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骨气]教学设计一 - 范文中心

[谈骨气]教学设计一

12/21

《谈骨气》教学设计一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以我们伟大先人为榜样,从他们勤劳、智慧、勇敢的美德中吸取力量,从而更好地建设我们的祖国。

2.指导学生弄清议论文中的记叙与记叙文中的不同之处。

3.积累词语有:

折磨 屈辱 嗟 吆喝 痛斥 隐蔽 拘

囚 吴晗 高官厚禄 拍案而起 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

教学设想:

1. 关于议论文的知识用讲授法。

2. 指导学生弄清文章的思路和结构,采用问答式。

3. 讲解三个具体事例,可指导学生提前查阅有关资料,在课堂上由学生复述。

4. 本课安排两个课时进行教学。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1. 作者和课文背景介绍。

2. 理解议论文怎样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

3. 理解在议论文中怎样记叙。

教学过程

1. 介绍作者和课文写作背景。

作者吴晗,生于1909年,浙江义乌人,是我国著名历史学家,

曾担任北京市副市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等职。文化大革命中,“四人帮”把他关进监狱,进行百般摧残和折磨,但他大义凛然,宁折不弯,表现了革命者刚直不阿的骨气。1969年10月11日含冤逝世。

本文写于1961年,当时我国正处在经济暂时困难时期,吴晗为了让广大人民了解自己祖国的历史,学习先人勤劳、智慧、勇敢的美德,发扬优良的革命传统,做有骨气的人,去克服中困难,奋勇前进,撰写了这篇杂文。

2. 引导学生读准字音。

嗟:jiē 吆(喝):yāo 拘(囚):jū (吴)晗:hán

3. 引导学生解释下面词语中加点的字。

拘囚:拘,逮捕或拘留;囚,囚禁。 高官厚禄:古代官吏的俸给。 拍案而起:桌子。 富贵不能淫:惑乱。

贫贱不能移:改变。 威武不能屈:屈服。

4. 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要求读音准确。

5. 引导学生分析课文。

提问:(1)作为一篇议论文,一般 可以分为三个部分,本文也

分为三部分,这三部分关系怎样?

议论文的结构一般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三部分组成。本文前四段是提出问题部分;中间五段是论证部分(即分析问题部分);最后一段是解决问题部分。三部分论述,完全符合议论结构规律,结构严谨,脉络清晰。

分析第一部分

提问:(2)开头第一句,单独成段,在文章中起着什么作用?

这是破题第一句,把高度概括的题目扩充成中心论点。这个判断句,既是第一部分的概括,又是全文的总领。

提问:(3)第2段引用了孟子的几句话,其含义是什么?在文章中起着什么作用?

孟子的话,意思是说,高官厚禄不能惑乱他的心,贫穷困苦不能改变他的行,强暴武力不能屈服他的志,这就是大丈夫的气概。作者用孟子的话来解释“骨气”的含义,并与下文列举的三个例子相照应。 提问:(4)第3、4两段的内容是什么?与中心论点有什么关系?

第3段从历史的角度,指出有骨气是我们中国人的传统,这是对论点的肯定。第4段人继承的角度,指出学习我们祖先的“许多有骨气的动人事迹”的意义,骨气总是为进步事业服务的,这是对论点的支持。并由此领起下文三个具体事例的记叙。

这是提出论点部分。文章先开门见山,提出论点,随即解释了论点的含义,逐层展开阐述,侧重从历史传统方面突出“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个中心论点。

这一部分板书设计:

论点 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

(中国人有骨气)

分析第二部分

提问:(5)文天祥的例子是怎样论证“富贵不能淫”的?这个例子与中心论点的关系怎样?

文天祥的例子完全是围绕论述中心展开叙述的。文天祥组织南宋武装力量抵抗元军,由于力量相差悬殊,兵败被俘,被送去见元军统帅张弘范,文天祥誓死不肯跪拜,表现了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后来,元军押送送经过珠江口外零丁洋时,张弘范让他写信去招降宋将张世杰,文天祥挥毫写了《过零丁洋》这首律诗: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谷地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章引用了最后两句,作者还作了通俗具体的解释。“汗青”指史册,为民族利益而死,就要把这片忠心记录在史册上。但元朝统治者还不死心,还想利用他的声望,收买南宋人心,并许以高官厚禄,文天祥却不为所动,敌人毫无办法,于是便把他移送到燕京(北京)兵马司衙门,拘禁在一间阴湿的地牢里。文天祥在狱中写出了气壮山河的《正气歌》。元世祖忽必烈以宰相高官作为诱降条件,遭到文天祥的严辞拒绝。文天祥历受折磨坚拒高官诱降,而忠贞之心毫不惑乱。从容就义,从而论证了“富贵不能淫”。 此例也就从“富贵不能淫”的角度论证了是“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提问:(6)不食嗟来食的例子是怎样论证“贫贱不能移”的?这个例子与中心论点的关系怎样?

