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研究问题的切磋 - 范文中心

鲁迅研究问题的切磋

07/23

鲁迅研究问题的切磋

冯光廉 一、“ 鲁迅是民族魂 ”含义之我见

   前些天翻阅过期报纸时 , 曾 看 到 一 篇 长 文 , 是 讲 鲁 迅 在 今 天 的 意 义 的 。 文中说 : 之所以称鲁迅为 “ 民族魂 ” , 我认为就在于他对中国 人 的 精 神 , 即 民族的灵魂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 这种解释与我的看法颇不相同 , 遂引发了我 辨析 、 阐释的兴趣 。 这里本着百家争鸣 、 探究学术的精神 , 拟简要地谈谈我 对这一问题的看法 。 现代汉语词典 》 ( 修 订 本 )对 于 “ 魂 ”的 解 释 是 : 1 《 灵 魂 ; 2 指 精

① 神或情绪 ;3 特指崇高的精神 : 国魂 、 民族魂 。

《 辞海 》 ( 缩印本 )对于 “ 魂 ”的解释是 : 1 古人想象人的精神能离开 形体而存在 , 这种精神叫 做 魂 。 2 指 人 的 全 部 心 灵 作 用 。 3 泛 指 一 切 事 物

② 的精神 。4 特指崇高的精神 。 如 : 民族魂 ; 国魂 。

以上几种对 “ 魂 ”的 含 义 的 解 释 , 应 当 选 用 哪 一 种 呢? 《 现代汉语词 典 》的第一义和 《 辞海 》的 第 一 、 二 义 , 显 然 与 本 论 题 无 关 , 可 以 撇 开 不 论 。 那么 《 现代汉语词 典 》的 第 二 义 和 《 辞 海 》的 第 三 义 怎 么 样 呢? 只 要 认真思考一下便会明白 , 这两种解释同样与本论题不相对应 。 因为联系鲁迅 是 “ 民族魂 ”这个词语 出 现 的 特 定 语 境 , 肯 定 “ 魂 ”不 是 泛 指 一 切 事 物 的 精神或情绪 , 而是特指民族的一种崇高的精神 。 下面让我们考察 一 下 鲁 迅 是 “ 民 族 魂 ”这 个 词 语 出 现 的 特 定 背 景 , 其 确切含义便十分明 晰 了 。 1 9 3 6年 1 0月 1 9日 鲁 迅 在 上 海 逝 世 时 , 上 海 民 众 将绣有 “ 民族魂 ”三个 大 字 的 白 绫 旗 覆 盖 在 鲁 迅 的 棺 上 , 尊 称 鲁 迅 为 “ 民 族魂 ” , 以表达人民 对 鲁 迅 的 崇 高 评 价 , 认 为 鲁 迅 是 民 族 崇 高 精 神 的 代 表 。 关于鲁迅的 民 族 崇 高 精 神 的 含 义 , 人 们 自 然 可 以 从 多 方 面 去 理 解 去 阐 释 , 如 : 不屈不挠的韧性战斗精神 , 英勇无畏的牺牲精神 , 为祖国独立 、 民族解

① ②

《 现代汉语词典 》 , 商务印书馆 1 9 9 7年版 , 第 5 6 9页 。 《 辞海 》 , 上海辞书出版社 2 0 0 0年版 , 第 2 4 4 7页 。

鲁迅研究问题的切磋

3 9

放肯于奉献一切的爱国主义精神 , 等等 , 这类意思都可以包含在 “ 民族魂 ” 之内 。 这种理解和人们通常所说的 , 军魂系指军队的崇高精神 , 学魂系指学 界的崇高精神 , 画魂系指美术界的崇高精神 , 等等 , 都是一致的 , 都是

在褒 扬性的意义上使用的 。 该文的解释明显地离开了辞书的规范性解释 , 恐怕是 站不住脚的 。 因为联系文章的全文可以看出 , 作者所说的中国人的精神是指 消极的落后的思想精神 , 如愚昧 、 麻木 、 卑怯 、 奴性 , 等等 。 这些消极落后 的思想精神 , 虽然也属于民族 的 一 种 精 神 , 但 绝 对 不 是 民 族 的 崇 高 的 精 神 , 因而不能归 于 “ 民 族 魂 ”这 一 范 畴 之 中 。 由 此 可 见 , 当 某 个 词 语 存 在 多 种 含义的时候 , 必须联系该词语 所 出 现 的 特 定 语 境 , 通 观 全 篇 上 下 文 的 意 思 , 才能准确地界定究竟应该选取哪一种词义 , 否则 , 假如对应不准确 , 选择不 谨慎 , 肯定就会出差错 。 该文所以出现上述差错 , 正是未能充分顾及词义的 对应性 , 本应该选用 《 现 代 汉 语 词 典 》的 第 三 义 和 《 辞 海 》的 第 四 义 , 结 果却选用了 《 现代汉 语 词 典 》的 第 二 义 和 《 辞 海 》的 第 三 义 。 这 是 应 该 记 取的一个教训 。 此外 , 我们在理解和使用词语的含义时 , 还必须充分顾及辞书所作的解 释 。 因为现代汉语的词义虽然有变迁和活用的情况 , 但总体来说 , 辞书具有 严格的规范性和高度的权威性 , 故而必须严格地加以遵守 , 这样才能有助于 民 族 魂 ”明 确 界 定 为 特 指 民 族 学术的探讨和学术的争鸣 。 既 然 辞 书 都 把 “ 的崇高精神 , 并且将 “ 民族魂 ”作为例子加以列举 , 我们就应 该 照 章 办 事 。 否则随意解释 , 各行其是 , 便容易造成学术的混乱 。 这同样是应该遵守的一 种通则 。 历史在发展 , 时代在前进 。 党的十六大报告 指 出 : “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 步的灵魂 , 是一个国 家 兴 旺 发 达 的 不 竭 动 力 , 也 是 一 个 政 党 永 葆 生 机 的 源 泉。 ”一部中华民族的历史 , 实际上就 是 中 国 人 不 断 冲 破 旧 的 思 想 牢 笼 、 实 现创造革新的历史 。 创新的实现 , 依靠的是聪明和智慧 , 是坚强勇敢和开拓 进取的精神 。 而这正是民族崇高精神的一种重要体现 。 鉴于此 , 我主张将创 新充实 进 “ 民 族 魂 ”的 内 涵 中 去 , 作 为 “ 民 族 魂 ”含 义 的 有 机 组 成 部 分 。 这样不仅可以从学 理 上 讲 得 通 , 能 够 使 “ 民 族 魂 ”的 内 涵 变 得 更 为 充 实 , 更为丰富 , 而且更加富有时代特色 , 更加符合理论创新 、 思想创新 、 制度创 新 、 机制创新 、 文化创新 、 技术创新的时代要求和时代精神 。 并且对于鲁迅 研究格局的拓展和内涵的开掘 , 都有积极的作用 。

