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谈离骚的思想感情 - 范文中心

淡谈离骚的思想感情

01/23

浅谈屈原《离骚》的思想感情

[内容提要] 屈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最先把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熔为一体。《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品,是屈原充满爱国激情的抒忧发愤之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崇高的地位。在长诗中,屈原抒写了他的美政理想,表白了他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叙述了他在国家危难关头的焦急与义愤,表现出他坚持节操、反对奸邪的九死不悔的斗争精神。全诗大体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全诗的基础,抒写了诗人的身世、抱负、政治遭遇中的痛苦心情和坚持理想的斗争决心;第二部分诗人驰骋幻想,探求实现美政理想的道路;第三部分诗人决心离开楚国去寻找明君,但最终他没有离开。

[关键词] 屈原 离骚 部分 思想 感情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伟大的诗人,名平,字原,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县)人,楚王宗室。他大约生于楚宣王三十年(前340),卒于楚顷王二十二年(前277)。

屈原是诗国的一颗巨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最先

把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熔为一体,为后世树立了二者相结合的优良典范。远在众星之前,他出现在我国诗歌史上,成为无数后继者所仰慕的风范。闻一多先生曾高度赞扬:“屈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有充分条件称为人民诗人的人。” (闻一多《人民诗人——屈原》)郭沫若先生也高度评价:“屈原在中国的文化史上卷起了一次诗歌革命的风暴。”( 郭沫若《屈原》)鲁迅先生更是盛誉屈原的作品是“逸响伟辞,卓绝一世。” (鲁迅《汉文学史纲要》)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品,全诗共三百七十三句,二千四百九十字。“离骚”二字自古以来有数种解释,司马迁在《史记·屈原贾生传》中说:“离骚者,犹离忧也”;而东汉王逸《楚辞章句·离骚经章句》说:“离,别也;骚,愁也;经,径也。言己放逐,中心愁思,犹依道径以讽谏君也。”(转引自李振华《楚辞》) 就目前来看,影响较大的主要是这两种。

《离骚》是屈原充满爱国激情的抒忧发愤之作,在长诗中,屈原抒写了他的美政理想,表白了他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叙述了他在国家危难关头的焦急与义愤,表现出他坚持节操、反对奸邪的九死不悔的斗争精神。这是一首大气磅礴的诗篇,它反映了时代斗争的激烈、楚国政治的黑暗、广大人民的疾苦,以及诗人为国为民不懈奋斗的平生。全诗绚丽多姿,波澜起伏,想象瑰奇,气魄雄伟,可

以说是中国古代最瑰丽的一首政治抒情长诗,也是世界诗歌史上雄奇的诗篇之一。

从诗的内容来看,我认为全诗大体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从“帝高阳之苗裔兮,联皇考曰伯庸”到“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在这一部分中,诗人抒写自己的身世、抱负、政治遭遇中的痛苦心情和坚持理想的斗争决心,多是对现实中已发生的事情的追溯,是全诗的基础。

长诗《离骚》的开端就是很奇特的。“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皇揽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诗人首先以十分庄重而自矜的口吻,自叙了高贵的出身,奇异的生日,以及由于父亲对自己莫大期望而赐予的“美名”。前人分析说:“首溯其本及始生之月日而命名命字,郑重之体也。”(清顾天成《离骚解》),我认为屈原强调自己与楚王同宗共祖(“帝高阳之苗裔”),意在表明自己对楚国的兴亡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同时也为他的至死不能去别国埋下了伏线。他自道奇异的生辰,美好的名字,也正是在表现他的尊贵不凡和具有崇高的理想。“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正则,正道直行,严于律己;灵均,禀赋良善,公平均一。这是亲人对他的期望,也是他一生所恪守的信条。这起始的八句,就为他一生的自尊自重自爱定下了基

调。“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扈江离与薜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汨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朝搴阰木兰兮,久揽洲之宿莽。”江离、薜芷、秋兰、木兰、宿莽,均是指美好的品德。诗人自幼就努力修养美德,锻炼才能,洁身处好,自我完善,珍惜每一分每一秒,为报效楚国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他担心时光飞逝,自己为国家做不成事业。因此他不满足于先天的“内美”,还“重之以修能”,朝夕充实、提高自己,以便奉献于祖国。

