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明吊孝的三个境界 - 范文中心

孔明吊孝的三个境界

07/08

孔明吊孝的三个境界

文/赵炎

载《华声》杂志本月末第六期,责编:冷眉

原本考虑,“三气周瑜”之后跟着发这篇文字,因适逢两会,是故中间隔了一期“金箍棒”。

孔明吊孝这个桥段,正史上同样没有,除了演义的广泛普及之外,各种戏剧版本也跟进不少,原因之一,就在于它的世俗与煽情。前者接地气,后者抵人心,热播剧玩的都是这两招儿。如今各种励志书籍都在热谈情商,我想,孔明的情商该是不低的,想想刘备的善哭,你懂的!我们还是就此继续说权术。 打好一副烂牌

试而后知诉求,知而后定行策。

周瑜伤逝,约是210年。蹊跷的是,斯年,几个主要相关人物的年谱,皆是空白。209年,曹操亡命华容道,赤壁之战告罄;211年,诸葛亮得封军师中郎将,协同关羽等人守荆州,刘备西赴蜀地。也就是说,气死周瑜,包括孔明吊孝等所有事件,都应发生在210年,如果曾经发生过的话。

整整一年时间,三国之间,特别是孙刘之间无事发生,显然不可能。其一,周瑜在战前曾上疏孙权:“刘备以枭雄之姿,而有关羽、张飞熊虎之将,必非久屈为人用者。”虽未提及诸葛,但对刘备心存芥蒂,已是路人皆知。其二,兄弟阋墙共御外侮,一旦外侮没了呢?兄弟再继续,这是毫无争议的铁律。

阿瞒是识时务的,认栽,此生没再南下。可他向来虎步狼行惯了的,虎威犹存,虎视眈眈,趴在那,还虎吼连连,叫孙刘阵营的有识之士怎么放心?在小说中,鲁肃很清醒,孔明太了然,独周瑜昏聩。他的离世,未尝不是孙刘联盟之大幸;但周瑜的死,恰恰又为孙刘固盟带来了新的危机。

东吴诸将、包括孙权在内,莫不诿过于孔明,恨不能活煮了他。外患在,内忧生,这个局面,对刚居荆州、被窝尚未捂热的刘备、诸葛亮来说,无疑是一副烂牌。如何打好一副烂牌?孔明吊孝,就是必须的试探。不打出这张牌,原在肌理之疾,必将渐入膏肓。

时代不同了,如今的民众对于热点事件的关注与参与深度,远非昔日之三国可比。但在好牌烂牌的把握上,古今同理,无有其余。用危机公关的理论来套,即是事件发生后的快速研判与预测,迅即拿出应对方案。

近几年来,全国各地爆出的群体事件呈几何级趋势在上升,可谓烂牌频仍,赵炎以为,地方主政者是不是应该学习孔明吊孝的果敢与胆魄呢?直面危机,勇于出牌,遍晓民意,不拘成例,试而后知诉求,知而后定行策。当此时,躲在帷幕之中,还想决策千里,智慧如孔明者亦不能够,何况您乎?

下棋还是做棋子

权术之要点,在于掌控局势的能力。

孔明去柴桑,随行者甚寡,唯赵云等数人而已。安全方面,毫无保障,东吴的将领若想取孔明的首级,随时都可以;成与败,亦无定数,凭一纸祭文,掬几行清泪,能否起到预期效果,恐怕只有天知道。诸葛亮嘴上是自信满满的,对刘备说:“瑜在之日,亮犹不惧;今瑜已死,又何患乎?”这句话看似慷慨,实质偷换概念,周瑜是周瑜,东吴诸将是东吴诸将,岂可相提并论?殊不知,阎王好对付,小鬼却难缠。