4 0

鲁迅新论

二、不应把鲁迅包括在 “ 庸人 ”和 “ 苟活者

”之内

最近看到一本流 传 相 当 广 的 书 在 分 析 《 记 念 刘 和 珍 君 》时 认 为 : 文 中 庸人 ”和 “ 苟活者 ”的 所 指 是 一 致 的 , 都 包 括 “ 我” ( 鲁 迅 )在 内 。 的 “ 作者对庸人的批评 , 也是对自己的解剖 , 对 “ 庸人 ”和 “ 苟活者 ”的期望 , 也是对自己的自励与鞭策 。 这种解释意在强调鲁迅的自我解剖精神 , 其动机 无疑是好的 。 但联系全文和整体的鲁迅 , 这种理解似乎并不准确 。 什么叫 “ 庸人 ” ?即平常的人 。 鲁迅在文章的第二部分赋 予 此 种 人 以 双 重性特质 。 与此相一致 , 鲁迅对此种人的态度和感情也具有双重性 。 即 , 一 方面重点批评他们随着时间 的 流 逝 , 易 于 淡 忘 烈 士 的 流 血 牺 牲 , 暂 得 偷 生 , 维持这似人非人的世界 ; 另一方面又指出这种人对反动派野蛮屠杀爱国青年 有所不满 , 对烈士的流血牺牲有所哀痛 , 这就预示出此种人有逐渐觉醒的可 能性 , 因而对其寄予一定的希望 , 写文章来召唤他们 。 从这两方面看 , 鲁迅 庸人 ”绝 不 属 于 同 一 类 人 , 而 是 两 种 品 格 的 人 , 两 种 现 实 态 度 的 人 。 和 “ 将鲁迅包括在 “ 庸人 ”之中 , 实在是讲不通的 。 所谓 “ 苟活 者 ” , 是 指 苟 且 图 生 存 的 人, 只 顾 眼 前、 得 过 且 过 的 人。 苟活者 ”和 “ 庸 人 ”在 精 神 特 点 和 现 实 态 度 上 有 基 本 的 相 同 点 。 他 们 和 “ “ 真的猛士 ”不 同 , 都 不 敢 “ 直面惨淡的人生 ” ,都不敢 “ 正视淋漓的鲜 血” 。 对这种人鲁迅也持双重性的态度 。 在 作 品 中 鲁 迅 既 批 评 此 种 人 的 自 私 麻木 , 又指出他们并没有完全忘却烈士的流血牺牲 , 有一定的是非观念 , 并 且相信他们在 “ 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 ” , 这也预示出 这 种 人 有觉醒的可能性 , 因而也寄于一定的期望 。 这里同样很清楚 , 在精神特质和 现实态度方面 , “ 苟活者 ”和鲁迅亦没有什么相同之处 , 将鲁迅包括在 “ 苟 活者 ”之内 , 同样是不确切的 。 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我以为 , 恐怕主要是由于对文章第三部分中一段 话的理解 : 她不 是 “ 苟 活 到 现 在 的 我 ”的 学 生 , 是 为 了 中 国 而 死 的 中 国 的 青年 。 按照我的理解 , 这句话是极力强调鲁迅对刘和珍烈士英勇牺牲的痛惜 和尊敬之情 。 认 为 刘 和 珍 虽 然 是 自 己 的 学 生 , 但 她 却 “ 为 中 国 ”而 从 容 捐 躯 , 英勇献身 , 而作为老师 的 自 己 , 现 在 却 仍 然 活 在 人 间 。 通 过 这 种 比 较 , 痛感自己简直是苟活之人 。 “ 苟活到现在的我 ”加上引号是一种

强调 , 用以 表达深切的自剖自责的感 情 。 这 里 的 “ 苟 活 ”是 针 对 和 比 照 刘 和 珍 烈 士 而 言的 , 同第七部分中 的 “ 苟活者 ” ( 此与 “ 真 的 猛 士 ”构 成 比 照 关 系 )不

