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城市理论和实践的发展_现状与走向 - 范文中心

低碳城市理论和实践的发展_现状与走向

04/20

《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学术专题:生态经济与低碳发展

低碳城市理论和实践的发展、现状与走向

李向阳黄芳李瑞晴

(南京陆军指挥学院政工理论教研室,南京210045)

【摘

要】建设低碳城市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低碳城市的理论内涵

进行了积极而有益的探索,各国政府立足本国实际,对低碳城市的构建进行着尝试。目前看,这些研究和实践还缺乏系统的研究,为此,文章进行了较为细致的梳理,以期这些理论研究和实践为低碳城市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经验借鉴。【关键词】低碳城市;理论;实践;发展;现状;走向【中图分类号】F0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997(2010)03-0020-11

近年来,人类生产和生活造成的能源安全和环境问题引起了全球的广泛关注。在一系列的应对方案之中,旨在降低人类活动造成的碳排放的“低碳”发展模式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普遍的认同,并成为新时期人类发展的目标。[1]城市作为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核心单元,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其功能也随之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一方面,现代城市继续扩大着自身的集聚生活和集聚消费功能,另一方面,现代城市已经成为陆地表层集聚生产的最大场所。”[2](P10)作为生产的最大场所,城市的发展必将以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为支撑,这使得城市成为碳排放的集中地。因此,在发展低碳经济战略中,发展低碳城市已成为重中之重。国内外学者对低碳城市的理论内涵进行了积极而有益的探索,各国政府立足本国实际,对低碳城市的构建进行着尝试。

的。“低碳经济”这一概念则是在2003年英国政府发表的能源白皮书《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Our Energy Future:Creatinga Low Carbon E -

conomy )中首次出现的,即“低碳经济是通过更少

的自然资源消耗和更少的环境污染,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通过创造更高的生活标准和更好的生活质量的途径和机会,为发展、应用和输出先进技术创造了机会,同时创造新的商机和更多的就业机会”。

[3]

在白皮书中,明确提出了2010年二氧化

碳排放量要在1990年水平上减少20%,到2050年减少60%,到时从根本上把英国变成一个低碳经济的国家。“低碳经济”概念一经出现,立即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日本紧随其后,致力于“低碳社会”的建设。日本环境大臣咨询机构———中央环境审议会提出,低碳社会的基本理念是争取将温室气体排放量控制在能被自然吸收的范围之内,为此需要摆脱以往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又大量废弃的社会经济运行模式。[4](P2)日本2004年开始对低碳社会模式和途径进行研究,2007年2月颁

一、从“低碳经济”、“低碳社会”到“低碳城市”

“低碳”概念是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提倡减少人类活动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的大背景下提出

收稿日期:2010-05-08

作者简介:1. 李向阳(1979-),男,河南夏邑人,南京陆军指挥学院政工理论教研室讲师,经济学博士生;2. 黄芳

(1976-),女,河南汝昌人,95875部队干事;3. 李瑞晴(1982-),女,河南夏邑人,蚌埠坦克学院军队政工教

研室助教。

-20-

《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布了《日本低碳社会模式及其可行性研究》,提出了“低碳社会”的理念,强调人们消费理念和生活方式的转变,致力于在生产建设、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领域控制和减少碳排放。该报告以2050年二氧化碳排放在1990年的水平上降低70%为目标,提出了可供选择的低碳社会模式。

[5]

“低碳经济”与

“低碳社会”概念各有侧重,“低碳经济”强调生产方式的转变以及新技术和新产品带来的巨大商机,“低碳社会”则强调生活和消费方式的转变。同时,两者又相互融合,且目标具有一致性,都注重技术和政策要素,都强调政府、企业和公众的共同参与,都是为了促使温室气体减排,降低人类活动的碳足迹。正如能源节约基金会(Energy Saving Trust,EST )所强调的,没有“低碳社会”就无法发展“低碳经济”。[6](P2)如果没有公众的觉悟、支持和实际行动,所有设定的气候变化目标都将是一纸空文。可见,建设“低碳社会”是发展“低碳经济”在社会领域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低碳经济”的重要途径之一。低碳城市实质上是低碳经济理念、低碳社会理念在城市发展中的实际运用,简言之,发展低碳城市就是低碳理念在城市发展中的具体落实,从而实现城市发展的低碳化。

由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爵士(NicholasStem) 领导编写的《斯特恩回顾:气候变化经济学》(简称斯特恩报告) 详述了气候变化造成影响的经济代价和相关温室气体减排的花费和收益。

[7]

报告强调,为了避免气候变化的最坏影

响,各国政府必须立即采取有效的减排行动,否则气候变化将对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造成严重影响,其损失和风险将相当于每年全球GDP 的5%~

20%,而且损失将一直延续。[8](P114-119)

2005年10月,由当时的伦敦市长利文斯顿(Liwinggston )提议,18个一线城市的代表在伦敦

商讨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并发表了通过彼此协作来应对气候变化的公报。此后,该组织成员不断扩充到40个世界级大城市,被称为“C40”。2006年8月,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和利文斯顿宣布,克林顿气候行动计划(CCI:ClintonClimate Initiative )与C40建立合作关系。CCI 为C40城市提供清洁交通、可再生能源、废弃物管理等领域的专业技术支撑,为减少全球碳排放、提高大城市能源效率提供帮助,并鼓励C40联盟成员参与CCI 的碳减排项目。[9](P121)

2007年5月,第二届C40会议在美国纽约举行,议

题就是帮助各个城市设定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计划。2009年5月,韩国首尔承办了第三届C40会议,会议共有80个城市的代表参加,会议最后发

学术专题:生态经济与低碳发展

表的《首尔宣言》称:“我们的共同目标是,C40城市最大限度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加强对气候变化的灵活应对,提高恢复能力,将各城市打造为低碳城市”。此外,宣言还要求C40城市履行“气候变化行动计划”(CCAP:Climate Change Action Plan )。[10]目前,C40包括伦敦、纽约、东京、香港等在内的40个成员及其他相关城市。这些成员有着共同的特点,即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城市规模较大,都有自己明确的量化减排目标和行动计划,并对其他国家和周边地区有较强的辐射带动能力。发展低碳城市既要涵盖低碳生产也要顾及低碳消费,在一个城市的范围内维持良性的可持续能源和生态体系。然而,城市发展是个系统的工程,如何将城市发展与低碳经济理念、低碳社会理念很好地结合起来,既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

二、低碳城市理论研究及发展现状

学术界对低碳城市的概念、内涵和如何发展低碳城市进行了积极探索。与此同时,各国政府纷纷从国家层面推出相应的规划和计划,确认低碳理念在国家发展方向上的指导地位。

(一)国外低碳城市理论研究与发展的现状

1. 低碳城市理论研究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新自由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在城市发展和建设中的理论指导力量逐渐衰弱,发展型国家理论随着东南亚经济危机的发生受到重创,这些都造成了当代城市发展理论的空窗。[11]现代城市的发展需要关注整体的城市要素,而不是碎化的个人要素;[12]需要强调政府与企业、个人的协同作用,而不是单一一方的努力;需要尊重城市发展的基础和特质,而不是在不同的城市硬性推行同样的发展理念与发展模式。[13](P13)近年来,伴随着城市探索性地开展了低碳城市的有益实践,学者对低碳城市的理论探索也越来越关注。通过对低碳城市理论研究的文献检索,我们发现国外对低碳城市理论的研究依然处在探索阶段,还不是特别系统。

