的精神,也激励着一代代的中华儿女为之拼搏奋斗。在抗日战争那段血雨腥风、民族危亡的日子里,一首深沉豪迈的黄河赞歌传遍了大江南北,激励了众多爱国志士保家卫国的万丈豪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豪迈的黄河赞歌―――《黄河颂》。

二、明确学习目标

13

三、了解背景,知人论世

1.作者简介。

光未然,原名张光年,现代诗人,文学评论家。1936年到延安,创作了歌颂中华民族精神的组诗《黄河大合唱》,经冼星海谱曲后风行全国。

2.时代背景。

1938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后,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华北大地。全国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周恩来代表党向全国发出了“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的号召。通过自己创造的艺术形象反映现实斗争,激发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是许多进步作家、艺术家的心愿。《黄河大合唱》是著名诗人光未然(张光年)为配合音乐家冼星海创作的大型民族交响乐而写的组诗,《黄河颂》是著名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第二乐章的歌词。

四、新授

(一)听读诗歌,体会诗情:

1.播放诗歌朗诵录音,请学生体会把握诗情。(听朗读录音,跟随划出重音和节奏)

2.多种方式组织学生朗读:同桌互读,分段朗读,小组朗读,全班齐读。(不同方式朗读,把握诗情)

(二)再读课文,理清结构:

1.解题。本课题目是《黄河颂》,哪个词是关键?(颂)

2.一首歌一般有序曲、主体和尾声,作为歌词,这首诗也分成这样三节。请概括下这三部分分别写了什么?

3.在主体部分,作者并没有一开始就赞颂黄河,而是对黄河作了一番描写,由哪个字引起?下面从哪些角度写了黄河?

14

15

第5课 长江之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1)朗读、想象、感悟长江的源远流长、宏伟博大、气势磅礴、体会作者对长江的热爱、依恋之情,并在朗读中产生共鸣,进而升腾起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2)读中探究发现时局特点,感受拟人、反复、比喻等方式的表达效果,并能模仿某一句段进行创造性想象仿写;(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过程与方法:采用各种形式的读,感悟语言,读中体悟情怀、读中丰富情感,在反复的朗读 中,与作者产生心的共鸣,进而升腾起对祖国的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歌词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并学习运用到写作中去。

2.难点:领悟文中两次出现的诗句“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的深刻含义。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方法:

诵读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聊长江,激发情趣

1.播放歌曲《龙的传人》,思考:刚才在歌曲中你听到唱的是哪两条河流? 16

2.教师作总结引出新课:同学们,古老的中国有两条河,那就是长江和黄河,长江与黄河是炎黄子孙的母亲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正是有了长江和黄河,才有了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正是有了长江和黄河,古老的神州大地才生机盎然。今天这节课老师将带领大家去感受一下“长江”的风采。

3.你对长江有哪些了解,我们来交流一下。(学生交流,教师备知识点)

过渡:长江,它九曲回肠、奔流不息;它气势磅礴,孕育了五千年灿烂文明;它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有多少作家、作曲家赞美了它啊!老师这儿就有一首赞美长江的诗歌,我们来学习一下。

4.你知道这首歌吗?你知道有关这首歌的什么?(学生自由回答)

过渡:这首歌的歌词豪放,歌声雄浑,唱出了长江的宏伟、壮观,也唱出了对长江的热爱、依恋。我们一起来欣赏这豪迈奔放的歌曲。(播放女高音独唱《长江之歌》)。

二、明确学习目标

三、新授

(一)听范读录音,整体感知:

1.听了范读,你感受到了作者想赞美长江什么?(自由交流总结)

2.你发现作者赞美了几次?因此我们可以把课文分成几大部分?(根据以上问题给课文分段)

3.鼓励大家仿读(正确、流利、感情),女生读第一部分,男生读第二部分。

(二)检查生字词的自学情况:

⒈检查生字词(同桌相互讨论,提出理解与不理解的生字词)。

(1)注意读音:哺(bǔ)涤(dí) 埃(āi) 灌溉(ɡuànɡài)

(2)讨论理解词语的意思。灌溉 哺育 尘埃 荡涤 风采 磅礴 回荡 依恋 源泉

(三)再读课文,品味语言:

17

1.现在我们再一次来欣赏这篇课文,让我们以饱满的热情再一次来赞美长江,表达我们对这位伟大母亲的依恋之情。(配音朗诵)

2.探究这首诗歌在语言表达上的特点。

读后交流,教师相机点拨、引导,根据学生的回答,得出规范性语言;让学生将探究发现到的写在黑板上,以此来激发学生探究发现的兴趣。

四、谈收获,学以致用

1.同学们都有一双会发现美的眼睛,都有一颗会感受美的心,在探究发现活动中表现不错,我们探究了诗歌的特点,想干什么呢?