鲁迅研究问题的切磋

4 1

是同一个意思 , 因而不应该将两者混同起来 , 把鲁迅归于 “ 苟 活 者 ”之 内 。 我们在理解鲁迅的话时 , 一定要注意文章词语出现的语境 , 紧密联系上下文 的意思 , 弄清楚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 从而确定其确切含义 , 绝不能只看字 面上的相同和相似 。 研究鲁迅 作 品 在 方 法 论 上 还 要 坚 持 鲁 迅 所 说 的 “ 顾 及 全 人 ”的 原 则 。 通观鲁迅前期作品中的人物 , 比较重要的大致可分为四类 : 一是形形色色的 反动统治者及其帮凶 ; 二是庸人 、 苟活者 、 怯懦者 、 无恶意的闲人 ; 三是觉 醒 、 反抗 、 失败 、 彷徨 、 探索的知识分子和改革者 。 第三类人往往既承担揭 露 、 鞭挞反动统治者及其帮凶的任务 , 又承担批评 、 唤醒庸人和苟活者的使 命 。 而在履行这双重使命的过程中 , 作为历史中间物的知识者的精神状态和 思想特点 , 往往呈现出非常复杂的状况 。 而其中的自剖 、 自省 、 自责是常常 可以窥见得到的精神现象 。 但是不管怎样 , 作为历史中间物的知识者的精神 特质和行动特点 , 同 “ 庸人 ” 、 “ 苟活者 ”的精神 特 质 及 行 动 特 点 , 是 区 分 得清清楚楚的 。 四是作为作品的描述 、 抒情 、 议论者的 “ 我” 。有一部分作 我 ”大致可以理解为鲁迅 。 “ 我 ”的精神特质和现实特点虽然也相 品中的 “ 当复杂 , 但总起来看和第三类人有相当的一致性和近似性 。 鲁迅尽管在进行 自我解剖 的 时 候 , 也 不 时 谈 到 自 己 的 弱 点 和 坏 脾 气 , 但 都 没 有 将 自 己 和 “ 庸人 ” 、“ 苟活者 ”之类的人混同和等同起来 。 他是作为启蒙者自觉地承担 着对 “ 庸人 ”和 “ 苟活 者 ”的 文 化 批 判 和 思 想 启 蒙 的 历 史 使 命 的 。 鲁 迅 作 品人物形象系统在 《 记念刘 和 珍 君 》中 也 呈 现 得 相 当 明 晰 : 一 是 杀 人 者 及 其帮凶 ; 二是 “ 庸众 ”和 “ 苟活者 ” ; 三是死难烈士 ; 四是作为描述议论抒 情者的 “ 我” 。 很清 楚 , 若 把 鲁 迅 包 括 在 “ 庸 人 ”和 “ 苟 活 者 ”之 中 , 作 品中的人物关系 、 描述抒情议论的内在思想脉络就乱了 , 鲁迅的精神特质和 情感内涵就说不准确了 。

三、仰视、平视、俯视应当有机结合

最近看到几篇评论朱 正 先 生 的 《 一 个 人 的 呐 喊 》和 吴 中 杰 先 生 的 《 鲁 迅传 》写作的文字 , 大 都 强 调 一

个 共 同 的 观 点 , 即 传 记 的 作 者 对 鲁 迅 既 非 仰视 , 也非俯视 , 而是以平视之态度和眼光 , 写出一个真实的鲁迅 。 认为这 是一种值得肯定和称道的写作经验和方法 。 在此我想发表一点不尽相同的看 法 , 以促进对这一问题的思考 。 什么叫仰视?辞书大致的释义是 , 抬起头向上看 。 将这个意思用之于对

4 2

鲁迅新论

鲁迅的描写 , 是指带着敬仰的情感 , 去 描 写 他 的 生 平 经 历 , 他 的 所 作 所 为 , 他的成功和失败 , 他的欢乐和痛苦 , 他的追求和失望 , 他的平凡和伟大 , 他 的经验和教训 。 对于对国家 、 对民族 、 对人类做出重要贡献的伟人 , 应该怎 样看待 和 对 待 呢? 郁 达 夫 有 段 话 讲 得 非 常 好 : “ 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 族 , 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 ; 有了伟大人物 , 而不知拥护 、 爱戴 、 崇仰

① 郁 达 夫 在 这 里 所 讲 的 观 点, 我 认 为 带 的国家 , 是没有希望的奴隶 之 邦 。 ”

有经典性的意义 , 值得认真领会 , 并参照执行 。 我们对于历史上和现实中的 她 )对 民 族 、 对 国 家 、 对 人 类 有 所 贡 献 , 都 应 中国人和外国 人 , 只 要 他 ( 该持尊重和敬仰的态度 。 同样 , 鲁迅传记的作者也应该怀着尊敬和敬仰的感 情 , 来描写鲁迅 。 这 同 “ 文 化 大 革 命 ”中 的 神 化 鲁 迅 , 不 是 一 回 事 , 绝 不 能等量齐观 。 所以 , 正确理解仰视的含义 , 怀着敬仰鲁迅的感情来撰写鲁迅 传记 , 不仅 符 合 历 史 理 性 的 要 求 , 也 符 合 “ 如 实 描 写 ”的 写 实 主 义 原 则 。 如此写出来的鲁迅传记 , 不但不会伤害鲁迅的真实 , 反而会成为走近鲁迅真 实本体的一种情感依托和内在保证 。 否则 , 传记作者假如有意识地挤压和驱 逐对鲁迅的尊敬和景仰之情 , 反而会造成对鲁迅的真实本体的贬损 。 以往种 种丑化 、 矮化 、 过于市俗化鲁迅的一些传记 , 不正是传记作者的思想情感中 缺乏或者抽掉了对鲁迅的崇高精神的准确理解和尊敬 , 因而未能加以真实地 表现吗? 什么是俯视呢?辞书说是低头向下看 。 这种视角的要求是 , 不要孤立地 看待鲁迅 , 而应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来审视鲁迅 , 看鲁迅在思想的历史的 文化的学术的发展上占有什么地位 , 具有何种特质 , 从而赋予鲁迅形象以准 确清晰的历史感 。 虽然鲁 迅 传 记 不 同 于 鲁 迅 评 传 , 也 不 同 于 思 想 史 、 文 化 史 、 文学史 、 学术史中的鲁迅专章 , 要进行大篇幅的评论和解说 , 而是说作 者应该具有时代的眼光和历史的素养 , 熟悉鲁迅生存和工作的环境 、 气氛和 人际关