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爱德华·格拉什(Edward L.Glaeser )比较系统地研究了城市二氧化碳的排量计算方法及应用分析。他对美国10个典型大城市中心与郊区单位家庭采暖、空调、交通及生活能耗进行了实证分析,按照CO 2/t排放折合43美元的经济成本核算,从碳排放的经济学角度,科学地提出了实现城市低碳化发展的政策建议。[14](P1-11)

英国学者Chris Goodall 通过对英国国民家庭生

活中电能、石油、天然气等能源的统计,把国民的生活支出及各种物质消耗定量转化为二氧化碳排

-21-

《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放,以数据形式展示了英国家庭碳排放的未来情景及低碳化生活方式的迫切需要,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英国国民生活的低碳标准。

[15]

日本学者柳下正治立足日本碳排放现状及城市背景,通过研究日本家庭、运输部门及工业部门的碳排放比重,从建筑结构、低碳交通、产业分布及新节能技术应用等方面提出减少城市碳排放的具体措施。Ho Chin Siong 等学者,立足本国实际,从城市碳排放构成要素角度系统分析不同国家、不同城市的碳排放构成,从经济发展与能耗之间的关系分析制约城市低碳发展的三大要素,即城市生产(industry )、交通(transportation )和家庭生活(resi -

dence )。

[16](P8)

根据美国资料,从全球看,由建筑物排

放的二氧化碳约占39%,交通工具排放的二氧化碳约占33%,工业排放的二氧化碳约占28%。

[17]

国80%的化学燃料是由建筑和交通消耗的,城市是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者。[18](P74)交通对城市能源及二氧化碳排放量所起的关键作用,已经被大量城市蔓延的定性研究所证实。

[19](P10-19)

在此基础上,Ho

Chin Siong 和Fong Wee Kean 运用情景分析法预测未来发展的几种可能模式。[20](P11-15)Bryn Sadownik 和Mark Jaccard 指出通过政府引导,城市发展过程中的能源控制(communityenergy management) ,包

括城市土地利用、建筑设计及交通引导政策的执行,在未来几年内,使城市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小到预期情景。[21](P5-22)Shimada 等学者构建了一种描绘城市尺度低碳经济长期发展情景的方法,并将此方法首先应用到日本滋贺地区。

[22](P4688-4703)

Glaeser 和Kahn 对碳排放量与城市规模、土

地开发密度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城市规模与碳排放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关系,随着城市规模的增大,新增人口的人均碳排放量要高于存量人口;而土地开发密度与碳排放量存在较为明显的负相关关系,城市规划对土地利用的限制和约束越严格,居民生活的碳排放量水平越低。

[23](P42)

Jenny Crawford 和Will French 探讨了英国空间规划(Spatial planning )与低碳目标之间的关系。认为

实现低碳目标的关键是转变规划管理人员和规划师的观念,在空间规划中重视低碳城市理念和加强低碳技术的运用。

[24](P4575-4579)

W.K Fong 等则以马来西亚为例研究了能源消耗、碳减排与城市规划的关系问题,认为防止全球变暖,对于每个城市来说主要是减轻城市热岛(Urban Heat Island )现象。通过研究总结,他们发现:高度紧凑的城市直接减少了小汽车的使用,降低了交通部门的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的排放,同时紧凑的城市也影响了地

-22-

学术专题:生态经济与低碳发展

区供暖和冷却系统,有利于采用热电联产;城市结构和城市功能也能影响能源的使用,因为混合的土地使用可以减少远距离的出行,影响了运输系统。

[25]

美国芝加哥大都市发展规划就利用计量经

济、土地利用及交通模型来论证城市格局与城市空间结构。[26]当代城市土地开发主要体现在社区的建设上,社区的结构是城市结构的细胞,社区的密度和结构对城市能源及二氧化碳排放起着关键性作用。2008年,英国城乡规划协会(TCPA)出版《社区能源:城市规划对低碳未来的应对导引》(Com-

munity Energy :Urban Planning For A Low Carbon

Future) 。针对低碳城市规划提出:在进行地方能源

方案的规划时,应根据不同的社区规模,采用不同的技术来实现节能减排。

[27]

日本学者青木昌彦认为:低碳城市制度设计和建设必须结合本地区的制度、经济、文化、历史、价值现状。[28]低碳社会是低碳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必须强调的是加强政府的主导作用,强化公民节能环保意识,倡导绿色建筑和绿色消费,从而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2008年日本颁布的《低碳社会规划行为方案》(A Dozen Acting to -

wards Low-carbon Societies )中,设定了实现低碳社

会的原则:在所有部门减少碳排放;提倡物尽其用的节俭精神,通过更简单的生活方式达到高质量的生活,从高消费社会向高质量社会转变;与大自然和谐生存,保持和维护自然环境成为人类社会的本质追求。

低碳城市理论的研究带来了城市发展观上的变革,带来了城市治理和管理制度上的变革。国外学者主要从四个角度对低碳城市的理论进行了研究:从家庭生活和能源消费结构的角度;从城市碳排放综合构成的角度;从城市密度和城市空间结构的角度;从城市社会建设的角度。尽管这些研究有一定的现实操作性,但在理论的论述和模式构建的研究方面还显得不够充分。比如,在分析交通能耗与城市密度的关系上,在检验城市结构、功能分区以及产业结构分布上,对于高密度发展多大程度上能够达到综合碳排量平衡,并没给出具体的研究方法及量化指标。

[29](P94-111)

小汽车的增多与

城市空间紧凑发展之间存在一定矛盾,[30](P4-14)但对于高密度状况下的城区,交通拥挤造成的多余能耗及排放相对于远距离小汽车交通的排放哪方面更少?

[31](P115-119)

以及城市空间紧凑与综合能耗水平

的降低之间是否存在着一个明显的门槛,何以达到最优化的状态?研究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而且缺乏定量研究来论证城市环境影响程度与城市

《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发展密度的关系。

[32](P28-40)[33](P83-96)

这些问题还有待于

学者们进一步深入研究,予以解答。

此外,国外学者对于低碳城市理论内涵的界定没有完全形成一致,还在讨论之中。如上所述的理论探索各有侧重。因为他们都是立足于本国的实际,着重解决城市发展的突出问题。由于各自城市发展阶段、资源禀赋、产业结构等各方面存在差异,在城市理论的理论研究和具体实践中必然形成各自的特色。

2. 国家行动计划与低碳城市实践模式

与低碳城市概念的讨论还处在初期阶段相比,世界各国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实现低碳发展,积极完善法案、政策保障,出台了低碳发展的国家行动计划,大力推动低碳城市的实践。

英国关于气候变化、低碳城市与城市规划的研究与实践无疑走在了世界前列,尤其在国家规划政策指引中,关于可持续发展规划、应对气候变化的规划政策,从规划的编制、实施、公众参与、实施反馈等多方面入手,系统而全面,并在2008年正式通过《气候变化法案》[34](P15),这使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适应气候变化而建立具有法律约束性长期框架的国家。日本2004年发起了《面向2050年的日本低碳社会情境》的研究计划,2007年提出可行性研究,2008年发布《面向低碳社会的12大行动》[35](P2)。美国于2007年发布《抓住能源机遇,创建低碳经济》报告,主张通过技术途径解决气候变化问题[36](P18)。印度于2008年发布《气候变化国家行动计划》,确定了8个核心国家计划。

[37](P10)

2007年欧盟领导人强调了减少

人类活动产生的温室气体的重要性,并一致通过减排的约束性目标,即到2020年至少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的水平上削减20%。