2.模仿其中一个句段,进行创造性想象仿写。

你从 走来, ;

你向 , 。

你用 , ;

你用 , 。

第二课时

一、指名朗读课文

二、新授

(一)解读课文:理解感悟,体会情感

1.观看系列片《话说长江》片断,听《长江之歌》。

《话说长江》这部系列片让我们感受到了长江那宏伟、壮观的气势,作者说——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

2.自由读,说说读了这句诗想了解什么?

(1)为什么说长江是无穷的源泉?

(2)“情怀”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长江有母亲的情怀?

(二)精读赏析第1节:

18

1.自由读第1节,四人小组讨论: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是无穷的源泉?(学生交流,教师引导)

2指导朗读:这两个分句我们该怎样读?哪些词提示了你?

(第一个分句要读得柔和一些,因为长江是“走来”,第二个分句读时要让人感觉有气概,因为长江是“奔去”。)

3.默读第1节,思考: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有母亲的情怀?(学生交流,教师引导)

4.指导朗读:这一句我们要读得很深情。

5.指导朗读最后一句,要读出“赞美”“依恋”的感情。

6.齐读第1节并指导背诵。

(二)精读赏析第2节:

1.指名朗读,思考: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是无穷的源泉,它有母亲的情怀?

2.师引读:所以,“我们——赞美长江„„”

3.指导朗读、背诵第2节。

三、练习朗读全诗

1.同学们,作者从空间和时间上歌颂了长江,学完了这首诗,你们有什么感想呢?

2.是啊,长江源远流长、宏伟博大、多姿多彩;长江古老悠久、气势磅礴、力量无穷。让我们以饱满的热情去赞美长江,表达出我们对这位伟大母亲的依恋之情。

3.练习朗读。

四、学唱歌曲

五、板书设计

19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1)有感情、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2)理清文章写作顺序,深入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思想主题。

2.过程与方法:赏析文章优美的语言,感悟作者对“《我是祖国》”这首歌曲的独特体会。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悟“《我的祖国》”的艺术魅力,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体会作者是思想感情,激发爱国热情。比较本文与前几篇课文的不同之处。

2.难点:理解《一条大河》如何使音乐在文字上也有了生动的感觉。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方法:

朗读,自主合作探究。 第6课 一条大河

20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播放录音《我的祖国》。

2.这首旋律优美、韵味浓厚的歌曲,曾经在一代人的心中掀起波澜,引起人们心灵的震撼;今天,我们作为祖国新的一代,再来听这首老歌,仍然能够感受到它的美无所不在。现在,我们来走进另一个人的心灵,看看他对这首歌有什么独特的情感?

二、明确学习目标 三、作者简介

刘元举,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常务理事、鸭绿江文学月刊社主编、社长。主要作品:小说集《人情》、散文集《西部生命》、《上帝广场》、《表述空间》、《没有初恋》;纪实文学集《黄河悲歌》;纪实长篇《中国钢琴梦》、《钢琴时代》等。

四、新授

(一)一读课文,疏解字词:

要求:声音洪亮,语速适中,不要回读,读出感情色彩。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铆牢﹙mǎo﹚ 角逐﹙juã﹚ 偌大﹙ ruî ﹚ 惬意﹙qiâ﹚ ....戛然﹙jiá﹚ 蓦地 ﹙mî ﹚ 矜持﹙jīn﹚ 摇曳 ﹙yâ﹚ ....潸 然﹙shān﹚ 浸淫﹙jìn yín﹚ 饱蘸﹙zhàn﹚ ....2.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缠绵:婉转动人。 惬意:满意;称心;舒服。 戛然:形容声音突然终止。

21

荡气回肠:形容文章、乐曲等十分动人。 潸然:流泪的样子。 (二)二读课文,整体感知:

指名朗读课文,要求:认真倾听,纠正读音错误的现象并思考:作者围绕“一条大河”叙写了哪两件事?各有什么感受?