系 。 这样才能生动地写出 生 存 于 特 定 历 史 文 化 时 空 中 的 鲁 迅 的 真 实 , 而不至于使鲁迅成 为 孤 立 于 历 史 时 空 之 外 的 、 独 来 独 往 的 单 一 个 体 。 实 际 上 , 从时代的历史的文化的文学的学术的联系中去认识和描写鲁迅 , 在传记 描写中是非常必要的 , 也是无法避免的 。 因为传记要写鲁迅如何做人 , 如何 做事 , 势必要同相关 的 人 物 , 如 章 太 炎 、 蔡 元 培 、 陈 独 秀 、 李 大 钊 、 胡 适 、 周作人 、 林语堂 、 冯雪峰 、 胡风 、 周扬 、 许广平 , 等等 , 发生这样或那样的 联系 , 这中间肯定就要 、 也必 然 要 涉 及 鲁 迅 的 人 际 世 界 问 题 , 历 史 定 位 问

郁达夫 : 《 怀鲁迅 》 ,1 文学 》月刊第 7卷第 5期 。 9 3 6年 1 1月上海 《

鲁迅研究问题的切磋

4 3

题 , 个性把握问题 , 也必然要通过彼此的联系 , 来显示鲁迅的真实个性和人 格特质 。 可见 , 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俯视鲁迅 , 这一视角不仅是必要的 , 而 且是无法排除的 。 所谓平视 , 是指两眼平着向前看 。 对于传记作者而言 , 就是站在同一个 平台上 , 以平等的态度去 看 待 鲁 迅 , 把 鲁 迅 作 为 一 个 有 血 有 肉 、 有 七 情 六 欲 、 活生生的人来写 。 这样做无疑是对的 。 写鲁迅有矛盾有痛苦 , 有悲观和 虚无 , 同样也是对的 。 因为这 是 鲁 迅 真 实 的 历 史 存 在 。 但 鲁 迅 不 是 一 般 的 如实 人 , 而是一个伟大 的 斗 士 , 民 族 的 英 雄 , 伟 大 的 作 家 和 思 想 家 。 要 “ 描写 , 并无讳饰 ” , 就要写出鲁迅丰 富 的 、 复 杂 的 、 且 在 不 断 发 展 变 化 的 个 性存在 。 传记作者在描写鲁迅的崇高之处时 , 怎能摆脱掉对鲁迅的尊敬和景 仰之情呢?在描写鲁迅的矛盾 、 痛苦 、 失望之处时 , 又怎能回避掉揭示这些 思想情绪产生的社会原因和思想文化条件?而这又势必要求作者必须居高临 下 , 从历史的时代的高度来描述鲁迅 。 这不正说明了采用俯视的视角的必要 性和重要性吗? 那么为什么现在鲁迅传记的作者及许多评论家都一致强调平视 , 而排斥 仰视和俯视 呢? 这 就 需 要 对 当 代 的 社 会 思 潮 和 文 化 思 潮 进 行 一 番 考 察 了 。 “ 文革 ”时 期 “ 左 ”的 狂 潮 恶 性 泛 滥 , 出 现 了 神 化 鲁 迅 的 恶 劣 倾 向 , 从 “ 左 ”的 政 治 需 要 出 发 , 极 力 拔 高 鲁 迅 , 以 鲁 迅 之 是 为 是 , 以 鲁 迅 之 非 为 非 , 把鲁迅描 写 为 无 比 正 确 、 无 比 伟 大 、 无 比 崇 高 的 神 人 , 描 写 为 横 眉 冷 对 、 打倒一切的凶神 。 新时期以来 , 人们对神化鲁迅

的倾向深恶痛绝 , 要求 解放思想 , 实事求是 , 还鲁迅以本来面 目 , 写 出 一 个 真 实 的 活 生 生 的 鲁 迅 。 新的鲁迅传记正是适应了 这 种 社 会 文 化 心 理 的 需 要 , 以 “ 平 视 说 ”表 明 他 们坚持解放思想 、 实事求是 、 反对神化鲁迅的观点和态度 。 应该说这是鲁迅 研究的一种重要而又可喜的成果 , 必须予以积极的肯定和充分的评价 。 在批 判神化鲁迅的思潮之后 , 社会思想界又出现了市俗化 、 丑化 、 矮化鲁迅的倾 向 , 指责鲁迅这也不对 , 那也不对 , 把鲁迅描写为斤斤计较个人名利地位得 失的凡夫俗子 , 是割断民族文化传统的历史罪人 , 是缺少巨大艺术成就的一 般作家 。 为了抵制和消解这些不良倾向 , 一些作家 、 评论家便忌讳使用俯视 这一词语 、 视角 , 以为俯视会伤害鲁迅的伟大 。 我非常理解朋友们的这种复 杂心态和良苦用心 。 但是若从科学理性 、 学术理性和学术规范出发 , 我以为 应该恢复仰视和俯视的本有内涵 , 将正常地尊敬鲁迅 、 历史地审视鲁迅 , 同 神化鲁迅 、 矮化鲁迅严格地区分开来 , 这才是传记写作的正道 , 也是鲁迅研 究的正道 。