接着屈原从草木的盛衰、春秋代序说起,唯恐“美人迟暮”。这个“恐”字,充分表达了诗人对国事的危机感,特别是诗人为楚国的前途而焦虑、为楚国的命运而担忧的急迫心情。他寄希望于楚王,劝导楚王“抚壮而弃秽”,乘年轻力强之时抛弃因循守旧的政治,选贤授能、修明法度,愿为楚王“导夫先路”,希望日益衰败的楚国重新振兴,恢复到开国盛世的那种局面。“彼尧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何桀纣之猖披兮,夫唯捷径以窘步。”屈原引述尧舜、桀纣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教训,来激励楚王“及前王之踵武”,使楚国中兴,完成统一中原的宏伟事业;同时也表达了自己“选贤授能、遵道得路”的政治理想。可是屈原的政治主张与旧贵族的利益冲突,必将遭到旧贵族势力的重重打击和迫害,“岂余身之惮殃兮”他并不害怕自身遭

到殃祸,只“恐皇舆之败绩”,为了国家、为了人民,屈原早已将自身的安危置之度外,忠君爱国之情溢于言表。遗憾的是,诗人的这一片赤忠之心,却并没有得到应有的理解和支持。诗篇展现了楚国社会的一片令人窒息、令人愤慨的图景:昏庸的君王信谗多变,不辨忠奸(“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及信谗而齌怒” “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余不难夫离别兮,伤灵修之数化”);“群芳”随风转舵,堕落变质(“虽萎绝其亦何伤兮,哀众芳之芜秽”);朝廷群小“贪婪”、“嫉妒”,蔽美称恶,无所不为。这使得诗人完全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空有满腹的报国之志却无处施展!屈原对楚王的昏愦糊涂、小人的妒贤嫉能愤怒的加以斥责:“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众女嫉余娥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黑暗的现实与诗人的爱国理想构成了强烈的冲突,但是为坚持美政理想,虽有凶险也不能妥协,在诗篇中他反复申说了对自己的理想、信念和人格操守至死而不悔的决心:“宁溘死而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何方圜之能周兮,孰异道而相安”“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坚持理想,献身真理,“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纵使粉身碎骨也不改变我的初衷,岂能因惩治而放弃我的志向!由此可见,诗人是要誓死坚持自己的理想和信仰,誓死保持自

己人格的清白。他的信念是多么的坚定,一身正气,刚直不阿!

第二部分,从“女嬃之婵媛兮,申申其詈予”到“怀朕情而不发兮,余焉能忍与此终古”。屈原在这一部分驰骋幻想,探求实现美政理想的道路。他在诗中织入许多神话传说,设为问对,通过上天下地、入水登山的超现实描写,表达自己的愿望和心境。

与常人一样,在失败的极端痛苦中,屈原的内心矛盾也是激烈的。在自己的美政理想不被理解,而且惨遭迫害的情况下,还应不应该坚持自己的原则和永不反悔的态度?在不被自己的祖国所容的情况下应不应出走远逝,到他国寻求知音展示自己的才能抱负?诗人通过女媭、巫咸、灵氛这些虚构的人物,以及他们的劝说,把内心冲突和抉择形象化了,从而向我们展示出了自己的心路历程。

女媭用“鲧婞直以亡身”的历史悲剧来规劝他,劝他放弃执守,与世浮沉。“汝何博謇而好修兮,纷独有此姱节?”“世并举而好朋兮,夫何茕独而不予听?”她告诫诗人处在没有是非曲直的社会,是不能过于孤忠耿直的,要接受历史的教训,否则就会像鲧一样“终然殀乎羽之野”。女嬃的一番话让诗人陷入深深的痛苦之中,这与诗人“依前圣以节中”的坚持真理的态度是矛盾的,实际也是对诗人既往斗争生活的否定。于是他“就重华而陈词”,重温了夏、商、周历代的兴亡史,并以壮烈的心情回顾了前朝那些为正义而斗争者的命运。