(三)三读课文,理清思路: (四)品读课文,合作探究: 1.品味第一部分。

(1)第1、2、3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分别是什么?

(2)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对这首歌的印象深刻?找出来,读一读,看看哪组找的最多最全。

(3)第5段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4)作者通过什么手法使读者体会到这首歌强大的感染力? 2.品味第二部分。

(1)找出文中关于郎朗演奏“一条大河”给人美妙感受的优美语句,认真品读。 (2)思考并讨论:作者如何使音乐在文字上也有了生动的感觉?

①采用通感的手法,将音乐旋律转化为某些动作、画面等具体可感并与旋律相协调的视觉形象。②通过间接描写,强调“效果”的办法使读者感受到音乐的动人力量。③以贴切、精确、生动的比喻传达对音乐的感受。

(3)“一条大河”的内涵究竟在什么地方?(小组竞赛,评出优胜。) (五)再读课文,体会感情: 本文主要想表达怎样的感情? 五、课堂小结

本文以朴实、真挚的语言,记叙了在不同的时空听到“一条大河”这首歌的真切

22

感受,赞扬了《我的祖国》这首歌曲不朽的艺术魅力,抒发了对祖国的无比的热爱、依恋之情。

六、布置作业 七、板书设计

地点

初听——大院

再听——中华剧场

八、教学反思

第7课 运河与扬子江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1)有感情、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2)掌握生字词;(3)积累并背诵优美的文段。

2.过程与方法:诵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写作手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奋斗的生命是美丽的”这句话,培养自己健康高尚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文中抒发的情感。 2.难点:了解文章的写作手法。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方法:

郎朗钢琴独奏会

途径 电影《上甘岭》

观众 安静

沉醉 激动 热情

我的感受 太美、太有韵致

荡气回肠、催人泪下

23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自学和快速阅读的基础上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热爱生命吗? 作为中学生怎样做才算热爱生命?

总之,只要以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去直面生活,让自己的生活过的充实,不感到空虚无聊,自己的生命就是有意义和价值的。

现在我们一起来学习《运河与扬子江》,(板书:课题、作者)首先我们认识一下作者。

二、作者简介

陈衡哲,(1893-1976),江苏武进人。1918年在《新青年》发表新诗《人家说我发了痴》和短篇小说《老夫妻》,1920年回国应北大校长蔡元培之聘,成为中国第一位西洋史女教授。抗战胜利后留居上海,建国后曾任上海市政协委员,是新文化运动中的第一位女作家,其创作在当时很有影响。主要著作有《西洋史》、《小雨点》、《衡哲散文集》等。

三、明确学习目标 四、新授

(一)认读课文:识记生字词,初步感知课文

分角色朗读,请同学们注意:在读课文的同时,一定要拿起笔来认真标记生字词,标记自己的思想受到触动的地方。

1.正字音。 2.识词义。

24

3.思考:《运河与扬子江》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运河与扬子江对待生命的不同态度。)

(二)解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1.找出文中出现最多的一个词语,并用横线标出和这个词语相关的最富哲理的一句话。

2.运河与扬子江这两种事物,在作者拟人化处理下有了怎样的区别?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

3.运河、扬子江的性格分别是怎样形成的? 4.运河与扬子江的命运一样吗?

5.奋斗来的生命和别人给的生命有何不同?

6.扬子江说自己是辛苦的主人,运河是快乐的奴隶;那么这份辛苦奋斗的最终结局是怎样的?

(三)品读课文:探究本文主旨,学习本文写法 1.那么扬子江探取到的生命的真谛到底是什么呢?

2.同学们,学习了这篇文章,你知道作者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吗?(学生回答)

3.作者巧妙地把深奥的人生哲理,生动形象的告诉给我们。那么本文在写作方法上,有什么特点呢?