4 4

鲁迅新论

总之 , 要真实地全面地描写出一个活生生的鲁迅 , 必须采取互补 — 整合 的原则 , 吸收多种视角的优长 。 这样才能避免单一视角的局限性 。 因为任何 一种视角都既有其长 , 又有其短 。 当把某一种视角的长处夸大到可以代替一 切 、 排斥一切的时候 , 那必然会作茧自缚 , 走向自己的反面 。 真实是传记的 生命 。 不管哪 种 视 角 , 哪 种 方 法 , 只 要 能 够 有 助 于 我 们 走 向 真 实 , 实 现 真 实 , 都应该加 以 吸 收 , 加 以 运 用 。 在 清 算 神 化 、 矮 化 、 丑 化 鲁 迅 思 潮 的 时 候 , 连尊敬和景仰鲁迅的感情 , 连居高临下的清醒的历史审视 , 也一并加以 排斥和摈弃 , 不仅不是科学的 , 也是不符合鲁迅传记撰写实际的 。 因为所谓 视角 , 实际上绝不仅仅是看问题的角度问题 , 而且还伴随有写传人的思想情 感的渗透和参与问题 。 纯粹是技法的操作 , 而绝对没有传记作者的爱憎情感 的渗透和注入 , 是根本不可能的 。 的确 , 鲁迅传记不同于鲁迅评传 , 但对鲁 迅的认识和评价 , 同样是无法 彻 底 排 除 的 。 所 区 别 的 只 是 评 价 因 素 的 多 少 , 而不是绝对的没有 。 仰视 、 平视 、 俯视 , 对于传记作者来说 , 实际上三者是 水乳交融 、 无法分离的 。 而且只要把握得好 , 三者是可以紧密结合 、 并不相 互抵触的 。 也许正是基于这种原因 , 所以即使力主平视的朱正先生也十

分明 我对鲁迅 , 我不 仰 视 他 , 但 我 还 是 很 尊 敬 他 , 这 没 什 么 白地指出和强调 : “

① 这 矛盾 。 尊敬他的 同 时 , 又 发 现 他 的 不 足 , 我 觉 得 这 也 没 有 什 么 矛 盾 。 ”

实际上恰是道出并强调了多种视角整合的必要性和难以避免性 。 此外 , 还应 该指出 , 视角的恰当的选择和成功的运用 , 不仅是方法技巧问题 , 而且主要 取决于传记作者的知识 素 养 、 思 想 素 养 和 艺 术 素 养 。 传 记 的 真 实 性 、 准 确 性 、 深刻性 、 厚重感和感染力 , 正是来源于传记作者的深厚的综合素养 。 在 研究视角的选择和运用的时候 , 对于这一点适当加以强调 , 也许是不无意义 的 。 质言之 , 上述新 出 版 的 《 鲁 迅 传 》之 所 以 取 得 巨 大 的 成 功 , 不 正 是 基 于作者的上述修养的深厚吗?仰视 、 平视 、 俯视这三者能否驾驭得好 , 融合 得好 , 实际上也取决于传记作者的上述修养的程度如何 。

四、应当重视鲁迅创作自述的研究

鲁迅对自己创作的解释 、 说 明 和 评 价 ( 包括收入 《 鲁 迅 全 集 》和 散 见 于有关人物回忆材料中的有关文字两部分 。 后者至今尚缺乏系统的汇集 、 整 理和鉴定 。 这不能不说是鲁迅文献资料工 作 的 一 个 缺 失 ) ,是鲁迅研究一个

朱正 : 《 如果允许说真话 , 就该说出真实的鲁迅 》 ,《 鲁迅研究月刊 》2 0 0 8年第 4期 。

鲁迅研究问题的切磋

4 5

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 。 鲁迅关于自己创作思想 、 创作动机 、 创作题材 、 创作 构思 、 创作追求 、 创作评价的解说 , 内涵丰富 , 情感真切 , 体式灵活 , 具有 不可替代的研究价值 。 它是解析鲁迅思想和创作世界的一种指针 , 也是开启 鲁迅心理秘密的一把钥匙 , 还 是 评 判 鲁 迅 创 作 成 就 特 点 ( 优 点 和 缺 点 )的 一种参照 。 正因为如此 , 几十年来许多的学者分别从不同的方面 , 对它进行 了认真的研究 , 取得了 显 著 的 成 就 。 不 过 , 在 我 看 来 , 不 管 是 重 视 的 程 度 , 还是研究的深细以及宏观的综合等方面 , 都还存在一些明显的不足 。 其主要 表现是 : 其一 , 尚留有若干空白点和薄弱点 。 例如 , 鲁迅 1 狂人日记 》 9 1 9年 4月 1 6日 在 给 傅 斯 年 的 信 中 曾 说 : “ 《

① 研究 《 很幼稚 , 而且太逼促 , 照 艺 术 上 说 , 是 不 应 该 的 。 ” 狂 人 日 记 》的

论著很多 , 但对鲁迅所提出的这一问题似乎还很少有人进行过认真仔细的研 究 。 鲁迅说的 “ 很幼稚 ” 、 “ 太 逼 促 ”是 什 么 意 思? 《 狂 人 日 记 》是 否 存 在 这类问题?如果存在

其主要表现是什么?应当怎样去评价?过去曾有人提出 过鲁迅 《 狂人日记 》对 果 戈 理 同 名 小 说 的 模 仿 问 题 , 但 很 快 受 到 了 批 判 , 认为这是对鲁迅的 恶 意 贬 低 和 攻 击 。 问 题 就 这 样 被 长 期 地 掩 盖 和 搁 置 下 来 了 , 至今未有专文对此进行详 细 的 令 人 信 服 的 解 释 ( 也许有我没有看到 ) 。 再如 , 鲁迅曾经对孙伏园说 : 《 孔乙己 》是他所作小说中最喜欢的一篇 , 喜

②。鲁 迅 所 说 的 “ 欢它 “ 从容不迫 ” 从 容 不 迫 ”是 什 么 意 思? “ 从容不迫 ”

是怎样形成的? “ 从容不迫 ”对于这篇小说的创作成就和艺术特色具有怎样 的价值?说 《 狂人日记 》 “ 太逼促 ” , 《 孔乙己 》 “ 从容不迫 ” ,这反映出鲁 迅怎样的创作思想和审美追求?又如 , 鲁迅说从 《 呐喊 》到 《 彷徨 》 , 他的 小说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 “ 脱离了外 国 作 家 的 影 响 , 技 巧 稍 为 圆 熟 , 刻 画 也

③ 一些学者曾经撰文对此问题作过解说 , 但大都显得不够全面 , 稍加深切 。 ”