[38](P18)

联合国

于2007年出台“巴厘岛路线图”,提出减碳目标,即2020年温室气体的排放量相对于1990年减少

25%~40%。

[39](P18)

国家行动计划侧重于从四个方面

开展:领域方面着重于工业、汽车、能源等;方式上体现在颁布法案、政府政策、国际公约等;目标是实现温室气体的减排指标;政策上鼓励研发推广高性能技术、减少排碳能源的使用、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等。

[40](P4)

国家行动计划的制定,法规和政策的不断完善,为建设低碳城市指明了方向,提供了保障。各国政府作为发展低碳城市的推动者,立足于自己的特点和优势,进行了积极地探索,逐步形成了各自特色鲜明的低碳城市发展模式。

英国模式———应对气候变化的城市行动。

[41]

学术专题:生态经济与低碳发展

(P3)

2003年,英国政府发布能源白皮书,首次明确提

出发展“低碳经济”。为了推动英国尽快向低碳经济转型,英国政府成立了碳信托基金会(Carbon

Trust ), 碳信托基金会与能源节约基金会(EST )联

合推动了英国的低碳城市项目(Low Carbon Cities Programme,LCCP )。首批三个示范城市(布里斯托、利兹、曼彻斯特)在LCCP 提供的专家和技术支持

下制定了全市范围的低碳城市规划。

[42]

英国政府还

积极行动,在伦敦等城市也进行了发展低碳城市的尝试,前伦敦市长利文斯顿于2007年2月发表《今天行动,守候将来》(Action Today to Protect Tomor -

row ),计划二氧化碳减排目标定为在2025年降至1990年水平的60%。同年伦敦市政府颁布了《市长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计划》(The Mayor ’s Climate Change Action Plan )。[43]英国低碳城市建设模式的

特点是:强调城市总碳排放量的量化控制,各项措施的制定、实施和评估都以碳排放减少量来衡量;推广可再生能源应用,控制能源需求并提高能效;将降低碳排放的重点领域放在建筑和交通上,并注重技术、政策和公共治理手段的并重。

日本模式———低碳社会行动。

[44](P3-4)

受地理环

境等自然条件制约,全球气候变化对日本的影响远大于世界其他发达国家。面对气候变暖可能给本国农业、渔业、环境和国民健康带来的不良影响,日本政府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主导创建低碳社会。2004年11月,日本环境省公布了一项新环境税计划。该计划旨在加速减排温室气体,完成《京都议定书》所规定的任务。2008年6月,日本首相福田康夫提出日本新的防止全球气候变暖对策,即“福田蓝图”,蓝图指出,日本温室气体减排的长期目标是:到2050年日本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比目前减少60%~80%。2008年7月29日的内阁会议通过了依据“福田蓝图”制定的“低碳社会行动计划”,提出了数字目标、具体措施以及行动日程,[45]“福田蓝图”开始付诸实施。为落实“低碳社会行动计划”,2008年11月,日本政府设立了创建低碳社会的战略性研究机构“低碳研究推进中心”,发布了《为扩大利用太阳能发电的行动计划》。2009年

4月,公布了《绿色经济与社会变革》的政策草案,

提出通过实行削减温室气体排放等措施。为了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低碳社会,2008年7月,日本政府选定水俣、横滨等6个城市,作为“环境模范城市”试点。日本建设低碳社会的特点是:把低碳战略置于国家战略高度;立法先行,政策扶持;在实践的过程中尤其强调政府的主导作用和各部门的共同参与;提倡使用清洁能源和再生能源,提高能源使

-23-

《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用效能;倡导低碳的消费方式和生活方式;加大投入,注重低碳技术的研制和开发,等等。

丹麦模式———低碳社区。[46](P7)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根本,还在于增加绿色能源的利用。世界各国政府正在倾力应对油源不足与地球暖化的危机时,一股兴建“生态城”潮流已经兴起,丹麦的低碳社区就是最早建设的生态社区之一。丹麦Beder 的太阳风社区(Sun&Wind Community) 是由居民自发组织起来建设的公共住宅社区(Cohousing

Community) ,竣工于1980年,共有30户。该社区最

大的特点就是公共住宅的设计和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公共住宅是指为了节约空间、能源、资源而建立的共用健身房、办公区、车间、洗衣房和咖啡厅的私人住宅或公寓。该社区以太阳能、风能作为主要能源,侧重使用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社区内约有600平方米的太阳板,这些太阳板主要设置在公共用屋和住宅上。公共用屋的地下有两个容量为75立方米的聚热箱,被加热的液体通过地下管道进入取热箱,然后热量再以热水和辐射热的形式通过地下管道进入居民住宅。太阳能满足了该社区30%的能量需求。居民还在离社区2公里左右的山坡上设置了22米高的风塔以获取风能,风能占该社区能量总消耗的10%左右。这种模式在能源使用过程中还强调节能降耗,最大限度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和保持社区的优美环境。

欧盟、美国等也采取积极措施推进低碳城市的发展。例如,2008年德国提出城市绿色照明竞赛计划;美国对有利于节能的建筑材料授予“能源之星”标志,倡导低碳建筑,等等。

可以看出,这些国家低碳城市建设的经验主要有:发展新的清洁技术、清洁能源;加大立法力度,制定具体目标;推行绿色建筑、绿色照明;建设高效的交通运输规划;倡导低碳生活和低碳消费。“目前国际上的一些城市在低碳发展某些领域起到了领跑的作用,但是尚无真正的低碳城市,也没有提出实现低碳城市的主要指标体系,更多的是对各类专项进行低碳研究。”[47](P5)“从世界低碳发展的历程看,国家层面的宏观计划多于微观层面的实施原则,而针对某个地区的具体行动计划多于可以推广的制度理念。”[48](P13)低碳城市理论和实践都处于探索的阶段,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

(二)国内低碳城市理论研究与发展的现状

1. 低碳城市的理论内涵

在对低碳经济和低碳社会概念研究的基础上,我国学者对低碳城市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入的过程,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对低碳城市的理

-24-

学术专题:生态经济与低碳发展

论内涵进行了解读和界定。

金石认为,低碳城市发展是指城市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前提下,保持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处于较低水平。

[49](P22)

胡鞍钢认为,在中国从高碳经济向

低碳经济转变的过程中,低碳城市是重要的一个方面,包括低碳能源、提高燃气普及率、提高城市绿化率、提高废弃物处理率等方面的工作。

[50](P29)

诸大建

认为, 低碳城市内涵包括两方面的含义, 从宏观层面讲,指的是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增长及二氧化碳排放相脱钩, 如果化石燃料使用及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长相对于经济增长或城市发展是非常小的正增长,就属于相对脱钩;如果是零增长或负增长, 就属于绝对脱钩。从微观上的物质流过程来看, 低碳经济包括下列三个方面的经济活动:在经济过程的进口环节, 要用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等高碳性的能源;在经济过程的转化环节, 要大幅度提高化石能源的利用效率, 包括提高工业能效、建筑能效和交通能效等;在经济过程的出口环节, 要通过植树造林、保护湿地等增加地球的绿色面积, 吸收经济活动所排放的二氧化碳,即所谓碳汇。

[51]

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们认为低碳城市不仅仅包含低碳能源、低碳生产,还应该包含低碳消费和低碳社会。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驻华代表处首任主任夏堃堡就认为低碳城市就是在城市实行低碳经济,包括低碳生产和低碳消费,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一个良性的可持续的能源生态体系。