这种再认识不仅增强了他原有的信仰和信念,同时更激发起他继续奋斗的勇气和宁死不悔的壮烈胸怀:“瞻前而顾后兮,相观民之计极。夫孰非义而可用兮,孰非善而可服?阽余身而危死兮,览余初其犹未悔。不量凿而正枘兮,固前修以菹醢。”

“曾歔欷余郁邑兮,哀联时之不当!揽茹蕙以掩涕兮,沾余襟之浪浪!”屈原涕泪沾襟,慨叹自己生不逢时,不过在新的认识基础上,他又满怀激情地进行了新的“求索”。诗人乘上白龙、金凤,不顾日暮途远,在太空开始漫游。他历昆仑、渡白水、登阆风、游春宫、上叩天门、下求佚女,虽然探求真理的道路遥远漫长,但诗人却是坚定信心、毫不动摇。不过探索的结果却是“吾令帝阍开关兮,倚阊阖而望予”,宓妃“虽信美而无礼”,媒人“理弱而媒拙兮,恐导言之不固”。他上叩阊阖,帝阍不给他开门;下见宓妃,宓妃的态度暧昧无礼;求简狄,苦无良媒;求有虞之二姚,媒人嘴笨又没有成功。这时诗人认识到,原来天上人间同样是昏暗嫉贤、蔽美称恶,求明君而无望!诗人完全陷入到绝望的悲哀之中:“怀朕情而不发兮,余焉能忍与此终古”。“世溷浊而嫉贤兮,好蔽美而称恶”“闺门深邃”“哲王不寐”,这些现实,让诗人产生了去国远逝,去求得自身安全和前途的想法。

第三部分,从“索藑茅以筳篿兮,命灵氛为余占之”到结束。在

这一部分中描绘了屈原在上天下地索求不遂的情况下决定离开楚国去寻找明主贤君,实现自己的理想,但是对楚国的爱让他没有离开楚国。这一部分同样是诗人在幻想中的追求。

屈原在上天下地索求不遂的情况下,感到极度的苦闷徘徊,于是去向灵氛问卜。灵氛劝勉他“思九州之博大兮,岂唯是其有女?曰:勉远逝而无狐疑兮,孰求美而释女?何所独无芳草兮,尔何怀乎故宇”?可是诗人“欲从灵氛之吉占兮,心犹豫而狐疑”,想听从灵氛的吉卦,心中犹豫又狐疑不定。于是他又向巫咸请教,巫咸不但同样劝他出走,而且还以历史上贤才得遇明主的事例,启发他趁年华未晚而及早成行:“及年岁之未晏兮,时亦犹其未央。恐鹈之先鸣兮,使夫百草为之不芳!”要趁着年轻去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在这里女媭的忠告、灵氛的劝说、巫咸的敦促,代表了当时世俗的想法,同时也是诗人在极度彷徨苦闷中内心冲突的表现。在诗中诗人假设自己姑且听从灵氛的劝告,“吾将远逝以自疏”,决心去国远游,寻找明主贤君,实现自己的理想。

“屯余车其千乘兮,齐玉轪而并驰。驾八龙之蜓蜿兮,载云旗之委蛇。抑志而弭节兮,神高驰之邈邈。奏九歌而舞韶兮,聊假日以媮乐!”诗人起驾神游太空,千乘车辆并驾齐驱,八条飞龙蜿蜒游动,旗帜飘扬,《九歌》高奏,《韶舞》翩翩,诗人就要远走高飞了!可

是,当他就要离开楚国的那一刻,在空中忽然看到了他的故乡:“陟升皇之赫戏兮,忽临睨夫旧乡。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这时,仆夫悲伤,驷马徘徊,车驾不能前行了。诗人深沉的爱国情志再次占了上风,这里充分体现了屈原那种依恋难舍的心情。他否定了远游的想法,明知道楚国的现实是那么黑暗,政治风浪是那么险恶,但他不能离开自己灾难深重的祖国,表现出了对楚国深沉真挚的爱恋之情。