不够细致 , 有不少更为深层 、 更为重要的内容 , 特别是对于脱离了外国作家 的影响 , 技巧的圆熟 的 阐 释 , 尚 待 作 更 进 一 步 的 开 掘 和 更 为 具 体 细 致 的 解 析 。 如能将这种变化放置在中国现代小说及整个中国现代文学发展演进的背 景上 , 并且通过和其他新文学作家的比较 , 可能会更加了解鲁迅这种解说的 价值和意义 。

① ② ③

《 鲁迅全集 》第 7卷 , 人民文学出版社 2 下同 ) ,第 2 0 0 5年版 ( 3 6页 。 孙伏园 : 《 鲁迅先生二三事 》 , 湖南人民出版社 1 年版 , 第 、 9 8 0 1 6 1 8页 。 《 鲁迅全集 》第 6卷 , 第 2 4 7页 。

4 6

鲁迅新论

其二 , 忽视鲁迅创作自述的辩证性和分寸感 。 这突出地表现在对 《 故事新编 》 “ 油滑 ”的评价上 。 鲁迅在 《 我怎么做 起小说来 》一文中说 : “ 我做的 《 不周山 》 , 原意是在描写性的发动和创造 , 以至衰亡的 ” , 后来加入了一个小人物 , “ 不但不必有 , 且将宏大的结构毁坏

① 。 鲁迅说的 “ 了” 宏大的结构 ”指的是什么?小人物的插入为什么就破坏了

结构的宏大? “ 圆滑 ”对于历史小说是否会产生某些消极的影响?鲁迅 1 9 3 6 年 2月 1日在给黎烈文的信中提出了 “ 油滑 ”的利弊问题 : 《 故事新编 》真是 “ 塞责 ”的东西 , 除 《 铸剑 》外 , 都不免油滑 , 然而有些文人学士 , 却不免头

② 事实非常 痛 , 此真所谓 “ 有一利必有一弊 ” , 而又 “ 有一弊必有一利 ”也 。

清楚 , 在鲁迅

看来 , 《 故事新编 》中的 “ 油滑 ”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和战斗性 , 通过古今交融的描写 , 使那些 “ 坏种 ”感到头痛 , 表达了自己痛恶之情 , 发 油滑 ” ,而 挥了文学的战斗作用 。 但鲁迅是清醒和冷静的 。 他没有全称肯定 “ 是指出它还有 “ 弊 ”的一 面 。 虽 然 鲁 迅 没 有 具 体 指 出 “ 弊 ”的 内 容 和 表 现 , 但却给我们指出了思考问题的方向和线索 , 启发我们必须从另一方面去认识 和评估 《 故事新编 》 , 提醒我们不要只注意其积极的有利的一面 , 而忽略其消 极的不利的一面 。 鲁迅的认识确实是非常辩证的 , 有分寸感的 。 然而 , 近些 年来不少的研究者似乎忽略了这一点 , 只刻意从认识价值 、 思维方式 、 形象 塑造 、 审美形式 、 艺术风格等众多的方面 , 对 “ 油滑 ”作全称的肯定和高度 的褒扬 ( 当然 , 必须肯定研究者的许多分析是非常深刻 、 非常精彩的 , 对于 理解鲁迅所 说 的 “ 利 ”的 一 面 具 有 积 极 的 意 义 ) ,而 对 于 《 故 事 新 编 》的 “ 弊 ”的一面却有所忽略 , 很少涉及 , 甚至有时还把 “ 弊 ”说成了 “ 利” ,鲁 迅创作自述的 辩 证 性 和 分 寸 感 就 这 样 被 消 解 了 。 研 究 问 题 必 须 从 实 际 出 发 , 实事求是 , 必须讲究辩证性和分寸感 , 这些被公认的批评态度 、 批评原则和 批评方法 , 应该在 《 故事新编 》研究中予以尊重和运用 。 否则 , 便容易陷入 主观片面性 , 其成果的说服力和可信性很容易受到质疑或打些折扣 。 这是不 能不充分注意的 。 此外 , 在审美品格的结构层次上 , “ 油滑 ”究竟处于怎样的 位置?它对文学创作具有何等的价值?似乎也应当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 力求 作出科学的 、 有说服力的解说和定位 。 其三 , 未能充分认识鲁迅后期小说创作所面临的深重矛盾和危机 。 鲁迅后期在以现实生活为题材的小说创作上是否存在着深刻的危机和不

① ②

《 鲁迅全集 》第 4卷 , 第 5 2 7页 。 《 鲁迅全集 》第 1 卷 , 第 4 1 7页 。

鲁迅研究问题的切磋

4 7

易解脱的矛盾?鲁迅说 : “ 但我也久没 有 做 短 篇 小 说 了 。 现 在 的 人 民 更 加 困 苦 , 我的意思也和以前有些不同 , 又看见了新的文学潮流 , 在这景况中 , 写

① “ ” 新作小说则不能 , 这并非没有工夫 , 却是没 新的不能 , 写旧的又不愿 。

有本领 , 多年和社会隔绝 了 , 自 己 不 在 旋 涡 的 中 心 , 所 感 觉 到 的 总 不 免 肤

② 鲁迅后 期 在 苏 联 社 会 主 义 文 艺 的 影 响 下 , 认 为 浅 , 写出来也不会好的 。 ”