[52](P33-35)

辛章平、张银太等学者持相似

的观点,并认为建设低碳城市,必须推行相应的政策措施,即:低碳生产,实行可持续的生产模式;低碳消费,实行可持续的消费模式;控制高碳产业发展速度,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提高发展质量;大力开展国际合作,引进低碳技术。在此基础上,付允、汪云林等学者认为低碳城市是“通过在城市发展低碳经济,创新低碳技术,改变生活方式,最大限度减少城市的温室气体排放,彻底摆脱以往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和大量废弃的社会经济运行模式,形成结构优化、循环利用、节能高效的经济体系,形成健康、节约、低碳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最终实现城市的清洁发展、高效发展、低碳发展和可持续发展。”[53](P6)戴亦欣综合以上观点后认为:“低碳城市是通过消费理念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在保证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前提下,有助于减少碳排放的城市建设模式和社会发展模式。”[54](P15)在她看来,这个定义虽然比较简单,但明确了低碳城市发展的基本特点。首先,低碳城市决不是牺牲发展换取环境的模式,而是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

《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保护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来综合考虑发展的方式和可能性的一种发展模式;其次,低碳城市的建设最终要依赖于城市治理者和居民消费理念与生活方式的转变才能发生。其后,她又对低碳城市的概念进一步界定,认为“低碳城市是城市经济以低碳产业和低碳化生产为主导模式、市民以低碳生活为理念和行为特征、政府以低碳社会为建设蓝图的城市。”[55](P7)成都市政府研究室的学者们对低碳城市的界定与之基本相同,即:“低碳城市,指以低碳经济为发展模式和方向,市民以低碳生活为理念和行为特征,政府公务管理层以低碳社会为建设标本和蓝图的城市。”[56](P49)他们认为,“低碳城市”的核心是低碳经济,经济系统是生态系统的子系统,[57](P41)以低碳经济为核心的低碳城市建设,服从于生态环境要求。作为一个系统工程,低碳城市具有以下基本特征或要求:“一是城市发展绿色化和能源使用低碳化;二是第二产业发展及低碳能源生产和利用,工业布局空间节约、产品链接和循环利用,实施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三是消费模式是低碳可持续;四是广泛利用高效节能减排低碳技术及其研发得到政府和金融等激励”。

[58](P49)

陈英武

基本上沿用了这一思路,认为“低碳城市是指通过在城市发展低碳经济,创新低碳技术,改变生活方式,最大限度减少城市的温室气体排放,彻底摆脱以往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和大量废弃的社会经济运行模式,形成结构优化、循环利用、节能高效的经济体系,形成健康、节约、低碳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最终实现城市的清洁发展、高效发展、低碳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59](P152)

中国留学生低碳城市研究中心主任李克欣另辟捷径,从低碳城市建设的理论基础———“环境和学”入手,阐述了他对低碳城市的理解:“低碳城市是指在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前提下,减低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宜居城市”。

[60](P94)

他认为低碳城

市建设是低碳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人类发展史中的一场重大社会革命。任何革命的成功必须有与当时社会基础相适应的新的思想基础, “环境和学”就是低碳城市建设的思想基础。环境和学是以东西方环境思想的精华为研究基础,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研究对象,以“顺时、因地、应变、简约”为技术路径,调和人类生存环境的新型综合学科。环境和学是和学在环境建设领域的分支学科。和学是研究和谐的学问。因此,他在低碳城市理论内涵的界定时,更注重“可持续发展”和“宜居”,强调要抛弃“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遗弃”等明显带

学术专题:生态经济与低碳发展

有西方痕迹的价值观,弘扬具有深厚底蕴的中华传统环境文化,逐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组长牛文元教授在“2007城市可持续发展国际市长高层论坛”上说,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应根据我国特殊国情,走环境友好的低碳型城市发展之路,发展低碳城市应重视城市规划、建筑节能和规划环评等领域。陈飞也认为,低碳城市内涵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即建筑、交通和生产三大领域内的低碳发展模式,并涉及新能源的利用、碳汇及碳捕捉。[61](P8)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副厅长张泉也认为,“低碳城市是以城市空间为载体发展低碳经济,实施绿色交通和建筑,转变居民消费观念,创新低碳技术,从而达到最大限度地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62](P4)实施主要在四个方面:低碳经济、低碳产业;绿色交通、绿色建设;居民消费观;低碳技术。从规划角度讲主要是前三个方面,即通过规划实现低碳经济发展、低碳产业,实施绿色交通、绿色建设,转变居民消费观。可见,低碳城市的理论内涵不仅包含低碳能源、低碳生产、低碳消费、低碳生活和低碳技术,还包含绿色建筑、城市规划等。

刘志林等更加强调“低碳理念”及“公众的参与”,他们认为,“低碳城市应当被理解为通过经济发展模式、消费理念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在保证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前提下,实现有助于减少碳排放的城市建设模式和社会发展方式。低碳城市强调以低碳理念为指导,在一定的规划、政策和制度建设的推动下,推广低碳理念,以低碳技术和低碳产品为基础,以低碳能源生产和应用为主要对象,由公众广泛参与,通过发展当地经济和提高人们生活质量而为全球碳排放减少做出贡献的城市发展活动。”[63](P2-3)并认为低碳城市的发展模式应当包括四大内涵:(1)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低碳城市的本质是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具体实践;(2)碳排放量增加与社会经济发展速度脱钩的目标:中国低碳城市不宜与西方城市一样采取碳排放总量为目标,而应考虑中国国情,以降低城市社会经济活动的碳排放强度为近期目标,首先实现碳排放量与社会经济发展脱钩(decoupling)的目标;(3)对全球碳减排做出贡献:城市发展活动,特别是生产活动,对全球温室气体减排做出贡献;(4)低碳城市发展的核心在于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何涛舟、施丹峰认为:“低碳城市是在政策引导和制度安排下,通过政府、企业、个人和组织机构四个方面的努力,最终达到碳源小于碳汇,并且倡导低碳生活方式和低碳生产方式的城市”。

[64](P55)

程大章认为:

-25-

《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低碳城市是指以低碳经济为发展模式及方向,民众以低碳生活为理念和行为标准,政府以低碳社会为建设目标的城市”。

[65](P1)

综上所述,低碳城市理论内涵不仅包含低碳能源、低碳生产、低碳生活、低碳社会、绿色建筑、城市规划,而且还包含公众的参与、制度建设等等。学者们对于低碳城市理论内涵的理解和认识是个不断加深的过程,低碳城市理论内涵也是不断完善的过程。由于同发达国家不同,中国的低碳城市建设不是后工业化的低碳发展,因此,中国低碳城市的内涵拥有自己的特色。学者们尽管研究的方法、视角不同,对低碳城市理论内涵的界定也各有偏重,但就以下两个原则基本达成一致:低碳城市的发展不能以经济发展为代价,相反,低碳城市的发展必须要同经济发展相结合,努力做到双赢;中国低碳城市发展会包含国外经验不具备的内容,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和创新。

2. 发展低碳城市的研究和实践

随着低碳城市理念蓬勃兴起,如何立足中国国情,发展低碳城市成为政府和学者们关注的理论与实践问题。

牛文元认为,按照“低碳”的要求,应形成以创新为主要驱动力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坚持把节能减排作为低碳经济约束性指标,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走城市可持续发展之路。在发展模式上,城市应以集群经济为核心推进产业结构创新;以循环经济为核心推进节能减排创新;以知识经济为核心推进内涵发展创新。