“无定输赢似弈棋,书空殷浩欲何为?”(桃花扇)古语亦云:“棋者,奕也。下棋者,艺也”。无定输赢,是客观存在,但并不影响奕者主观上对棋局的

操控,也并不影响下棋者在技艺上的超常发挥。无定,即不确定,偶然因素多,在棋局里,或称“随意子”太多,可“随意子”未必就是“臭手”!譬如孔明的眼泪。

人的眼泪纯属生理现象,装悲苦、演哭戏而不入戏,不借助点芥末粉大抵不成。孟子曰:“人皆同尧舜”,我信,若说“人皆同刘备”,我却不信。从坦然去柴桑,毅然拒绝诸葛瑾的拦阻,到“呜呼公瑾”的祭文,再到真情流露,“伏地大哭,泪如涌泉,哀恸不已”,孔明始终在扮演下棋者的角色,即便偶出“随意子”,亦能发挥其扭转乾坤之妙用。泪水的能量实在小觑不得,女人的珠泪,已足以软化男人之刚强,遑论一个大男人眼泪哗哗的?

结果如何?东吴众将尽释前嫌,相谓曰:“人尽道公瑾与孔明不睦,今观其祭奠之情,人皆虚言也。”鲁肃见孔明如此悲切,亦为感伤,自思曰:“孔明自是多情,乃公瑾量窄,自取死耳。”

哎,周瑜泉下有知,宁不又被气死一回?

善弈者,“被收而不动”;不善弈者,“被收而动”。境界之高低,上下立判。在赵炎看来,为官者为民造福、为社稷固基、代表党和政府管理地方,职责重大。上承国策,下秉方略,意必决,心若磐石,此乃权术的正能量;决不能做棋子,受到四方外力干扰和趋使。

若此,则是民之福、国之幸、党之明也!

眼镜的哲学

近能便宜行事,化险为夷,远则运筹帷幄,人心宾服。

对于庞士元的出现,我至今也未弄明白作者的意图。是担心读者会误解孔明吊孝的企图,需要庞士元出面道破玄机?亦或是想借机推介凤雏的学识,为后文的“耒阳断事”、“张飞荐才”等段子预留伏笔?不得而知。

小说里是这样叙述的。鲁肃设宴款待孔明。宴罢,孔明辞回。方欲下船,只见江边一人道袍竹冠,皂绦素履,一手揪住孔明大笑曰:“汝气死周郎,却又来吊孝,明欺东吴无人耶!”孔明急视其人,乃凤雏先生庞统也。孔明亦大笑。两人携手登舟,各诉心事。孔明乃留书一封与统,嘱曰:“吾料孙仲谋必不能重用足下。稍有不如意,可来荆州共扶玄德。此人宽仁厚德,必不负公平生之所学。”统允诺而别,孔明自回荆州。

大家注意孔明的表现,先是“急视”,随后“大笑”、“携手”、“留书”,一直到庞士元有了“允诺”,他才离开。这说明什么?作者是想告诉我们,孔明吊孝的真正意图,非常不幸的被庞统揭穿了,后果很严重。孔明该怎么做?是杀人灭口,还是极力安抚以使前功不弃?显然,孔明选择了后者。

这在权术中,叫“崇理尚智”,大笑表示坦诚相待,携手表示亲和友好,留书表示因寻远利。孔明之从容、之理智、之信赏,无不居上上乘,终使庞士元心服口服,有所承诺。如果诸葛亮行恐吓之能事,举灭口之利刃,那么,一旦不遂,后果堪虞。庞士元绝非屈从者,不从则怨,怨构祸至,柴桑吊孝,孔明的眼泪也就白流了。去浮说,不掩饰,以德化,至恩止,则弊必去,时乃定。

从这个层面上来理解凤雏,略显嫩了点。诸葛亮戴的是镜框,近能便宜行事,化险为夷,远则运筹帷幄,人心宾服。庞士元戴的绝对是高倍近视镜,只能看清楚眼面前儿的那点八卦,说到蔽名务实,远近咸得,他比孔明差远了,不是一个重量级。