无产阶级革命文艺应该描

写工农兵群众的斗争生活 , 塑造崭新的工农兵人物 形象 , 以此来推动革命事业的前进 。 他深感自己不在斗争旋涡的中心 , 不熟 悉工农兵群众及其火热 的 斗 争 生 活 , 因 而 无 法 进 行 描 写 。 如 果 再 描 写 阿 Q 、 闰土 、 祥林嫂式的苦难生活 , 再描写他们愚昧落后的思想性格和凄惨的悲剧 命运 , 如今已不再有什么意义了 。 鲁迅正是由于深深认识到自己生活和思想 存在着严重的局限性 , 感到难以冲破自己长期形成的固有格局 , 便毅然决然 地放弃了创作反映红军长征的长篇小说和重回故乡了解农村生活的打算 。 鲁 迅的确是十分清醒 的 , 也 是 十 分 明 智 的 。 他 避 免 了 艺 术 创 作 上 的 冒 险 和 失 败 。 应该承认鲁迅后期的确在现实生活题材小说创作上出现了深重的矛盾和 危机 , 甚至也可以说在这一方面显露出创作的枯竭 。 不过 , 聪明的鲁迅知道 怎样扬长避短 , 从危机中寻找生机 。 他利用自己多方面的优长 , 去另开辟一 — — 片创作的天地 。 他大 胆 地 对 前 期 创 作 的 三 篇 历 史 小 说 古 今 交 融 的 写 法 — 油滑 ” , 进行一 番 认 真 地 强 化 和 提 升 , 形 成 一 种 更 具 特 色 的 艺 术 方 式 , 以 “ 实现他的思想和艺 术 的 构 想 。 我 以 为 应 该 从 多 重 矛 盾 中 深 入 分 析 鲁 迅 后 期 《 故事新编 》的创作成因 、 思想艺术特点以及价值成就的高度 。 我 赞 成 这 样 一种看法 : 《 故事新编 》是 “ 一次有益的尝试 ” ,其 “ 总体风格却显示出从 未有过的从容 、 充裕 、 幽默与洒脱 。 尽管骨子里仍藏着鲁迅固有的悲凉 , 却 出之以诙谐的游戏笔墨 。 这表明 鲁 迅 的 思 想 与 艺 术 都 达 到 了 一 个 新 的 境 界 , 具有某种超前性 。 同时 《 故事新 编 》的 试 验 性 也 决 定 了 其 在 艺 术 上 的 某 种

③ 虽然 “ 不成熟性 …… ” 艺术上的某种不成熟性 ”指的是什么 , 作者们没有

作具体清晰的说明 , 但却把问题鲜明地提了出来 。 对于作者们这一清醒的认 识和恰切的评价 , 我是非常首肯的 , 也是非常欣赏的 。 而现今的一些学者却 似乎忽略了这一点 。 在 《 故事新编 》研究中应该坚持实事求是的 科 学 态 度 ,

① ② ③

《 鲁迅全集 》第 7卷 , 第 4 1页 。 《 鲁迅全集 》第 1 卷 , 第 2 4 7 8页 。 钱理群 、 吴福辉 、 温儒敏 : 《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 ,北京大学出版社 1 、 9 9 8年 版 , 第 3 8 6

3 9 0页 。

4 8

鲁迅新论

准确地把握评估的 辩 证 性 和 分 寸 感 , 这 正 是 我 提 出 这 一 问 题 的 真 实 寓 意 之 一 。 同时 , 我也很希

望有更多的学者对 《 故事新编 》 “ 艺术上的某种不成熟 性 ”展开深入的研究 , 这对全面准确地评价这部历史小说集将大有好处 。 在研讨鲁迅创 作 自 述 时 , 如 何 认 识 鲁 迅 的 自 谦 , 是 一 个 无 法 回 避 的 问 题 。 我对此问题的看法是 : “ 的确 , 鲁 迅 是 一 个 十 分 谦 虚 的 作 家 。 他 从 不 离 开自己的创作实际而无端地吹嘘自己 。 他对自己创作的评价 , 显然包含有相 当的谦虚的成分 , 因而在研究他的自述时 , 无疑应该充分地顾及这一点 。 但 鲁迅也是一个实事 求 是 的 作 家 。 他 对 自 己 创 作 的 成 败 得 失 和 地 位 影 响 的 估 计 , 在总体上说是清 醒 的 符 合 实 际 的 。 他 没 有 因 为 要 谦 虚 而 把 成 就 说 成 缺 点 , 把正确说成错误 , 把大和小 、 有和无压根儿颠倒过来 。 因此 , 鲁迅的自

① 述是可以作为我们进行评价的参考的 。 ”

有的学者在评估 《 故事新 编 》 “ 油 滑 ”时 认 为 : 正 是 “ 油 滑 ”对 艺 术 想象力的解放 , 使得鲁迅能够超越原有题材的束缚 , 而且到达了一种对原有 天 马 行 空 ”式 的 创 造 境 界 。 也 正 是 这 种 奇 诡 题材进行自 由 驱 遣 、 陶 熔 和 “ 美妙的想象力 , 使得 《 故事新编 》在艺术 创 造 力 上 比 《 呐喊 》 、 《 彷 徨 》更 光彩炫目 。 从 “ 油 滑 ”来 高 度 评 价 鲁 迅 的 创 造 力 , 我 以 为 是 很 有 见 地 的 , 但这里我想提醒和 强 调 一 下 , 一 定 要 注 意 避 免 这 种 倾 向 , 即 因 为 高 度 评 价 “ 油滑 ”的创造性 , 而 将 《 故 事 新 编 》的 总 体 成 就 置 于 《 呐喊 》 、 《 彷徨 》 之上 , 如过去有的学 者 所 说 的 那 样 , 认 为 鲁 迅 三 部 小 说 集 的 成 就 是 “ 芝麻 开花节节高 ” 。( 但愿我 的 这 种 担 心 是 多 余 的 )最 近 , 我 通 过 认 真 地 阅 读 所 获取的总体印象仍然是 : “ 就鲁迅 ( 自述 )语言文字的分量 、 真实情感的分 量看 , 他对 《 故事 新 编 》的 肯 定 、 欣 赏 和 重 视 的 程 度 , 无 论 如 何 不 能 说 是

② 在 《 呐喊 》 、《 彷徨 》之上的 。 ”