他热爱楚国,但楚王误解他,不能用他,楚国的群小又凶狠地迫害他;他想离开楚国,这又与他深厚的爱国感情不能相容。最后,只能用死来殉他的理想了:“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既然没有人能同我实行美政,我将追随彭咸前往他的居处。

最终,这首长诗在一片悲剧的氛围中结束。

《离骚》的内容是丰富而深刻的,屈原通过对自己一生不幸政治遭遇的描写,强烈地抒发了他忧愤痛苦的心情,表现了诗人勇于追求真理、坚持崇高理想和坚忍不屈的斗争精神,抒发了他那真挚强烈、缠绵炽热的爱祖国、同情人民的深厚感情。同时,也深刻地揭露了以楚君为首的贵族集团的黑暗腐朽本质,无情地抨击了他们混淆是非、善恶不辨、结党营私、谗害贤能、邪恶误国的罪行。尤其是诗中始终

贯穿着的,以崇高理想改造黑暗现实的不妥协的斗争精神,为实现理想不惜以身相殉的顽强意志,以及奋斗不息的进取精神,更为后人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相关内容

  • 20**年-20**年学年人教版必修二[离骚]教案(七)
    <离骚>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屈原其人和"楚辞"这种诗歌样式. 2)学会吟诵古诗词,注意节拍.重音. 3)了解<离骚>是<诗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大解放,也是"楚 ...
  • 15[离骚]最新教案带教学反思
    15 离骚(节选) 教学目标: 1.了解屈原的生平,感知其高贵的个人品质和忠君爱国的思想. 2.了解"骚体诗"的形式特点,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评价古诗文的能力. 3.了解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特征. 教 ...
  • 15.屈原列传
    贾红 教学目的: 1.进一步学习屈原爱国.正直的高尚品德,并从文中理解作者在屈原身上寄寓的情感. 2.  解本文写作特点:记叙.议论.抒情三者的紧密结合,即人物评传的特点,明确本文不同与其它人物传记的地方. 3. 将本文屈原的诗歌结合起来阅 ...
  • 人教版先秦诗歌
    先秦古诗词资料整理 先秦古诗词资料整理 . .......................................................... 1 <诗经> . ........................ ...
  • 关于屈原其人有无的争论
    摘要 历史上关于屈原其人有无的问题一直争论不休.大体上由廖平肇始,胡适.何天行.卫聚贤掀起第一次屈原否定论争:到了新中国成立之初,复旦大学教授朱东润先生再次重申刘安作<离骚>之说,由此引起了第二次关于屈原有无的争论,此后国内关于 ...
  • 古代文学 考试题答案整理
    <中国古代文学>(大一上) 一.二:成句默写.成段默写(40分) 三.名词解释(2道,共10分) (作者+内容+语言风格+思想+地位/别人对它的评价,150字左右) 1.<战国策> 由西汉刘向整理编订的一部战国时期的 ...
  • 先秦两汉文学
    先秦两汉文学 学习先秦文学(古代文学)的基本方法 •1,注意文学史和作品相结合,以史为线,而以阅读作品为主. •2,知人论世,做到明史.明人而后知文. •3,培养研究型学习的习惯,为将来从事科学研究打下基础. 先秦文学总论 •先秦" ...
  • 高中必背古诗文
    (1)<劝学> 1.开篇就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即"学不可以已".在后面又阐明了学习要持之以恒,并在后来形成一句常用成语的句子是:"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2.韩愈在<师说>篇 ...
  •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说屈原是同性恋未免太主观!
    说到屈原,相信大家都非常熟悉,端午节就是为了纪念他,然而现在有一股屈原是同性恋之风盛行,我们一起来看看究竟是怎么回事. 最早提出屈原是同性恋是在1944年,民国学者孙次舟忽然对屈原的性取向产生了兴趣,经过再三确认,在当时的<中央日报& ...
  • 中国古代文学常识
    一.教学目标 1.复习从先秦文学到元明清中国古代各个朝代的文学知识 2.锻炼学生的做题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复习巩固从先秦文学到元明清中国古代各个朝代的文学知识 三.教学安排 2课时 四.教学步骤 附:习题.做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我国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