这个故事引自《礼记·檀弓下》;原文的意思是;齐国遇上了大饥荒;富人黔敖在路旁准备了食品,等待饥饿的人前来就他们吃。有个饥饿的人来了,黔敖左手拿着食物,右手拿着水,对他说:“喂,来吃!”饥饿的人答道:“我就是不吃 ‘嗟来’的食物,才饿成这样的。”他拒绝了施舍,终于饿死了。文章对原文作了生动的解释和描绘,用“穷人”来表明“贫贱”,用拒绝“嗟来”的施舍表明“不能移”,还用推理的方式指出,如果“移”(吃)了,那结果“就要替他办事”,这正是贫贱者不愿做的事。这一层以有名的不食嗟来之食的故事,论证了“贫贱不能移”,并从“贫贱不能移”的角度,论证了“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提问:(7)闻一多的例子是怎样论证“威武不能屈”的?这个例子与中心论点的关系怎样?

闻一多是诗人、学者,也是民主战士。1943年,作者和闻一多一起参加“西南文化研究会”。从此,为新民主主义而斗争的共同目标,把他们紧紧地联系在一起。1946年7月11日,爱国民主人士李公朴在昆明

被国民党杀害。闻一多也遭到各种卑鄙下流的诬蔑和恐吓,处境十分危险。别人劝告他暂时隐蔽,他却表示:“事已至此,我不出,则诸事停顿,何以慰死者?”“万一怎样,我也顾不了。”7月15日,闻一多在云南大学礼堂亲自主持会议,请李朴夫人报告李先生殉难经过,两三千听从潸然泪下和一小撮特务烟说笑形成强烈对照,闻一多压抑不住心头悲愤,“拍案而起”,即席发表演讲,在回家的路上,闻一多也被反动派暗杀。毛泽东同志高度评价了闻一多:“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

文章用敌人的凶残表明“威武”,以“折案而起”、“不愿屈服”表明“不能屈”。

这一层以闻一多横眉怒对敌人暗杀的故事,论证了“威武不能屈”,并从“威武不能屈”的角度,论证了“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这一部分围绕论述中心,选取了文天祥、不食嗟来之食和闻一多三个典例事例,来论证“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选例精当,论证严密。

这一部分板书设计:

富贵不能淫一文天祥(做大官一坚决拒绝)

贫贱不能移一 食嗟来之食(行将饿死一拒绝嗟来之食)

威武不能屈一闻一多(敌人凶残一拍案而起)

布置作业

复习课文;体会写作特点,准备下节课进行分析。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1. 理解议论文怎样在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的基础上解决问题。

2. 了解议论文中的记叙与记叙文中的不同之处。

教学过程

1. 概述上一课时学习内容。

文章第1到4段,提出论点;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然后用孟

子的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来解释“骨气”的含义。第5到9段是举例论证部分;第5、6两段举了文天祥拒绝降元的事例,第7、8两段举了古代穷人不食嗟来之食的事例,第9段举了闻一多怒对国民党手枪不愿屈服的事例,论证了“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的这个论点。

2. 引导学生继续分析课文。

提问:(8)最后一段是怎样总结全文,解决问题的?、“孟子的

这些话”照应了前文,半句转入总结,强调到现在它还有积极意义。第2句即引对无产阶级骨气的阐述,那就是“决不向任何困难低头,压不扁,折不弯,顶得住,吓不倒”,最后号召我们克服困难,奋勇前进。

3. 总结归纳。

(1)这篇议论文说理的脉络十分清晰:开头四段提出论点,并

以孟子的三句话来解释论点;中间五段论证论点,所选的三个事例是经过精心安排的,三个事例的顺序,与孟子的三句话顺序一致辞,先举古代的,再举现代的,既条理清楚,又表现出“有骨气”是我们中国人的优良传统;最后一段总结归纳,结束全文。

从内容上看,课文对骨气的分析是逐层深入,并贯串始终的。第1段提出论点后,第2段用孟子的话来具体解释“骨气”的含义,第3段从历史的角度指出每个时代都有有骨气的人,第4段进一步从继承的角度指出不同时代骨气有着不同的含义。中间五段列举三个事例,分别从三个角度论证“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个中心论点。经过举例论证之后,最后一段才明确指出无产阶级骨气的本质特征。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提出号召,要求我们“有自己的英雄气,有自己的骨气”,说理透彻,理由充分,也使读者乐于接受了。

板书设计

提出论点 事例论证 总结归纳

中国人 富贵不能淫一文天祥 古(士大夫)

有骨气 贫贱不能移一不食嗟来之食 ↓ (平民)

威武不能屈一闻一多 今 (知识分子)

无产阶级骨气 发出号召

(2)议论文中的记叙与记叙文的有什么不同?