[66](P71)

陈群元、喻定权认为,发展低碳城市应重视城市规划、建筑节能和规划环评等领域。因此,通过规划手段降低能源消耗;通过规划手段优化能源结构;通过规划手段增强碳汇能力。

[67](P17-18)

潘海啸

回顾了世界上城市交通发展存在的环境和资源问题,从与城市交通有关的空间规划策略、降低排放的技术策略、调节使用的政策和经济手段角度,分析在我国建立绿色交通体系的途径和措施。

[68](P7-9)

顾朝林、潭纵波、刘宛对低碳城市规划研究内容进一步梳理和概括,即:(1)低碳城市规划理论框架及技术和数据支持系统研究,重点包括:我国低碳城市规划理论框架研究、低碳城市规划理论框架的技术和数据支持系统研究等;(2)低碳城市总体规划创新研究,重点包括:低碳城市系统耦合关系研究、大城市地区规划低碳编制技术创新研究、城市总体规划低碳编制技术创新研究、详细规划与城市设计低碳编制技术创新研究等;(3)低碳城市

-26-

学术专题:生态经济与低碳发展

专项规划创新研究,重点包括:低碳城市生活模式研究、低碳城市产业系统研究、低碳城市能源系统规划研究、低碳城市交通与物流系统规划研究、低碳城市扩大碳汇系统研究等;(4)低碳城市规划技术方法和指标体系研究,重点包括:低碳城市规划技术方法创新研究、低碳城市规划指标体系研究等;(5)低碳城市规划制度建设与实施机制研究,重点包括:低碳城市规划制度建设研究、低碳城市规划的决策机制研究、低碳城市规划的实施与评估研究等。

[69](P41)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对外公布了

《中国低碳生态城市发展战略》,其中探讨性地提出了关于低碳城市规划的指标评价体系框架。这套评价体系主要从居住环境、土地利用和交通出行三个准则层来设定规划编制的核心指标。核心指标作为指导性指标,其指标数值、操作方法,以及由此衍生出来的指标有待调整,可以根据情况修改。

[70](P28)

郭万达、刘艺娉认为政府应成为低碳城市建设的主要推动者和政策供给者,政府在城市规划(包括城市更新和新城建设)中应把低碳城市的建设和发展观念加以考虑,应让“城市化和低碳化”成为城市建设中新的定位和目标;政府在低碳城市建设中要建立良好的治理结构,理顺政府、公民、市场三方面的关系;政府应加大对低碳城市、低碳社区的示范作用,同时加快制定低碳城市、低碳社区、低碳建筑的标准,在城市建设中加以推广,并制定有关政策刺激开发商和消费者采取积极行动,加快城市的转型。[71](P27)戴亦欣持相似观点,并认为从治理模式和制度设计的角度看,低碳城市是政府、公民、市场共同协作的新的发展模式,需要三方通力合作;低碳治理的制度设计是低碳城市发展的核心,同新自由主义思潮和后现代主义不同,低碳城市的发展理念注重政府的综合主导力量,政府的主导力量主要体现在低碳治理的制度设计方面;低碳城市的发展强调历史的传承,城市特点各不相同,文化传承和历史积淀也有所区别,因此在治理模式和制度设计时必须结合其制度、经济、文化、历史和价值现状。

[72](P15-16)

陈飞、诸大建剖析了低碳城市发展模型和指标构成,认为低碳城市发展必须制定相应的战略目标和评价体系,从而实现城市生活低碳化、城市空间紧凑化、物质生活循环化。

[73](P11-13)

中国科学院

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在其发表的《2009年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中建立了2009-2020年中国低碳城市战略指标体系,从经济、社会、环境三个方面提出低碳城市战略目标。

[74](P5)

毕军分析了城市系统物质的流程,认为化石

《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燃料流入城市系统,经过生产过程和消费过程被消耗,同时产生温室气体。因此低碳城市的建设应该包括能源低碳化、生产低碳化、消费低碳化、排放低碳化四个方面。

[75](P15)

辛章平、张银太对低碳城

市构成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阐述,认为建设低碳城市,开发低碳能源是基本保证,清洁生产是关键环节,循环利用是有效方法,持续发展是根本方向。因此要在新能源利用、清洁技术、绿色规划、绿色建筑和绿色消费等五个方面加大力度。

付允等学者侧重于低碳城市发展路径的设计,认为发展低碳城市有四大支柱,即:基底低碳———能源发展的低碳化;结构低碳———经济发展的低碳化;方式低碳———

社会发展的低碳化;支撑低碳———技术发展的低碳化。陈博对四大支柱有自己的理解,即:能源低碳化;建筑低碳化;交通低碳化;消费低碳化。[76](P74-75)在他们研究的基础上,林姚宇、吴佳明则认为,发展低碳城市应包含基底低碳,结构低碳,形态低碳———

通过低碳城市空间规划来塑造紧凑的城市形态,支撑低碳,行为低碳五个方面。

[77](P122-123)

就发展模式如何转到学者们强

调的“低碳”、“低碳化”上来,相震认为,要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模式;推广节能减排的低碳技术;合理调整城市能源结构,积极发展可再生能源;管理创新、开展国际低碳领域合作;政府引导、公众参与、倡导低碳生活方式。

[78](P16-17)

庄贵阳认为,发展低碳城市是个系统工程。首先,要明确低碳城市的内涵,对低碳城市进行概念界定,并且科学地界定城市发展边界,高效地利用土地和能源。其次,在区域环境和资源约束前导性指标系统的基础上,建立量化的低碳城市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并纳入城市规划体系和考评体系之中。第三,科学的城市规划是建设低碳城市的第一步。第四,低碳城市的工业产业布局应低碳化、循环化。第五,低碳城市要促进第三产业发展和新能源利用。第六,构建绿色交通体系,倡导和实施公共交通优先和主导的交通模式。第七,发展绿色建筑。第八,倡导绿色消费。

[79](P64)

从总体上看,学者对如何发展低碳城市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进行了论述,取得了一些理论研究成果,但相对于低碳经济研究的全面展开,低碳城市研究则刚刚起步且以低碳技术研究为主,而低碳导向的城市规划研究还处在孕育之中。

学者们对低碳城市发展理论研究的同时,低碳城市的发展实践也在积极开展。2008年1月28日,全球性保护组织———世界自然基金会(WWF )在北京启动“中国低碳城市发展项目”,保定和上

学术专题:生态经济与低碳发展

海两市入选首批试点城市,并分别从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的角度和建筑节能的角度,尝试城市建设的新模式,向全国推广。WWF 之所以选择上海和保定作为首批试点城市,负责这个项目的WWF

(中国) 气候变化与能源项目主任陈冬梅说:“我们

考虑的是要有不同城市规模、具有不同发展特色的城市。建筑节能是整个节能减排中的重要环节。那么在建筑密集的城市当中,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可供选择。而上海正好有我们所需要的科技团队作保障。对于保定这样的城市,我们看中的是它可再生资源发展的特色。保定国家高新区用

10年建设了我国第一个‘国家可再生能源产业化

基地’,有其独特的技术和经验优势。”