(四)感悟提升:

同学们,在你的身边有没有像扬子江和运河一样的人,他们的生命现状怎样?你认为怎样做才会使自己的生命更有意义和价值。写一段不少于100字的话。

五、课堂小结

本文通过运河与扬子江的对话,运用对比表现了运河的“安命”思想和扬子江的“造命”思想,这时两种人生观的对立与交锋,抒发了作者崇尚斗争的情感和精神,

25

昭示人们要有志气要奋斗,反映了作者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思想。

六、布置作业

文中有许多优美的语句;请同学们反复朗读,背诵下来,积累写作素材。 七、板书设计

奋斗——奋斗来的生命是美丽的! 拟人化 对比反衬 对话形式 八、教学反思

第6课 江之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1)有感情、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掌握生字词;(2)积累并背诵优美的文段。

2.过程与方法:诵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写作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阅读学习,认识人与自然抗争的斗争精神,体会作者对苦力们的同情。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文中抒发的情感。 2.难点:了解文章的写作手法。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方法:

朗读法,合作探究,启发点拨。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26

一、导入新课 二、作家作品

毛姆,(1874-1965),英国小说家。出生于巴黎。10岁时父母双亡有叔父养大。主要著作有《人性的枷锁》等。

三、明确学习目标 四、新授

(一)认读课文:识记生字,感知文意 1.齐读全文。 2.指名朗读。

(二)解读课文:理解内容,体会情感

1.本文写了船夫、纤夫、苦力三种人,但作者的描写是有详有略的,分析一下作者详细写的是哪些人,略写的是哪些人?为什么?

2.找出文中你认为写得最精彩的句子体会一下。 (三)合作探究:

1.船夫们的歌声为什么能够“响亮而有力”,纤夫们的号子为什么却“比较急促”? 2.“他们使劲,拼命使劲,对抗着水流无情的威力”中“使劲,拼命使劲”能否调换顺序?为什么?

3.作者说“我不知道词语怎么能描写出其中包含的拼搏”,你能用哪些词语来表现呢?说说看。

4.作者是怎样来形容苦力们的歌声的?你认为他的形容恰当吗?为什么? 5.课文所说的“江之歌”主要指什么? (四)迁移训练:

请按照不同的要求,运用以下三个词语,分别扩展为一段话,每段不少于30字。 溪流 大海 生命

27

1.描绘自然景物。

2.表达对人生价值的感悟。

(五)品读课文:体会语言特色,学习写法 1.师生共同讨论交流,梳理文章的语言特点。 2.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段落,有感情地朗诵。 小组内选出代表在班内交流,教师评价,鼓励优秀。 3.说说本文对我们的写作有什么启示?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场面描写真实生动、感人,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 (七)拓展延伸:

小组交流:面对弱势群体,我们除过同情之外,还应给予他们什么? 三、课堂小结

这篇散文诗通过船夫号子和码头工人之歌,描绘了纤夫和码头工人艰辛的劳动,苦难的生活,表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不幸处境的深切同情。

四、作业布置: 摘抄你认为精彩的句子。

六、教学反思

第7课 壶口与龙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1) 朗读课文,学习生字生词,领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2)反复吟诵,学习列数字等说明方法,体会本文语言表达特色。

28

2.过程与方法:(1)辨析文体,说出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2)小组合作探究本文的语言表达特色。

3.情感与价值观目标:体会文中与地理有关的历史的故事带来的人文色彩和趣味性,培养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说明方法和说明语言。 2.难点:体会生动的说明语言。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思路及学法指导:

1.预习是要求学生自学生字词,老师在课堂检查,并归纳通过阅读知道了哪些关于黄河的知识。

2.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分析作者是通过哪些说明方法让读者对壶口和龙门有所了解的。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李白诗曰: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黄河壶口到龙门段是黄河上最为驰名的一段,这一段黄河气势磅礴,引人入胜,今天我们学习《壶口与龙门》,来了解一下这两处景观。

二、明确学习目标 三、新授

(一)认读课文:识记生字,感知文意 1.正音(课件出示)。

29

峭壁(qiào) 凿穿(záo) 羡妒(xiàndù) 怨尤(yïu) .....匍匐(púfú) 澎湃(pãngpài) 绷紧(bēng) .....心弦(xián) 呻吟(shēnyín) ...2.词义理解。

【磅礴】(气势)盛大。 【神往】心里向往。 【骤然】突然;忽然。 【咆哮】形容水流的奔腾轰鸣。

3.思考:《壶口与龙门》和前面的文章比较起来,文体有什么不一样? 4.知识链接。

(1)说明文:就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解说事物、阐明事理而给人以知识的文章,它通过对实体事物的解说,或对抽象整理的阐释,使人们对事物的形态、构造、性质、种类,成因、功能,关系或对事理的概念、特点、来源、演变、异同等有所认识,从而获得有关的知识。以说明为主是说明文与其他文体从表达方式上相区别的标志。

(2)说明方法: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作引用、分类别、列图表(数字)、作比较、引资料、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摹状貌、作假设等11种。

(3)分类:从说明对象分事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从说明文语言特征分平实说明文、生动说明文。生动说明较多地采用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语言生动形象优美。

(4)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二)解读课文,理解内容: 1.壶口和龙门有什么特点? 2.作者从哪几方面介绍了壶口?