在中国现代文学领域 , 几乎所有的作家都从不同的角度和方面 , 对自己 的创作作过这样或那样的说明和解释 。 这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 正确地理解和 阐释这些自述 , 不仅对全面认识和评价作家有很大的好处 , 而且对了解和把 握整个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 , 思潮的演化 , 流派的特质 , 体式的流变 , 都有 重要的价值 。 鲁迅研究的课题非常稠密 , 但不知为什么 , 鲁迅创作自述的宏 观综合研究却长期空缺 , 非常薄弱 。 我很希望能够有学者

对这一课题进行全 面的缜密的系统的研究 , 看鲁迅的创作自述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过程 , 具有哪

① ②

冯光廉 : 《 鲁迅小说研究 》 , 天津人民出版社 1 下同 ) ,第 1 9 8 6年版 ( 9页 。 同上书 , 第 2 1页 。

鲁迅研究问题的切磋

4 9

些丰富的内涵和鲜明的特色 , 同古代和现代和外国的有关作家相比 , 有何共 同点和区别处 , 其主要价值和意义是什么?还存有何种弱点和局限?其成因 为何?当然 , 如果能扩大开来 , 对整个中国现代作家的创作自述进行共时性 和历时性相结合的宏观考察 , 并且作古与今 、 中与外的比较 , 肯定会取得巨 大收获的 。 这不仅填补了鲁迅研究和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空白 , 而且也会给 广大的当代作家和研究者提供许多有益的启示 。 当然 , 鲁迅和其他作家的创作自述的研究 , 虽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 但 总体观之 , 它只是学术研究的一个方 面 , 是 一 种 参 考 和 提 示 , 绝 不 能 限 制 、 束缚 , 更不能代替独立的多方位的研究 。 因为形象大于思维 , 作品的客观意 义大于作家的主观意图 , 所以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认识和发现 , 对作品作出 这样或那样的解读 。 对于研究者来说 , 应该认真地 、 准确地吸取作家创作自 述中的合理 部 分 ( 毋 庸 讳 言, 作 家 创 作 自 述 中 有 的 可 能 包 含 某 些 狭 隘 的、 虚饰的 、 不真实的 、 自相矛盾的成分 , 应 该 予 以 辨 析 和 澄 清 ) ,进而对其价 值和意义作出科学的阐释和评价 。 并从一些重要的特定的方面 , 提醒我们要 注意保持头脑的冷静和清醒 , 注意观点创意的科学性和说服力 , 避免过度开 发 、 随意生发等不良倾向的发生 。


相关内容

  • 谈交友之道
    从古代友道观谈交友之道 在清华大学期间,有老师给我们推荐了几本书,其中一本是北京大学的前党委书记任彦申写的<后知后觉>,任彦申在序言中写到:要有声有色地工作:有滋有味地生活:有情有义地交往. 以前有一本杂志叫<八小时之外& ...
  • 挽联:从鲁迅到巴金
    我国文学诸门类中,形制最为短小而应用最为广泛的,是对联.对联之中,最能感动人心者,应数挽联.挽联不仅为传统文化之瑰宝,又为优良的民族习俗,而且於逝者意义非凡.一副好的挽联,远胜於已成官样文章的长篇悼词.悼词过后便无人记起,而好挽联却是可以流 ...
  • 沙健孙的文章
    沙健孙:蔡元培提倡"兼容并包"并非无原则的兼收并蓄 记者 李晓明 2009年05月05日09:30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编者按:今年是五四运动九十周年.怎样认识五四运动的历史地位?怎样评价五四时期的民主与科学精神?怎 ...
  • 小学生常用名言警句集录
    附录三 小学生常用名言警句集录 格言警句 一. 惜时学习方面的格言 1.光阴似箭,日月如梭. 2.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3.勿谓寸阴短,既过难再获. 4.花有重开时,人无再少年. 5.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6.不饱食以终日,不弃 ...
  • 弘一法师名言
    弘一法师名言 1.意粗性燥一事无成,心平气和千祥骈集. 2.以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以后种种譬如今日生. 3.有才而性缓定属大才,有智而气和斯为大智. 4.对失意人莫谈得意事,处得意日莫忘失意时. 5.行欲徐而稳立欲定而恭,坐欲端而正声欲低而和 ...
  • 1热爱生命蒙田
    1热爱生命 蒙田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了解用以支撑观点的关 键材料:品读文中重点语句. 能力目标 对文中的疑点和难点,敢 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并和同学交流切磋,共同提高:通过练习,发展 运用不同文学形式表达思想情 ...
  • 抓教师队伍建设 促教育质量提高
    教育科研 Sci ent i f i c C onsul t 提高教师素质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教师的知识水平.教学方法.人格魅力.思想情趣无一不影响教育质量的提高.在教育飞速发展的今天,教师的知识.观念和方法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更新,才能 ...
  • 鲁迅之子周海婴去世
    那个致力于还原鲁迅的人 2011/04/08 00:00    来源:YNET.com 北青网  北京青年报    张玉洪 ■简易灵堂设在周海婴先生不大的书房里 ■鲁迅53岁时合家照 鲁迅之子周海婴昨日凌晨因病在京去世--- 虽然是鲁迅和许 ...
  • 语文38套题专题二十四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类文章
    一.(1)[答案]DE (2)[答案]文章通过对梁思成有关事迹的叙述,或直接或间接地写出了朱启钤对我国古建筑研究的重要贡献.所选事例及分析: 第③段,文章写记者认为改造北京旧城第一人是梁思成,间接说明朱启钤不为人所熟知,点明题意,引出下文. ...
  • 阶段性总结1
    <小学生良好写字习惯的培养研究>阶段性总结 莘县董杜庄镇中心小学课题组 一.研究主要内容: 通过对对小学生写字习惯的调查,反思目前我校学生写字习惯现状及产生写字习惯不好的原因,从教师.学生.家长方面入手,提出改善写字习惯建议,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