在低碳城市发展项目计划里,WWF 将与上海市建设与交通委员会、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合作,从上海办公楼、宾馆、商场等大型商业建筑中选择试点建筑,对其能耗情况进行调查、统计,并公开能源消耗情况,进行能源审计,以期找到提高大型建筑能效的途径。同时,对公共建筑的物业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其节能运行的认识和能力。除此之外,还在研究关于生态建筑发展的政策建议,并选择具体项目进行实施和示范。上海崇明东滩生态城建设就是示范项目之一。上海世博会也充分展示了低碳世博的理念,低碳技术在世博园区建设中得到广泛应用,世界各国最先进的低碳技术也将在本次世博会上进行全方位的展示。WWF 与保定可再生能源产业化基地、保定高新开发区联手打造“太阳能示范城”和新能源制造基地。发展低碳产业,保定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拥有中国唯一的国家新能源与能源设备产业基地“中国电谷”。与此同时,保定市政府为了培养公众低碳生活和低碳消费的理念,印制了《低碳城市家庭行为手册》;为了加强对低碳城市发展的研究,2009年5月21日成立了全国首个低碳城市研究会。试点城市的发展实践,为我国低碳城市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借鉴。

建设低碳城市,已在国内学界和研究机构中形成共识。2009年6月15日中国社科院发布《城市蓝皮书》指出,低碳城市将引领未来城市建设新趋势。

[80](P17)

“中国城市论坛2009年北京峰会”发布

的《中国城市“十二五”核心问题研究报告》指出,低碳城市建设将成为“十二五”时期城市发展的重要导向。

[81]

气候组织(Climate Group )指出,未来3~

5年内,该组织将在中国发展15~20个“低碳城

市”,在这些城市探索并建立低碳城市发展模式,以推动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应对气候变化。目前,

-27-

《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国内一些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如天津、杭州、无锡、贵阳等,也将低碳经济和低碳城市作为发展方向,纷纷建设低碳示范区和碳零排放区,以期在新一轮的城市竞争中获得主动。

三、低碳城市理论研究和实践的未来走向

发展低碳城市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低碳城市理论研究的深入和实践,低碳城市的理念已经被广泛地接受。中国正处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时期,城市化水平从1978年的

17.9%快速增长到2000年的36.22%,[82](P73-82)平均增长速度超过每年1%。截至到2009年,中国的城镇化水平已达到46.5%左右,2014年可能超过50%,预计2023年可能超过60%。[83](P12)快速城市化

和工业化的进程对中国的发展提出了严峻挑战。中国作为后发国家,拥有借鉴发达国家发展模式经验教训的优势,因此,中国的发展必须摒弃发达国家工业化初期普遍采用的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率的发展模式,走出一条既有利于经济社会进步又环保的低碳发展模式。各国政府和学术界进行的理论探索和发展实践,为我们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但是,由于国内外尚无真正建成的低碳城市,因此在理论的研究和实践中,宏观抽象的概括多,可量化的、可操作的指标体系少;国家层面的宏观计划多,微观层面的实施原则少;地区性具体行动计划多,可以推广的制度理念少。理论研究和实践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发展。

(一)低碳城市概念的研究

低碳城市作为一个新兴概念,还处在研究探讨当中,还缺乏统一准确的界定。“气候组织给低碳城市下的定义是:在城市内推行低碳经济,实现城市的低碳排放,甚至是零排放。百度百科的定义是:以低碳经济为发展模式及方向、市民以低碳生活为理念和行为特征、政府公务管理层以低碳社会为建设标本和蓝图的城市。”[84](P55)这两个界定仍然比较笼统。由于没有低碳城市准确的内涵界定,缺乏理论的基础和依托,在低碳城市的构建中容易出现偏差甚至背离。例如,不少城市把开发新能源作为发展低碳城市的重要手段,却仅引进新能源产业中高污染、高能耗的生产环节,这种看似低碳的建设方式恰恰和发展低碳城市初衷背道而驰。综合国内外学者的论点和当前低碳城市的实践,我们对低碳城市的理解是,低碳城市就是“使城市低碳发展”,它既是一种发展理念,也是一种发展战略,同时还是发展的一种模式,它是通过转变消费理念和生产、生活方式,在保证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减少城市的温室气体

-28-

学术专题:生态经济与低碳发展

排放,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建设模式和社会发展方式。

(二)碳排放统计的基础研究

碳排放统计工作是碳减排的基础工作。“定量分析和测算经济发展中的碳排放,是全球气候变化研究领域重要的基础工作之一。”[85]目前,基于全国能源统计数据的省级碳排放计算研究已经较为常见,但地方乃至企业层面的数据收集困难,并且难以保证质量和科学性。国家和省级的宏观研究为我们把握局势,分析碳排放结构提供了依据,但是难以实际解决区域碳减排策略的问题。因为缺乏碳排放清单, 使得低碳城市建设面临“家底不清”的困境,难以制定出针对性强、可操作性好、可考核性高的碳减排计划。细化碳排放核算和模拟方法,完善区域乃至企业碳排放核算体系,搞清区域碳排放总量和结构等信息,是地方层面的低碳城市试点工作的前提条件,也是当今国际研究、实践的热点,更是今后全国温室气体排放源统计、普查、核算工作的必要基础。

(三)低碳城市规划的理论研究

“当前,低碳城市规划相关理论研究较少,而低碳城市规划和建设实践又迫切需要相关理论进行指导,并逐渐系统化。”[86](P18)城市是否低碳不仅体现于新能源和节能减排技术的开发利用,还与城市形态、空间布局、土地使用方式、城市发展模式等直接相关。这需要加强碳排放与城市形态、产业发展、土地利用、交通模式、城市建筑等多方面的相关性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从而构建低碳城市规划的相关理论基础,并进行实证分析,为选择适合的未来低碳城市道路提供思路。

(四) 构建低碳城市评价指标

指标体系作为规划实施的主要控制手段,是将低碳城市由概念到可操作的关键所在。指标体系的构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87](P18):(1)指标范围的界定。低碳城市的指标体系不能包罗万象,要紧紧围绕减碳和固碳这一目标,尽量使指标体系简化。(2)指标体系的可操作性。低碳城市规划的相关指标必须能够在城市规划管理中进行控制和操作。(3)指标体系的可考评性。即通过常规的方法可进行定量分析和评价,对规划的实施与成果检验可进行有效指导。(4)指标值的适应性。由于不同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资源环境条件存在着较大差异,对于不同发展水平的地区应有不同的指标值,从而更有利于实施和推广。

(五)开展“低碳城市试点”,探寻发展低碳城市的具体途径

《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2008年初,世界自然基金会以上海和保定两

市为试点推出“低碳城市”发展示范项目,希望从这两个城市的建筑节能、可再生能源和节能产品制造与应用等领域中总结经验,向全国推广。低碳城市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式,城市由于发展阶段、产业结构、历史传承、文化积淀各不相同,因此,低碳城市发展路径不可能完全相同。因此,可以进一步考虑按照不同城市的特点,选择试点区。在全国建立一批低碳社会实践区、低碳产业实践区、低碳城市和低碳社区实践区,积极获取建设低碳城市的经验。同时,应积极争取世界自然基金会等国际组织扩大中国低碳城市试点。目前,贵阳、德州、无锡、吉林、珠海、南昌、厦门等多个城市提出了建设低碳城市的构想,还有不少城市正在加入打造低碳城市名片的行列。

当然,低碳城市未来走向的研究和实践内容还包括:发展低碳技术,破解“碳锁定”研究;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低碳产业,转变发展模式研究;为低碳城市发展保驾护航,完善政策法规和制度建设研究等等。

发展低碳城市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科学发展观在城市建设中的实际运用。发展低碳城市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长期目标,是一个艰巨的任务。尽管目前国内许多城市提出了建设低碳城市的设想,但大多停留宏观的目标层上,缺乏有操作性的实施办法。因此,还需要通过实践进一步积累经验,理论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明确低碳城市内涵、定位及其评价指标体系,惟如此,才能真正将低碳理念落到城市的建设实际中,并推动城市的低碳发展。

参考文献:

[1][7]SternN .The Economics of Climate Change :The Stern Review[M].Cambridge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6.