记叙是记叙文的基本写作方法,记叙出事件发生、发展、结束的过程,并在这过程中描写人物,把人物的经历表现出来。在记叙文中,运用记叙方法是为了使读者对文章所写的人和事获得清晰的印象和正确的理解。

在议论文,记叙常作为论据,用它来论证观点,它与证论点为准。如本课中所选三个事例中的人物,代表了从古到今、从士大夫阶层到平民百姓、到现代知识分子中有骨气的范例,时间跨度大,涉及面很广,有很强的说服力,有力地论证了中心论点,议论文中的记叙只强调选择性,不强调完整性。有关文天祥,闻一多的事迹很多,这里只根据需要,选择有关部分记叙,而其他方面则概不涉及。另外,议论文中的记叙一般都是概括的,以说清楚事例为准,而不必像记叙文中的记叙,靠详细描述来打动读者。

4. 引导学生用关联词语造句。

① 虽然„„„„但

② 宁可„„„„也

③ 只要„„„„便„„„„但„„„„

答:①虽然这里没有花草点缀,但也清爽宜人。

②他宁可自己吃点亏,也不叫亏了人。

④ 这活只要细心,便能干好,但他总是马马虎虎,结果出了问题。

5. 引导学生完成课后语法、主谓短语练习一。

(1)“主人”回来了。

(2)他来(他)观察 桃花开 柳絮飞 布谷鸟叫

(3)面容清瘦 精神矍铄 老人进来 (老人)出去

(4)1973年5月27日是 燕子归来 布谷鸟报到

(5)他恼

6. 引导学生完成课后语法·主谓短练习二。

(1)爸爸出差 游子归来 军队进攻

(2)学习优秀 意义深远 颜色漂亮

(3)谁说话 我们唱歌 他们跑步 布置作业

进一步体会议论文中的记叙的作用。


相关内容

  • 八年级上议论文教学
    三单元学习目标: (一)阅读 1. 本单元所选四篇议论文都是名家作品.有的是名篇,也是语文教材中的传统篇目:有的虽非名篇,但同样文质兼美.毛泽东的<纪念白求恩>高度评价了白求恩医生的共产主义精神.语言学家王力的<谈语言&g ...
  • 怎样分析事实论据
    怎样分析事实论据 作文天地 05-10 1134 : 怎样分析事实论据 教学目标: 1. 学会分析论据的三种方法:假设法.探因法.意义法,提高学生写作议论文的能力. 2. 以典型的段落为例,由学生讨论,教师点拨得出结论. 教学重点难点:论据 ...
  • 学生必读经典哲理故事之好马要吃回头草
    学生必读经典哲理故事之好马要吃回头草 故事18: 一匹精良的马从草原上经过,眼前全是绿油油的青草,它一边随便地吃几口,一边向前走. 它越走越远,而草越来越少,几天后,它已经接近沙漠的边缘了.它只要回头走就可以重新吃到美味的青草,但它坚持想: ...
  • 议论文阅读教学方法
    关于议论文的文体知识 议论文阅读教学之前,得先让学生掌握议论文的有关知识.在此基础上,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通读全文,找出中心论点. 论点是作者对某一问题或现象的见解和主张.应该是明确的判断,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在形式上,它应该是完整 ...
  • 议论文架构
    议论文如何架构文章? 同学们对议论文的写作或许并不陌生,大多人认为议论文无非就是由提出问题.分析问 题.解决问题三大块组成,没有必要在安排结构段落上下太大的功夫.是的,提出问题.分 析问题.解决问题是议论文写作的总体思路,但在具体的写法上如 ...
  • 如何分析议论文的论点
    怎样阅读分析议论文? 第一,把握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弄清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掌握论据的两种基本形式,辨识.理解常见的论证方法. 第二,把握文章的结构,理清作者的思路. 第三,把握议论文准确.鲜明.概括.生动的语言. 在各地中考中,议 ...
  • [梅花魂教学设计]
    人教版语文学科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6.<梅花魂>教学设计 滨州高新区实验学校 贾彩霞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引导学生自读探究,体会梅花坚韧高洁的品格,感悟外祖父对祖国无限眷 ...
  • 理想的阶梯,阅读答案
    篇一:理想的阶梯,阅读答案 篇二:理想的阶梯,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然后完成小题.(12分)理想的阶梯(节选)陈群①青年最爱谈理想,青年最苦恼的是理想和现实常常有矛盾.②有的青年虽有理想,但刻苦勤奋不足:有的也很想为理想努力-九年级语文- ...
  • 作文怎样写
    1.审题 审题就是仔细理解标题需要解答的题目的意思和所提的要求,做到有的放矢.审题是写好作文的熬头步.如果审欠好题,便会出现跑题或不切题的现象. 首先审定体裁.有的标题需要解答的题目,写什么体裁的文章均可以,但有的标题需要解答的题目,其中有 ...
  • 于连的时代仍然是你我的时代
    ---<红与黑>中于连人物形象分析 于连是世界名著<红与黑>中的主人公.对其形象分析, 在文学理论界有种种评说,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人认 为,他虚伪.阴险,踩着女人的肩膀向上爬,是一个地地道道的 阴谋家.野心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