当下论及官场,引申出的意义十分积极正面。官员若欲光霁政务,以图进取,就不能怕民众揭短,更不能百般遮掩,利用公权力打击报复,这些都属于近视。

贯彻法以制严,不假;希冀政通人和,亦不假。但别忘了“智、理、恩”三字,智为纲,理为目,恩为道,纲举目张,恩施万民,还愁不能实现安定祥和、百业发展的为政之道?百姓心中有杆秤,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才是真正的王道!(赵炎)


相关内容

  • [三国]歇后语
    曹操转胎--疑心重 曹操杀人--乱来一气 曹操用人--唯才是举 吃曹操的饭,想刘备的事--人在心不在 曹操下江南--来得凶,败得惨 曹操遇蒋干--倒了大霉 曹操作事--干干净净 曹操杀华佗--讳疾忌医 曹操用计--又奸又滑 曹操战宛城--大 ...
  • 三国演义(按谚语.成语分类)
    三国演义(按谚语.成语.歇后语分类) 谚语: 1.既生瑜--何生亮 2.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3.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 歇后语: 曹操下江南--来得凶,败得惨 曹操吃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曹操遇蒋干--倒了大霉(倒霉透了) 曹操 ...
  • 语文资料包3
    一.给带点的字注音 和蔼. 彬.彬有礼 包庇. 阐.明 相形见绌. 句读. 桎梏. 浣.沙 窖.藏 奢侈. 悼.念 尴尬. 干涸. 觊.觎 内疚. 脍.炙人口 恶劣. 木讷. 湖畔. 小憩. 蜷.曲 枢.纽 作祟. 逶.迤 采撷. 殷.红 ...
  • 戏剧故事的歇后语
    诸孔明挥泪战马谡,为严明军机纪. 华云道放曹操,是红面人情. 吕布戏貂蝉,是王充除奸之计. 诸葛亮祭东风,是为了脱离险境. 王彦璋在狗家滩,吃了娃的亏. 张松献图,落了个开门送客. 诸葛亮给周瑜吊孝,是为了软化敌人. 猪八戒照镜子,里外都不 ...
  • 三国的歇后语
    三国的歇后语 •曹操下江南--来得凶,败得惨 •张飞扔鸡毛--有劲难使 •诸葛亮征孟获--收收放放 •曹操吃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张飞使计谋--粗中有细 •诸葛亮弹琴--计上心来 •曹操遇蒋干--倒了大霉 •张飞贩私盐--谁敢检查 ...
  • 失街亭教案大全
    失街亭_教案大全 (1) 目标 1.理解诸葛亮和马谡这两个人物形象. 2.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境界. 3.理解本文"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语言特色. 重点 目标1.3 难点 目标2 课时 2课时. 手段与方法 多媒体 ...
  • 三国里谁最厉害
    三国里谁最厉害 陆战吕布最厉害. 水战周瑜最厉害. 计谋诸葛亮最厉害. 刘备最会拉拢人心. 关羽名气最大(武圣). 张飞嗓门最大(长阪桥断了). 黄忠箭法最高. 赵云有勇有谋 . 马超的骑兵最厉害. 魏延最出名的叛徒. 孙权最有钱(江南是他 ...
  • 三国志演义讲稿
    <三国志演义>讲稿 第一组:张晓贞 一. 杨慎诗<临江仙>: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二. 提纲 ...
  • [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读后感
    <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读后感 读完了<企业员工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一书,有了一些见解,对于一些问题有了一些认识. 三大纪律: 一.懂得服从.纪律就是企业的生命,制度意识,规则意识流程意识,是我们生活和工作中必须具备的素 ...
  • 三国典故名言
    三国典故 1.得陇望蜀 曹操打下了汉中,因为汉中是蜀郡的咽喉和门户,曹操如果乘胜进军,就可能威胁蜀郡的安危.司马懿等人都主张这个时候应该一鼓作气,乘胜追击,拿下蜀郡.但是曹操没有接受.曹操说:"人苦无足,既得陇右,复欲得蜀.&q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