[2]朱守先.城市低碳发展水平及潜力比较分析[J].开放导报.2009,(4):10.

[3]Departmentof Trade and Industry(DTI).UK Energy White Paper:Our Energy Future -Creating a Low Carbon Economy[M].London:TSO ,2003.

[4][6]刘志林等.低碳城市理念与国际经验[J].城市发展研究,2009, (6):2.

[5][45]“2050Japan Low -Carbon Society ”Scenario team.Japan Scenarios and Actions towards Low-Carbon So -cieties.[EB/OL][2008-5-28].http://2050.nice.go.jp/material/2050_LCS_Scenarios_Actions_English_080715.pdf.

[8]陈迎,潘家华,庄贵阳.斯特恩报告及其对后京都谈判的可能影响[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07,3(2):114-119.

学术专题:生态经济与低碳发展

[9]林姚宇,吴佳明.低碳城市的国际实践解析[J].国

际城市规划,2010, (1):121.

[10]C40Cities Climate Leadership Group-Best Prac -tice [EB/OL].http://www.c40cities.org/bestpractices/.

[11]TaylorN .Urban Planning Theory Since 1945[M].China Architecture &Building Press,2006.

[12]Calthrope,P .&Fulton ,W .The Regional :New Ur -banism and the End of Sprawl [M].Island Press ,2000.

[13][48][54][72][83]戴亦欣.中国低碳城市发展的必要性和治理模式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9, (3):13;13;15;15-16;12.

[14]EdwardL.G.,Matthew K .The Greenness of City[J].Rappaport Institute Taubman Center Policy Briefs .2008,(3):1-11.

[15]ChrisG .How to Live a Low-carbon Live:the In -dividual ’s Guide to Stopping Climate Change [M].London Sterling,VA,2007.

[16][61][73]陈飞,诸大建.低碳城市研究的内涵、模型与目标策略确定[J].城市规划学刊,2009,(4):8;8;11-13.

[17]Brookings.Bluepmat for American Prosperity .2008.[18]普雷斯科特.低碳经济遏制全球变暖———英国在行动[J].环境保护,2007,(11):74.

[19]JontheanN .Company High and Low Residential Density :Life Cycle Analysis of Energy Use and Green House Emission [J].Journeyof Urban Planning and Devel -opment,2006,(3):10-19.

[20]ChinSiong H ,Wee Kean F .Planning for Low Carbon Cities :the Case of Iskandar Development Region [C].Sungkyunkwan University ,Toward Establishing Sus -tainable Planning and Governance II ,Seoul ,Korea :SUDI ,2007,(11):11-15.

[21]BrynS ,Mark J .Shaping Sustainable Energy Use in Chinese Cities :the Relevance of Community Energy Management[J].DISP 151.2002,(4):5-22.

[22]KojiShimada,Yoshitaka Tanaka,Kei Gomi,Yyuzuru Matsuoka .Developing a Long -term Local Society Sesign Methodology Towards a Low-carbon Economy :An Applica -tion to Shiga Prefecture in Japan[J].Energy Policy,2007,(35):4688-4703.

[23]陈国伟.规划研究动态[J].江苏城市规划,2009, 7):42.

[24]JennyCrawford ,WilI French .A Low-carbon Fu -ture :Spatial Planning ’s Role in Enhancing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 the Built Environment [J].Energy Policy ,2008,(12):4575-4579.

[25]Wee-KeanFong. Energy Consumption and Car -bon Dioxide Emission Considerations in the Urban Plan -ning Process[J].EnergyPolicy, 2007, (11):3665-3667.

[26]ChicagoMetropolics 2020.The metropolics plan:choice for the Chicago region [TECHNICALR].http://www.metropolisplan.org/10_3.htm.

[27]TCPA&CHPA ’s Joint Best Practice Guide —Community Energy :Urban Planning For A Low Carbon Future ,2008.

[28]青木昌彦.比较制度分析[M].上海:上海远东出

-29-

《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版社,2001.

[29]PeterN ,Jerry K .Sustainablity and Cities :Over -coming Automobile Dependence [M].Washiton ,DC :Island Press ,2007:94-111.

[30]JeffK ,Gang H .Transport and Urban form in Chi -nese Cities :An International Comparative and Policy Per -spective with Implications for Sustainable Urban Transport in China[J].DISP 151.2002,(4):4-14.

[31][美]奥利弗·吉勒姆.无边的域市:论战城市蔓延[M].叶齐茂,倪晓晖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115-119.

[32]HalyanC ,Beisi J ,etal .Sustainable Urban Form for

Chinese Compact Cities :

Challenges of a Rapid Urbanized Economy .Habitat International[J].2008,(32):28-40.

[33]WilliamsK ,Burton E ,Jenks M .Achieving the Compact City Through Intensifation :An Acceptable Op -tion?[M]//JenksM ,etal .The compact city :a sustainable ur -ban form? London :E &FN Spon Press ,1996:83-96.

[34]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科学研究动态监测快报[N].2008,(1):2,2008,(18):15.

[35]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科学研究动态监测快报[N].2008,(12):2.

[36][39]冯会会等.循环经济:低碳城市建设的路径与手段[J].再生资源与循环经济,2009,(11):18.

[37]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科学研究动态监测快报[N].2008,(8):10.

[38]全球环境变化研究信息中心等.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 )报告[R].2008:18.

[40][62][74]张泉.低碳城市———一个新的视野[J].江苏城市规划,2010,(1):4;4;5.

[41][44][63]刘志林,戴亦欣,董长贵,齐晔.低碳城市理念与国际经验[J].城市发展研究,2009, (6):3;3-4;2-3.

[42]EnergySaving Trust, and the Carbon Trust. Low Carbon Cities Programme, [EB/OL].http//:www,frdsta.co.uk/Ccspres2007/Richard_Rugg.pdf[2008-5-28].

[43]GreaterLondon Authority .Action Today to Pro -tect Tomorrow:TheMayor ′s Climate Change Action Plan .February 2007.[EB/OL].http://www.london.gov.uk/mayor/environment/climate-change/docs/ccap_fullreport.pdf.[2008-5-28].

[46][53]付允,汪云林,李丁.低碳城市的发展路径研究[J].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08,(2):7;6.

[47]张泉.低碳城市———一个新的视野[J].江苏城市规划,

2010,(1):5.[49]金石.WWF 启动中国低碳城市发展项目[J].环境保护,2008,(2A):22.

[50]胡鞍钢.中国如何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挑战[J].国情报告,2007:29.

[51]诸大建.低碳经济能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吗[N ].解放日报,2009.6.22.

-30-

学术专题:生态经济与低碳发展

[52]夏堃堡.发展低碳经济,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J].

环境保护,2008,(2A):33-35.

[55]戴亦欣.低碳城市发展的概念沿革与测度初探[J].现代城市研究,2009,(11):7.

[56][58]成都市政府研究室.成都建设“低碳城市”的

思考与建议[J].成都发展改革研究,

2009,(5):49.[57]HermanE,Daly Joshua Farley[M].徐中民等译.黄河水利出版社,2007:41.