30

3.作者从哪几方面介绍了龙门?

4.作者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举列说明。

5.本文的写作目的是什么?

6.为什么要讲一些历史故事和壶口龙门一带的变化呢?你觉得作者是客观冷静的说明还是带了某种情感呢?

(三)品味课文:赏析语句,学习写法(细读富于文学性的语言和说明性的 描写)

1.学生自读,细读,思考,讨论。

2.教师明确。

(四)比较探究:

1.《壶口与龙门》《运河与扬子江》在表达形式上与本单元的其他文章有很大不同,请探究、讨论他们的主要特点。

五、课堂小结

本文是一篇科学小品,运用比较客观的科学语言和形象语言相结合得方法,写出了壶口与龙门的地理特点。

六、布置作业

1.朗诵课文。

2.完成《配套练习》。

七、板书设计

31

八、教学反思

32


相关内容

  • 初中语文苏教版八年级上册 语文
    初中语文苏教版八年级上册 · 本册综合 · 单元综合 · 月考复习 · 期末复习 · 期中复习 · 七律·长征 · 长征组歌两首 · 老山界 · <草> · <长征>节选 · 枣核 · 最后一课 · 始终眷恋着祖国 ...
  • 北师大版初中语文
    北师大版初中语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目录 七年级上册课文目录 第一单元 童年梦痕 1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 2 雪地贺卡„„„„„„„„„„„„„„„„„„„„„鲍尔吉?原野 比较?探究 阿长与 ...
  •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材分析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材分析 六年级教材兼顾小学与初中课本的衔接,为此,这两册教材不 再着眼与个别的能力点和知识点,不在设"语文天地"中的单项练习, 不在通过"金钥匙"学习某一种学习方法或策略, ...
  • 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公开课穷人教案设计及教学反思
    [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公开课穷人教案设计及教学反思]<穷人>教学设计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顾惜.勉强.抱怨.忧虑.忐忑不安.自作自受.熬过去等词语,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公开课穷人教案设计 ...
  • 初中八年级生物下册学期教学计划
    初中八年级生物下册教学计划 陕师大生科0902:李光裕,曹翠妮,陈金杰,陈梦,程婷,靳雪英,张培恋,马君瑞,马银峰,冉婷婷,田沛鑫,王莹,刘钰琨) 一.教材分析 1.指导思想 认真学习和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 ...
  • (苏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目录
    第一单元(亲近文学) <古代诗词四首> 次北固山下 题破山寺后禅院 赤壁 浣溪沙 第二单元(金色年华) <幼时记趣> 第三单元(民俗风情) <中秋咏月诗三首> 十五夜望月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古 ...
  •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字词检测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基础测试 日期: 班级: 姓名: 成绩: 一.给下列字注音: 二.解释词语: 1.切切察察: 2.顺顺流流: 3.震悚: 4.狼藉: 5.典: 6.质: 7.迂: 8.拭: 9.情郁于中: 10.怀: 11.惟: ...
  • 六年级上语文教学计划
    六年级上语文教学计划一: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一.班级情况分析(以601班为例) 本班学生共有55人,其中男生30人,女生25人.本班学生基础知识掌握得比较扎实,大多数同学的理解能力和独立学习的能力也比较好.少数男同学由于自控能力差导 ...
  •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复习课教案
    第八单元复习课教案 执教者:西江中心小学覃新凤 教学目标: 1. 回顾课文主要内容,欣赏各种艺术形式的美,培养热爱艺术的情操. 2. 学习作者是怎样在叙事时展开联想和想象的,是怎样把眼前看到的和内心的想象自然地融合在一起的,学习作者表达感受 ...
  •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作文备课教案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作文备课教案 第二单元:月亮 我眼中(心中)的月亮 教材解读: 不同的作家,笔下的月亮是不同的.可以写自己对月亮的观察或中秋赏月的情境,也可以自由发挥,写一写未来的月亮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还可以写在月球上的生活.写作范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