[59]陈英武.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曲靖”[J].当代经济,2009,(12):152.

[60]李克欣.低碳城市建设的初步思考[J].中国科技财富,

2009,(13):94.[64][84]何涛舟,施丹峰.低碳城市及其“领航模式”的建构[J].上海城市管理,2010,(1):55;55.

[65]程大章.低碳城市与智能建筑电气[J].现代建筑电气,2010,(1):1.

[66]章轲.低碳城市的中国式探路[J].中国经济信息,2009,(20):71.

[67]陈群元,喻定权.我国建设低碳城市的规划构想[J].现代城市研究,2009,(11):17-18.

[68]潘海啸.中国城市绿色交通———改善交通拥挤的根本性策略[J].现代城市研究,2010,(1):7-9.

[69]顾朝林,潭纵波,刘宛.低碳城市规划:寻求低碳化发展[J].2009,(8):41.

[70]中国低碳生态城市发展战略[J].领导决策信息,2009,(12):28.

[71]郭万达,刘艺娉.政府在低碳城市发展中的作用[J].开放导报,2009,(12):27.

[75]毕军.后危机时代我国低碳城市的建设路径[J].南京社会科学,2009,(11):15.

[76]陈博.西方国家的低碳城市建设[J].环境保护,2009,(12):74-75.

[77]林姚宇,吴佳明.低碳城市的国际实践解析[J].国际城市规划,2010,(1):122-123.

[78]相震.建设低碳城市的策略[J].节能与环保,2010,2):16-17.

[79]庄贵阳.以低碳城市为主线,打造绿色中国[J].绿叶,

2009,(1):64.[80]南斌峰,杨若愚,郑智.中国打造“低碳城市”[J].品牌与标准化,2009,(3):17.

[81]中国城市“十二五”核心问题研究报告[EB/OL].http://trip.house.sina.com.cn/news/2009-10-17/09021681.html.

[82]武力.1978-2000年中国城市化进程研究[J].中国经济史研究,2002,(3):73-82.

[85]毕军,刘凌轩,张炳,王仕.中国低碳城市发展的路径与困境[J].现代城市研究,2009, (11).

[86][87]张泉,叶兴平,陈国伟.低碳城市———一个新的视野[J].城市规划,2010,(2):18.

(编辑:刘晖霞)

《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

CONTENT

(1)

The Strategic Conception of Gansu Province to Promote Ecological Development

Shi Yuting Ma Cuiling Lv Wenguang

(GansuAdministration Institute ,Lanzhou 730010, China)

(2)

Policy Support of the Development of New Energy Vehicles Industry

Chen Liuqin

(Urban Economy Research Institute of Tianjin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 Tianjin ,300191,China )

Abstract :The new energy vehicle is an inevitable choice for low-carbon, and auto industry trends. It is the direct driving force that the relevant state policies support the development of new energy automotive industry. United States, Japan, Eu -rope and the other developed countries attach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new energy vehicle technologies, and these countries have promulgated some preferential policies and measures in the technological change of cars and the strategies of indus -tries upgrading. China's new energy automotive industry is being thrived under the support of government. Key words :new energy; vehicles ;new energy vehicles; policy

(3)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Low-carbon City Theory and Practice

Li Xiangyang Huang Fang Li Ruiqing

(NanjingCollege of Military Commanding, Nanjing 210045,China)

Abstract:Low-carbon City is the only way to achieve sustainable urban development. In recent years, Domestic and for -eign scholars on the theory of low-carbon city had a positive and beneficial exploration, Based on the actual, every govern -ment is trying to develop low-carbon city. For the moment, Researches and practices lack integrative systems. For this rea -son, Article had a more detail manner to tidy, and expect these theoretical research and practice to provide theoretical and e experience suppor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Low-carbon city.

Key words:low-carbon city; theory; practice; development; situation; trend

(4)

Evaluation and Reflection on the Chinese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search Methods

Liu Xiaofeng

Liu Zuyun

(College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Nanjing 210095,China )

Abstract :We found that the structure of research methods is imbalance and the specification is missing. Such feature has seriously affected the quality of administration. Following points should be noted, very few researchers from a philosophical point to review of knowledge administration, only a few methods of operation used, the normative of the article is not satis -factory, the academic value of these articles are not high. So we call that the researchers should conduct their own research on a philosophical reflection, and actively participate in the administrative practice. In addition, we should strengthen the research methods of study and training.

Key words :administration ;research methods ;evaluation

(5)

Research on Evolutive Logic, Research Progress and Deconstruction Mode of the

Separation of Three Executive Powers

Lv Junjie

(AnyangNormal University, Anyang, Henan 455000,China)

Abstract:The report of cpc ’s seventeenth national congress proposed a new approach of setting up the coordinated operat -

-125-


相关内容

  • 广告学毕业论文题目
    21 世纪中国广告业发展趋势研究 · 本土广告公司今后的生存发展之路 · 本土广告公司的经营现状与未来发展前景展望 · 信息产业的发展对广告业发展的影响 · 媒介产业化对广告业发展的影响 · 未来广告业经营的整合与分化 · 媒介的发展变化对 ...
  • 房地产策划师职业培训教程
    房地产策划师 职业培训教程 目标:学习-探索-发现-创新 授课方法: 一.以教材为主线概讲 二.优秀案例分析 三.典型案例(本地实例)讨论 四.本讲小结 绪论 房地产策划概说 0.1 房地产策划是什么 0.2 房地产策划干什么 0.3 房地 ...
  • 盐城市城市综合交通规划(20**年-2030)
    盐城市城市综合交通规划(2013-2030)公示文字部分 一.规划思路 继承创新结合 充分尊重与汲取同步编制的城市总体规划成果,体现规划延续滚动. 交通用地互动 充分与城市总体规划互动反馈,凸显交通引导与支撑作用. 导则指引反馈 充分尊重与 ...
  • 西南交通大学公管学院师资力量介绍
    西南交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西南交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是百年交大一所年轻的学院,是培养和造就从事行政管理.社会事业管理(科技.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公共经济与政策.区域经济与城市管理.公共工程组织与管理.国际经济.教育经济与科技管理等领域专 ...
  •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课题申报表
    附件二: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科研规划项目课题 申 报 表 申报项目名称 行业主导型职教集团运行的体制性障碍 与对策研究----以天津市为例 申报人姓名 申报人所在单位 填表日期 王晓梅 天津职业大学 2014 年 8 月 18 日 中国职 ...
  • 群众文化的社会功能和文化价值浅析
    第50卷第4期 2010年7月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HenanUniversity(SocialScience) V01.50No.4 Jul.2010 群众文化的社会功能和文化价值浅析 胡守勇 (湖南省社会科学院 ...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5章
    第五章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教学目标:使学生明确以下问题:1.中国共产党开展土地革命的必要性:2.中国共产党敢于斗争和善于斗争的精神,特别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道路开辟的过程.意义,从中体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作用:3.遵义会议的实现 ...
  • 中国农村市场化研究
    中国农村市场化研究 [摘要]: 农村市场化是随着对农村市场经济的认识和实践探索不断深化而提出的一个新的理论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确立,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的持续.快速.全面发展,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 ...
  • 城市规划原理_专业考试复习重点
    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 1. 城市的含义: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因素:人口数量,产业构成及行政管辖的意义. 2. 我国1955年曾规定市.县人民政府的所在地,常住人口数大于2000人,非农业人口超过50%以上,即为城市型居民点.工矿点常住人口如不 ...